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首都不在湖北,为何在湖北钟祥有座明皇陵?

这地方原来是“王爷坟”,为了把它升格为“皇帝陵”,大明朝付出了16条生命的代价;为了让它长得更像帝陵,前后又花了40年扩建,所以这是一座用血泪堆砌的记忆。

这座占地183公顷的皇陵叫“显陵”,躺在里面的主人叫朱佑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明孝宗朱祐樘的异母弟弟。

朱佑杬11岁被封为兴王,18岁离京就藩,封地就是今天的湖北钟祥。

朱佑杬生育能力不强,只有两个儿子,长子还早夭了,仅剩下一个儿子朱厚熜。朱厚熜出生时朱佑杬已经31岁“高龄”了,所以对这个儿子宝贝得不得了。

朱厚熜生来天资聪慧,学习能力超强,这让朱佑杬喜出望外。于是朱佑杬拿出毕生所学,亲自教授儿子读书。可惜,爷俩灯下夜读的温馨并没有维持多久,正德十四年,年仅43岁的朱佑杬去世了,阿熜时年才12岁。

时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下旨,给叔叔朱佑杬加谥号“献”,赐兴献王以亲王规制葬于钟祥市东北的松林山,并批准堂弟朱厚熜承袭兴王之位。

又过了两年,30岁的朱厚照把自己玩脱了,临走前连个摔盆子的人都没有,龙椅没人坐了。

阿照弥留之际,首辅大臣杨廷和以皇帝的名义,给朱厚熜发了一道圣旨,令他缩短守孝期。这个信号很明确,阿熜已经是皇储的候选人。

按照古代继承法统,假如皇帝绝嗣,就应该从血缘关系最近的庶支中挑选一人,过继给大行皇帝为子,以符合“父死子继”的继承原则。可是阿熜是阿照的堂弟,明显违法了,杨廷和为何要这么做呢?

原来杨廷和手上有朱元璋的圣旨《皇明祖训》,朱元璋为了防止出现幼帝坐国,导致皇权旁落的情况,规定皇帝绝嗣的情况下实行“兄终弟及”的政策。

事实上,即便没有《皇明祖训》,杨廷和恐怕也很难给阿照过继一个儿子。在明宪宗的曾孙子辈中,年龄最大的朱载圭,要在七年后才出生。因此“父死子继”就是个死结,只能“兄终弟及”。

就这样,阿熜被幸运之神惠顾,从兴王摇身变成了大明皇帝,即嘉靖帝。

不过,杨廷和要是预知接下来发生的事,估计他宁可违背礼法,也要坚决把阿熜这个小崽子一脚踢开。

朱厚熜人还没进紫禁城,就给杨廷和出了一个难题:要想让我进紫禁城,必须走大明门,想让我走东华门,对不起,爷回钟祥继续当王爷!

原来紫禁城的门有高低贵贱,大明门是皇帝走的,东华门是皇太子走的。杨廷和的意思是:小阿熜你是孝宗的儿子,武宗的弟弟,即将即位的皇太子。阿熜的意思是:俺是皇帝,俺不是皇太子。

明白没?双方有个分歧,即阿熜到底是以什么身份即皇帝位。杨廷和说,按祖宗家法,你现在是朱祐樘的儿子,你生父朱佑杬现在是你叔叔了。阿熜说,凭啥啊,说好的我是来做皇帝的,不是来当太子的,我就是朱佑杬的儿子。

别以为古人吃饱撑的,称呼里有大学问,它是维护皇权至尊的根本大法。

除此而外,对杨廷和来说可能还有另外一个意义:阿熜啊,你记着你是我立的,乖哟。小朱同学一拧脖子:俺是从俺爹那里继承的皇位,跟你没一毛钱关系,滚!

这就是他们在称呼上较劲的两个原因,这个14岁少年的天资惊人不?胆气吓人不?

接班人都已经到紫禁城外,杨廷和又不能退货,只好被逼退让,同意朱厚熜从大明门进来,阿熜先声夺人。

刚坐上皇位,阿熜又提出了个更过分的要求:俺爹要当皇帝。当然这个聪明娃不会那么粗鲁,他的理由能噎死杨廷和:俺妈还在钟祥,俺要尽孝,俺要接她来北京,要封她为皇太后。

杨廷和一听头都大了:那不是你妈了,是你婶,你妈是张太后。阿熜哭了:俺要回家,俺不当皇帝了。

有见风使舵的官员跳出来:老杨你太不近人情了,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你妈贵姓啊?

杨廷和一气之下撂挑子了:俺要回家,俺不干了。

就这样阿熜再赢一局,他妈蒋氏当了太后。蒋氏升官了,她老公跟着沾光,从“兴献王”升格为“兴献帝”。

“兴献帝”虽然有个帝字,怎么看都像山寨版的,起码得有皇家至尊版的服务才更像嘛。于是阿熜有提出要求:俺爹要进太庙吃供奉。

这话惹翻了一群大臣,杨廷和虽然回家养老了,还有他儿子杨慎(就是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那位),还有徐文本、郑本公、邹守益、唐皋等一群不要命的愣头青:太庙是皇家嫡系先祖们吃饭的地方,你爹一个庶子,不怕被老祖宗轰出来吗?不行!

古人规矩太死板,每一代只能有一个座位,你朱佑杬挤上桌,让孝宗朱祐樘到桌子底下吃饭呐?

阿熜不管:原来你们一直看不起我呐,老子就这么干了,咋的吧?

