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明太宗吗?是不是朱允炆?为什么朱棣不是?

是朱棣不想做明太宗吗?

朱棣一个人占了两个庙号,嘉靖十七年之前他叫“太宗”,之后改称“成祖”。当然,朱棣的这次“升级”,并不是出于嘉靖帝朱厚熜的“孝顺”,而是出于他的私利。

庙号,是君主去世后,在祭庙中被后世子孙的称呼。早先庙号很尊贵,每一朝只有极少数的大有为之君才能获得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

比如西汉210年,只有高帝刘邦(太祖),文帝刘恒(太宗),武帝刘彻(世宗),宣帝刘询(中宗)四人获得庙号。王莽曾经给汉元帝、汉成帝、汉平帝加了庙号,但光武帝刘秀认为他们名不副实,又剥夺了他们的“荣誉称号”。

后来庙号越来越不值钱,只要当过皇帝,除非亡国之君死后一般都会获得庙号。同时因为谥号从单字演变为多字,叫起来很不方便,因此从唐朝开始,人们对过世皇帝的习惯性称呼,从谥号改成了庙号。

举个例子:汉文帝刘恒,谥号“文”,庙号“太宗”,我们可以称他为汉文帝,也可以称他为汉太宗。唐太宗李世民,谥号“文”,庙号“太宗”,我们可以称他为唐文帝,也可以称他为唐太宗。

在所有庙号中,太祖、太宗、世宗和中宗,具有很特殊的含义。

  • 太祖:一般情况下只用于开国皇帝,特殊情况下也用于追赠的先祖,这种情况下开国皇帝一般就用高祖;
  • 太宗:用于承继太祖的第二代(或第二任)守成之君;
  • 世宗:这个庙号其实有点“不详”,它表示皇家嫡系发生了转移;
  • 中宗:“中”即“中兴”之意,它用于改变王朝颓势,实现二次中兴的君主。

按照这个规则,明朝的太宗应该属于朱允炆。可问题是,朱允炆被叔叔朱棣赶下了皇位。朱棣一边宣称朱允炆已经驾崩,一边又不让他享受“加谥号、上庙号”的皇帝待遇,同时还直接将“建文”这个年号抹去,事实上等于否认了朱允炆的皇帝身份。

您可能说,朱棣太小气,给朱允炆一个庙号又当如何?不是那么回事,假如承认朱允炆,就必须将“太宗”这个仅次于“太祖”的最高荣誉让给他,那他朱棣算什么身份呢?皇位父子相传,哪有侄子传位给叔叔的?这岂不是承认自己得位不正吗?

再说了,如果承认朱允炆,接替皇位的是不是应该轮到朱允炆的儿子?那朱棣怎么办?因此,庙号不再是替死人“争面子”,而是替活人“正身份”。

所以,“太宗”这个庙号,朱棣必须提前预定,否则他以及他的子孙们都将遭受质疑和耻笑。

直到南明建立后,才给朱允炆补办了“入庙手续”,弘光帝朱由崧追赠他为“惠宗”,总算让他跟朱家人“团聚”了。

可是嘉靖帝为何放着“太宗”金字招牌不要,非要让老祖宗朱棣换成了“成祖”呢?

嘉靖帝朱厚熜是朱棣的六世孙,明孝宗朱祐樘的侄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武宗在位期间把自己玩崩了,没留下一儿半女,他又没有亲兄弟,所以杨廷和等人作主,将孝宗的弟弟兴王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立为继承人。

按古代礼法,朱厚熜要想从庶系变嫡系,只能将自己过继给伯父朱祐樘为子,跟生父朱祐杬断绝父子关系。可朱厚熜坐上皇位后就不认账,坚持说自己的皇位从他亲爹那里继承的,不承认自己是伯父的儿子。

问题是他爹也不是皇帝啊,于是朱厚熜就要追封老爸为皇帝,这件事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礼议”事件。

这件事前后闹了十几年,在一百多名大臣被罢官、流放,十六人被打死的惨案之后,嘉靖帝宣告自己完胜。

随着朱祐杬从“王”变成了“皇”,意味着明孝宗朱祐樘这一脉断绝了。

以我们今人的观点,绝了就绝了呗,这是客观事实啊。可古人不怎么想,他们认为皇家嫡系是不能断绝的,万一断了必须用过继的方式续上,否则继承人就不合法,也得不到上天的护佑。按这个观点,嘉靖帝的大明王朝就是人神共愤的“非法政府”!

