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究竟是怎么死的?
司马迁给一千多人立传,可是却没有人能把他的生平交代得清楚,甚至连他的生卒年月都成了永久之谜,不得不说这是历史的一大遗憾。
对司马迁的死,后人大致有四种推测:一是因为《史记》触怒汉武帝而被杀;二是因为《报任安书》触怒汉武帝而被杀;三是因为卷入无辜事件而被杀;四是正常病故。
司马迁之死的第一种可能:因《史记》被杀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汉武帝看了《史记》后气得差点毁了该书,甚至动了杀心。看起来这比较符合逻辑,因此汉武帝一怒之下杀了司马迁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不过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史记》的内容终于征和元年(前92年),汉武帝去世于后元二年(前87年),从时间上看,汉武帝去世前,《史记》确实已经完成创作,存在看到这部作品的可能。但我认为,司马迁应该隐匿了消息,汉武帝从来就没看到过《史记》。
《史记》中有大量对汉家统治者不利的记述,因此它长期被认为是“谤书”,禁止流传。司马迁心知肚明,他担心毕生的心血会因为皇帝的一时之怒而付之一炬,所以他誊抄了一部,藏于深山。
同时,《史记》是个人作品,不是官方史作,其创作过程并不受官方控制。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司马迁没必要,也不大可能冒险将作品交给汉武帝。
就算汉武帝看到了《史记》,按正常逻辑,他即使不毁了《史记》,也绝对不会让它在民间流传。抛开立场问题,《史记》记述的很多内容,在当时属于机密,是绝对不能流传的。
事实上,从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献出《史记》后,汉帝国就一直珍藏原本密不示人,甚至到东汉时期,连诸侯王想看到全本《史记》也绝无可能。
因此我认为,只要汉武帝看到《史记》,一定会将它收藏于宫中,他没这么做就表明他根本就没看过《史记》,也就不存在因此杀害司马迁的可能。
司马迁之死的第二种可能:因《报任安书》被杀据说有人把这个猜想写成一本书,大致是说:任安在巫蛊之祸后被捕入狱,为了泄愤,他在狱中大声背诵司马迁写给他的《报任安书》,由此惊动了汉武帝。
一封书信为何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呢?原来这封信记述了司马迁受宫刑后的心路历程。
天汉二年(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解而惹怒汉武帝,结果被判死刑。为了能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偷生,选择了宫刑。那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出自这封信。
当然,作为与好友之间的私信,司马迁也表达了对汉武帝的愤怒和谴责之情。因此这封信一旦落到汉武帝手上,司马迁被处死也就不足为奇。
可问题是,任安难道不知道他这么做会害了好友司马迁吗?这么泄愤有意义吗?任安和司马迁在朝中的官位都不算低,假如此事存在,一定会在正史中留下记录,因此这个猜想站不住脚。
司马迁之死的第三种可能:因卷入巫蛊之祸被杀这个推测非主流,但看起来似乎更可靠,它源于汉武帝与丞相田千秋的一段对话。
征和三年(前90年),新上任的丞相田千秋率二千石以上官员,给汉武帝上书祝寿,劝汉武帝“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不料汉武帝却如此回复:
“巫蛊始发,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何寿之有?”
请注意其中画横线的那句话,意思是“你丞相大人亲自在兰台挖出了巫蛊,这说明巫蛊之事确实存在,不是假的。”
兰台是哪里呢?就是御史台,太史令办公的地点。司马迁不正是太史令吗?在司马迁的办公室挖出对皇帝行巫蛊诅咒的木偶,会不会他因此被杀呢?
联想到当时朝廷上下“以诅咒汉武帝为乐”的风潮,以及司马迁的遭遇,他也赶个潮流,诅咒一下汉武帝倒也不奇怪。不过这个说法有两大漏洞:
其一,兰台不是司马迁的私人办公室,除了太史机构,还有御史等监察机构,兰台挖出巫蛊,不代表是司马迁所为。从汉武帝的表述可见,这件事大概率没有追查出真凶,否则就会点名道姓。汉武帝也不可能因为兰台有巫蛊,就把在这里上班的人都杀了。
其二,巫蛊之祸爆发时,司马迁已经不是太史令了,不在兰台上班了。原来,司马迁受宫刑后,就被汉武帝调任为中书令,给皇帝当秘书去了。兰台归御史大夫管,中书令归郎中令管,两个完全独立的机构。认为司马迁死于兰台巫蛊事件的人,显然没注意到这个小细节。
司马迁之死的第四种可能:正常病故我个人认为,但凡司马迁非正常死亡一定会留下记载,因为他的女婿、外孙都是朝廷有地位的人,不可能漏掉这么重要的事件。
假如《史记》一问世就有今天的地位,相信司马迁的一举一动都会有人记录。可惜那时候的《史记》是部争议作品,它能流传于世,要归功于杨恽的努力。
司马迁有个女儿,嫁给了杨敞。杨敞受到霍光赏识,官至御史大夫、丞相,是昭宣时期的重臣。当初霍光准备废掉刘贺时,派人来通知杨敞,杨敞吓得六神无主,他的夫人司马氏很有见地,她说:“大将军决意已定,你应该积极配合,否则就是大难临头!”
