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命令用钝刀斩杀“戊戌六君子”?

1898年9月28日,慈禧不审而诛戊戌六君子。戊戌六君子是指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六位维新派志士,他们为了变法救国,跟康梁二人极力支持光绪帝改革变法,结果失败被捕。由此,被在北京菜市口被执行死刑,慈禧不光要杀他们,而且还要慢慢地杀!想死,也不会让他们死得痛快,要让他们慢慢品味临死前的恐惧!因为慈禧恨透了这几个人,为了出口气,使用的工具是一把名为“大将军”的钝刀斩首。说起这个,还得源于戊戌变法。

戊戌政变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捕

谈论戊戌变法,首先涉及人与派系的问题。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有派系,哪怕无比厌恶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派系政治,却不得不承认这一残酷事实。

话说戊戌年的政治派系,一是帝党与后党,二是守旧派(顽固派)、维新派(改革派)与革命派,当时革命势力犹如星星之火。

康、梁开始“频集通才”,游宴鼓励,募集资金,筹备立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维新派组织的最早的政治团体是强学会。

强学会的组成人员比较复杂,既有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又有文廷式、陈炽为代表的帝党官员,而袁世凯、徐世昌等人又与军机大臣李鸿章的亲信张孝谦关系甚密。可见其派系迷离,组织松散。

北京强学会初具规模后,康有为让梁启超独留京城,主持报务,照顾学会,自己则奔赴上海,发起上海强学会,后又创办《强学报》为上海强学会会刊,吸引了江浙一带的维新志士。

这样,京沪呼应,南北“合群”,竞相鼓吹中国自强之说,变法维新思潮迅速蔓延。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他们是一腔热血忠君爱国,谭嗣同悲愤至极,决心“树大节,倡大难,行大改革”,推翻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政权,拥立光绪帝复辟,恢复变法新政,结果碰得头破血流。

强学会的发展引起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的强烈不满,1895年12月,清廷封禁了发刊才一个多月的《中外纪闻》;次年1月,清廷又下令解散京沪两地的强学会,企图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将维新派扼杀在摇篮里。

戊戌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的竭力反对,面临着危机。在光绪皇帝“诏定国是”后的第四天,慈禧太后就开始反攻。

此后,她突然拿出一道命翁同龢开缺回籍的诏书,强迫光绪帝宣布。翁同龢是皇上的老师,帝党的首领,又身居要职(时任军机处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热心变法。

当时满朝大臣,半皆后党,唯有翁同龢对皇上忠心耿耿。慈禧太后以“出言不逊”、“揽权狂悖”为由,要革除其职,目的是为了剪除皇上的羽翼。所以皇上见此诏,心惊胆战,手足无措。

翁同龢一走,皇上就失去了变法的重要助手。为了进一步挟制光绪,削弱维新力量,慈禧太后又胁迫光绪下了另两道诏书。

一是凡二品以上新官授职,皆须到她面前谢恩。这样就削弱了光绪的用人权,使高级官员的任免权牢牢掌握在后党手中。

二是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是慈禧第一亲信之臣,恭亲王奕死后,他不入军机辅政,而为北洋大臣,实是承太后旨意专为节制北洋三军(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袁世凯的新建军),控制重要的武装力量。

这些招着实阴险毒辣,梁启超认为,翁同龢被罢官,荣禄掌握兵权,慈禧召见大臣,便已经埋下了变法失败的种子。

然而,光绪帝也利用手中掌握的起草上谕、发布诏令的权力,不失时机地任用新人,打击后党。

其中最大的举措莫过于罢黜礼部六堂官和擢用四京卿。8月下旬,礼部主事王照上奏,请皇上东游日本,考察日本的变革情况。

礼部尚书许应骙、怀塔布拒不代奏,王照责以阻遏新政,并欲往都察院递折。怀塔布等不得已答应代递,但又作折弹劾王照“咆哮署堂”,图谋不轨。

9月4日,皇上发布上谕,斥责怀塔布等故意扣押王照的奏折,认为这是礼部官吏不尊重皇帝,因而革除了礼部尚书怀塔布等六名官员。

并对王照进行了表彰,赏给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因阻挠一个部员的条陈,竟将礼部全堂革职,其用意十分明显,就是要给仇视变法的顽固派一个警告,打击一下后党的嚣张气焰。

