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邬思道离开雍正皇帝,为何没有投奔年羹尧,而选择了李卫?

邬思道在《雍正王朝》中是近乎于妖的人物。邬思道是雍正的军师,雍正在邬思道的帮助下如鱼得水,在众多阿哥夺嫡下登基,雍正登基以后,邬思道立马做出了急流通退的决定!

邬思道智商高,情商也高。他很了解雍正,虽然雍正做皇帝确实没选错,但如何登上皇位的这个过程和其他阿哥一样手段绝对腹黑。如果自己现在不考虑“归隐”的决定,他的下场可想而知了,想必应该很凄惨。所以,邬思道深思熟虑后决定的。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邬思道为什么没有投靠年羹尧,而是选择李卫呢?

邬思道辅佐胤禛夺嫡之争立于不败之地!

雍正还是阿哥胤禛得时候,很欣赏邬思道这位“世外高人”,请邬思道做他的军师,帮他出谋划策,就是想利用邬思道的聪明才智个足智多谋,辅佐他自己夺嫡之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力。

在康熙朝“九子夺嫡”的整个过程中,邬思道没有让四阿哥胤禛失望,凭着他的智慧和识人之术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凭着邬思道的实力和才能帮助胤禛如愿登上了皇位。所以胤禛在大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

当然,立下不世之功的邬思道深知,伴君如伴虎,他深懂一个万古不变的道理,和帝王相处之道“共患难易,同享乐难”。

邬思道本人深谙帝王之术,也正是对雍正的脾性、为人十分了解,并且能左右雍正的决断,这对雍正来说,就变得很可怕了。所以,当雍正登基当晚,还没稳定宫内局面,就急于返回潜邸来找邬思道。

邬思道明哲保身选择安全“半隐”!

邬思道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不像隆科“峙功自傲”,落得个不好的下场。邬思道很明白,也理解雍正的顾虑。为了彻底的消除雍正的顾虑,他明确告诉雍正:我邬思道是四爷的师爷,绝不会雍正皇帝的大臣,只想远离朝堂安度晚年。还给雍正提出的“三不可用”的核心。他此话一说出,把他自己和雍正之间的关系撇的一干二净,表述他对四爷胤禛的忠心和深厚感情说得很明确。

邬思道的三不可用也是说到点了:

第一、本人是康熙朝罪人,你雍正不可用我。

第二、本人的所谓才能只擅长“阴谋手段”,登不了什么大雅之堂,四爷现在是皇帝了,有失国体。

第三、本人之前因为坐牢的原因,有腿疾,朝廷不能用我这个残疾瘸子,要不以朝廷的脸面何在?

雍正其实这次回潜邸就是准备收拾邬思道的,只不过邬思道实在太厉害,从见到雍正就猜到了,他明智的这一举动,就让雍正打消了收拾他的念头。毕竟邬思道是旷世之才,一旦和其他阿哥联手,雍正的麻烦就大了。

雍正听完这一席话,内心也变得复杂了,而且自己登基的过程,邬思道也是尽忠尽力的给自己出谋划策的。所以雍正才打消了要杀他的念头,而且又在雍正的监控范围之内。

与狂傲的年羹尧相比,年轻的李卫更靠谱些

邬思道提出了半隐不参与朝政之事,远离朝堂,选择在李卫那里当师爷,他知道他的一举一动也会受到李卫监视,李卫也会及时告知雍正。为什么不选年羹尧,而选李卫?

在邬思道看来年羹尧做事太不收敛,狂傲的年羹尧都不把雍正放眼里,怎么可能会听他一个师爷的话呢?在胤禛还没做皇位之前,年羹尧做了许多让胤禛不高兴的事。雍正早就对他反感了,而这时的年羹尧更张扬,年羹尧是个杀伐果断的人才,但胤禛不会那么轻易轻饶他。所以娶了他的妹妹年秋月,采用联姻的手段让年羹尧死心塌地效忠于自己。

雍正不让邬思道选择投靠年羹尧,是因为一个杀伐果断,一个足智多谋,即便没有造反之心,但俩人凑在一起,对自己多少造成了威胁

跟在胤禛身边多年的邬先生,十分明白胤禛心里对年羹尧是极不舒服的,邬思道又不傻,怎么还会将归隐的去处选择到年羹尧那里,让自己身处危险之地呢?