杨敞恍然大悟,立刻入宫,旗帜鲜明地支持霍光。
杨恽因为父亲的缘故,早早地入朝为官,又因仗义疏财的性情,结交了一大批士族子弟。杨恽小的时候,母亲就经常教他读《史记》,成年后,他成了《史记》的狂迷。
这些细节表明,杨恽一定会从父母的口中,得知外公的所有细节,假如司马迁被杀害,他不可能不留下记录。
我看过一篇文章,说韩城市司马迁祠内《翟邑侯重修太史庙记》碑文记载,司马迁一直活到汉宣帝五凤元年(前55年)。
这个记载完全靠不住,按这个记载,司马迁只比外孙杨恽早去世一年,那么一辈子专研《史记》的杨恽,为何不见他授业于司马迁的记载呢?况且那时候《史记》已经引起包括汉宣帝在内的上层阶级的轰动,为何不见司马迁的任何踪迹?
综合以上信息,我个人认为:
其一,司马迁属于正常死亡,否则后世一定会记载他被杀的原因。
其二,司马迁死亡的时间应该就在征和二年(前91年),否则像“巫蛊之祸”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他断然不会忽略,即便《史记》已经截稿,他也完全可以用增补的方式留下记录。
我对司马迁的悄然离开倍感遗憾,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在给后人留下最宝贵的财富后,却孤零零地离世,想来确实令人扼腕叹息。
司马迁究竟是怎么死的?
一部《史记》倾注了司马迁多少的心酸泪,为了完成父辈的嘱托,他奋笔疾书,记录历史,为了能使这部鸿篇巨著顺利完稿,他不惜忍受被宫刑(腐刑)的屈辱,可以说司马迁在史学上的成就和造诣足以让他成为西汉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然而自从他写完《史记》后就此销声匿迹,再无一点信息,至此人们对于他的死因就产生了种种的推测。
从司马迁有限的记录中可以看出,他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中的几个关键人物有汉武帝、李陵、任丘等,他所遭受的宫刑也与李陵事件有关。公元前99年,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大举出击匈奴,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主动请缨参战,汉武帝以以骑兵不足予以拒绝,李陵却毫不介意,主动请5000步兵随同出征,这让汉武帝看到了当年李广的风范,认为他年轻有为,有霸气,自然就对李陵产生了极大的欣赏和期望。
李陵所率领的5000步卒几乎把匈奴掀翻了天,打得匈奴人东躲西藏,后来碰到了匈奴的八万骑兵,李陵毫不畏惧,奋勇作战给予了匈奴沉重的打击,但是最终寡不敌众,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了匈奴。
汉武帝本来对李陵抱有极大的期望值,寄予厚望,现在他居然投降了,这让汉武帝产生了巨大的心里落差,如此器重的人竟然就投降了,他实在是难以接受,这简直是在打听到脸。满朝大臣都认为李陵应该战死沙场,而不是变节投降,他们纷纷谴责、污蔑李陵,对他落井下石,还提议将他的家人全部杀掉。
汉武帝又问司马迁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司马迁只是一个太史令,这个职务在当时是负责“掌天时星历”的官,而政治、军事、外交这类国家大事跟司马迁的职责没有什么关系,面对汉武帝的询问,司马迁最合适的做法就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明哲保身。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居然公开和汉武帝唱起了反调,他认为李陵投降事出有因,迫不得已,应该等他回来继续服务朝廷,司马迁仅仅是为李陵辩解了几句就激怒了正在气头上的汉武帝,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可以说是撞在枪口上,汉武帝不容他多辩解就直接将他投进了大牢。
