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除了朱允炆以外,还有爷爷直接传给孙子的皇帝吗?

历史上违背“皇位父子”原则,直接把皇位传给孙子的不在少数,比如南越武帝赵佗、汉昭帝刘弗陵、齐武帝萧赜、辽道宗耶律洪基、金世宗完颜雍、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等等。

中国从周公创立“嫡长子继承制”后,皇位“父子相传”就成了千年不变的铁律。其传承规则可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 有嫡立嫡:皇后被称为嫡妻,皇后的儿子被称为嫡子,这一条规定了嫡子在继承顺位中的优先权。
  • 无嫡立长:假如皇后无子,或者个别搞怪的皇帝,比如秦始皇,根本就没立皇后,那就没了嫡子。这种情况下论长幼,年长者为尊,被过继给皇后为子,以嫡子身份继承大统。
  • 无嗣过继:假如皇帝“不务正业”,一个儿子都没有怎么办?那就从近支宗室子弟中选择血缘关系最近的侄子,过继到自己名下,并以嫡子身份继位。

所谓“近支”,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亲兄弟是近支,没有亲兄弟,堂兄弟就是近支,没有堂兄弟,族兄弟就是近支。

因此,有第三条规定兜底,基本上就可以保证皇家不会绝嗣, “嫡长子继承制”应该可以被严格执行。

可落实到具体操作,还是出现了例外情况,比如“兄终弟及”会时常当“插班生”,再比如题干所说的跨过儿子辈,直接传给孙子。

01.南越武帝赵佗,传位于孙子南越文王赵眜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派出一支50万人的大军南下平定岭南地区,赵佗就是这支队伍的副将。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之际,赵佗起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在番禺建立南越国,关起门来当大王,成了一方割据势力。

刘邦在世时顾不上南越,他耍了个小花招,将赵佗的地盘封给了长沙王吴芮,让他去跟赵佗拼命。

吴芮虽然心有余,怎奈力不足,始终未能如愿。赵佗也审时度势,接受了汉使陆贾的建议,对大汉称臣,被册封为南越王。

到了吕雉称制期间,由于贸易摩擦,赵佗一怒之下不再承认臣属关系,而是自立为帝。

汉文帝即位后,陆贾二次出使南越国,赵佗再度承认对大汉的臣属关系,并去掉帝号,恢复南越王的称号,但对内依旧保留了皇帝的所有规制。

汉武帝建元四年,赵佗病逝,传位给孙子赵眜。

之所以没传位给儿子,原因只有一个:他太能活,去世时已经103岁,历经了秦始皇、秦二世、汉高祖、汉惠帝、吕雉(两位汉少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十朝,儿子们都没能熬过他。

02.汉昭帝刘弗陵,传位给侄孙汉宣帝刘询

刘弗陵是汉武帝的幼子(第六子),即位时才7岁,20岁驾崩,身后无子嗣。

这种情况下,按照继承法则,就应该执行第三条,即从近支宗室子弟中过继一人为嫡子。

事实上当时也是这么做的,辅政大臣霍光等人千挑万选,最后选中了昌邑王刘贺。

这位刘贺,就是汉武帝第五子昌邑王刘髆的儿子。

可是刘贺仅仅当了27天的皇帝,就被霍光废掉了,理由是短短27天内,刘贺犯了1127条罪,实在不配做人君。

这些罪状中就包括“不孝”,说刘贺在汉昭帝灵柩前无礼,丧期歌舞作乐,荒淫无度等等。

刘贺被废了,他这段历史就归零了,那就应该重新选择一位侄子辈的,过继给汉昭帝刘弗陵。

按这个规则,当时可选的宗室子弟有两支,一支是汉昭帝的三哥燕王刘旦的儿子们,另一支是汉昭帝的四哥刘胥的儿子们。

可结果却选择了孙子辈的刘询。

刘询是谁呢?他就是汉昭帝的大哥,戾太子刘据的孙子。

刘据生母卫子夫,是汉武帝嫡长子。不幸的是,汉武帝晚年爆发了震惊天下的“巫蛊事件”,刘据卷入其中,他这一族,除了刚出生的孙子刘询被关进掖庭狱外,全都死光了。

霍光为何不遵循继承制度,跨过儿子辈,直接给汉昭帝过继了个孙子呢?原因很复杂。

其一、燕王刘旦当年勾结上官桀、桑弘羊等人,曾经试图谋杀霍光、废掉汉昭帝夺位。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刘旦的儿子们,霍光就等于自掘坟墓。

其二、广陵王刘胥当时还活着,选了他的儿子那就面临一个尴尬:儿子是君,老子是臣,老子要给儿子下跪。这种事在后世不新鲜,但那时候还没有这种先例。

其三、刘胥父子品行低下,闹出来的丑闻不比刘贺少,霍光已经在刘贺的问题上栽了跟头,不敢再冒险了。

其四、刘据的遭遇一直被人同情,刘询享受了祖父的余荫,有很多拥趸实力。比如邴吉、张贺。另外,霍光的异母哥哥霍去病,是刘据的表弟,两家沾亲带故。

03.齐武帝萧赜,传位给孙子郁林王萧昭业

萧赜的遭遇跟朱元璋相似,培养了多年的好太子突然间撒手西归,老皇帝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但萧赜与朱元璋也不一样,他的嫡次子萧子良声望非常高,原本是太子萧长懋的最佳替补。那么,萧赜为何不按理出牌,就势立次子萧子良呢?

