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弘时?
雍正登基后,一直被八爷党束缚着无法放手去搞新政,八爷、九爷处处掣肘,给雍正和朝廷带来了多大的隐患,都搞八旗议政斗争那么激烈,即便雍正气得叫他们“阿其那”,“塞思黑”,但是还处处忍让、宽让、一忍再忍,就是不想弑杀自己的兄弟。而为何雍正无法容忍自己的儿子,便要忍痛赐死了自己的儿子弘时呢?
《雍正王朝》中,雍正与康熙的心术是完全不一样的。康熙是以“仁”治天下 ,兄弟之间不管怎么明里暗里抖,没有自相残杀的事发生。而雍正为了给弘历铺路,几乎将所有脏事累事都做了,就是为了能让弘历顺利继承大统,给弘历留一个安定的基地,不得不杀了弘时。雍正,才是狠角色!
雍正有三个儿子,弘时、弘历、弘昼,哪个才是最佳人选呢?雍正听了十三爷的话顿时冷汗直冒弘昼虽然自幼聪颖,也是演技最好的一个,他识时务,为了表现出自己无意皇位,常常做出很多荒唐事,装疯卖傻,表演志向并不在此,所以连十三爷都夸弘昼是最能看透的一个。
弘历是康熙还在世的时候,就从心里钦定的接班人,弘历小时候就深受康熙的欣赏。五岁就能背诗歌,其他方面也非常出色。之后康熙还经常亲自调教弘历,雍正因此对弘历也是更加看重。
那时的弘时在雍亲王府时,就已经开始耳染目睹了父亲上一代人的,康熙帝的废太子和夺嫡过程残忍经历。不过,当时的弘时就已经开始对八爷允禩有一定的好感了。而且专门跟雍正唱反调。弘时不识时务,种种迹象表明雍正不可能把江山社稷交付于他的。
在十三爷临终前,曾跟雍正谈自己的看法:“自己已经是病身之驱,以后无法再能帮四哥了,江山社稷怎么办?”
雍正安慰他:“以后就靠弘历,他能延续自己的改革思路,把社稷打理更好”
十三爷担心的望着雍正:“关键是能不能保证弘历顺利登基,也是个难题!”
雍正听了大惊失色,怒着的问谁可能造成威胁?十三爷接着:“弘昼基本不会,他志向不在此,但是弘时好像最近和八阿哥走的很近,就怕他心术不正。”雍正顿时冷汗直冒!
其实弘时,雍正起初是信任他的,虽然他年少轻狂、放纵,但雍正最初还是看重他有过人的胆识。但是第一次让雍正对他失望的还是从祭奠宗庙的时候开始,弘时不但不跟雍正一条心,还在雍正面前出言不逊来为八爷党喊冤,替八阿哥允禩说情,被雍正训斥之后,这时候其父子关系开始恶化。
而为什么十三爷会在临终前跟雍正说这些呢?都喜欢在雍正和十三爷心里弘历已是作为继承人了。弘时心里不甘,时常争宠,亲眼目睹上一代的储位之争,加上他对皇位产生幻想,极大的吸引着弘时对皇权的向往,导致心术不正,勾结外人作乱,让雍正失望透顶。
弘时到底犯哪些无脑的离谱事,让雍正忍无可忍?为了避免康熙朝“九子夺嫡”事件再度重演,雍正就想出来一个立储制度,秘密把皇位继承人的名字写好,这样避免他的夺嫡之路重蹈覆辙。所以雍正想秘密立储君,而这事除了雍正没有人知道。为了避免皇子之间为夺取皇位而发生的残酷争斗,雍正煞费心机这么做,就是为了稳定政局。
随着弘历成长,弘历的表现愈发突出。朝中的大臣们私低下都在议论,弘历必将成为下一代皇位之选。这让身为哥哥的弘时想争夺皇位之心按捺不住了。所以弘时就开始作出很多事来,其目的是引起雍正的关注,但他岂不知他所做的这些事都是雍正最忌讳的。
其一,雍正刚登基时,曾强调过:“这次科场考试一定要公平性的录取一些真正人才,决不能弄虚作假,徇私舞弊。”
弘时不但参与了科举的考题泄露一事,还利用张廷玉的弟弟,想培养自己的私势力,最终没有想到雍正的手段如此强硬,张廷璐替弘时背了黑锅,雍正一怒就把张廷玉弟弟给办了,张廷璐死前,弘时也没为其说过一句话,这更让雍正看透了弘时的狼子野心。
其二,弘时够狠,但脑子不够用,心肠歹毒,他在八叔胤禩的洗脑模式下,曾想意图恢复“八王议政”,能掌握私势力。为了自己能当上皇太子,不择手段,还联合四位旗主来逼宫想让雍正退位。弘时在暗中做了很多坏事,处处跟他老子对着干,就是因为弘时是他的儿子,雍正才选择了宽容。
其三,弘时做事很绝,当时隆科多也是帮他逼宫之一,但是事情败落后,弘时却有灭口之心。不但如此还狗急跳墙,还要做最后一搏,暗杀其兄弟弘历,幸亏刘墨林以命相救,弘历才安然无恙,这更触及到雍正的底线。雍正觉得弘时处处搞事,杀他才能保证弘历性命,同时还能镇住其他有此想法的人,才能为弘历扫除麻烦和障碍。
雍正之所以想要尽力为弘历保驾护航,不想给弘历留下任何后患,因为他总结出所有的教训当年康熙曾谈及过国家的弊端,想施行新政,让全国整顿吏治。可谁曾想当时九子夺嫡激烈,朝中的局面一片混乱,搅得康熙不得安宁,无力分心去完成这个心愿,而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雍正的身上,希望雍正做个好皇帝,能代替他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
雍正登基后,新政施行遇到很多困难,在他众多兄弟当中,只有十三爷帮他。八爷党依旧不死心,被八爷党束缚着无法放手去搞新政,又不能杀了这几个兄弟。所以他的改革之路困难重重。雍正登基一路的艰辛,为了能让弘历顺利登上大统尽力为心中的唯一储君弘历铲除一切麻烦和障碍。
