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荣临死之前为何提拔赵匡胤却撤掉张永德?
显德六年五月,柴荣在北伐途中患病,于是被迫回军。走到半路发生了一件吊诡的事,某一天他捡到一根三尺长的木板,上面写了五个字:“点检作天子。”
点检,即后周禁军殿前司一把手“都点检”的简称。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晰,就是在警告柴荣:都点检要大人要篡你的江山!而此时的都点检正是张永德。
柴荣拿着木板心里直突突,越看张永德越觉得这家伙不像好人。很不幸,柴荣的病来得很凶猛,回到京城才十来天就一病不起。
本来柴荣给自己制定了“两个十年计划”,而且进展非常顺利,可惜天妒英才,才给了他五年时间就要逼他“退休”了。
看着自己的四个儿子,柴荣急火攻心呐。老大柴宗训才六岁,学龄前儿童,他能守得住大周的江山吗?三尺木板如同钢刀,又深深地扎了柴荣一刀,他仿佛又看见了石敬瑭那副可憎的面孔。
石敬瑭是后晋的开国皇帝,他的皇位来得不正,是从李从珂手上抢来的。李从珂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养子,而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
巧得很,柴荣正是周太祖郭威的养子,张永德又是郭威的女婿。
既然养子都能接班,当女婿的为何不可?石敬瑭这么做了,张永德正好可以依葫芦画瓢。想到这儿,柴荣心惊肉跳。
为了给儿子消除隐患,柴荣利用生命中的最后几天时间,对文武大臣来了个大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让三把手“都指挥使”赵匡胤接替张永德,让张永德拿着高退休金回家养老。
当然,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新任“都点检”赵匡胤才是木板中所指的人,柴荣前门驱虎后门迎狼,还是被“假好人”赵匡胤篡夺了江山。
于是后人忍不住讥笑柴荣病昏了头,老赵的雕虫小技就让他上了当。真的是这样吗?柴荣可是五代十国最英明的皇帝啊!
至少有几个疑问他不会想不到:木板究竟是谁搞的?目的又为什么?换了张永德都点检的职务还存在,为何不换个名字或者撤销这个职务?
这些问题我们都能想到,凭什么柴荣就不过脑子?因此撤掉张永德一定不简单。我个人认为,即便没有“点检作天子”的事件发生,柴荣也一定会撤掉张永德。
五代只有53年,却历经五朝,换了13个皇帝,比换尿片还勤,原因就是枪杆子始终不在皇帝手上,谁的刀更快谁就能黄袍加身。
柴荣利用短短的五年时间,改革了军制,他一边压缩牙军(地方军),一边扩充中央禁军;又将中央禁军分拆成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两军互不统属。经过改革,原来的寡头军阀没了,将领们相互牵制,大权回到了皇帝手上。
但无论怎么改,武将的威胁依然存在,后周谁的军权最大呢?两个人,张永德和李重进,二人一个是殿前司一把手都点检,一个是侍卫司一把手都指挥使。
这两个人身份还都很特殊,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在朝中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当年李重进就对柴荣即位有点不服气,郭威临终前特地将他诏回,让他在自己病床前给柴荣行君臣大礼。因此,李重进其实比张永德更危险。
柴荣临终前对李重进“特殊照顾”了吗?表面上没有,事实上有。李重进挂着侍卫司都指挥使的职务,外调成德军节度使了。
也就是说,两位大佬都被以不同的形式解除了禁军职务。如果我们把尺度放大一点,再向前看一看,柴荣还剥夺了一位大佬的军权——魏博节度使符彦卿。
符彦卿是五代名将,两个女儿都嫁给了柴荣,并先后为皇后。按理来说,柴荣应该让老丈人在军界发扬光大,但柴荣却将他调入朝中封王,夺了他的兵权。
这就很清晰地表明,柴荣对张永德的处理不是个案,而是针对军制改革的统一行动,他不断挑冒尖的掐,一步步压缩武将们的生存空间。
因而,“点检作天子”的谣言让柴荣慌了手脚之说,是不可信的。至于这个谣言怎么来的,一直是个谜,或许就是史书作者的编造吧。
那么,柴荣怎么就选中了赵匡胤了呢?三个原因吧。
其一,赵匡胤具备出色的个人素质。
自从柴荣即位以来,赵匡胤在高平之战、三征南唐等一系列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军事才华,以及英勇、忠心和无私的个人素质,让柴荣刮目相看。
高平之战赵匡胤冒着枪林箭雨,救了危难之中的柴荣,为后周逆转北汉居功至伟;三征南唐赵匡胤又多次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屡屡上演奇迹。南唐企图拉拢赵匡胤,又是送财宝又是私下书信,赵匡胤却第一时间把这些东西上交。