而年轻的李卫不同,相对来说更靠谱些。他对雍正是一直忠心耿耿,别无二心。邬思道是聪明之人,狗儿李卫是雍正在苦海里救下的,他绝对不会背叛雍正,也是雍正最信任的心腹,把邬思道安排在李卫那里雍正放心。雍正这才打消顾虑,答应了邬思道的“半隐”,这个结果也是他最想要的:邬思道正好可以给李卫参透一些皇帝的旨意,而且可以让李卫监视邬思道。而以邬思道的才能和实力,也能为李卫的仕途提供更好的建议,一举两得。

邬思道从李卫到了田文镜处,怎么巧妙在田文镜那里出逃,远离雍正,远离朝堂的?

李卫进京,将要回京述职的时候,邬思道有点慌了。邬思道如果不去必然会折了雍正的面子,但是他又不想见到雍正。

刚刚逃离了皇帝身边,现在又要回去。邬思道是为了避开雍正,路过山西的时候,碰到了正在查亏空虚实的田文镜。田文镜当时没有头绪,而路过邬思道给他出谋划策,解决了他的烦恼。奇怪的是不爱名利的邬思道提出了八千两白银。

邬思道之所以来到田文镜这里,是因为想远离雍正,远离朝堂。二是告诉雍正,他还是为雍正着想,在眼皮子底下帮你出谋划策。三是此机会到田文镜处担任幕僚,帮助田文镜出谋划策打赢官司,邬思道这样做也是为皇帝排忧解难了。

在雍正去河南考察的时候,邬思道早得到了消息,为了避开雍正故意气田文镜,田文镜看邬思道这模样,巴不得这位只拿钱不干活的大爷赶紧走,邬思道被田文镜轰走后,在没有监视的情况下逃走了,从此远走高飞,远离朝廷,也远离雍正。

总结

邬思道对帝王心术了解到了细思极恐的地步,他早都知道雍正是什么样的主君,所以他想好了自保之道,但雍正也不打算让他离开自己的视野,派人监视他,让他选择半隐。与平常人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

(图片来源网络)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离开雍正皇帝,为何没有投奔年羹尧,而选择了李卫?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选择“半隐”,就是只离开雍正身边,不离开雍正的视线。

雍正成功登基后,连夜赶回府上,与邬思道进行了一番长谈。邬思道以一段“三不可用”的言论打消了雍正的疑虑,并且主动提出“半隐”,而这个“半隐”实际上就是找一个雍正自己信得过的人将自己看管起来,顺带也能解决邬思道自己的温饱问题,也就是离开雍正的身边,但是不会离开雍正的视线,让自己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同时还能为雍正所知道和控制。

而“半隐”的去处就是李卫那里。

邬思道为什么要去李卫那里,而雍正为什么也会同意邬思道前往李卫府上“半隐”呢?

首先,就是李卫对于雍正是绝对的忠心耿耿,绝对的诚实,不敢有半句假话。

李卫是当年雍正从扬州城下救回的小叫花子,如果没有雍正,也就没有李卫的今天,甚至李卫都有可能活不到这个时候,现在的李卫不仅是进入仕途,而且娶妻生子,这一切都是雍正的恩赐。

