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天有没有像现代人这样吃火锅?火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

古代人也如现代人这样吃火锅(但也有一点区别)

具文献记载 西周就有火锅的原型

隆冬季节,吃什么比不上火锅更治愈了,古人们自然也不会放过这样的享受。那么在古代,人们都用啥吃火锅,吃着怎样的火锅呢?我们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中,为你还原早期中国火锅的模样。其实在古代火锅也是备受追捧。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发现了火锅的原型,比如西周的盘鼎。

古代人也吃火锅,原来火锅历史这么长!来看看他们怎么吃

像后图中这个盘鼎,下盘可以放火加热,方便将火源与菜品一起端到桌子上。到了汉代火锅类型就丰富多了。前几年发现的西汉海昏侯墓,曾出土过一个铜火锅,但设计就比西周时期的更科学,方便取出烧尽的炭火,基本上跟现代火锅没什么区别了。

不仅如此,汉代还出现了鸳鸯锅,人们曾在江苏盱眙的大云山汉墓发现了一件形制罕见的青铜鼎。鼎内被隔板分为五个区域,被称为“五格濡鼎”或者“分格鼎”,有趣的是,这个鼎的主人就是西汉第一代江都王,刘非,董仲舒曾经做的他的相。

所以有人认为这可能是按他的阴阳五行学说做的火锅,真是吃出学问了呀。说完器具,那么汉代人爱吃的火锅食材又是什么呢?跟我们现在一样吗?根据墓中食物和当时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在刘非时代流行的食材,肉类有牛通脊,牛百叶,羊肚,马鞭,野鸡,雁肉和鹌鹑等等。水产有河豚,黑鱼,鳝鱼,甲鱼,鳜鱼和海贝等;蔬菜则有笋,蒲菜,石耳和苏叶等,这种五格的样式,还有爱吃火锅的曹丕赐给臣下的“五熟斧”,曹丕非常得意这个发明,还记载在《三国志》里面,现在北京故宫藏的清宫锡制一品锅,就是个非常精致小资的五格小锅;而把肉切成片放入到滚汤里涮的这种“常规”吃法,虽然汉代就有文献记载,也出土过铜鍪这样的炊具,但具体工艺则最早记载在南宋《山家清供》一书中,这种吃法叫“拨霞供”,就是把兔肉或猪羊肉切成薄片,再用酒,酱,椒等调料腌制,等汤煮开再涮,之后蘸酱吃。

跟现在吃火锅相比,最大不同就是把肉预先调味而已。而我们现在熟悉的火锅样式,来自清代铜火锅,它从历代火锅形式中发展成熟。清代时,各种涮肉火锅已经成为宫廷的冬日佳肴,乾隆皇帝就特别爱吃。直到现在也是深受大家喜欢,甚至走出国门,俘虏了国外人的胃。

古人冬天有没有像现代人这样吃火锅?火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

火锅,顾名思义,是以锅为盛具,以火为热源,把各种肉类、蔬菜、瓜果等食材放入锅里的沸水或沸汤迅速涮煮烫熟,沾着精心调配的酱料吃的一种烹饪方式和吃法,讲究的是边煮边吃,现烫现吃。

火锅是中国独创的传统美食,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古代,没有“火锅”之称,古代称之为“古董羹”,是因食材投入沸水时发出“咕咚”的声响,故而得名。相传火锅起源于周代,周代的鼎器是最早的火锅雏形,至宋代,火锅在民间已经非常盛行,到了清代,火锅更是成为一种非常有名的宫廷佳宴。

也许古代人吃火锅没有现代人那么多花样和讲究,只是简单烫熟加上油盐便开吃,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人跟现代人一样,热衷于吃火锅,不然火锅也不会代代相传、盛行至今。

火锅发展到今天,早已经成为大街小巷人见人爱、老少皆宜的烹饪吃法。根据不同人口味的差别,又发展为鸳鸯锅,即辣汤、清汤各别,不同口味的人群各取所需。湘、川等地口味重的人群选辣汤居多,够辣才够劲爆;两广人群口味偏淡,更爱清汤,讲究原汁原味。

火锅的食材种类繁多,常见的火锅食材有牛羊肉等各种肉类、海鲜扇贝类、瓜果蔬菜类、豆制品类、菌菇类等,甚至可以说只要能吃的,都能拿来涮火锅。

所以,火锅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经出现,从周代鼎器作为火锅雏形开始,代代相传,至宋代,火锅在民间已经非常流行,可以说火锅是从宋朝开始流行的。所谓的流行,就是大街小巷都能找得到它的踪影,它的吃法已经是司空见惯。至元朝,火锅传到蒙古草原,用来煮牛羊肉;至清代,不但是民间,甚至连宫廷之内的皇帝、妃子都热衷火锅;而到了今天,中国的火锅文化早已名扬全世界了!