杨慎一声高呼:“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坚守节操大义而死,就在今日。”哗啦一声,一百多号人跪在金水桥抗议阿熜的粗暴行为。

朱厚熜一声冷笑:抓起来,给老子抓起来,打,锦衣卫抡大棍上!

就这样,嘉靖三年的七月十二日成了紫禁城最黑暗的一天,16位大臣被当场打死,134名官员被捕入狱,四品以上官员86人停职待罪!

这场为时三年半的斗争,以惨烈的方式收场,阿熜大获全胜。朱佑杬正式加冕入太庙,取庙号“睿宗”,跟朱祐樘平起平坐了。这就意味着法理对皇权低头,承认明孝宗一系断绝了。

阿熜满意地对大臣们说:俺爹睡觉的地方是不是也该气派气派呐?大臣们齐声应和:太应该了,那里应该叫做皇陵。

于是,修建了三年多的王爷坟改称“显陵”,扩建工程拉开帷幕。

建到底7年,蒋太后去世了。阿熜说,在大裕山给俺妈修个陵吧,把俺爹迁过来。结果,新陵园修了八年,阿熜又改变主意了:这地方风水不如钟祥显陵,还是让俺妈去显陵跟俺爹合葬吧。

我估计阿熜心里犯嘀咕:地上的事我说了算,地下的事老祖宗说了算,俺爹的皇位是抢过来的,跟祖宗们睡一起,会不会挨揍?还是远一点吧。

就这样,八年的工程款打了水漂,又在钟祥加大投资,一直修建到嘉靖四十五年阿熜崩了为止,显陵才算正式完工。

四十多年的营建,花去了多少民脂民膏,多少民工丧命于此?我们不清楚朱佑杬睡得爽不爽,但有个人一定很爽——李自成。

崇祯十五年,闯军攻陷钟祥,一群兵哥哥们抄家伙直奔显陵,该抢的抢,该扒的扒,拿不走的就一把火烧光。

修建需要四十多年,毁掉仅仅片刻功夫,估计朱佑杬吓得不轻。

明朝的首都不在湖北,为何在湖北钟祥有座明皇陵?

成化十二年(1476年)七月初二,明宪宗的皇四子出生于京师皇宫,其生母为邵氏,时为宪宗才人(后宫低级嫔妃)。对皇四子的出生,宪宗非常高兴,这标志着他的皇子数量又有增加,一度有不稳倾向的帝统传承,终于可以再加上一道保险了。

之前很多年,明宪宗被宠爱的贵妃万氏所蛊惑,久久不能接触其他后妃宫女,导致皇家子嗣单薄;而万贵妃所生的皇长子、以及贤妃柏氏所生的次子朱祐极,都在幼年时夭折了。另外,宫女纪氏所生的皇三子,因为害怕被万贵妃迫害,自出生后就被藏在深宫中,宪宗不得知(关于此事,史书上有不同记载,在我的文章——《亦非阴鸷之谋、徒以恃宠溺爱——万贵妃和孝穆纪太后的那段史实》中,已经做了详细的论述;为了不致使意见分歧,导致和本文无关的争论产生,这里还是采用皇三子被纪氏保护藏身、宪宗不得而知的说法)。

成化十一年(1475年)四月,因为机缘巧合,皇三子的身份被公开,明宪宗赐其名为“朱祐樘”;十一月,皇三子被正式立为皇太子(因为此时宪宗的皇子中,只有皇三子独存)。

万贵妃在皇三子被公开身份后,气恼非常,同时也无可奈何,于是破罐子破摔,从此不再干涉宪宗接触其他嫔妃、宫女;因此,成化八年(1472年)入宫的才人邵氏,得以入殿侍奉宪宗,并因端庄秀气的容貌、和知书达理、温婉柔顺的性格,很快获得宪宗的特别关爱,接连受到宠幸。

成化十二年(1476年)七月,邵氏诞育了宪宗的皇四子,再获皇嗣的宪宗喜出望外,赐皇四子名为“朱祐杬”,并晋封邵氏为“宸妃”。之后,邵氏再接再厉,又为宪宗诞育了皇五子朱祐棆、皇八子朱祐枟,并因此进封为贵妃。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因为万皇贵妃(为了补偿万氏的失落心情,宪宗晋封其为皇贵妃)的挑唆,宪宗一度有改立储君的念头,想要以皇四子朱祐杬代替皇太子朱祐樘。幸好,前有司礼监太监怀恩据理力争,后有泰山突然地震,再加上钦天监官员奏称地震是应“国本不稳”之象,东宫不可轻动,宪宗这才打消了易储的主意。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正月,万皇贵妃因年老体衰而薨逝,宪宗由此心情沮丧、情绪萎靡、身体状况也逐渐变得衰弱。自知命不久矣的宪宗为了了结心愿、加恩诸子,于是在四月间为皇太子举行大婚,册立张氏为太子妃。又在七月的时候建藩,册立皇四子朱祐杬为兴王,皇五子朱祐棆为岐王,皇六子朱祐槟为益王,皇七子朱祐楎为衡王,皇八子朱祐枟为雍王(其余在世皇子因为年纪小、暂时未封王)。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明成化帝宪宗驾崩,年四十一岁。少年坎坷的皇太子朱祐樘历尽艰辛,终于得以继位登基,即明孝宗弘治帝。

孝宗继位之后,并没有因为当年的“易储”之事而报复、怠慢曾经威胁过自己储位的四弟兴王朱祐杬,而是妥善照顾,关爱有加。弘治五年(1492年),在孝宗的主持下,十七岁的兴王举行了大婚,迎娶中城兵马司指挥蒋敩之女蒋氏为兴王正妃。