第一、弘历在康熙爷那时,就很受康熙的欣赏和认可,所以康熙爷在闲暇之余还亲自调教弘历。四爷继位后,心中也早把弘历当成未来的皇位接班人,他想做的是保证弘历登基后的公开透明性,而非像他当时接任皇位的过程艰辛和混乱,引起公平性的质疑。
第二、避免兄弟之争,雍正给弘历的扶持和历练机会很多,众所周知他对弘历期望最高的,而其他皇子是没有的,只是没有立太子而已,但雍正目的很明确,为了避免了皇子之间的无端争夺。
第三、弘时是雍正的儿子,也是雍正的嫡长子,在古代帝王立长子即位的原则,但他虽然有胆识,但是脑子不够用,做的事让雍正恨之入骨。所以雍正为了未来的储君必须铲除一切有可能的障碍,杀弘时,避免弘历在将来面对和自己同样的困境,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绝不心慈手软。
结语弘时能有这下场,不得不得说都是自己作的,咎由自取。虽说他够狠,但是脑子不够用,不识时务,要说三兄弟中,弘时是最没有城府的一个,所以最后年纪轻轻就遭此下场。生在帝王之家,面对皇权传承的问题,个个都蠢蠢欲动,这恐怕都避免不了皇储之争造成了不幸的命运吧。
—END—
(图片来源网络)
雍正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弘时?
引子:雍正恨透了自己的这个儿子弘时,弘时比他的父亲雍正,他的叔叔阿其那(八爷)、塞思黑(九爷)心肠更黑、更狠。弘时为了夺嫡不顾一切,但所用的方法比起他的父辈们却是拙劣不堪,他甚至要谋害自己的父亲雍正和自己的弟弟弘历其用心之歹毒可想而知,雍正迫不得已,忍痛赐弘时自尽。
雍正是从那个惊心动魄的“九子夺嫡”中走出来的,他有着深切的体会,他知道夺嫡的残酷,父子相疑,兄弟相疑,君臣相疑,参与“九子夺嫡”所有兄弟们结局都不怎么好,大阿哥、废太子被康熙永久圈禁,三阿哥后来也被雍正圈禁,八阿哥、九阿哥结局悲惨,十阿哥、十四阿哥相对结果好一些,十三阿哥被圈十年,十年当中熬坏了身体。
雍正不想看到这种夺嫡的惨状发生在自己的儿子们身上,但只要是帝王的儿子多多少少都会有那个想头,弘时表现的太强烈了,尤其是和他父亲最痛很的八爷、九爷勾勾搭搭,最过分的是他想要谋害父亲和弟弟。
雍正登基以后改革弊政,推行利国利民的新政,权贵阶级大都持反对态度,因为雍正破坏了他们都既得利益,别人还自罢了,自己的亲儿子弘时居然跟别人合起伙来搞什么“八王议政”来反对新政,雍正想要开科取士,录用一些有真才实学,一心为了国家的新人,儿子弘时却带头搞破坏,故意泄露考题,事情败露以后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做了替死鬼。
弘时的种种劣行终于暴露了,他买通江湖人士半路劫杀弘历,弘历的运气好,再加上有李卫和图里琛的保驾,最后被雍正知悉,这也是他最直接的死因,促成弘时被赐死的主要人物有五个。
十三爷,他临死前说的那番话很重要,十三爷也不像看到他们这一代的悲剧发生在下一辈身上;
弘昼,小小年纪就知道明哲保身,他没有任何夺嫡的心思,他和十三爷都知道是弘时想要害死弘历,最后他对父亲雍正说了实话;
李卫,狗儿李卫对雍正是最忠诚的,显然他也知道弘时要害弟弟弘历,雍正问他这种事情怎么办?李卫说这个奴才真的不好说啊,这句话暗示了弘时该死;
弘历,雍正早已内心定的继承人,他知道自己的亲哥哥想要害他,他了解父亲的性格,他知道父亲最痛恨这类事情,但他假装这事情没有发生,对父亲表现了他的心胸宽广,雍正就跟容不得弘时了,他不想让弘时对弘历再造成任何威胁,所以弘时只有一死了之。
八爷,是八爷挑拨起了弘时的夺嫡心思,他没有实现的理想,想在弘时身上实现,他利用了弘时迫切夺嫡的心思,使弘时一步步走上了不归路,所以,弘时临死前一直在哭着大喊“阿其那,阿其那,八叔”。
让我们来看,弘时究竟做了那些蠢事,导致雍正不得不赐死他。
泄露考题却让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做了替罪羔羊雍正登基以后的第一次开科取士,雍正非常重视,选了张廷璐做主考,张廷璐被选为主考后,弘时就找上了,威逼利诱张廷璐,让张廷璐在考场了营私舞弊,张廷璐迫于压力和利益出于无奈答应了。考前雍正召见主考副主考时,雍正特别叮嘱道:
抡才大典要公平取士,不在心怀偏私,为国家取士,讲究一个‘公’字,并不见得不纳贿、不收钱就算完差。有一等人,不看文章好歹,只管捡着贫寒的取,那受恩的自然感恩就深,恨不得扒出心来报效老师,收名于当前,取利于尔后,这也叫‘偏私’。朕怕就怕你们犯这个毛病儿。
今年的题,是朕亲自手书,亲自密封,亲手交给你们的。只要记住朕方才的话,这一科必定能取几个像样的人才。只要记住朕方才的话,这一科必定能取几个像样的人才。朕的话从来只吩咐一遍,没听清,现在问还不迟,日后休说朕不教而诛!
