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科多伙同八爷党逼宫乱政,张廷玉为什么没有拿出康熙临死前的诏书直接拿下隆科多?

隆科多伙同八爷党以八王议政的名义逼宫雍正的时候

可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虽然张廷玉留有隆科多的“杀手锏”,但张廷玉毕竟是文臣,隆科多是武臣,在朝堂之上,隆科多重兵在握,就算张廷玉拿出来也起不到应有作用,因为这道遗诏只有他和隆科多俩人知道,当时贸然拿出遗诏,必然激起手握重兵的隆科多铤而走险,用武力来掩盖事实,到那时,局面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让雍正陷入两难,以张廷玉的精明,是不会这时候提及先帝遗诏的事情。

康熙留下两道遗诏的主要目的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愈演愈激烈,导致康熙到处灭火和调和,期间,因太子胤礽懦弱昏聩,导致两度被废,所以康熙不得不从其他皇子当中甄别和选拔,选出心中的理想储君,康熙经过对皇子们的考验、观察,得出的结论是:

胤祉深藏不露,心思缜密;胤禩善于收买和笼络人心,朝廷的诸多大臣小吏,甚至还有胤禟、胤䄉,都是忠诚支持者;至于胤祥、胤禵好兵爱兵,英武豪爽,让他们率军纵横疆场有余,但治国理政,文心周纳不足,特别是老十四和老八若即若离,虽互依附但心离身不离,各怀心思。

唯独老四胤禛一直是慎独正行,一直以“孤臣”自居,特别是接手追缴欠款,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于是胤禛惩治贪腐毫无手软,如此一来,得罪了不少王公贵族,朝中大臣,以至于当时在官场上都称他为“冷面王”。

康熙深切的体察了各位儿子的优劣,所以康熙心中的人选已锁定在四阿哥胤禛身上,于是接下来,康熙在生命之火将熄灭之前,以超人的政治智慧,作出了一系列布置。

首先罢免了一直支持老八胤禩的上书房大臣佟国维,这无形之中打压了老八胤禩的羽翼,就是为了扫平了道路,为胤禛能够顺利接大任。

其次下一道谕旨,便将上书房大臣马齐、张廷玉在内的能员,以及四爷胤禛和八爷胤禩都都撤职,正当朝野对此议论纷纷,迷糊不解,甚至连四爷都以为老爹康熙是不是老糊涂了。

再次康熙秘密提拔隆科多,同时发给他两道诏书,恩威并施,并将一生一死的两道诏书由大臣张廷玉保管。

第一道谕旨:

步军统领隆科多,本系微末小吏,其蒙朕破格简拔,位列台阁,乃敢交通于: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图谋不轨,谋求非分恩荣,着即赐死!

于是,张廷玉还再补一刀:隆科多,你若没有和八爷和十四爷有勾结最好,此谕旨就由我来保管,就权当没有;若你有二心,那我就不留情面,就拿出这份圣旨代天行诛!

当隆科多在惶恐中,还没缓过神来,紧接张廷玉又拿出第二道圣旨:

步军统领隆科多,随朕三十年,忠诚勤慎,在此晋封为上书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衔,钦此!

这两道旨完全相反,一道突遭横祸,一道位极人臣,康熙之所以恩威并施,一方面给隆科多戴上紧箍咒的同时,又赐予高权显贵,目的就是勒令竭力地拥立新皇帝,需要他如实宣读传位诏书;另一方面隆科多手握两万军队,可以说,京城九门以内的防务都是他在掌管,这个职位至关重要,只要隆科多军权支持谁,新君才能顺利登上皇位。

所以对于康熙来说,这是他最后一次施展帝王权术,给掌握军权的隆科多带上紧箍咒,为新君顺利登基铺路,隆科多当时对此诏书也非常忌惮,在雍正登基过程中,隆科多坚定拥立了雍正,因此成为了雍正拥立的大功臣,得到了加官进爵,显赫一时。

而在“八王议政”事件中,隆科多已经倒向八爷一边,成了八爷党的重要帮凶,这时候,张廷玉本该拿出手里的“杀手锏”诛杀隆科多,但他却没有,为何?

