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汉初诸侯王张敖造反事件?

高祖八年,刘邦从东垣(真定)返回长安。路经赵国柏人县时,他的小心脏不安分地乱跳起来,于是下令变更了行程。这件不太起眼的小事,却催生了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刘邦去东垣干什么了?找韩王信(不是韩信)算账去了。

韩王信是战国韩襄王的孙子,项羽册封的诸侯之一,楚汉战争时他在项羽和刘邦之间反复横跳,不过最终还是押对了宝。项羽被灭后,刘邦将他的封地从颍川迁徙到了代地。

高祖六年,韩王信投靠匈奴,把刘邦气得大脑短路。于是刘邦亲率大军北伐,结果被匈奴人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差点把老命搭上。

白登山事件后,刘邦接纳大臣娄敬的建议,与匈奴和亲,计划将自己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嫁到匈奴。结果被吕雉一顿哭闹,只好改变主意,用宫女冒充公主糊弄鬼,却将鲁元公主嫁给了赵王张敖。

刘邦在东垣将韩王信的部将修理了一顿,却没有逮住罪魁祸首,只好扫兴而归。

从东垣到长安要路过女婿的封国,按照原计划,刘邦一行将在柏人县驿站驻跸。可就在此时,刘邦的心脏却莫名其妙地狂跳不止。

这一年刘邦已经57岁了,还受过重伤,估计心脏需要大修了。可那时候汉帝国穷,没钱买CT,所以刘邦就把心跳归结为神秘的第六感:这地方有点鬼哎!

于是他叫来随行官员:此地叫什么名字?答曰:柏人。

那时候,“柏”跟“迫”读音相同,刘邦一听恍然大悟:“柏人”就是“受迫于人”,难怪心跳得这么厉害,传旨,不许停留,继续南行170里到邯郸驻跸。

邯郸是赵国的都城,女婿张敖得到报信,手忙脚乱地安排好了接驾事宜。

张敖是刘邦的好友张耳的儿子,只比刘邦小15岁,比鲁元公主大了近30岁。

当年刘邦混迹江湖的时候,常常在张耳家里一住就是几个月,张耳管吃管住管玩,二人关系铁得很。楚汉战争时,张耳投奔了刘邦,被封为赵王。

能把唯一的女儿嫁给一位“老女婿”,足见刘邦对张家父子的偏爱。

因为刘邦临时变更行程,张敖准备得有点仓促,估计他害怕老丈人不满意,所以他一咬牙端出了镇山之宝,以讨岳父的欢心——美女赵姬。

果然刘邦很满意,没有发脾气,第二天拍屁股走人了。这件事引发的重大事件就是,第二年这位赵姬生下了皇七子刘长,并引发了一段长达几十年皇家恩怨。

还有一件重大事件在柏人县的驿站被揭开了盖子。

刘邦突然改变行程,搞得赵国负责接待的官员贯高、赵午猝不及防:TND,白准备了,便宜了你刘老三!

二人一挥手,驿站夹墙里涌出无数杀手,原来,他们计划在这里设计了一场针对刘邦的谋杀案!

贯高和赵午是什么人?又为何要刺杀刘邦呢?

事情要回到一年前,也就是张敖刚刚迎娶鲁元公主的那一年。刘邦也是因为韩王信的调皮捣蛋,从平城路过赵国。

中年大叔张敖喜从天降,娶了天下第一白富美,自然对刘邦感激得无以言表,此刻老丈人大驾光临,自然得拿出孝子的姿态百般讨好。

张敖是怎么做的呢?他脱掉华服,穿上仆人的服装,亲自下厨给老丈人准备膳食:“旦暮自上食,体甚卑,有子婿礼。”

估计刘邦被韩王信的事搞得焦头烂额,再一看女婿老树皮的脸,和那副猥琐的模样,心里一点也不爽。于是他把心中的气都撒在了张敖头上:“箕踞骂詈,甚慢之。”

刘邦就这副德行,别说对女婿,就是朝中重臣他也是说骂就骂,说打就打,都习惯了。可张敖的两位国相贯高、赵午不干了:太羞辱人了,士可杀不可辱!

这俩老头六十多了,跟了张家父子一辈子,一身的侠义之气。对他们来说,赵王才是自己的主子,皇帝往后排,主子受辱,仆从就该以死报之。

于是二人愤愤不平地向张敖进言:“天下有能者居之,您对他恭敬,他却羞辱你,咱干了他!”