来吧,晚上一起出去涮火锅,我请客[呲牙][呲牙]

古人冬天有没有像现代人这样吃火锅?火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

古人在冬天当然有吃火锅,实际上火锅历史非常的久远!

火锅的前身

所谓火锅,通俗点来说也就将炊与食合二为一的吃法或炊具。相传,与火锅类似的饮食方式早在黄帝时代就有了。当然,当时用的是陶鼎。

商代时进入了青铜时代,于是原本的陶鼎就换在了铜鼎。其方式通常是在鼎的下方生火,人们围在鼎的周围,将食物置于鼎中现煮现食。

这,就是火锅的前身了。

现代火锅原型

关于火锅的记载最早出现于《三国志》中,当时魏文帝曹丕有赐给了相国钟繇一口“五熟釜”,其特点就是中间炉火炽烈,四周汤羹沸腾!!

这就是现代火锅的雏形了。

而正式的火锅则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并且于唐代开始在达官贵人中盛行。

白居易诗《问刘十九》中就有关于吃火锅的描写: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火锅的民间普及

随着火锅的发展,吃火锅的人也越来越多,并通过食材与吃法生出了无限花样。

宋代,涮肉火锅会要求肉片切成薄片,并配上酱、酒、椒......等蘸料。

明代时,火锅在民间开始盛行,吃法也更加丰富,用料也更加精细与讲究。

清代的时候,进入了火锅的鼎时期,甚至在皇宫膳食中拥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清宫膳单上“野兔火锅、羊肉火锅等”列于众肴之首。

民间也更是发展出了“针锦锅、白肉锅、羊肉锅、菊花鱼锅.......”等名目众多的品种!

古人冬天有没有像现代人这样吃火锅?火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

论点:古人那时吃的可能不叫火锅,也没有那么多美味的锅底,就是简单的水煮,在后来经过不断发展,才使得火锅变得有滋有味,鲜美无比。古代人会在冬日吃火锅吗?

在剖析该问题时,我们先以火锅技术较为成熟的三国时期为背景。

在三国的冬天,人们来到街市上,在小二的热情招待下点上一份叫做“五熟釜”的锅具。它之所以叫“五熟釜”和今日的“九宫格”有其曲同工之妙,因为在“五熟釜”的锅具中,共有五个格子,而在这五个格子中又有不同口味的汤底。虽然在那时辣椒还没有传入中国,可却有各种花椒以供人们作为汤底食用,故而才让锅底更加美味,但当时所煮食材也极为简单,并没有当今如此丰富。

等到了唐朝时期,涮火锅便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了,再加上当时胡椒等香料的传入,更使得那时的火锅更加有滋有味。

而火锅最为兴盛的朝代,要数元代、明清时期了,一是因为元朝对于牛羊肉推崇和发展,二是因为在明朝末期,辣椒等更高级的调味品已经传入中国,使得火锅食材、口味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在清朝时,乾隆帝独爱吃火锅,这便使得下人为迎合圣上的口味,使得自己得到赏赐和封赏,而更加努力的专研火锅制作手段、这使得当时烹饪技术得以飞速发展和进步。

故而,我们在如今能够吃到这么可口的火锅,除了感谢古人对锅具的不断研究外,还离不开古代吃货们的贡献和努力。

古代烹饪的发展

众所周知,在人类进化史上,首先经历的便是吃生食;而在发现了火后,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便开始喜欢用火来炙烤食物。这便是我们现代所说的烧烤了。在经过漫长的发展后,一些处理食物的器具越来越完善,这便促成和发酵了另一种烹饪方式的形成,这个方式便是————“烹煮”。也就是最早的水煮火锅了。

只是后来古人刑法的残忍,才以“烹煮”为启发,发明了多种多样灭绝人性的刑罚————“烹杀”。也就是将人放置在大锅中活活煮死。

如果以严格意义来说明火锅的出现时间,在如今有两种说法,一个是三国时期,或是隋朝时期,另一个则是在东汉时期。可若以“水煮锅”、“烹煮”来定义,早在商朝时期便存在了。最为有名,且最有力的证明事件,便是西伯侯儿子伯邑考被纣王“烹杀”,放在锅里活活煮死的历史事件。由此我们得以推断,在商朝时,烹煮类的水煮食物,已经存在。

小结

在如今,我国火锅的种类已经逐渐完善,并有种类多样和百花齐放之特点,在锅形上除了有传统意义上的九宫格外,还有全锅、鸳鸯锅、铜锅、一人一锅等,在口味上还拥有菌汤的、麻辣的、香辣等多种口味,让人们即使是在冬天,也能吃的热气腾腾,吃的异常温暖和满足。

我是史廖未籍,一个喜欢历史的大男孩!