隆科多已今非昔比,张廷玉贸然拿出先帝遗诏,未必好使

此时的隆科多不仅是上书房大臣,还是领侍卫内大臣,并兼九门提督一职,此时的隆科多今非昔比了,在朝堂上位高权重,手握两万军队的力量,隆科多党争和军权一起抓,就连宫里的卫戍、京城的防务,都是掌握在隆科多手中,就算张廷玉拿出康熙留下的遗诏诛杀隆科多,当时八爷一伙已经占了上风,搞不好反诬告张廷玉伪造先帝诏书,到时张廷玉是有口难辩,毕竟雍正皇帝并没有知道有这道诏书。

而当时的情况是,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衙门以加强防务为由,已经成功把图里琛的大内侍卫了换成他自己的人了,以绝对优势控制住京城皇宫内外了,而且京城的最主要防务兵力力量,就是隆科多这支京师军队,隆科多这一倒向八爷,一时也是让雍正措手不及。

当时雍正大力实行新政,推出:“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所以严重损害了他们当中的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以东亲王永信为首的几位朝中大臣,提出恢复“八王议政”时,雍正意识到,大臣们今天不是来开朝会的,而是来威逼自己下台的。

这时雍正想到要加强兵力,防止事变,于是让图里琛去调两个营的大内守卫过来,结果图里琛说,大内侍卫已经被隆科多换防了。当时隆科多利用九门提督和领侍卫内大臣的职权,已经控制了皇宫的卫戍,并且透露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两路兵马已被掌控。

《雍正王朝》剧中,隆科多一出场,就协助八爷胁迫雍正帝恢复“八王议政”祖制,要说八爷他们是在朝堂上搞“文谏”,而隆科多则是彻头彻尾用军队搞“武谏”,此时雍正明白了,京城的防卫已经掌握在八爷手里了,隆科多这墙头草已经倒向八爷一边,雍正如果真的没有留后招,恐怕这形势已经变得非常危险了。

而此时张廷玉认为自己再不出手,雍正恐怕真扛不住了,如果雍正下台,那么自己作为他的重臣,必然也会遭到清算,所以张廷玉出来给他们普及什么叫“八王议政”祖制,也是在为雍正拖延时间。

而此时,张廷玉并没有甩出“杀手锏”拿下隆科多,而是以舆论来反驳在场的八爷和大臣们,为何呢?无非有几种原因:

第一,这份遗诏的时效性。都知道这是康熙生前的遗诏,主要是让隆科多如实宣读继位遗诏,对隆科多没有完全的放心,而用这份遗诏给他戴上紧箍咒的,但这份遗诏只有康熙、张廷玉和他三人知道,雍正并没有知道有这份遗诏,如果张廷玉此时甩出“杀手锏”,隆科多必然会反咬一口,说是张廷玉伪造先帝遗诏,八爷他们见风使舵,话锋一转,张廷玉就会有口难辩,伪造遗诏可是要诛杀九族的,到时局面将无法补救,张廷玉小命也难保住。

第二,张廷玉没有兵权。张廷玉本来就是文臣,没有任何兵权,是典型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毕竟整个京城的防务都已经被隆科多和八爷他们掌控了,如果此时张廷玉拿出康熙生前这份遗诏,不仅没有拿下隆科多,反而让手握重兵的隆科多铤而走险,用武力相向,到那时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就连雍正皇帝都难于收场,所以张廷玉是无论如何不能在这个时候提康熙诏书的事情。

第三,时机和局势不利。张廷玉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人,所以他自此都在静观其变,况且今天说的“八王议政”的主题就是分割皇帝权利,即使拿出先帝遗诏,也未必好使,因为八爷是贤王,喜欢以理服人,他更看重的是舆论的走向,他试图说服雍正心甘情愿恢复“八王议政”祖制,所以张廷玉只能以争取舆论给八爷他们普及一下什么叫做“八王议政”,为的就是为雍正拖延时间,观察事情的进展情况,不到关键时刻不敢用。

