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靖王之后,为何混成了织屐贩席的贫农?

虽然刘备混成“织席贩履的贫农”不是事实,可他从王侯之家没落成寒门士族是真的。

基于皇家的特殊权利,皇室子弟的繁殖速度太可怕,假如沾上皇室血脉就可以永远当寄生虫,估计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啃光树皮啃龙椅,然后相互啃。

所以,皇室子弟的待遇必须随着与皇室嫡系的关系远近而调整,与嫡系关系越近待遇越高,关系越远待遇越差。简单来说,新皇帝上任就会想办法从老皇室子弟手中挤牙膏,再把挤出来的利益给自己的儿女,这样才能保证龙椅不被啃掉。

都是自家人,怎么拉下脸从亲人手中抢食呢?方法有很多种,是一套组合拳。

第一招:降封

按宗法制规定,皇室子弟分封的基本规则就是逐代降封,即皇帝的嫡长子继承皇位,其他儿子封王。诸侯王也一样,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儿子们降格为侯。侯爷的嫡长子继承侯爵,其他儿子们就没了爵位,不再享受吃皇粮的待遇。

也就是说,按照宗法制,皇室子弟中除了嫡长子能保住父亲的遗产,其余的都要降一格,三代之后就没了特权,这就保证了皇室子弟中王侯数量暴增的可能性。

比如光武帝刘秀,其天祖刘发是汉景帝庶子,不能继承皇位,降格为长沙王。高祖刘买是刘发的庶子,又降封为舂陵侯。曾祖刘外又是刘买的庶子,所以没了封爵。也就是说,到刘秀的曾祖这一辈,他们家这一支就已经沦为平民。

刘备与中山靖王刘胜什么关系呢?太远了,二人相隔300多年,刘备是是刘胜的十六世孙。理论上除非刘备的祖上一直是嫡长子,才有可能保住爵位。

即便如此,刘备出生于东汉末年,刘胜出生于西汉初期,中间还隔了一个新朝,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次“爵位归零”。刘备想保留刘胜的待遇,相当于现在的爱新觉罗家族跟新中国政府要特权一样。

第二招:徙封

徙封是皇帝降低宗室子弟待遇的遮羞布,比如皇帝会将两三代之前的宗室子弟,从富裕地区迁徙到鸟不拉屎的地方,虽然级别没变,甚至地盘变大了,事实上待遇锐减了。空出来的地盘正好改封给自己的儿子,或者收归国有。

第三招:拆封

所谓拆封就是将大的封国分割成若干个小封国,推恩令就是拆封的典型手法。

为了打压诸侯王势力,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策略,下令王爷们的儿子不论嫡庶都可以得到分封,不过要从自己身上割肉,而不是国家另外拿出地盘养他们,如此一来王国越割越小。

你可能说封地再小不也在宗室子弟手中么?国家还是得不到实惠。诀窍就在于,侯国是由国家管理,后爷们只享受待遇不参与管理,他们被削权了。没了权力的宗室子弟,还不是听皇帝随便揉捏?

第四招:夺封

这一招最狠,方法也很多。

违法犯罪夺封:即因为皇室子弟出现违法行为,被部分夺封或者全部夺封。比如汉武帝的酎金事件,他借口诸侯们献祭时的金子成色不足,一口气将一百多位诸侯夺封,其中就包括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的儿子刘贞(后来受封亭侯)。

古代法律就是橡皮泥,解释权在皇帝和中央政府手中,说错一句话都是犯罪,更何况这些养尊处优的家伙大多胆子都比普通百姓大一号。

嫡系断绝夺封:诸侯们的爵位只有嫡长子才是合法继承人,可常常会出现嫡妻无子的状况,这就导致诸侯们嫡系断绝了。

你可能问还有庶子嘛,可庶子是没有继承权的,要想转正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皇帝往往借口诸侯嫡系断绝,宣布废除封国。

借口天命夺封:诸侯是封国的“形象代言人”,因此他们也不得不为一些莫名其妙的灾异背雷。比如当地出现地震、虫灾、旱灾等,皇帝往往以此认为诸侯失德,按天命论,他们就要为此背锅。