当初在弘治四年(1491年)的时候,孝宗就曾经选定卫辉府(河南卫辉)为兴王藩封,但兴王奏报皇兄,说卫辉府“土瘠而民贫,且河水为患”,又需要新建王府,耗费巨大;而“郢、梁二王有故邸、田庄在湖广安陆州”,不需要大兴土木,可以改建郢靖王(太祖之子朱栋)、梁庄王(仁宗之子朱瞻垍)的旧王府,作为自己的王府,也算为朝廷节约开支。

对于弟弟的这个请求,孝宗当然没有拒绝的理由,因此便改湖广安陆州为兴王封国,然后派官员先期前往,修整已经空置了很久的原郢王、梁王府(郢王、梁王先后就藩安陆,都因无子而除国,王府因此空置下来)。

弘治七年(1494年),兴王已满十九岁,安陆的王府也修建完毕,于是孝宗开始为弟弟准备就藩之事;九月初八,在皇兄的安排下,兴王前往昌平天寿山,祭拜并辞别列祖列宗;九月十八,兴王在最后一次入宫、叩拜辞别皇兄后,携家眷、护卫、侍从等,正式前往湖广安陆州藩地“之国”。

经过半年的长途跋涉,兴王一行人于弘治八年(1495年)二月十六抵达安陆州,入住早就修造好了的“兴王府”;从此,兴王朱祐杬就在安陆长居下来,再也没有离开这个当时还是偏僻乡下的小地方。

兴王就藩之后,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大肆花费钱粮,也不随意广建游乐之所,而且勤于抚牧地方(但不干涉政务),多次出私帑增修安陆的城池,赈济灾民、推行教化,此外就是潜心读书,没有其他不良行为。

和其他藩王们多贪鄙暴虐、庸碌颟顸的行为相比,兴王的所作所为绝对称得上“贤德、温良”,因此,孝宗多次下诏,嘉奖这个低调、仁厚的弟弟。

弘治十三年(1500年)六月十二,兴王的长子出生,为兴王妃蒋氏所出;可惜这个婴儿运数不佳,仅仅只在世上存活了五天就夭折了,后来才追赐名为“朱厚熙”。此后,兴王又三次得到后嗣,不过都是女儿。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兴王的皇兄——明孝宗弘治帝驾崩,皇太子朱厚照继位,改明年为正德元年,即明武宗正德帝。

得知皇兄驾崩的噩耗后,兴王悲伤不已,在安陆王府举哀致祭,并按制度上表,向嗣皇帝侄子致哀,随即再次上表恭贺新帝登基,尽到了身为臣子的本分。

正德二年(1507年),兴王在连生三个女儿之后,终于又得到了一个儿子——当年八月初十,兴王妃蒋氏诞育了兴王次子、且健康平安;兴王为此兴奋不已,在次子满百日后,便上报给礼部(转递于皇帝御前),为儿子请名;次年二月,在一年一度例行的“宗室赐名”典仪上,正德帝为这个小堂弟赐名为“朱厚熜”。

对于这个好不容易得来的独子,兴王异常钟爱,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亲自教导他学习诗文、《祖训》等,稍大后,又手把手的指导儿子研习儒家经典、古籍经义,还谆谆教导、让儿子明白修身齐家的道理。平日里王府祭祀、朔望大典、内外接待礼仪,朱厚熜都在父亲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地慢慢熟悉、参与。

因此,朱厚熜从幼年时起,就在父亲的指引下,掌握了诸多为人处世的大义,以及各种皇家礼仪制度的规制,有着远超同龄人的老成和缜密。这些少年时的经历和学习,将在日后对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同时,对父亲的关爱呵护、以及悉心教诲,少年朱厚熜永远铭记在心,时刻不敢忘,父子之间的感情深厚而温暖。许久之后,朱厚熜命运因事而改变、登上了天下至尊的位置,在面对朝臣们的挑战时,即使他势单力薄、年少无助,也绝不示弱,一定要维护父母的宗法地位,丝毫不肯退步。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和父亲的感情,确实是情深意厚,无可割舍。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十七,兴王朱祐杬薨逝于安陆州的王府中,年四十四岁。武宗闻叔父的讣告后,辍朝三日以表哀悼。十月,武宗赐兴王谥册、圹志,并派遣勋臣为使,至安陆州吊唁并监督安葬事宜,为兴王在安陆州松林山选定吉地,建造墓园。

正德十五年(1520年)春天,朝廷为薨逝的兴王拟定了谥号“献”,并报武宗御览批准,转发安陆兴王府。因此,已经去世近一年的兴王身后谥号被定为“兴献王”;此时,王墓已经落成,兴献王因此正式下葬于松林山墓园中。

兴献王薨逝前,她的独子朱厚熜已经拥有了兴世子的身份;在父亲去世后,虚岁十四、实际才十二岁的兴世子在兴藩属官的协助下,在为父亲服丧的同时,开始独立管理偌大的王府,待孝期满后(名义上是三年,实际为二十七个月),再行文上报礼部,正式袭兴王王爵。

按照正常的仪制流程,兴世子应该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九月向朝廷请封(二十七个月孝期已满),然后正式袭爵兴王。但天意难料,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就在朱厚熜的孝期只剩下不到半年的时候,他的堂兄、明武宗正德帝因病在京师驾崩(武宗驾崩之事很是诡异,因为不涉及本文内容,就不再过多细述了)。

