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的“避”真的是“天下第一错字”吗?
康熙皇帝亲笔题写“避暑山庄”四个大字确实是一大亮点,康熙所写的“避”字右边多写了一笔。有说法称康熙是有意多写一横,寓意江山更稳当。另一种说法则更容易被世人接受,当时康熙写错,在场的臣僚也发现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碍于身份原因谁都不敢提出,事实真的如此吗?
避字多一笔是康熙“发明”的吗汉字前世今生的转变,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不断演变。有人说康熙把避暑山庄的“避”写错了。可根据历史记载,康熙对待任何事情十分认真、严谨,所以康熙写这个错字大概率很小。
康熙皇帝早年受业于著名的语言学家,诗人陈廷敬,打下了深厚的汉学功底,康熙称帝后,常常临摹书贴,好学勤读,写诗赋文,乐此不疲。
当康熙游历天下名胜风景时,常常喜欢亲自书写,留下墨痕,为名胜风景题写匾额等。康熙题写并非一时脑热,或者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厚的汉学功底和书法技艺,这点康熙还是很自信的。
避暑山庄是康熙花费近十年时间建造,公元1711年避暑山庄正常落成,康熙龙颜大喜,亲笔题名四个大字“避暑山庄”,并命人做成牌匾挂正门上,而这四个字中的“避”字出现多了一横。如果换现在这样多写一笔,老师肯定给叉,但古代用写错字之说来理解,没理说去。
因为“避”字和多一笔的这个字自古有之,而且“避、辟、譬、擗、僻”通用,“避”字本身是异体字,在北魏《寇霄墓志》中,“避”也同样被写成“辟”,而且右边的“辛”也是多加一横。
康熙不只有避暑山庄一处有“错字”。据说,康熙四十二某天,康熙西巡回京途中,游览大悲院,此时心情颇好,一挥而就,题了“浄云寺”三个字,站在一边的和尚大赞“水多为净,妙哉。”康熙的三点“浄”字就这样成了神来之笔了。
所以说,汉字的演变是由人们有意识地,主动治理的汉字演变而成,表示寓意特殊性,因此它演进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而康熙临摹学习多种书法碑帖,书法功底颇深颇,这多出的一横,一定另有深意。
避暑山庄的前世今生承德避暑山庄,就是我们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听最多的地方就是热河行宫,热河环境舒适,风景优美,在每一年秋闱的时候,康熙皇帝都要携带众多皇子来此狩猎。
热河木兰围场,是清代皇家猎苑,与内蒙古草原结界,这地方康熙每年带众皇子来此狩猎,为了推行“肄武绥藩”政策,练兵强疆,从而达到震慑蒙古,沙俄,结好蒙古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团结,巩固北方边防的目的。
在康熙晚年,康熙从热河去木兰秋狝的途中,都要绕道去一个小山沟,有时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当时还没有修建“避暑山庄”,康熙只是对这地方印象深刻。
有一次,康熙带着众皇子巡视塞外,经过承德。当时朝廷正与噶尔丹作战,康熙在汤泉的龙尊王佛庙,为功臣将士们举行了赏赐典礼。随后,康熙对汤泉又大加赞赏。从此,康熙皇帝对此地就多了一份心。
当康熙两次亲征噶尔丹,回京途中再次经过汤泉时,已经是康熙四十二年了。
这一年,康熙皇帝来到汤泉坐汤,觉得心情舒畅,于是亲自给汤泉做一次酸碱度的实验,康熙对汤泉很满意,在用午膳的时候,还把鱼赐给大臣们,还说“此名丛鱼惟沙河始有之”。
从此,康熙皇帝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不仅记在心里,还用行动来实现。康熙四十五年,康熙修建了行宫,此后,康熙五十一年至六十年,康熙都会来一趟汤泉行宫,多的时候住上半个月,少的时候也住一两天。
为了保障木兰秋狝的持续进行,并方便皇帝和妃子们的居住,康熙在围场修建了二十多座行宫,多数为行宫驻宫,规模逐渐扩大,因此这里成了清朝历代皇帝都十分看重的行宫之一。
乾隆时期开始,承德避暑山庄不仅仅具备避暑的能力,也是清朝第二个权力中心,在这里,也见证了清朝的彻底衰败,咸丰皇帝从京城来到避暑山庄,把国家大事抛之脑后,每日和妃子饮酒作乐,直到在这里去世,慈禧太后也是从这里一步步走向巅峰。
“避暑山庄”错字之谜避暑山庄共出现七十二景,在康熙建造完成“三十六景”之后,为此地之题名,并做成牌匾挂于内门,至今这该牌匾已经保存了三百多年,留下历史的痕迹,依然是不可多得的文物。
但大家的关注点并不是这个匾额的历史价值,而是对“避暑山庄”这个四个文字价值产生了质疑。都知道,康熙所写的“避”字多了一横,按照现在来说,这是典型的错字。
据说,康熙写四个字的时候,有人碍于皇帝而不敢提醒,更不敢在牌匾上纠正。可根据康熙做事严谨,难道真的没发现错字,那么这个错字究竟代表着什么呢?