总之,皇室子弟虽然出身高贵,但几乎很难长久保持地位,一般情况下三五代之后就沦为平民了。比如汉武帝时期,西汉开国所有的侯爷们基本上都被干掉了,到西汉末年,汉文帝一系也都退出了贵族行列。

按后人对刘备一脉的考证,刘备的第十四世祖,即刘胜的孙子刘昂就已经是平民了。可刘昂的孙子刘恋不知何故,又得到了爵位。

到八世祖刘宪,西汉灭亡了。不过新朝皇帝王莽还算厚道,给刘氏皇族给予了优厚的条件,刘备的七世祖依然保留了侯爵。六世祖刘宜在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再度享受特殊政策得到封侯,这份待遇一直保留到刘备的曾祖刘惠。

到刘备的祖父刘雄这一辈,再度没了爵位,刘雄通过举孝廉当了个县令。刘备的父亲刘弘曾经当过小吏,可惜早逝,仕途上没有成就。

很显然,刘备家族一步步走向没落,这是必然的趋势。不过刘备真的沦为了“织席贩履”的贫农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按古代的继承法,刘雄虽然没了爵位,但是他可以继承刘惠的物质遗产,比如房产、地产等,史学家将他们称作“庶族地主阶级”。也就是说,刘雄虽然从政治角度看是平民了,但其物质待遇还是相当丰厚的。

所以,按正常规律,刘弘不大可能一下子败光刘雄留给他的家产,刘备也不可能沦为贫民。刘备早年师从卢植,卢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大学者,范阳卢氏出身的贵族,官居中郎将,是平定黄巾军的重要将领。能够拜在卢植门下,绝不是贫民能做到的。

其实刘备的身份跟一个人特别像——光武帝刘秀,他们都是当时的士族阶级,绝不是普通的农民。

刘备是靖王之后,为何混成了织屐贩席的贫农?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他自称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九个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查阅史料得知,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刘贞,在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获封涿县陆城亭侯。后来他因坐贡酌金不合(指诸侯在皇帝酌祭时所献的贡金成色不足,质量不符合标准)之罪,被削夺了封爵。刘贞失去了侯爵尊位,沦为庶民,没法回老家中山,便把家安在涿县常住了下来。从此,刘贞这一脉便在涿县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到了刘备祖父刘雄、父亲刘弘时,刘氏子弟世世代代出仕于州郡。刘雄举孝廉,曾为东郡范县县令。

刘备的父亲刘弘很早就去世了,刘备少年丧父,和寡母相依为命,靠织席贩履(编织草席、卖鞋)为业,生活颇为艰辛。

刘备自称汉室宗亲,却为何得不到汉廷的一点点恩惠呢?父亲早亡,家道中落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繁衍2、300年后,刘邦的子孙后代早就多如过江之鲫,朝廷早已是真假难辨、有心无力、照顾不过来了。

《汉书》记载,中山靖王刘胜死于公元前113年,而刘备是公元161年生人,从刘胜死到刘备生,时间已经匆匆流逝了276年。到刘备20多岁起兵镇压黄巾暴动时,其老祖刘胜已经死了300多年。

刘备虽然自诩为刘氏宗亲,但朝廷却没给他一丝半点的好处,他所有的一切,全是自己白手起家、惨淡经营获得的。那么,和刘表、刘璋、刘焉等刘汉宗室亲贵比,刘备为什么沾不到一点皇亲贵戚的光呢?

