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何要将看守景陵的太监宫女全部押回京城?

雍正为何要将看守景陵的太监宫女全部押回京城?说他们造谣生事指的是什么?

雍正派十四阿哥胤禵看守皇陵,看似霹雳手段,其实菩萨心肠,从胤禵在皇陵的待遇也能看出来,雍正并不是存心折腾他,本意是想让他远离朝堂这个是非之地。

所以平时都有一大帮宫女太监伺候着他,享受着亲王的俸禄,而且身边还有个善解人意的乔引娣,这也给胤禵的生活增加了些许色彩,这日子过得比皇帝还潇洒。

可胤禵对雍正越大怀恨在心,处处跟雍正对着干,唆使身边的太监宫女造谣生事。这些雍正都忍了,但后来有两件事彻底迁怒了雍正,将看守景陵的太监宫女全部押回紫禁城,还另派遣二十名太监,对胤禵严加监视。

这到底怎么回事呢?要讲清楚这个,我们还得从十三爷劝说十四爷和解那段开始说起。

第一件:老十三劝老十四和解,结果老十四贼心不死,气得老十三病情加重

《雍正王朝》中,十三阿哥胤祥是康熙诸位儿子中最有情有义的人,无论兄弟们怎么陷害他,他老十三都未想过要弄死哪个,即使自己被冤背黑锅圈禁十年,出来也没有怨过谁。

就这样的一个人,本想在他有生之年,劝说老十四放下之前的恩恩怨怨,与雍正和解的,而老十四贼心不死,还想着自己的皇帝梦,气得十三阿哥胤祥差点把命撩到了那里。接下来看看老十四是如何作死的。

老十四见老十三来皇陵,以为是来处死他的,说道:杀年羹尧派李卫,蒙雍正看得起派个亲王来,如果将我明正典刑,我立刻向你叩恩奉诏,如果灌毒酒,我就把这里的太监宫女都叫出来,当众饮酒。

老十三说:今天这么冷,我大老远来看你,你也不问一声,也不给个热茶喝,一见面就急,而且我是奉皇上上谕来的。结果,胤禵冷嘲热讽说道:开台戏完了,压轴呢?

老十三劝道:雷霆雨露莫非天恩,可你现在怎么成这样子了。老十四说:老十三你别忘了,我这是康熙钦命的“大将军王”,把我关在与世隔绝的地方,现在过意不去了?你回去告诉雍正,我不吃他这套。

老十三本以为兄弟之间坦诚推心置腹,能感化顽固的老十四,结果自己碰了一鼻子灰。

十三爷说道:宗人府我待过十年,四面高墙一块天,看蚂蚁拖苍蝇上树,看墙角的花花开花谢……你老十四比起我,你受的这点委屈算什么?

老十四不依不饶:原来你来劝我回去为雍正效力?老十三,让我效力也可以,但你现在当着皇阿玛的陵寝你回答,你跟我说实话,当初皇阿玛究竟是把大位传给谁?十三爷道:当然是当今皇上!

十四爷喋喋不休:既然是名正言顺继承皇位,为什么要让你赶到丰台大营夺权兵变?他为什么要急急忙忙部署年羹尧暗中断我的粮草、解我的兵权?这样的输法我至死不服。你回去告诉雍正,要命随时来拿,成者王侯败者贼,自古通理,要认命我就认这个命!

老十三见老十四无可救药,当场差点气晕过去,只好打道回府。连乔引娣都看不过去,劝十四爷去送送十三爷,认为都是自家兄弟,还带病来看你,何必做那么绝呢。

但十四爷这人气量狭小,一根筋,对此不动于衷,用康熙的话说“胆子过大,肚量狭小”,可谓知子莫若父。也就在此刻乔引娣的眼神第一次透出许些小失望,同时也为之后的她彻底倒向雍正埋下了伏笔。

要说老十四一根筋,也确实有,那一次顶撞康熙,就为了一句“有没有”的说辞,气得康熙拔剑就砍,要不是四爷用手挡住剑刃,十三爷推开他,估计他的小命早就没了。

而像老十四这样的“愤青”,往往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这次雍正和老十三不计前嫌找他和解,结果他依旧一根筋,为了木已成舟的事儿,硬是把十三爷气得吐血,加重了病情,也加速了雍正对他下重拳。