关于康熙这个这个错字,有很多的猜想和设想,说是康熙为了“避讳”,干脆在避字右边加了一横。都知道,在古代文言中极少看到用所谓的双引号,别说一个牌匾带上双引号了,一是从视觉来看就不美观;二是从书法上说等于“画蛇添足”。所以康熙希望通过写错字的方式,表示特殊之意,让人们关注点放在“避”这个字上面。
避是一个多意字,在字面上,不仅有避暑的意思,也是躲避和逃亡之意。在洋人打入紫荆城时,到处都是兵荒马乱,慈禧和光绪匆匆忙忙的卷起铺盖逃,用逃字确实有损颜面,慈禧想了一个雅称:“西狩”。
康熙建造避暑山庄不只是行宫那么简单,除了避暑之外,还作为军事要塞,修建木兰围场作为练兵场地,在这里练兵,不但能够快速支援各地区,还方便北巡。
所以避暑山庄保密工作需要十分严谨,毕竟大多对外工作都在此完成的,避嫌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或许康熙建造“避暑山庄”的初衷不仅仅只是为了避暑,有可能也设想过,一旦紫荆城出现意外,这里就是最适合的反扑之地。
在康熙看来,避暑山庄虽然是一处好地方,但不能长期纵情、乐不思蜀,身为一个皇帝,还是应该以大事为重,江山社稷为主。
但康熙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百年之后,这里除了雍正勤政,没时间来此享乐外。从败家乾隆开始就把这里当纵情享乐的地方,尤其是咸丰皇帝抛开一切,纵情香乐,让这里处军事要塞完全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结语当然,有些学者认为康熙是有意而为之的,“避”这个字,含有逃亡的意思,古代的君王对“避”字也是格外的忌讳。“避”含有多层意思,以康熙深厚的文化功底,认为“避”字特别的不吉利,而且当时正面临着沙俄的入侵,康熙皇帝作为大清朝的一国之君,时刻提醒,遇到任何事都不会以逃避的方式去面对。所以多写一笔,忌讳这种消极的思想。而如今这块招牌也成了避暑山庄的特色所在。
—End—
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的“避”真的是“天下第一错字”吗?
全天下的第一错字,究竟错的有多么的离谱,是题写者本人故意为之,还是后人理解有误?
此中究竟有怎样的蹊跷变故,闻名于世的避暑山庄,到底是因为这一个字饱受诟病,还是借此宣传,间接为其扩大了影响力呢?