  • 原因之一:萧赜忌惮萧子良背后的琅琊王氏势力。

琅琊王氏是萧子良政治班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为了支持萧子良,多次与萧赜对抗,甚至公然阻止萧昭业进宫。

王氏自东晋衣冠南渡之后,影响了三代朝局,萧赜担心萧子良即位后,王氏会架空皇权。

  • 原因之二:萧昭业能继承萧长懋的政治班底。

在萧长懋去世后半年,萧赜就驾崩了。按理来说,这么多的时间内,萧赜是没办法培养皇孙的。但萧昭业有一个先天优势,即他能将父亲的政治班底直接接手。

这对萧赜来说是个利好,太子的班底不像萧子良的班底那么强势,威胁不到皇权,又免去了培养接班人的时间不足问题。

  • 原因三:萧昭业扮猪吃老虎蒙骗了爷爷。

我们知道,萧赜选择萧昭业其实是个大错误,这家伙刚一登基就霸占庶母,荒淫无耻得很。又杀了叔叔萧子良及众多大臣,残暴得很,最终才一年时间就被叔叔萧鸾干掉了。

但萧昭业在坐上皇位之前伪装得很好,深得爷爷萧赜的喜爱。再加上萧昭业有一副漂亮的皮囊,让外界产生了一种错觉。

人们说漂亮的女人有毒,如此看来,帅男人恐怕也有毒。

04.辽道宗耶律洪基,传给孙子天祚帝耶律延禧

辽道宗耶律洪基是大辽灭亡的第一罪魁祸首。

辽朝经过辽景宗、辽圣宗、辽兴宗三代人的努力达到鼎盛时期,辽道宗凭一己之力,直接将三代人的努力清零。

耶律洪基是个糊涂蛋,他是非不分,听信谗言,无端杀害了自己的皇后,又废黜、囚禁了唯一的儿子,太子耶律浚。

再后来,儿子被奸臣杀害,作为皇帝的耶律洪基居然一直被蒙在鼓里。

直到奸臣将魔爪伸向他唯一的孙子耶律延禧时,在大臣们的提醒下,耶律洪基才醒悟过来。

耶律洪基传位给孙子一点不出人意料,因为这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骨肉。假如过继子侄,那毕竟不是自己的骨血。

再加上耶律洪基对儿子的死怀有内疚之情,传位给孙子也就顺理成章了。

可惜的是,他这个孙子真孙子,耶律延禧不光糊涂,还非常荒淫,直接把大辽帝国给玩没了。

05.金世宗完颜雍,传位给孙子金章宗完颜璟

金世宗62岁那年,39岁的太子完颜允恭病逝了。第二年,太子的儿子完颜璟被立为皇太孙,即后来的金章宗。

金世宗有十个儿子,且儿子中不乏才能突出者,那么他又是为何不传子而传位于孙子了呢?

史书没有交代,后人一致认为,是昭德皇后乌林答氏的影响力所致。

乌林答氏与金世宗同龄,二人4岁定了娃娃亲,17岁成婚,夫妻俩琴瑟和谐。不过皇统九年,二人经历了一次生死恋。

那年,完颜亮通过政变登上了皇位。提到完颜亮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在伐宋战争中,在长江边上被南宋军队打得大败而归的那位皇帝。

完颜亮登基做得最出格的一件事荒淫,他勒令宗室子弟,将各家的年轻女人送进宫来供他“检阅”。这期间,无论长幼、无论亲疏,无数的女人成了他的玩物。

很不幸,当时为东京留守的完颜雍,也接到让妻子进宫当人质的命令。

乌林答氏不敢抗命,只好遵旨上路。她知道一旦进入皇宫就是完颜亮的玩物,于是半路上她投水自杀了,既没有违背完颜亮的命令,也保住了自己的清白之身。

完颜允恭就是乌林答氏唯一的儿子,完颜璟就是乌林答氏的嫡孙。

后人说,金世宗就是出于对乌林答氏的深深怀念,坚持将皇位传给乌林答氏的孙子。

06.元世祖忽必烈,传位给孙子元成宗铁穆耳

忽必烈的儿子真金是大元帝国的嫡系继承人,只是他在政治斗争中遭遇重大打击,在42岁时郁郁而终了。

铁穆耳是真金的嫡子,不过不是嫡长子,而是嫡幼子。

那就怪了,真金死后,忽必烈为何不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孙子?又为何不传给嫡长孙,而是传给了嫡幼孙呢?

这个不难理解,蒙古人的习俗跟汉人不同,他们对嫡系的注重程度其实远超出汉人,但在长幼问题上,却更偏重于“幼子守灶”。

真金是唯一的嫡子,按蒙古人的习俗,皇位必须在真金这一脉传承,而不是落到庶长子头上。

真金有三个嫡子,真金的嫡妻阔阔真最喜欢幼子铁穆耳。而且铁穆耳从小由忽必烈的皇后察必养大,有祖母和母亲的加持,铁穆耳最终成了接班人。

07.明太祖朱元璋,传位给孙子建文帝朱允炆

关于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的事,大家争论的比较多。很多人认为朱元璋太注重嫡系观念,我个人不赞同这个观点。

嫡系,指的是“嫡子”,而不是“嫡孙”。嫡孙是跟着嫡子走的,没有嫡子也就无所谓嫡孙。

也就是说,朱标死后其实朱允炆就已经不是嫡孙了,如果另一位嫡子(秦王朱樉、晋王朱㭎)当太子,他们的儿子才是嫡孙。

其实朱元璋立孙子理由只有一个:嫡长子继承制坑人,遇上了无解的难题。这个难题就是,秦王朱樉实在不适合当储君。

您可能说,朱樉不是死在朱元璋前面了吗?甚至朱㭎也死在了朱元璋前面,为什么不立老四朱棣呢?

您这话是“过后计”,朱元璋哪里能预料得到这俩儿子都死在自己面前?那时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最现实的做法就是赶紧确定储君,还能有时间扶上马送一程。

如果朱元璋知道朱樉和朱㭎都比他跑得快,我想他或许不急于立朱允炆,而是等着哥俩死后,直接立朱棣的。

您认为我说的是否有道理呢?

