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死后,李德全为什么还能够取得雍正皇帝的信任?
关键雍正继位后,身边的人都神秘失踪了,雍正乍一想,没有一个能服侍生活起居的人。李公公经验丰富,从来没有干涉政务,表现知趣和本分,而且还能潜移默化的教雍正怎么当皇上。
《雍正王朝》中,众所周知,雍正没上位之前,他的大总管是高毋庸,在雍正登基后神秘的失踪了,不知道是导演让他回家睡觉了,还是按照邬思道的推测那样:“那些替皇上干秘密任务的人,肯定都得消失。”所以之前有一群专门替胤禛干秘密任务的人,这其中就包括高毋庸。
雍正无人可用高毋庸干了不少脏活,我们都知道坎儿是胤禛杀的,但实际动手是高毋庸,而邬思道认为自己就是始作俑者,不该利用坎儿送信八爷,所以当时邬思道说:“杀坎儿者,是邬思道也!”
而按邬思道的推测,坎儿的死才是冰山一角,一些替胤禛做事的都不知道死了多少人,什么和尚这些也是消失无踪。所以皇帝行的是光明磊落之事,之前这些干秘密任务的,只能舍弃掉,不会留在身边的。
高毋庸在康熙丧礼之后,再也没出现过,究竟去哪了,在剧中没交代,想必正如邬思道说那样都秘密处置掉了吧。
所以雍正无人可用,李德全是一个处事老练的太监大总管,雍正皇帝非常精明,也领教过李德全的处世之道,这样的人,虽然不算是雍正的心腹,但是也不会背叛皇帝,而李德全更清楚,自己服务的对象是皇帝。
守口如瓶,不介入纷争至于李德全这个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三朝不倒,靠的就是他忠心耿耿,工作积极的态度。可想而知,李德全的段位可以赶上图里琛这个人精了。
《雍正王朝》中,李德全作为皇帝身边贴身太监,机密和隐私事肯定知道的不少,也是高位职位,如履薄冰,而对于李德全来说想活命,就得守口如瓶,不介入任何纷争,做一个干净的局外人,所以他只忠于皇帝,忠于皇权,效忠皇家。
李德全这方面跟图里琛比较相似,那就是会察言观色、会来事、说话不失分寸,恰到好处。李德全除了细心照顾康熙、雍正的生活起居,还会守口如瓶,什么不该说的,绝口不提,诸如涉及朝政和立储君之事,从不多嘴,不打探,也不透露。
跟康熙那么多年的李德全,想必众多大臣和诸位皇子都想从他嘴里套点内情,李德全聪明之处就在于不透露半点风声,他尽量做到保持中立,有时也会不露痕迹的透露一点,会点到为止,但是也要分人的。所以说李德全会察言观色,对于皇帝信任的或者不反感的,自然会小心翼翼地透露。
李德全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关键时刻还懂得明哲保身。先不说别的,就拿老大胤褆领着几个官员觐见康熙皇帝,而觐见的这几个官员都是花钱买来的,买官鬻爵的正是太子胤𧘌。太子胤𧘌听闻康熙皇帝要觐见这些用钱买来的几个官员时,急急忙忙赶过来。
刚好见到李德全问道:“李公公,那几个官员都说了些什么话?”李德全说道:“奴才刚才不在殿内,什么都没有听见。”意思是我一个奴才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就是不想参与其中,李德全对皇子们的内斗非常清楚,把自己置身事外,就是不想得罪任何一位皇子,平时虽然对他们毕恭毕敬,但从不多说一个字。
李德全时刻为皇帝着想当然,李德全时刻为皇帝着想的人,比如在热河狩猎时,康熙点名要翻牌,李德全担心康熙龙体,李德全跪在地上苦劝康熙不要翻牌:“皇上,你都连续六天翻牌了,今儿您不能再翻了。”