汉字的演化,也并非一朝一夕的,就至今我国境内,所有的文字也达不到统一的程度,偏差是有的。
让我们来看看,众人所说的康熙写错字到底错在哪里?按我们现代的避字来说,实际上是经过简化的简体字,绝非康熙写错了,应该是被人误解,理解错了,如果大家对古文字颇有研究,就明白当时康熙为什么会这样写。
发现这一横的人,只能说注意细节,但却没有文化历史常识,如果大家有临摹过的,真实古人碑帖字迹,如果恰巧有这个字,多一横才是常规写法。
当然也有人说是康熙多写了一点,但是整个字上其实就两点,何来多一点之说,刚开始我也陷入了这个误区,始终没有找见这一点多在哪里,但其实看到那多出来的一横,才恍然大悟。
关于康熙多写的这一横,也被许多人大做文章,根据导游口中最常见的说法,就是康熙为疏忽大意写错,身边的大臣无人敢斗胆指正,所以这一笔也就被遗留了下来。。
对于康熙写错的字也还有其他版本。大约在1701年的冬天,康熙也如同其他皇帝一般,并不愿意在皇宫中常年居住,也想找一个山清水秀,冬暖夏凉的行宫居所,沿途经过的美景众多,哪怕是龙须门、双峰寺,也没有让康熙动心。
但就在他半路返回,准备去另一所行宫的途中经过热河上营,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再加之此地,地理位置极好,是建立行宫的一块风水宝地。
确定好地址,从1903年开始,热河行宫耗时5年终于初具规模,直到三年后才最终竣工,为此等了8年之久的康熙,也为其亲笔题名,一幅避暑山庄的康熙亲笔,瞬间跃然纸上。
难道这真是康熙的低级失误吗?
其实并非如此,康熙对于错字的态度还是相当严谨的,批阅奏章就能看出其细心程度。大约在1707年,有一次康熙在奏章中发现错字,还是秉着负责任的态度,将其圈点出来,事后也特意向主要负责人告知。
至于康熙为什么会对错字如此纠结,不仅是说明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于交上来的每一份奏章,他都是仔细阅读了的,有任何错误,只要是他能够发现的,都会将其改正。
很多官员因为公务繁忙,有些奏章也仅仅是例行公事罢了,认为康熙必然不会仔细查阅,但孰不知康熙的批阅奏章态度,在奏章中就有直接体现,只要是他批阅过的,都有批阅点评的痕迹。
康熙对于文字的尊重,用谨言慎行来形容最为贴切。在康熙逐渐步入老年,身体有恙之际,他也经常会召集大臣来探讨,这些年来所做的功绩与欠缺之处,就明确表明:他在批阅奏章的时候尤其谨慎,在奏章里发现错别字,必然会修改后再发,容不得半点疏忽,也算是长期以来因习惯养成的天性使然。
尽管身为一国之君,但康熙在闲暇之余,也经常会读书写诗,梳理文章,精神世界也很丰富。1684年在康熙南下巡查期间,闲来无事的康熙,竟然沉浸在书中,直到三更天也浑然不知。
直到身边的侍从前来提醒,让他保重龙体,他才从沉浸的状态中走出来,从5岁起就读书的康熙,到8岁这三年之间。
对学问始终秉持着不耻下问的态度,熟读四书五经,已经是基础,除了圣贤书,对于古代帝王的治国韬略,他也会经常涉猎,保留其中的精华,对于其中不当过失之处,他也会在书中批注,提出自己的意见见解。
如此细心,博学谨慎的康熙帝,为什么会写错字?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古今文化的差异,当然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人故意为之的假象,见着康熙皇帝的名号,通过看似是纰漏的文学常识,从而对康熙皇帝,对那一段历史进行调侃。
其实更多的是趣味性,而并非真实的情况反映,关于避暑山庄的避字,自古以来就有那样的写法。追根溯源,是我们理解错了,而并非康熙写错了。
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的“避”真的是“天下第一错字”吗?