史载,东汉的开基帝王光武帝刘秀是汉景帝刘启的六世孙,而到东汉末灵帝在位时,假如刘备硬要和他攀亲戚的话,恐怕也得算到十三代以外了。

十三代亲戚?按传统观念看早就出五服了。

也就是说,刘邦的后裔经300多年的繁衍,早已成千上万,刘备和刘姓皇族早已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而且刘备这种十三代以外的关系,除了都姓刘以外,想套近乎加入圈子真的很难。

《汉书》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余人” 。中山靖王刘胜酗酒好色,有子120余人。

刘胜生了120多个儿子,这是多么强大的生殖力啊!当然,这也和他身体强健,妻妾成群有关。

而刘备的老祖刘贞只是他众多儿子中的一个,他因故被削去封爵后,就留在了原来的封地涿县讨生活,2、300年后,早已物是人非,谁还记得他的后裔也曾是金枝玉叶、大汉苗裔呢?

今天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刘备根本不是汉景帝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他是拉大旗作虎皮,硬说自己是大汉宗亲、“根正苗红”的汉室之胄。

也许刘备出身贫寒,是靠织席贩履为生的底层平民,在汉末乱世中一无背景、二无实力,想干一番事业又没本钱, 他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震天下,想到自己也姓刘,就干脆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意思是我代表刘姓皇室来与你“汉贼”曹操或其他割据势力争天下,我是为匡复汉室而战,你是为窃夺天下而谋,我有天赋的权力与毋庸置疑的道德制高点,是正义的化身。于是乎,一大批善良且不明真相的热血之士聚集在这面冠冕堂皇的大旗下,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刘皇叔(汉献帝刘协的叔叔)”。

为何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而不直接说是刘邦之后呢?主要是刘胜有120多个儿子,自己忽悠冒充一下,谁有办法去考证并追根溯源呢?已经过去了300多年,谁敢质疑他身份作伪呢?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一家之言 不喜勿喷】

刘备是靖王之后,为何混成了织屐贩席的贫农?

八个字就能解释原因:“出身太低”加上“家道中落”。

一、出身太低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的祖宗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陆城亭侯刘贞。

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三国志·先主传》

这一段话就说明了两个问题: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个不假。但刘备只是中山靖王刘胜的支脉后裔;并且刘贞后来因为酎金之罪被夺了爵位,他的这一支后裔在后来变成了老百姓。

备注:酎金是指汉朝诸侯在宗庙祭祀时,随同酎酒所献的黄金,诸侯王和列侯都要按封国人口数,上供黄金助祭,如果所献的黄金成色不足或者数量不足,则会受到惩罚。王国要削掉封地,侯国则要除掉封号。刘备的祖宗陆城亭侯刘贞就因为犯了这条罪,就被汉武帝剥夺了爵位。

说到这里,有一点要说清楚,“推恩令”并不是刘备混成织席贩履的直接原因。最多只能算是间接原因之一。

因为受推恩令影响最大的是藩国的大宗,也就是继承王位的那一支。刘备的祖宗陆城亭侯刘贞本来就是中山国的小宗,本来就不能继承王位。不管朝廷是否推行推恩令,以刘贞这种支系小宗的出身来说,他的后代子孙必然是越混越差。所以说,推恩令跟刘备沦为织席贩履之辈,其实没多大的关系。

不过,刘备的祖宗刘贞后来被汉武帝以酎金之罪夺爵,而刘贞之辈不敢抵抗,这多多少少也跟推恩令有点关系。所以说,推恩令以及汉武帝的其它削藩政策,是刘备沦为织席贩履之辈的间接原因。

二、家道中落

出身太低决定了刘备的上限不会太高,顶多只是个地方豪强。但豪强也是有钱人,不至于沦落到织席贩履之辈。所以刘备沦为织席贩履之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家道在他的父祖这一辈时中落了。

我们可以拿刘备和刘秀做一个对比。

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刘秀是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人。两人都是王室支脉,都是小宗出身。刘备陪她妈妈“织席贩履”,刘秀也曾经“贩谷于宛”。(在南阳卖过粮食)

这说明他们两人在发达前,其实混的都很一般般,王室后裔的身份并不能给他们有过多的身份加持,顶多就是拿来炫耀一下“咱祖上也阔过”的谈资。其实两个人混的跟老百姓没多大区别。