第四,遗诏未必随身携带。朝会主题是“八王议政”,张廷玉也没想八爷一伙会借机分割皇帝权利,妄想把雍正推下台,而且张廷玉根本没想到隆科多会背叛雍正,倒向八爷一边,即使张廷玉确认隆科多站八爷一边,但是整个京城现在都被隆科多的兵马封锁,连图里琛带的大内侍卫都被隆科多步军统领衙门的人换防了,张廷玉想返回去拿诏书是不可能的,没有隆科多的手令,此时连一只苍蝇都飞不出去,何况是没有兵权的张廷玉呢?

所以张廷玉只有用舆论来消磨时间,试图帮助雍正挽回局面,他的一席话也起到关键作用,让在场的人哑口无言,好在十三爷胤祥及时赶来,一来就与雍正眼神一对接,雍正就知道丰台大营可西山锐健营两营兵权已经掌控十三爷手里了,此时隆科多见势不妙,就要从后面溜走,但早就被有所准备的图里琛派人盯住了。

至此,八爷一伙的“八王议政”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结语

张廷玉的祖训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即便他手里持有这道诏书,但以当时形势来看,也有可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有可能被隆科多反咬一口,既没有帮助雍正帝逆转局面,还给自己惹祸上身,所以只有以舆论来反驳八爷一伙,继续观察事情的进展,好在有十三爷及时赶来控制住局面,帮助雍正化险为夷。

—End—


隆科多伙同八爷党逼宫乱政,张廷玉为什么没有拿出康熙临死前的诏书直接拿下隆科多?

一、康熙临终布局,出现两道遗诏。

在康熙晚年,诸多皇子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闹得不可开交,而有一位皇子却很低调,一直为康熙办实事,他就是胤禛。经过江南赈灾和黄河水患之后,康熙看到了整顿吏治的重要性,更看到了胤禛为国家办实事的能力,为此康熙精心为胤禛继位布局。

布局之一:借助死鹰事件,罢免了胤禛的职位,看似莫名其妙,实际上是在保护胤禛。当时八爷把十四爷送给康熙的礼物偷偷换成了一只死鹰,康熙不是不知,而是不能追查。如果追查,只能法办了八爷和十四爷,八爷在京城势力盘根错节,十四爷领兵在外,如果拿他们两个开刀,只能逼反了两位阿哥,在他们内外夹攻下,局面会变得无法收拾。因此只能把胤禛免职,隐藏起来。

布局之二:康熙临终前,把金牌令箭的位置告诉了侍卫张五哥,一方面希望日后张五哥能够拿着令箭放出被圈禁的十三爷,出来帮助胤禛。另一方面,让他还了十三爷的救命之恩。毕竟,从江夏镇到皇城,十三爷都是张五哥的救命恩人。

布局三:临终前,让低调的张五哥去请胤禛觐见,而让隆科多去请八爷,顺便看住他,为胤禛顺利登基创造条件。

在所有的布局之前,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布局,就是收服隆科多。对于隆科多这个人,康熙不放心,他占着九门提督的位子老是首鼠两端。康熙必须确定他跟着谁走,是八爷还是胤禛。所以就出现了让张廷玉宣读两道诏书的事情。

第一道诏书是杀隆科多的,如下:

这一道诏书,把隆科多吓得半死,连忙求康熙明察,承认八爷胤禩拉拢过自己,但是自己明确没有进入八爷党阵营。

这其实里面还有他叔叔佟国维的功劳,八爷有意拉拢隆科多,隆科多偷偷拜见了佟国维,佟国维教了他一句处世箴言——不要把宝压在一条船上,八爷接见你,皇上肯定也召见你,等着皇帝召见,一切以皇帝旨意为准。

张廷玉随即接着说,这道诏书由我保管,如果你不加入皇八子阵营图谋不轨,这道诏书就算没有。如果与八爷图谋不轨,我杀你就是代天行诛。

看到敲打的差不多了,康熙示意张廷玉宣读第二道诏书,是加封隆科多的。如下:

恩威并用,隆科多彻底倒向四爷胤禛。在康熙驾崩的当天,外有十三爷,没有张廷玉和隆科多相助,胤禛顺利登上皇位。而隆科多也受到雍正帝的重用。

但是,张廷玉手里那道诛杀自己的康熙遗诏,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一样,使隆科多心有忌惮。

既然有这样一到遗照,在八王逼宫的危险时刻,张廷玉为何不拿出康熙遗诏直接诛杀隆科多?