后来汉武帝又得知李陵在匈奴帮助训练匈奴士兵来对付汉朝,一怒之下,草率地灭了李陵的三族,其实这都是公孙敖闹的个大乌龙,汉朝投降匈奴的另一个降将李绪,是他在训练匈奴士兵,而公孙敖阴错阳差认为是李陵,误导了汉武帝,李陵后来设计杀死了李绪,汉武帝杀了李陵的全家,使得李陵万分的心寒,自此打消了回来的念头。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判处的是死刑,而非宫刑,因为在汉文帝的时候就已经逐渐的废除了肉刑,在汉武帝时期被判处死刑后,有两种方法可以减刑,第一是拿50万钱出来就可以免死;其二如果不想死可以用腐刑(即宫刑)来替代。司马迁一个小小的太史令,怎么拿得出来50万钱赎命,如果伏法受诛则不能完成历代先人交代的史记,往来的朋友在这个敏感的时期个个都明哲保身,躲得远远的,司马迁无奈只有自己申请腐刑,才能够苟延残喘完成父辈的嘱托。
被判处宫刑后,司马迁继续编纂史记,为了完成使命自己忍受世人的鄙夷,所需要的不是一般人的勇气,他也确实够冤的冤到了极点。
司马迁人生中的另一个人物是任丘,他们是好朋友,这个任丘受“巫蛊之祸”的牵连,将要被处斩,求生的欲望使得他向司马迁写信求助,希望他能够在汉武帝面前求个情。司马迁也是有心无力啊,上次李陵事件还没怎么说话就被阉了,现在有......?司马迁并不是怕死,关键是他帮不上忙,何况“巫蛊之祸”连太子、皇后都死了,你一个任丘活得了吗?
无奈司马迁只得给任丘回信,教室那封有名的《报任丘书》,他说明自己帮不上忙,他的这封信写得很长,说自己受到腐刑所遭受的屈辱,满篇都是抱怨汉武帝,直言贬损,表达了他的愤懑之情。这篇《报任丘书》对于我们来说其他的都不重要,其中的一句至理名言对我们受益颇多,那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也是司马迁对于人生的经典评价。
至于司马迁的死因,历史上有多种猜测,其一是自杀,,司马迁因受宫刑,以坚强的毅力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全部编纂工作,完成了使命,他觉得再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了,就自杀而亡了。其二是受《报任丘书》的牵连再度入狱,被汉武帝处死。
第三种说法是寿终正寝。
本人比较相信司马迁是寿终正寝自然死亡的,司马迁在编纂完《史记》后,因为身体的缺陷而遭到了别人异样的眼光,他难以承受,于是选择幽静的地方隐居起来,从此与外界断绝往来,直至老死。其实司马迁的死因不是太大的问题,古人记载历史的时候,除非是被杀,自然死亡一般是不怎么写死因的,从司马迁的著录来看,他至少活了48岁,这个年纪在汉代已经够长寿的了,而且他还受过宫刑,所以他应该是自然死亡的。
如果司马迁是被汉武帝处死的,作为另外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是不会不记载的,至于死于“巫蛊之祸”或者“下狱死”等等说法都是猜测,不足为信。
司马迁在监狱被阉后,本来身体就不好,最后又呕心沥血写完史记,病逝于隐居的地方,这些在一些历史轶事上可以查到,其实不管是怎样死的,都不重要,对于历史长河来说,司马迁也只是一朵浪花而已,只是比千年后的我们也许大那么一点而已,历史上受极刑而死的有许多,但是历史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因为有许多真相都被湮没了,别说什么历史学家,那些也只是他们的猜测而已。司马迁究竟是怎么死的?