同时,李卫也非常懂得感恩,自始至终对于雍正是忠心耿耿,没有半点二心,所以在雍正府内府外的奴才里面,李卫是最让雍正信任的,要不然也不会安排他去监视年羹尧。

其次,就是李卫不识字,府上请一个师爷幕僚,帮着书写文案奏折,出出主意,可以更好的掩人耳目。

李卫大字不识,这是众所周知的,因而李卫没有办法独立完成文案工作,就需要一个帮着他的师爷,所以,府上多出这么一个师爷和幕僚,所有人都不会感到奇怪,而李卫也会根据雍正的旨意,将邬思道很好的掩护起来,这样其内情既不会为人所知,同时也能掩人耳目,不会让人猜忌。

而凭借邬思道的能力和实力,也能为李卫的仕途提供帮助,也算是变相的帮着雍正去培养李卫,这也是雍正非常希望看到的。

再次,就是李卫对于邬思道非常的尊重,邬思道必然是衣食无忧。

李卫在雍正府上的时候是奴才,邬思道是教书先生和幕僚,是李卫的半个主子,加上雍正都对邬思道非常的敬重,两人无论是年龄还是级别上都差了许多,加上邬思道非常有才略和学识,所以李卫对于邬思道一直都是非常的敬重,也正是因为如此,雍正也相信邬思道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雍正对于邬思道的歉疚之意。

其实,李卫府上可以说是邬思道“半隐”最为合适的,也是唯一的去处,年羹尧那里,不仅邬思道不会去,雍正也不会让邬思道去。

一来,年羹尧位高权重,况且雍正也不能完全有信心控制住年羹尧。

从血洗江夏镇的事情,雍正就对年羹尧有了成见,年羹尧在江夏镇不仅自作主张一夜之间杀了700多人,并且欺上瞒下,将抢掠的钱财全部运回了四川而没有向雍正汇报,雍正对此非常的失望,也正是因为此,雍正才会安排李卫到年羹尧身边监视年羹尧。

此时的年羹尧已经是陕甘总督,成为了朝廷重要的封疆大吏,日后抢夺了十四爷的兵权后,年羹尧还有可能有更大的权利,甚至是节制兵权。如果邬思道到了年羹尧那里,他们两个人,一个有权有地盘有兵,一个又极富才略,即便是两个人不想着谋反,雍正也不得不时刻地方。

所以雍正是断然不会让邬思道在年羹尧的府上呆下去的。

二来,年羹尧戾气太重,邬思道和雍正都不敢保证年羹尧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年羹尧的戾气太重,太重于杀伐,这一点别说是雍正和邬思道,就连张廷玉都清楚明了。

邬思道也是非常的清楚,在李卫的府上,虽然李卫对于雍正是言听计从,只要雍正下旨杀自己,李卫不敢抗旨,既然是雍正动了杀心,自己就是身在天涯海角,也是必死不可,这是无法避免的,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但是在年羹尧府上则完全不同,即便雍正没有说要杀掉邬思道,但是年羹尧很有可能擅自做主杀了邬思道,到那个时候一切都晚了,所以雍正和邬思道都没有绝对的信心保证年羹尧不会因为各种原因去伤害邬思道。

所以,雍正和邬思道都不会把年羹尧府上作为邬思道“中隐”的去处。

而最终邬思道还是离开了李卫府上,在田文镜府上呆了一段时间后,成功“全隐”。

邬思道在李卫的府上,尽管可以保证衣食无忧,但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有朝一日雍正一旦迁怒于自己,李卫必然不敢抗旨,邬思道如果想要离开雍正的视线,改换门庭就是第一步。这个时候邬思道借由山西藩库大案,成功进入了田文镜的幕府,同样作为雍正的宠臣,邬思道到田文镜府上并没有引起雍正的反对。

在田文镜府上,邬思道又以8000两每年的幕酬一事,反复激怒田文镜,因而遭到了田文镜的驱赶,随即邬思道也带着如月赶在雍正前来河南视察之前,离开了田文镜的府上。

最终,雍正也没有选择追赶邬思道,而是选择彻底放走他,让邬思道真正的“全隐”。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离开雍正皇帝,为何没有投奔年羹尧,而选择了李卫?