李德全明知道会惹康熙发怒,但也要苦谏,其实很简单,估计郑春华和太子胤𧘌之事,李德全应该早有人给他通报了,加之康熙都已经六天连续翻牌了,也担心到康熙的身体骨子。但是康熙还是不听李德全的劝阻,还是坚决喝上鹿血,带着德楞泰和图里琛去鹿园散步,这就撞见了太子和郑春华之事。
李德全作为一个太监大监管,应该早就知道这事了,所以不顾康熙的发怒也要极力劝阻。事实证明,康熙要是听李德全的建议,也不会遇到这样丑事,也不会让他堵心,下不了台。
李德全对皇帝可是忠心耿耿,在康熙皇帝病危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李德全没有倒向任何一方,只做好自己的本分,这是难得可贵的。
而同样对雍正皇帝也是如此,因为当时大臣们都上奏折弹劾田文镜,雍正帝一怒之下就撕毁奏折,李德全也是赶忙跪着劝阻:“皇上,皇帝不能随意撕毁臣子折子,这是祖训。”所以,李德全有时分情况,像这种情况不去极力去阻止的话,要是撕毁被朝堂大臣看出端倪,那后果不堪设想。
李德全忠心耿耿,守口如瓶实际上,雍正登基后,他之前身边秘密办事的人,走的走,失踪的失踪,几乎都没有几个人可用,而雍正刚刚继位时,皇位也没有坐稳,需要像李德全这样处事老练的人在身边,不多嘴又守口如瓶。
李德全不管是康熙皇帝,还是雍正皇帝,始终保持忠心耿耿,细心的态度,即便皇帝的一个眼色都明白,有一次雍正打开密折批奏,显然觉得李德全离他太近不方便,瞄一眼李德全,李德全马上心领神会离开雍正几步,由此看来,李德全除了积极工作,平时都得细心观察,并心领神会。可见,像他这么聪明又会察言观色的人,皇帝肯定用得顺手。
虽然也会收点小贿赂,但是涉及到机密和继承人的问题上,他一点都不含糊,改拒绝的还是拒绝的。对于收点小贿赂,大臣和皇子们都心知肚明这潜规则,但都不去说破,毕竟他是皇上身边的人,官位不高,但是深受皇帝信任,知道他的这个位置重要性,不能去得罪,有时他的一句话,就可以让你在皇帝那里成事,也可以败事,只要他想这么做。
比如弘时、弘历、弘昼进宫请安雍正,李德全也是看人对待的。
弘昼也会做事,没事给李德全塞点银票,之前弘昼因为抗旨不跟弘时一起去抄老八的家,搞什么活出丧,来雍正这边请罪,李德全善意的提醒:“五爷,今儿您得小心,皇上心情不好。”
但是弘时就没这个待遇,当然弘时也从来都不尊重李德全,对于宫里的一些潜规则,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太监有时为了收点贿赂,有宫里的潜规则,跪见的大臣带礼的带到磕响砖前,只要一磕头,皇帝听到就召见,不送礼的就带磕不响的砖头,那皇帝听不到,自然也不会召见。
刚好有一次,弘时早早就来给雍正请安,这就需要李德全通报,但弘时还非得当李德全面揭底:“我就问,这块砖磕响不磕响头?”虽然李德全不敢反驳,心里已经不喜欢弘时了,结果李德全通报时,只说弘历在外面等请安,而弘时,李德全态度是:跪等吧。
所以李德全这人不轻易得罪人,但别人得罪他,那肯定吃不了兜着走。他之所以能够被雍正留用,是因为他一直伺候康熙,对康熙皇帝忠心耿耿,雍正也看眼里,也领教过李德全守口如瓶的本领,而且从没有参与过九子夺嫡密谋之事,在雍正眼中他是一个纷争的局外人,没有秘密,是中立的。
而这方面,潜邸的太监高无庸,就没有做到了,所以高毋庸由于对雍正夺嫡之事参与太多,雍正不会用他,因为涉入太深,知道的秘密越多就越不是好事,最终在雍正继位后神秘失踪。
结语:李德全在剧中虽是小人物,但是能做到康熙、雍正信任,甚至乾隆皇帝也在用,可谓是在职场上的人精。雍正能继续信任李德全,因为李德全对皇帝忠心,处事老练,守口如瓶,始终忠于皇权,从来没有干涉政务,表现得非常识趣和本分,让雍正都挑不出毛病。从这方面,堪比职场高手的图里琛。
—END—
《雍正王朝》中康熙死后,李德全为什么还能够取得雍正皇帝的信任?