武宗驾崩得很突然,身后也没有留下皇子,更没有(在世的)亲兄弟,因此,大明皇统断绝,皇位空虚,如何延续大统,就成为朝廷首辅杨廷和最为头疼的事情。

在禀告了皇太后(武宗生母张氏)、以及和其他辅臣们商议后,杨廷和以武宗遗诏的名义,引用《皇明祖训》中的内容——“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以兴献王世子朱厚熜与武宗亲缘最近、世序最前,“伦序当立”,命兴世子其缩短守孝的时间,袭爵兴王,随即派出使臣前往安陆,迎兴王至京师,入继大统。

为什么武宗有那么多的堂弟、甚至还有几位皇叔在世,但却是兴世子朱厚熜“伦序当立”呢?这是因为:武宗祖父宪宗的诸子中,其长子、次子都早夭,三子是武宗之父孝宗朱祐樘;孝宗驾崩后,武宗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而宪宗第四子就是兴世子朱厚熜之父、兴献王朱佑杬。

因此,在孝宗、武宗一系绝嗣后(孝宗养大的皇子只有武宗一人,武宗则无子,因此他驾崩后,孝宗一脉绝嗣),按照《皇明祖训》中的规定,就得从宪宗其他皇子中,挑选和孝宗伦序最近的一支来承袭皇统;而兴献王是宪宗第四子,按照“伦序”原则,自然就得由兴藩来入继大统、承袭帝位了。

因此,即使当时武宗在世的堂弟有十八人,在世的叔父也有六人,但按照“伦序为先”原则,就得是宪宗第四子、兴献王朱祐杬(已薨逝)的独子、现任兴世子朱厚熜的位次最前,将承袭堂兄武宗正德帝的皇位、入继大统。

根据这个原则,杨廷和在奏报皇太后同意后,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六,以皇太后懿旨的名义,命华盖殿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太监谷大用等,奉武宗皇帝遗诏(杨廷和等内阁辅臣所拟定),启程前往湖广安陆,迎兴世子入京继承大统。

但杨廷和在草拟武宗遗诏时一时疏忽,没有在遗诏上明明白白地写下“以兴世子入继孝宗为嗣、‘兄终弟及’、承袭皇位”这一款内容,这就为后来的事情埋下了伏笔,新帝和文臣们之间,进行了十多年的礼仪制度争论拉锯战;最终,还是皇权获得了胜利,文官集团被彻底压制,新帝在礼法上大获全胜。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二十六,迎驾的使臣抵达安陆,朱厚熜以兴世子的身份接见诸臣,并接受了以武宗名义下达给自己的遗诏;四月初二,兴世子在拜谒了父亲的墓园、并辞别母亲兴王妃蒋氏后,由使团官员扈送,前往京师,准备继承皇统。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兴世子经一路跋涉,终于抵达了京师。当时,辅政的文臣们想要兴世子以皇太子的礼仪,从东安门入宫,暂居文华殿,然后择日登基,并以孝宗皇帝为“皇考”。

兴世子闻讯后勃然大怒,斥责前来报信的使臣们说:“我以遗诏嗣皇帝位,不是来给别人当儿子的!”就这样,还没有正式继位,兴世子就和文臣们因为宗法礼仪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彼此僵持,大明社稷的继承人居然无法顺利登基。

最后,还是皇太后下懿旨给内阁,让文臣以国事为重,给兴世子上劝进笺表,先把君臣名份定下来再说。在皇太后的调解下,诸臣在京师郊外给兴世子上笺劝进,兴世子也勉强受笺,随即从大明门入皇宫,在奉天殿举行了正式继位的仪式。

新帝亲自拟定明年年号为“嘉靖”,这就是大明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嘉靖帝。这一年,嘉靖帝十五岁(虚岁,实际上才十三岁)。

嘉靖帝继位后,文臣们依旧不肯放弃,对皇帝以哪一位尊长为宗法制度上的父亲(即皇考)之事,和年轻的嘉靖帝展开了激烈的交锋,这就是影响大明朝野十多年的“大礼议”事件。文臣们从大明祖制及儒家伦理道德方面出发,坚持要嘉靖帝奉伯父孝宗弘治帝为皇考,以武宗生母、皇太后张氏为母后;而嘉靖帝的生父、兴献王朱佑杬则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嘉靖帝生母、兴王妃蒋氏一并改称“皇叔母兴国大妃”。

文臣们这么做的目的,一是将大明皇统将在宗法上保持在孝宗、武宗一系,而不至于皇统承袭出现转移情况,二是借机压制皇权、扩大文臣集团对朝政的实际控制权,在话语权和道统高度上限制皇帝和皇权的影响力。

嘉靖帝一生“凉薄”,惟独对亲生父母的感情确实是异常深厚,尊崇礼敬、恪守孝道。因此,当嘉靖帝得知文臣们居然还是要让自己认孝宗皇帝为“皇考”、以皇太后张氏为母后,而亲生父母反倒要改称“叔父、叔母”时,不由得怒火万丈,毫不客气地反驳:“朕父母俱全,何可为他人子焉!”

