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项羽被肢解的尸体,刘邦号啕大哭是真的吗?为什么?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在为项羽举行的葬礼中,死对头刘邦不但亲临,还“猫哭老鼠”挤出几滴眼泪。这个场景像极了“职业哭丧”,只要有需要随时可以声泪俱下。所以有人不客气地指出,刘邦此举纯属是收买人心,后世子孙刘备把他的祖传绝技发挥到了巅峰。

我不否认刘邦或许有展现仁慈,收买人心的成分,可这顶多占据其心灵深处的极少部分,刘邦是个大开大合的人,性情奔放外露的人,作伪不符合他的性格特点。我认为刘邦的眼泪货真价实,包含酸甜苦辣,“掺水量”可以忽略不计。

一哭项羽,英雄相惜,爱恨交错终于落幕

小孩子的爱恨表现在脸上,一块糖果瞬间就可以改变“战局”;乡间闾里的爱恨表现在鸡毛蒜皮上,芝麻大点的事,能记一辈子;商人的爱恨表现在笑容里,正面看一脸温馨,侧面看意味深长。

政治家的爱恨最复杂,复杂到爱与恨水乳交融难以分割,他们惺惺相惜,对对方的才华、能力、品行钦佩有加,引以为师友、为榜样,他们又恨之入骨,对对方的立场、做法和态度咬牙切齿,必欲除之而后快。

所以,高手对决内心是五味杂陈,他们往往做出外人看不懂的决策,比如项羽居然放弃了烹杀刘太公,所谓“吾翁即若翁”真的能吓住项羽?呵呵。再比如刘邦亲自祭奠项羽,并当场泪洒。

在刘邦的心目中,项羽首先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自己的“伟大”就是对方的“传奇”所成就的。因此,如果一个不能尊重竞争对手的人,要么对手与自己差距太大,要么是自己太狂妄自大,双方不可能有“决战光明顶”的对决机会。

当对手倒下时,被项羽搞得死去活来的刘邦瞬间释放了,此刻的项羽对刘邦来说只是一个值得记忆的符号,一段值得祭奠的往事。人一旦放下了,过去的不愉快都是幸福,眼泪里全是对逝者的惜忆。

二哭苍生,天下涂炭,和平安宁终于来临

说到刘邦,人们蹦出的第一个字眼就是“流氓”,不错,从外相上看不学无术的刘邦,浑身上下充斥着流氓的气息,可如果我们仅仅盯在这上面,就太小看刘邦了。

作为政治家的刘邦,他心怀天下的大仁大爱才是核心!

秦末战乱天下生灵涂炭,汉帝国建立之初,皇帝的御驾连四匹相同颜色的马都找不到,大臣们甚至都只能坐牛车,全国人口减少了一大半。

刘邦进入关中后,他封存府库,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保证军队对百姓秋毫无犯。楚汉战争后,他修订了《九章汉律》,废除连坐和夷三族等严刑峻法,提出“德主刑辅”的宽仁法律思想。他鼓励农耕,奖励开荒,将税赋降低至十五税一。

这些举措都表明,从百万亡魂中走过来的刘邦,深刻体会到民生的重要性。刘邦本人也是从九死一生中爬滚出来的,最能懂得生命的意义,也更加渴望那一份和平与安宁。

祭奠项羽的眼泪,何尝不是刘邦对和平时代到来的喜极而泣?

三哭己身,老骥伏枥,刘氏江山终于得建

刘邦47岁才开始走上“创业路”,52岁登临天下,七年就创立大汉帝国,速度虽然够快,可其中的艰辛一点都不少。

但凡走过这段人生经历的人都知道,人随着步入中老年,身体机能的下降和思想的保守倾向,已经不适合做开创性的工作,逆袭的刘邦付出的代价也必然数倍于常人。

想当年,刘邦被逼钻进芒砀山为寇,吕雉因此受牵连入狱;楚汉战争中,老父和妻子被扣作人质,时刻遭受死亡威胁;彭城兵败,刘邦为了逃命一脚踢下年幼的儿女,那一刻他何止心疼?

