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功劳最大的五个人结局是怎样的?
玄武门之变五大功臣,一个闭门嗑药享乐16年,一位英年早逝,一位病逝,另两位则卷入谋反案被杀。
大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三,秦王集团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害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胁迫高祖李渊移交兵权、册封李世民为太子。
惊心动魄的夜战落下帷幕,李世民大封功臣,以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敬德和侯君集为一等功,各赏赐封邑1300户。
“第功班赏,(房玄龄)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
参加玄武门之变的秦王府核心有十七人,为何他们五人会被列为一等功呢?
如果将他们五人再做个排序,长孙无忌肯定功推第一,理由有三:
首先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从李渊晋阳起兵开始,他就一直追随在李世民左右,是秦王集团资历最老的灵魂人物,也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心腹。
其次,最早提议除掉李建成、李元吉建议的三个人之一便有长孙无忌。不过当时他们的话比较隐晦——行周公之事,但聪明人不需要点破,谁都懂“周公之事”的核心内容是啥。
最后,长孙无忌是整个计划从头到尾的策划者和执行者,也是态度最坚定的一个,在李世民犹豫的过程中,他的劝说、逼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排在第二位的非尉迟敬德无疑,虽然他不是最早提出建议的那个人。
尉迟敬德与李世民的感情很特别,当年他曾经是李世民的俘虏,投降后感念知遇之恩,一直对李世民不离不弃,还曾经在战场几次救过李世民的命。
当初曾经唐将中有一批人怀疑尉迟敬德忠心,在征王世充的战役中,尉迟敬德被殷开山逮捕,差点被处死。
李世民却选择了信任,他释放了尉迟敬德,还赏赐了他一大笔钱财,并告诉他,我不会听信谗言,你来去自由。
从那以后,尉迟敬德的命就交给李世民。后来太子李建成数次拉拢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始终不为所动,因此差点被李建成杀害。
尉迟敬德与长孙无忌一样,是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最坚定支持者。在李世民犹豫不决的时候,他胁迫李世民说:如果你不接受我们的建议,我就不伺候你了。
事变当天,尉迟敬德冲锋在一线,李世民被李元吉用弓弦勒住脖子时,是他射杀了李元吉。又是他,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惊散了薛万彻、谢叔方、冯立的反抗。
解决完李建成和李元吉后,尉迟恭又一身血污去海池见李渊,逼迫李渊将兵权交给了李世民。
所以,尉迟敬德既是推动者,又是最重要的执行人。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玄武门之变的最早倡议者。从有关史料的记载来看,大约在武德七年,房玄龄首先对长孙无忌提出了“秦王应该夺嫡上位”的想法。
后来二人又与杜如晦一起商定,并且报告给了李世民。
比较可惜的是,大约在武德八年,房玄龄和杜如晦被李渊下旨逐出了秦王府,断掉了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事变前夜,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令尉迟敬德去请二人来秦王府商定细节,二人却拒绝了。其实并非二人忠诚度有问题,而是担心李世民依然处于犹豫中,去了解决不了问题,还容易暴露。
李世民发火了,令尉迟敬德持剑前往:他们要是不来就砍下他们的头!这时二人才确信李世民已经下定决心,于是便分头连夜赶来。
在整个事件中,二人虽然没有上战场,但一直充当幕后大脑的作用。
侯君集能入选有两个理由。