这事有点麻烦,世界上谁都可以违逆,唯独神灵不能,怎么办?

学老祖宗啊!嘉靖很聪明:俺老祖朱棣当初从朱允炆手上夺过了皇位,不也断了嫡系,将自己从庶系变嫡系了吗?到我这儿都第七代人了,也没见老天发怒呐?

这说明老天虽然不能违逆,但可以跟它讲道理,他老人家很开明,只要说服了他,一切都可以变通。

于是他追赠父亲为”睿宗“,给自己“预定”了“世宗”,为了提醒上天自己是学习祖宗成法,他将朱棣的“太宗”改为“成祖”。

这一招太妙了!“太宗”虽然是金字招牌,但“宗”远远比不上“祖”。

按照古代礼法注解,“祖”是根,是永恒不变的;“宗”是枝,是可变的。所以每一朝除了开国追赠,一般只有一个“祖”,剩余的都是“宗”。

嘉靖将朱棣从“宗”抬升到“祖”,等于就是借朱棣的地位告诉世人,皇家嫡系转移不违法,从“成祖”开始,朱家嫡系不再属于朱标一系,到我这儿,嫡系再次转变,从朱祐樘转移到了朱祐杬。如果你们不服气,可以找成祖爷打官司去!

这叫啥?这叫“抬死人压活人”。

所以,明朝的“太宗”不是朱允炆,也不是没有“太宗”,而是被朱棣用过之后扔了。

历史上有明太宗吗?是不是朱允炆?为什么朱棣不是?

太宗这个庙号,其重要性在一般的大一统王朝中仅次于开国太祖。朱棣怎么会不想做明太宗?无论是他也好,朱允炆也好,心心念念的都是能成为明太宗。

明朝的开国太祖是朱元璋,太宗这个庙号,本来应该是第二任皇帝朱允炆的。朱允炆登基之后,追尊其父懿文皇太子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可见其本人对太宗的庙号是势在必得。

可惜由于其过于激进的削藩和改革措施,同时得罪了宗室和武勋这两大王朝的支柱力量。最终经过三年的靖难战争,起兵造反的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推翻了朱允炆的统治。朱允炆虽然当了四年皇帝,可不要说太宗了,最终连个庙号都没有。直到明朝灭亡之前,在史书上都被称为建文君。而朱棣在永乐二十二年去世之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太宗的庙号。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感到疑惑,既然朱棣是明太宗,那我们现在为什么会称他为明成祖呢?庙号也能改来改去的么?朱棣的庙号从太宗被改为成祖,发生在明世宗嘉靖年间,事件本身充满了皇帝本人的算计。

朱棣长陵

不改成祖就要被迁出太庙?以讹传讹

对于嘉靖皇帝的做法,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当时太庙中的神主牌位已经达到上限。明世宗如果要让自己老爹兴献王朱祐杬“称宗祔庙”的话,就要先从太庙中迁出一块神主牌。由于开国太祖朱元璋不能动,嘉靖皇帝又不敢拿朱棣开刀,所以将其庙号改为成祖也来个百世不迁。最终大胖子皇帝明仁宗成为倒霉蛋,牌位被迁出了太庙。

这套似是而非,但又颇能自圆其说的说法,蒙住了不少人。事实上这样的说法是完全错误和经不起推敲的。在明朝开国之初,太祖皇帝就定下“天子九庙”的制度,意思就是太庙正殿中只放置九块神主牌位。等到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太庙中的神主牌位达到上限,分别为:

德祖朱百六、懿祖朱四九、熙祖朱初一、仁祖朱五四、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和英宗朱祁镇。

太庙

因此当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宪宗驾崩后,新继位的孝宗朱佑樘就要面临一个太庙迁祧的问题。这样的棘手的问题,自然是要召集大臣一起开会讨论。同样不出意料的是,朝堂上出现了两派意见。

一派认为应该借这个机会将德祖、懿祖、熙祖一起祧出太庙。等宪宗皇帝祔庙之后,太庙制度改为七庙,这样更符合周礼。这一派的核心论点是等日后孝宗本人驾崩,就把仁祖的神主迁出,将朱元璋的神主牌放到中间,作为大明的始祖。

另一派以礼部尚书周洪谟为首,他们的建议是只祧懿祖,仍然保持天子九庙的制度。同时将德祖定为始祖,太祖和太宗则仿效周文王和周武王也百世不迁。这一派的论点更多地考虑到了太宗朱棣的历史地位。毕竟大明现在的皇帝都是靠着朱棣的功劳,才能有今日的皇位。如果将他迁出太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国朝太祖高皇帝肇建丕图,追祀四祖。迨至英宗睿皇帝龙驭上宾,遂备九庙。在当时则德祖尊为高祖,以上盖无可推之亲。在今日则德祖尊为始祖,以下固有可祧之主。洪惟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功德隆盛,如周文武万世不祧。懿祖而下,以次递迁,寔惟古制。—《明孝宗实录卷七》

最终孝宗采纳了周洪谟的意见,将宪宗祔庙,懿祖祧出,太庙中格局变为:

德祖朱百六、熙祖朱初一、仁祖朱五四、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

等到孝宗驾崩,武宗朱厚照继位,即按照先帝成例将熙祖祧出,太庙中格局变为:

德祖朱百六、仁祖朱五四、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

武宗驾崩后由于无嗣,其堂弟兴王世子朱厚熜从湖广安陆来北京继位,是为世宗。按照惯例将仁祖祧出,太庙中格局变为:

德祖朱百六、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

明世宗画像

嘉靖朝之初发生了著名的“大礼议”事件,简单来说就是明世宗是不是应该叫自己的伯父孝宗为“皇考”,而称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叔父。最终嘉靖皇帝高举道义的大旗,利用文官斗文官,取得阶段性胜利,为生父争来了“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的称号。这个结果自然不能让朱厚熜完全满意。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专门用来祭祀“献皇帝”的世庙,在太庙外的环碧殿旧址上落成。世宗距离自己的终极野心,让老爹“称宗祔庙”又近了一步。等到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明世宗又搞了一个独尊太祖的把戏,把德祖的神主迁出,这样太庙中就空了一个位置出来。换句话说,此时的太庙中本来就只有八块神主牌位。哪怕嘉靖皇帝厚着脸皮将他老爹的牌位放进去,既不需要动朱棣,也不需要动仁宗的牌位。

十年正月,帝以庙祀更定,告于太庙、世庙并祧庙三主。迁德祖神主于祧庙,奉安太祖神主于寝殿正中,遂以序进迁七宗神位。—《明史卷五十一·志第二十七》

但是兴献王毕竟没有当过一天皇帝,唯一的功劳就是生了嘉靖帝,让他称宗实在是说不过去。明世宗苦苦等了多年,终于在嘉靖十七年(公元158年)等来了机会。已经退休的前扬州府同知丰方上疏请皇帝复古礼建明堂,让献皇帝称宗祔庙。嘉靖皇帝大喜过望,立刻下旨礼部讨论此事。

先是致仕杨州府通判同知丰方奏:“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孝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 下礼部会议。—《明世宗实录卷二百十三》