即便坐上了龙椅,刘邦也不得不四处征战,为平息叛乱咬牙支撑,最后被英布的暗箭伤得一病不起。

在项羽凌厉的攻势下,刘邦一度丧失信心,他甚至准备以分天下为代价,组建同盟以对付项羽。这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想法,暴露了刘邦心理承受已接近崩溃的事实。

也只有经历过艰辛的人才懂得,天不怕地不怕的刘邦,为何在项羽死后会落下眼泪,大幕落下之时,鲜花的吸引力远比不上对峥嵘岁月的追忆。

台前掌声雷动,主角一边垂泪,这才是真性情的刘邦!

面对项羽被肢解的尸体,刘邦号啕大哭是真的吗?为什么?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刘备的政治哭是从刘邦那里学来的。

义帝熊心死后,刘邦为义帝发丧,大哭了三次。刘邦一生最大的对手就是项羽。为了战胜项羽,刘邦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在垓下逼的项羽自杀。但最后还是刘邦厚葬了项羽,据史书记载:“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开始起兵的时候,楚怀王给项羽的封号为鲁公,而项羽死后,鲁国也是最后才投降刘邦的。所以刘邦以鲁公的品级葬了项羽,刘邦还十分悲哀,在项羽墓前大哭一场,才离去。

项羽是刘邦的敌人,刘邦为项羽发丧,并最后还大哭一场。在很多人看来,都认为刘邦在作秀,是哭给支持和拥护项羽的人看的,是在收服人心。

刘邦究竟是在收服人心,还是真心的对项羽的死表现出悲伤?这还要从历史中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来判断。

1)刘邦从来不掩饰自己!

刘邦为什么会在历史上落一个无赖的名声呢?这一点从刘邦的人生经历就可以看出。刘邦的一生最讨厌的就是儒生,前期的刘邦,专门调戏嘲笑儒生,只要有儒生去拜见他,他就会把儒生的高帽子摘下来,然后在帽子里撒尿。

刘邦为什么那么讨厌儒生,就因为这些儒生太能装逼,说话非常虚伪。儒生大部分都是把话说的冠冕堂皇,实际上做的事却是见利忘义。明明对漂亮姑娘感兴趣,却装作“非礼勿视”,但只要他是和美人单独在一间屋子里,立刻露出了色狼本性。儒生还自命清高,来掩饰自己贪财的本性。

刘邦是一个什么人?就是一个横行无忌的地痞而已。大口喝酒,喝完酒就调戏酒馆里的老板娘。真性情,不掩饰,率性而为。所以刘邦这样的人,最讨厌的就是假道学,会装逼的儒生。秦汉期间百家纵横,读书人还不能和儒家划等号。

另外刘邦从不掩饰自己,英布见刘邦的时候,刘邦在洗脚。著名的纵横家郦食其见刘邦的时候,刘邦还在洗脚,并且还是两个美女。反正刘邦经常在美女为他洗脚的时候接见这些厉害人物,估计应该是刘邦以前穷的时候,去见某个大人物,当时这个大人物正在被美女洗脚,刘邦觉得很有派头,就在重要的见人场合让美女洗脚,这样觉得自己挺威风。

但这样让很多人都觉得刘邦不尊重人,也看不起人。但问题来了,既然刘邦不尊重人,也看不起人,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才愿意跟着刘邦混呢!其实郦食其的话非常有代表性,他在见刘邦之前,他的老乡就劝他不要去,因为刘邦不尊重人。专爱欺负儒生。郦食其说:“我听说沛公傲慢而看不起人,但他有许多远大的谋略,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随的人。”所以郦食其看中的是刘邦能知人善任,有发展前途。

并且,郦食其看到刘邦不尊重人,马上还以颜色。他见刘邦时长揖不拜,还斥责道:“您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掉秦国?”