一是房玄龄和杜如晦被逐出秦王府后,他及时地替补了,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和高士廉一起,成了劝说李世民下定决心的重要人物。
二是在事变中他还扮演了一个角色,这个角色的作用被史书隐藏了。从各种史料分析来看,在玄武门的战斗打响之前的夜里,其实另一场战斗已经提前开始,这场战斗就是劫持李渊和宰相们。
史书说,李渊一早上带着五位宰相到海池泛舟。这个情节很诡异,本来李渊的计划是让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一早入宫,在五位宰相的见证下对质,准备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此时他们为何突然泛舟去了?只有一个解释,他们被劫持到了游船上,只能干瞪眼,静等哥仨厮杀的结果。
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其实远大于玄武门的战斗,哪怕李世民在玄武门的战斗中失败了,只要李渊在自己手中就有翻盘的可能。相反,即使玄武门之战胜利了,他也有可能遭到李渊的清洗。
而执行这项工作的人很可能就是侯君集。但这种事是不能见诸于史书的,所以被隐藏了。
那么,功推第一的五人最后的结局如何呢?我们按时间线叙述。
杜如晦:英年早逝贞观二年,杜如晦出任宰相,兼任吏部尚书,总领东宫兵马。就在他大展拳脚,为贞观之治砥砺前行时,却不幸病倒了。
贞观四年(630年),杜如晦再也不能承担工作重任,只好回府病养。期间李世民不停地派太医和使者去杜府。然而,这些努力未能挽救杜如晦的生命,当年五月,杜如晦病故,享年才45岁。
李世民是讲感情的人,杜如晦虽然英年早逝了,但后来他将嫡次女城阳公主嫁给了杜如晦的儿子杜荷。
遗憾的是,杜荷后来因为卷入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被处死。
侯君集:谋反被杀侯君集是秦王府中的后起之秀,也是李世民栽培力度最大的一个人。玄武门之变后,侯君集升任右卫大将军,拜兵部尚书,参与朝政。
为了提高侯君集的军事才能,李世民曾经令他去李靖门下学习兵法,还给了征战的机会。
贞观十一年,侯君集以副将身份追随李靖征吐谷浑,他大破伏允军,斩获无数。
贞观十三年,侯君集以交河道行军大总管身份征高昌。这一战,侯君集灭高昌国,名声大振。
也因为这场胜利,改变了侯君集的命运,居功自傲的他因为贪财被弹劾下狱。虽然李世民宽恕了他,但侯君集心里的委屈化作了一股难以排泄的怨气。
贞观十七年(643年),张亮曾经举报侯君集谋反,但被李世民淡化处理了。也就在这一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爆发,侯君集怂恿李承乾劫持皇帝的阴谋被曝光。
李世民原本想赦免侯君集,但在大臣们的强烈要求下,还是下旨杀了侯君集。
房玄龄:病逝房玄龄无疑是贞观之治的灵魂人物。贞观二年房玄龄拜相,在萧瑀、裴寂等一干老臣逐渐淡出中枢后,房玄龄成了贞观朝最重要的掌舵人。
贞观九年,房玄龄授封开府仪同三司,贞观十一年,授封梁国公;贞观十三年,又加太子少师,同年他的次子房遗爱迎娶高阳公主。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享年69岁,赐陪葬昭陵。
总之,房玄龄享受到了作为人臣能得到一切荣誉。遗憾的是,高宗年间,房遗爱由于卷入高阳公主谋反案被杀,长子房遗直也受到牵连被流放,房玄龄被停止配享太庙。
尉迟敬德:退隐享受天年贞观年间的尉迟敬德境遇大起大落,在过山车上体验了一惊险刺激。
由于功劳,尉迟敬德受到李世民的格外宠幸,于是小尾巴翘了,变得目空一切,常常在朝堂上对宰相们指手画脚,甚至粗言暴语。
有一年李世民设宴招待臣僚,尉迟敬德居然因为有人坐在他前面而发怒。任城王李道宗好心好意打个圆场,却不料尉迟敬德竟然把火发到他头上,一拳差点将李道宗打瞎了。
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弟,这么做显然是在打李世民的脸。
这一次李世民终于火了,他拿刘邦诛杀韩信、彭越等功臣的事警告尉迟敬德,吓得尉迟敬德冷汗直流。
从那以后,尉迟敬德学乖了,但李世民反而对他不放心了。贞观十三年,尉迟敬德调任鄜州都督,李世民敲打他:“朕怎么听人说你要造反呢?”
尉迟敬德愤然撕开衣服,露出一身伤痕:“打天下的时候臣不造反,现在造反有病啊?”