第二件:年妃的死,十三爷的病重,彻底迁怒雍正,他决定对老十四惩罚

就在雍正为老十三的病况着急上火时,有丫鬟来报年妃病重,可能大限将至,雍正离开十三爷,匆匆前往储秀宫,看到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年秋月,年妃见到雍正,留下一句:“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便撒手人寰了。

年妃是年羹尧的妹妹,一开始被哥哥年羹尧当作了讨好主子胤禛的工具。后来,她与邬先生互生情愫,奈何自己的哥哥争强好胜,雍正为了防止年羹尧有二心,决定纳年秋月为侧福晋,导致她不得不隔断这段情愫,嫁给雍正。

后来,年羹尧专权跋横,居功自傲,雍正迫于压力赐死她哥哥年羹尧,这时西北突起战事,连连吃败仗,老十三病重,老十四依旧处处对着干,无人能堪大用!

这时,年妃又撒手人寰,雍正心里对年妃一直有愧,所以年妃的死,十三的病重一下子给雍正有着不小的打击。

此时,宫内却传来宫女们嬉笑打闹的声音,雍正大怒,问大内侍卫图里琛:他们是哪的,问了没有?图里琛说:是跟着十四爷在遵化守陵的太监,是回来采办香烛的。

听是十四爷的人,气打一处,一想到十三爷被十四爷气病重,雍正这下彻底怒了:“好,自作孽,不可活。”一旁的张廷玉担心他做出过激的举动,赶忙说道:皇上,景陵的太监造谣生事实在可恨,把他们交给大内敬事房审讯,然而按律治罪。

此时雍正气得团团转,并下令把景陵全部的太监和宫女一个不剩全部押回,另外从大内再选二十个太监去,严密监视老十四。

随十四爷守陵的当然包括乔引娣,十四爷恳求图里琛留下乔引娣,但图里琛以皇命难抗,拒绝了。就这样,十四爷为自己对雍正的不服不忿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不仅害了自己,也深深地伤害了乔引娣。

雍正知道乔引娣对于胤禵的重要性,特意将她留在身边,乔引娣也是一个倔强女子,对雍正说道:让我死!

雍正不解地问道值得吗?乔引娣说我愿意,雍正说那要是我不愿意呢?乔引娣说道:“你能够不让人生,难道还能够不让人死?”

乔引娣的话彻底激发了雍正:我不但不让你死,还留你在养心殿当宫女侍候朕。你若是自残或者寻短见,朕就立刻赐死允禵!

雍正之所以把乔引娣留在身边,目的就是要打击胤禵。自雍正继承皇位以来,十四爷根本不把雍正放眼里,各种闹腾作对。

后来幽禁他,更是怀恨在心,对别人的劝说完全不领情,他的油盐不进,彻底迁怒了雍正,将看守景陵的太监宫女全部押回紫禁城,把乔引娣从她身边夺过来就是为了报复,不得不说,乔引娣就是雍正与胤禵博弈的报复工具!

雍正撤走太监宫女后,将乔引娣留在身边,确实击垮了胤禵的心理防线

雍正将乔引娣留在身边后,之后十四爷确实安分老实了许多,再也没有悖逆雍正的行为与言论出现。

后来,八阿哥胤禩找老十四一起推翻老四,被老十四婉拒了。一是担忧乔引娣的安危;二是对老八不再信任。

经过六年与雍正的朝夕相处,乔引娣成功被雍正感化。雍正选择“攻心为上”,借由乔引娣击垮胤禵的心理防线,这招实在高明。

雍正问乔引娣:“到朕的身边也有六年多了吧?”乔引娣回道:“是六年八个月零二十天。”

雍正看了她一会道:“朕曾经对你说过,有朝一日,要将你放回十四爷身边,朕说过的话算数,明过了八月十五,你就走吧。”

“之前朕把你留在身边,就是要让你看看朕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朕放你回去,你要替朕说句公道话。”

乔引娣微微一颤,眼中满是泪花,说道:“您要赶我走,一道旨意就行了,犯不着这样说,这样对我”。雍正惊讶道:“难道你不愿意走?”