一、看一下八王议政前的形式:因为雍正帝推行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严重侵害了八旗贵族的既得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八爷借助雍正整顿旗务的机会,把关外的四位铁帽子王带进关内,并且利用弘时、弘宙的口误,把整顿旗务说成是协防兵务,让四位铁帽子王的手下控制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

另一方面,雍正推行的新政损害了佟家利益,隆科多最终倒向了八爷胤禩。在八王议政前夕,他以加强防务为由,把图里坤领导的大内侍卫全部撤换成为自己的人,这样就把雍正给包围了。

二、在看八王议政时的情形:八王议政现场说话的人有:雍正、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简信王勒布、东亲王永信、隆科多、张廷玉、王文昭还有后来出场的老十三。

永信王质疑新政,指责雍正重用田文镜、李卫等酷吏,前朝老臣作对,给他们扣上不尊先帝的帽子。并且否决了雍正新政的功绩。要求重新回归八王议政。

雍正知道背后有人指使,训问永信王是谁教他这样说的。

此时王文昭挺身而出,因为自己是新科状元,考试时因自己体弱晕倒,雍正给他掌灯,让他做完试卷,对他有提拔知遇之恩,必须要支持雍正。当然自己刚刚步入仕途,不敢得罪八阿哥,只能这时候出来怼永信王,说他无人臣之礼,必须向皇上谢罪。然而,让九爷骂晕离场。

雍正想要加强兵力,让图里坤调两个营的侍卫过来。图里坤说,自己的兵已经被隆科多换防了。

随即,隆科多出场,以祖制为由,劝说雍正不要抓捕几个铁帽子王,并且透露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弟兄和自己是一个心思。

此时雍正帝明白,京城的防卫已经落入敌手,隆科多已经叛变。在向弘宙确定十三爷是因为病重求医而没有其他动作时,形势已经变得非常危险。

在确定隆科多已经倒向八阿哥的时候,张廷玉觉得自己必须要出手了,如果再不出手,雍正必然下台,雍正下台,自己必然遭到清算。甩出杀手锏吧!但是张廷玉并没有没有那出那份遗诏,为何?

一、皇宫内外,都是八阿哥的人,俗话说得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连康熙的传位遗诏八阿哥他们都不会承认,何况这一份诛杀隆科多的遗诏。只要拿出遗照,隆科多必然反咬一口,说是这份诏书是假的,是张廷玉伪造的,到那时,张廷玉百口难辩,无法为自己开脱,因为雍正也不知道有这么一份遗诏,无法为他说话。所以说,只要张廷玉拿出遗诏,必死无疑,再说八爷为了保护隆科多,还会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到那时,张廷玉白白牺牲,还于局势无补。

二、当时朝会,雍正提出的议题是讨论新政,谁知话题突变,张廷玉根本没有把这份遗诏带在身上,更不可能再回家去拿,隆科多不会让他活着离开。

三、当时只能以争取舆论导向为主,为十三爷争取时间。张廷玉用他自己渊博的知识给各位王爷普及了一下什么是“八王议政”。

八王议政是在努尔哈赤时期,为了共同反抗明朝,几位旗主在一起共同盟誓,有时候是八位,有时候是十位,有时候还不一定是王爷旗主参与。

到了皇太极时期,为了防止各位王爷谋权篡位,独揽上三旗大权归于天子。

到了圣祖仁皇帝,也就是康熙帝,又把骑营、汉营军队统一划归兵部管理,便于统一调动,而八旗王爷实力大大衰落。

如果大清一直维持所谓的八王议政制度,断无今日之大治局面,国家会陷入争权夺利的乱局当中,所以说历史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八王议政”,如今重提“八王议政”,断无可行之理!