首先,我们看一下邬思道离开雍正皇帝的原因。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物,比当年的诸葛亮、刘伯温还强悍。雍正皇帝与其他兄弟博弈的时候,邬思道屡屡帮雍正皇帝解决问题,为雍正皇帝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年羹尧、李卫等人对邬思道毕恭毕敬,就连老十三胤祥也非常尊敬邬思道。不过,在雍正皇帝上台之后,邬思道却选择了离开。因为,自己知道的事情太多了,雍正皇室上台之后,参与夺嫡的手下们都被除掉了。

邬思道选择离开,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但他没有逃跑,而是投靠了雍正皇帝的心腹李卫,表示“自己仍在雍正皇帝的监视之下。” 在邬思道离开雍正皇帝的时候,其实有一个非常好的选择,那就是年羹尧。当时,年羹尧已经出任了抚远大将军,负责统帅20多万军队。但邬思道没有选择年羹尧,而是选择了担任陕西布政使的李卫。由此可见,邬思道并不看好年羹尧。年羹尧的问题很多,年羹尧这个人狂傲、嗜杀,而且参与了很多机密。对于这样的人,雍正皇帝早晚必须除掉。

更何况年羹尧已经位极人臣,自己如果投靠年羹尧,根本得到不什么好处。年羹尧一旦垮台,自己也会受到牵连。后来的事实证明,年羹尧垮台之后,牵连了一大群人。在邬思道刚刚进入王府的时候,年羹尧就看不惯邬思道,只是碍于雍正皇帝的态度,不得不尊敬邬思道。 与狂傲的年羹尧相比,年轻的李卫要靠谱得多。李卫进入王府的时候,只有10多岁。由于邬思道的作用越来越大,李卫对邬思道毕恭毕敬。包括让李卫外出为官,也是邬思道向雍正皇帝建议的。

在邬思道看来,李卫是一个潜力股,最少能够保证自己衣食无忧。由于李卫是雍正皇帝的心腹,自己投靠了李卫,也是向雍正皇帝表示“自己没有逃跑。”李卫从陕西布政使升为江苏巡抚的时候,为了帮助河南巡抚田文镜,邬思道曾经暂时留在了河南。田文镜是一个清官,同时而是一个刻薄的酷吏。田文镜虽然是雍正皇帝的重臣,但并不了解邬思道的重要性,准备按照其他师爷的标准,一年付给邬思道300两的工资。

鉴于田文镜的态度和实际情况,邬思道感觉自己没有什么作用,随后离开了河南,重新投靠了李卫。在离开田文镜之前,邬思道曾经前往西北战场,帮助年羹尧确定青海蒙古骑兵的准确位置。重新投靠李卫以后,此时的李卫正在为摊丁入亩的问题发愁,邬思道又帮了李卫很大的忙。但有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邬思道离开雍正皇帝之后,曾经又与雍正皇帝再次见面的机会,可是邬思道总是躲着雍正皇帝。作为雍正皇帝的心腹谋士,邬思道了解雍正皇帝的阴暗面,因此一直不愿意见雍正皇帝。在电视剧中,邬思道后来消失了,没有任何的消息,这是一个很大的谜团。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离开雍正皇帝,为何没有投奔年羹尧,而选择了李卫?

“买马下注”是一门选择的艺术,买对了,后面的路越走越宽;买错了,如同进入一条死胡同。《雍正王朝》中,邬先生离开雍亲王府时,面对的就是一次“买码下注”的挑战。他没有投靠年羹尧,而是选择了李卫。

一、出门在外,安全至上

安全是所有人的需要,邬思道也不例外,他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只要小命在,才能有更高追求。

雍正继位后,回到潜邸,美其名曰看望邬思道。邬思道心里有数,雍正是想兔死狗烹,但他还是用“半隐”的方式,趁着雍正念及旧情,险象环生。

由于邬先生知道的“内幕”太多了,而且智商太高了,雍正担心出“幺蛾子”并未完全放过他,在他身边安插了一个“女间谍”。邬思道的一举一动,都在雍正的掌控之中。所以,邬思道要想真正安全,就必须先让雍正安心。那怎样才能“半隐”,并且让雍正安心呢?