雍正长叹一口气说道:朕从小信佛,朕一心想做个善人,想善待一切人,也想一切人善待朕,可朕没有那个佛缘,先帝把这个国家交给了朕,朕为了天下的苍生不得不下手整治,朕也想留下个宽仁厚道的名声,可是看起来做不到了,朕想,哪怕有一个人能够理解,就心满意足了。言外之意是,有你一个人能够理解我就足够了。

说着,雍正坚决要给乔引娣一个名分,乔引娣苦笑了笑道:“您要不是皇上该多好啊。”雍正爽朗地笑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引娣!”

可见,乔引娣彻底倒向雍正了,甚至还对雍正有爱慕之心,这可对十四爷最沉重的打击啊。

说白了,雍正当时将看守景陵的太监宫女全部押回只是个借口,主要是抢来乔引娣留在身边,狠狠地打击老十四,达到他的报复目的。

写到最后

十四阿哥胤禵带过兵,打过仗,性格倔强,刚毅勇猛,对于这样的人,单纯地让其远离朝堂,或者对其进行怎样严苛的排挤都是没有用的。只有特殊的手段才能让他彻底屈服,而乔引娣就是击垮胤禵最后的心理防线。在雍正和胤祥向胤禵抛出过“橄榄枝”,不仅被他断然拒绝,更是再度对雍正的皇位来源提出了质疑。

因此雍正下定了决心要惩治一下他。在年妃去世后,雍正心情低落,正好遇到十四爷景陵太监造谣生事,嬉笑打闹以此为借口,将看守景陵的太监宫女全部押回紫禁城,把乔引娣留在养心殿,从而报复老十四,从而让老十四能够彻底屈服他。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何要将看守景陵的太监宫女全部押回京城?

本意是为了监视十四爷,却不料引发雍正与乔引娣父女之间的不伦之恋。

十三爷病重,雍正亲自前去看望,十三爷劝雍正宽恕十四爷,原因有三个,第一,就是问题描述中所说的外面起了谣言;第二,雍正和十四爷乃一母同胞的亲兄弟;第三,虽然年羹尧在西北取得大捷,但是西北仍不稳定,此时年羹尧已死,十三爷病重,希望十四爷可以为雍正分忧。十三爷提出,他出面劝说十四爷,希望能够感化他。

十三爷口中的谣言,原话是这样的:昨儿刑部的探子禀报我,外面有谣言了……说一个大将军被杀了,一个大将军又罚去守陵了,这里面有文章哪……

谣言中,被杀的大将军显然是指年羹尧,守陵的大将军则是指十四爷。这里面的文章,还是绕不过康熙传位给谁的问题。还有谣言说康熙遗照写道:“传位十四子”,被四爷改成“传位于四子”。十四爷本来就不服雍正,听了谣言更加以为自己才是皇帝,雍正听了谣言自然十分不爽,大怒,十三爷表示谣言止于智者,抓人也没用,眼下还是应该拉拢十四爷。

十三爷带病冒雪前往康熙的陵寝,即景陵看望守陵的十四爷,本以为同十四爷推心置腹能感化十四爷,不料十四爷以为十三爷是雍正派去杀他的,十四爷气量狭小,到现在还在纠结康熙究竟将大位传给谁,用十四爷自己的话说就是“至死不服”。

十三爷见十四爷无药可救,气得差点晕死过去,只得打道回府。乔引娣劝十四爷送一送十三爷,十四爷继续装逼,一动不动,乔引娣的眼神有些暗淡了。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雍正和十三爷不计前嫌希望与十四爷和解,但十四爷心胸过于狭隘,还不如一个女子。这个细节为将来乔引娣彻底倒向雍正埋下伏笔。

十三爷冒雪前往景陵劝说十四爷不成,病情更重了。雍正和凌国康(太医)正操心十三爷的病情,不料丫头来报说年贵妃的大限只在一两天了。雍正离开十三爷,匆匆前往储秀宫,见到年妃最后一面,年妃就死了。年贵妃是年羹尧的妹妹,虽说年羹尧专横跋扈,作得一手好死,但毕竟是年贵妃的亲兄长,且年妃真心喜欢的是邬先生,雍正和年妃完全是政治婚姻。雍正心里对年妃是有愧的,年妃的死对雍正也是个不小的打击。

