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古代帝王有哪些皇帝是好人但却不是个好皇帝?
像明孝宗朱祐樘那样,能把“好人”与“好皇帝”合二为一的太稀少了,纵观历史,大多明君圣主或多或少在品行上留下一些诟病,比如汉武帝的冷酷好杀,李世民的兄弟相残,赵匡胤的篡夺江山,朱元璋的残暴绝情等等。
同样,也出现了一批把国家治理搞得一塌糊涂,人品却值得称道的皇帝。这一类皇帝其实也很多,比如汉惠帝刘盈、汉成帝刘骜、唐文宗李昂、宋真宗赵桓、明宪宗朱见深、南唐后主李煜等等。
这里介绍两位我个人认为最突出的典型,一位是汉元帝刘奭,一位是新朝开国皇帝王莽。之所以挑这两位,是因为他们在“为人”和“为皇帝”两方面反差巨大,又因为历史的原因,他们的真面目又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涂抹。
好人与好皇帝的标准不同,所谓好人,是指作为自然人,他具备优秀的传统美德,博爱、仁孝、诚信、谦逊、简朴、勤奋、忠义等等。汉元帝刘奭和王莽,在这两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谦谦君子。
汉元帝是汉宣帝刘询与许平君的嫡子,他出生时汉宣帝还是个平民。刘奭幼年非常不幸,他3岁时母亲被霍光的妻子毒杀。许平君死后,霍氏又将毒手伸向年幼的刘奭。汉宣帝为了保护儿子的安全,立无子的王氏为皇后,并领养刘奭。
在恶劣环境下长大的刘奭,却没有仇恨的种子,相反他表现得非常阳光,心中充满仁爱。他对养母王氏非常孝敬,对身边的人很宽容,甚至对大臣们很纵容。
汉宣帝曾经以言兴罪,冤杀杨恽、盖宽饶等人,刘奭就此曾委婉地提醒父亲刑罚不宜过重,要施行仁政,结果惹得汉宣帝勃然大怒,指斥说:乱我大汉天下者太子也。
汉元帝在位期间,外戚、士族集团和宦官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三方你死我活的矛盾斗争,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汉元帝过于仁柔的性格,导致三方不知收敛。
汉元帝个人非常简朴,关注民生疾苦。他废除了自西汉开国以来的陵邑制度,一生多次减免百姓徭役赋税。汉元帝在位16年,没搞过亭台楼阁等奢华工程,也不喜欢纵马田猎的休闲娱乐,一心忙于政事和学业。
汉元帝可能是历史上学术水平最高的皇帝之一,他师从萧望之,身边有贡禹、五鹿充宗、京房等一大批当世最顶尖的儒学大师。在这些大师们的影响下,汉元帝醉心于儒家学说,把自己塑造成多才多艺的标准儒生形象,并抛弃了汉宣帝坚持的“王霸杂用”的治国理念,一味追求以儒治国。
抛开政治成分,不得不说汉元帝从人性基础出发,追求仁爱的思想,让他的个人品行修养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需要澄清的是,历史上一直认为汉元帝很好色,其实这是不负责任的编造!