接下来,张廷玉又说了雍正新政取得的成绩:康熙四十六年,黄河水患,泽国千里,先帝无法拿出赈灾的银子,是当今圣上和十三爷出去募捐才渡过难关。康熙晚年,深感整顿吏治的必要性,几次对外用兵,都因为国库无银而罢休,为此先帝食不能甘、夜不能寐。

那为何先帝不整顿吏治?因为诸位阿哥争权夺利,使康熙仁皇帝精疲力尽,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君主。

当今圣上登基以来,推行新政,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虽然牺牲了一点王公贵族的利益,但是国库的税收增加了近五成,老百姓的负担也大大减轻了。

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情,做为总理王大臣的八阿哥应该是最清楚的,别人可以反对新政,八阿哥断然没有反对新政的理由!

一席话,说的八阿哥哑口无言。这时,十三爷到来,一个眼神递过来,雍正知道十三爷已经控制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毕竟,自己经营多年。隆科多见势不妙,偷偷溜走,被图里深派人盯住。

至此,形势逆转,八爷党完败。

隆科多伙同八爷党逼宫乱政,张廷玉为什么没有拿出康熙临死前的诏书直接拿下隆科多?

《雍正王朝》中,康熙在驾崩前,召隆科多进见,并且张廷玉先后向隆科多宣读了两封诏书。

第一封诏书的内容是: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步军统领隆科多,本系微末小臣,蒙朕破格简拔,位列台阁。乃敢交通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图谋不轨,谋求非分荣恩,着即赐死。钦此。

第二封诏书的内容是: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步军统领隆科多,随朕三十几年,忠诚勤慎,人才难得。着晋封为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加太子太保衔,赐爵一等公。钦此。

当然,隆科多接下了康熙的第二封诏书,同时也接下了在康熙驾崩后,宣读康熙遗诏,辅佐新君的职责。

而张廷玉也收下了第一封诏书,并向隆科多交代:

“你记住,这道遗诏由我收藏。今后,你如果没有和八阿哥、十四阿哥图谋不轨,这道遗诏就算没有。你如果真起异心,我取你性命就是代天行诛。”

在雍正登基过程中,隆科多也坚定站在了康熙,站在了雍正这一边,成为了雍正顺利登基的功臣,而雍正也遵照康熙的旨意,让隆科多信赖有加,加官进爵,显赫一时。

但是在八爷党的逼宫行动中,隆科多成为了重要帮凶,不仅利用领侍卫内大臣和九门提督的职权,控制了皇宫的卫戍,并且更是直接协同八爷党进行逼宫。

而此时,朝堂上的张廷玉却没有拿出康熙的诏书来拿下隆科多,甚至根本没有提及这份诏书的存在。

此时的隆科多已经今非昔比,张廷玉轻举妄动反而会逼反隆科多。

此时的隆科多已经是上书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并且还兼领九门提督一职,这样不仅在朝堂之上,隆科多位高权重,就连皇宫的卫戍和这个京城的防务也都在隆科多手中,可以说是此时的隆科多是党政军权一起抓。

当时的情况是,隆科多步军统领衙门的人已经撤换了图里琛的大内守卫,以绝对的兵力优势控制了皇宫内外,八爷党人在“文谏”,而隆科多则是彻头彻尾的“武谏”。

张廷玉一直是文臣,没有兵权,是典型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先不说张廷玉会不会提前把那份诏书放在身上,就是随身携带,这个时候拿出来,也无济于事。毕竟朝堂之上,没有人可以拿下隆科多,也没有办法处置隆科多,相反,贸然的批判隆科多,反而会让手握重兵的隆科多铤而走险,武力逼宫,到那时,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张廷玉是无论如何不能在这个时候提康熙诏书的事情。

