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刚开始逾期,要做点什么,大神们?
古人说“上医治未病”,在借之前做点准备是最好的,逾期就有些晚了。我说几点,算是亡羊补牢或以防万一吧!
一,把所有网贷APP卸载掉。
这是为了防止他们再继续窃取你的通讯录、通话记录、短信信息。
二,给父母手机设置骚扰拦截。
如果你的父母跟外地没有什么来往的话,可以把所有的外地区号设置拦截,比如010、020、021。。。075、076。。。099。
一般智能手机里面,会根据你设置的前三位数字,对其开头的电话号码自动拦截。
还可以在手机里面,按照地区进行骚扰拦截,不过这种有时候会“误伤”。
还可以将95开头的号码设置拦截,银行一般是955开头,其它的就可以拦截了。
这是为了尽量避免父母被催收骚扰。
三,社交软件设置隐私。
微信、支付宝,还有其它像抖音、QQ等软件,可以设置成禁止通过手机号码添加、找到你。
接着再设置,不允许把自己推荐给可能认识的人。
这是为了防止催收添加你,在你账号上获取到一些对他搞小动作有利的信息。
四,在接催收电话的时候,都要录音,并且保留原始录音;催收发过来的短信也不要删除。
还有其它一些和催收打交道的策略,在昨天的问答里写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五,去了解一些催收自律公约、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侵犯隐私权、假冒国家机关、被起诉后如何应诉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同时了解一下,当自己被暴力催收了,身边的亲朋好友、同事等等被催收骚扰了,有哪些政府渠道可以维权。
再有就是,到公安机关报案的流程、到检察院申请立案监督的程序,以及有必要的时候,自己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刑事自诉的流程。
催收的一些违法行为,如果你有确凿证据,这种简单的案子,自己就可以替自己辩护了。
因为,几乎每一个逾期的欠款人,都或多或少的被违法暴力催收过。
也许用不到,但了解一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六,做好被暴力催收的心理准备。
有一些心理素质不够强的人,被催收各种的吓唬、威胁、恐吓后,会精神高度紧张,不但正常的工作与生活会受到影响,还有可能产生轻生的念头。
所以,提前想到各种最坏的可能,以便让自己具备一定的心理免疫。
另外,也要给身边人,提前释放一些信号。
比如:告诉他们,因为你的身份信息被泄露了、身份证丢了又重新补办的、某个软件账号被盗了等等,可能会有人假冒你的名义骚扰他们、向他们借钱之类的。
这么做,对身边人、对你自己都会增加一定的心理缓冲。
七,挣钱,还债。
以上这些是我的一点建议,仅供参考。
网贷刚开始逾期,要做点什么,大神们?
以我这么多年的经验和朋友告诉我的经验来说,这个事情是小事,既然已经借了网贷,还怕这些个?所以,该吃吃,该喝喝,有些网贷不是正规平台,它也不敢威胁你,也为难不了你。有些是正规平台,到最后的办法也是法院传票你,你也只需要还本金就可以了,银行那边会和你协商的。
总结如下:
前期:不要担心,正常吃喝,一点事没有。
中期:电话不断,短信不断,也没多大事。
后期:心态平和了,无所谓生死,压根就没事。
总之,都是小事!!!
还有,不管你未来咋样,能不借就不借,没必要。其次,借了被催也没事,不要怕,不要寻短见,没必要。人生在世,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再者,30年河东30年河西,以后你会翻身成功,说不定过呢!最后,送你四个字,活在当下。兄弟,加油。
网贷刚开始逾期,要做点什么,大神们?
网贷逾期催收一般会经历的4个流程:
1、频繁短信、电话提醒:一般很多网贷公司,为了确保借款人随时记住还款日,在还款日还没到来之前就会频繁发短信、打电话提醒借款人该还款了。这么操作是否是多此一举?因为大部分借钱了,自然就会记住还钱的日期,频繁打电话、发短信提醒,是不是意味着不相信借款人的诚信度?既然不相信,为什么当初还要放款?这一行为确实会令人反感。
2、网贷逾期的前几天:几乎每天都会打电话催还款,数量一个到几十个都有可能,因为逾期时间不长,一般催收态度都会比较好,对逾期的后果言之凿凿,苦口婆心劝:不还款影响信用,上报人民银行征信(很多高利贷网贷是没资格上征信的)。
3、逾期一个星期以上:这个时候催收一般就没那么和颜悦色了,催收手段也开始多样化起来。呼死你、短信轰炸、爆通讯录、拨打借款联系人电话,并且威胁不还款就起诉、递传票等。更有甚者PS裸照群发短信、发帖曝光等。
4、债务外包:如果前三个办法都没让你把钱还上,那么最后只能变为坏账了,一般都会打包给专业的第三方债务公司。这些债务公司得到了你的债权之后,会采取更强硬的催收手段,对你进行催收:例如找人上门、采取暴利、威胁手段等。
网贷刚开始逾期,要做点什么,大神们?
积极找做赚钱的门路。和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说明情况,准备应对催收电话,保持信心。
网贷刚开始逾期,要做点什么,大神们?
做点什么啊?多正常点事
网贷刚开始逾期,要做点什么,大神们?
不要搭理他,除非你能够还上钱,否则就先别搭理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