对与错是相对的
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的避字多了一横,从书法的角度讲,不是错字,但从写字的角度讲,应该是错字,错字海了去了,还谈不上是天下第一错字。
从书法角度,避字多一横,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黄庭坚等很多书法家都这样写过。康熙不过是有样学样,跟着一起这样写罢了。
但哪个要敢说这个字错了,康熙爷要不要你有脑袋不好说,一定会有比孔乙已更孔的学究,温着一碗酒,抖出一长串茴香豆的茴字来扔你。是嘛,这种写法有碑有帖的,有根有椐的,当然不能算错字。即使错了,因为是康熙写的,那也必须是“天一第一错字”——这就是话语权的恶果,只要是领导写的,怎么可能是错的?别人一看领导都这样写,也就跟着这样写,几千年下来,以讹传讹,错误的也成能转成正确的了。
从写字的角度,领导这样写可以,即使再加两横,也自有一大串人来说领导这样写有哪些讲究。但你一个平头老百姓,要是这样写,那就肯定是错的,即使写对了,肯定也有大帮人说你结构不对、笔力欠弱啊等等一大串缺点,总之缺着缺着,你不认错都不行。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多得很,比如张作霖写的墨字少写了土,那叫寸土必争;曲阜孔府门前的富字没有点,那叫富不露头;文章的章字一竖串通,叫做文章通天……一个两个的错字其实不要紧,也就算是个文字游戏,一带而过。但最惨的就是朱元璋的科举,出题在《四书》、《五经》,格式是八股文,而且规定,所有的文章必须仿古人立言,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而关于《四书》、《五经》的解释,必须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呢——朱熹。而朱圣人的解释,当年可能在上茅厕憋出一句,写下来,吃饭时又想出一句,写下来,本来就不一定作得了准,而过了上百年后,朱元璋居然要所有的人按照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真真折磨了明朝的士子!
所以,对与错虽然是相对的,但以讹传讹,其实是不可取的,还是早早避开为妙。
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的“避”真的是“天下第一错字”吗?
在曲阜孔府门前有副对联,上面有两个很著名的错字:章和富,如下图
此二字是故意写错的,是在玩文字游戏,寓意文章通天贯日,富无尽头,富不出头。
而在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惠风和畅”的“和”字,右边的“口”写成了“日”。
这种增减笔画的情况在古人书法中比较常见,这是为了书法艺术的需要,寻求变化,古人认为这是正常的,不是错别字。
还有一类字,古人刻碑时,因很多工匠文化水平不高,笔画出现错误,但出现的频率多了,古人也认可了,这类字称“碑别字”,前人还曾出版碑别字专著。
乾隆的这个“避”字,就是一个碑别字。王羲之在《东方朔画像赞》中就这样写过:
欧阳询、颜真卿、黄庭坚等都曾这样写过:
古人写碑别字多少有卖弄的意味,就如孔乙己敲着桌子说,回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
这个“避”字,其实只要你临过《九成宫》,就明白它是有出处的了。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的“避”真的是“天下第一错字”吗?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其中书法又被称为是中国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国家所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下面像不像羊?比辛寓意要好!
历来有不少的皇帝喜欢书法,偏好收藏名家大作和摹写书法作品,比如清康熙帝。康熙帝的书法造诣很深,一生摹写过许多书法作品。
河北省承德市的热河行宫正门牌匾上书写的四个大字“避暑山庄”,就是康熙亲笔所题。细心的人会发现,“避暑山庄”里面的那个“避”字在“辛”下多了一横。
汉字经简化以后流传到现在,大家通俗所知道的“避”并不是这个康熙所题的这个字。于是避暑山庄的这个“避”字有了一个“天下第一错别字”的称号。
这真的是康熙不小心写错的字吗?其实并不是。
承德避暑山庄如今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中有着多种风格的古典园林,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
这座行宫风格多变、设计精巧,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修建而成。这不仅仅是皇帝的避暑圣地,更是他用来处理政治、军事等国家大事的重地,又可以说是除了北京以外第二个政治中心。
这项耗时89年的重大工程,精致宏伟的不像话。康熙帝乾隆帝还亲自选取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命题各写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孔府对联也少了一点)