借这个问题来讲一讲黑哥心目中的太史公司马迁。
司马迁,生于何年,没有人知道,故乡到底在哪里,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有的说在夏阳(今陕西韩城南),有的说在龙门(今山西天津)。
司马迁出身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武帝初年担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撰录史实,秩比六百石。不要以为太史令是个多大的官,在世人眼中,太史令近似于倡优,不仅微不足道,而且上不了台面。
难能可贵的是,司马谈却格外珍视这一官职,他曾自豪地向儿子司马迁历述自上古以来司马氏一族中有多位先祖担任过史官,敦敦教诲司马迁要以“世典周史”为荣。
能够在卑微中仰视家族的荣光,这是一个有信仰并且能够将信仰传承下去的家族。
为了子承父业,司马谈很早就对司马迁进行了严格的教育,十岁前后,司马迁对《左传》、《国语》、《世本》等典籍就已经熟读于胸了。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迁徙郡国豪强到长安茂陵,司马迁也随同家族迁到了茂陵,属籍显武里。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大丈夫的一杆标尺,得益于家族的底蕴,知晓行万里路的重要,司马迁晚了两年,但也正当时候,二十岁时他只身远赴大江南北,广泛游览,神交古今。
长途一路,涉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追寻屈子旧迹,观览孔子遗风;重走楚汉争霸的风云路;受洗礼,经磨难——千里辗转回到长安后,司马迁先后又拜在了两位鸿儒门下。
一位是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另一位是古文经学大师孔安国。
走天下,拜名师,这一段经历对司马迁而言,至关重要,这为他植下了“史家绝唱,无韵离骚”的根基。
宏大的使命,往往是从悲剧开始的。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四月,司马谈在随从汉武帝封禅泰山途中,不幸病故。临终前,老父亲拉着儿子的手哀泣嘱咐,一定要继承父志完成后来被称为《史记》的论著。
“今汉兴,海内壹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记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
听到父亲的遗言,司马迁痛哭流涕,俯首受命:“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三年后,司马迁继任父职,由郎中迁任太史令,开始遍读金柜石室藏书,提笔撰作大《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中年司马迁给大《史记》定下的基调,然而,就在司马迁沉浸其中之时,一场泼天大祸却突然向他袭来。
这一天,朝堂上正在声讨李陵的叛国之罪,汉武帝见司马迁沉默不语,猝然问了他一句:“卿以为如何?”
哪里知道,司马迁一开口,朝堂之上先是惊愕不已,接着便是怒目一片。
司马迁说:“(李)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谋蘖(nie,枝芽)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徒卒不满五千,深輮(rou,车轮外框)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兵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司马迁是真正的大丈夫呀!凭他通古博今的才智,岂能不知朝堂上的忌讳,凭他能写出历代奇谋,又岂能不知如何在朝堂上避重就轻。但当汉武帝问到他时,他没有选择虚伪,更没有像他人那样落井下石,明哲保身,而是选择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李陵仗义执言。
每读到太史公这一段给他带来奇耻大辱的答话,黑哥都有深深的感慨,感慨太史公是真正有气节、有性情的君子。因为由衷地觉得李陵有国士之风,他见不得朝堂上的丑陋,一味地迎合上意,卑鄙地落井下石,所以他要痛斥,痛斥这一些没有人格的朝堂小人,哪怕犯了众怒,也在所不惜。
英雄惜英雄,君子赏君子!将胸中的块垒吐出来之后,司马迁为李陵做出的具体辩护之辞同样让人感慨,他没有一棒子将李陵打死,而是尽量设身处地地去看他的付出,看他的牺牲,看他的不易,诚然,李陵投降在本质上是错的、是耻辱,司马迁自己也这么认为,但在自己开口说话的这个关键时刻,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仗义。
该怎么讲这种仗义呢?
也许就是有血有肉的真性情吧。
其实,司马迁在讲完李陵之功后应该再痛斥一句李陵之罪,那样也许就不会再有后来的奇耻大辱了,怎奈热血上头时,人都是顾不了那么许多的。
汉武帝勃然大怒,是有帝王逻辑的。
在汉武帝看来,李陵不能战胜,只能战死,唯有如此才能显出他对当今圣上的绝对忠诚;不死而降,那就是对皇帝尊严的严重亵渎。
可怜司马迁,因为这一席话,结果以“诬上”大罪处以腐刑,更叫人感到凄凉的是,司马迁家贫拿不出钱财来自赎,至于亲友、同僚,不是爱莫能助,就是幸灾乐祸。没有钱,司马迁很可怜。
不与小人为伍,司马迁很悲壮。
腐刑对司马迁这样有气节、有人格、有血性的人来说,是万难承受的奇耻大辱,但他没有愤而自杀,也没有自暴自弃。在被称为“蚕室”的幽暗监狱里,司马迁忍辱负重,以惊人的毅力和坚韧践行了他对父亲的承诺——没有完成家族的使命,绝不能死。
信仰见于苦难,苦难使人格光芒万丈。
因为有人格,更因为有信仰,蚕室中的司马迁虽然身体残了,再无体面而言,但他并没有失去激情与棱角,相反,他像一个敢于直面苦难,永不屈服的英雄,一个在宏大史诗中持戟泣血的英雄。
正因为持笔者有这样伟大的信仰与人格,《史记》中的许多篇章才会那样的激荡人心,澎湃千年。
然而,表面沉默,内心更加激烈的司马迁终究还是没能逃过悲剧的宿命。在蚕室中,他曾给挚友任安写过一封信,在这一千古名篇中,司马迁以刻骨的笔触表露了他内心的痛苦、人格以及信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屈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剃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但这又能怎样,“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遗憾的是,俗世是残酷的,也是可悲的,即便司马迁秉持的是贤圣之心,但因为坚持秉笔直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史记》还是被扣上了“谤书”的帽子,武帝、昭帝时被禁,直到司马迁去世二三十年后,才因外孙杨恽的冒死进奏,得以开禁。
写完《史记》,对司马迁而言,家族的使命完成了,他的一生也就再无遗憾了。让后世唏嘘的是,一个曾为无数先贤豪杰立传的大家,却没能为自己的最终归宿在历史中留下一笔。
他到底是何时去世的?是否是善终?