结果考试还没开始,伯伦楼就有人卖考题,被微服出来的副主考李绂碰到了,他起先没注意,以为是骗子,但那他想见识见识这假考题,于是出钱买了一份,等到考试开始那一天,他发现出的试题居然跟自己在伯伦楼买的考题一模一样,他太吃惊了,最后请李卫带兵控制了考场,搜出很多作弊者。
事情让雍正知道后,雍正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经过调查,雍正处死了张廷璐。张廷璐受弘时之托科场行舞弊,张廷璐被定了很残忍的腰斩,弘时一直待着雍正身边,却没有为受他威胁的张廷璐的说过一句话,连一句为张廷璐开脱减刑的话也不曾说过。
联合八爷九爷以及几个旗主王爷反对自己的父亲雍正搞“八王议政”雍正登基开始,立志要刷新吏治,改革弊政,推行利国利民的新政,但这却遭到大多数亲王贝勒、大臣、士绅们的反对,但雍正一心想要做下去,不顾这些人的反对,硬着头皮也要做下去。
于是,八爷九爷十爷联络了一大帮既得利益者进行反对,趁着雍正外出河南考察之计,提前秘密的联络了几个旗主王爷,并策反了隆科多,还有大部分朝臣,弘时也参与了,而且这些旗主王爷都是弘时秘密联系的,因为八爷给他画了一个很圆的饼,他梦想着推翻了老爹雍正自己做皇帝。
我们在《雍正王朝》里面的这段戏里可以看出,逼宫的过程非常紧张刺激,雍正一个面对众人的攻击显得很落寞,幸亏十三爷关键时刻出现挽回了局面,这也是八爷他们闹的最凶的一次,也是他们最后的挣扎了,事情败露,没有成功,八爷、九爷被改名“阿其那,塞思黑”,后来抄家圈禁,隆科多也被关了起来,他十六书永禄也受到了牵连,被削去王位回家读书。
事情没有成功,弘时表现出了他凶狠的一面,隆科多一个位极人臣的上书房大臣被关在马房里,差点被弘时派的人害死,幸亏雍正提前几天来看来隆科多,而隆科多也多雍正说了实话。雍正让弘时抄八爷家的时候,弘时表现的很无情,雍正并没有要求他赶尽杀绝,只是限制八爷,但弘时做的很过分,八爷对他说:弘时你够狠,你比我狠啊。弘时确实够狠,怕隆科多揭发他下令闯宫的事,所以弘时叫隆科多背土布袋。怕八爷情急之下把他的丑事张罗出来,所以遣散八爷的家人,故意不给八爷治病!宁肯让他的父亲雍正背上屠弟杀功臣的恶名,实在是太歹毒了。
弘时事情败露被雍正被关起来起来以后,从雍正和他的对话可以看出雍正有多生气,雍正说:“八王议政一案,你充的什么角色?你和允禄十六叔都说了些什么?还有永信、诚诺!说了些什么?”弘时先听“八王议政”还觉得这是陈年老账,虽然心慌,并不惊悸,见雍正摆出了自己密地接见的人,才知道这件事情也不小。
脸上顿时一红一白,期期艾艾说道:“时日久了,儿子记不清爽……”雍正一口截断了他的话,说道:“‘祖制就是八王议政,闹一闹给万岁提个醒儿也不是坏事。’可是你说的?还有,说‘先帝和当今都是圣明天子,万一后世出了昏君,有个八王议政,能主持废立的事,于江山社稷还是有好处的!”
弘时没想到这最隐秘的话,也都给人兜了出来,顿时背若芒刺,硬着头皮说道:“这是儿子当时一点蠢想头,想着恢复祖制是堂堂正正的事,圣躬独裁,遇上明主还好,遇上昏君就会坏了江山。皇上不说,儿臣至今还没有觉得错误……”
“巧言令色!”雍正沉闷地说道,“你和朕打马虎儿!你私调他们进京,又调唆他们这些话,睿亲王不和你们串连,你就安排他远远住到潞河驿。你心心意意怕弘历立太子,自量德力不够,要控制八王,亲掌上三旗,坐定了摄政王地位和弘历平分秋色!你妒忌弘历,是么?”