次日,光绪又下诏擢用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四位维新人士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

梁启超认为,此时的光绪皇帝已经意识到了顽固派的阻力之强大,皇帝大有豁出个人安危以求变法的心愿,因而更加大胆地启用新人,推行新政。

光绪提拔杨锐等四人亦是用心良苦,由于慈禧太后和守旧大臣特别疑忌康有为,光绪自不敢明用,而杨锐、刘光第都是保国会会员,与康有为同声气,林旭和谭嗣同分别是康有为的弟子和最信任的人。任用此四人为军机章京,也就使得皇帝和康有为之间有了可靠的联络渠道,而不必受制于人。

罢免六堂官和擢用四京卿,震动了整个朝廷,守旧大臣惊恐万分,于是也就加速了后党的政变阴谋。慈禧太后和荣禄早就有废立之谋,他们计划10月乘光绪到天津阅兵之机,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捕杀维新志士。

在8月24日时,慈禧太后强迫光绪发布巡幸天津的日程,光绪察觉,后党废立政变的阴谋已经露出端倪,于是,他誓死不往天津。

光绪皇帝不按照慈禧的安排去天津一事已经朝野皆知,此时正值革六堂、擢四卿,守旧大臣侧目相视,后党再也不能容忍了。

9月5日,被革职的怀塔布等人,前往天津与荣禄密谋。几天后,御史杨崇伊等数人,又往天津与荣禄筹划。在他们精心布置下,荣禄调聂士成之军5000人驻天津,以防袁世凯,又命董福祥之军移驻长升店,以防北京有变。

刀光剑影预示着“血雨腥风”即将到来。光绪已感到皇位坐不稳了,于是连下两道密诏,一道命康有为等人妥速筹商,挽救危局;一道让康有为出外逃命,以图将来。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读完密诏,痛哭流涕,发誓誓死保卫皇上。由于情况紧急,容不得多思,他们决定劝说袁世凯用武力勤王救驾。

袁世凯是一个善于伪装、工于心计的人。甲午战争以前,他是张謇的学生,与翁同龢同属主战派;甲午战争以后,他又靠拢帝党,加入强学会。

在维新派看来,袁世凯是拥护变法的,是可以利用的,更重要的是他在天津小站练兵,手中有7000精兵,是必须加以利用的人。

康有为认为在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中,只有袁世凯是维新派可以依赖的。现在情况紧急,康有为自然要起用此人。

于是,他和谭嗣同向皇上保荐袁世凯,召他进京,准备给他参谋部长的职务,让他用手中的兵权和武力,保护皇上,支持变法。

9月16日,光绪皇帝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令专办练兵事宜。为慎重计,谭嗣同于9月18日专程到北京西郊法华寺袁世凯寓所,当面向他交代了保护皇上、诛杀后党、清肃宫廷、恢复帝权的“不世之业”。

袁正色厉声地表示,作为皇帝的臣子,救护皇上是他义不容辞的义务,他愿意出力。当谭激以荣禄不好对付时,袁大言不惭地说:“诛荣禄如杀一狗耳。”谭遂放心而去。

然而,袁世凯深知皇上手中无权,改良派更是纸上谈兵,废立政变就在眼前,光绪将不能自保,投靠他等于白送死,而卖主则可以求荣。

20日,袁世凯请训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连夜将消息告诉慈禧太后。次日,慈禧由颐和园回宫,将光绪囚禁于瀛台,又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由她出来“训政”。

至此,“百日维新”宣告结束。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前后只持续了103天,便昙花一现,化为乌有。

但这并未能解慈禧心头之恨,所以戊戌变法中的“戊戌六君子”,不仅惨遭慈禧杀害,还使用最钝的“大将军”刀具执行砍头。

那么,“大将军”又是怎样的刑具呢?

