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诗到底有多“烂”?
乾隆的诗到底有多“烂”呢
中国历代国家领袖中,最热爱舞文弄墨的,莫过于清代乾隆皇帝。
乾隆不仅是小吃题名专业户,还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数量最多的人。据统计,现存乾隆诗作共计 43584 首,几乎抵得上一部《全唐诗》。
对于这样的成就,乾隆自己颇为得意。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他骄傲的宣称:「余以望九之年,所积篇什几与全唐一代诗人篇什相埒(相等),可不谓艺林佳话乎?」
只可惜,乾隆的「艺林佳话」在当代彻底破产。今天谈起乾隆,无论谈论者是否真的具有文学鉴别能力,其诗作与品味都已沦为笑柄。
乾隆的诗到底有多烂?主要问题出在哪?怎样以正确的姿势把他批判一番?
乾隆的诗烂在哪
乾隆的诗多而烂,对于大多数文史爱好者已是常识。只是他的诗到底烂在哪,却长期缺乏正面回答,流行的解释大多难以成立。
例如,互联网上长期流传着一些所谓的乾隆诗作,被视为其水平低劣的明证: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落入梅花都不见。
远看城墙齿锯锯,近看城墙锯锯齿。
若把城墙倒过来,上边不锯下面锯。
其实,这些诗句并不见于乾隆的《乐善堂全集》与《御制诗集》,不过是虚构的笑话段子,与乾隆根本没关系。
另一种看法则从数量下手,直觉认为乾隆作诗既然如此之多,质量自然不堪入目。
然而,南宋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余首;陆游晚年把诗当日记写,传世近万首中一半以上是老年高密度创作,甚至留下了「洗脚上床真一快」的败笔。
陆游历来以爱国诗人示人,但爱国题材只占其诗歌总数的一小部分
但他们的地位仍远超那些精雕细琢一辈子的小诗人,可见创作数量与其总体水平没有必然联系。
那么,乾隆的诗究竟烂在哪里?
回答这个问题,需以传统诗学来考察其数量庞大的存世诗作。长期以来,只有钱锺书的《谈艺录》做过专业的点评。
钱锺书
钱锺书指出,乾隆诗的技术特征包括好用「当句对体」、对仗纠缠堆砌等。而他对乾隆最激烈的恶评,则针对着其滥用虚字的毛病:「清高宗亦以文为诗,语助拖沓,令人作呕」;「兼酸与腐,极以文为诗之丑态者,为清高宗之六集。」
钱锺书为何对乾隆如此反感?滥用虚字又怎样影响了其诗的艺术性?
这得从「语助」和「以文为诗」两个概念说起。
传统文学中的「虚字」「语助」,是指文章中无实际意义、用于强化情感和逻辑关系的字词,如之、乎、者、也、其、或、所、以等等。在中古之前,最常见于史传、策论、序跋之类的散文文体。
《兰亭集序》中便大量运用虚字
早期唐诗绝少在中间两联运用虚字。中唐之后,「以文为诗」理论兴起,提倡用散文句式写诗,运用范围才逐渐扩大。在这类诗里,虚字能起到强化语气、衔接逻辑的作用,使叙事和议论流畅自如。如苏轼《石苍舒醉墨堂》,就是其中上品: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然而到了乾隆这里,「以文为诗」被彻底念成了歪经。
乾隆写诗极爱用散文句法,晚年诗几乎无一不用虚字。但这种技巧运用与语言美感完全不搭边,如下面这些《御制诗集》里的作品(虚字加粗标出):
慎修劝我莫为诗,我亦知诗可不为。
但是几余清宴际,却将何事遣闲时。
以书记起用,古有今则无。
有之祇一人,曰惟观承夫……
然仅能如此,诚亦蒿目予。
徒以莅任久,稍与姑息俱。
未至大狼藉,何必吹求吾。
成全良已多,讵非佳事乎。
本朝善治河,靳辅齐苏勒。
斌实可比靳,弗徒保工急。
至其于齐也,有过无不及。
惟是闭三坝,自信过于力……
这些只有格式像诗的东西,要么像村干部讲话一般拖沓无聊,要么就像「然仅能如此」「自信过于力」这样,让人一眼看穿强行凑句的尴尬。难怪钱锺书称其「极以文为诗之丑态」,对其深恶痛疾。
乾隆为什么会把诗写成这样?