柴荣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五年内他让赵匡胤连升四级,早已经将他列入未来的顶梁柱。
其二,赵匡胤在军中的地位不高不低。
跟符彦卿、张永德、李重进等人不同,赵匡胤在后周军中起点很低,资历不够。同时他又不是皇亲国戚,势力不强,这种人不具备一呼百应的威望。
但作为后起之秀,赵匡胤的战功又足够服众,尤其是在中高级将领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这两点让柴荣觉得,提拔赵匡胤既是众望所归,又不至于威胁皇权,还可以用以制约张永德、李重进等一干军中大佬。
其三,赵匡胤是自己一手提拔的亲信。
应该说,柴荣是赵匡胤的伯乐,没有柴荣的赏识和提拔,就没有赵匡胤的发达。这一点让柴荣很自信地认为,赵匡胤一定对自己很忠心。
其实有个叫杨徽之官员,就曾经提醒过柴荣,他说赵匡胤与王审琦、石守信等人搞“义社十兄弟”,又与张永德、慕容延钊等人交往密切,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人,提拔他当都点检不妥。
柴荣不听!或许是过于自信,也或许柴荣一时找不到比赵匡胤更合适的人选。
结果是,调整后的禁军,殿前司一把手是赵匡胤,二把手是慕容延钊;侍卫司一把手空缺,二把手韩通,三把手石守信,四把手王审琦,这些人除了韩通外,都是赵匡胤的密友。
其实如果柴荣不死,如此提拔赵匡胤没问题,因为柴荣就是全军的灵魂。可是柴荣不在了,赵匡胤就成了军魂,这一点柴荣或许根本就没想到,或许想到了也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周世宗柴荣临死之前为何提拔赵匡胤却撤掉张永德?
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人物关系理一理再说。显德元年(954年),51岁的郭威壮志未酬身,身染重病,他自知来日不多,最要考虑的当然是谁即位的问题,按常理当然是传他的儿子,可是郭威却没有亲生儿子。四年前,他一家老小及亲戚100多口都是被后汉皇帝刘承佑杀了个精光。
当时养子柴荣,当然那个时候应该叫郭荣,女婿张永德,外甥李重进,和郭威一起在外征讨,所以才幸免于难。
郭威后在途径澶州时,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后周政权,其实他从这刻起就在考虑接班人的问题,因为他一直再也没有生出儿子来。
论血统,张永德是一个女婿半个儿,外甥李重进有一半的老家的血统。但柴荣虽然不是郭威亲生的,却从10多岁就收为养子,继承皇位也说得过去。
更重要的是柴荣文韬武略都非常出众,而张永德性格比较温和,李重进则完全是一界武夫,所以郭威一掂量,就选了柴荣,柴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继承皇位的。
在这里,还得介绍一下当时皇位之争的局外人,赵匡胤在柴荣还是准太子时,就是其手下得力干将,在柴荣当皇帝后,顺理成章地成为柴荣信得过的将领。
再看看柴荣提赵撤张的历史记载《旧五代史》载:“一日,(周世宗)忽于地中得一木,长二三尺,如人之揭物者,其上卦全题云:“点检做”,观者莫测何物也。”《旧五代史》成书于宋初,而成书于元代的《宋史》则说得更加详细:“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时张德为点检,世宗不豫,还京师,拜太祖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代永德。”显德六年(959年),柴荣亲自带兵北伐,赵匡胤担任水陆都部署随同,在行军途中,柴荣查获了一个上面刻有“点检作天子”的文书木牌,引起了周世宗柴荣的警觉,恰好此时,39岁的柴荣身染重病,不得不退兵回朝。
卧病在床的柴荣眼看自己的病情一天天加重,难免要考虑身后事了,联系到那个文书木牌,这不是说点检要取代自己的天子之位么,而当时的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是张永德,当然差点取代了自己的皇帝位,不得不妨。
于是为了给自己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能坐稳皇位,柴荣于是在病榻上解除了张永德的兵权,免去殿前都点检职务,加官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实际军权则落到了新任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身上,这一变动的后果就是,后周的天下变成了赵家的了。
这一事件为什么最终受益的是赵匡胤?