用大将军钝刀砍头,就是为了出口气

当戊戌六君子被捕后,被处死,那是必须的,但怎么死法,却是有讲究的。清朝判以极刑,是根据罪犯的身份来选择斩头刀具的,越是高官越是会用最钝的刀执刑。

按戊戌六君子罪行,应处以凌迟之刑,但光绪十一年的时候,凌迟这项刑罚被废除了。

所以慈禧下令用钝刀斩首戊戌六君子,特别是谭嗣同,命用最钝的将军刀去斩杀。一般执行死刑,都是手起刀落,人头落地,毫无痛苦。但用钝刀斩首,无法一刀毙命,往往在死之前还要遭许多罪,相当于受凌迟之苦。

为什么同样是砍头,刑具还不一样呢?

一来根据身份不同,行刑的时候也会有明显差异。二来,犯罪罪行不同,所以行刑时根据罪孽程度,选择刀口不同。

一般普通百姓都是用的最锋利的刀,一刀下手都毙命,不用受太多的苦。但越是高官、越大的贪官,统治者都非常痛恨,尤其叛变的大臣,对国家造成的伤害就越大,这种人就用越钝的刀斩,因为用钝刀有一种警示之意,也是对百姓的一种交代。

再来看戊戌六君子,都是维新派的重要成员,在慈禧眼里,康党无疑是她最痛恨的,加上康有为和梁启超连夜逃跑后,她便把所有的憎恶都扣在谭嗣同等六君子头上。

加上,慈禧还想以杀一儆百,达到警告光绪还有其他革命者的目的。所以为了达到最佳“警示”效果,命令用“大将军”最钝的刀具。

菜市口人山人海,麻木的人群拿砍头当热闹看。戊戌六君子被押上了断头台,一时间众人大欢呼叫好,但被押上断头台的谭嗣同仍然无比从容。

谭嗣同不是第一个被砍头,第一被砍头的康广仁,在维新变法中,他极力劝阻过康有为。他认为,慈禧手中大权在握,皇帝手里连个大头兵都没有,而且守旧者人数最多,远过于渐进与激进之总和,光用嘴皮子变法是没用的,注定要失败。

当时慈禧恨透了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后,兄账弟还,慈禧拿康广仁还康有为的债,把他第一个推上了断头台。

慈禧命用钝刀执刑,被钝刀一刀一刀折磨,鲜血汩汩然冒出,但是脑袋还装在颈脖上,最终砍了几刀才把头砍下来。

谭嗣同是第二个被砍头,慈禧以为谭嗣同看这此情景,会面露惧色,但谭嗣同面不改色,临刑前,他曾豪迈吟出这样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仰天大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当天慈禧命人以最残忍的方式处死谭嗣同。对,使用的是没有没有刀刃的“大将军”,且多年未被启用,既钝化又生锈的刀具。刀越钝,就越符合慈禧所期待的效果。

一来是杀一儆百,让百姓看到这些所谓的新政执行者是如何的下场。二是为了出一口气,因为她对康党就是切齿之恨,康有为逃跑后,她将所有的憎恶扣在谭嗣同等人头上。

所以在执刑当天,用最残忍的方式。即便周围看热闹的人闻声要用“大将军”刑具,却也连声叫好,但谭嗣同面不改色,从容赴死,由于一直砍不下来,刽子手只得把他压在地上按着用刀狂砍,当他的人头落地的时候,围观的人群发出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甚至被辱骂。就这样,谭嗣同等六君子英勇就义!