此时雍正很不好过。先是迫于压力将年羹尧处死,西北尚未完全稳定,朝廷还吃了败仗,雍正此时无人可用,老八老十四依旧跟雍正对着干,昔日的军师邬先生归隐,得力助手十三爷病重,年妃新亡……

此时,雍正听到宫里嬉笑怒骂的声音,忍无可忍,心想:老子这么惨,你们还有心情玩闹?下令抓起来,一问原来是随十四爷在景陵守陵,回京采办香烛的太监。雍正得知与十四爷有关,一想到十三爷在十四爷那里气病了就生气,张廷玉担心雍正大怒之下开杀戒,于是上奏:皇上,景陵的太监造谣生事实在可恨!臣的意思,把他们交给大内敬事房审讯,然后依律治罪,较为妥当。

雍正气得不行,说:都抓起来!把景陵所有的太监和宫女全部押回京来!再从大内另派二十名太监去,叫他们严密看守允禵!

随十四爷守陵的当然包括乔引娣。雍正一看乔引娣,眼缘甚好,而乔引娣又跟十四爷关系最好,于是将乔引娣留在身边,让她看看雍正平时是如何勤政爱民,看看雍正到底是不是滥杀无辜、嗜酒好色之徒,而乔引娣成功被雍正感化,成为雍正的知己,雍正非常宠爱乔引娣,还封乔引娣为宜妃。

雍正看乔引娣很有眼缘不是没有道理的。早年四爷在山西办差,遇到洪水,被一女子所救,乔引娣正是雍正与救命恩人的私生女。只不过雍正与乔引娣为父女关系,封乔引娣为宜妃乃二月河原著《雍正皇帝》的情节,毕竟是不伦之恋,电视剧《雍正王朝》将其省略。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何要将看守景陵的太监宫女全部押回京城?

康熙的这群好儿子们,一辈子都在互相争斗。

康熙在世时,诸皇子们争的是圣心,斗的是权谋,胤禛胜出。

康熙死后,雍正登基,兄弟们争的是民心,斗的是舆情,雍正大败。

雍正登基以后,仍然帝位不稳,险象环生,处处陷阱。山西诺敏案、科场舞弊案、西北战事吃紧、年羹尧居功不臣,经过一场场的风波,好容易立定根基,却出现新的情况,市井中谣言纷纷,说他是改诏篡位。

雍正第一次见到乔引娣就在这种情况下,皇太后去世,他在丧礼上被众人的與情包围胁持。

此时,因年羹尧居功不臣的事情,满朝文武闹得沸沸扬扬。如何处理年羹尧,是雍正的难题,即使年羹尧可以死,但他也坚决不愿意被被认为是被众人胁裹而做的决定。

而八爷党利用了年羹尧的事和老十四胤禵夺嫡失败的愤懑心情,使胤禵选择与雍正的矛盾突出化。胤禵做了出头鸟。

矛盾不能商讨解决,冲突自然加剧。雍正寸步不让。年羹尧赐死,胤禵被罚去守陵。

这样处理就能得到认可吗?显然是不行的。

八爷党暗中操作,那大爷无事生非,那群提笼挂鸟斗蛐蛐的八旗子弟们聚集起来,开始造谣生事了。

年大将军被杀,大将军王守陵,政治内容的话题永远是那些人云亦云,跟风吃屁的人群最感兴趣的东西。旧事重提,雍正篡位的言论就流传开来。

谣言就是这么可怕,有板有眼,似模似样。即使经不起半点推敲,但只要有人信,有人传播,目的就达到了,市井匹夫喜欢的就是这个。

外面风言风语,而雍正也正在气恼心烦。

新疆将军阿尔泰虚报战功被揭穿,雍正怒不可遏,要重处,但被阻止。张廷玉的理由是无人可用,老八的理由是军中常事。这让雍正越发想起了获罪而死的勇将年羹尧。

老十三胤祥就说起了那些市井流言,兔死狗烹,杀了年大将军,大将军王胤禵也守了陵,仿佛是因为雍正篡位心虚。

雍正心里恼怒,但如何解决呢?