“木牌”事件完全影响了历史的进程,赵匡胤一不留神成了最大的幸运儿,捡到了天上掉下来的大饼。
赵匡胤之所以说是幸运,得从当时的形势说起。柴荣作为全国军队的其实掌握人临死前,日常军权其实是掌握在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李重进和殿前司都点检张永德两位大佬手上,此二人一个是郭威的外甥,一个是郭威的女婿,都是皇亲国戚,而且在都是和先皇一起征战的老将,现在掌握着皇家禁卫军和调动全国军队的权力。
赵匡胤虽然也是和先皇一起打江山的老人,但在军界的资历,威望、影响力明显和李、张二人不是一个档次。
后来我们都深度怀疑“木牌”事件其实就是柴荣自编自导的闹剧,周世宗借“木牌”事件对军队高层进行了个大洗牌。
先将张永德明升暗降,解除兵权,说明柴荣对张永德谋逆还是将信将张的,只不过加以防备,趁机解除兵权。
再将李重进外调,但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职位没免,主要工作重心是外放担任地方节度使。
再提拔自己的心腹悍将韩通为侍卫亲军司副都指挥使,留守开封,实际替代李重进掌握京师一半的军权。
殿前司都点检一职则提拔另一位在军中颇有战功,而且一直在自己手下工作的赵匡胤担任,虽然柴荣将赵匡胤当作心腹看待。
为了保险起见,柴荣同任命慕容延钊为殿前副都点检,制约赵匡胤。
柴荣这样安排,主要是知道自己来日不多,害怕自己死后,儿子压不住这些军界大佬,重导黄袍加身的兵变悲剧。
但其实,柴荣提拔制约赵匡胤的两个人,慕容延钊私下和赵匡胤关系交好,而且政治立场也不坚定,韩通虽然是铁杆的保皇派,但却更属于勇力型武将,而且这两位与赵匡胤相比,资历,能力,影响力明显差好多。
后来的结果,证明柴荣显然是千防万防,还是出了大昏招,帮忙赵匡胤搬掉了挡在他前面的李重进、张永德这两块林石头,让这个长得又胖又黑又丑,没有一点帝王之相的家伙捡了个大便宜。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周世宗柴荣临死之前为何提拔赵匡胤却撤掉张永德?
这个提赵撤张是指周世宗柴荣将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撤掉,换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傅,以接替张永德。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说来也是一个不错的历史故事。
当年周世宗在北伐契丹的路上,并没有放弃国内政务的处理,显然不想将政务交于大臣之手,想要自己来处理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是相当的励精图治。
有一天柴荣审阅文书的时候,得到一只皮口袋,袋中装有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柴荣感到这件事情很奇怪。
后来柴荣患病停止北伐回京以后,想起这句奇怪的话,为了准备后事,害怕幼子柴宗训继位以后压不住场面。所以将担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撤换,命赵匡胤任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来接替张永德。
关于这段记载,宋史中是这样记载的:“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时张德为点检,世宗不豫,还京师,拜太祖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代永德”。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认为周世宗柴荣安排不谨慎了,为什么只防张永德不防赵匡胤呢?
因为张永德的身份特殊,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曾经是柴荣有力的皇位竞争者,所以柴荣自然重点防范他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纳闷了,太祖的女婿怎么就有资格成为皇位继承人了?
其实太祖郭威早年因为起兵造反后汉,家人被后汉隐帝下令杀死,所以等于是绝嗣了。因此他的继承人有三个人选,分别是养子柴荣(郭威结发之妻柴氏哥哥之子)、外甥李重进、女婿张永德。
郭威最后自然是选择柴荣继位。
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柴荣对于张永德自然是防范很深。
至于赵匡胤呢,早年就跟随了后周太祖郭威,后来又跟着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的,可以说是久经考验。我们再看看现在遗留下来赵匡胤的画像,肥头大耳的很是忠厚,所有柴荣自然更放心赵匡胤了。
当然历史证明柴荣千算万算,还是没有算到赵匡胤这个人身上,使赵匡胤篡夺了后周江山,建立了北宋。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周世宗柴荣临死之前为何提拔赵匡胤却撤掉张永德?