慈禧杀了戊戌六君子,她倒是痛快了,但却让整个清朝跟她陪葬。

写到最后

从1898年7月到同年9月,变法在持续了仅仅一百天之后就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砍头,这场理想主义运动鼓舞了当时推动辛亥革命的众多知识分子。戊戌变法虽然是一次不成熟的改革运动,但它也是当时社会的需要和必然,当时“人心思变”,连慈禧对改革也是点了头的。但没想到最后光绪和维新者蹬鼻子上脸,竟然施行谋逆,发动军事政变,恨不得对他们千刀万剐,所以要用钝刀砍头,解恨撒气。

在戊戌时代,说要改革,慈禧只是口头说说而已,真要实行改革,就会侵犯她和她周围人的利益,改革必然是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触犯了她的权力利益,她就必定要拼命反对,这就是“叶公好龙”。

改革越是深入,触动的面就越大,反对也愈加激烈。光绪罢免了她的亲戚,连个招呼也不打,怒气就上来了,还能不反对?如果说慈禧不是守旧派,那么当年就没有一个守旧派了。从政治上说,慈禧既是个有心机有权术的人,又是个浅薄、短见、昏庸的人,她并不认识到国家和她自己的长远利益所在。在国家危急的关头,偏偏,一手扑灭了改革并杀害了六君子,这是极大的悲哀与不幸!

慈禧为什么命令用钝刀斩杀“戊戌六君子”?

慈禧下令用钝刀斩首戊戌六君子,特别是用最钝的将军刀去斩杀谭嗣同,原因就是她实在是太恨这几个人了,用钝刀方才能出了这一口气。用钝刀斩首,无法一刀毙命,往往在死之前还要遭许多罪,场面也极其血腥可怖。但是当天围观的百姓们却是连声叫好,特别是刽子手拿出大将军之时全场一阵欢呼,六君子悲壮至斯,可悲可叹。

清朝判以极刑之时,是根据罪犯的身份来选择斩头刀的。一般的平民百姓都是用的最锋利的刀,如果家属再塞点钱给刽子手,一般能够一刀毙命,不用受太多的苦。而越是高官越是会用钝的刀,权力越大危害也就越大。毕竟高官享受着国家的俸禄,如果对皇帝不忠或者贪赃枉法,也算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用钝刀有一种警示之意,也是对百姓的一种交代。

人之将死别的都是浮云了,唯一在乎的无非是死的痛快点,这是人性,除了疼别的又有何惧?所以对戊戌六君子用钝刀其实是出于慈禧个人的一种报复心理。在当时的百姓心中,发动戊戌变法先进人物都是谋逆的国贼。戊戌六君子在押送到刑场之时,受到了沿路百姓的辱骂,人们将垃圾扔到他们身上以泄愤恨。

因为康有为和梁启超已经逃走,慈禧将所有的憎恶全都扣在谭嗣同一人头上。谭嗣同是第五个行刑的,慈禧有意让他看到其他人被钝刀一刀一刀折磨,在十几刀之后才能最终砍下首级。她以为谭嗣同为面露惧色,甚至痛苦悔恨,以让百姓们看到这些所谓的新政执行者是多么地狼狈无用。

当年纪最小的杨锐被砍下首级之后,年纪最大的刘光第在众人的欢呼之中将他的头捧了起来,他十分小心的擦去杨锐脸上的血迹,重新将头颅放归脖子之上,对其深拜一礼。谭嗣同面对同伴的死亡和无知百姓们一声声的欢呼雀跃,却没有一点胆怯,十分淡定地吟唱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出身在官宦人家,他的父亲是晚清要臣,可他从小就不喜欢官场的尔虞我诈,也不愿受到礼教的约束。相对于官场,他更向往侠义的江湖生活。变法的一百天让谭嗣同找到了一直想要寻觅的生的意义,为忠为义,他都觉得死而无憾。

他大步走到已经被献血染透的木墩前从容就义,他被钝刀砍了几十刀后才砍下了首级。有胆小的百姓看了谭嗣同行刑的全过程,终还是十分不忍,叹息道:这哪是砍人,简直就是锯人啊!