正德十六年(1521年)十月,为了反击文臣们的挑衅和冒犯,嘉靖帝毅然下旨,追尊生父兴献王为“兴献帝”,而尚健在的亲祖母、宪宗贵妃邵氏则被尊为“皇太后”(按道理应该是“太皇太后”,不过嘉靖帝表示祖母的位份不敢压过孝宗皇后、此时的正牌皇太后张氏,因此不称太皇太后,只称皇太后)。而尚在世的生母、兴王妃蒋氏,则被嘉靖帝尊为“兴国太后”,没有得到“皇太后”的名号。

嘉靖帝毕竟是刚刚继位,羽翼未丰,皇权还没稳固,因此不能、不愿马上就和文臣们撕破脸、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尊亲生父母为“兴献帝、兴国太后”的同时,出于平衡、缓和的目的,嘉靖帝在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再次下达谕旨,称孝宗为“皇考”,尊皇太后张氏为“圣母”,而“兴献帝”、“兴国太后”在平日则称为“皇帝本生父”、“皇帝本生母”。

从嘉靖元年(1522年)至嘉靖三年(1524年),年轻的嘉靖帝暂时收拢了心中的怒气,表面上向文臣们退了一步,在公开的皇家仪式、祭祀中,称孝宗皇帝为“皇考”、尊皇太后张氏为“圣母昭圣慈寿皇太后”,使得君臣矛盾暂时得以平息。

而嘉靖帝在此期间,不断地收拢皇权、安插潜邸的亲信和其他忠于皇室的臣子进入权力中枢,掌握朝堂控制权,以备将来的再度交锋。

但嘉靖帝在暂时稳住文臣们的同时,也没有放弃自己尊崇亲生父母的行动,“兴献帝”在此期间被上追尊号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兴献后”蒋氏则进一步加尊为“皇帝本生母章圣皇太后”,从单纯的“帝、后”晋升为更具正统地位的“皇帝、皇后”。

另外,嘉靖帝还在亲祖母(兴献王朱佑杬生母、明宪宗邵贵妃)即将薨逝前,将她的名号由“皇太后”升为“寿安太皇太后”,正式超越了“圣母”慈寿皇太后张氏(寿安太皇太后不久后即驾薨)。

在嘉靖帝不断地尊崇亲生父母名号、并追加亲祖母尊号之时,文臣们也在行动,不厌其烦地以《皇明祖训》、儒家宗法、孝道礼制等来规劝、进谏皇帝,意图在道统和礼法上迫使皇帝放弃尊崇亲生父母的想法,老老实实地回归到儒家制度的约束下来。

但嘉靖帝此时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孤身一人从安陆到京师来继位的年轻王世子了,三年的帝王生涯,让他本来就异常成熟头脑更加老练,帝王手段娴熟无比、甚至有狠戾的迹象,朝堂大权也几乎操控于手中,再也不会轻易对文臣们的要挟低头,而是将反过来压制文臣集团了。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首辅杨廷和因为与皇帝进行了三年的“礼议之争”,实在是心力交瘁、力不从心;在极度的内疚和惭愧下(没有维护好儒家道统、以及没有教导好皇帝),心灰意冷的杨廷和向嘉靖帝提出了致仕的请求。

对于这个当年力主迎立自己为帝、后来又多次反对自己尊崇亲生父母的老臣,嘉靖帝内心的情绪很是复杂,不知道是该感激他、还是该恨他。最终,嘉靖帝对杨廷和的致仕没有做过多挽留,很是爽快地批准了他的请求,然后赐“表彰功勋”的诏书给杨廷和,并让朝廷提供车马、护卫、物资,将杨廷和安全地送回了故乡四川,还赐予杨廷和“荫一子为锦衣卫指挥使”的待遇。

杨廷和的无奈致仕,标志着“大礼议”事件中,嘉靖帝开始取得优势,并且即将展开对文官集团的反攻;而杨廷和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一个文官可以让嘉靖帝有所忌惮、退让,他在仪制上尊崇自己的亲生父母、抬高父母的地位,已经不再面对强大的道德、宗法压力了。

在之前的嘉靖二年(1523年)四月,兴献王(兴献帝)墓园就已经将原有的黑琉璃瓦更换为黄琉璃瓦(皇帝规制),还增添了神路桥等建筑。而杨廷和致仕后,嘉靖帝于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再次提升生父的墓园规格,正式改“兴献王墓园”为“显陵”,以符合生父“恭穆献皇帝”的身份。

七月,嘉靖帝趁热打铁、再度出击,利用准备当年冬至祭祀典仪的机会,先为“恭穆献皇帝”、“章圣皇太后”预备好致祭的册文(按大明祭祀礼仪的规定,正统的皇帝、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才能在祭祀大典中奉上册文;在世的皇帝、皇后、皇太后也可以有)。

“恭穆献皇帝”、“章圣皇太后”只是嘉靖帝的“本生父母”,按礼制是不能拥有祭祀册文的,使得文官集团为此事跳出来反对,在左顺门外闹事;嘉靖帝则痛下狠手,以“要挟君上、无人臣礼、大不敬”的理由,将闹事的官员全部抓捕,随即部分官员被贬斥、勒令致仕,部分官员先施以廷杖,然后革职、充军(其中就有闹事为首者、杨廷和之子杨慎)。

经过这件事情后,文官集团的气焰被彻底压制,话语权和道统大义都被嘉靖帝牢牢控制在手中。

而接下来的冬至大祭礼中,嘉靖帝直接给生父去掉了尊号上前缀的“本生”二字,尊称为“皇考恭穆献皇帝”,生母蒋氏则加尊号“章圣慈仁皇太后”,刚刚薨逝的亲祖母太皇太后邵氏追谥为“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祐圣皇后”,和祖父宪宗皇帝合葬茂陵。

至此,在皇室仪制和儒家宗法制度上,嘉靖帝的生父、生母、亲祖母,都得到了正统的皇帝、皇后的尊号,以及身后的相应待遇。

而对于称呼了三年“皇考”的伯父孝宗皇帝,嘉靖帝在冬至大祭仪式上正式改称为“皇伯考”,皇太后张氏则改称“皇伯母昭圣慈寿皇太后”。从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开始,历时三年之久的“大礼议”事件,终于以掌握了皇权的嘉靖帝的大获全胜、文官集团们一败涂地而告终、