投靠一个雍正信任的人,并且这个人还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二、年羹尧有“黑点”,雍正对他并不信任。就双方的身份而言,也不方便合作

从“江夏镇事件”开始,雍正就对年羹尧有看法,因而邬思道才会建议胤禛,派人去监视他。

后来,年羹尧的官越做越大,开始“飘”起来了,竟然跑到八爷府串门,想头顶两片云,搞得雍正火冒三丈。这种桀骜不驯的人,雍正怎么可能信任?

年羹尧的个性嚣张跋扈,邬思道对其印象也不好。邬思道如果跑到年羹尧那里去,别说吃他的饭,搞不好还被他给“吃”了。

最重要的是,双方身份有别,不能来往过密,否则,雍正心里不安。

邬思道智慧过人,是雍正的谋士;年羹尧杀伐果决,是雍正的武将。谋士与武将组合到一起,可以爆发巨大能量,足够让大清王朝地动山摇。

早在康熙朝,胤禛为了防止邬思道与年羹尧搅和到一起,就已经煞费苦心。先棒打鸳鸯,强行拆散年秋月与邬思道;接着横刀夺爱。这两人走到一起,对雍正都能产生威胁,雍正能放心吗?

所以,邬思道为了不让雍正猜忌,肯定不能选择年羹尧。

三、李卫是雍正和邬思道都能接受的“公约数”

李卫经邬思道栽培过,对他的态度比较良好。两人的关系还不错,不会一时冲动而翻脸。

李卫虽然头脑灵活,但文化水平低。他大字不识几个,看奏折都费劲,很需要一位得力幕僚。

这时候,邬思道就能发挥价值了。他才华横溢,又是在雍正府邸当过谋士的人,称得上工作经验丰富,胜任李卫的幕僚完全是绰绰有余。李卫的职位是布政使,负责一省的民政,邬思道通过他,还能部分实现自己“为生民立命”的士人理想。

李卫从小在雍正潜邸长大,对雍正忠心不二,而且没有“黑点”。回京述职时,“忠心”得让雍正合不拢嘴,而且顺利地通过忠诚度测验。所以,对于李卫,雍正是比较放心的。李卫当年已经当过“摄像头”,帮雍正监视年羹尧,再帮雍正监视一次邬思道,可谓轻车熟路。

邬先生主动选择李卫,相当于是给雍正打了一剂“安心针”,是在告诉雍正,我没别的意思,只是想在你的“摄像头”下混口饭吃,顺便帮你培养人才,有机会还能帮你做点其他事。

四、为最后的“全隐”做准备

“半隐”只是邬先生对付雍正的权宜之计,没谁心甘情愿地被监视,他最终的目的是想远走高飞。

要远走高飞,还要先找个跳板,然后再寻找机会,一步步跳出去。这一目的,通过李卫才可能成为现实。

因为在李卫那里,邬先生不仅能让雍正放心,而且可以凭借智慧与交情来策动李卫。李卫松动一下,邬先生就有了辗转腾挪的空间。有空间,才有跳的机会。

秋媚说:雍正在位时曾发表过“为君难”的感慨,其实当君王的手下也很难,既要尽忠办事,还要自我保护。这当中涉及无数次选择、取舍、拿捏、揣摩、钻营……以邬先生之智,尚且险象环生,常人更是惊险重重,踏错一步,万劫不复。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离开雍正皇帝,为何没有投奔年羹尧,而选择了李卫?