历史上除了朱允炆以外,还有爷爷直接传给孙子的皇帝吗?

历史上共有六位帝王把皇位传给孙子,其原因都是作为皇帝的爷爷太能活了,他的儿子都没能熬过皇帝英年早逝,于是作为皇帝的爷爷只能把皇位传位给孙子。

周平王(爷爷)将传给周桓王(孙子)

周幽王姬宫涅,是周宣王的儿子,西周最后一位国君。他在位期间贪淫无道,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从而亡国被杀。随后几国诸侯拥立他的儿子姬宜臼继位,这就是周平王。

公元前720年三月二十四日,周平王去世,而这时周平王的太子姬泄父已经去世了,大臣们于是拥立姬泄父的儿子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

南越王赵佗(爷爷) 传位孙子赵昧(孙子)

赵佗本是秦国将领,跟随屠雎南下平定岭南,之后便在岭南任龙川县令。

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大军平定岭南。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很快就将秦国搞灭亡了,这时中原大乱。南海郡尉任嚣病重,就把赵佗叫到跟前跟他说可以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的有利地形来建立国家,以抵抗中原各起义军队的计划。

之后他将秦朝的官员们都替换成自己的人,又将通向中原的道路阻断。前206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这大大地扩张了自己的领土,并在当地士民的拥戴下,建立了以番禺为王都,占地千里的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于公元前203年称帝。

一共治理岭南七十多年,经历了始皇帝,秦二世,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时期。于前137年逝世,享年103岁,是历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帝。由于他活得太久,他的儿子赵始早早去世,于是他死后他的孙子赵胡即位。

齐武帝萧赜(爷爷)传位给萧昭业(孙子)

南北朝时期南朝南齐武帝叫萧赜,他是齐高帝萧道成长子,南北朝时期南朝齐第二任皇帝。

482年三月初八日,齐高帝去世,萧赜即位,是为齐武帝。六月初一日,齐武帝立长子萧长懋为皇太子。493年正月二十五日,太子萧长懋去世。四月十四日,齐武帝立萧长懋的长子南郡王萧昭业为皇太孙。493年七月三十日,齐武帝病危,下诏让皇太孙萧昭业继承皇位。

辽道宗耶律洪基(爷爷)传位孙子耶律延禧(孙子)

耶律洪基是辽国第八位皇帝,1055年八月初二日,兴宗耶律宗真病危,召见耶律洪基准备让他即位。八月初四日,辽兴宗去世,耶律洪基继承帝位。

1077年,耶律乙辛诬告太子耶律浚谋图抢位,耶律洪基又不顾太子百般申辩,将他囚禁了起来。不久,耶律乙辛派人暗杀了太子,谎报太子病死。

1100年十二月,耶律洪基病倒。1101年正月十三日,耶律洪基在行宫去世,终年七十岁,遗诏由孙子燕国王耶律延禧(昭怀太子耶律浚之子)继承帝位。这就是辽国最后一位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

元世祖忽必烈 传位孙子铁穆耳

说起忽必烈很多人不会陌生,1273年,他建立了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六年之后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大统一。1286年,他亲自选定的皇位继承人真金早逝,他很伤心于是整日与酒相伴,1294年病逝,享年79岁。

真金的儿子铁穆耳继承皇位,这就是元成宗。

明太祖朱元璋 传位给孙子朱允炆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朱元璋称吴王时便立朱标为世子,朱元璋称帝后立其为皇太子,在其监国时宅心仁厚,体察百姓,深得朱元璋喜爱。

1392年,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因风寒病逝,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于是就把他的朱标的儿子作为继承人来培养。

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几天后太孙朱允炆即位。

这六位皇帝将皇位传给了孙子,他们的儿子本是下一任皇帝,可惜早逝。老皇帝只能在悲伤的情绪中将皇位传给太子的儿子,皇太孙。这几位老皇帝的儿子如果即位,那历史必将改写。

历史上除了朱允炆以外,还有爷爷直接传给孙子的皇帝吗?

肯定有

辽道宗耶律洪基,他将辽朝的根基毁得差不多了。

权臣耶律乙辛先后干掉了耶律洪基的妻子和儿子,

耶律洪基后来才醒悟杀了耶律乙辛,他死后由唯一的孙子耶律延禧即位

历史上除了朱允炆以外,还有爷爷直接传给孙子的皇帝吗?

中华正统王朝二十二代,除去夏商周三代上古王朝君主以外,自第四王朝秦开始,自始皇帝开创皇帝称号开始,以后一直延续至第二十二王朝清,宣统帝退位结束,期间中华大地经历了数百位正统皇帝,这其中的详细名单为:

秦代:皇帝二人(秦三世子婴去帝号改称秦王)

汉代:皇帝二十二人(几位少帝以及昌邑废帝、皇太子孺子婴、北乡侯懿不计入内)附新莽一人、玄汉一人

魏国:皇帝五人(含齐王芳及高贵乡公髦) 附季汉二人、吴国四人

晋代:皇帝十五人(含海西公奕) 十六国地方政权皇帝不计

南朝宋:皇帝八人 南朝齐:皇帝七人 南朝梁:皇帝四人 南朝陈:皇帝五人

附:北魏:皇帝十一人、西魏:皇帝三人、东魏:皇帝一人、北齐:皇帝五人(幼帝高恒不计)、北周:皇帝五人

隋代:皇帝三人(皇泰主侗及秦王浩不计)

唐代:皇帝二十一人(含武曌、唐隆幼帝重茂不计)