在为亲生父母争取到了正统“皇帝、皇太后”的尊号后,嘉靖帝还不满足,决心更进一步,为父亲加尊庙号,将来供奉神主于太庙,和历代先帝们一起接受后世子孙的祭祀。

为了符合仪制、嘉靖帝命工部重新建造显陵的地宫(之前的地宫是王陵建制);嘉靖四年(1525年),显陵新的玄宫及宝城落成,并增添一座高大的平台(瑶台),将宝城与之前的旧兴献王墓园宝城连接起来;因此,显陵是唯一一具有两座宝城的明代皇陵。

嘉靖六年(1527年)十二月,嘉靖帝再命将显陵的规制全部按照天寿山皇陵之制重新修葺,宝城、宝顶、享殿都再次按帝陵制度增加建筑,加建方城明楼和睿功圣德碑楼、大红门;显陵神路两侧则新建瞭望柱和十二对石像生。

嘉靖十年(1531年),显陵地面建筑改建工程基本完工,嘉靖帝赐封陵区的松林山名为“纯德山”,并立碑建亭作为纪念。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嘉靖帝生母“章圣慈仁皇太后”蒋氏病重,嘉靖帝为母亲身后荣耀之事,为生父追加谥号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上庙号“睿宗”,以便母亲薨逝后,可以“祔睿宗谥”,入太庙祭祀。

十二月,章圣慈仁皇太后薨逝,嘉靖帝为母亲上谥号“慈孝贞顺仁敬诚安天诞圣献皇后”,并亲赴昌平天寿山皇陵区,为母亲卜选吉壤,最后在成祖长陵西南方向的大峪山下选好了吉地,准备将母亲安葬于此。

当时,嘉靖帝还动了“迁显陵”的心思,准备将承天府(嘉靖帝登基后,升安陆州为承天府)新修造好不久的显陵废弃,而“迎皇考梓宫迁于天寿山”。为了准备迁陵,嘉靖帝还命勋臣武定侯郭勋、文臣工部尚书蒋瑶等督工建造天寿山的新陵,以备将来父母合葬于此。

嘉靖十八年(1539年)三月,嘉靖帝在南巡湖广承天府潜邸、并祭拜了显陵之后返京;四月,嘉靖帝亲自前往昌平天寿山,视察大峪山下为母亲修造的陵寝。在和承天府显陵的风水、地势、环境进行仔细比较后,嘉靖帝认为天寿山陵寝“峪地空凄,岂如纯德山完美”,也就是否定了在天寿山给母亲修造陵寝、然后迁父亲梓宫北上合葬的决定。

于是,嘉靖帝当即放弃了天寿山陵区内已经修造了一半的母亲陵寝,而下诏“奉慈驾南袝”。嘉靖十八年(1539年)五月,勋臣京山侯崔元奉嘉靖帝谕旨 ,护送慈孝献皇后的梓宫南下,七月,献皇后梓宫抵达承天府,同睿宗献皇帝合葬在显陵的新玄宫之内。

此后,显陵历经多次加修,增添了祾恩殿、二红门、左右角门、便路、御桥、外围墙等建筑,嘉靖帝还改荆州左卫为显陵卫,负责显陵的保卫、维护之责。一直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九月,显陵的扩建工程才全部完工,这也是大明王朝在南方所建造的最后一座皇陵。

明朝的首都不在湖北,为何在湖北钟祥有座明皇陵?

在湖北省钟祥市城东北5公里的纯德山上,有一座明皇陵。一般情况下,皇陵都离都城不远。明朝先是定都南京,所以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后朱棣迁都北京后,明朝之后的皇帝都葬在北京,所以在北京有明十三陵。而湖北钟祥自始至终也没成为明朝的都城,为何会有座明皇陵呢?

位于湖北钟祥的明皇陵叫做明显陵,是中国中南六省唯一的一座明代皇陵,占地面积是明代帝王中单体面积最大的皇陵。其实,这座明皇陵是由一座王墓改造而来的,这是明朝的哪位王爷呢?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朱佑杬去世,明武宗朱厚照赐谥“献”,称兴献王,葬于湖北钟祥市。那王墓是如何升级为帝陵的呢?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嗣继位,其父明孝宗也无其他皇子在位,便在皇室之中选择了朱厚熜继承皇位,即后来的嘉靖帝。而嘉靖帝朱厚熜恰巧是兴献王朱佑杬的儿子,明孝宗的侄子,明武宗的堂兄弟。藩王即位,通常都是过继给辈分大一辈的皇帝为皇子,以便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但嘉靖帝比较有个性,打破了这个常规,继承皇位可以,但做儿子不行,侄子就是侄子。但自己的父亲虽曾经是皇子,但没当过皇帝呀!于是,嘉靖皇帝自立统嗣体系,追尊生父朱佑杬为“兴献帝”。原有王坟也相应按帝陵规制升级改建。明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王坟正式更名为显陵,其主人是没有当过皇帝的兴献王,嘉靖皇帝的父亲。

所以,湖北钟祥的明皇陵就是明显陵,其主人是没当过皇帝的兴献王朱佑杬,嘉靖皇帝的父亲。

明朝的首都不在湖北,为何在湖北钟祥有座明皇陵?