张敖吓坏了:“当年俺爹被人打丢了封地,都仰仗陛下的厚爱,我张家才有今天,你们千万不要再说了。”

得,贯高、赵午一腔热血为主人,主人却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

正常情况下,他们应该就此打住,可他们竟然着了魔似的:咱主人胆小,那干脆就不让他参与,咱替他把事做了,成功了果实归他,失败了咱不连累他。

所以,他们没敢在邯郸行事,而是把行动地点定在了柏人。谁曾想,一场精心准备的大计,却被“心脏早博”搞黄了。

随着刘邦的离开,这个未遂事件本该被永远隐藏于历史的尘埃中了,不料第二年,贯高的一个仇人也不知道从什么渠道得知了他们的阴谋,于是事发了。

生死关头见真章,那些参与者,或被牵连者,纷纷选择了自杀,唯独贯高不肯死:咱都死了,谁来替主人鸣冤?咱这么做岂不是害了主人吗?

于是他被打得体无完肤:“吏治榜笞数千,刺剟,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意思是身上没有一寸完整的肌肤能够用刑了,他却始终一个腔调:事情就是我做的,跟赵王无关。

刘邦还是不放心,特地请贯高的好友泄公去狱中套取实情。贯高动情地说:“谁不爱自己的父母妻儿?我会为了赵王,牺牲三族的性命吗?这么做就是因为赵王确实是被冤枉的。”

泄公的汇报感动了刘邦,于是刘邦下令赦免了赵王和贯高。

这位义士贯高又以给了后人一个巨大的惊叹号,他说:“赵王得以昭雪我就没有遗憾啦,我以人臣之身做下谋逆之事,陛下不杀我,我也没脸见陛下了。”

于是他在狱中自断其喉!

从整个事件来看,赵王张敖谋反纯属冤案,他唯一的责任是没有处置贯高和赵午。可事件的结果却是,张敖被废黜了赵王,看在鲁元公主的份上,将他该封为宣平侯。

既然女婿白白遭受了一场冤狱,刘邦为何不但不安慰,还公然废黜了他呢?

其实即便没有贯高、赵午的谋反事件,刘邦也会找理由废掉张敖,这是他临终前最重要的大事!

谋反事件曝光于高祖六年(前198年),离刘邦驾崩仅剩三年。此时刘邦拖着病体四处征战,目标只有一个——干掉所有的异姓诸侯王。

当年为了打败项羽,刘邦迫不得已以封土裂疆的代价驱使英布、韩信、彭越等人给他卖命,但国家统一以后,这种诸侯割据的模式必须改变,否则项羽的悲剧必将重演。

刘邦年近六旬,他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他去时候,孱弱的刘盈连功臣势力都镇不住,更何况异姓诸侯王呢?

所以,刘邦才不顾健康,拖着一身的伤痛南征北战。如果说张敖蒙冤,韩信不冤吗?彭越不冤吗?英布不冤吗?说白了,那些异姓诸侯王就是想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根本没有叛逆之心,他们都是被冤枉的。

但刘邦不能这么想,这些异姓诸侯王今天想保一亩三分地,明天就会生出异心,后天就可能举兵,因为他们有这个条件和实力。

所以,请不要拿道德衡量政治利益!

也因此,张敖早就上了刘邦的黑名单,没有贯高事件,他也会被戴上别的罪名,乖乖地交出赵王的印玺。

如何评价汉初诸侯王张敖造反事件?

引言:

西汉初年的邯郸城驿馆里,天已经很晚了,皇帝刘邦正在洗脚,一名年轻的侍者伏在地上服侍刘邦,脸上充满了恭敬,一旁还有刚刚吃剩下的残羹冷炙。可刘邦却一脸愠色,嘟囔着骂到:“你这家伙动作就不能麻利点?慢吞吞的像头猪一样,还有你给朕送的饮食,什么玩意啊!”侍者不敢抬头,只是嘴里怯怯的说着:“诺,诺……”一边缓缓退下。门外,数十人正透过声音恶狠狠地盯着那间屋子,一阵风吹过,当晚的天气更凉了些……

赵王张敖像

按理说,刘邦作为大汉的开国之君,对一个侍者严厉些在封建社会本不算什么,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位侍者可不是一般人。他叫张敖,汉初被封为赵王,是开国功臣张耳的儿子,还娶了刘邦和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就是这样一个身份如此尊贵的人却心甘情愿做侍者去伺候老丈人刘邦,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即使这样卑躬屈膝,没几天,赵王张敖就被刘邦定了谋反大罪投入监狱。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赵王张敖谋反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

一.飞来的横祸——一觉醒来谋反了!

