为什么汉武帝能打垮匈奴,彻底解决北方威胁,明朝却终其200余年无法解除北方威胁?
为什么汉武帝能打垮匈奴,彻底解决北方威胁,明朝却终其200余年无法接触北方威胁呢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可以深入漠北去打蒙古,而明朝打蒙古却比较吃力,倾向于防守。是明朝国力不如两汉时期?!还是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不如两汉时期?!再或者是明朝出现不了像卫青、霍去病那样杰出的军事将领?!还是汉人越活越回去?!
我认为这些都比较虚,毕竟不在一个时代,生产力在发展,这种纵向对比,比较困难;我们只关注两汉跟明朝这种纵向比较了,却很少关注两汉更当时的匈奴,明朝跟同时代的蒙古这种横向对比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时存在武器装备代差的问题;这只是横向比较的结果。
我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在西汉的汉武帝之前,汉朝基本是拿匈奴没办法的,只能用和亲的办法解决。可是在汉武帝之后,汉朝突然雄起了,匈奴被打的满草原跑。不要忘了在这前后有个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张骞从西域带回了大量关于制作武器装备的知识。当时所用弓箭的箭头竹子削的比较多,对敌人杀伤力不大。还有原有的铁制刀,一是不锋利,而是比较易断。张骞带回了更好的锻造铁制兵器的工艺。这么一番装备,汉军就对匈奴形成武器优势;因为匈奴没有做任何改变,还是原来的。铁在军队中的大量应用,汉军跟实力大爆发一样,打的匈奴动不动损失几千人,还被人追好几千里地。
匈奴也可以俘获汉军俘虏,模仿制造铁器;关键是锻造优质的、可配备到军队上的铁器的工艺不是抓几个俘虏就学会的。所以这时的匈奴一直处于劣势;汉军带数万人就敢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很大一部分自行就来源于武器装备。
我们也知道这样一个规律,先进的技术总是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传播,无论怎么阻止,拉长时间看,概莫能外。中原王朝手握先进技术一千多年着实不已。可到了明朝匈奴的武器装备水准已经和中原王朝在一个水准上,这时候不带领五六十万大军,出塞找蒙古干仗自身都没保证。如果只带几万人就敢找蒙古干仗,很有可能被团灭。就这明英宗朱祁镇带了五十多万大军都被蒙古活捉了。这不能仅仅归因于武器装备上,这么多人,就是给蒙古砍,那也得砍好久吧。可明英宗就是没找到跑回来的机会呢。
为什么汉武帝能打垮匈奴,彻底解决北方威胁,明朝却终其200余年无法解除北方威胁?
汉武帝打垮匈奴?彻底解决北方威胁?这个“彻底”要慎用。明朝终其200年无法解除北方威胁,这个“北方”用得恰到好处。
一、打败匈奴不同于打垮匈奴,来自北方的威胁从来没有解除。从汉高祖遭遇白登之围开始,汉朝和匈奴的梁子就没法解了。汉朝历代皇帝都怀着报仇雪恨的一腔热血,汉武帝时,扭转了对匈奴的劣势,大规模向北用兵,终于一雪前耻,创造了封禅狼山、饮马北海的壮举。匈奴确实被打败了,而且元气大伤,匈奴单于还派人到长安求和。于是汉朝采取了怀柔政策。
但是,匈奴从此就彻底没戏了吗?历史告诉我们,没那么简单。如果这一战,匈奴真的如不少人认为的被彻底打垮了,那李陵就没机会成“汉奸”了。汉宣帝时期,田广明等六路大军远征匈奴,进一步压缩匈奴的势力范围。汉元帝时期更有陈汤发西域诸国兵逐北匈奴于大漠,留下“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到了东汉前期,在汉朝和南匈奴联合打击之下,北匈奴西遁,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其实,我们有没有发现?打“垮”匈奴不是汉武帝干的,而是从汉武帝开始进行了两百多年的战争,最终在东汉时期实现的。这期间,战争政策和和亲政策并举。有喋血天山的悲惨画面,也有昭君出塞的浪漫爱情。北方的威胁无论你喜欢不喜欢,它一直都在。
二、明朝同样打败了蒙古人,但和汉朝一样,威胁并未解除。朱元璋统一全国,就把蒙元赶回了大漠。之后先后派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人北伐,兵至河西,攻占辽东,歼敌于大漠。明成祖朱棣更是御驾亲征,五次北伐打击北元势力。明军所到的地方,也不亚于汉军当年攻打匈奴之处。即便后来北元朝廷灭亡,蒙古部落分裂,亦然可以大举南下,导演了一场土木堡之变。