从此以后,尉迟敬德变得小心翼翼,四年后他干脆辞官回家养老去了。
也不奇怪,一来像他这样的武将在容易遭猜忌,李世民不再给他带兵的机会,而是赶鸭子上架让他当了文官。二来他这个性格在朝中很难与人相处,与其如此还不如回家享乐。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东征高句丽,尉迟敬德随驾出征,回来后继续养老。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位“糙哥”,居然喜欢上了音乐演奏,又迷恋上了方术,常年服食丹药。更有意思的是,即便如此,他依然活到了显庆三年(658年),以73岁高龄寿终正寝。
长孙无忌:被外甥杀害在五人中,长孙无忌曾经最显赫,下场也最凄凉。
李世民登基后,迫于“圣主私亲”的压力,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重用长孙无忌。但即便如此,长孙无忌从司空到司徒、太子太师,荣誉职务达到了顶点。
直到贞观十七年,李治被立为太子,作为李世民指定的辅政大臣,长孙无忌才开始活跃于朝堂,并于贞观十九年出任宰相,随李世民东征高句丽。
贞观二十二年,长孙无忌任检校中书令,主持尚书省、门下省事务,成了第一宰相。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驾崩,李治登基,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于志宁、李勣一起承担起辅政大臣的要职。
但李治是个典型的“扮猪吃老虎”,这个暗藏杀机的年轻皇帝,不愿意受长孙无忌等关陇士族集团的控制,便以武则天为援,展开了一系列的清洗动作。
最终,在赢得李勣的支持后,褚遂良、于志宁先后被贬黜。
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状告长孙无忌谋反,李治下旨将长孙无忌罢官,并流放岭南。
同年七月,长孙无忌在黔州被迫自杀,家属被流放岭南为奴婢。
当年长孙无忌的长子长孙冲,娶了李世民的嫡长女长乐公主李丽质。也就是说李丽质是高宗李治的同母姐姐,长孙冲是李治的亲姐夫。
令人唏嘘的是,长孙冲在黔州不知所终,真是应验了那句话:皇家多薄情。
玄武门之变功劳最大的五个人结局是怎样的?
玄武门之变中,参加的文官武将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候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公认的功劳最大的五个人为,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五人。
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旧唐书 房玄龄传》)
那么五人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长孙无忌 死于外甥媳妇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也就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因为这层关系,他一直是李世民坚定的支持者。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他力主李世民先下手为强,诛杀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登基后,认为长孙无忌功劳最大。
贞观元年,转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实封千三百户。
因为长孙无忌即是功臣,又是亲戚,李世民把他作为心腹,非常信任,“礼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内”。而且,在后期李世民经历太子李承乾谋反后,深为太子所苦,征求长孙无忌意见,正是长孙无忌力主李世民,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后来,李世民有意立吴王李恪为太子,但是在长孙无忌反对下,此事不了了之。最终在李世民去世后,李治登基,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但是后来,因为长孙无忌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得罪了武则天。武则天党羽许敬宗等人,罗织罪名,诬告他谋反,史载“帝竟不亲问无忌谋反所由,惟听敬宗诬构之说”,将其流放岭南,不久赐死。作为托孤忠臣,长孙无忌“作宰相三十年,百姓畏其威,可谓威能服物,智能动众”,玄武门之变的第一功臣,根本上还是死于功高盖主。
尉迟敬德 求仙问药尉迟敬德原为刘武周部将,后来归降李世民,在征讨王世充时,李世民曾被单雄信所追,正是尉迟敬德将单雄信刺于马下。在大唐平定群雄之战中,立下赫赫功勋。在玄武门之变中,他射杀李元吉,逼迫李渊退位。之后,尉迟敬德颇有居功自傲之意。一次,李世民大宴群臣,有位在尉迟敬德之上,尉迟敬德大怒,说,你有什么功劳,排在我的前面。排在他下面的临城王李道宗上前解劝,尉迟敬德拳殴李道宗,差点打瞎他的眼睛。因为此事,让李世民很生气,用刘邦、韩信、彭越的故事,告诫尉迟敬德:
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
此话,应该对尉迟敬德颇有警醒,此后,尉迟敬德不再过问朝政,到了晚年更是“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因此,得以善终,寿至七十四,也算高寿了。
房玄龄 祸起子孙(一)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李世民身边的一流文人,史称“房谋杜断”。房玄龄是李世民进军关中之时归附的,他为李世民处理事务,出谋划策。每次作战胜利,别人去抢财宝,他却忙着替李世民网罗人才。对那些谋臣武将,房玄龄暗中与他们交结,让他们为李世民效死力。在李世民与李建成之争中,李建成对房玄龄和杜如晦深为忌惮,并说,秦府中最让人畏惧者,当属房玄龄与杜如晦。并在李渊面前中伤二人,将他们驱逐出秦王府。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让他们两人化装成道士,潜入府内,一同谋划大计。