张敖本人在汉初没立过什么大功,但他的父亲张耳却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赵王,可惜张耳因病在公元前202年去世,其子张敖承父王位,又娶了鲁元公主成为刘邦的乘龙快婿,一时风光无限。

由于刘邦北上攻打匈奴归来,路过邯郸,他是皇帝又是张敖的岳父老泰山,为了侍奉刘邦,张敖亲自穿上下人的衣服给刘邦端茶倒水,伺候的非常周到。可刘邦非但不领情,还经常辱骂张敖,张敖虽然没有说什么,可他手下以丞相贯高为首的大臣却无法容忍刘邦对自己的国君如此行径,决定在邯郸的柏人县驿馆刺杀刘邦,说来也巧,刘邦打听地名,认为柏人之名不祥,于是没有按照原定计划在柏人留宿,贯高的刺杀计划宣告破产。

贯高、赵午等十馀人皆相谓曰:“乃吾等非也。吾王长者,不倍德。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汉八年,上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厕。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汉高祖刘邦剧照

这件事很快便传到刘邦耳中,自己的女婿居然想谋反杀死自己,刘邦感觉遭遇了奇耻大辱一般,愤怒充斥了刘邦的大脑。就这样,毫不知情的赵王张敖一觉醒来被这飞来的横祸打入了死牢,还背上了谋反弑君的罪名。

二.上天注定还是早有预谋?——刘邦的手段

今天,我们再翻看两千年前的这起事件,很明显张敖是蒙上不白之冤,但刘邦的反应是否太强烈了,在这看似谋反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1.死里逃生太蹊跷

贯高他们密谋在驿站刺杀刘邦,而刚好那一天,刘邦突然问起了所在的地名,并以地名不吉利为理由突然选择离开。当然,逃跑是刘邦的惯用伎俩,可早不问晚不问偏偏在这个时候问,刘邦才得以死里逃生。难道老天真的那么眷顾刘邦吗?还是说刘邦早已知道不过找个借口跑路呢?实在太蹊跷了!

贯高密谋刺杀刘邦

2.行为太过反常

贯高他们想杀刘邦是因为刘邦的那张臭嘴,当然刘邦平素喜欢骂人这是人尽皆知的毛病,但刘邦骂人也分场合的,刘邦就从来不骂张良,这说明刘邦虽然嘴巴不干净但是心里还是非常清楚的。

汉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朝夕袒韛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婿礼。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而这次刘邦骂张敖显然有些不合常理,张敖并没有过失,相反还毕恭毕敬的伺候刘邦很多天,俗话说“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可刘邦却还是经常辱骂张敖,这才导致贯高等人看不下去,有了刺杀刘邦的事件。像刘邦这样脑子门清的人,又怎会做出如此反常的行为呢?

3.白登之围受刺激

在来邯郸之前,刘邦刚刚遭遇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屈辱——白登之围!在山西大同的白登山上被匈奴冒顿单于的四十万骑兵围困了七天七夜,最后靠陈平的美人计才换来逃出生天。虽说捡了一条命,可刘邦却窝了一肚子火,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刘邦选择向张敖发火。可这么多人可以发火为什么偏偏选中了张敖呢?还不是他那顶赵王的帽子!

白登之围示意图

如果刘邦是有目的的针对张敖,那么他的这些行为也就说的通了,通过这种看似不经意的举动来达到自己早已筹谋良久的目的——戬除异姓诸侯王!

三.处理结果——刘邦私心已暴露

相比于刚刚遇刺后不问缘由的抓了张敖,在此后刘邦反而处理的理智的多,要求找出张敖谋反的证据。可事实是张敖确实没有参与谋反,刘邦却依然剥夺了张敖的赵王之位了事。在这样的处理结果下,刘邦的私心早已暴露!