朱元璋建立明朝时,设立的都城是南京,但是,明朝历史有两次地方藩王即皇帝位的情况,一次是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役夺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由于朱棣的封地在北京,所以朱棣即位后,逐渐把北京作为正式都城,而南京逐渐沦为陪都。

另一次就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31岁去世时没有儿子,也没有存活在世的亲兄弟,于是在临死前与大臣选定自己的堂弟朱厚熜为下一任皇帝,朱厚熜当时是被封在湖北钟祥的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朱祐杬是明武宗的朱厚照的堂叔,是明武宗父亲明孝宗朱祐樘的同母亲弟弟,最终,朱厚熜以藩王身份进京城为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也就是明世宗。

明世宗朱厚熜

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是第一任兴献王,他在北京出生,成年后被封到湖北钟祥,也是第三个被封到湖北钟祥的明朝藩王,在他前面还有两位藩王,一个是朱元璋的第23个儿子郢王朱栋,另一个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9个儿子梁王朱瞻垍。

朱祐杬有两个儿子四个女儿,长子早亡,朱厚熜是次子,朱厚熜12岁周岁的时候,朱祐杬因病去世,于是朱厚熜继承了父亲的兴王爵位,接管了兴王府,并且为父亲守孝三年,而朱祐杬刚以藩王的礼节安葬在湖北钟祥东北方向的一片松树林中,这就是兴献王墓,是朱厚熜父母亲的合葬陵墓也就是后来的明显陵,钟祥市唯一的明皇陵。

明显陵

当时那里还不叫钟祥,叫安陆府,朱祐杬去世几年后,明武宗朱厚照也因病去世,然后就是新一任兴王朱厚熜被一批北京来的代表团迎到北京当皇帝,朱厚熜之所以能被立为皇帝,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朱厚照没有亲兄弟,朱厚熜是离朱厚照关系最接近的堂兄弟,两人血缘关系算是最近,两人的父亲是同父同母的兄弟。

二是朱厚熜年龄小,看上去也不强势,大臣们选皇帝一般喜欢选弱一点的,毕竟作为臣子都不喜欢一个强势的皇帝。

当时朱厚熜才15岁,一个未成年人,朝中大臣以为比较好控制,可以按大臣的意思来行事,但是朝廷的大臣们没想到的是,他们很快与15岁的年轻皇帝发生了冲突,第一个冲突就是:朱厚熜进北京城从哪个门进?住在哪里?

明朝皇帝世系表

明武宗时期的首辅廷和安排朱厚熜从东华门进,入住文华殿,东华门是紫禁城的东门,文华殿是太子居住的地方,这等于是把朱厚熜当成朱厚照的太子来对待,但是,朱厚熜可是朱厚照的堂弟,怎么能住在太子府呢?所以朱厚熜不同意,不仅不同意,而且态度非常强硬,拒绝从东华门进,朝廷大臣和朱厚熜双方互不相让,就僵持在那里。

最后还是皇太后居中调停,让朝廷大臣让了一步,在郊外让朝臣劝进,然后从大明门进入,再在奉天殿即皇帝位,大明门就是皇宫的正门,奉天殿就是皇宫的正殿,是皇帝登基的场所,这个结果等是15岁的朱厚熜取得了胜利,也让朝臣第一次领教了年轻皇帝的厉害,绝不是一个容易受到控制的皇帝,年纪轻轻就如此强硬,但这个时候已经没后悔药,皇帝已经即位了。

朱厚熜

朱厚熜即位后不久就改元嘉靖,朱厚熜就是嘉靖帝,然后嘉靖帝与朝臣又暴发了第二次冲突,内容就是:尊谁为嘉靖帝宗法意义上的父亲?

古人讲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儿子作为延续香火的传统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明武宗朱厚照就没有儿子,而朱厚熜继承的是朱厚照的皇帝位,所以朝臣要求朱厚熜尊朱厚照为宗法意义上的父亲,虽然实际上他俩是堂兄弟,但在法律上朝臣认为应该是父子,以延续朱厚照的香火,但是嘉靖帝朱厚熜不同意。

嘉靖帝与朝臣就此事争议了三年半时间,最终还是嘉靖帝一意孤身并取得了胜利,想想看,一大群上了年纪的大臣们和一个十七八岁年轻皇帝之间的争议,是怎样一种情景,但是最终嘉靖帝还是赢了,他不管朝臣如何反对,还是尊自己的父亲朱祐杬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不仅只认自己的亲生父母亲,而且把自己亲生父母亲追封为皇帝和皇太后,只尊明武宗朱厚照为皇伯考,所谓的伯考就是伯父的意思

明显陵

朱祐杬原本是个藩王,现在因为他儿子当了皇帝,所以被改封为献皇帝,所以原本安葬在湖北钟祥的兴献王幕也升级为显陵,要知道当时只有皇帝的幕才能叫陵,你藩王的墓不能叫陵, 只能叫墓,所以湖北省钟祥市就多了唯一一座明朝皇陵,这座皇陵就是朱祐杬的陵墓,由王爷墓升级为皇陵的。

朱厚熜是明朝一个非常特殊的皇帝,他出生在今天的湖北省钟祥市,然后从钟祥又被迎立到北京当皇帝,他在钟祥生活了15年,所以钟祥是他的故乡,他当皇帝没多久,就把安陆府改为承天府,作为明朝三大直辖府之一,相当今天的直辖市,钟祥所在的承天府与南京所在的应天府和北京所在的顺天府一起并称为明朝三大府,地位非常崇高,要知道明朝自明世宗朱厚熜以来,后面所有的皇帝都出自朱厚熜的子孙,他们要寻祖籍地就要到承天府,所以承天府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明显陵

除此之外,嘉靖帝还把承天府的治所所在地命名为钟祥,这两个字的含义是“风水宝地、祥瑞所钟”,钟祥这个名字就从嘉靖朝一直沿用到现在。而朱祐杬的显陵则成为华中六省唯一的明代皇陵,实际上,钟祥除了有显陵之外,还有郢王朱栋墓和梁王朱瞻垍墓,所以湖北省钟祥市有很深厚的明朝文化,也出土了很多明朝时期的文物。

如今的钟祥市只是个县级市,隶属于湖北省荆门市这个地级市,位于湖北省的正中间位置,在襄阳以南,荆州以北,宜昌以东,武汉以西的位置,而显陵则位于钟祥市东北五公里的纯德山上,显陵占地面积有2746亩,整个陵园外城周长为3600米,是明朝所有单一皇陵中面积最大的一座。

明朝的首都不在湖北,为何在湖北钟祥有座明皇陵?