――起用老十四胤禵。

本来是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兄弟矛盾缓和,西北军中还能有大将坐镇,流言也不攻自破,一箭三雕。

主意不错,老十三就去景陵见老十四,要放他出来效力。

但八爷党破坏了这个计划。老九写信给胤禵,挑拔唆弄。

老十四当初夺嫡失败,他一直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皇位继承人,被四哥谋篡,耿耿于怀。于是,他坚决拒绝了老十三的提议。老十三胤祥知道兄间间的矛盾难以化解,气得发蒙。

即使矛盾难以解决,雍正当然要彻查谣言的根源了。这一查,问题出来了――老十四胤禵身边的宫女和太监,就是谣言的主要制造者。

雍正的妃子年氏新亡,恰好老十四身边的太监宫女回京采购香烛,毫无丧礼应守的规矩,反而被发现在宫中有说有笑。

图里堔发现这帮太监宫女有说有笔,是在散布关于老十四胤禵被谋篡皇位的谣言,汇报雍正,雍正被激怒了。

给你机会为国效力,你不干,反而四布谣言。雍正对老十四胤禵大恨,就把胤禵身边的太监宫女全部押回,换了二十个太监监视胤禵的举动。

怎么处理这些宫女太监呢?雍正从对胤禵最痴情,最忠诚的乔引娣开始下手突破。

雍正并不打算处死她,而是要让她活着,做为自己的见证。

但这样的结果,真的有效吗?未必。

八爷党的目的已经达到:雍正与胤禵兄弟反目,再无和解的可能。市井上谣言四起,雍正百口莫辩,成为孤家寡人。

雍正的目的能达成吗?一个乔引娣真的能成为他辛劳为国的见证者吗?

雍正竭尽心血培养的大将年羹尧走了,自己成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榜样。

心爱的年妃走了,自己成为夺人所爱,无情无义之辈。

同舟共济的十三弟走了,自己成为孤家寡人。

忠心耿耿的张五哥也走了,自己成为伴君如伴虎之帝王。

连自己最强大的敌手也走了,自己成为无兄弟情义的冷血之徒。

连最后的心灵寄托――乔引娣也走了,带走最后一丝牵挂。

不知道这一生是对是错,到底争的是什么?

雍正终于在劳累,悲苦,愤怒和失望中撒手人還,夜风吹来,卷起他尚在辛勤批阅的奏章,卷走了他的努力和生命。

本来是个信佛之人,菩萨心肠。却以一个魔鬼的形象去为善于人间,得到的却是众人的谩骂、诬蔑和诽谤。

你为世人付出了一切,世人得益,却视你如恶魔仇讎。

人,真的可以有一颗佛心,并不在乎他人的评价吗?

当年“不争”为争,如今该舍不舍。何时才能放手?世事纷纭,早已忘记了初心。

那些费尽心血留给世间的功业终归化为了虚无,那些原本就虚无诬谤的言论却长久流传于世上。 是输是赢?

人生在世,争来夺去总是空,回首已是百年身。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何要将看守景陵的太监宫女全部押回京城?

雍正登基之后,对于他那些夺嫡兄弟的打击是十分厉害的,这也难怪,康熙临终之前没有做好妥善的安排,导致后来雍正不得不一件一件将事情弄妥帖。但是往往事与愿违,雍正越是努力,出事越多。

怪只怪封建社会那令人神往的皇权宝座。

雍正的同胞兄弟老十四允禵,正是在康熙晚年得以重用,被任命为大将军王。出兵西北的三年里,却是也立下了不世之功,收复了西藏,平定了准葛尔。真是因为如此,这位皇十四子一直以为康熙是将皇帝之位传给自己,是雍正篡取了他的帝位。

而关于雍正的得位问题一直成为八爷党以及雍正的那些政敌拿来滋事造谣的源头,老十四允禵曾是八爷党的骨干核心成员,当雍正上台后,极力搅浑雍正的政局是他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随着年羹尧平定西北之后的种种遭遇,最后换来一个赐死的下场,将事关国家稳定的罪魁祸首嫁祸到年羹尧头上,也正是那些一直阻碍雍正执政的政敌所为,这其中就包括八爷党。

