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觉得《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才能很一般,你怎么看?
诸葛亮是封建社会中的相国典范:一生忠义,爱民如子。善于统战,民族团结。辅佐两代,两袖清风。赏罚分明,精兵简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为人方正,从无私心杂念。勤于理政,废寝忘食。谋求统一,八伐中原。一生为匡
扶汉室而奋斗,最后魂断五丈原。
从历史看,在地小人少的最弱的蜀汉国,诸葛居然能掌握主动丶先发制人丶八伐中原,不能不说诸葛领兵有方丶调度有方。安居平五路,是诸葛运筹帷幄丶决胜千里的大战略丶大气魄。八伐中原丶威震魏都,是诸葛重整山河
丶天下一统的大目标丶大理想。
可惜,出使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武侯,高风亮节,千古传颂!
有没有人觉得《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才能很一般,你怎么看?
首先,诸葛亮做为一代名相,才能一般是不可能的。他的功与过也不是我们这些俗人可以评判的。
所谓演义,就不能用正史的标准去衡量一个角色。《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天文地理,阴阳八卦,权术计谋,无所不能,甚至能呼风唤雨,号令天神。所有这些做为一个艺术形象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要不然《三国演义》也不会成为四大名著之一。
实际上,诸葛亮最宝贵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宝贵精神。人的肉体是不可能不朽的,但精神可以。只有为老百姓谋福利的人,老百姓才会想方设法美化他,只有活在人民心中的人才能成为神。这个“神”并不是单纯的迷信,更是一种对一个人所做所为功绩的肯定和褒奖,更是一种信仰。诸葛亮正好是一个历史时期出色人物的杰出代表,老百姓希望他完美无瑕。当然真正的人,是不会没有错误的,当一个人的功绩足够大时,就会被神化,一俊遮百丑。做为小说主人公,完美的形象,是每个读者想要的,《三国演义》的作者正是顺应了读者的愿望,成就了一个完美的诸葛亮。
有没有人觉得《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才能很一般,你怎么看?
谢邀,我觉得诸葛亮非常有才,只是他选错了团队。刘备是大哥,其实是一个庸才,德配位才不配位。关羽太傲,张飞莽撞,这些都说明大哥在管理上有问题。赵子龙是一条龙,可他却不是团队最核心人物。所以我认为,蜀国败落是必然的,并不是诸葛的才浅。这不过是我个人浅见,不一定正确,如回答失当,请包涵。
有没有人觉得《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才能很一般,你怎么看?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特别是几次电视版《三国演义》放映之后,“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甚至“死诸葛气跑活司马”等等故事让人们津津乐道,妇孺皆知,诸葛亮成了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通,上通神坻,地上全知,计无遗策,神机妙算的“神”。
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这样“神”么?诸葛亮年轻时自比“管仲”,从加入刘备集团到蜀汉的偏安,诸葛孔明其实就是个凡夫俗子,无半点“神”算。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经过大浪淘沙,大部分诸侯都灰飞烟灭,只剩下了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刘备等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中原,孙氏父子兄弟励精图治占有了江东,刘备来到荆州投奔刘表,诸葛亮当时从琅琊迁居荆州,隐居在隆中,却时刻关心天下大事,和荆州及至江南名士交好,想择良木而栖。刘备在水镜先生指点下,得知“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孔明先生人生唯一浓墨重彩的《隆中对》就出台了,帮刘备找到了人生方向。可惜的是刘备却不知道孔明先生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只不过是借用鲁肃的,孔明只不过贴了个自己的商标。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刘表死后,曹操亲率大军南下荆州。刘琮束手投降,孔明无半点良策,后在鲁肃的力促下,孙、刘两家结成了联盟,周瑜在赤壁击败了曹操。所谓的“借东风”“草船借箭”在历史上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在刘备以后的事业进程中,孔明一直是个二流角色,刘备取益州是庞统在辅佐,占领西川之后刘备倚重的是法正、刘巴。公元219年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任命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算上文臣武将诸葛排名十一位。试问一个经天纬地之才,从荆州到益州一路跟随,排名这么靠后,难道刘备眼瞎?毫无疑问不是的。
“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可谓妇孺皆知,这句话还有后半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子初就是刘巴,刘巴在刘备平定蜀中的过程中尽心尽力,让益州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孝直是指法正,在刘备进功汉中,法正奇谋百出,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去世后,刘备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唯一加封的,连关羽死了,都没有。法正是刘备夺取益州的最大功臣,是刘备最为倚重的人才。法正死后,刘巴接任尚书令。
刘备当年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出山,对孔明非常看重,关张不爽,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可实际上随着事业的壮大孔明被边缘化。特别是关羽被杀后,他们二人的军事策略已经分道扬镳。“三分天下”的设想是建立在拥有荆、益的基础上的,现在荆州丢了,三分天下计划也就失去了意义。当时刘备经过二年的军事准备,认为应该直取东吴,形成二分天下之势。即使兵败弥留之际,刘备想起了诸葛亮,进行托孤,也只把内政大权交接孔明,对外军事大权交给了李严。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刘备不但不“言听计从”。也只认定诸葛亮只是个内政帮手,从后面的发展来看,刘备是非常有识人之明的。只不过他没想到一介武夫的李严玩政治怎么可能是诸葛亮的对手,过不了多久,二个托孤大臣就变成一个了。
刘备临终前叮嘱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然而事实上,诸葛亮事无巨细大权独揽,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诸葛亮违背了刘备辅政的嘱托,行的是代政,架空了刘禅,完全违反了君臣之义。他为什么这样做?“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来: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是刘备。要报答刘备的知遇知恩,没回报心里就难受。至于什么刘禅,还是别的人,根本没在考虑之内,终其一生,诸葛亮也在努力完成这个“小我”,完全没有半点国家大义。
在诸葛亮人生的后半期,急于北伐,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不是他笨,非要拿鸡蛋碰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不过都是为了那个“小我”,报知遇之恩。但打仗是打综合国力,他这样穷兵黩武、空耗国力、劳民伤财,造成了百业萧条、民有菜色。《三国志》这样评价诸葛亮:“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大意是肯定了诸葛亮在处理内政、发展生产的能力,但在军事上却是一大庸才。
诸葛亮殚精竭虑地辅佐刘备和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呕心沥血,诸葛亮也因此成了忠臣的标志,为之后历代的统治者所推崇。客观上诸葛亮的形象在弘扬忠君爱国思想方面,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这十六个熠熠生辉、光芒四射的字。就是诸葛亮留给后世的永恒的财富!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八个字也绝对是诸葛亮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但以辩证的思想看,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有其正反二面,诸葛亮也不能例外。
有没有人觉得《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才能很一般,你怎么看?
史说、书说、《剧》说、传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有庙为证。我老翁再加两个皮匠(并非臭的)也难抵孔明先贤也!(本人认识字少,不求争辩)
有没有人觉得《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才能很一般,你怎么看?
我个人认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从整体来看是一位具有很高的战略眼光的谋略家,这一点首先在“隆中对”中,关于三分天下的定论和应对策略可以说明。可惜后来刘备违背了“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的国策,遭受夷陵之敗,蜀国从此由盛转衰。其次,在《出师表》中给后主刘禅的谏言也很正确,推荐了关键岗位人选。这两点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当然,他也有致命的问题,尤其在后继人选的培养上问题严重,蜀国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现象与他有很大的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