不过,在后期,蒙古各部落对明朝威胁是有限的。只因为明成祖迁都北京,天子守边。而造成北京沿线的军事压力较大,每次敌军南下,都可以威胁到都城的安全,所以,动静更大一些。明朝终期200年也没有消灭蒙古,和汉朝同匈奴打了200年战争是一样的。威胁都没有根本解除。
三、游牧民族是打不死的小强无论是汉朝还是明朝,来自北方的威胁从来没有中断过。其实,纵观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斗争史。匈奴之后有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等。北方民族的生产方属于游牧、渔猎模式,不同于汉族人的定居模式。你可以打败他,但无法消灭他。
当年,霍去病摧毁了匈奴王庭所在地,逐残兵于瀚海。但是,这和汉人的都城不同。宋朝时,女真人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北宋就宣告灭亡了。可是匈奴人的王庭不过是个单于开会和祭天的地方。游牧部落逐水草而居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这个国家和民族是移动的。即便你打败了他的主力军队,你仍然无法在这里移民驻户、垦荒屯田。因为这个地方只能长草,用不了那么多人。所以这个地方就无法实现郡县制管理。故而,无论汉朝如何强大、明朝如何刚烈,都无法根本上消除来自北方的威胁。
四、从口碑上看,仰汉贬明确实时一种普遍的说法,原因是因为明朝太“二”了。既然汉朝和明朝都没有消灭来自北方的威胁,为什么大家一直夸赞汉朝,而感觉明朝就没有这种光辉形象呢?如果单从战争结果上看,两者是平分秋色的。汉朝前期,被迫实行和亲政策,被匈奴按在地上摩擦了近百年。明朝从来没有求和过,此等刚烈历史上少见。但汉朝在漠北之战后,基本对匈奴建立了绝对优势,而明朝虽然也占据了优势,却弄得皇帝都被瓦剌军俘虏,也算是奇耻大辱。到了两者的后期,北方的威胁同样慢慢减弱。按理说,汉明两朝算是打了个平手。但是要是从细节上说,明朝可就无法更汉朝相比了。
首先,汉朝在和匈奴的战争中,是越打越强,直到东汉末年,丢了天下,也不是因为汉朝的衰落所致。期间外戚专权、宦官专权曾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但是没有哪股势力能对汉朝构成根本性的威胁。反观明朝,一样是宦官专权,但国力却一天不如一天,靖难之役只能是借口,汉朝也有七王之乱。在国力日衰的情况下,明朝在后期都北方边境的战争基本没有什么作为。相反,东汉王朝干掉了最后一个跟中原王朝作对的匈奴政权。
其次,汉朝正在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逐步成熟、壮大的时期,而明朝则处于封建王朝日益衰落的时期。汉朝时,朝廷重用名士、名将,内则治国安邦,外则杀敌报国。诞生了无数治世能臣、报国将才。但是明朝则不然,由于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朝廷少有股肱之臣,国家鲜现辅国名士。也难怪有人调侃:三无朝代,无明君、无能臣、无名士。
最后,所处时代不同,也让明朝面对的内外形势更加复杂。汉朝可谓一统天下,四夷臣服。明朝不仅有北方边患问题,还有倭寇问题、后金问题。在明朝后期,北方边患问题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倭寇横行东南沿海和入侵朝鲜才是明朝头痛的问题。因为官商勾结已经腐蚀了大明的官吏系统,严重影响到政府的税收。后来蒙古人虽然无法掀起风浪了,但是后金的崛起让日益衰败的明朝已经没有了机会。
“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中国自古以来,来自北方的威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角,打垮一个还有第二个、第三个崛起,只有在自身强大的时候,威胁才会成为浮云。
为什么汉武帝能打垮匈奴,彻底解决北方威胁,明朝却终其200余年无法解除北方威胁?
题主的历史被满清史观祸害了。
不论明朝和汉朝,中国均完全收复北方,明朝首都都在北京,为何单说明朝未解决北方威胁?