慈禧为什么命令用钝刀斩杀“戊戌六君子”?

大将军!对,当年慈禧斩杀戊戌六君子,用的就是这把被称为“大将军”的刑具(具体请见下图)。在斩杀戊戌六君子前,这把刀已经被封存很多年了,所以,它不仅钝,甚至还带点锈。但恰是这样的刀,最符合慈禧的要求。大将军

古代行刑,非常讲究,但拿“杀头”一项来说,刀具就有无数种。清代最出名的,除了大将军还有一个五件套,名字分别叫大爷二爷三爷四爷和五爷。根据名称不同材质也不一样,斩的对象也不一样。比如,大爷就专门只斩官员。图为大爷二爷三爷四爷五爷

为什么同样是砍头,刑具还不一样呢?一来是古代等级制度森严,所以根据身份不同,行刑的时候也会有明显差异。二来,是犯人虽都是死刑,但所犯罪孽还是不同,所以行刑时又会依据罪孽程度,选择刀口(快刀、钝刀)。

在中国古代行刑时,越是老百姓越用快刀斩,因为大家觉得老百姓犯罪不过就是杀人、强奸等,一刀斩了就完事了。而位置越高的大臣、越大的贪官,或者叛变的大臣,对国家造成的伤害就越大,就用越钝的刀斩,因为统治者最恨这种人。

再来看慈禧太后,在她眼里,戊戌六君子无疑是最痛恨的存在了。而且,依据律法,他们犯的是“谋反罪”,这个罪名如果有等级,想都不用想,绝对能排到金字塔顶尖。

戊戌六君子

加上,处决戊戌六君子之余,慈禧还想达到警告光绪还有其他革命者的目的。所以,为了达到最佳“警示”效果,慈禧直接下令祭出了这把很多年都没用的大将军刀,这大将军刀天生够“钝”,钝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它根本没有刀刃,差不多就是一块铁,跟锯子似的。另外,这把刀还曾“吃过”无数囚犯的人头,加上多年未被启用,对于死刑犯而言,它无疑是“嗜血狂魔”一般的存在。

说了这么多,那么这把钝刀砍人到底什么效果呢?请看现场报道: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六君子被执行死刑。

行刑时的情形被欲劫法场的谭嗣同兄弟,看了个正着。那天,他带着16位兄弟守在在法场周边,准备伺机劫法场。结果因为戒备等原因,劫法场的他们只得眼睁睁看着兄弟谭嗣同等残忍被砍杀。在描述当时情景时他是这样说的--

“我站在王麻子的屋顶上,那里黑压压挤满了看热闹的人,脸上都露出非常凄惨的颜色。头一 刀杀康广仁,轮到第五刀,天哪! 才轮到我们谭先生的头上。 前清杀官员的刀和杀平民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钝。那天用的刀叫【大将军】,一刀飞去,鲜血汩汩然冒出,脑袋还装在颈脖上哩。这不叫砍头,叫锯头,锯头比砍头的痛苦要添上几十百倍的。 而对这痛入骨髓的惨痛,谭嗣同面不改色……

而根据当时现场其他目击者的证实,给谭嗣同行刑时,由于一直砍不下来,刽子手只得把他压在地上按着用刀狂砍,才终于使他身首分离。其死状之惨可以想见,而当时的老百姓竟还在现场拍手称快,俨然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可以肯定的是,在现场,谭嗣同虽然表现得英烈铁骨,但并未在现场吟诗。那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实是押赴刑场时谭嗣同喊出来的!

这次行刑,戊戌六君子中每个人都差不多被砍了一二十刀,才把脑袋给砍下来。其死状之惨烈,真真难以形容。可以说,这把大将军刀,完全达到了慈禧预想的效果。

今天,关于戊戌六君子的死到底值不值,一直存在广泛争议,但我觉得,不管怎么样,六君子确实是非常英勇,为了中国的进步血洒菜市口,这种行为值得我们纪念!