评定功劳的时候,李世民叔父李神通不服,说他们首举义旗,出生入死,却让房玄龄、杜如晦等刀笔吏位列第一。李世民回答:
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
房玄龄凭借出色的理事能力,当上了中书令,也就是宰相。他处理政事废寝忘食,力求无纤芥之误;宽宏大量,对人不求全责备,听到别人长处,就如同自己一样高兴。谙达政务,精通文学,审定法令,务在宽平;量才录用,不分贵贱。当时人称“良相”。唐太宗时,房玄龄女儿是韩王的妃子,儿子房遗爱娶了太宗女儿高阳公主,可以说是显贵一时。房玄龄七十岁去世,善终。
但是,房玄龄家族却因房遗爱和高阳公主。当时,高阳公主撺掇房遗爱夺取哥哥房遗直封爵,并诬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礼,唐高宗让长孙无忌审理此事,却得到高阳公主、房遗爱谋反,结果房遗爱被诛,高阳公主赐死,房遗直也受到牵连被废为庶人。
杜如晦 祸起子孙(二)杜如晦是李世民平定长安时来投奔的,刚来的时候,先是担任秦王府兵曹参军,但未受李世民重用。不久,杜如晦被任命为陕州总管府长史。这时,李世民正为王府内人才外流担心,房玄龄对他说:
"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
正是听了房玄龄之言,李世民想方设法留下了杜如晦。之后,杜如晦跟随李世民讨伐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他运筹帷幄,拿出过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案,“军国多事,剖断如流”,被同僚所钦服。
后来,李世民开天策上将府,设立文学馆,其中著名的十八学士,杜如晦名列榜首。李世民登基后,杜如晦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马,号为“称职”。后来,带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是杜如晦去世较早,年仅四十六岁。去世时,李世民“哭之甚恸,废朝三日”。
但是,杜如晦与房玄龄一样,也是败了有个倒霉孩子。他的次子杜荷也娶了公主,但却因为卷入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中,被杀。长子杜构受到牵连,被流放岭南。
侯君集 谋反被杀侯君集早年跟随李世民征伐,屡立战功,在玄武门之变中,多次提出良策.
参预谋议。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
贞观年间,他攻破吐谷浑,平定高昌国,但是侯君集为人贪财,在平定高昌的时候,私吞了许多财物,将士们听说后,上行下效,都来强抢财物,侯君集也不敢制止。后来,因此被下狱。后来,岑文本认为攻城大将不可屈辱,上书建议李世民赦免了他。出狱后,侯君集自认为平定西域有功,心怀不满。
当时,太子李承乾正担心被废,知道侯君集心怀不满后,就与侯君集合谋。李承乾谋反事败后,侯君集也被斩首。因为他的功劳,李世民饶恕了他的妻子和一个儿子,并将他们流放岭南。
玄武门之变功劳最大的五个人结局是怎样的?
作为唐朝的军事政变,可谓是迅速果决,趁其不备发难,斩杀首脑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作为手下出来大力的功臣,给个从龙之功还是不大够的。
杀死了李世民的大哥、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渊不得不册立李世民为新任皇太子,并在不久后禅位,于是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
下面来分析下后面这些个功臣们如何?是被重用了,还是像刘邦朱元璋一样杀之而后快?
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恭、侯君集等五人并功第一。
房玄龄:房玄龄首先收拢人才,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就这点,在秦王府组建过程中就起了极大的作用,可以说是为政变奠定了基础)玄武门之后,因功进爵为邢国公。后又加封魏国公、梁国公(小轶事一则,据传房兄在退休期间,还弄大了侍女的肚子,可谓老当益壮) 。
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 后儿子房遗爱被指谋反,家破人亡,房家消散。
长孙无忌:作为长孙皇后的哥哥,唐太宗的大舅子,也是大力促成政变的人。贞观元年,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吏部尚书,论功排第一,加封齐国公。后又拜司空,拜司徒。 唐高宗和武则天,以及政坛斗争,诬告谋反,长孙无忌被逼自缢,家产抄没,近亲都被发配岭南为奴为婢。
尉迟敬德:作为后世门神之一,这位黑大哥样貌是不咋地,但是人家武力超群,忠心耿耿。(小轶事,黑大哥长的是丑,但是史官给他写的好看,写到相貌果毅,勇力过人。这“果毅”二字用的多好,一般人都会脑补他是条面容坚毅的好汉子) 被封鄂国公,尉迟敬德晚年迷信仙丹,研磨矿石,吞服云母、锆石粉,修池子,大建楼台,奇怪的装饰,演奏乐曲自我娱乐,独自一人十多年之久。
而后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作为一名武将,而且后期吞服金丹,74岁绝对是高寿了。
杜如晦:杜老兄作为“房谋杜断”中的一员,这二人在策划政变中起了极大作用。后从龙之公被被封为蔡国公,杜如晦位列凌烟阁第三。 杜老兄活的最舒服,最终是病死的,晚节算是保住了,后世子孙也得以幸免。
侯君集:候兄弟弓箭不会,却号称勇武。后来南征北战得了赏识,攻灭高昌国居功自傲,擅自抢掠珠宝,与同僚关系不佳。 后与太子李承乾谋划造反,后来事情败露,被群官建议处死,后来候被处死,家人由于他的请求而得以幸免,但依旧被迁往岭南。
欢迎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玄武门之变功劳最大的五个人结局是怎样的?