汉元帝做太子的时候只宠爱司马良娣一个女人,可惜司马良娣红颜薄命,早早撒手人寰。她死后,汉元帝一度拒绝亲近任何女人,急坏了汉宣帝和王皇后,这才有了王皇后主持选美,王政君入宫的故事。
不过汉元帝其实并不喜欢王政君,后来他宠爱的女人只有傅昭仪和冯媛,他一生也只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
汉元帝好色的传闻,是伴随着王昭君的传奇故事被演绎出来的,都不是正史。由于王昭君被塑造成了民族英雄,为了强化这个形象,就需要有一个昏君来衬托昭君出塞的历史价值,就这样,汉元帝在各种野史和文学作品中越来越昏庸,越来越好色,以至于混淆了视听。
客观讲,汉元帝过于书生气,过于信奉儒学,在政治利益斗争面前缺乏辨识和掌控力,导致朝政混乱,国力衰退,尽管他个人很努力,也处处身体力行,但结果表明他不是好皇帝。可这都不能抹杀汉元帝作为自然人,所表现出来的无可挑剔的品行。
王莽是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以至于在某些敏感地带,一旦有客观的声音发出,就会被扣上翻案的帽子。
我研究王莽多年,最初只是好奇于后人对他反差巨大的评价,后来才慢慢发现,王莽其实是历史环境的产物,无所谓黑、无所谓白,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从历史的角度客观评价他。
王莽能以和平的方式,被多股政治力量合力推上皇位,这里面起决定性作用的有三个,一是社会矛盾激化之下,多派政治力量在寻求解决之道,和选择利益代表人时,共同相中了王莽;二是王莽外戚加儒家士族的身份,正好代表了当时最强大的两股势力;三是王莽个人完美的品行。
我很少用“完美”一词,但我认为从为人角度,王莽配得上这个词。
假如王莽不从政,他一定会成为一代儒宗,年轻时候的王莽,丝毫没有外戚子弟的奢华骄纵,而是醉心于学术。王莽有两个好朋友——刘歆和扬雄,刘歆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经学家,扬雄则是汉赋大家和思想家。
中国今文经学的发展,刘歆是创始人,王莽则是背后的最得力推手。
王莽一生简朴,简朴到至今还有人说他是装的。笑话!所谓装,一定是前后表现不一,后面露馅了才发现前面是装出来的,一个一辈子简朴的人怎么叫装?
王莽的好友们有一次到他家给王母祝寿,看见一个穿着粗布短裙的女人忙上忙下,大伙儿都以为是仆人,后来才知道她居然是王莽的夫人。王莽一生没有积蓄,他所有的钱除了家里的生活开支,全部被他拿来资助穷人和亲属朋友了。
王莽还创下了封建史上的一个记录,汉平帝元始二年,天下发生严重灾荒,王莽号召全国募捐,他带头捐钱百万,田地三十顷,在他的带领下230多名官民积极参与。用这些款项,官府救治了几十万灾民,还在长安建了一千多套难民定居住宅。
王莽有四个嫡子,其中三个儿子因犯罪被他逼令自杀或处死。有人说王莽这是收买人心,我表示强烈抗议,难道王莽包庇自己的儿子人们才满意?
汉平帝驾崩后,拥戴王莽登基的呼声达到了空前绝后的规模,全国几十万人上书,48万民众游行,希望王莽代汉。
我们承认王莽代汉的原因很复杂,但他崇高的个人品行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人们都把王莽当作了拯救天下苍生的救星。
事实证明,好人不一定当得了好皇帝,王莽比汉元帝还要不堪,他创建的新朝仅仅维持了15年,给天下带来严重的灾难。
所谓好皇帝,是指其所领导下的政权,近则惠民,远则泽世,既要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又要为民族的长远利益服务。皇帝的个人品行相对于国家和民族利益来说,退缩到无足轻重的地步。
“好人”评价的指标是“道德”,“好皇帝”评价的指标是“能力”,道德体现在个人的内在修养,能力则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二者不是一个评价体系。
事实上,在很多方面,“好人”的素质往往阻断了他做“好皇帝”的潜能!
比如,“好人”往往容易堕于“妇人之仁”,对损害天下苍生长远利益的势力缺乏杀伐手段,他们的爱心通常只能惠及少部分人,解决不了本质问题。
王莽虽然不停济危救困,可他的政策所引发的危机,却将所有人推进了深渊。朱元璋虽然残暴,但是他对贪官狠辣的手段,可谓以“不仁”实现“大仁”。
再比如,“好人”勤勉自律,却不能驱散官场贪腐逐利的风气;“好人”谨遵儒家教义,却忘记了儒学对反儒主义的束手无策;“好人”牺牲个人利益能满足部分人的需求,但它肯定不能满足全天下人的利益诉求。
花有百样红,人有千般好,社会对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又何必要求一个好皇帝,还必须要兼做好人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