1.杀不杀张敖无所谓,关键是他不能做赵王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下刘邦为什么来邯郸,是为了彻底平定韩王信的叛乱归途时路过,而在解决韩王信之前,刘邦已经解决了燕王臧荼,楚王韩信等人,这说明刘邦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消灭异姓诸侯王(与匈奴交战是平定韩王信事件的扩大化)。所以说虽然你张敖是功臣后代,虽然你张敖确实没有谋反,虽然你张敖是我的女婿,可你毕竟不姓刘啊!因此,杀不杀张敖是其次,赵王你是绝对不能再做了!

2.赢个好名声

刘邦逮捕了刺杀的主谋贯高后,对贯高进行了严刑逼供。可贯高很有骨气,咬定张敖没有参与谋反,当然刘邦自己心里可能更清楚。于是刘邦派贯高的同乡泄公去探视贯高,贯高依然没有改口。所以刘邦也就顺水推舟的释放了张敖和贯高。

一来事实如此,再追问下去也没什么必要了,二来刘邦素来爱才,他被贯高的精神所感动,三来释放谋杀皇帝的人,也会使世人觉得刘邦宽宏大量,为刘邦赢得好名声,可谓一箭三雕。

吕后这件事给了刘邦很大压力

3.妻子和女儿的压力

张敖虽然不姓刘,可他的妻子鲁元公主是吕后最疼爱的女儿(惠帝时吕后想杀齐王刘肥,刘肥贿赂鲁元公主,使她向吕后求情,居然使吕后改变心意,放刘肥一条生路)。吕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强人,势力强大,即使是刘邦也要让她三分,另一边刘邦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年纪轻轻就做寡妇,而且当年彭城之战刘邦为了逃命几次把鲁元公主踢下马车,内心多少有些愧疚。相比于那些战功显赫的异姓王,张敖这个官二代没什么威胁,再加上妻子女儿的压力,刘邦选择妥协,放了张敖。

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四.天命还是巧合?——该来的谋反还是来了

随着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赵王张敖谋反一事最终以削爵释放而告终。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老天也觉得这次刘邦做的过分了些,于是给刘邦和他的大汉王朝带来了真正的谋反。

原来,张敖当初为了讨好刘邦,甚至把自己的嫔妃也拱手送上,好色成性的刘邦欣然接受。不久,美女因张敖谋反而受牵连被捕入狱,却在监狱发现自己怀上了刘邦的孩子,可惜此时刘邦正在气头上没有认这个孩子,美女绝望之下选择生下孩子后自杀,那个孩子便是刘邦的第七个儿子——淮南王刘长!文帝时,刘长发动叛乱绝食而亡,武帝时,刘长之子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先后造反,刘长一支给汉朝带来了近百年的动荡,而这一切的根源,便来自于刘邦冤枉张敖的那次小小的意外插曲!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为母亲报仇成为他谋反的一大推力

当然,刘邦自己可能也没想到,自己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会为后世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应。美国科学家爱德华.洛伦兹曾说:“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或许就是最典型的蝴蝶效应的案例吧!

结语:

为了国家安定,完成自己“非刘姓而不王”的目的,拿下张敖是必须完成的一环,至于用什么方式刘邦并不在意。所谓张敖谋反,不过是刘邦耍的一种手段,为自己后来扶植刘姓诸侯王显得名正言顺,张敖只是刘邦实现自身权力价值下又一个牺牲品罢了!

如何评价汉初诸侯王张敖造反事件?

汉初赵王张耳薨,子张敖袭爵,娶刘邦长女为王后。

公元前200年,刘邦途经赵国。张敖放低身段犹如奴仆般伺候岳父,刘邦却流氓习气不改,变着法儿地羞辱女婿。赵国国相贯高与赵午等老臣义愤填膺,指责张敖懦弱,欲弑刘邦泄愤,遭到张敖竭力阻止。

贯高等人依然不平,坚持为了不受辱原则杀死刘邦,并约定事成后归功于张敖,事败则集体承担罪责。次年,刘邦再至赵国,鬼使神差般躲过暗杀。一年后,暗杀计划被贯高的仇人告密,刘邦逮捕了张敖和贯高等人。

贯高与暗杀集团成员们受尽酷刑,一口咬定与张敖无关,并将详情告知奉诏探狱的同乡泄公。泄公回报刘邦,“上乃赦赵王。”

张敖被赦后,被封宣平侯。刘邦对张敖这些舍生忘死的部下极为赞赏,尽封高官。

概言之,张敖并未参与谋反事件且不知情,是本案受害人。贯高等人组成暗杀集团目的,也非弑君篡位,而是展现燕赵义士风骨与“君受辱臣当死”精神,所以此案最终以喜剧收场。这是一个双赢场面:刘邦赦罪升官展现明君形象,张敖爱岳父和贯高集团敬赵王,显示忠孝形象。

如何评价汉初诸侯王张敖造反事件?