首先要纠正一个说法,那就是雍正即位后要杀了邬思道。

这是阴谋论,即便是雍正害怕邬思道跑出去像他的原型戴铎一样口无遮拦,炫耀己功,也要形成事实了才可以开斩啊,况且雍正并不是什么君君暴君。

很多人都认为,雍正要鸟尽弓藏的害死这位谋臣,其实是阴谋剧看多了,雍正根本就没有必要做这样的事。

咱还是回到《雍正王朝》,邬思道在雍正即位后的当晚,和雍正有过一席谈话,表达了自己“半隐”的思想。

实际上,邬思道是摸准了雍正即位时的时局脉搏,所以他才有这番想法的。

一是雍正以孤王身份即位,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很辣其他皇子的眼睛,尤其是遍布朝野的八爷党。雍正几乎都不敢呆在乾清宫为康熙皇帝守灵而回到府邸,可以说当时的情况是很复杂晦暗的。

二是康熙皇帝晚年给雍正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吏治腐败,国库空虚,边疆不宁,朝野党派丛生。这些还需要雍正皇帝花大力气,花精神去一个个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是需要人才的。

邬思道在说“半隐”的时候有意提醒雍正:

要是皇上想念臣,臣也想念皇上,所以.........

雍正为什么要想念邬思道?因为他需要人才解决国家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恐怕邬思道能帮上大忙,就和他帮助雍正夺嫡期间一样。

但是邬思道还摸准了雍正的脾气,从高福被杀这件事开始,邬思道就知道雍正多疑和狠毒的性格,他知道雍正不放心自己,所以他还要亲自为雍正提供一项“担保”,担保他邬思道不会出什么事危及到雍正的统治。

其实这项“担保”任务和当初年羹尧任四川提督时候一样,江夏镇的故事让年羹尧出了名,但是也惹了祸,邬思道建议让李卫去将年羹尧盯起来,以免年羹尧闯出更大的祸端。

此刻,邬思道实际上重演了这一招,亲自跑到李卫那里,实际上是主动让李卫把自己看起来,以让雍正放心。

李卫是雍正最信任的心腹,忠诚有加,能干非凡,机灵程度自然不必说,邬思道跑到他那里,雍正自然放一百个心。

如果没有李卫这样的人,那邬思道还真要在费一番脑筋。

年羹尧那里是去不得的。为什么?

从江夏镇事件开始,邬思道就知道年羹尧他日必有祸端,后来升任陕甘总督,抚远大将军后,没人看着了,就开始飞扬跋扈,无视朝廷了,还在西北搞拥兵自重的把戏。

邬思道深知雍正用年羹尧内心是挣扎的,但是无人可用也没有办法。

可以说,自江夏镇后,年羹尧实际上在雍正的心里就不稳当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利用关系,你看纳娶年秋月为侧福晋拴住年羹尧就知道,当一种关系需要通过政治婚姻来解决的时候,这种关系恰恰是最不稳定的关系。

况且,为了拴住年羹尧,邬思道舍弃了自己的爱情年秋月。

如果连旁人都看出来年羹尧这个危险的系数,那像邬思道这样的人更加能够看出来,除非他脑子进水了,怎么样他也不会选择跑到年羹尧那里去找麻烦的。

雍正即位后,邬思道其实是功成身退,为了让电视剧更为精彩,所以才有这种设计。

邬思道为了躲开雍正,实际上也对自己如何功成身退做了布局,设计了最终归隐的路线图。

第一站,当然就是李卫处。在李卫处其实他并没有闲着,为雍正推行新政也算是出力不少。待到清查番库的时候,便有了他的第二站,也是关键一站,田文镜处。

帮助田文镜查清诺敏番库造假案,更大的功劳在于,在西北最关键的年羹尧处,邬思道刺激了年羹尧出战,为雍正稳定局势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些其实都是他在帮助雍正,兑现“半隐”的承诺。

有了这些,雍正皇帝对他的信任当然也是进一步增强,所以最后消失在黄河之边,也是自然不过的一件事了。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离开雍正皇帝,为何没有投奔年羹尧,而选择了李卫?