刘邦一看儒生都来气,骂道:“你个奴才相儒生!天下的人都受够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所以诸侯们才陆续起兵反抗暴秦,你怎么说我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

郦生曰:“如果你真的是下决心聚合民众,召集天下的义兵来推翻暴虐无道的秦王朝,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倨慢不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

下面刘邦的表现特别符合刘邦的性格。刘邦见郦食其说的在理,又不迂腐,就认为郦食其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至少敢公开反驳刘邦,这个人有胆。刘邦佩服有胆的人,所以刘邦起身道歉,整理好后以礼接待了郦食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邦这个人生性豁达,并且知错就改,不善于掩饰自己的真性情。而且刘邦也不屑于掩饰,刘邦只会去做他认为正确的事情。

所以刘邦在项羽的坟前痛哭,不是要做假,而是真的有感而发。否则,鲁国已经投降,刘邦只需厚葬项羽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痛哭一场。那么项羽的那一点打动刘邦了呢?

2)项羽,天下第一英雄。刘邦作为对手非常佩服。

刘邦就是最后夺了天下,他自己也不认为是他的个人能力打败了项羽。而是他会用人打败了项羽。项羽的个人能力在当年是无敌的存在。除此之外,项羽的为人也非常坦荡。

有人会说项羽非常残暴,经常屠城,还焚烧了阿房宫。这些人都是见识短浅。项羽和刘邦从起兵反秦的那一天起,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随时都会有诛灭九族的风险。而这时候,屠城也好,还是坑杀士兵也好,都是战略的需要。战争要想获得胜利只有一个目标,最大限度的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项羽成为天下第一英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项羽的武力值是第一。

据史书记载,项羽跟着项梁学艺。读书不成,练剑不成,最后学兵法也不怎么认真。

项羽练剑不成,但后来在反秦的义军中,项羽的武功是最高的。就不知道项梁的评价标准是什么。难道别的人都比项羽更不用功。这是不可能的,那么现在只有一种解释,项羽是百年不遇的武学天才。什么东西他一学就会。

第二,项羽的勇敢是无人能及的。

不说别的,但垓下一战,项羽处于四面楚歌之中,他仍然无所畏惧。项羽在四面包围中帅八百人突出刘邦和韩信布下的包围圈。而追击项羽的灌婴帅5000人。

最后项羽身边只剩下二十八人的时候,仍然可以对着汉军冲锋。打的汉军后退。也就是说,如果不是项羽自己自刎,刘邦想抓住项羽,基本不可能。就因为没有人能抓住项羽。他勇猛无敌。

第三,项羽治军和用兵有独到之处。

项羽奠定自己军事地位的一战是巨鹿之战。其实楚怀王是派宋义领兵去救赵,但宋义却找个“坐山观虎斗”的理由,不去了。这是真正的事实吗?不是,真实的原因是章邯和王离率领四十万秦军攻打赵国。王离是名将王翦的孙子,率领的是二十万秦军精锐。

楚怀王给宋义多少人?只有五万人。不要说宋义,魏国,齐国,燕国都在观望,没有人敢去救。理论上来说,去救就是送死。

但项羽就去救了,五万人击败秦军的四十万人。用史书记载来说,就是以一当十,破釜沉舟,打出来一个经典之战。

并且项羽不是靠运气打赢了这一战,而是从这以后,基本没有败过。特别是刘邦,根本没有赢过一次项羽,彭城之战,刘邦五十万人被项羽区区三万人打败了。因此在刘邦心目中,项羽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所以刘邦从心底很佩服项羽的。

3)刘邦敬佩项羽,为人坦荡。

即使最后项羽和刘邦在战场上成为对手,项羽也没有真的对刘邦家人怎么样。项羽是屠过城,那都是很艰难打下来之后泄私愤。项羽也烧了阿房宫,但那是秦的象征。项羽对自己的战友从来没有暗地里下黑手,为人坦荡。