关键是雍正帝无人可用,而且李德全确实做的漂亮,有人会问高毋庸哪去了,那么请听我慢慢道来:
上一个回答我们提到了一个小人物张五哥,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忠诚实现了人生的转折,并且在功成名就时全身而退,既保住了自己的名声,又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在《雍正王朝》中同样也有几个这样的小人物,只不过他们的命运就没有张五哥这么幸运了,那么他们又是如何落下悲惨的命运的呢?
本期话题: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为什么杀掉自己府邸太监高毋庸,而选用李德全?
一、
我们看《雍正王朝》会有一个比较大的疑惑,按理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帝即位以后,本应该大力扶持自己的人,可是为什么前期仍然选用康熙帝留下的老臣呢?甚至连身边的贴身太监都不肯更换,这不是很奇怪吗?
要解释清楚这件事,我们必须搞明白太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位:
可以说太监这个职位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浓厚的一笔,并不是说他们身体的特殊,主要在于有些时候太监可以左右国家的命运。
比如中国第一个封建朝代秦朝的灭亡,就跟大太监赵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熟知的“指鹿为马”成语就是出自这位大太监之口;比如汉代的十常侍之乱,也间接地打开了三国纷战的序幕;比如明代的大太监魏忠贤,权力之大令人恐怖,号称“九千岁”!
历史上也不乏太监杀害皇帝的事件,到清朝时,为了制约太监,更是下达了严令,禁止太监干政,比如康熙帝下达的“铁牌禁令”:
“内廷宦官有妄干朝政者杀无赦。”
所以,清朝的太监还是比较悲催的,又是常年跟在皇帝身边,但凡说错一句话,办错一件事,那都是掉脑袋的下场,能做到太监总管,那更是具备相当大的智慧。
所以,李德全能做到太监总管,也说明这个人非常不一般!
二、
在《雍正王朝》中除了大太监李德全,还有一个半大太监高毋庸,这可是雍正帝的府邸太监总管,按理说,雍正帝即位,高毋庸的好日子应该来了,可是为什么后期剧中再也没有出现高毋庸呢?
难道是导演把高毋庸的戏都给剪了?
之所以说《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经典,也正是经典在这里,很多人物没有必要交代后事,要想知道他的后事,需要动动脑筋。
高毋庸最后一次出场是在康熙帝驾崩之后,当时他是身穿白衣跪在地上的,之后就再也没见过他了。
有人说,他是不是还在雍亲王府呢?
这是太可笑的,雍亲王府的所有人员,凡是主人,都搬进了皇宫,剩下的下人杀的杀,走的走,进宫的进宫,哪里还有人在王府?
那么他是不是一看形势不对,选择告老还乡了呢?
看剧中他的年龄并不大,不至于以这个理由还乡。而且以雍正帝的多疑心思,自然不会放一个知道太多秘密的太监还乡。要知道连对他恩情最大的邬思道他都不放心,本想杀了邬思道,结果邬思道提出了半隐这条路,才勉强捡回一条性命。
排除了这两种可能性,且在皇宫也再也没有见过高毋庸,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高毋庸被杀了!
其实他的死也非常好理解,但凡参与到不光明的事情的太监,都没有好下场。雍正帝继位以后,那是正大光明的化身,怎么可能还会用知道太多秘密的太监呢?而且用了他,谁能保证他不会参与到下一次夺嫡之争呢?