使邪力,打横炮,无所不用其极,成为他们反对雍正的至高手段。

而关于允禵的造谣,无非就是本来传位于他,结果让雍正篡位。这样的谣言时刻会在允禵的心底埋下恨意。当西北再起烽烟的时候,作为兄弟的老十三,不希望骨肉相残,更希望怨恨得以化解,所以向雍正请奏,亲自到景陵感化说服允禵。

允祥在时隔多年之后到景陵说服允禵自然有他的道理所在:

一是雍正的帝位已稳,正所谓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消磨剂,允禵应该识时务,拥护自己的兄弟,以正视听。

二是允禵确有带兵打仗之才,若能为雍正所用,自然是一件好事,也能创建一段兄弟同心为国的佳话,以粉碎那些不断侵蚀人心肺的谣言。

然而,雍正和老十三低估了他那些政敌们的力量,即或是在允禵身边,即或是在景陵,谣言也不绝于耳,虽说是时隔这么多年,仍未断绝,还在袭扰着允禵的心。

本来就心胸狭小的允禵,怎么放得下那令人神往的皇位?所以对于来访的十三爷,除了不断的质疑和发泄之外,根本就没有半点配合,就更别说兄弟同心为国家出力了。

既然那些谣言如此厉害,侵蚀人心脾肺,那么传递这些谣言的人,雍正又怎么能够容忍?而传递这些谣言的人,当然是那些看守景陵的太监宫女们。所以赶上雍正听了十三爷从景陵回来的报告,心里正憋屈得很,就直接办了那些太监宫女。

换做是你我,难不成还继续放着他们去造谣生事?简直是杀了的心都有啊。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何要将看守景陵的太监宫女全部押回京城?

《雍正王朝》中,雍正以十四阿哥胤禵身边的宫女在年妃丧仪期间嬉戏打闹为由,将陪同胤禵看守景陵的宫女和太监们全部押回了京城,并且重新从大内挑选了二十名太监调往了景陵。

其实, 这些宫女和太监仅仅是“陪衬”,雍正并不在乎,更无暇去顾及他们,而真正让雍正在意的人,便是胤禵三番五次想要册立为侧福晋的乔引娣,雍正就是要让她从胤禵的身边离开。

雍正已然非常清楚,乔引娣对于十四阿哥胤禵的重要性。

十四阿哥胤禵与乔引娣绝对称得上是“患难之交”。

两人初次见面是在山中的一间破庙里。当时,十四阿哥胤禵痛失皇位,正跟随着图里琛等人回京奔丧,心中除了对于失去皇位的不甘外,还有着对于雍正深深的不满和恨意。而此时的乔引娣则是失去了几乎所有的亲人,包括她自己也都因为饥寒交迫,处于濒死的状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胤禵不仅做了乔引娣的“救命恩人”,两人之间更是因为同样凄凉的处境迅速建立起了同理心,于是乎乔引娣也就这样跟随着十四阿哥胤禵来到了京城之中,并就此与胤禵坠入爱河。

在这之后,胤禛先是被雍正剥夺了兵权,又被发配到马兰峪看守皇陵,紧跟着就是自己生母乌雅氏的去世,而乔引娣不仅陪伴着胤禵共同经历了这一切,同时她也就此成为了此时胤禵最为信任、最为亲密的人。

真正让雍正感受到乔引娣对于胤禵重要意义的,是胤禵一再向雍正请求立乔引娣为侧福晋这件事情。

要知道,清朝时期皇室宗亲迎娶侧福晋,绝不是像普通大户人家纳妾那样的简单、随便,特别是像胤禵这样的亲王、郡王的侧福晋,是需要经过皇帝同意或者是赐婚的。更何况,侧福晋在府上的地位并不低,在那个奉行“旗民不通婚”的时代,胤禵这样一位皇亲贵胄,竟然违背祖制和礼法,执意要迎娶一位普通的汉族女子,这样的举动简直可以用“知法犯法”来形容,简直有些“不可思议”。