兴献王画像

礼部尚书严嵩本想继续打太极糊弄皇帝,但在世宗将明确反对此提议的户部侍郎唐胄下狱之后,严嵩也不敢再行推诿。但是朱厚熜脸皮再厚,也知道这事自己实在不太占理,因此在当年九月的时候,皇帝大人把太宗朱棣抬出来扯大旗。认为文皇帝“中定艰难”,应该称祖。同时将朱棣原来的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给改成了“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原来的谥号中,朱棣是“体天”,意思就是体会太祖的遗愿,然后再“广运”,表示将高皇帝的江山发扬光大。到了朱厚熜这,一个“启天”再加一个“肇运”都是重新开创江山的意思。朱棣恐怕死也想不到,“反贼”这顶帽子居然是自己的后世子孙给自己戴上。

辛未朔,上谕礼部曰:朕为我国家之兴始,皇祖高皇帝也。中定艰难,则我皇祖文皇帝也。二圣同创大业,功德并焉,宜称祖号。我皇考献皇帝躬备大德,是以延及朕身,入嗣祖位,宜荐宗称。矧今大享已成,议奉皇孝配。将当举事之期,先用荐上鸿号。尊文皇帝庙号为成祖,谥曰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以十一日行礼。导皇孝庙号为睿宗,谥曰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同日异时行礼。—《明世宗实录卷二百十六》

严嵩剧照

结语:通过本文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朱棣的庙号之所以从“太宗”被改为“成祖”,并不是因为太庙没位置了,不改庙号就要被迁祧。实际上朱棣即使一直是“太宗”,他在太庙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

而明世宗之所以这么干,表面原因是为了自己老爹得以称宗祔庙。根本原因在于巩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作为一个由旁支入继的皇帝,明世宗非常在意自身的正统性。他改朱棣的庙号和谥号,还有一层隐秘的含义是要提醒大家,这位文皇帝也是旁支入继大统。

历史上有明太宗吗?是不是朱允炆?为什么朱棣不是?

太宗这个庙号的确是建文帝朱允炆留给自己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在朱允炆成为皇帝之后,他把自己的亲爹懿文太子朱标追尊为了皇帝。但是,他朱允炆并没有给朱标上庙号太宗,而是给了他亲爹一个兴宗的庙号。很显然,太宗这个庙号朱允炆就是准备将来留给自己的!

▲明兴宗、懿文太子朱标画像

然而,庙号这个东西并不是皇帝自己给自己上的,得等到自己死了之后、由下一任皇帝来追上!朱允炆是被明成祖朱棣赶下台的,在一场大火中朱允炆踪迹全无……后来,朱棣当上了皇帝,连朱允炆的建文年号都给抹去、把建文元年改为了洪武三十二年。试问,连朱允炆的皇帝身份朱棣都不认了,他又怎么可能给朱允炆上庙号?

▲“靖难之役”长卷(部分)

到底谁才是明太宗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班师途中病逝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即位,改元洪熙。朱高炽虽然在位仅仅十个月便去世了,这十个月虽然干不成什么大事,但给自己亲爹上个庙号、谥号,还是来得及的。于是,在朱棣去世之后不久,朱高炽给他上了庙号太宗,谥孝文皇帝。这就非常明确了,明太宗毫无疑问、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

▲给朱棣上太宗庙号的明仁宗朱高炽

明太宗怎么成了明成祖

既然朱棣的庙号是太宗,怎么又成了成祖呢?这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了,他就是明世宗朱厚熜。在朱棣去世之后的百余年里,他的庙号一直都是太宗,直到朱厚熜以兴王身份继承皇位之后……

▲明世宗朱厚熜画像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身后无子,而且他还是明孝宗朱祐樘唯一活下来的儿子!如此一来,朱祐樘一脉就彻底绝嗣了。为了让皇位能够传承下去,彼时的张太后(孝康敬皇后)和杨廷和等大臣选中了时任兴王、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他是朱祐樘最大的弟弟兴献王朱祐杬的嫡子兼继承人。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他也是彼时的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而这,也为后来的“大礼议”埋下了伏笔。