但是,刘秀是地方豪强,而刘备不是。

刘秀的父亲、爷爷都是县令,他的姐夫还是个两千石的官员,他们家族虽然跟刘备的家族一样,都不啥高级汉室宗亲,但刘秀起码在老家还是个吃个开的人物。有一定的号召力。他后来跟他哥哥刘演在老家起义,一呼百应,就是他们家族的资本还没有败完的证明。

而刘备呢?刘备的爷爷刘雄,只是个区区涿郡范令,跟区长差不多,不是什么大官。刘备的父亲没有做官的记载,应该是没当过官的,啥也不是。而且他还死的早,留下了孤儿寡母就先去了。以至于刘备小时候还要帮助母亲织席贩履才能维持生计。

这就是刘备和刘秀的最大区别——一个家里啥都没有了,一个家里还有余财。

家里略有余财的刘秀还有潇洒的资本,还有资格做做娶阴丽华的白日梦。而家里完全没有余财的刘备,就只能陪妈妈织席贩履,靠做手工活度日了。

总的来说,刘备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却沦为织席贩履之辈,原因无外乎两点:他的出身不高,不是王室的直系后裔;他的家庭在父祖辈的时候沦落了,家里没有余财。

没钱的娃,陪妈妈干活赚钱是必须的。

另外,西汉中山王在东汉被降了一级,刘备的祖宗在东汉不算了不起的人物。

刘秀在建立东汉之初,西汉所有的藩王他都承认,但刘秀在统一中原后,他就突然对西汉藩王全部翻脸了。所有西汉王侯一律降一级,王降为侯,侯直接无爵,变成普通老百姓。按照这个降爵的标准,西汉的中山王在东汉就变成了侯,新的中山王变成了刘秀的儿子刘焉。

因此,刘备所谓的汉室宗亲身份,所谓的中山靖王之后,在东汉其实不算什么。他顶多就是个汉室宗亲而已。全国有几十万汉室宗亲,他只是其中之一。

刘备是靖王之后,为何混成了织屐贩席的贫农?

这一点应该从古代的宗法分封制以及西汉的推恩令“酎金夺爵”来分析。

秦汉其实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分水岭,秦汉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采取严格的宗法分封制来维系自己的统治。

宗法分封制就是周朝时期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分封制是将国家分封给各个诸侯,是一种横向的关系,而宗法是各等级的继承秩序,是一种纵向的关系。

而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比如一个诸侯被分封一个国家,在继承的时候嫡长子能够完全继承,其他子嗣只能成为卿,卿的嫡长子能够继承卿的爵位,而其他子嗣只能成为大夫,最后成为士。

如果不是嫡长子,基本五代之后就成为庶民了。

秦朝时期完全废除分封制采取郡县制,结果仅仅几年就被推翻,刘邦经历楚汉战争建立汉朝后对于地方制度采取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策略,“非刘姓不得封王”这种制度在当时具有极大的作用。

这种制度的优点是他保证了西汉初期刘姓诸侯对各路势力的绝对镇压,在西汉初期铲除异性诸侯的过程中起到巨大的作用,然而这个制度有一个缺点就是,在摆脱了异性诸侯后,过了几代之后,刘氏宗亲关系淡薄,也要走西周时期时期的老路,最终引发七国之乱,地方刘姓诸侯联合起来反对中央。

汉景帝派周亚夫为主帅,平定七国之乱后,到汉武帝时期,西汉中央政府一直致力于削藩,先是颁布了推恩令来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

推恩令这项制度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长子、次子、三子,也就是打破周朝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样的情况下,强大一点的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再也无力对抗中央。

推恩令看起来是对付分封制的不二法门,因此遭到很多诸侯的反对,推恩令刚出台不久,淮南王和衡山王就勾结造反,汉武帝在废了两国诸侯后,开始打压诸侯,在公元前112年借口列侯所献的助祭酎金分量和成色均不足,夺爵一百零六人。

刘备自称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从时间上来说,他是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后代,西汉和东汉虽然都是汉朝,却已经是改朝换代,刘秀建立东汉之前,他的父亲经过推恩令的推广,成为一个县令,刘秀也算是平民出身,早年在家种地,不比刘备卖草鞋差不多。