说起周世宗柴荣,无疑是五代十国期间第一雄主。他在位时间虽说只有短短的五年零六个月,可在这期间的文治武功却让新生的后周焕然一新,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他继位便挫败强敌,一举瓦解北汉与契丹的联军。而后整顿军务,西征后蜀,夺下四州之地。显德三年到显德五年,三征南唐,期间共得十四州。显德六年率军北伐契丹,不到两月,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然而天妒英才,伐幽州之时遇疾而返,最终功败垂成,病逝于汴京。
柴荣在位期间便以扫平天下,开创盛世为己任,数年之际便让险些倾覆的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之势。甚至于后期宋太祖赵匡胤能够在短时间内一统中原之地,结束兵祸连年的乱世,也是延续了柴荣制定的策略。
可就是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选择顾命大臣时却判断失误,最终导致后周覆灭。柴荣究竟为何要在临死之前把皇亲张永德撤职并调离京城,而破格提拔赵匡胤呢?
在浮人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主少国疑,皇权不稳,张永德有篡位可能首先,论及正统,张永德有资格上位。后周乃是后周太祖郭威所建,柴荣只是郭威的养子。而张永德与郭威是翁婿关系,他的儿子乃是周太祖的外孙,有血缘关系。
因为后汉隐帝屠杀了郭威满门,导致他并没有留下子嗣。因此在继承人的选择上也就只剩下养子柴荣,外甥李重进,以及女婿张永德了。因为能力问题,后周太祖选择了无论武力还是智谋都最为出众的柴荣。对此,李重进和张永德也别无二话,只得好好的辅佐周世宗。
(张永德)
然而柴荣英年早逝,太子也不过七岁而已。失去了他的镇压,难免底下人心思活络。倘若张永德继续手握大权,对于太子忠心与否实在难下定论,恐为后患。
其次,如五代后晋悍将安重荣所说,“天子, 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宁有种耶?”张永德的威望让柴荣忌惮不已。毕竟他除了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更是郭威的亲信,追随太祖日久,在军中资历极深。无论他有心或无心,正所谓主少国疑,手握军事大权的他无疑是个不定时炸弹。毕竟五代十国,将领篡位屡见不鲜,外戚谋国常有发生,他不得不防。因此把在军中颇具声望的张永德撤职并调离京城,势在必行。
赵匡胤本身能力问题就像张永德是郭威的嫡系一样,赵匡胤是柴荣的嫡系,在柴荣还没有登基之前就在他手下当值。有这层关系在,柴荣对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赵匡胤显然是更加信任。
特别是赵匡胤能力非凡,虽说一路以来军功卓著,但限于资历原因,只在一些基层将领中有号召力,并不能真正影响军队的高层。因此于公于私都是提拔的好人选。
而且赵匡胤对他有救命之恩,在一次被敌军围困之中,是赵匡胤拼死杀敌,重整军队士气才把他救了出来的。
有了这些关系在,临终之前提拔他上位自然不无可能。
为了平衡朝中势力,巩固皇权后周的禁军分为侍卫司和殿前司,其中殿前司的人马最多,远远超过侍卫司。因此,在调离张永德之后,最近的威胁便成了侍卫司都指挥李重进了。
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在朝堂中同样威望很高,能力很强。张永德是因为周世宗捡到“点检做天子”的牌子,因此把他撤职调离。然而这个事情到底是真是假无从评说,或许只是柴荣的一个借口罢了,毕竟他病重的时候张永德在他身旁,他有时间做些手段。而对于远在汴京的李重进,他自然不能无故的对他进行打压。因此为了制衡侍卫司,柴荣提拔亲信掌控殿前司是必然的。而赵匡胤资质尚浅,威望也不高,自然成了最佳人选。
参考文献
《旧五代史·周书·世宗本纪》
《新五代史·周本纪》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
《五代会要》
周世宗柴荣临死之前为何提拔赵匡胤却撤掉张永德?
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周世宗柴荣(郭荣)是唯一个被后人称为‘’没有缺点的皇帝‘’,可他在临死前突击提拔赵匡胤,免去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务,由赵匡胤接任,做完这些安排后去世,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不久以后托孤大臣赵匡胤‘’陈桥兵变‘’,柴宗训‘’禅位‘’,赵匡胤建立大宋政权。这算不算是柴荣的错误呢?