如果张廷玉拿出了康熙的遗诏,恰恰是给了八爷党“清君侧”的口实,将陷雍正与更加被动的局面。

八爷党和隆科多在如果逼宫成功,雍正退位后,谁是新的继位人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新的继位人就是弘时,如果单从康熙诏书上的文字看,并不是通过八爷、十四爷而行图谋不轨之事,因而并不能将隆科多算作为违背先皇旨意来看。

而此时的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已经为关外来的四位“铁帽子王”所控制,并且,这四位王爷在这次行动中,积极听从八爷的差遣,也就是说,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现在是掌握在八爷党的手中。

如果张廷玉拿出诏书,可能的情况有两种,朝堂之上一致认为这份诏书的假的,张廷玉引来杀身之祸;这份诏书是真的,隆科多违背先皇遗命,隆科多应该受法伏诛。不管哪一种情况,八爷可以立马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调兵进京,武力逼宫,顺带还能把隆科多除掉。这样反而是将已经对雍正极为不利的局面,变得更加的被动。

张廷玉没有拿出遗诏,而是用一番语重心长的讲述,为雍正稳定了局面。

作为康熙、雍正两朝宰辅,张廷玉看到了康熙朝晚年的问题所在,也见证了雍正实行新政之后国家发展、国库充盈的现实成绩,他更多的是站在整个国家,整个朝廷的角度,在朝堂之上据理力争,积极为雍正进行了辩护,不仅戳穿了八爷党的阴谋,也用自己的一番话说动了满朝文武,让他们没有继续站在八爷党一边给雍正施加压力,让雍正暂时性的获取了主动权,也将这次逼供行为的性质从“议政”变为了“谋逆”。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将现场的局面朝着更加不利于雍正的方向发展,也为十三爷重新掌控丰台大营,带兵驰援雍正赢得了时间。

在面对这场逼供行动中,张廷玉确实没有办法拿出这封诏书,而这份诏书不仅不能控制局面,反而会让局势更加的糟糕,所以,张廷玉在雍正最难的时候,选择了最为正确的方式为雍正解围,让人感到的是钦佩和肃然起敬。

纵观整部《雍正王朝》,张廷玉确实是一位非常受人敬重的角色,不仅深谙君臣之道,身居高位却能洁身自好,同时,他无论是为官还是做人之道,也都让人获益良多,深感佩服。

隆科多伙同八爷党逼宫乱政,张廷玉为什么没有拿出康熙临死前的诏书直接拿下隆科多?

这个问题是我自己提出来的,我自己也来回答一下。八爷党以“八王议政”对雍正进行逼宫,搞得雍正当时很下不来台。如果,雍正只是设下的一个计策,坐实八爷党乱政的罪名,那就不用分析了,我回答过,因为此前,张廷玉曾提醒过雍正旗主王爷说是整顿旗务,怎么耍起兵务来了,但是雍正说放心不要紧。从这点看,雍正应该是早就有所防范了,所以,八王议政只是雍正演出的一处戏罢了,目的是一网打尽八爷党,坐实他们的罪名。

如果这样,张廷玉拿不拿出康熙临死前的遗诏都无所谓,只不过是加速隆科多和八爷党的灭亡而已。

那么,假如不是雍正做的笼子,确实已经被八王一党逼宫了呢,张廷玉要是拿出那道康熙的圣旨,会不会扭转乾坤呢?我们不妨来排一排剧场,看看会怎么发展。

(大意)

。。。。。。接着前面的剧情,隆科多对御林军换防了。

雍正:朕真是瞎了眼,让你坐着九门提督的位置,你不要忘了,还有西山锐建营和丰台大营,那可比你的兵多得多。隆科多:这话让奴才无地自容。但是奴才相信,西山锐建营和丰台大营的将士们与奴才都是一个心思。假如此时张廷玉说:隆科多,你忘记了先帝爷的重托了吗?隆科多必然会先以试探性的口吻说:先帝爷器重奴才,对奴才的重托有很多。不知道张中堂说的是什么重托?张廷玉:先帝龙御归天的时候,给臣留下了两道谕旨,你要我今日当着皇上与众大臣和旗主王爷的面说出来吗?