古人冬天有没有像现代人这样吃火锅?火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为将材料投入沸腾的水里面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特的一种美食,历史悠久。商周时期出现了火锅的雏形,是把所有的食材放进当时的容器里,然后再吃。到三国时代就已经开始用铜所做的火锅。但是还不是很有名。而到了南北朝时期火锅开始慢慢流行起来,煮的东西也变的多了。汉代的时候已经出现了那种小铜器,下面是炭炉,然后上面是杯体,里面放上食物,已经和现在很多火锅形式相似了。到了北宋有些饭馆里面菜单上已经出现了火锅一项。到了清朝,火锅已经是尽人皆知。

古人冬天有没有像现代人这样吃火锅?火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

火锅的历史最早可追述到西周甚至上古时期,只不过形式与现代的有所差距而已。我们现代的火锅雏形,正式形成于两晋之后,真正的流行也不过短短数十年而已。

说起火锅,我们就不得不聊一聊中国的餐饮文化。古代餐饮文化的进程大概分为:分餐制与合餐制两种。

分餐制

古人在进餐时,一般选择席地而坐,在面前摆放一张非常低矮的餐桌,桌子上放满餐具和食物,一人一案分开进食。在西周时期贵族便是依此来进食的。而“筵席”便是最真实的写照。

据《周礼》载:“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和席都是宴饮时铺在地上的坐具,筵长而席短。

这种制度在汉朝时期,被汉朝得以继承发展。在近代考古发现中,就曾多次发现,记载着古人“古代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分餐制场景”的,汉代壁画及画像石砖等实物及绘画资料,另还出土了非常多的餐饮器物。

2020年11月26日,在四川省博物馆,由四川省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一场名为“食味人间”的饮食文化展。其中展品共118件,其中除了“南宫柳”铜鼎 、雍正鱼子绿釉菊瓣纹茶壶、黑黄釉风花等特色文物外,其中有一件汉代的文物,便是“分餐制”的写照。

这件文物名叫“清河食官”,是一件汉朝时期的铜染器,由炉及耳杯两部分组成,炉为四蹄足,一端有供装柄的圆銎,炉侧口沿下刻铭文:“清河食官,右般(盘)重六斤十两。”炉上承耳杯,杯侧刻铭文:“清河食官,右,重一斤十一两。”

在古代,“染”是古代对调味品的一种称谓。据《吕氏春秋》载,“染,豉酱也”。主要是以酱、盐为主的调味品。这个刻有“清河食官”铜染器,便是放置“染”的器物,炉为加热所用,耳杯放置调料。在进食的过程中,一边加热,一边刷肉进行食用。

但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火锅,因为在秦汉时期,制作肉食多用“濡法”。有点类似于现代的生煎,先是把肉熬到可以食用的状态,然后待水分蒸发之后,制成类似于肉脯的样子;然后,再蘸加热的调料,进行食用。

虽然铜染器的出现,让汉代的饮食有了现代火锅的雏形,但是在汉朝时期,与现代火锅更为相近的却不是他,而是“分格鼎”。其材质有铜、铁、陶等多种形式,外形类似于鼎,上部有一个盖子,鼎内部分置数个大小不同的格子,小格子的作用类似于铜染器,其他较大的格子用于放置不同的肉食。

这种形式基本已经具备了现代火锅的形态,但他与现代而言,差别还是非常大的。首先汉代还属于分餐制时代,也只能算得上“独乐乐”而已。其次食品加工的形式更多的类似于生煎形式,说是“火锅”,却更像现代版的烧烤。

合餐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桌大椅开始出现,并受到广泛推广应用。餐饮的变革也随之到来。垂足而坐的用餐方式,比之席地而坐的舒适性不言而喻。但慑于礼法和传统,分餐制到合餐制的变更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从上古到汉朝,又从汉朝到晋朝,随着西晋王朝的覆灭,生活在北方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陆续开始入主中原,中原地区进入到了剧烈动荡的时期。这对晋朝之前所建立的生活秩序及相关礼仪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失去礼法的约束之后,席地而坐的就餐方式逐渐被高桌大椅所取代,以圆桌或者方桌的方式围坐就餐的合餐制慢慢成为主流。特别是在唐代之后,席地而坐的方式基本上被历史所遗弃。

合餐制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古代的就餐方式。而就餐方式的改变,也变相地推动了火锅演变的进程,但是关于火锅真正的流行,还是在于近代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肉食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对于餐饮的多样化才开始不断追求,火锅因为其独特的就餐形式,受到了大众的喜爱。火锅真正的流行也就从此开始。

ENT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