在剧中也并不是没有提醒,比如高毋庸杀害坎儿的时候,他就应该想到自己会有那么一天。比如邬思道临走时跟老十三胤祥说,留心雍亲王府的下人,估计都活不了了。
三、
高毋庸知道太多秘密,雍正帝可以不用,可是为什么仍然选用康熙帝的大太监李德全呢?
这就是李德全的为人之道了:
李德全作为康熙帝身边的贴身太监,知道康熙帝的太多秘密了,也知道自己的话的分量。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更何况是皇帝身边呢?
雍正帝还没有继位时,就已经见识过李德全的本领了。要知道康熙帝很早以前就确定了储君的人选,作为大太监的李德全或多或少总能听到一些或者看到一些什么,可是他一直守口如瓶,谁都没有透露。
如果说他哪怕透露一点点,也不会有后来的老八一伙质疑传位诏书的真假,也不会在康熙帝对“死鹰”事件不处理时老四胤禛抱怨康熙帝老糊涂了。
甚至在太子胤礽当红的时候,他都能不偏不倚,双方都不得罪。
比如有一次老八胤禩的人故意引见几个官员面见康熙帝,李德全就建议他们别去,而且告诉他们是大爷值班,可以先见见大爷,然后那个官员就塞了银票给他。
后来康熙帝接见外派的官员时,发现这官员满口胡言,根本就不像是正儿八经当上的官。再一问身边的大阿哥,原来这些官员是太子胤礽卖官选拔上来的,甚至连接见都没接见过,这让康熙帝大为恼火。
然后太子胤礽得到消息急得不行,马上往康熙帝那跑,结果碰见李德全后,马上停下来尊称“李公公”,问他有没有听到什么话?
李德全绝顶聪明,说:
“这几个官员是大爷引见的,当时奴才不在殿里!”
这个李德全真是睁眼睛说瞎话,明明刚才他就在殿里的!而且也明白了他刚才为什么要说是大爷值班呢,如果是李德全引这些官员到康熙帝面前,那么太子胤礽会不会收拾他呢?
而他这样一说,就一下子置身度外了,把矛盾也转移到太子跟大阿哥身上了。
四、
其实类似的事情太多了,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比如老四胤禛跟老十三胤祥赈灾回来面见康熙帝,李德全就拉他们到一边讲话,也算是善意的提醒了。比如雍正帝的儿子弘昼,每次见到李公公都会塞点银票,所以赶上皇帝心情不好时,李德全也会提醒弘昼:
“五爷,今儿你得小心着,皇上心情不好”
总之,李德全多边都不得罪,能帮就帮,顺便收点好处,至于想从他嘴里套出点什么,难!
既然李德全收受贿赂,为什么没有皇子或者大臣们提出来呢?
有!确实有一个提出来的,结果倒了大霉了……
这个人就是自认非常聪明的雍正帝三子弘时:
雍正帝生病以后,几个皇子都来看望,弘时来的还算早,李公公让他跪等,结果这家伙把人家生财之道给揭露了,直接问李公公:
“我知道了,跪等就跪等,我问一下,这块砖别是磕不响头的?”
李公公都傻了,怎么还有这么楞的皇子?
“爷,您这是?”
但凡聪明点,就不要再说了,李德全都故意装糊涂了,你弘时就老实跪着就是了,还非要揭短:
“别跟我玩这花花套儿,就您老公公这套把戏,只能哄外头那些晕头鸭官儿,以为我不知道?这地下金砖你们全都敲遍了,给你们塞钱的,你把他带到地上有空声的砖前,没给你们塞钱的,就把他们带到地底下填实了的砖头跟前,那头磕破了也磕不出声啊。别以为我不知道!”
好嘛,这下李德全没脾气了,正赶上四阿哥弘历也来了,李德全就去禀报了,禀报的很清楚,就只提到四阿哥弘历来探望雍正帝,然后弘历就进去了。
至于弘时,您就老实的跪着吧!
所以说,李德全这么有本事的人,不用他,用谁?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康熙死后,李德全为什么还能够取得雍正皇帝的信任?