事实上,滥用虚字只是乾隆诗体崩坏的缩影。
中国诗的一大特长是善于描写意象,融情于景,一首诗的诗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然而在乾隆晚期的诗作中,意象描写完全被边缘化,很多作品通篇没有一个意象,连赏花观池之作,都写成了流水账、发牢骚和端着架子讲道理:
往岁山庄八九月,桂先菊后例观之。
秋迟回跸早如昨,桂菊却怜两负期。
池上居诗不可无,识将岁月以详乎。
明来昨往今非住,老至壮过幼更徂。
设曰鲜民惭视彼,惟斯育物未忘吾。
对时中有权衡在,肯作吟风咏露徒。
但乾隆偏偏对这种写法极为自信,甚至公然宣称「拈吟终日不涉景,七字聊当注起居。」
明白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乾隆为何滥用虚字,其作品又为何遭人恶评。
因为乾隆完全不在乎营造意境,只顾把自己的各种感想写成五言或七言的句子,只能用大量虚字来组织句法、凑字凑韵。这样的诗自然无诗意可言。
他发来发去的感想,无非是勤政爱民、谦虚自省、关心民生等固定套路,内容单调无聊,句法又烂俗拖沓,再加上一天几十首的批发产量和自我感觉良好的姿态,实在很难不遭人嫌弃。
乾隆的另一爱好是把诗题在各种文物或器物上,尤其显得无自知之明。图为《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局部,现代鉴定为伪作,但被乾隆视为真迹
除了前面的几种观点,还有人用「词臣代笔说」来攻击乾隆的文学水平。不过,既然《御制诗集》里的作品已如此不堪,烂法还都高度相似,再追究个别诗句是否由词臣润色或代笔,实际上毫无意义。
而且,被今人视为烂诗的上述特征,其实是乾隆有意追求的结果。
乾隆烂诗进化史
与多数人的偏见不同,乾隆自幼便接受了顶级的汉学教育,年轻时反而不乏水准之作。如下面这首古体诗,便是他当皇子时的作品:
秋阳皎皎秋风起,千山万山收红紫。
南苑平芜晓色寒,游丝白日长空里。
我从前岁罢秋围,经年未到南海子。
重来历历忆旧游,真教见猎心犹喜…
乾隆当皇子时打扮成文士的画像
乾隆当皇子时打扮成文士的画像
事实上,乾隆的诗完全遵循着越写越烂的退化规律。
有研究者按时间顺序阅读乾隆每年元旦时的诗作,结果发现,乾隆早年对诗的态度与晚年大为不同。在登基后的前几年里,他创作的诗歌数量极少,到乾隆十年(1745)之后,每年数量才逐渐提高。
乾隆早期风格更类似于传统的唐代宫廷诗体,而前述的烂诗特征到晚年作品中才较明显。其滥用虚字的习惯,则是自乾隆二十年(1755)才越发严重起来的。乾隆最烂的诗,几乎全是晚年作品。
如乾隆五十七年(1799)题在五台山塔院寺的御笔诗:「两塔今唯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文殊与世尊。」
乾隆的诗为何越写越烂?