于是,雍正以合理合情合法的理由予以了拒绝,然而这却遭到了十四阿哥胤禵的坚决抵制,甚至因此与雍正发生了严重的争执。

而也正是如此,雍正看出了乔引娣对于胤禵的重要意义,并计划着将她作为了打压胤禵的突破口。

雍正如此对待胤禵,其实也是胤禵咎由自取的结果。

其实,如果仔细来看,雍正将乔引娣,以及十四阿哥胤禵身边的所有太监、宫女全部调走,实际上这也是胤禵咎由自取的结果。

不得不说,自从胤禵得知自己痛失皇位之后,他曾经的那份聪慧与老辣变得荡然无存,相比于选择隐忍、顺从的八阿哥胤禩,胤禵的做法太太过于幼稚了。

在奔丧回京的途中,胤禵直接公然违抗雍正要其在潞河驿待命的旨意,擅自回到京城,并直接来到了康熙皇帝的灵柩前。紧跟着,胤禵又大闹灵堂,甚至将自己生母乌雅氏推倒在地。如果不是雍正及时出现,并当即将乌雅氏封为皇太后,结果必然是一发不可收拾。

在这之后,胤禵便与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厮混在了一起,整天无心朝政,驻足于市井之间,不仅不愿给雍正提供任何的帮助,反而是各种抵制雍正,这也让雍正非常的愤慨。

而最让雍正恼火的事情是,胤禵竟然在乌雅氏面前,大肆批判雍正以及年羹尧,这无疑就是在挑拨雍正与乌雅氏之间的关系,让乌雅氏对于雍正是愈发的不满。最终,在兄弟二人的争吵中,乌雅氏含恨离世,雍正心中的气愤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在被雍正发配守陵期间,雍正也曾想胤禵抛出过“橄榄枝”,然而面对十三阿哥胤祥苦口婆心的劝谏,胤禵不仅予以了断然拒绝,更是当着胤祥的面再度对雍正的皇位来源提出了质疑。而这也足可见胤禵对于皇位的执念,以及他内心之中对于雍正的不满与怨恨。

此时的雍正已然认为胤禵已经是“无可救药”了,于是他也下定了决心要惩治一下胤禵。

紧跟着,就发生了年妃丧仪期间,胤禵身边的宫女嬉戏打闹的事情,于是雍正便借此事大做文章。一方面,雍正下旨将胤禵身边的所有宫女,太监全部押回宫中候审,并且他还特别要求要将乔引娣带回;另一方面,又派遣二十名太监,对胤禵严加监视。

就这样,胤禵为自己对雍正的不服不忿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不仅害了自己,也深深的伤害了乔引娣。

雍正“夺走”乔引娣,目的就是要打击胤禵。

在与乔引娣的一次谈话中,雍正向乔引娣说出了自己将她放在自己身边的原因。

“你曾经是老十四的人,也是最恨朕的人之一。朕把你留在身边,就是要让你看看朕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有朝一日,朕放你回去,你要替朕说句公道话。”

或许这个时候的雍正,见到了乔引娣已经彻底被自己的人格魅力所“征服”,所以才动了恻隐之心,有了这样的想法。

反而,在乔引娣刚刚入宫的时候,雍正并没有这么好心,其目的非常单纯,就是要打击十四阿哥胤禵。

首先,雍正非常清楚,十四阿哥胤禵带过兵,打过仗,刚毅勇猛,性格倔强,对于这样的人,单纯地让其远离朝堂,或者对其进行怎样严苛的排挤都是没有用的。所以,雍正选择了“攻心为上”,借由乔引娣击垮胤禵的心理防线,使其彻底的屈服于自己。

其次,雍正知道乔引娣对于胤禵的重要性,因而此时的乔引娣无疑就是雍正手中的“人质”,迫使胤禵担忧乔引娣的安危,从而再不敢同自己作对。

再次,雍正此举无疑也是在展示胤禵自己手中的皇权与地位,同时也是在告诉胤禵他如今的渺小与卑微,甚至连自己心爱的人也无法挽留和保护,而胤禵能做的只得是认命,并且不能再有其他的想法。

当然,雍正这一举动确实取得了他想要看到的结果。

在这之后的胤禵的确“老实”了许多,再也没有悖逆雍正的行为与言论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在“逼宫事件”前,八阿哥胤禩有意让胤禵一同参与其中,可已经被雍正打压的没有脾气的胤禵直接拒绝了胤禩。这其中,既有胤禵出于对乔引娣安危的担忧,但更重要的是,此时的他已经对雍正彻底服气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