事实是,不论汉明,北方的威胁始终有,草原骑兵始终不好完全消灭,因为机动性远超步兵。但在汉、唐、明时期,北方均算不上威胁。汉有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唐有李绩破突厥,明有蓝玉等深入漠北,朱棣多次御驾亲征蒙古,明朝领土达到贝加尔湖。满遗才说明朝只有三百万平方公里国土。
为什么汉武帝能打垮匈奴,彻底解决北方威胁,明朝却终其200余年无法解除北方威胁?
说到底,其实还是民心的问题。
一、首先说汉朝。汉朝主要是能屈能伸,在遇到匈奴这种一时半会武力解决不掉的对手的时候,果断采取其他方案,在大部分百姓财产可能不保、大部分子民的女人胸脯可能不保的情况下,汉朝选择了成本最少的方案,即牺牲几个皇室女人的胸脯和部分皇室财政收入去换和平。另外战争时期汉武帝虽然加赋税,但是收归皇室财政即少府的钱,他不是自己和皇室拿去享受,而是拿出大部分出来支持战争,各个藩王也得出钱出力出人,属于政府财政大司农的钱更是不用说了,天然就得支持政府军队作战使用的,从法律上说汉武帝可以不动用皇室财政的,皇室财政是专供皇室日常支出和享受的,和国家财政走两条线,但是汉武帝就是这么去做了,所以给百姓看来就是汉朝皇室愿意牺牲自己的既得利益去做大事,而多加征百姓的钱皇帝也补上了自己的一份,一起拿出来支持战争了,这样做百姓的看法首先就不一样,不会觉得皇室光吃不做。另外汉朝宗室爵位待遇是逐代降级的,而且是可以一降到底成为平民。宗室们只有爵位没有官职是很苦逼的,会被官员压制,所以很多宗室都谋求通过考察实授官职,但是做官又得承担责任,甚至掉脑袋的,汉朝几百年因为做不好官被干掉的宗室成员不少,安安稳稳一级一级降到平民的更是不少,这样做的另一个结果是百姓基本很少怨恨汉朝皇室所为,毕竟你做个官就能像主父偃那样逼杀三个汉室宗室诸侯王,宗室也不一定就特别爽,也是受官僚制约的。汉末大家大多骂董卓之流乱汉,很少骂汉朝皇帝,更不会把无名火发到一些种田能手和编草鞋的汉朝皇室子孙身上,心理上大家还是平衡的,所以汉朝的百姓国家责任感也很强,遇到外敌战斗力总是爆表,说到底国家是大家相互制约一起得益的。
二、再说明朝,明朝就是太刚强,在小成本能解决的情况下,非要大成本武力硬杠,其实所有的国家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百姓头上,超过一定程度最终就会失去民心。明朝经常在皇室面子和百姓性命财产之间屡屡做出错误选择,皇室面子下的一个皇室女人可以解决问题的事情,很多时候被迫只能让成千上万的百姓家男人战死以及背后的女人去负担掉,财力雄厚或许能支撑,但是一旦有变乱起来就糟糕了。事情根源坏就坏在朱元璋对自己子孙太好了,捂着后代公主不肯和亲牺牲不说,还制订了一系列制度保障后代都不用干活,拿得工资还可以比官员高,而且宗室世袭逐级降低到一定程度还不再降低了,永远比平民高几级,最要命的是地方官员见到宗室还得下跪,甚至官员还被宗室殴打,这是宗室压制官僚体系的行为。所以明朝统治策略基于这点,到了中后期就出现了一个河南省超过半数以上的耕地都是明朝宗室的私田,一个省的财政还不够给宗室人员发工资的情况,社会贫富差距是越来越大,无论是官还是民都得为宗室服务,得利最大的就是明朝宗室,但是宗室子弟要承担的责任却几乎没有,哪怕是宗室一个女人去和亲这种责任都没有,宗室和围绕在宗室身边吸血的一群既得利益群体更是一毛不拔,甚至崇祯岳父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还在装穷,生怕被人知道自己有钱,国难当头就是不肯出大钱,当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之后,社会怨气其实已经积蓄到顶点了,民心悄然已经失去。后来满清入关北方甚至基本抵抗都没有,基本是传檄而定,而北方恰恰是大部分耕田都是明朝宗室所有最严重的地区,满清初期跑马圈地之下也比明朝宗室占据收租好过,以至于出现明末一个公主活到清朝时期,还出来收租被百姓嘲笑的事情,这样的吃白食公主肯定不少,南方要不是出个意外剃发易服,估计也是传檄而定。所以李自成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流寇造反很轻易的就扩大到大半中国,到哪个地方都是先搜索明朝宗室杀光为快(导致朱姓统治时间明明不短,到现在都没进入全国十大姓氏),实在是养宗室养得过分了。明朝之亡其实是亡在养宗室蛀虫失去民心,清朝是亡在养八旗蛀虫失去民心。根源其实都是发动不起来百姓和高层同心协力去御外敌,所以明朝也一直解决不掉北患,甚至自己还被北患给解决了。
为什么汉武帝能打垮匈奴,彻底解决北方威胁,明朝却终其200余年无法解除北方威胁?