后梁:皇帝二人 后唐:皇帝四人 后晋:皇帝二人 后汉:皇帝二人 后周:皇帝三人 十国地方政权皇帝不计

宋代:皇帝十八人 附辽国皇帝九人 金国皇帝十人 大白高国(西夏)皇帝十人

元代:皇帝十人(元太祖铁木真、太宗窝阔台、定宗贵由、宪宗蒙哥生前均未称帝,止称大汗。天顺帝阿速吉八不计)

明代:皇帝二十人(含南明弘光帝、隆武帝、绍武帝、永历帝)

清代:皇帝十一人(清太祖努尔哈赤生前未称帝,止称大汗)

以上十九代正统王朝,并附魏晋、两宋时期其他并立王朝,共计生前即已登基称帝的正统皇帝二百二十六人。

这二百多位正统皇帝中,有应天命起兵夺取天下自立为帝的,有父死子继顺利继承皇位的,有众分天下时互不相让各自称帝对立的,也有叔伯夺取侄子、侄子强夺叔伯、堂兄弟之间内讧争夺皇位的,不一而足,而其中由亲孙子直接越过父亲继承祖父皇位的也有几例,下面为朋友们详细加以解答,以便于诸位了解那一段历史故事:

第一例:南齐世祖武皇帝萧赜传位给皇太孙、齐废帝(郁陵王)萧昭业

齐武帝萧赜是南齐第二代皇帝,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的长子,在齐建元四年(482年)即位,在位十一年,英明果断、崇尚节俭,不喜游宴奢靡,关心民间疾苦,是南朝皇帝中比较优秀的一位,在位期间南齐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家政局稳定。

齐武帝即位后,立长子萧长懋为皇太子。萧长懋为皇太子时崇尚名节,礼待文士,审理冤狱,颇得齐人之心,齐武帝也对皇太子寄予厚望,希望自己身后由皇太子继续延续齐高帝以来的节俭朴实作风,将萧氏齐国政权代代相传。

但皇太子萧长懋为人虽然风韵甚和、谦恭好学,另一方面也很喜欢奢侈华丽,自己的家里建筑都是殿堂辉煌、光彩炫目,同时皇太子的仪仗队伍也过于逾制,巡游绵延数里,几乎超越齐武帝本人仪仗。所以齐武帝后来得知皇太子奢靡僭越的事情后很是不喜欢,对皇太子加以斥责,并收捕了怂恿皇太子沉溺于奢侈享受生活的太子宾客及监作主使,以示对皇太子的警告。

其实萧长懋虽然有些生活奢靡,到底也不算什么大事,身为皇太子,享受一些也是合理范围之内的。不过南齐自立国以来,齐高帝、齐武帝都是节俭朴素惯了,自奉甚薄,以为天下人表率。齐武帝本来想让皇太子也遵循这一简朴美德,但是皇太子却不能延续先辈的节俭传统,所以齐武帝才大失所望,严厉训斥了皇太子,希望他能改正奢侈风格,真正做好齐国的继承人。

而萧长懋被父亲训斥并处置了太子府属员后,既畏惧且羞愧,心情郁闷低落,逐渐生了重病,久不能愈,最终在齐永明十一年(493年)正月二十五因病去世,时年三十六。齐武帝得知皇太子去世后,悲恸不已,亲自来到东宫为长子临哭尽哀,下诏用天子衮冕为萧长懋下葬,赐谥号为文惠太子,把他安葬在崇安陵。

皇太子去世后,齐武帝经过思考,舍弃其余诸子,在永明十一年(493年)四月十四改立皇太子的长子,自己的长孙南郡王萧昭业为皇太孙,入居东宫,成为齐国的继承人。

齐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三十,齐武帝萧赜病重不治,临终前,齐武帝命皇太孙萧昭业火速入宫,下诏让文武宗室百官叩拜皇太孙,以皇从弟、尚书左仆射、西昌侯萧鸾(齐高帝之侄、齐武帝堂弟)为首辅大臣,执辅佐皇太孙登基。当日,齐武帝驾崩,年五十四。皇太孙萧昭业奉遗诏即位,尊祖父为世祖武皇帝,安葬于景安陵,追尊父亲文惠太子萧长懋为世宗文皇帝。

萧昭业即位不过一年,就因荒淫放纵、奢侈失德而被已经升为大将军、尚书令的堂叔祖萧鸾于齐隆昌元年(494年)七月发动政变,废杀于皇宫西弄夹道内,时年二十一。萧鸾以皇太后名义下诏,追贬萧昭业为郁陵王,立其弟新安王萧昭文为帝。萧昭业史称齐废帝。萧鸾在两个月后再行废立之事,废萧昭文为海陵王,自立为帝,改元建武,萧鸾即齐世祖明皇帝。南齐皇家世系,由此改归萧鸾一脉。

而齐武帝在皇太子萧长懋去世后,改立孙子萧昭业为皇太孙,并最终将南齐皇位传给皇太孙一事,是中华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在位皇帝临终时亲自下诏将皇位隔代传给孙子的情况。齐武帝萧赜和齐废帝萧昭业这一对祖孙创造了历史,虽然结局并不是那么美好。

第二例:辽道宗耶律洪基传位给皇孙、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辽道宗耶律洪基,是辽兴宗的长子,兴宗时受封为燕赵国王、天下兵马大元帅。契丹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辽兴宗驾崩,遗命燕赵国王耶律洪基即位。耶律洪基登基后当年改元清宁,并在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将国号自大契丹恢复为大辽。

契丹清宁八年(1062年),辽道宗将嫡长子、六岁的耶律浚册封为梁王,清宁十年(1064年),耶律浚被正式立为皇太子。辽道宗恢复大辽国号后,在辽大康元年(1075年)授予十八岁的皇太子耶律浚兼任北南枢密院事,朝政大权委托其掌管。皇太子参与参与朝政后,法度严明,行事公允,朝野一片称赞。