弘时想要谋害雍正和他的弟弟弘历八王议政没有搞成,随着雍正对弘历的好感越来越强,弘时觉得自己的机会不多了,便开始了极端的手段。
雍正派弘历外出办差,弘时暗中买通江湖杀手一路追杀弘历,但没有得逞,事后,把雇佣的那帮杀手灭口了,但有个关键人物谢师爷知道他所策划的这一切。
十三爷临死前对雍正说他不想看到上一代的悲剧在这一代重演,并给雍正说了弘时暗害弘历的事,十三爷死后,雍正觉得是时候处理这件事了,经过秘密的调查,然后把弘时给关了起来,在抄弘时家的时候,搜出了他诅咒雍正和弘历的法器。
雍正在跟弘时最后一次谈话说道:“杀张廷璐,你一句话也没说,朕只是觉得你‘忍’。他的事朕过后有疑惑也有所不忍,所以自他之后,朕废除了大清律里的腰斩之刑,也为恕自己的心。八王议政,朕只是觉得你暧昧,心地阴暗,想和这群污糟猫王爷分一杯羹。隆科多搜园,朕对你已经十分警惕,还想着你毕竟是儿子,能包容就包容了,也许是你不掌权,想着好比一只狗,喂饱了也就不咬人了。孰料你进而要杀人,杀你的父亲,还杀你的弟弟。你可以说是古今天底下最恶心的衣冠禽兽了!”
但处死自己的儿子这事儿不能交部严议明正典刑,因为这事关皇家的尊严、隐私和脸面,所以,雍正只有秘密处置了。
他对弘时说:“你弑父杀弟,欺君灭行,依着《大清律》,除了凌迟,没有第二条刑罚。”雍正幽然说道,“朕思量,把你交部,又是哗然天下一件大案,不但你死,还要带累多少人,家丑也外扬了。所以朕一开头就是密地捕你,为的不招众议。你的罪犯在十恶,断无可恕之理,但朕与上书房军机处等人商计,不能把你交部显议处。一是国家禁不住大案迭起,二是朕也觉得丢不起这个人,你除了自尽没有第二条可以恕心谢罪的路!”
之后雍正走了,弘时哭着喊着骂着,他悔恨啊,骂自己的愚蠢,骂雍正的绝情,骂八爷挑唆他,嘴里喊着“阿其那,阿其那,八叔”,他悔恨不该听八叔的挑唆,但为时以晚,如果让他重新走的话,生在帝王家的他还是会那样做。
写在最后雍正赐死弘时实属无奈,他经历过残酷的夺嫡,他不想让这种事情在儿子这里重演,他最害怕最讨厌这类事情,最主要是弘时做的太过分了,居然要害死雍正和弘历,这对于经历过九子夺嫡的雍正是不可想象的,他们竞争那么惨,也没想过要害康熙,所以无奈之下,只有秘密的处死弘时。
雍正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弘时?
史载,雍正共有八个后妃,生过十个儿子,但活到成年的只有弘时、弘历、弘昼、弘瞻四人。
雍正的侧福晋(满人称妃子为福晋)李佳氏,后来被封为齐妃,她是最早侍奉雍正的妾室,也是雍正侧妃中生养子女最多的人。她是弘昐、弘昀、弘时的生母,不幸的是弘昐、弘昀很小就夭折了,只有老三弘时健康地长大了。李佳氏还生有一个女儿,就是后来被叫作和硕怀恪公主的那位。
弘时在成年皇子中年龄最大,但他为人骄横跋扈,放纵不法,其祖父康熙非常不喜欢他。
康熙五十七年(1720年),封胤祉(康熙第三子,后改允祉)的儿子弘晟、胤祺(康熙第五子,后改允祺)子弘昇为世子(储君)。这年弘时已经年满17岁,已到了可以受封之时,但却没有得封。
弘晟、弘昇、弘时的父亲都贵为亲王,论地位,皇四子雍正绝不在皇五子胤祺之下,弘时之所以没有受封,或许是因为他本人狂放不羁的行为被康熙所厌弃,不配得到世子地位的缘故。
《清史稿》记载:(雍正)五年8月初6,雍正帝以他(弘时)“性情放纵,行事不谨”为由,严行惩治,削除宗籍,令其自尽(赐死),随即死亡,无封。
康熙末期,九子夺嫡,诸皇子争储位的斗争那样激烈,几达你死我活的程度,康熙也只采取囚禁、外放的办法处置胤褆、胤礽等,而雍正竟如此戾狠对待自己的亲骨肉弘时,一方面可以想象弘时所犯的严重罪情,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雍正如雷霆霹雳般的帝王手段,对敢于违背其意志的人绝不宽恕,哪怕这人是他的亲儿子,表明了雍正帝的刻薄寡恩、残酷冷血之性格。
细究史料,发现雍正并没有立即处死弘时,但确实对他实施了严厉的惩罚。
按文献记载,弘时之死,和雍正政敌、康熙第八子胤禩大有关联。按常理,弘时应该是雍正立储时的首选。因为他是雍正诸子中年纪最长者,彼时又已成年,而且已经有子嗣,其生母李佳氏在雍正所有的后妃中地位居第二,仅次于皇后乌喇那拉氏(孝宪皇后)。但雍正为何不喜欢、不考虑立弘时呢?