《雍正王朝》中,康熙死了,雍正继位,可是雍正的贴身太监依然是他老爹康熙时就担任皇帝贴身太监的李德全。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李德全是个好太监。李德全贯穿了《雍正王朝》整部剧,从康熙四十六年开始,伺候两任皇帝,一直伺候到了雍正十三年,前前后后一共近30年,足可以说明皇帝对于李德全的信任与喜爱,一方面,李德全能长久的留在皇帝身边,说明他的专业能力过硬,能够很好的承担起伺候皇帝的责任,另一方面,也说明李德全会说话、会做人、懂得人情世故,不仅让皇帝喜欢信任,就连同后宫、皇子以及大臣们的关系都能都非常好的处理,这一点从剧中的零零总总就能看得出,再加上人品不差、不贪不脏,因而可以长时间的活跃在皇帝身边。
其二,李德全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位置。在剧中,李德全保持了规矩和中立,八阿哥胤禩深夜进宫,没有为了讨好胤禩而叫醒康熙;三阿哥弘时来给雍正请安,李德全没有违背雍正旨意,直接让弘时退下,而弘历来了却让弘历进去面圣,这都说明,李德全非常明白自己的身份和作用,就是要做只忠于皇帝一人的人,对于其他人,都是要按照皇帝的要求和心思去对待,去处理,这也让李德全能够一直的到皇帝的认可。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雍正的怀柔政策。虽然雍正之前兼领着领侍卫内大臣的职务,工作职责也仅仅限于皇宫的防卫工作,管理的也只是侍卫而已,对于太监们的管理并没有参与,雍正继位之后,并没有大肆提拔自己的潜邸仆人带到宫里,而是继续沿用了康熙时候的宫人班底,意味深厚。一来,这是做给满朝大臣和天下官吏来看的,告诉他们自己连先皇的太监都可以直接照搬任用,不做替换,更不用说大臣们了,这是让天下的官吏放心,安心做事而不要有其他想法;二来,自己可以放心大胆的启用先皇的宫人,也说明自己得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得位名正言顺,一点不心虚,对得起先皇,才能这样继续使用先皇的人,也是要把这一点信息传递出去。
所以雍正继续使用了李德全。
其实不仅仅是李德全,雍正基本保留了康熙时的大部分班底,上书房依旧是张廷玉、马齐以及康熙临终前指派的隆科多,八阿哥胤禩也被重新委以重任,各部门官吏基本都是原班人马,就连侍卫依然是图里琛、张五哥等人,这也是为了皇权的稳定过渡而为。
这个时候有人就要问了,高毋庸去哪儿了,是不是因为知道太多的秘密而被雍正杀掉了,相信大部分的朋友们都是这个观点吧。
而我的观点则恰恰相反,高毋庸其实并没有死,本身《雍正王朝》就被人称作一部“为雍正平反而又平反过渡的电视剧”,既然是“平反过渡”就不会让雍正背上擅杀的罪名,回头看看年羹尧和隆科多,对于这些功臣雍正再怎么恨也不会一下子就处死的,以此就能看出,高毋庸并没有被杀掉。
那么高毋庸去哪儿了呢?别忘了,雍正继位之后,雍正的潜邸也就是雍亲王府成为了雍正的行宫,而行宫,也总要有人看守和管理吧,作为老管家,作为对于整个王府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以及所有佣人宫女们最为熟悉高毋庸总管,继续管理着皇帝的行宫和旧宅府邸,是非常合适人事安排,对于高毋庸来说,这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了。
《雍正王朝》中康熙死后,李德全为什么还能够取得雍正皇帝的信任?