此话一出,朝廷上下,包括雍正都会惊讶不已。因为是先帝的遗旨,事关重大,到底是听还是不听,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听,隆科多必会束手就擒,如果不听,又不知道康熙到底说过什么。

重要的是:听,对八爷党不利,对雍正有利。

不听,对八爷党有利,对雍正不利。

隆科多和八爷党绝对会选择不听,选择不听,就必须让张廷玉住口,我们继续往下演。

隆科多:皇上,奴才不知道张中堂说什么。先帝是千古圣君,怎么会独自留下圣谕给张中堂而不是皇上呢?

这一军将的好,彻头彻尾的离间雍正与康熙和张廷玉三者之间的关系。加之事发突然,就算张廷玉先知有觉,将康熙临时前的圣谕带在身边,要是拿出来,能不能震慑其他人呢?

隆科多狡辩,但是这事心虚自知,他一定在张廷玉拿出圣旨前说:张廷玉深受先帝和皇上的隆恩,今在朝堂之上胡言乱语,矫旨不敬,来人,将张廷玉拉出殿外斩首示众。

坐着边上的八爷胤禩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如果场内场外的确已经被隆科多和八爷党控制,张廷玉这个时候是没有机会和时候拿出康熙的遗旨的,立马就会被拉出去斩首了。雍正因为没有后备,就算是喝令让张廷玉拿出谕旨也无济于事,因为此时的朝堂,除了王文昭发羊癫疯,然后就只有张廷玉和马齐尚在挺着雍正,张廷玉一死,马齐独木难支,基本上就是血染朝堂的结果了。

这应该是一个基本还原法,既然是逼宫,就这有这条路可走。所谓十三爷关键时候扳回局面,只是雍正卖给十三爷的一个面子,以免十三爷也陷入兄弟之间不好应对罢了。

隆科多伙同八爷党逼宫乱政,张廷玉为什么没有拿出康熙临死前的诏书直接拿下隆科多?

雍正王朝:康熙病危,召隆科多至病榻前。康熙按照他的计划,准备走最后一步棋,这个棋子就是隆科多。此时,张廷玉手握两道圣旨。对隆科多来说一生一死。全凭他自己的抉择。

第一道圣旨:隆科多本是一个微末小吏,乃敢结交八阿哥胤禩,谋求非分恩荣,着即赐死。隆科多听完这道诏书立刻吓得大汗淋漓,魂不附体。第二道圣旨:着即晋封隆科多为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加太子太保衔,赐爵一等功。生死一线间,隆科多是明白人,听完第二道诏书他已经心领神会。皇上这是要他辅政啊,隆科多随即力保雍正上台,对雍正来说隆科多是有拥立之功的。等到八王进京,八爷党趁机拉拢隆科多,隆科多权衡利弊,终于投向了胤禩的怀抱。惊心动魄的八王逼宮,无一人站出来替雍正说话,只有老臣张廷玉挺身而出,为雍正站岗,张廷玉为什么不拿康熙临终前诏书拿下隆科多呢?其一、这份诏书并没有公之于众,可能已经被康熙销毁,可能已经根本不存在了,公之于众的是第二道诏书。

其二、隆科多已经控制九门,此时隆科多伙同八爷党逼宮企图恢复八王议政制度,雍正皇帝的话隆科多尚且不听,何况是先帝爷的话,此时谁掌握兵权,谁才有真正的话语权。

其三、这份诏书属于密诏,属于皇室机密文件,不到双方真正拼刺刀的时候,张廷玉是不会拿出来的。此时形势尚不明朗,因为十三爷还没出现。

其四、密诏如果拿出来,张廷玉将陷自己于瓜田李下之地,有口难言。为什么你会有密诏呢,是不是还有其他密诏,雍正的继位是不是也是密诏,皇家的密诏带有机密性,轻易拿出,会惹火烧身。

最后关头,允祥如救世主出现,雍正顿松一口气。十三爷允祥控制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建营,局势彻底扭转。隆科多、八爷党自食其果,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而张廷玉呢,张廷玉是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足以光耀门楣,流芳百世了。