我觉算,也不算,要说清这个模棱两可的问题,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那段历史。
柴荣(公元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今河北省邢台人,从小被后周太祖郭威收养为‘’义子‘’,因此也称郭荣,郭威的后人被后汉隐帝全部杀害,对于养子郭荣来说,就意味着有可能继承郭威的皇位。当然郭荣还有两个潜在的对手,他们分别是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和外甥李重进。
不过一切还算顺利,郭威去世后,郭荣继位,即后周世宗,郭荣在位时间不到6年,就英年早逝,可短短的时间里,郭荣却做了不少政绩,肃清吏治,选拔人才,修订刑律,校正历法,并做了3个10年计划,可惜的是天妒英才。
郭荣被史学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他励精图治,生活简朴,深得人民的爱戴,后周在他的治理下迅速崛起,这也为后来的北宋,在极短的时间内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赵匡胤也只不过是延续了郭荣的统一进程,可以说是赵匡胤帮郭荣实现了3个10年计划。
那么周世宗郭荣为什么要在临终前,撤掉张永德,而提拔赵匡胤呢?
说到底无非就是为了延续后周的政权,当时郭荣的儿子柴宗训(郭宗训)不满7岁,7岁的小皇帝能驾驭谁呢?所以必须要有能臣良将辅佐。郭荣把所有的人在心里过了一遍,最后还是决定起用赵匡胤,他这么做也是有足够理由的。
张永德和李重进由于身份特殊,他们的权力大,势力强,平时郭荣也会忌惮他们三分,何况柴宗训呢?张永德是殿前都点检,掌握禁军,权势很大。李重进是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手握兵权。这两个人对柴宗训的威胁最大。于是郭荣把他们两个人的职务都做了调整,让他们有名无实,剪除他们对继位者柴宗训的威胁。
赵匡胤因此捡了一个大便宜,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早期跟随太祖郭威,立下了不少战功,后追随周世宗郭荣,忠心耿耿。在对北汉和匈奴的战争中,护主有功,赵匡胤对郭荣有救命之恩,也算是生死之交。重用赵匡胤,并不是完全没有防范。为了节制赵匡胤,周世宗任命老成的心腹慕容延钊做殿前副都点检,这个考虑还是周全的。同时立符彦卿的二女儿为皇后(即小符皇后),使各方权力相互制衡,以稳固后周江山。
公元954年,北汉勾结契丹入侵后周,周世宗想御驾亲征,宰相冯道极力阻止,周世宗大怒,免除了冯道的宰相职务,这个冯道也就是被后人称为‘’十朝宰相‘’的那位。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中,赵匡胤自己负了伤,救了周世宗的命,从此获得了周世宗的认可。
对于周世宗的安排,我个人认为还是很周全的,解除张永德和李重进的职务,只是不想宗室权贵们干扰后周政权,这是明智的做法。重用赵匡胤,首先是他信任赵匡胤,其次是赵匡胤确实有能力,再者赵匡胤有一定的影响力。做这样的安排,虽然他没有预料到赵匡胤会取代后周,算是判断的失误。可赵匡胤在建立大宋后,一直在延续他的政策,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繁荣起到了传承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周世宗的安排是有远见的。
周世宗柴荣临死之前为何提拔赵匡胤却撤掉张永德?
周世宗柴荣病死之前提赵撤张显然是中了赵匡胤的奸计。
后周时期,国家的正规部队叫禁军,相当于今天的野战军,经过周世宗的改革,禁军有40多万人减少到20多万人,战斗力大大增强,禁军设置了两个统帅,一个叫殿前都点检,另一个叫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两个统帅各有自己的指挥系统,彼此独立。
殿前都点检是张永德,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是李重进。他们两人都是周世钟柴荣的连襟。公元959年,39岁的周世宗视察赵匡胤的部队,在军营大帐休息时喝了一杯茶,不久便感觉身体不适,他在自己的寝室中发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周世宗顿时怀疑起来,难道是张永德想谋反?还是神灵的预告?思来想去没有答案,最后下了决心,撤销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务,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不久周世宗就病逝了。
年仅九岁的柴宗训当了皇帝,赵匡胤又施展手段,诱骗符太厚调李重进驻守扬州,这样开封只有一个统帅了,于是赵匡胤导演并主演了历史戏剧,陈桥兵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