而刘秀还是刘邦的九世孙,说起来比刘备的血系可近多了。假如刘备是刘胜的直系后代,经过这么长时间还打汉室口号,其实就有一点耍流氓了。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刘秀好歹还有个传承,是经过推恩令一代一代从列侯变成农民的,按照刘备的说法,他那一支更不咋地。

中山靖王刘胜自己的儿子就多达上百个,刘备的祖先应该是刘胜儿子中的刘贞,汉武帝在酎金夺爵的时候肯定考量了刘胜的情况,将其子嗣夺爵的不再少数,刘贞就是其中之一,被贬为庶民了,也就是说,刘备祖上多少辈都是农民,说是汉朝宗室,纯属耍流氓。

在东汉时期,也有很多刘姓宗亲在朝堂有一定影响力,这些人虽然跟宗室有一定的关系,但还是靠着自己的实力,比如荆州刘表当年就是单枪匹马接收了荆州,少年时也是英雄人物。

刘备祖上时代务农,只有他祖父被举孝廉当个县令,而刘备的父亲刘弘去世的很早,刘备属于孤儿的那种。

总体上来说,刘备虽然是刘氏宗亲(有人质疑是冒充),但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关系,没有受到任何宗亲待遇,而其父亲去世过早是刘备少年生活艰辛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在汉朝像刘备这样的汉室宗亲最后在田里务农的一抓一大把。

到明朝时期对皇室宗亲照顾最为得体,不管你有没有能耐,还是传了多少代,只要你是老朱家的后代,国家就奉养你,不说荣华富贵,但说衣食无忧。

刘备是靖王之后,为何混成了织屐贩席的贫农?

刘备其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白手起家,从一介草民变成了蜀汉的创始人,汉昭烈皇帝。而小说和影视剧中,他被叫做“刘皇叔”,因为据称,他的辈分比汉献帝要高一辈,于是就得到这么一个很贵气的称呼。

虽然刘备皇叔的身份是后人创作的内容,但他确实常常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也因为汉室宗亲的身份,当时的诸侯们,如袁绍、刘表等人,都多少给了他三分薄面。那么,刘备是靖王之后,却为何混成了织席贩履的贫农呢?

我们先看看刘备常说的“中山靖王”到底是何许人也。公元前165年,汉景帝又喜得一子,景帝为他取名刘胜,他是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哥哥。前元三年(前154),十一岁的刘胜被封为中山王,十几年后,汉景帝去世,刘彻继位,刘胜则心满意足地当着他的靖王。

根据汉书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常与赵王彭祖相非曰:‘兄为王,专代吏治事。王者当日听音乐,御声色。’”也就是说,刘胜喜好饮酒作乐,生下孩子一百二十多人,并且他指责兄长刘彭祖处理政事,认为当王就应该沉醉于声色犬马。

不过,刘胜是享受了,他的孩子则没那么幸福。汉武帝继位后,一方面想要削弱诸侯的力量,一方面又担心重蹈父亲削藩引得“七国之乱”的覆辙,于是听从主父偃的计谋,实施了《推恩令》,即诸侯们需要将封地分给所有孩子,按照刘彻的设想,这样下去诸侯一代代被削弱,就能很轻松的铲除了。

而大概刘彻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哥哥刘胜会这么能生育,要把土地分给一百二十多个孩子,有再大的领土也不够分啊。于是刘胜自己享受完,并于元鼎四年(前113)去世后,便给他的孩子们留下一个大大的烂摊子。

当然,光是将封地分配给诸子,还不至于害得后代子孙要靠织席子卖草鞋谋生。《三国志》中将刘备落魄的原因如此记载道:“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也就是说,在元狩六年(前117)时,刘胜的儿子刘贞被封在涿县,但后来,“坐酎金失侯”,于是家道中落。