与寻常印象不同,乾隆并未在当上皇帝后自我膨胀荒废诗艺。恰恰相反,他常在诗文里写到检视旧稿时的反思心得。其诗歌风格的变化,正来自长期的学习和思考。
而他学习的对象,都是文学史上鼎鼎有名的大家:杜甫、元稹、白居易。
乾隆最敬仰的诗人是杜甫,曾在多个场合表达其敬意。不过,乾隆对杜甫优点的认识并非句法格律的工巧,而是其每句诗都能体现忠君爱国的政治立场。与之相比,李白则因自由散漫遭到恶评:「李杜劣优何以见,一怀适己一怀君。」
杜甫有一类作品,因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而被称为「诗史」,尤其得到乾隆推崇。乾隆晚年自道其作诗宗旨:「予向来吟咏,不为风云月露之词,每有关政典之大者,必有诗记事……方之杜陵诗史,意有取焉。」
也就是说,乾隆的诗之所以只顾叙事说理而不顾描写意境,甚至把每天的批奏折的感想写成流水账,正是学习杜甫「诗史」的成果。
乾隆晚年「诗史」的另一特点是在记事的诗句后附上长长的脚注,详细注明相关事件。如上图「去岁青黄异涨逢」一句后的脚注长达 215 字。
在创作实践中,乾隆最喜欢的诗人是元稹和白居易,集中体现为其诗集中数量庞大的追和与模仿作品。
在《乐善堂全集》与《御制诗集》中,乾隆追和白居易诗共 20 题,追和元稹 9 题共 111 首;标题写明模仿元稹者 6 题 86 首,模仿白居易者 10 题 59 首。
需要说明的是,元稹和白居易的诗歌都是以句式通俗浅白、内容强调政治教化而闻名的,素有「元轻白俗」之说。
乾隆将这种理念更进一步,便造就了其「题韵随手拈,易如翻手成」的批发式作诗法,和复述文件般的诗句。
不难发现,乾隆学习杜甫与元白的动机,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乾隆写下这些烂诗,既是要用诗的形式向大清臣民讲政治,也是要让后人看到他一生的功劳和德行,千万不能像李煜那样的亡国之君。
乾隆对文学政治性的敏感,集中体现于他在位时多达 135 起的文字狱里。内阁学士胡中藻的诗里有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怒斥其「加浊字于国号清之上,是何肺腑!」终将他满门抄斩。
因此,面对这位学诗学到走火入魔、但又掌握着大义名分、颇有理论自信的皇帝,词臣们能做出的唯一合理的反应,便是拼命赞美皇帝的诗作水平。
如大学士纪晓岚肉麻的吹捧道:
「自古吟咏之富,未有过于我皇上者......是以圣学通微,睿思契妙,天机所到,造化生心。如云霞之丽天,变化不穷,而形容意态,无一相复;如江河之纪地,流行不息,而波澜湍折,无一相同……」
钱载、翁方纲和刘墉等人,还大量创作模仿「御制体」的诗与乾隆唱和。皇帝看到词臣们争相采用自己的写作技巧,自会认为他们的赞赏并非客套奉承,写起烂诗来更加坚定。
不过,乾隆绝不是「以文为诗,语助拖沓,令人作呕」的最后一人。一九五八年,郭沫若在视察河北张家口时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口蘑之名满天下,不知缘何叫口蘑?
原来产在张家口,口上蘑菇好且多。
乾隆的诗到底有多“烂”?
《落花》-乾隆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
落到地上全不见。
乾隆的诗到底有多“烂”?
乾隆皇帝写的诗不全是“烂”诗。至少有一首写的很好,还入选小学课本。
清朝诸皇帝中,高宗乾隆皇帝弘历应该是最具文艺范儿的。不仅爱写诗,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通俗易懂,只是在那个文言文的时代里不流行,
大多要么是打油诗要么就是艳体诗。
乾隆皇帝先有一首被入选课本的《飞雪》诗: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这首诗有了最后一句点缀看起来韵味十足。
据说当时大雪纷飞,乾隆带着浩浩荡荡大臣队伍在御花园漫歩,赏灿烂绽放蜡梅,乾隆即景创作:“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
看起来乾隆控制不住的诗兴大发,没有收尾的势头。
一旁围观的大臣被惊呆了,创作到这里乾隆思路仿佛短路一般再也创作不下去了,就在这时,大学士沈德潜急遽上前接了一句“飞入芦花都不见”,于是让乾隆高声称赞,与缓解了大家的尴尬。
其实,这首写的相当好,高水平。
诗的前两句是虚写,后两句是实写,虚实相映融铸出了清新的意境。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结尾的第四句,却以动静相宜的深邃意境,一下子将全诗从低谷推向奇峰。
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所以,不能说乾隆皇帝写的并不全是“烂”诗,
至少这首写的很好。
乾隆的诗到底有多“烂”?