导读:皇四子胤禛得以有惊无险地接过大清皇位以后,为了维护皇帝形象,第一件事就是要除掉掌握了自己太多负面信息和阴谋使用的“智囊”邬思道。但邬思道到底是“大智近妖”的人物,一番“功成身退,绝不留恋”的说辞和一个能够让雍正皇帝严密控制和监视自己的“半隐”计划,让雍正皇帝暂时对自己放下了杀心。

所以,用“半隐”计划侥幸脱离虎口的邬思道,在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以后,也并没有落得一个轻松的状态,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再次唤醒雍正皇帝对自己的生杀予夺。

于是,邬思道离开京城、离开雍正皇帝之后的目的地选择,就至关重要!

在邬思道的“半隐”计划设定中,有这样的说明:

“第一,臣孑然一身,身无分文,倘若全隐,必然饿死;第二,臣和皇上君臣遇迹十几年,一朝离别,皇上一定会想念臣的,臣也一定会想念皇上的!臣若全隐了,万一皇上想起臣来,却找不到臣,臣心何安呐。因此,臣想找一个既能吃饭,又能让皇上找到臣的地方,半隐起来。既使臣在有生之年有所依靠,又全了我们君臣这段恩遇。”

如此合情合理、不容辩驳的“半隐”计划,再加上邬思道在这句话以后的哭腔,雍正皇帝能够对邬思道暂时放下杀心,也是人性所致、君臣情感使然。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邬思道将原本用以自称的“邬某”改成了以“臣”自称。

邬思道为何刻意改变自称?

这也是邬思道用以“自我救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邬思道用以和自己“半隐”计划的相互呼应。

“邬某”乃系孑然一身、独来独往乃至被皇四子胤禛封为座上宾客,略带自豪的自称;而“臣”的自称,则让邬思道充分表明了对昔日“亦徒亦友”之雍正皇帝的充分尊重,还表明了不会远离雍正皇帝,始终做雍正皇帝臣子的打算。

为何将这个自称单独拿出来说明,这和雍正皇帝刚刚接过皇位,对于“我”和“朕”的自称之词使用还不习惯一样,自称乃系一个人出自下意识的心理表现,能够直接探知一个人心里真实的想法。

邬思道对于自称的精确把握和变换,也很大程度上让雍正皇帝看到了邬思道的“真实想法”,也很大程度上有效地保全了邬思道的性命。

我们再说回邬思道的“半隐”计划。

在邬思道对于“半隐”计划的详尽说明中,可供邬思道选择的地方并不多,能够满足既让雍正皇帝随时掌握邬思道动态,又能防止邬思道制造雍正皇帝“负面舆论”的目的地所在,只有选择出自雍正皇帝潜邸的臣属所在地。

而且,从邬思道“孑然一身、身无分文,必须保证能够吃上饭”的条件限制中,“半隐”之处的选择,就必须能够支付起自己幕酬的较高官职。

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地方,只有两个:

1、出身雍正皇帝潜邸、时任江苏布政使的李卫处;

2、出身雍正皇帝潜邸、时任陕甘总督的年羹尧处;

结果我们都很清楚,邬思道选择了李卫处,舍弃了条件更为优渥的年羹尧处。

邬思道为什么这样选择?

一个目的,消除雍正皇帝对于自己的猜疑和忌惮,达到自保的目的。

李卫作为一个出身江湖、流氓行骗的小混混,被皇四子胤禛收在身边以后,经过胤禛和邬思道的可以培养,逐渐成长、成熟起来,成功逆袭成为一省省级领导,主管钱粮、民政的分管省长——承宣布政使。

李卫对于雍正皇帝的忠诚和感恩之心,可以预见。

而且,早在李卫步入仕途,雍正皇帝登基之前,邬思道就已经对于李卫看待忠诚的态度,进行过了解。

担任四品粮道以后,李卫返回京城述职,来到了四爷府。从高福的房间中出来以后,邬思道和李卫之间有过一次深入的谈话。

邬思道说道:

“多少人十年寒窗,求这个顶子而不可得啊。狗儿,你可要好自为之啊!”