▲明武宗朱厚照画像

张太后与杨廷和等人严重低估了这位只有十几岁的藩王,在还没有与兴藩谈妥的前提下,便“迫不及待”以朱厚照的名义发布了遗诏——由兴王朱厚熜继承皇位。张、杨原先的想法是让朱厚熜先过继给他已故的三大爷朱祐樘,之后再以皇子身份继承皇位。但朱厚熜不干了:“我是根据太祖皇帝的《皇明祖训》和我堂哥的遗诏来继承大统的,不是来给我三大爷当过继儿子的!”朱厚熜坚持自己只继统、不继嗣——“我三大爷还是我三大爷,我爹朱祐杬还是我爹!”而且,坚决不同意从皇太子规格的东华门进入紫禁城。遗诏已经昭告天下、木已成舟,最后张太后只得妥协,同意朱厚熜直接以藩王身份继承皇位,之后以皇帝身份进入紫禁城。

▲张太后(孝康敬皇后)画像

在得了便宜之后,朱厚熜的胃口也变得越来越大!先后为自己的生母蒋氏争来了兴献后、兴国太后和皇太后的名分,同时又先后给自己已故的父亲朱祐杬争来了兴献帝、睿宗献皇帝的名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礼议”。朱祐杬既然被上了庙号睿宗,自然是要进太庙的,可彼时太庙正殿已经“满员”了……

▲明清太庙(外景)

明王朝实行“天子九庙”制度,太庙正殿供奉九位皇帝的神主。根据明制,除祖“万世不祧”之外,满九位之后,后面每进一位宗,前面就得请出一位宗的神主进太庙偏殿、也就是所谓祧庙。本来除去没能进太庙的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钰和被朱棣重新降为了懿文太子的明兴宗朱标之外,太庙里的正牌皇帝、算上朱祐杬正好九位。可架不住明太祖朱元璋孝顺啊,他把自己老爹朱五四的神主也请进了太庙正殿,而且给他上了仁祖这个“万世不挑”的庙号!如此一来,太庙正殿刚好“满员”……

▲明清太庙(内景)

朱祐杬的神主想要进太庙正殿,就必须祧掉最前面的一位宗,按顺序只能是彼时的明太宗朱棣!可朱元璋是明朝所有宗室、除了靖江藩之外共同的老祖宗,如果把朱棣请进祧庙的话,后来的大宗这一脉在太庙正殿就没有单独的“始祖”了!很显然,这是万万不行的。怎么办?要想朱棣不进祧庙,就只能让他“万世不祧”、成为“祖”。就这样,在去世百余年后,朱棣摇身一变、从太宗变成了成祖。在保住“始祖”朱棣之后,朱厚熜对其他祖宗就没有那么客气了,果断把明仁宗朱高炽的神主请进了祧庙、在太庙正殿里给自己的亲爹朱祐杬腾出了地方。

▲明太宗、成祖朱棣画像

综上所述,太宗这个庙号最初的确是建文帝朱允炆准备将来留给自己的,否则他大可以给他爹懿文太子朱标追上庙号太宗,不是吗?只可惜,朱允炆根本没有“太宗命”,在位短短四年便让自己的叔叔朱棣给赶下了台……最后,太宗这个庙号也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朱棣头上。朱允炆不是明太宗,朱棣才是!提问者显然没有搞明白这段历史。朱棣之所以从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那是百余年之后的事情了。说白了,其实就是明世宗朱厚熜为了给他亲爹朱祐杬腾地方,又不想让自家这一支在太庙里没了根,所以才把朱棣由太宗改成了“万世不祧”的成祖……

▲建文帝朱允炆画像

历史上有明太宗吗?是不是朱允炆?为什么朱棣不是?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明太宗就是朱棣,只是在嘉靖时候,由于大礼议事件,嘉靖为了让自己老子进入太庙,才修改明太宗为明成祖。