后来的官史中都没有明确记载。
只有东汉时期的卫宏在《汉旧仪注》中提到了一笔:“有怨言,下狱死。”
残烛燃尽,不如愤然谢世!黑哥宁愿相信司马迁死在了狱中,有史家认为就是千古名篇《报任安书》惹的祸。
······
落落长才负不羁,中原回首益堪悲。
英雄此日谁能荐,声价当时众所推。
一代高风留异国,百年遗迹剩残碑。
经过词客空惆怅,落日寒烟赋黍离。
司马迁究竟是怎么死的?
司马迁为李陵说话,得罪了汉武帝,遭受了"宫刑"奇耻大辱,他没有就此沉沦,愤而埋头疾书,完成了一部千古史书"史记"。
司马迁熟知周文王"厄而作易经"、范蠡、张良功成身退保性命、文仲韩信恃功遭宰杀的典故,最有可能完书后选择隐居,这才不见他身故何年的记载。
司马迁做"史记",打破了列朝史家粉饰当朝、歌功颂德而泼墨前朝的隐晦手法,秉笔直书,该赞誉的赞誉(比如项羽等),对当朝开国皇帝也无一味狂赞,比如刘邦,也不是如夏商周开国之主的神话附身。
他不能生前就献出"史记",万一汉武帝暴怒就要被封杀。所以选择"功成身退"就能避免前功尽弃和家族蒙难。
"史记"是太史公的外孙献给了汉宣帝,早已事过境迁,才能完整地留传千秋。
总之,司马迁生前悄悄地完稿,悄悄地隐居,是大智若愚,符合他确保一生心血万无一失的最好归宿。也成就了华夏第一部"史书"得以青史常存、万古流芳!
司马迁究竟是怎么死的?
应该是个谜,一说是正常死亡,一说是汉武帝把他杀害。我倾向于汉武帝不想落下杀史官的罪名,临死前交代给太子(或霍光),在他死后杀掉司马迁。因司马迁秉公执笔,惹怒龙颜。
司马迁究竟是怎么死的?
司马迁——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他的那部《史记》自展现人世之后随即被后人推崇,他的那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也为后世的史学家提供范本,后世的史书创作皆以《史记》为模板进行创作,可以说《史记》是公认的官方正史之首。
然而对于司马迁本人,后人之人了解的太过贫乏,主要原因在于关于司马迁的记载太少了,若不是司马迁在著作《史记》时做了自序,恐怕后人更难得知他的事迹,至于司马迁的生卒年,史书对于他的生年还有一个大概的、模糊的年代判断,即在西汉的汉景帝与汉武帝年间,至于具体哪一年就不可考了。至于卒年史书没有记载不过我们可以做以下推断。
《史记》是司马迁从公元前104年开始创作的,然后写了十四年在公元前91年完成。也就是说司马迁只可能在公元前91年之后去世,这时司马迁的年纪多大呢?根据他出生在汉景帝(卒于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年间和他父亲司马谈(约公元前169年——公元前110年)来推断的话,司马迁的生年我们可以取中假设在公元前145年,那么此时司马迁55岁左右,他的父亲活了将近60岁,假设他也和他的父亲同样年纪去世的话,司马迁大概在公元前85年左右去世,那时是年幼的汉昭帝时代。(当然这一切都是理想的个人假设,一家之言。)
司马迁作为一个小史官,且又不是什么高官,不被人在意什么时候死亡也是在正常不过的了。虽然我们对司马迁的了解充满了太多的遗憾,但他却留下的那部能展现自己的思想和中国历史的伟大巨作,如此真应了那句不完美才是最大的完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