我们中国是一个文学的国度,浪漫的诗歌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美好和想象。每当提起诗的时候,我们总能想起很多有名的人物,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等每一位都是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大家。
那么你可知我国文学史上留下诗歌作品最多的人是谁?这个答案你绝对想不到,他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此时就有一个问题出现了,既然他是写诗最多的人那他的诗歌为什么如今却没有很大的知名度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他写诗的水平非常低,简直是小学生级别的。
虽然弘历的文学水平和其他的诗人相差很多,但他却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在文学和武功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乾隆不仅经常和文臣举办诗会,而且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吟诵自己的作品。
乾隆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41000多首诗歌,可惜虽然数目很多但是有影响的却很少,他的作品和唐诗相比真的是差远了。
由唐朝诗人写下的诗歌到了如今还被我们后人吟诵和传唱,不少唐诗还被收录到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本中。
但是乾隆的诗只有一首被收录到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中,那就是“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就是这样简单的、能被小学生轻易理解的诗歌代表着乾隆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写诗方面的差劲。
乾隆在写诗的时候并不会对文字灵活进行运用的,他是用语句去强行的压韵脚,或是很直白的将事情讲述出来,或是使用很多华丽的词藻进行堆砌。他身边有着很多类似和珅一样的臣子,这些官员希望通过奉承皇帝来得到他的重视。
我们在看过乾隆时期留存下来的古物后发现,他有着“农家乐”的审美,和他父亲雍正高雅的审美完全不同。与之相同的是他写诗的水平也是真的“烂”。他有一个作品叫作《城墙》,内容是这样的——“远看城墙锯锯齿,近看城墙齿锯锯 。有朝一日掉过来,上面不锯下面锯 。”就单看这个句子就很让人发笑了,即使是没有上过学校的孩子也不会将诗歌写成这样。而就是这样的诗歌却让乾隆本人十分自豪,不仅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写诗,同时还让自己的臣子将他写的诗编成册流传给后世,想让后人们欣赏自己的文采与智慧。
我们国家著名文学大家钱钟书曾经对乾隆皇帝的诗歌进行过品评,可想而知评价并不高,他说乾隆在作诗的时候不仅喜欢用对仗的方式进行编写,而且还会强行的用一些词语去押韵,其中而他对乾隆作品激烈的评价就是说他的诗十分拖沓,是用词语堆砌而成的,有着属于文人的酸气和迂腐,是文章中水平很低的一种。
乾隆是一个特别自信的人,他认为自己在文采方面特别的有天赋,不仅喜欢写诗而且还喜欢收集一些文学作品,他在许多作品上都盖了自己的印信,被称为“盖章狂魔”。其实他并不知自己写作的水平有多“烂”,当时的文臣们奉城他不过因为他是皇帝而已,他的诗能被制作成册不过也因为他是皇帝罢了。
乾隆的诗到底有多“烂”?
哈哈哈哈哈!!
请君一路伴我行
青山绿水和鸟鸣
突发灵感心清净
昼夜作诗到天明
乾隆的诗到底有多“烂”?
乾隆一生写下四万三千多首诗,这是个什么概念。要知道,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全唐诗》收录两千多位诗人,共四万八千多首诗。
乾隆一人就写了四万多首,他一个人写的诗的数量,差点赶上《全唐诗》了。按乾隆活了88年来算,平均每天写1.3首诗。不可谓不勤奋。
乾隆爱写诗,爱到什么地步?闲着没事写,有事也写诗,吃个黄瓜写首诗,登个阁楼写首诗。关键是,上厕所也写,搞得厕所的纸很紧张,就问你尴尬不尴尬。
可是,一个残忍的事实是,即使唐代诗少,但是,却首首经典,字字珠玑,可乾隆的诗嘛,虽然写得多,可经典流传后世的,一首没有。就问你尴尬不尴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