公元前201年(汉六年),韩王信勾结匈奴,并率军攻打太原。这个“韩王信”并不是淮阴侯韩信,尽管同名同姓同时代同阵营,为区别二者,《史记》中称之为“韩王信”。

公元前200年(汉七年),冬天,刘邦亲自带兵在铜鞮(tónɡ dī,今山西长治北部)击败韩王信的军队。韩王信投奔匈奴,匈奴冒顿(mò dú)单于派大军,将汉军围困在平城(今大同西北)。这时陈平建议贿赂单于的皇后阏氏,刘邦才得以仓皇而逃。

时值隆冬,从平城逃出来的汉军身着单衣,粮草已尽,汉高祖决定绕道赵国修整。赵国国王张敖是刘邦的女婿,他娶了刘邦和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

赵王张敖对待刘邦非常恭敬,他换上仆人的衣服,以女婿对待岳父的礼节,从早到晚亲自侍奉刘邦的起居饮食。对刘邦则非常傲慢无礼。

赵国相国贯高原是老赵王张耳的门客,虽然年近六旬,此时早已气愤异常。他和赵午等十余人对赵王张敖说:“我们替您杀了刘邦吧!”。

赵王张敖一听之下,急忙劝阻道:“当年多亏了刘邦,我们赵国才得以复国,我们怎能恩将仇报!”

刘邦

贯高们则说:“刘邦侮辱我们的王,就是侮辱我们。我们不能陷大王于不义。我们杀刘邦,一定不会连累大王。”

汉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朝夕袒韛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婿礼。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赵相贯高、赵午等年六十馀,故张耳客也。生平为气,乃怒曰:“吾王孱王也!”说王曰:“夫天下豪桀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张敖啮其指出血,曰:“君何言之误!且先人亡国,赖高祖得复国,德流子孙,秋豪皆高祖力也。愿君无复出口。”贯高、赵午等十馀人皆相谓曰:“乃吾等非也。吾王长者,不倍德。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公元前199年(汉八年),刘邦带兵到东垣追击韩王信归来,再次路过赵国。赵王张敖献上自己的宠妃赵姬,刘邦宠幸之后赵姬有了身孕。张敖为赵姬单独设立了宫殿供她居住。刘邦觉得张敖还算顺服,就没有灭赵,准备返回长安。

大军途经柏人县城,刘邦准备在此留宿。贯高等人在柏人县的馆驿夹壁墙中隐藏了杀手,准备待刘邦睡下后行刺。

刘邦忽然心有所动,问从人:“这是什么地方?”随从回答道:“这是柏人县城。”刘邦大骇:“柏人,这是要为他人所迫!”

于是刘邦率大军,连夜而走,就此躲过一劫。

汉八年,上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厕。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公元前198年(汉九年),有人向刘邦密报了这件谋反的阴谋。刘邦大为震惊,立刻派人将张敖等人抓了起来,押到长安。

刘邦放出话来,张敖的大臣们谁要是敢跟着张敖到长安,一同治罪。从大臣都心怀畏惧,不敢前往,只有贯高等人剃光头发,卖身为奴跟到长安,都被投入大牢。

狱吏对贯高严刑拷打,贯高只是说:“这是臣子们的私下行动,赵王并不知情。”

但刘邦得知了贯高的事情,大为赞赏。派中大夫泄公前去探望。贯高对泄公说:“赵王的确不知道刺杀的事情。”于是泄公上报刘邦。刘邦据此释放了张敖,不过废除了王位,降为宣平侯。

之后,刘邦让泄公传达他的旨意:赦免贯高!

贯高被无罪释放后,开口便问:“赵王真的没事了吗?”

泄公说:“不但赵王没事,高祖还非常钦佩你的为人,同样赦免了你!”

贯高长叹道:“大王没事了,但我是有罪的,我当初之所以不自杀,只是为了给大王申冤!”