那么,“坐酎金”是什么意思呢?酎金顾名思义,是一种黄金,不过它特殊在,它是诸侯在宗庙祭祀时使用的。元鼎五年(前112),汉武帝要求诸侯们献上酌金,而诸侯们纷纷献上后,汉武帝却以金子成色差、分量缺为理由,罢免了一百多个诸侯。

很明显,这是汉武帝继《推恩令》后的又一次削藩,刘贞就很不幸在被削的行列中。于是刘贞失去爵位,成为了平民,出身王宫的他又没有什么技能,只有勉强度日。他本来是管理涿县的侯,失去爵位后他又无法远走,便留在了涿郡,并在此安家立业。

到了刘备这一代,刘贞这一脉已经传了三百年了,作为后人的刘备出身贫寒,再加上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刘备只好“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可见,即使祖上是王侯之家,还是要靠自己奋斗,毕竟天有不测风云,作为天子的皇帝更是丝毫不会在乎自己的旁系远亲如何贫穷凄苦。

刘备是靖王之后,为何混成了织屐贩席的贫农?

刘备是宗室,史书记载他是中山靖王之后,可刘备却并没有王孙的感觉。刘备非但没有享受到富贵的生活,反而沦落到了凭借织席贩履来讨生活的地步,确实显得有些寒酸,不太符合他的身份。甚至有人因此质疑起了刘备的出身,认为刘备根本不是所谓宗室子弟,只是一个盗名欺世的骗子。其实这才是误会了刘备,刘备的宗室身份是没有问题的。很多人不知道是,刘备的情况在东汉时期是一种常态。

首先要明白,刘备的祖上中山靖王是西汉初年的王爷,有着一百多个儿子,堪称繁育标兵。然而中山靖王的支脉太多,而他的家族的资源又有限,肯定没有办法保证所有子弟都有富足的生活。再加上后来西汉施行了推恩令,王孙所能拿到的资源越来越少,等到了东汉中后期的情况可想而知。刘家已经统治了中国四百年,期间开枝散叶,可以说遍地都是刘家人,许多刘家人甚至已经与普通百姓无异了。

所以说刘备的情况也不是个例,拿梁孝王刘武的后代刘梁来说,他与刘备几乎是同时代的人。刘梁同样也家贫,只能靠在街头卖书来维持生计,好不容易才凭借一身学识步入仕途,于是才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经济状况。而东汉时期那些生活富足的刘家子弟,往往都是东汉皇帝的直系亲属,或者像刘焉那样,他的家族在江夏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其他大部分刘家人的生活与常人恐怕并没有太多不同之处。

不过,刘备的家族在涿郡其实并不差。刘备的爷爷是孝廉,要知道东汉的孝廉是非常难被评选上的,想要当孝廉需要强硬的关系。刘备的父亲也是州郡之吏。而刘备的叔父甚至有钱资助他去大儒卢植那里学习经学。从这来看,刘备的出身就要比绝大部分普通人强得多了。刘备少年时之所以穷,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父亲早逝。

要知道,男人是古代家庭的经济支柱,刘备父亲早逝对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直接导致了刘备不得不早早开始劳作,用织席贩履来换取收入。可以说刘备就像是一个豪强家族的穷亲戚。而得到家族资助后的刘备,甚至开始“爱狗马、美衣服”,颇像贵族的纨绔子弟,有了些王孙的样子。后来刘备还在家乡纠集少年,组织起了一股地方势力。此时的刘备更像是地方的小豪强,不再是贫农,而这都是家族努力下的结果。总的来说,其实刘备的出身还算很不错的。

在东汉时期,其实很多时候不能单纯以贫富来判断一个人的出身,很多人虽然家贫,却有一定的社会资源。举例来说,贾逵年少的时候到冬天连棉裤都没有,还要和自己的姐夫穿同一条棉裤。但是贾家却是当地的大族,贾逵成年之后很快就得到了一个职位,一路飞黄腾达。张既虽然家富,却苦恼于出身不好,没有好的仕途,害怕一生碌碌无为。由此来看,很多人拿刘备小时候家穷,就说刘备的出身不好,其实是有失客观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