原来,在康熙朝末期诸子争位的激烈斗争中,年已十几岁的弘时对老爸的死敌、八叔胤禩(允禩)有一定的好感,对于康熙身后储位之争的看法,弘时和亲爹雍正有明显不同的立场 ,更有截然不同的倾向性——他似乎更看好或支持时任内务府总管的八叔胤禩。
弘历(乾隆)素为乃祖康熙所喜,也早就被雍正秘密立为储君,他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封为宝亲王,并参与了一些朝政事务,有加以历练的意思。
雍正秘密立储后,和弘时的父子关系逐渐恶化,弘时胳膊肘往外拐,自然为雍正所不容,双方矛盾的性质,也随即发生了变化。
后来,弘时察觉到弟弟弘历已是皇位继承人,自己对储君之位的幻想已经全成了泡影,在嫉妒与怨恨的逆反心理作用下,他彻底倒向了雍正帝的反对派胤禩(允禩)一方,对其父雍正的所作所为持不以为然的态度。雍正以非常手段继位后,使胤禩等人力挺的皇十四子胤禵的帝梦成空,这帮人作为雍正的政敌,受到新晋皇权报复性的制约和打击是难以避免的。
随着弘时与其父雍正关系的恶化,以及他对储君弘历的潜在威胁,他已逐步站在新帝的对立面,已经为皇权所不容。
史载,雍正四年(1726 )2月,雍正帝将弘时逐出紫禁城皇宫,勒令他去做“阿其那(满语“狗”的意思)”允禩的儿子,此举等于宣告父子之情已经终结。此前,雍正已将允禩撤去黄带,从玉牒除名(被削去宗籍、爵禄),对弘时亦做了同样的严厉惩罚。《清皇室四谱》记载:弘时被撤去黄带(削籍)后,由其皇叔允祹管束养瞻,不久死去 。雍正似乎并没有赐其自尽,他是被逐出宗人府后抑郁成疾、忧惧愤懑而死的。因此,弘时被其亲爹雍正所杀之说,因缺乏史料证据支撑,尚不能成立。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插图源自网络】
雍正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弘时?
要回答您这个问题,真的是太难了,因为清史中关于弘时的记载少的可怜,几乎就是故意隐去一般。
但是雍正真的没有杀自己的儿子弘时,只是在等他的歉意罢了,可惜歉意没等到,人没了。
1.处置弘时:雍正帝活到成年的儿子只有4个:弘时、弘历、弘昼、弘瞻。
在争嫡中能与弘历叫叫板的只有弘时与弘昼。弘昼选择了接受命运的安排,以“兄友弟恭”的姿态接受弘历将继任大统的事实。弘昼不惜装疯卖傻以“自绝”“朋党”。
弘时就不同,他不接受雍正的苦心安排,也没有称明白自己的份量,结果悲剧了,被他的雍正父皇给搞了个底掉。
雍正四年 正月初五,雍正将八爷允禩(原名:胤禩)除去宗籍玉碟。二月初七,囚允胤于宗人府。
就是说把他从爱新觉罗家给开除了,不再承认允禩为爱新觉罗的子孙了。
二月十八,雍正把弘时过继给了“已非爱新觉罗子孙”的允禩。
三月初四,雍正勒令允禩改名阿其那,允禩儿子弘旺改名菩萨保,发往热河充军。
九月初八,允胤病死于幽所。
雍正五年,弘时被削宗,当年八月初六死,年24岁。
2.雍正为什么要处置弘时?雍正坐稳江山之后就一定会对康熙时“八爷党”成员进行清算。
有朋友会想不明白,八爷他们在雍正登基之后改变自己,重新做人不就行了吗?
唉,一个是人一旦定型就几乎无法改变;二是做过的事总会对未来发生影响,不再是一人之力能改变。
所以,雍正清算八爷党人员是历史的必然。那为什么要捎上自己的亲儿子弘时?
雍正把八爷党处青干净了不就得了,弘时没了八爷他们怂恿裏乱,不就容易被“教育”回来了吗?怎么舍得故意“借机”把弘时给搞坏呢?
因为弘时太让雍正费心了,留着他,始终会是个祸害。
雍正在立储君这个问题是干净利落,不留牵绊的。
他刚即位就明确了“秘密立储”的规矩,正大光明殿牌匾后就存有未来储君的名字。弘时是实际上的皇长子,但雍正明确的示意他,你不行,未来天下是弘历的。
还怕大伙看不清这形势,两次祭拜康熙,雍正都派弘历替自己去祭拜。这就是明白的告诉人们:弘历就是我所选的未来之君。
大伙懂不?都懂!
大伙服不?难说!至少弘时摆明了不服。
所以才被雍正处置了,弘昼服了就保了个平安亲王。
3.弘时为什么不服?弘时的母亲比弘历的母亲出身高,弘时是实际上的皇长子,论出身,弘时压弘历一头。
自己20多岁,弘历才10几岁,还都没有充分历练考核,凭什么就暗定了弘历的储君之位?