说罢,咬舌而死。

上贤贯高为人能立然诺,使泄公具告之,曰:“张王已出。”因赦贯高。贯高喜曰:“吾王审出乎?”泄公曰:“然。”泄公曰:“上多足下,故赦足下。”贯高曰:“所以不死一身无馀者,白张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责已塞,死不恨矣。且人臣有篡杀之名,何面目复事上哉!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乃仰绝肮,遂死。当此之时,名闻天下。——《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刘邦建立汉朝后,主要封了七位异姓王。但是刘邦对此七人极为忌惮,所以他们的下场也大都极惨。如楚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被吕后处死;梁王彭越被贬,之后也被吕后处以醢刑。淮南王英布被迫造反,被妹夫长沙王吴臣所刺杀。韩王信担心会被汉朝诛杀,便投降匈奴,在攻汉中战死。燕王卢绾逃入匈奴,不久后病死。唯一幸存的异姓王只有吴芮的长沙国,因为实在太小,反倒得传五世,最后却因无后而灭亡。

赵国因为曾经刺杀过刘邦,虽然国家被废,但得了个宣平侯,也算是保全了家族。相国贯高在咬舌自尽的时候,绝想不到他的义举居然有这么大的作用。

如何评价汉初诸侯王张敖造反事件?

西汉初年,赵王张敖造反是一个荒唐的政治事件,其中几个主要人物,张敖是无辜的,刘邦是无理的,贯高是前后矛盾的。这么几个人,在一个时间节点上走到一起,演出了一场荒诞剧。

看看事件的起因。

汉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张敖)朝夕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婿礼。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赵相贯高、赵午等年六十余,故张耳客也。生平为气,乃怒曰:“吾王孱王也”。

简单来说,刘邦路过自己的女婿、赵王张敖的地盘,张敖对这位皇上老丈人毕恭毕敬,刘邦则是大剌剌地坐没坐相,还时常骂几句,傲慢异常,缺少对侯王应有的礼数。赵国丞相贯高等人看不下去了,恨恨地说:“我们赵王也太窝囊了。”

于是上演了一场荒诞剧。

先说张敖。

张敖的父亲张耳,比刘邦大8岁。刘邦还是平头百姓时,多次从家乡沛县,到几百里地之外的开封张耳处游玩,有时一住几个月,和刘邦算得上贫贱之交的朋友。

反秦风暴中,张耳率赵国义军随项羽入关,获封常山王。王位还没坐热,就被对手赶跑了。当时的形势是楚强汉弱、楚近汉远,张耳却选择了投靠实力弱、路途远的老朋友刘邦。汉四年,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这里面功劳、实力、声望、交情的因素都有。汉五年,张耳去世,儿子张敖接替王位,并迎娶了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

两年后,刘邦路过赵地,张敖作为臣子、女婿、受恩者,对身为皇上、岳父、恩公的刘邦恭恭敬敬、尽心尽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怎么可能像其他功臣王一样,在刘邦面前摆王爷范儿呢?

说到造反,张敖既无动机,也无实力,更无能力。因此,当贯高等人鼓动谋反时,张敖咬破手指说:

君何言之误。且先人亡国,赖高祖得复国,德流子孙,秋毫皆高祖之力也。愿君无复出口。

从始至终,张敖没有絲毫反心,他是无辜的。再说刘邦。

大将王陵曾说过,“陛下慢而侮人”,但能与天下共利,所以得天下。丞相萧何也说过,“王素慢无礼”,但拜大将不能轻慢。

二人都是刘邦的老乡,绝对忠心耿耿,絲毫没有触怒刘邦的意思,只是在特定情况下指出刘邦的特点。

刘邦身上的泼皮无赖气是天生的,随着地位的节节攀升,能够有所收敛,但完全去掉是不可能的,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当亭长时,去县令家里贺喜。按规矩,贺钱不满一千的坐在堂下,刘邦直接报出:贺钱一万。实则一文钱没掏,照样大咧咧地坐在堂上,别人也拿他没办法。

西征路过高阳,60多岁的郦食其请求拜见,刘邦正让两个侍女洗脚,连身子都没起,就让老头子晋见。好在郦食其也不是善茬儿,直接刚上去:大王要打天下,不能傲慢地对待长者。这样,刘邦才整理衣冠,按礼节接待郦食其。