慈禧为什么命令用钝刀斩杀“戊戌六君子”?

慈禧原本想要对付这些“康党”们的刑罚是凌迟处死。

康党们的确值得她这样生气,你们变法就变法吧,居然要搞上一出“围园杀后”,有没有搞错,你们这样让我这老太婆很难堪!我都六十多岁,明明都腾出位置准备颐养天年,让你们陪小皇帝折腾,折腾来折腾去,你们居然最后还要我这颗项上人头玩溜溜球!

非凌迟不足以解心头之恨!

但国际上却表示了严重关切的态度,大清以它的残酷刑罚早就引发国际友人的强烈关注与不适,大家纷纷表示对待政治犯,你还要选用最残酷的凌迟,这不正说明我们支持宽仁的改革派皇帝光绪是支持对了嘛,如此暴戾的老家伙就不该给她恋栈权力的空间。

在这种国际大环境和她与光绪关系微妙的当口,似乎用凌迟会引发如潮骂评,甚至继续动摇她的执政根基。

慈禧不糊涂,她只好放弃了更为解气的凌迟,改为稍微和缓一些的斩首。

是时候动用大将军“刑罚”了,慈禧不缺乏中国式智慧,法律也好,刑罚也罢,这里头广阔空间,大有可为。

流放和流放是不一样的,有钱有关系,惩罚你去海南沙滩上受苦;没钱没关系,奖励你去宁古塔吃冰溜子。

斩首和斩首也是不一样的,有钱有关系,惩罚你去一刀下去人头落地,给个痛快;没钱没关系,钝刀割肉,奖励你黄泉路上一点一点蹭,慢点去见阎王。

“大将军”就是一把钝刀,经年未用,不曾开刃,锈迹斑斑,不到关键场合不会被祭出来使用。

它正是慈禧用来解恨的上佳选择。

历史书上肯定不会写是慈禧授权使用的,但慈禧的怒气都在脸上写着,官员在一级一级向下传达时必须要体现一些上层意志,这些来自“最上面”的交代连刽子手也不敢在执行过程中盘旋点酒钱出来,往常执法时的力度本是他们赖以为生的本领,“上级特殊要求”除外。

多给点钱,老子可以给你一个痛快点的死法,没钱伺候,你就等着慢慢受苦吧。既然老佛爷发了话,那当然还是得听老佛爷的。

刑场之上,六君子表现各异。

康有为之弟康广仁灰头土脸,东张西望,满脸委屈。还在监牢里的时候,他就曾痛哭流涕:“哥哥做的事,为什么垫背的却是我弟弟?”

也是,明明没参与兄长康有为的变法,没进入核心层,也就是搞搞文字材料打打下手,甚至还多次规劝兄长收手,最后被推上断头台,完全是因为“首恶”康有为提前跑路,说起来,康广仁实在冤枉。

林旭在刑场上的表现与在监狱时是一致的,脸上带着迷之微笑。作为荣禄推荐入阁的军机章京,他本对康有为没有好感,后来虽然关系走近,但着实不属于康党分子,林旭多少也有些冤枉。

杨锐、刘光第皱眉仰首,此二人是张之洞一系举荐而来,一直与康有为划清界限,认为与“康党”无法共事,一度打算辞职不干。这两位事发前不逃,入狱后还觉得能交代清楚,很快就能释放。所以这二位才是最冤枉的。

杨深秀低头不语,他本不属于四章京之列,而是山东道监察御史身份,虽然不是康党,但对光绪却最为忠心,“围园杀后”计划他广泛涉入,按理说来,死得不冤。

最不冤枉的当然还是谭嗣同,身为湖广总督谭继洵的长子,典型的官二代,他却凭着骄奢淫逸的好好日子不过,做了披着改革派外衣的铁杆“革命派”,素有排满思想,是打入敌人内部卧底的革命党,这与康党的保皇主张其实大相径庭。