但皇太子入朝执掌朝政后,因为处理政务严格不徇私情,导致和道宗宠臣、当年平定皇太叔耶律重元之乱的功臣,时任太师、北院枢密使、魏王耶律乙辛起了严重冲突,耶律乙辛为了保持权势地位、攫取更大利益,开始纠集党羽,将矛头对准皇太子耶律浚,及其生母、皇后萧观音。

在耶律乙辛一党的构陷诋毁下,辽道宗先是在辽大康元年(1075年)十一月将皇后萧观音以“十香词”私通案为由赐死(实际上是耶律乙辛党羽的陷害),尸身送归母家。然后又轻信了耶律乙辛谎报的:皇太子将为母复仇,准备纠集亲信举兵作乱、先诛杀耶律乙辛等人,再挟持道宗、然后自立为帝的谗言,于辽大康三年(1077年)初将皇太子幽禁在别宫,诏令宗室耶律燕哥(耶律乙辛死党)审讯查验。耶律燕哥秉承耶律乙辛之意,不理会皇太子的鸣冤,回奏道宗说皇太子对于谋反之事供认不讳。道宗勃然大怒,几乎立即下令处死皇太子,只是因为自己只有耶律浚这一个儿子,所以最后才勉强放过皇太子,但还是废耶律浚为庶人,送回上京软禁。

辽大康三年(1077年)十一月,耶律乙辛惧怕道宗日后顾念亲情,赦免废太子,导致自己会被清算,于是便指派爪牙暗中前往上京,将废太子杀害于囚宫中,耶律浚被害时,年仅二十岁。

道宗收到上京留守说废太子因病去世的奏报后心里很是难过,将耶律浚安葬在龙门山,又想要召见太子妃询问细情。耶律乙辛大惊失色之下害怕阴谋暴露,立即再次派人前往上京,故技重施将太子妃暗害,再安排死党奏报道宗说太子妃因为悲痛过度不治而亡。 道宗在儿子儿媳先后莫名其妙“病亡”后,逐渐醒悟,此后将皇太子留在上京的儿女接到身边抚养,并否决了耶律乙辛向道宗建议立辽兴宗次子耶律和鲁斡之子耶律淳(道宗侄子)为储君的建议,开始怀疑并疏远耶律乙辛一党。

辽大康五年(1079年)正月,道宗外出行猎“捺钵”,耶律乙辛奏请道宗留皇孙耶律延禧(皇太子耶律浚独子)留守上京,意欲趁机谋害皇孙。道宗听从北院宣徽使萧兀纳和夷离堇萧陶魄的谏言,带着皇孙随驾同行,耶律乙辛阴谋破产,而其党羽见耶律乙辛不再受道宗宠幸,也纷纷背弃离开,耶律乙辛从此一蹶不振。

辽大康七年(1081年),道宗以耶律乙辛私自卖出违禁物品、暗交南朝为由,取消其魏王王爵,降封混同江王,调离其老巢南京道,软禁在来州(今辽宁绥中),耶律乙辛乱党开始瓦解,之前的种种阴谋也开始渐显。

辽大康九年(1083年)二月,道宗亲自主持为皇太子耶律浚平反昭雪的仪式,追谥儿子为昭和太子。同年十月,耶律乙辛在来州因私藏兵器、准备投奔南朝之事泄露而被来州刺史奉命勒杀,皇太子当年被耶律乙辛暗害之仇终于得报。

辽大安七年(1091年),道宗册封唯一的皇孙、燕国王耶律延禧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总北、南院枢密院事,加任尚书令,成为实际上的辽国皇位继承人。

辽寿昌七年(1101年)正月初一,辽道宗行“春捺钵”,御驾抵达混同江行宫,接受文武百官及各国使者的正旦朝贺。当夜,白气从天而降、黑云起于西北、北方有四色杂气,互相杂混降落,道宗目睹此怪景,心中烦恼不安,开始生病。正月十三,道宗病重,命皇孙燕国王耶律延禧入宫觐见,让他接受百官朝拜,明确为嗣皇帝。当天道宗病逝,年七十岁,皇孙燕国王耶律延禧奉遗诏在行宫清风殿即位,同年二月初一,耶律延禧改年号为乾统,大赦天下,给祖父上谥号为仁圣大孝文皇帝,上庙号道宗,和祖母萧观音合葬于庆陵。

耶律延禧登基后,群臣给新皇帝上尊号为“天祚皇帝”,这就是辽国的末代皇帝---天祚帝。二十五年后,天祚帝被新兴的金国击败,穷途末路中准备投奔西夏,半途被金军擒获,辽国国祚终结。中华历史上第二例皇孙直接承袭祖父皇位的故事,就此终结。

第三例:金世宗完颜雍传位给尚书右丞相、皇太孙完颜璟

完颜雍(女真名乌禄)是金太祖完颜旻(女真名阿骨打)的孙子,许王完颜宗尧(女真名讹里朵)长子,成年后出仕,先后任光禄大夫、兵部尚书、济南尹、东京留守等职,封葛王。金正隆六年(1161年),金帝完颜亮(女真名迪古乃)出兵伐宋,极度搜刮国内物力民力,使得使得金国内部“民皆被困,衣食不给、苦不堪命,盗贼蜂起”,完颜亮的统治基础趋向于不稳。

时任东京留守的完颜雍趁机在东京(今辽宁辽阳)起兵,诛杀完颜亮留在东京的监军,祭告太庙,宣布废黜完颜亮,自己以太祖之孙的身份继位为帝,改元大定。

世宗即位称帝后,正在南征的金主完颜亮大怒,本想立即停止攻宋,率兵北归消灭完颜雍政权。但完颜亮思考再三后却想先打过长江,攻克临安,灭亡南宋后再回兵攻打完颜雍。可是在长江边的小镇采石矶,完颜亮大军被宋军击败,伤亡惨重。同时前线金军得知后方完颜雍已经起兵称帝,人心归附,所以更加没有斗志,只想早日北返。