历史上,汉朝与明朝都是大一统的朝代,但统治者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汉朝表现为积极进取,而明朝则表现为闭关自守。其实,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这样理解,汉朝如同一个少年,精力充沛,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虽然积极主动,但也有些莽撞。明朝如同一位老者,虽然保守,但更为冷静客观。
中国的历史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新建立的朝代非常重视总结前朝的经验。在开疆扩土这一问题上,朱元璋就明确表示,西部的防守,就到嘉峪关为止。他这样解释:西域辽阔,人烟稀少。所占之地不能耕种,但出兵征伐,边关筑守,耗资过大,得之无益。
事实上,这种考虑不是没有道理的。汉武帝在西部和北部,军事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经济上,却耗光了“文景之治”所积攒下的全部国资。不得已,汉武帝施行了盐铁专卖制度,与民争利,使得大量民间资本转向土地买卖,造成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为西汉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后来的唐朝,实行藩镇制度,解决了军事和经济这一矛盾,疆域迅速拓展。但怛罗斯之战,阻止了扩张的脚步。也用事实告诉了统治者,一个帝国的能力是有极限的。而藩镇制度在政治上的离心力,也最终击垮了唐朝。
明朝初期,朱升向朱元璋所提出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是作为一项国策,贯彻了明朝的始终。我们今天在旅游中所见到的山海关、嘉峪关、八达岭长城、西安古城墙遗址,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都是明朝的作品。回看它200多年的历史,这一政策还是有其实际效用的。
当然,这一实际效用是建立在农耕思想基础之上的。清朝的统治者,作为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更了解北方的游牧文化。因此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绥靖政策,更为有效地解决了北部、西北部以及西南、西藏地区的问题,使得中国的疆域获得了极大的拓展。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明修长城清修庙”。这一政策,为今天中国版图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而后来清朝的灭亡,是它遭遇到了中国历代从未见过的另外一种文明方式,因此连遭失败。
所以说,历史的进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完成的。
为什么汉武帝能打垮匈奴,彻底解决北方威胁,明朝却终其200余年无法解除北方威胁?
这问题有意思,同样是大汉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为何明朝就不能复制大汉王朝的辉煌呢?
细看可知,汉朝是追着匈奴打;而明朝则是被蒙古追着打;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位名人对明朝的总结,他说明朝是“三无朝代”,也就是说,明朝无名君,无名士,无名臣!!
汉朝时期,之所以能够将来自北方匈奴人的威胁彻底铲除,不光是有“文景之治”带来的强大国力,更是因为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猛将,还有更多类似李广这样的将军。
而汉武帝又是一个十分有作为的帝王,君明臣贤,国力强胜,这就是汉朝能够击败匈奴的关键所在。反观明朝时期,有几个君王不是碌碌无为的?又有哪个将军能够在国家危亡之际力挽狂澜?貌似力排众议坚决守卫京师,挽救大明朝于危难的于谦,是一介文人吧。
后世有名的袁崇焕,打仗厉害,也是文人出生。终明朝一世,就没有一个名将!!!
有的朋友或许会说,戚继光将军啊,不牛吗?戚家军打倭寇,百战百胜。确实是,戚继光将军确实很厉害,但是他并没有达到与卫青霍去病一个水平。不知道,这一点,大家是否有疑问。
总结起来,明朝时期,因为“无名君,无名士,无名将”,因此很难有所作为。这并不是在刻意黑明朝,事实如此。想当年,卫青霍去病是何等耀眼的存在,令人闻风丧胆!只是因为有这样的名将存在,敌人就不敢轻举妄动,明朝有这样的将军存在吗?
没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