玄武门之变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以及尉迟敬德和侯君集功不可没。
为什么是他们五个,我们来分析下。
大唐建国之后,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势同水火。
因为秦王李世民在建立大唐期间,立的功劳太大了。太子李建成,怕李世民影响自己的太子之位,所以,就开始打击秦王李世民了。
那时候李世民的账下聚集了一大批的文臣武将。
当然文臣之中以房玄龄和杜如晦为首,李建成觉得要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就把他的智囊团给毁掉,这样李世民手下,即使只留下一些武将,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所以,他就给父亲李渊建议,把李世民的智囊房玄龄和杜如晦给调到地方去了。
李世民没有了他们,就如同少了左膀右臂一般,现在他的手下,能出主意的也就剩下一个长孙无忌了,可是长孙无忌的才能那里能比得上房玄龄和杜如晦呢?
想到这里,李世民觉得自己若是再不采取点行动,就会被李建成玩死了。
所以,他让长孙无忌,带上尉迟敬德去地方找房玄龄和杜如晦,若是他们不敢前来,就把他们给杀了。
房玄龄和杜如晦在生死危机时刻,只好化化妆,冒死跟着他们来到了李世民身边。
这时候房玄龄已经意识到,李世民若是在不干掉李建成,他们这一伙人早晚都是要死的。所以,他有了让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干掉李建成的想法。
但是,这个话他又不能说,因为这就是在挑拨人家兄弟之间的关系呀。
这可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候,房玄龄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长孙无忌。
对,没错,若是有一个人能给李世民说这种话,也只有长孙无忌合适。
因为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是兄妹关系。
所以,房玄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长孙无忌。
结果长孙无忌说,我也正有此意。只是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既然我们想法一样。那我就豁出去了,去他娘的,成不成在此一举了。
当长孙无忌,把这件事告诉李世民的时候,李世民还真有点惶恐,毕竟干这件事风险很大,事情干成还行。干不成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李世民思考再三,终于答应,这时候房玄龄,杜如晦两个智囊开始谋划如何来发动政变,才能保证事情成功的概率大些。
最后,他们选在了在玄武门伏击太子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大体经过如下:
事先李世民先买通几个玄武门的守将。要求就是让他带几个人,埋伏到玄武门附近就可以了。
当时李世民是带了九个人,其中两个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尉迟敬德和侯君集。
他们在玄武门埋伏下之后,就伪造了一封诏书,送给李建成,说是李渊找他们有事相谈。
李建成当时和李元吉在一起,两个人关系最铁。
所以,就一起骑马前去见父皇了。
可惜的是,当他们走到玄武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这是一场阴谋。
埋伏在玄武门的李世民见到李建成的时候,一箭就把他给射下了马,李建成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李元吉见情况不好,调转马头就跑。
李世民赶紧追,在追的过程中,李世民被树枝给挂下了马。
李元吉见到这种情况,也跳下了马,用弓箭开始勒李世民的脖子,想把李世民被勒死。
恰在这个时候,尉迟敬德赶到,一刀把李元吉的脑袋砍了下来。
就此玄武门事件,算是结束。
李世民即位后,论功行赏,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恭、侯君集等五人功为一等。
我们在说说这五个人是如何死的?
长孙无忌和侯君集是被诬陷谋反,自缢而亡的,算是非正常死亡。
杜如晦是病死的,房玄龄和尉迟敬德得到了善终。
玄武门之变功劳最大的五个人结局是怎样的?