完颜亮恼羞成怒,严令必须三日内渡江,违者立斩。在这种高压情况下,南征的金军不堪忍受完颜亮的暴虐统治,于金正隆六年、大定元年(1161年)十一月二十七发动了兵变,在瓜州渡的龟山寺杀死完颜亮,随后全军北返,向完颜雍投诚。这样,完颜雍夺取了金国政权,成为金国第五代皇帝——金世宗。

世宗登基后,一改完颜亮在位时的滥杀和高压政策,以宽厚仁德对待朝野万民,追复被完颜亮杀害的宗室及大臣名誉,平息内部纷争,勤政节俭,选贤治吏,轻赋重农,尊崇儒学,使得金国经济在他在位时期有着极大的发展,社会矛盾减缓,百姓富足安定,所以世宗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小尧舜”,在位时期号称“大定之治”。

世宗登基后,在大定二年(1162年)册立长子完颜允迪(女真名胡士瓦)为皇太子,大定八年(1168年)更名完颜允恭。皇太子生性仁孝,知民间疾苦、敬礼大臣、友爱兄弟,天性淳厚,没有任何悖逆失德的行为,颇具守成之君风范,世宗对他很是满意,认为把社稷交给皇太子没有半分遗憾。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世宗巡幸上京,诏令皇太子监国,并授予其“守国之宝”,这可以看出世宗对于皇太子的信任和勉力磨炼之心。

可是天不假年,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六月,皇太子完颜允恭突患疾病,不治而亡,年四十岁。当时世宗还在自上京南返中都途中,至天平山好水川时收到讣告,世宗悲痛莫名,恸哭失声,在行宫举哀为皇太子祭奠。九月,世宗御驾返回中都,没有回宫就到皇太子停灵的熙春殿致祭,之后又亲临祭奠达六次之多。

皇太子去世后,世宗本来想给儿子追赠帝号,在群臣的劝诫下,才改为追谥“宣孝太子”,以皇太子礼仪安葬于房山帝陵。

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八月,世宗将宣孝太子的嫡长子完颜璟(女真名麻达葛)封为大兴尹、册立为原王,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十一月,世宗拜皇孙原王完颜璟为尚书右丞相、正式立为皇太孙,成为自己的嗣君。

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正月初二,金世宗完颜雍在中都驾崩,年六十六。皇太孙完颜璟在世宗的灵柩前即位,改明年为明昌元年,追谥祖父为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上庙号世宗,葬房山兴陵;追尊早逝的父亲为体弘仁英文睿德光孝皇帝,上庙号显宗,神主升祔太庙,以帝礼改葬显宗于房山裕陵,完颜璟即金国第六代皇帝——金章宗,这是历史上第三次皇孙直接承袭祖父皇位的例子。金国在金章宗统治时期臻于极盛,社会发展极度兴旺,但同时也暗暗地埋下了衰亡的种子。

章宗于金泰和八年(1208年)驾崩,年四十一岁,而此时的漠北蒙古高原上,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已经统一蒙古诸部,自号“成吉思汗”三年之久了。二十六年后,蒙古窝阔台汗五年、金天兴三年、宋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十一,章宗的侄子——金国实际上的亡国之君金哀宗完颜守绪(女真名宁甲速)被宋蒙联军围困于蔡州城中已三个月之久,无法突围,在绝望中将皇位传给东面元帅完颜承麟,自己在幽兰轩自缢而亡。半日后,宋蒙联军破城,完颜承麟和守城将领、官员、军士全部在巷战中阵亡或自尽,金国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就此划上了句号。

第四例:元世祖薛禅汗忽必烈传位给皇孙、元成宗完泽笃汗铁穆耳

忽必烈是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孙子,监国景襄皇帝、也可那颜拖雷第四子,元宪宗桓肃皇帝蒙哥汗之弟,受宪宗诏命统管总领漠南中原事务。蒙古宪宗九年(1259年),宪宗在四川合州钓鱼城去世(有说是被守城宋军发石炮击中,重伤而亡),时在鄂州的忽必烈立即和南宋丞相贾似道议和,率军北返,回到燕京(今北京)。蒙古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燕京自行登基,称大蒙古国皇帝,依汉制改元中统,忽必烈即元朝第五代皇帝(实际上第一代皇帝)——元世祖。

世祖登基后,暂时放缓对南宋的攻击,集中兵力对付在和林本土称汗的弟弟阿里不哥,历时四年内战,世祖终于在中统五年(1264年)八月彻底击败阿里不哥,成为蒙古唯一的大汗。获胜后世祖改燕京为中都,改元至元,以示庆贺。

元至元八年(1271年)十二月,世祖按照《易经》中“大哉乾元”的文字,将国号改为“大元”,自称大元皇帝。至元九年(1272年)二月,世祖升中都为大都,宣布在此建都。

元至元十三年、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宋恭帝奉降表投降,至元十六年、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三月,南宋最后的抵抗政权在广东崖山失败,元朝统一全国,结束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世祖在中统二年(1261年)就册立十七岁的嫡长子真金为燕王,领中书省事,作为皇储培养(世祖庶长子朵而只早夭)。中统四年(1263年)五月,以燕王真金为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至元十年(1273年)二月,世祖以汉制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立嫡长子、燕王、中书令真金为皇太子,以汉家儒臣持节授玉册金宝,举行了盛大的册封仪式。