在我国历史上,几乎每位帝王都会在自己的首都旁修建皇陵,以供自己,以及自己的亲人死后埋葬所用。其中最为著名的皇陵,或许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举全国之力所修建的秦始皇陵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传说其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除了神秘的秦始皇陵,还有诸如常常被盗墓贼光顾的清代皇陵清东陵、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所葬的昭陵、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所沉睡着的茂陵等等。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之一,存在近三百年的明朝历经十六位皇帝,自认也有着许多的皇陵。

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故乡凤阳建有明皇陵,初代首都南京则有着明孝陵,北京作为后来的首都,也拥有着规模宏大的明十三陵等。除此之外,在湖北钟祥也有座明皇陵,那么,明朝的首都不在湖北,为何却在那里建有皇陵呢?

其实,明朝的皇陵和其它朝代的很大不同就在于全中国共有五处明皇陵,其中,最早的一座是朱元璋在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时于今安徽省凤阳县开始修建的明皇陵,它是用来埋葬朱元璋的父母和兄嫂的,此外,还有埋葬朱元璋祖先的明祖陵,它位于今江苏省盱眙县。

后来,朱元璋又为自己和马皇后修建了明孝陵,为早逝的太子朱标修建了明东陵,这两座陵墓都位于今南京市玄武区。朱棣迁都北京后,明朝帝王的皇陵也就在北京动工,明十三陵和景泰陵都位于北京周边。然而,从明正德十四年(1519)起,今湖北省钟祥市一带却修筑起了明显陵,那么,它到底是个什么来头呢?

明武宗朱厚照作为明孝宗的独子,两岁便被立为皇太子,在娇惯中长大,弘治十八年(1505),年仅十五岁的明武宗继位,改元正德。正德十四年(1519),明孝宗的四弟,也就是明武宗的皇叔,兴王朱祐杬去世,武宗赐他谥号为“献”,并在其封地湖广安陆州修建亲王陵。

安陆州便是如今的湖北钟祥一带,而明武宗为了表达对四叔的重视,专门派人在松林山挑选风水宝地,将朱祐杬安葬。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明武宗病逝,据《明史》记载,临死前他留下因为自己年仅三十一岁便去世,膝下无子,便按照“兄终弟及”的继承规则,“遗诏召兴献王长子嗣位。”

兴献王的长子朱厚熙出生五天后便夭折了,这里所说的“长子”自然是兴献王的次子朱厚熜,朱厚熜继位后,改元嘉靖,并不顾朝臣的反对,将自己的生父朱祐杬追尊为“兴献帝”。嘉靖五年(1526),皇帝再次顶着压力将父亲迎进宗庙。

嘉靖十七年(1538),朱厚熜为父亲追尊庙号“睿宗”,朱祐杬进入了明朝皇帝的行列。不过,早在嘉靖帝继位的第二年,便对原来的兴献王陵进行了皇陵改造,并改名为“显陵”。此后,显陵历经扩建和修缮,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才真正建造完工,嘉靖帝对父亲的执意追尊,成为了湖北钟祥显陵产生的理由。

1988年元月明显陵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朝的首都不在湖北,为何在湖北钟祥有座明皇陵?

位于湖北钟祥的明皇陵叫做显陵,是由藩王墓升级而来的,具体缘由跟嘉靖皇帝有关。

公元1487年,明宪宗朱见深封其第四子朱佑杬为兴王,封地就在湖北钟祥。正德1519年7月,朱佑杬病亡于钟祥,明武宗赐谥“献”,称兴献王,葬于他的封地钟祥市。

明显陵

公元1521年,年仅30岁的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没有儿子,其父明孝宗朱祐樘也无其他儿子,便在皇室之中选择了朱佑杬的儿子朱厚熜(明宪宗的孙子,明孝宗的侄子,明武宗的堂弟)继承皇位,也就是嘉靖皇帝。

按照规矩藩王之子继位应当改认大一辈的皇帝为父亲,嘉靖帝即位后,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大臣就让他改认明孝宗为父亲,但嘉靖帝不愿遵从祖制,还以明孝宗的侄儿自居,而且进一步把他去世的父亲升了一格,直接从王爷升为皇帝,朝臣们不同意,于是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这就是著名的“大礼仪”之争,最后以嘉靖的胜出而告终,最终嘉靖不仅没有改认父亲,而且把他父亲追封为“兴献皇帝”。

嘉靖皇帝

“大礼仪”之争尘埃落定之后,原有的亲王墓也相应按帝陵规制升级改建。嘉靖三年(1524年),兴献王墓正式更名为显陵,其主人就是没有当过皇帝的兴献王朱佑杬(后改叫兴献皇帝),嘉靖皇帝的亲生父亲。

这就是钟祥明皇陵的来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