被皇帝如此宝贝着的园林,可能挂一个有错别字的牌匾在山庄正门上方吗?不可能。前文也说,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一个字就可能有繁体、简体等多种写法。
更别提很多书法家还会各写各的字体呢。康熙帝本人也十分喜爱书法,在这方面有很深的造诣。避暑山庄的这个“避”字,其实就是书法中的另一种写法。
纵观古代各种书法家,其中将“避”写成康熙所写的那种字的也有很多。比如唐代欧阳询,他在《九成宫醴泉铭》中也有同样的写法。
其实对书法有过研究的人都知道,简体远不如繁体写起来顺手美观,往往越简单的字想把它写好越难。
考验一个人书法是否高深,往往只需简单的一个字。或许康熙帝认为自己把“避”字写成这样更好看呢。
从书法方面探讨康熙所写字到底是不是错别字,还有另一种说法。古代为了避讳或是其他原因,在书写字体方面往往会采用“添笔”、“缺笔”的方法。▲扬州大明寺上面的在多了一点
而当要说到了那个避讳的字眼时,就会刻意的把它读成另一个相似的音。这些都是古人为了某种原因在读、写方面对读音和字体做的转变。
比如说清朝末年的时候,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清政府发出的通缉文告当中,洪秀全就被写成了洪秀泉,李秀成则被写成了李秀城。因为全和成都是“好”字,通过谐音来“抵消”。
可能康熙认为避暑山庄的这个“避”字很可能会被别人误以为是逃避的避。他想以此说明自己耗费巨大心力、人力、物力和财力建造热河行宫并不是为了逃避什么事情。
另外古人写玉的时候,下面本来是一个点,有时候也会把它写成对称的左右两个点。比如还酉时的酉,有的人也会在里面写成两个横。
另外当年林则徐被罢官的时候,他在被发配路过西安的时候。给当地的一个碑林题字,他就把碑林的碑字上面的丿去掉了。意思是自己被罢官路过,头上的乌纱帽没了。
而对于八岁登基,14岁亲政,并在政治上雷厉风行地推行改革,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打下坚实基础的康熙帝,我们不应该轻易下结论。▲这个是林则徐的“错别字”
参考皇帝对避暑山庄的重视程度和避暑山庄本身的浩大精致,在正门牌匾上出现错别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符合于古人写“错别字”的可能性看来更大。
更何况对于追求文字形式美的书法来说,字体美和字体本身的意义是同等重要的。因此承德避暑山庄的“避”字,是不小心被人以讹传讹,扣上了“天下第一错别字”的黑帽子了。
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的“避”真的是“天下第一错字”吗?
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始大力推广普通话和简体字,所以现代人和古人在说话写字方面一定是有很大不同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在上学的时候,大家都学过文言文,而文言文中也有很多通假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上学时候所学的古文其实只是皮毛而已,所以看到一些有争议的古代汉字的时候,千万不要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就认定古人所写的是错别字。关于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中错别字,确实引发了很多争议,还有人将这称之为天下第一错字。
康熙皇帝并非汉人,可是他在出生之后就一直学习汉语,因为这是清朝皇子们的必修课。而且皇家所用的老师都非常专业,康熙做接受的自然是顶级的教育,所以他不仅精通汉语,对汉语的熟悉程度甚至要高于满语。不仅如此,康熙皇帝还非常擅长书法,他的汉语水平很高,所以写错别字的可能性极低,在题字的时候更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引发争议的字就是“避暑山庄”中的“避”字,按照康熙当年题写的字,这个字多了一横,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皇帝写了错别字。其实康熙皇帝所写的这个字不是错别字,而是一种书法体,所以他所题写的“避”字和我们所认识的字不同,这是一种艺术形式,不能将其归为错别字的范畴。后来也有人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个人意见,例如有的人认为,康熙当时认为“避暑山庄”中的“避”这个字有逃避的意思,不是很吉利,所以就故意加上一横,这样虽然发音相同,但是却起到了避讳的作用。
另外也有人认为,康熙皇帝当时题字的时候确实笔误了,但是皇帝已经写好的字不能反悔,否则就是承认自己写了错字,这多没有面子。康熙后来就将错就错,直接就用了这个字。现在关于错字原因的说法很多,但是这些都没有任何根据和道理,其实对于康熙皇帝来说,他是不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的,而且就算他不小心写错了字,也会人及时提醒他,毕竟他身边有很多大学士,所以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不是错别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古人在题写匾额的时候,一般都会用书法体字来写,这样既庄重,也很独特,所以康熙的题字不仅没有错,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