按照封建王朝的太庙祭祀规则,太庙正殿最多供奉9为先帝,其中开国太祖是永久祭奠,超过9为先帝时候,就要根据远近亲疏的原则,将其中一位移除正殿,放到偏殿单独祭祀,到了嘉靖皇帝,他想把自己父亲放到太庙,则要移除一位皇帝,按照规则,自然是朱棣,可是朱棣何许人也,靖难之役开创他们这一支的天下,数次北伐蒙元,可谓丰功伟业,嘉靖不敢造次,可是不移除也没有地方安置老爹牌位啊。

要说嘉靖身边还是有高人,在高人点拨下,嘉靖将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了成祖,享受太祖皇帝一样的地位永久祭祀,那么只需要把洪熙皇帝的牌位移除便可,这样子不就多出一个位置了吗,顺理成章的安排给了自己老爹。

这位嘉靖帝小聪明不少,只是是个德行有亏,自私贪婪的家伙,明朝在他手上加速了衰退,杨廷和之流有霍光之志,无霍光之能,选择了嘉靖,可悲可叹。

朱棣

朱元璋

嘉靖皇帝

历史上有明太宗吗?是不是朱允炆?为什么朱棣不是?

朱棣是明太宗,后来被嘉靖帝改成明成祖

历史上有明太宗吗?是不是朱允炆?为什么朱棣不是?

历史上有明太宗,不是朱允炆,是朱棣,不是朱棣不想做明太宗,而是嘉靖帝不让他做。

像太祖、太宗这种庙号,是东亚地区独有的,在庙中被供奉的称号,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祖有功宗有德,在封建王朝,祖一般是用在开国君主的身上,宗比较普遍,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庙号这种称号是皇帝死后被后世尊称的,生前是不能给自己定庙号的,所以朱棣做不做明太宗,自己不能决定,而是他的后世子孙给他决定的,这也是一种间接的鞭策,很多皇帝为了死后能够拥有一个好的、赞美的庙号,生前做了不少好事。

太庙

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当时的明军都以为他已经故去,所以驸马都尉梅殷为他发丧,追他为神宗,但不被正统明朝皇帝承认,一直到南明时期,弘光帝将朱允炆的庙号追复为惠宗,所以后世也称建文帝为明惠宗,明太宗跟他没有任何关系。

朱棣死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所以也称为明太宗。

明太宗朱棣

但是到了嘉靖帝的时候,明太宗这个庙号就不行了。虽然朱棣是嘉靖帝的老祖宗,但嘉靖帝是以弟弟的身份继承皇位的,他的父亲只是一个藩王,为了能够树立自己的权威,也为了死去的父亲着想,嘉靖帝开启了大礼议之争,和群臣斗法,非要把自己的父亲兴献王弄成皇帝不可。

在兴献王被追封为献皇帝以后,嘉靖帝还不满足,他想让他父亲入太庙,太庙可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能进的,只有有作为的皇帝才能够进入,献皇帝一生没有当过皇帝,无所作为,大臣们肯定不同意,而且献皇帝要是进入太庙,那原本在太庙中的皇帝就必须请出去一位,所以嘉靖帝动了歪心思。

朱棣就在这个时候被请出去了,由于朱棣的功劳太大,且是嘉靖帝的老祖宗,大臣们不干了,最后搞了个妥协方案,给朱棣晋升了,成祖了,永世享受祭祀,所以变成了明成祖,而嘉靖帝的父亲成为了睿宗被放进了太庙。

可怜的明仁宗朱高炽只能成为这场争论的牺牲品,被请出去了,放进了偏殿。

大礼议之争的牺牲品,明仁宗朱高炽

所以说,朱棣在嘉靖帝之前的庙号是明太宗,在嘉靖帝之后变成了明成祖,如果有关于嘉靖帝之前历史的电视剧将朱棣叫成明成祖,那编辑的功课一定没备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