李卫回道:

“邬先生,您说的意思我明白,做人和做官一个理,就是不能忘本。”

然后,就是李卫对于“忠于四爷、以四爷为本”的完美解释,邬思道给予了“孺子可教也”的高度评价。

这是李卫能够在仕途一帆风顺并且步步高升的关键因素所在,更是邬思道看重李卫的原因所在,只有忠于雍正皇帝的臣子,才是雍正皇帝给够给予绝对信任的所在。

而对于年羹尧,早在皇八子胤禩举荐年羹尧出任四川提督的时候,皇四子胤禛就已经开始了对年羹尧忠诚度和其站位观望态度的质疑和不满。再加上,年羹尧后来在“血洗江夏镇”以后刻意隐瞒巨额财富的表现;出任陕甘总督后,年羹尧绕开皇四子胤禛,先行拜会皇八子胤禩和皇十四子胤禵的表现;都让皇四子胤禛将年羹尧这个潜邸奴才当成了一把“双刃剑”,时刻提防、刻意管控。

利用李卫上演一出“苦肉计”后,将李卫派往四川监视年羹尧,就是皇四子胤禛对于年羹尧不再绝对信任的最好证明。

邬思道在“半隐”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何才能被雍正皇帝随时掌握,并且深信不疑?

只有从雍正皇帝绝对信任的臣子口中得到相关消息,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所以,邬思道只能选择雍正皇帝绝对信任的李卫,而决不能选择相对信任的年羹尧。

另外,皇四子胤禛为何硬生生拆散了暗生情愫、两厢情愿的邬思道和年秋月,将年秋月纳为了自己的侧福晋?

注意:皇四子胤禛是在年羹尧刚刚出任陕甘总督之时,在邬思道保媒的前提下,将年秋月纳为侧福晋的。

这说明什么?

说明了皇四子胤禛用迎娶年秋月的方式,拉拢和安抚年羹尧,将其牢牢的绑在自己的大船上。

只是这一个目的吗?

如果只有这一个目的,还需要邬思道“保媒”吗?

当然不是!

皇四子胤禛用“联姻”的方式拉拢和安抚年羹尧的目的,邬思道非常清楚,反正年秋月“早晚是四爷的人”,邬思道还不如主动“保媒”,做个顺水人情。

但更重要的是,邬思道明白,皇四子胤禛对于自己和年羹尧这“一文一武”可能会结成联盟的忌惮和怀疑,早在自己和年秋月之间发生感情纠葛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

年秋月是年羹尧的亲妹妹,如果邬思道和年秋月结成连理,肯定会和年羹尧发生直接亲属关系,一个年羹尧,皇四子胤禛尚需费力费心防范和管控;如果再加上一个“大智近妖”的邬思道从帮协助,皇四子胤禛还能不能应付?还不能控制住年羹尧,可就真不好说了!

所以,邬思道必须用“保媒”的方式,撇清和年秋月,也就是年羹尧之间的关系,证明和年羹尧之间不会结成联盟的可能。

牺牲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才完成的自我证明和自我保全,邬思道还会主动选择年羹尧处,让雍正皇帝对自己和年羹尧之间联盟的忌惮和怀疑之心,再度生出吗?

当然不会!

另外,李卫虽然出身江湖,但其秉性正直、一心为国;而年羹尧虽然出身科甲,但其野心勃勃、头生反骨;既然选择做别人的幕僚,食人俸禄、为人出力,如果年羹尧让邬思道给出威胁皇权甚至谋逆乱政的建议,邬思道该如何选择?不照办,又会不会被年羹尧怒而杀之呢?

而李卫就断然不会有这样,超出邬思道辅助范围的要求。

所以,离开雍正皇帝而选择投奔李卫处,乃系邬思道基于雍正皇帝、年羹尧、李卫三人的过往了解和秉性掌握做出的理性选择,其目的只有一个——保命!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