真金自幼由姚枢、窦默等儒学大师教导知识,熟读儒家经典,本身的儒学学识很高,对汉家传统仁政思想深有体会,成年后参与朝政时尤其看重汉臣,加以倚重,关怀备至。同时真金对于世祖重用的理财(其实是敛财)诸臣颇为鄙视,曾经呵责说:“财非天降,安得岁取赢乎!恐生民膏血,竭于此也。岂惟害民,实国之大蠹。”她的东宫宫殿落成,监作监官员想额外凿石为池,如古时候曲水流觞的故事,真金知道后说:“古有肉林酒池,尔欲吾效之耶!”不允许这样做。这都说明他对于民间疾苦比较理解,有着宽厚爱民之心。假以时日,如果真金能够正常继位、成为皇帝的话,一定能够执行爱民仁德之道,与民休息,建立德业。

世祖一方面欣赏皇太子真金的仁厚和崇礼之道,认为他是合格的继承人,同时又舍不得给自己理财的诸臣、念念不忘,父子间因为理念不同而隔阂日深。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春,御史台有御史上奏说世祖年事已高,不如禅位给皇太子,以颐养天年(不排除是理财派的阴谋),皇太子得知后大为惶恐,为了避免误会,于是让御史台都事尚文把这份奏章藏匿起来。可是理财派首脑阿合马(已被刺杀)同党答即古阿散等却在世祖驾前故意奏请收御史台内外百司吏案,明面是上是搜天下被埋没的钱粮,实际上就是揭露此奏章。最终奏章被世祖得知,世祖知道有人居然想让自己禅位,勃然大怒,命大宗正寺审理此案,矛头直指皇太子真金。

在右丞相安童、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等人的居中转圜下,此事被勉强揭过,答即古阿散等人被以贪赃罪处死,但是皇太子真金因为和世祖父子失和、又被莫名其妙地扣上想要逼父亲禅位的罪名,无可自辩,因此忧虑成疾、心气郁结,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二月初十病薨,年四十三岁。

培养了二十多年的皇太子郁郁而终后,世祖也深为后悔,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旦时停止百官的朝贺,身穿素服,为皇太子致哀,同时追赠真金为“明孝太子”。失去继承人的世祖此后性情大变,开始酗酒并暴饮暴食,身体越来越差,已经不能牢固地掌握庞大帝国。

明孝太子真金有三个儿子,都是正妻弘吉剌氏所生,但是世祖最喜欢的还是真金第三子铁穆耳。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世祖将明孝太子嫡长子甘麻剌改封晋王,出镇漠北;留皇太子嫡三子铁穆耳在大都身边侍候(明孝太子嫡次子答剌麻八剌是天生哑巴,不宜继位);这已经表明世祖将选立皇孙铁穆耳为皇位继承人。

至元三十年(1293年)六月,皇孙铁穆耳受命镇守故都哈剌和林(今蒙古额尔德尼召以北),掌管北方防务,同时世祖将明孝太子真金曾经持有的“皇太子宝”授予了铁穆耳,这间接表明了世祖传位给铁穆耳的意图。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二十二,元世祖薛禅汗忽必烈在大都驾崩,年八十岁。皇孙铁穆耳于四月十四从和林赶回上都,汇集诸王,以手持的“皇太子宝”、及新得到的“传国玺”为依据,在上都大安阁正式继位,即元成宗完泽笃汗。这是历史上第四次由皇孙继承祖父的皇位、直接登基为帝的例子。

成宗登基后,追尊祖父为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汗号薛禅汗;追尊父亲为文惠明孝皇帝,庙号裕宗。而元裕宗真金的三个儿子,在之后的岁月中,或是成为皇帝,或是被子孙追尊为皇帝,都得到了帝号(真金长子甘麻剌,在日后被其子泰定帝也孙铁木儿追尊为元显宗;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在日后被其子元武宗曲律汗海山追尊为元顺宗;真金第三子铁穆耳即元成宗完泽笃汗;此后历代元朝皇帝都是真金的后裔。)

第五例:即明太祖朱元璋传位给明惠帝朱允炆,略过不表

除了这五例外,还有其他几例孙子承袭祖父之位的情况,如春秋时期周桓王姬林承继祖父周平王姬宜臼周天子之位;汉初时南越文帝赵昧承继祖父南越武帝赵佗南越王之位;宋时大理废帝段素兴承继祖父大理圣德帝段素真大理国王(国内称皇帝)之位;这些要不然是没有皇帝称号,要不然是地方政权僭越称帝,不属于正统王朝,就不加以收录并解释了。另外,北魏文成帝拓跋濬虽然号称是继承祖父太武帝拓跋焘的大统,但是实际上他是联合朝臣擒拿了弑君的宦官中常侍宗爱后才继位称帝的,中间还隔了一个被宗爱当做傀儡拥立上台的叔父南安王拓跋余,其实是算不得直接承继祖父太武帝的皇位,这里稍微解释一下,以便大家参详。

历史上除了朱允炆以外,还有爷爷直接传给孙子的皇帝吗?