雍正皇帝之所以继续使用李德全,就是因为李德全懂规矩,而且没有卷入皇位的争夺之中。对于李德全来说,自己就是一个太监总管,能够颐养天年就足够了。即使面对雍正的儿子弘时和弘历,李德全也没有明确自己的态度。
我们先来了解下李德全的职位太监这个位子,在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他可以左右国家命运,例如秦朝的太监赵高乱政,还有汉代的十常侍之乱,间接拉开了三国纷战的序幕,还有明代的太监魏忠贤,权力之大令人发指。因此,汲取历史教训,为了制约太监,更是下达了严令,禁止太监干政,只要有太监干政的,杀无赦!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能做到太监总管,需要具备相当大的智慧。
因此,这个李德全非常不一般!
除了太监李德全,还有一个叫做高毋庸的太监,他曾是雍正府邸的太监总管,按理说,雍正即位后,高毋庸应该大有作为,可为何最后却不见了呢?
最大可能被杀了!
雍正继位后,为何杀掉自己府邸的太监高毋庸?总管高毋庸知道了太多不该知道的事情,
历代君王相争难免会利用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段,高毋庸作为雍正身边的贴身总管肯定帮助雍正做了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或者可以说雍正所做所谓他都一清二楚。知道的多了就会招来杀身之祸,这句话不无道理,雍正继位以后为了自己的名声留存,为了不让自己做的那些见不得光的事暴露索性杀害了高毋庸。那些见不得光的事情肯定越少人知道越好,雍正为了自己的利益干了卸磨杀驴的事情。事情按正常的方向发展那也应该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包括高毋庸在内的家人都应该进入皇宫得到重用,但是跟着升官发财的人却少了高毋庸。可能真的就如猜想一样雍正害怕高毋庸抓住自己的把柄,就把他杀害了。
相比高毋庸李德全有更多伺候皇帝的经验,而且李德全的忠诚天地可鉴。雍正皇帝继位以后就需要这种熟悉宫中事宜,还能够很好的处理一些事情的人。
李德全为什么还能够取得雍正皇帝的信任?一、这样处理会让电视剧比书本显得更加有深度。
无论是小说还是剧本都记载着在康熙帝去世之后,雍正帝当时的总管太监其实并不是李德全,而是当时一直在雍正帝府中的太监高勿庸。我认为当时康熙帝去世之后李德全消失不见,而不是高毋庸消失不见,做这样的处理可以让电视剧显得更加有深度。
二、为励精图治,但是却得不到百姓理解身负骂名的雍正帝安排了一个见证人。
在历史当中其实并没有李德全存在的,但是李德全也有一个原型,就是康熙帝身边的贴身太监,这名太监的名字叫做赵昌。但是这名太监在康熙帝去世之后,雍正帝一登上王位就把他给杀死了。也就是因为雍正帝的这个做法,让很多人怀疑雍正帝的继位是否合法。当时李德全之所以受到雍正帝的重视肯定是因为他做事比较细心靠谱。
三、高勿庸消失了能够体现出雍正帝的手段,也象征着康熙和雍正两个时代交替的切割。
这名太监的消失其实是为了能够让雍正弟的为人手段和风格定下来,同样这种行为也可以展示出帝王的手段。雍正帝无疑是一个比较杰出的改革家,所以他也是一个比较有手段的君主,在两个时代交替之际他必须要以一比较强硬的手段才能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由此就可以看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其实还是有一定深度的。
四、李德全的能力以及为人处事
在雍正很小的时候李德全就是大内总管了,他是亲眼目睹了李德全的能力和为人。在雍正和其他皇子争宠夺位的过程中李德全肯定了解其中的一些事情,但是他并没有去帮助哪一个皇子,从大大小小的事情可以看出李德全算一个非常聪明沉稳的人,为了江山社稷选择李德全做大内总管是非常正确的。李德全做的这些事情让雍正皇帝非常敬佩他,在雍正继位以后选择李德全做大内总管也是毋庸置疑的了。
结语李德全作为康熙帝身边的贴身太监,应该知道很多秘密,他也知道康熙帝很早以前就确定了储君的人选,可他一直守口如瓶,这让老四很佩服。所以说,李德全这么有本事的人,不用他,用谁?