刑场之上,谭嗣同抬头挺胸,神色不变,面对屠刀,从容就戮。“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其他人连砍五六刀,人头才脱离身体,到了谭嗣同时已经是第五个,一刀落下,谭嗣同神采飞扬、并无异样,连砍数刀后,人头依然坚挺。刽子手只好把谭嗣同推倒在地固定住,最后砍了三十余刀,才身首分离。

戊戌六君子,说起来纵然没有一个人是铁杆康党,但他们都是心怀天下的伟男子;不管现场呱噪叫好的围观群众投掷出的是臭鸡蛋还是烂菜叶,穿越历史的迷雾,却幻化成为人格镀金的背书。

慈禧为什么命令用钝刀斩杀“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被斩杀时,第一个被斩的是杨深秀,刽子手用的就是没有开刃的刀具,刽子手一般很少用到这样的钝刀,因为不知道掌握的力度,最后一刀下去的时候,只见鲜血直往外冒,但意外的是杨深秀并没有身首异处。

(午门刑场)

紧接着刽子手使用全身力气,一刀下去,竟然还没有断,如此反复多次,杨深秀才被斩断,其场面实在令人作呕,要知道在前几刀看下去的时候,杨深秀并未断气。

这其中究竟因何缘由?慈禧太后要这样斩杀戊戌六君子?

1898年,一心想要让清朝变得强大的光绪皇帝,在康有为等人的不断鼓动下,开始决定学习西方国家,使用变法维新来改变国家的现状。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慈禧太后并没有太多的干涉,有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意思,但是维新派等人的改革维新并不成熟,有些过于激进,最主要的是,康有为等人竟然想要联合袁世凯,发动军事政变,企图刺杀慈禧太后,袁世凯本就是慈禧太后的人,自然要去告密,之后光绪被囚禁,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

(康有为)

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倒霉的是谭嗣同等6人被抓获,决定秋后问斩,对于清朝斩首规矩,如果是斩百姓就用锋利的刀、斩当朝官员则用钝刀,据说官职越高,采用的刀就越钝。

对于戊戌六君子,慈禧可以说是咬牙切齿,恨不得大卸八块,所以最后慈禧太后决定用最钝的刀具,就叫“大将军”,从名字上来看,应该是斩杀大官员的,是清朝历史上最钝的刀。

慈禧太后之所以用这个刀,就是认为戊戌六君子属于官吏,并且犯下了谋逆造反的罪,要罪加一等,按最高规格斩首。

所以慈禧太后将戊戌六君子全部拉到午门斩首示众,有人说为什么不是菜市口,因为菜市口斩杀的大多是百姓,午门是斩首官员的地方。

之后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段,从杨深秀之后,刽子手一个个斩,直到第五个是谭嗣同的时候,刽子手看见他没有丝毫的胆怯,巍然不动,按理说前面砍了4个了,多少回有些胆怯。

可能是因为刽子手没有力气了,据说谭嗣同被砍了28刀,最后才被斩首,谭嗣同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绝命诗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直到死前的最后一刻还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快哉,快哉快哉!”

【感谢关注、评论、点赞】

慈禧为什么命令用钝刀斩杀“戊戌六君子”?

借着这个问题,来聊聊戊戌六君子。

1898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十三,戊戌六君子在京城菜市口,被斩。

这六位君子的名字是:康广仁、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

康广仁是康有为的弟弟,此君为人沉稳,早就看出事不可为,他曾向康有为进言,天下事最要紧的是废科举。如果不成,有识之士应该回乡办学,兴人才。

康有为书生意气,太激进,在被光绪帝召见之后,总想一把火将旧人旧制烧干净。康广仁被裹挟其中,实际上是被他哥哥害了。政变前一天,康有为离开京城,康广仁留守,结果9月21日在张荫恒家被捕。