石敬瑭传位孙子石重贵,

后晋石敬瑭称帝之后,对辽太宗可以说是百依百顺,非常谨慎,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太宗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每当辽国使臣至,均拜受诏敕。除岁输30万布帛外,每逢吉凶庆吊之事都赠送好奇之物,以致赠送玩好奇异的车队相继以道。但是在整个后晋内部,却并不赞同石敬瑭的做法。

石敬瑭靠契丹的支持,也是靠武力得了帝位,和他一样拥有武力的各地将领也想做这个皇帝,所以反叛接连不断。再加上石敬瑭称帝后,用人和施政措施不当民心开始背离,这又给属将们作乱提供了借口和有利时机。镇守魏州的节度使范延光觉得总被石敬瑭猜疑,为防以后生变,抢先在魏州叛乱称帝。

石敬瑭派去的杨光远不但没有攻击范延光,反而和他合伙反叛,石敬瑭的两个儿子也先后被杀。最后叛乱虽然平息,却失去了两个儿子,给石敬瑭的打击很大。不久,镇州的节度使安重荣也在北方叛乱,他对石敬瑭“卑事契丹”非常不满,经常斥责路过的契丹使节。后晋天福六年,安重荣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起兵反叛。

安重荣最后由于部将的投降而失败,自己也被杀死,头被石敬瑭割下来送到了契丹。但这两次大的叛乱使本来心里就对仰契丹人鼻息而憋气的石敬瑭更是急火攻心。在安重荣叛乱的第二年,石敬瑭就死去了,给后代留下了一堆烂摊子。

辽太宗为自己收了ー个如此听话而且贴心的儿皇帝兴奋了没几,石敬瑭就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六月去世了。耶律德光难免唏嘘一番,转念想想也正常,毕竟这个“儿子”比自己还大了很多。现在更重要的回是,继任的孙子会不会像儿子一样的孝顺。

辽太宗的担心不是没有原因的。石敬瑭死后,后晋由石重贵承制即位即出帝。石重贵是石敬瑭的侄子,他的生身父亲石敬儒,原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的骑兵将领,很早就去世了。石敬瑭遂将石重贵视为己出,一直留在身边。石重贵少时谨言慎行,质朴淳厚,善好弛马射箭,颇有沙吃祖辈之风,深得石敬瑭厚爱。

石敬瑭还让他管理民事,但石重贵却好武不好文。石敬瑭镇守太原的时候,给他请了一个老师教他读《礼记石重贵却弄不懂其中深奥的含义,反而对老师说:“这不是我要从事的事业。”其实他是不喜欢读书。等到石敬瑭被围在太原时,石重贵身先土卒,冒着箭石冲锋杀敌,毫无惧色,更受石敬瑭的器重。

石敬瑭当了皇帝后,领兵去洛阳,要留一个儿子镇守太原,向太宗留谁合适。辽太宗说:“你把儿子们都叫来,我给你选”等石敬瑭的儿子们来了之后,耶律德光指着石重贵说:“这个眼大的就行。”

于是石重贵被留下来守卫太原,全权管理河东地区的事务。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石敬瑭对他这个侄子更是器重,不断加升官职,直到封为郑王,后又封齐王,还想把皇帝之位传给他。石敬瑭忧郁成疾,死后石重贵继位,石重贵在叔父尚有嫡子在世时,能继承大统,其间肯定不乏官中密谋。

石敬瑭生有六子,或早天,或阵亡,仅剩幼子石重睿一人。本来石敬瑭在病中托孤与宰臣冯道,要冯道辅立石重睿。但他死后,冯道与当时掌握实权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却拥立了石重贵。

石重贵继位时,后晋的社会状况比石敬瑭的时候更糟,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朝廷的腐败又使地方的贪官污吏竞相仿效,搜刮百姓,鱼肉乡里。再加上水利设施常年失修,每遇天灾,百姓背井离乡,没有安居乐业的地方。就在石敬瑭死的这一年,山西和陕西一带发生了蝗灾,庄稼被吃得精光,粮食绝收,逃亡他乡的难民无数,俄死的人也遍野都是。

第二年,蝗灾继续,波及河北河南等地,开封一带的飞蝗遮天蔽日,满山遍野,草木的叶子眨眼间就被吃尽了。在天灾人祸降临之时,后晋不是救民于水火,反而变本加厉地搜刮百姓。石重贵派文武大臣36人到各处去征集钱帛,然后用于军队。虽然没有人自己的腰包,但不体恤百姓疾苦,却是自毁江山的做法。

尽管他继位时为收拢人心,宣布免收当年的秋税,但没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石重贵最让人鄙视之处,是他的荒淫。石敬瑭在魏州任节度使的时候,给自已的弟弟石重胤娶了节度副使的女儿冯氏为妻,石重胤去世较早,冯氏一直独自生活。石重贵早就对这个姿色动人的婶娘动了心,但又不敢乱来。

等他继承帝位后,就毫无顾忌地将婶娘召进了宫里。在石敬瑭的灵柩还停在宫内的时候,他和冯氏就在后宫里寻欢作乐起来。在接受大臣祝贺他继承帝位时,他说:“皇太后有命,卿等不必这么庆贺!”等大臣们都走了之后,他就让人摆上酒宴,和冯氏一起饮酒作乐。

等到最后喝得烂醉时,在左右的搀扶下回宫,路上经过石敬瑭停灵的梓官,石重贵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养父石敬瑭,于是说了句醉话:“皇太后有命,与先帝不必大庆!”左右的侍从听了忍不住笑出声来,石重贵自己也充满醉态地笑起来,对左右说:“我今天做新女婿怎么样?”冯氏和众人听了都大笑不止。石敬瑭尸骨未寒,石重贵就荒淫成这种样子,其败亡之兆不言自明。

历史上除了朱允炆以外,还有爷爷直接传给孙子的皇帝吗?

辽道宗耶律洪基,权臣耶律乙辛先后干掉了耶律洪基的妻子和儿子,耶律洪基后来才醒悟杀了耶律乙辛,他死后由唯一的孙子耶律延禧即位。

南越武帝赵佗原本是秦始皇手下的武将,负责镇守百越之地,秦末时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曾一度称帝。赵佗非常能活,一共活了103岁,熬死了秦始皇、秦二世、汉高祖、汉惠帝、汉前少帝、汉后少帝、汉文帝、汉景帝八位皇帝。

在赵佗碾压所有皇帝的超长待机状态面前,他的儿子们一个个都走在了他前面,所以赵佗只能传位给孙子赵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