康熙与雍正一向偏心弘历,他有什么好的?我哪点不如他?
我替雍正说句公道话,弘历曾被康熙入宫培训一年,康熙不是勺子,雍正也不是勺子,他们都是优秀的政治家,是人精中的人精,长时间的看一个还能看不准吗?当然是看到了弘历具备一国之君的才德才对其倾心。
而弘时,那真是个不成器的。
我说的也很公平,朋友们听听看:弘时就不想想,你的爹是在残酷的“九子争嫡”中杀出血路才出来的,他是胜利者,又是皇帝,你有与之作对的资本不?
你爷康熙在位60年,你父是残酷斗争中炼出来雍正,他们看你不行,你就是不行,就不具驾驭一个国家的能力,咋就还傻犟呢,自以为是不是本事,是病。
你拿你个鸡蛋去碰你父雍正的石头,你也不想想你这个蛋是被谁给扔出去的,被不甘认输的“八爷党”。你放着自己的实权老子不靠,去靠外人打老子,傻到家了。就凭这个智商,能管好一个小家就不错了,还奢望什么继承大统?
4.雍正为何对弘时痛下狠手?(1)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弘时与允禩等很可能干了“试图伤害”雍正及弘历的暗眛之事,这种危险分子就不中留了。
所以才将他辗出宫去,与允禩归到一伙收拾。
(2)弘时极有可能成为了“后八爷党”的新成员,本着敌人的朋友必然是敌人的原则,雍正非收拾他不可。
(3)必须为弘历把未来登基之路铺平,这是雍正的念想,也是时局的需要,党争的内耗太大了!弘时是路上的石头,必须移开。
雍正是否想要弘时死?无所谓,死了就死了,活着也没事。
除非弘时能忽然醒悟,痛改前非,跟雍正诚心道歉。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弘时也没那个智慧,也不是那个个性。
而且,成年人,几乎是不可变的。
回到问题最初:雍正为何要杀亲儿子弘时?答:雍正收拾弘时是因为他没有自知之明,而且“不上道”!但他意在废掉弘时,倒不是要杀的性命。我是林灿,喜欢就点关注。
雍正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弘时?
至今还没有任何证据足以说明弘时死于雍正帝的谕令,哪怕是较隐晦的授意和唆使也完全没有丝毫痕迹可查。所以说雍正帝杀死自己的骨肉弘时,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反倒是可以通过了解雍正帝对这件事的处理方法,看出他当时已经保持了足够的容忍和克制。当然,这里说的容忍和克制是相对的。
“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
于是弘时:“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年二十四。”
雍正帝和弘时这两父子所演出的人伦悲剧,是帝王家天下的必然衍生物,他几乎伴随着所有朝代,或许某一任帝王没有类似状况,但以朝代论,这种情况相当普遍,无论是父子、夫妻、兄弟手足,包含所有亲情友情,一旦涉及帝位更迭的权柄、利益,往往就会引发此类乱象,这本不足为奇。
比如大唐开国伊始,秦王李世民与李渊所面对的父子帝位更迭,为防倒戈清算涉及生存,也算无奈之举,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储位之争,按李世民的说法这是处于你死我活境况下的正当防卫行为,弟弟李元吉更不必讲,纯属自卫反击,而且还不是李世民亲自动手,完全没有弑弟的心理压力。玄武门之变大家耳熟能详,这样一出宫廷政变大戏,涉及了皇帝、后宫、兄弟、朝臣、储位、嫡系等一系列关系,再历经筹谋、收买、设伏、相杀、逼宫等又一系列的行动,行为&目的自始至终保持高度一致,那就是攀爬至权力巅峰,因为皇权利益大于一切。
但对应弘时事件,我们会发现,史料上的记载很少,似有所忌讳,而某些学者也属金无足赤,难免有误解的地方,这就让后人们对这段历史的真相感到愈发不可捉摸。
我们可以透过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应事件、人物言谈、行为举止包括一干奏章批复,进而了解这件事的发生过程与深层原因。事件的剖析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是父子关系离隙的由来,即弘时、弘历的储位之争;
二是自知无望继承大统的弘时,他所表现出来的叛逆情绪与行为;
三是雍正帝对于这件事的具体处理方式,并借此说明弘时是否真的死于雍正帝的谕令或授意、指使。
储位之争我们并不需要爬入书山史海去研究帝王家的生活点滴以及搜寻雍正帝对待儿子们的厚此薄彼,因为仅仅一句话就透露了雍正帝关于继任者的选择,或者当时说的还不够明确,但确足以让包括朝臣在内的所有人清晰的知道,在继位人选上,很明显弘时不在候选之列。还未争论便已结束,所谓的储位之争只是弘时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本有机会,但雍正帝处事不公,本该他的储位却偏心给了弘历,其实他是完全没有资格和弘历争的。
雍正元年:
“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
当时的弘时已经19岁了,何来“诸子尚幼”?按雍正帝的说法,完全没有把弘时算到继位备选人员中来,这是排除法。
弘时的三位哥哥,因为着急投胎早已不在人世,他本是雍正帝四子,因兄长弘昐幼殇,未列齿序,所以弘时是三阿哥,被淡化的身份是“皇长子”,上面没人了,这就让弘时在继位问题上有一定遐想空间,而事实证明,不是遐想,这很纯粹的就是瞎想,“诸子尚幼”就让弘时心凉一半。