杨深秀是山西人,非康有为弟子,此君旧学根底深厚,精通中西算术,官至御史,因感于国势日衰,想变法图强,因此成为康有为的“战友”。

相对于其他五君,杨深秀从政经验丰富,论事切实稳健。在政变前夕,他还上折子要求太后归政。写完折子,他的儿子曾苦苦相劝,让他不要递,因为递上去也于事无补。

杨深秀厉声呵斥,最终上奏。

有人讲,杨深秀被斩,跟他的性格关系很大,此君性格刚烈耿直,总是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平日里得罪了不少人,所以他倒霉,旁人皆旁观看热闹,无一人援手相救。

除开这两君,剩下的四君,号称“军机四卿”,均由湖南巡抚陈宝箴举荐进京。

陈宝箴曾评价刘光第,性情沉稳。此君对《周礼》、《礼记》研究很深,性情耿介,好认死理,唯一的好友是杨锐。

刘光第被斩,让人叹息。

他在任职期间,工作很有章法,也很清醒,知道变法终究不可为。可叹的是,在政变发生后,他居然自投刑部大牢。

眼看快行刑了,刘光第的表现更是让人感慨——

当时的监斩官是协办大学士刚毅。

临刑前,刘光第诧异地问,没有经过审讯就杀人,合适吗?

刚毅不回答,只是命令他们几人跪下听旨。

刘光第坚决不跪,抗议说,按照《大清律》,即使是盗贼,临刑喊冤,都应当再次审讯。我们几人就算不重要,难道可以败坏国家的体统吗?

刚毅漠然不应。

刘光第继续质问,刚毅只好冷漠地说,我只是奉命监斩,其他的不知道。

狱卒见状,强迫他跪下,而他依旧倔强地站着。

杨锐看不下去,冲他大喊,裴村(刘光第的字),跪下吧!跪下吧!

刘光第这才跪下受刑。

杨锐,本是晚清名臣张之洞的学生,因为要避嫌,才由陈宝箴举荐。此君是光绪帝密诏的持有者,也是维新派内部的稳健派。

他被杀前,张之洞曾拍电报给军机大臣王文韶,希望能救下他的性命。王文韶拿着电报去找刚毅,刚毅给他出了一个官场阴招,叫他假装不知道,只说电报来得太晚,上面的意思已经很明确,无法挽回,万分抱歉。

林旭,此君有个很显赫的岳祖父,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他本人还做过荣禄的幕僚。可惜,荣禄不能保他,他死后,他的妻子服毒而死,为之殉葬了。

六君子里,最引人注目的是谭嗣同。一来,他的父亲乃湖北巡抚,他是妥妥的高官二代;二来,谭嗣同本人天分极高,名声响亮;三来,他性格豪爽,有大丈夫气概,曾仗剑走天涯,与江湖人士多有交情。

这样的六位君子,要学问有学问,要脊梁有脊梁,要关系有关系,要背景有背景,慈禧为何非要斩杀不可,而且还要用钝刀呢?

慈禧有句“名言”,谁叫我一时不痛快,我就叫他一辈子不痛快!

这说明慈禧有睚眦必报的心理。

更关键的一点,康有为要搞的戊戌政变,不但是颠覆现有体制,而且还要“围园杀后”。在当时的皇权秩序下,在慈禧心目中,这就是弑君。

弑君之罪,绝无任何回旋的余地。

依照慈禧本意,用钝刀可能都不够解恨,凌迟才好。但戊戌六君子名声在外,尤其有洋人关注,慈禧只能依照《大清律》,来行斩杀之事。

按《大清律》,越是官位高的人受刑,刽子手用的刀越钝,最钝的是没有开刃的“大将军”刀。六君子中,谭嗣同的官位最高,所以就用了最钝的。

据当时的看客回忆,谭嗣同受刑时,脖子被砍了不下30刀,但他胸中有昆仑,始终未尝哼一声。

其实,谭嗣同本可以逃走,梁启超也劝他一起走,但他硬是要以死唤醒国人。

可当时的国人又是怎样对待他的呢?

吃他的人血馒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