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人可谓非常多,有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可以说参与这场政变一是为了自己的领导人上位,二也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渊让位给李世民。而他们也都走上了飞黄腾达的道路。
李世民对于这些老伙计还是很不错的,至少没有对功臣大开杀戒,那么玄武门之变功劳最大的五个人是哪些?他们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呢?
鲁速认为,玄武门之变的功劳最大的五个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这五个人的命运可以说各不相同,当然他们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了,不过怎么死的差距可就大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自然死亡获得好的名声
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三人就属于这一种。
史书记载,尉迟恭是死于李治在位时期,由于其参与玄武门之变,导致其非常自负,经常嘲笑看不起其他的文武官员,惹了不少祸,后来李世民规劝,尉迟恭这才收敛,晚年尉迟恭迷信仙丹,研磨金属矿石,吞服云母矿石粉,挖池圹建楼台,用白色花纹的丝织物予以装饰,学着演奏清商乐曲自我娱乐,不跟外人交往,达十六年之久。于显庆三年(658年)去世,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可以说尉迟恭虽然是个武将,但是经过李世民的劝说和点拨,还是开悟了,这才给自己留下一个相对较好的结局。
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死于李世民在位期间,二人在担任丞相期间配合的很好,因此被称为房谋杜断,李世民即位以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负责综理朝政。历任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封梁国公。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杜如晦则累迁尚书仆射,与房玄龄同心辅政,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贞观四年(630年),杜如晦病逝,死时只有四十六岁。后来被追赠司空、蔡国公,谥号“成”。
2、谋反被处死
可能侯君集对于自己的地位不够满意,亦或者说跟李承乾的关系过于紧密。所以侯君集参与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因此被李世民处死,是五大功臣里结局最悲惨的一个。
侯君集立了很多战功,加上是玄武门功臣,于是开始居功自傲,因讨灭高昌时私取宝物而被下狱,被释放后开始心生怨恨,先后劝大将张亮、太子李承乾谋反。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受到牵连被处死。家人被迁至岭南。
3、遭到诬陷自缢
作为玄武门之变的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的死可谓非常凄惨,长孙无忌代表了关陇集团,虽然李治是长孙无忌极力扶持的,当然依然没有获得李治的完全信任。
长孙无忌后面的关陇集团还是妨碍了李治专治统治,并且长孙无忌还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下把皇帝和未来的皇后都得罪了,因此也就被盯上了。显庆四年(659年),无忌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
玄武门之变功劳最大的五个人结局是怎样的?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北宫门玄武门发起的一场流血政变。原本在反隋时,李世民与李建成兄弟俩配合还算默契。唐朝建立后,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建成在宫内处理政务,李世民带兵出征,两人分工明确。
房玄龄自从投到李世民的手下,就竭尽全力的谋划军政之事。当李世民每攻灭一个割据势力,他就大力为李世民搜罗人才,让他们共同为李世民效力。房玄龄在秦王府十多年,一直负责掌管军谋大事,李世民对房玄龄也比较器重。等到李世民做皇帝了,房玄龄力主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唐朝制定国典。后来因病而逝,被李世民追赠太尉,配享太宗庙庭。
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死于李世民在位期间,二人在担任丞相期间配合的很好,因此被称为房谋杜断,李世民即位以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负责综理朝政。历任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封梁国公。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尉迟敬德原是刘武周部将,后投降李唐后成为李世民亲信,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射杀齐王李元吉,接着威逼李渊,对李世民功劳极大。尉迟敬德后来比较居功自傲,行为嚣张,被李世民敲打以后,晚年不问政事,安享富贵,不与外人交往。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病逝。
侯君集立了很多战功,加上是玄武门功臣,于是开始居功自傲,因讨灭高昌时私取宝物而被下狱,被释放后开始心生怨恨,先后劝大将张亮、太子李承乾谋反。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受到牵连被处死。家人被迁至岭南,还好李世民没有诛灭他的三族,侯君集应该感激不尽吧。
玄武门事变之后,杜如晦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后迁兵部尚书。李世民对他的评语是:“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李世民当政,先后册封其为蔡国公、吏部尚书、尚书仆射,和房玄龄共同佐理朝政。被誉为“良相”。629年抱病辞职,待遇仍旧不变。李世民多次派遣太医施治。
李世民死后,长孙无忌作为辅政大臣,辅佐唐高宗李治,因反对李治废后改立武则天,由此得罪了皇帝和未来的皇后,之后遭到许敬宗诬陷谋反,被削爵流放,最终自缢身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