大夫周昌耿直敢言,有一次晚间入宫奏事,看见刘邦正抱着戚姬说话,周昌转身就跑。刘邦从后面追上来,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我是个什么样的皇上”。周昌仰着脖子直言:“陛下是桀纣之君”。刘邦哈哈笑着下来,对周昌倒有了几分惧意。

看看刘邦干的一件件事,可见他的无理、傲慢是胎里带的。对张敖的轻慢无礼,无关阴谋,无关处心积虑,想让他像对张良一样对待张敖,那是不可能的。

刘邦的无理是本性使然。最后说贯高

贯高等人是张耳旧臣,对张耳父子感情深毋庸置疑,看到张敖受辱心中气愤可以理解,而其处理方式却是大大不妥。“生平为气”是司马迁对贯高的评价,隐含了对其做事感情大于理暂的讽喻。

首先,张敖并无反心,就因为翁婿之间的礼节小事,就要杀掉老丈人,而且这个老丈人还是皇上,这就太过分了。即使成功,也将陷张敖于不忠不孝之名。

其次,张敖明确反对谋逆后,贯高又私自组织暗杀行动,还幻想着成功后让张敖坐天下,着实有些可笑。

干大事不看大势,想得天下不衡量实力。

杀了刘邦,汉朝廷必举全国之力讨逆,区区赵国,拿什么和天下之兵抗衡,比文臣,赵国谁有张良、陈平的谋略;比武将,赵国哪有曹参、樊哙、周勃、灌婴等人的身经百战之身。所以,贯高等人的谋反,是不折不扣的以卵击石。

第三,事情败露后,贯高等人“髡钳为奴”,赴京师为赵王张敖辨冤,“榜笞数千,刺剟,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受常人难忍的酷刑,终于为赵王洗清罪名,自己则以死谢罪,不负“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士身上独特的千秋高义。

贯高是一个褒贬难言的矛盾体。

如何评价汉初诸侯王张敖造反事件?

张敖造反这件事,从历史史料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信息,张敖作为刘邦的女婿而且是一个温润谦和之人。虽然在刘邦面前受了一些委屈和辱骂,但是他从来没有生出一丝的反叛之心的。只不过在那个崇尚义字为先的时代,因为门客们“君辱臣死,为君分忧”的理念,谋刺刘邦未遂而受到了牵连。

张敖出身名门世家,是秦国丞相张仪的后代,秦末随父参加陈胜、吴广起义,曾封成都君。公元前202年,其父张耳薨逝之后,继承了赵王的王爵。娶了刘邦的独女鲁元公主为妻,而成为了刘邦的女婿。前200年刘邦经过赵国驻留在外黄县的时候,张敖化身为厨子,亲自下厨想做顿大餐犒劳犒劳岳父。然而痞子出生的老岳父喝了几杯之后,对张耳那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一顿狂骂。

赵国的国相贯高、赵午等人看到自家的君上,出生名门世家的一国诸侯之王,在得势便猖狂的小痞子刘邦面前被训得跟二孙子似的,那有一点点的王者尊严?正可谓是君辱臣死,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这些热雪未冷的老臣子就规劝赵王说::“当初天下豪杰并起,有才能的先立为王。如今您侍奉陛下那么恭敬,而陛下对您却粗暴无礼,请让我们替您杀掉他!张耳听后大为的惊讶,你们怎么能够这么想呢,都是因为陛下我们赵国才得以复国,泽被子孙,希望你们不要再开这样的口了。

于是怒气未消的十多人,就自己干了起来。在刘邦留宿的柏人县馆舍的夹壁墙中隐藏武士,想要拦截杀死他,然而刘邦预感不妙就没留宿走了,谋刺行动落空了。第二年,贯高的仇人知道他的计谋,就向汉高祖秘密报告贯高谋反,于是把张敖、贯高等人同时逮捕了。后来经查实张敖和这件事情确实么有关联,就被释放了,然而还是被削去了王爵,被封为宣平侯。

小史有言:虽然刘邦草莽出身,放荡不羁,但是从群雄逐鹿的秦朝末年脱颖而出,自有其过人之处,还不至于平白无故的羞辱自己的女婿。窃以为,其行为自然大有深意,联想到后来的“非刘氏不得为王”的谕令,以及一个个的诸侯王都身死国灭的下场,刘邦是在为大汉的天下拔刺儿,是故意为之,就是为了逼反赵王而收拾他,张耳被削去赵王的爵位之后,立马刘邦爱子刘如意就被封为了赵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