隆科多伙同八爷党逼宫乱政,张廷玉为什么没有拿出康熙临死前的诏书直接拿下隆科多?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康熙在自知时日不多的时候,给张廷玉下了两份诏书,主要是针对隆科多的,一分是加封隆科多一等公,赏太子太保衔,另一份则是历数隆科多的罪行,宣布处死隆科多。

这两份诏书其主要的作用,是保证隆科多在大位传承过程中完整的准确的坚定的执行康熙的《传位遗诏》而采取的眼里的控制手段,原则上在雍正顺利继位之后,尤其到了雍正登基四年以后,这两份前朝皇帝的诏书就基本上算是作废了。另外,第一份诏书当时已经生效,第二份诏书自然作废。

当然,如果说雍正本人认账的话,到也可以拿来一用,问题是,拿前朝皇帝的诏书来处置当朝的大臣似乎不是那么“名正言顺”更不太光彩。

那么,在隆科多伙同八王爷允禩逼宫乱政的危机时刻,手握这个诏书的张廷玉似乎是应该拿出这份诏书来至少缓解一下雍正面临的危机局面会更好些,但是张廷玉并未拿出这个遗诏的意思,而且雍正也似乎没有打算提醒张廷玉。这应该很清楚的说明,雍正本人应该是不知道有这两份诏书的存在,而这两份诏书的秘密就成了仅限于张廷玉和隆科多之间的“秘密”。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看看张廷玉为什么没有在隆科多伙同八王爷逼宫乱政的危机时刻拿出“雍正遗诏”。

雍正四年,八王爷廉亲王允禩在对当时的政治和舆论形势做了分析之后,认为到了和雍正算总账的时候了,他开始策划以逼雍正退位为目的打着恢复“八旗议政”的旗号的逼宫政变。

对于这一次政变,八王爷允禩几乎是调动了所有的“政治资源”,包括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朝廷内外党羽众多的八爷党,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他争取到了两位“重量级”的人物的支持和加盟,这两位人物就是九门提督隆科多和雍正的三阿哥弘时。作为京城防务的主管隆科多,他的加入,几乎是八王爷允禩逼宫的决定因素。

事实上,隆科多的作用的确是很重要,当雍正在朝堂之上遭到了铁帽子王和老八老九老十的轮番攻击快要招架不住的时候,雍正想到了他的那个九门提督舅舅隆科多,他的本意是想强行停止朝会,并对老八等人实施管制。但是这个时候的隆科多却亮明了自己的态度:八王爷批评朝政也是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皇上您调兵干什么,让八王爷把话说完不行吗?

隆科多的态度表明,作为九门提督的他,已经不再受雍正皇帝节制,而要听命于八王爷允禩了。这对于雍正来讲无异于灭顶之灾,在这个时候,无论有任何“救命的稻草”,雍正都会牢牢抓住不放的,假如他知晓他的老爹康熙曾经有过这样一份诏书的话,一定是要不惜一切代价用上一次。但从当时的情形来看,雍正皇帝是真的不知道。

所以,雍正无奈只好同意八王爷允禩开始了侃侃而谈的模式,全面的攻击批判他登基之后的所有的失政失德之处。目标直指雍正退位。

在这个极端被动的时刻,应该是手握康熙的那个诏书的张廷玉,并没有在隆科多表示支持八阿哥胤禩的时候拿出来,而是选择了在八王爷允禩慷慨激昂侃侃而谈之后,挺身而出有理有据有节的不卑不亢的对八王爷的侃侃而谈给予了有力的驳斥,应该说张廷玉的反击非常有效,八王爷允禩的气焰一下子收敛了许多,同时朝堂之上的的局面也缓和了许多。

可以想象,就是到了这个紧张的局势下,张廷玉也没有提及那个康熙的诏书,足以说明这个诏书雍正并不知晓,如果这个时候贸然提及,估计会使得本来就很危险的局面变得更加复杂,如果因为这个似是而非的诏书再生其他的争执和变故的话,应该是得不偿失。

在这个时候,拿出一个并没有十分把握有效的诏书,的确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