还是雍正元年,康熙帝死后第一个忌日,非常重要的日子,就在大家问都没问,自以为雍正帝必定摆驾亲自参与祭祀的时候,“以孝治天下”的雍正帝竟然没有亲自参与,而是委派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参与祭奠。
这就释放出三个信号:
一、朝堂不稳。皇位依然有人觊觎。雍正帝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并没有完成高度集权、打击异己的目标,在这种形势下,雍正帝无暇抽身参与祭奠,是否有安全因素方面的考虑,不得而知。只能假设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出于避免谋逆刺杀,或者调虎离山,京中生变。
二、半公开化。早在雍正继位之初,因为担心内部斗争过于激烈,自己有性命之虞,所以提前秘密立储,人选毫无悬念,只差正式公布,而通过此次祭奠,雍正帝再次向所有人昭示了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选,爱新觉罗·弘历。并且这种昭示行为还进行了两次,因为雍正二年的康熙帝祭拜仪式,同样是弘历代为祭奠的,这可不是野游,其中的所显露出来的政治意义极强。好比当初胤禛代为祭天一样,不是说随便是个儿子就有资格代替皇帝去履行职责。
三、顺应先皇。康熙帝同样偏爱弘历,初见弘历对这个孩子就非常喜欢,还非常迷信的找人算了算八字,结果令人非常满意,于是很快就把弘历接到皇宫中教导抚养,从庶吉士福敏学文,由允禧教习骑射,由允禄教习火器,去避暑山庄游玩也不忘带着这个宝贝孙子,对弘历非常喜爱并且重视,不由得令人想起大明王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缙曾经给朱元璋的暗示:“好圣孙”,皇位问题上买一赠一的好事,令康熙帝老怀大慰,所以弘历祭奠也有告慰先皇的意思。
叛逆情绪做为大阿哥,最初的弘时是有一定优越感的,还在立嫡立长观念中打转的弘时,完全忘记了父辈中尚被圈禁的的庶长子允褆。弘时的某些性格特征,比如,脾气耿直,爱憎分明,仗义直言,宁折不弯,在雍正帝眼中都不是什么优点,因为憨憨的弘时把这些特性,一股脑的都用在了雍正帝的身上。
弘时已经被排除在候选名单之外,或说根本没有候选之说,帝君胤禛完全属意弘历继统,再无二人。弘时心凉于“诸子尚幼”的言语中,而后又承受了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和打击。对康熙的两次祭奠充分说明了,所谓诸子年幼,其实说的仅仅是弘历一人而已(三岁的福惠同样没希望)。
不能说雍正帝对这个孩子毫无关爱,但什么都怕和弘历比,相比之下,也难免弘时会有叛逆情绪,上一代九子夺嫡,弘时看在眼中,对于政治斗争,他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可惜他并不是得宠的那个弘历,所以无论他有什么主张,什么诉求在雍正帝看来,那都是多余的,根本也没想让你弘时管,而弘时偏要管,还偏要把“刀”往雍正帝的肺管子里插。
过激行为和雍正帝的决断雍正四年,胤禛终于如愿以偿,大仇得报,于正月初五把允禩、允禟,也就是雍正帝口中的阿其那和塞思黑革去黄带子,由宗人府除名,其实早在两个月前,允禩便被革除了王爵,请注意:
正月初五,允禩、允禟由宗人府除名。
二月初七日,囚禁胤禩,将其囚禁于宗人府。
二月十八日,先时皇三子弘时因事获罪,交与胤禩为子。
正月二十八日,将胤禩之妻革去“福晋”,休回外家。
为什么倒霉都能赶的这么巧?为什么交与雍正帝最痛恨的罪臣允禩为子?这个问题被刻意隐藏了,我们只能从降罪原文和建议为弘时“平反”的奏本中,寻找线索。
雍正: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禩之子, 令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 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裪,令其约束养赡,钦此。
这段话说的令人如堕云雾,最终获罪的原因是“为人”,弘时为人有何不妥?做出如何忤逆之事才能遭受这样的惩罚?各类文献查找都是半字皆无。
雍正死后:
乾隆帝治下兴起了翻案风,有允禄等人于是上奏:
我们业已查清,从前三阿哥(弘时),是因为受到阿其那(允禩)株连而获罪的,而弘时与允禩并非同罪,现在弘时已经死去多年,希望皇帝念兄弟之情,再将其收入谱牒,这样做也符合情理,我们会遵照您的谕旨,将其载入玉牒,如皇帝同意,我会交给宗人府办理。
乾隆帝:皇考因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特别加以严惩,目的是教导朕和朕的兄弟们,以儆效尤,现在三阿哥去世多年,我就准奏,念兄弟手足之情,将其收入谱牒,著总理事务王大臣斟酌商议办理。
Tips:所谓总理事务王大臣是官职,当时的在职人员就是允禄,乾隆帝继位之初,暂时废止了军机处职能,改称总理事务处。
以上是弘时的平反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个要点:
蹊跷的“株连而不同罪”,这说明弘时根本没有参与各势力派系,否则应论同党,而何来株连?