《雍正王朝》中康熙死后,李德全为什么还能够取得雍正皇帝的信任?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老皇帝的大臣一般都会善后退休养老,这是,古今往来不变的规矩。新皇帝会组建自己的集团。其实太监们也是一样的,拉帮结派,新帝一般都不会继续使用老帝身边的太监。这些太监一般都是去为老皇帝守陵。那为什么李德全还能继续侍奉雍正呢,可见李德全不简单?首先是皇宫里的规矩,一般来说,宫里的太监们都非常聪明。不能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这样这样对人才能在宫里存活下来。而李德全就深通这个原理,虽然就在皇帝身边,单是不该说的绝只字不提。当然,也非常注意明哲保身。雍正王朝中有这样的剧情:老大胤褆举报太子胤礽卖官鬻爵对事情,当然听到后勃然大怒,李德全当然就在康熙身边。大约半个时辰后,太子胤仁匆匆忙忙跑来,向李德全询问一下情况。
李德全说:”奴才当时不在里边,里面只有大爷与皇上,至于他们说了什么,奴才不知道,请太子不要难为奴才了?这就是李德全高明之处,首先把自己洗干净,意思是自己什么否不知道。哪怕将来胤仁成了皇帝,也不会找自己的麻烦。第二就是把矛头直指老大胤褆,意思是找他去。这就是李德全高明之处,所以他才继续侍奉雍正,而没被排去守陵的原因
《雍正王朝》中康熙死后,李德全为什么还能够取得雍正皇帝的信任?
老四胤禛继承了皇位,成为了雍正爷。最高兴的除了雍正,自然就是雍正前邸里的那些奴才。而作为雍正前邸里的总管,高无庸自然应该也是鸡犬升天,按理肯定要成为皇宫的大内总管。可是事后我们看,李德全作为康熙时期的大内总管,到了雍正朝还是继续做他的大内总管。而那个为雍正卖命的高无庸至此再也没有出现,结局可想而知。
为什么雍正上位后,还继续用康熙的人,不用自己的心腹高无庸呢?
先说高无庸。因为每个人都有秘密,都有见不得光的事,雍正也是。而雍正所有的秘密,高无庸都很清楚,甚至都是高无庸去操办的。雍正上台后,自然要把这些潜在的隐患全部排除,对雍正忠心耿耿的高无庸自然在范围之内。
而雍正还继续启用李德全作为大内总管,颇有点让人意外。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即位后,在关键岗位全部用自己人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况且雍正还是一位多疑的主。
其实雍正还留用李德全,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一、李德全专业能力过硬
很多人羡慕在皇帝身边工作,殊不知伴君如伴虎,哪怕一个差错说不定就会惹得龙颜大怒,一顿板子是少不了的。而作为千古一帝的康熙,更是慧眼如炬,什么事都瞒不了他,而服侍康熙十几年的李德全,如果自身能力不足,康熙会让他呆这么久吗?肯定不会。也正是因为这样,雍正才留用了李德全。
二、李德全和雍正关系好
在康熙后期,雍正就做过领侍卫内大臣,而李德全是大内总管,工作中难免有交集。时间长了,李德全和雍正肯定都互相欣赏对方。但是基于结党营私的嫌疑,二人估计不会太明显,省的惹来康熙的猜忌。雍正上台后,自然也就留用李德全了。
三、李德全情商和智商都高
这可以通过太子选派的官员被老大带去面见康熙可知。太子再问起李德全,李德全可以把所有问题都丢到大阿哥身上,自己不在康熙身边,什么事都不知道,他们本来也水火不容的。
四、雍正的怀柔政策
雍正通过继续启用康熙时期所有的大内人员,包括李德全、图里琛、张五哥等重要人物,向那些诚惶诚恐的官员表面自己的态度,从而达到稳定时局。
我雍正连大内人员都不换,还会换你们吗?虽然你们以前都是支持老八的,但只要从现在开始,你们做朕的臣子,朕就会对你们既往不咎。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李德全这个角色的?欢迎留言评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