杀鸡儆猴的对象不止弘历一干兄弟,其实主要的目标是警示那些阿其那塞思黑的余党,你们谁还为他们叫屈?亲儿子弘时我都严惩了,你们也想给允禩当儿子?
弘时只是名义上“过继”给了允禩,并交由允裪约束养赡,虽然当时雍正帝的愤怒无以复加,但下手还是有分寸的,就好像说了句气话(打个比方):你给他叫屈,你到底是谁儿子?你去当他儿子好了!但是这个处罚相对真正的朋党一众已属极其宽大,毕竟是养赡又不是圈禁,允禩的儿子弘旺可是长期监禁。
赐死弘时?出于舔犊之情,法外开恩。法外开恩以后再赐死?得脑抽到什么程度,那我也就没什么好辩驳的了。
关于---“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年二十四。”的解释:
“削宗籍死”不是削去宗籍后立刻赐死或其他原因当时死亡,是说先削去宗籍,后来弘时“郁郁而终”。
削去宗籍: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
弘时身死: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
中间还有一年半的时间。
是否有朋友脑洞大开的说,是不是允裪暗中下了黑手?
皇帝交代的事情,是让他养赡,允裪敢不用命?雍正帝即便真的要害死弘时也是在圈禁中下手,何必假手允裪,多一人知晓,便多一分弑子讯息外传的风险。
由弘时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弘时属于那种率性而为的人,做事根本不能充分考虑后果,他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势力派系中去,皇位之路已经断绝的他,也没有既得利益可以寻求,却因此遭受株连,由此其率性可见一斑。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即便胤禛已经继位称帝,尚且还要提前立储以防万一,可见情势凶险,而弘时没有半点做儿子的觉悟,也没有弘历的超高智商,不但没有半分臂助,反而在父皇大功告成扬眉吐气之际,竟然为允禩一系开脱求情,可能是于心不忍,也有可能是效法胤禛本人为胤礽开脱的例子,总之最终的结果却是彻底激怒了雍正帝,最终造成自己的悲惨命运,如开篇所言,就这件事情而言,雍正帝已经保持了应有的克制,养赡而非圈禁,无非是舔犊之情,虽然儿子犯了错,但也让他衣食无忧的过下半辈子吧。
雍正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弘时?
正确地说,弘时之死,并不是雍正亲手杀死的,而是一步一步逼死的。然而,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一个父亲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活活逼死,又与亲手杀死儿子有什么区别呢?雍正皇帝因此落下了不好的名声。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作为雍正在世长子的弘时,无论是论年龄还是资历,都有可能成为雍正皇帝的接班人,他也为了能够继承皇位而殚精竭虑,多方争取。为此,他多次向素有“八贤王”之称而又老奸巨猾的八叔胤禩讨主意,胤禩也确实为他争储出谋划策,不遗余力,弘时因此而自然而然地成了“八王集团”的一分子。
弟弟弘历(后来的乾隆皇帝)虽然年龄比弘时小7岁,但聪明伶俐,博学多才,当年深得在世的爷爷康熙的喜爱,并接到宫中,悉心教养。雍正也特别喜爱弘历,在康熙去世后,他经常安排弘历协助朝政,巡查地方,主动让他在国事上去历练,似有传位于弘历的迹象。
弘时要夺嫡,弘历是一块拦路石,必须踢开,于是,在八叔胤禩怂恿下,弘时竟然安排杀手,乘弘历到江南巡查之机,在路上实施暗杀行动,企图将弘历杀害,而且在一次暗杀不成后,还连续多次进行追杀,在江湖侠客和李卫等大臣的保护下,弘历历经多次惊险,最终保住了性命。不想,后来阴谋败露,为雍正所获知,当他得知弘时是谋杀弘历的幕后真凶后,雷霆震怒,这成了雍正逼死弘时的导火索。
然而,弘时的罪过还远不止这一件,雍正初年的科场案,将科考试题出卖谋财的人,也是弘时,当雍正将知情人隆科多圈禁后,弘时怕事情败露,竟然派人到隆科多圈禁的地方,对隆科多施以私刑,要将隆科多折磨致死,后来又被雍正知道了。经过这一连串的事情,雍正对弘时彻底失望,为了弘历能够安全继位,雍正临终前,将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召至密室,赐他自行了当,弘时就这样被父亲逼死了。
历史上,弘时也确实是被自己的父亲雍正逼死的,但原因稍异。弘历继位为皇帝后,他的叔叔庄亲王胤禄曾上书说:“查,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禩之子。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养赡。”
雍正为什么要令弘时给胤禩为子、以示惩罚呢?这说明,雍正认为弘时与胤禩是一丘之貉。历史上也确实如此,雍正当年与胤禩争夺皇位时,已成年懂事的弘时曾有过偏袒八叔胤禩的表现,后来雍正当了皇帝,在收拾胤禩这些兄弟时,弘时也替胤禩说过话,雍正因此才将儿子逼死。
所以,历史上弘时之死,原因在于与父亲雍正不是一条心,站在了对立面,因为站错队而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