鸿门宴是一个精彩的桥段,但自始至终要杀刘邦的都不是项羽,而是范增。并且在刘邦开始反叛之后,项羽抓住了刘邦的全家,项羽用刘邦的父亲威胁刘邦,要刘邦投降,否则就把刘邦的老爹炖汤喝。刘邦说:“反正我们拜过把子,我老头就是你老爹,你炖了我也喝一口。”项羽就没办法了,就把刘邦的老爹放了。

就是后来英布背叛,项羽派项伯去打英布,是项伯打赢之后杀了英布全家。所以项羽真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刘邦的事,都是刘邦一直在耍无赖。刚刚签订和平条约,刘邦马上就可以撕毁。

所以从某些层面来说,刘邦才是真正的政治家,无赖,厚黑,无耻,不讲理!而项羽更像江湖中人,还恪守着战国时代“季布一诺千金”的旧黄历,不像一个政治家。政治家就是反复无常达到胜利为最终目的。而江湖上讲的是道义。

当年的刘邦也想成为一个大侠,但可惜的是最终也没有成为大侠,反而幡然醒悟,成了一个政治家。因此项羽的做派很对刘邦的胃口,让刘邦也非常尊敬。因此刘邦虽然和项羽是对手,但骨子里是一个迷弟。

项羽死后,刘邦没有杀任何一个项氏子弟,还给项伯封了侯。刘邦做的也非常大气。

综上所述:刘邦已经以鲁公之礼厚葬了项羽,这个时候作为对手的刘邦,已经做的仁至义尽了。算是对得起项羽还忠于项羽的人。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再用眼泪来收买人心。但刘邦还是哭了。刘邦哭项羽是因为项羽的确是一个大英雄。他为人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他的武力值无人能及,他勇冠三军,让当时所有的将军佩服。他善于用兵,大多数时候是以少胜多。因此,他是刘邦心目中的英雄。刘邦虽然看不起人,但对于英雄刘邦向来不吝啬眼泪。因此刘邦哭项羽,是真心的敬佩。

面对项羽被肢解的尸体,刘邦号啕大哭是真的吗?为什么?

当时军中有令,能斩获项羽首级奖赏爵位,那怕拨下一根胡须就能拍买千金,将士们虽然在项羽面前个个抖抖索索,只要项羽倒下却个个拚命上前分一杯羹。可怜项羽被当成大饼撕得粉碎,领赏的有十几个之多。

刘邦得胜之余,面对项羽疮痍满目的尸首,竟回想楚汉之争由弱转强的千辛万苦,回想当年投身项藉与项羽共举杯的难忘岁月,想起吕雉家小被项羽俘虏而得到的优惠待遇,想到来自不易的大好江山,不禁感慨万分,情不自已。

项羽虽是对手,相搏之时都是要置于死地而后快。今后烟消云散,项羽一介死尸,却也是刘邦心中值得敬重的汉子,各为其政吧。今后踏着项羽尸首而平步青云,一国之君,何其荣耀。刘邦也是性情中人,对着项羽这个一生最大对手给予厚葬,也是情理之中,况且青史留下大度豪放之笔,何乐而不为呢!

面对项羽被肢解的尸体,刘邦号啕大哭是真的吗?为什么?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刘邦和项羽,作为秦末大乱中的风云人物,在那一段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时,他们都凭着自己的能力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功业。当然,项羽的成功固然昙花一现,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位勇士,他真真切切的存在过,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至于项羽为何失败,有许许多多的解释,但是无疑,他的性格负有很大的责任。这个性格中还有一面,那就是对朋友的诚恳和信任,导致他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从此再也没有统一“中国”,这是其个人命运的不幸。但是,刘邦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在项羽去世后,刘邦号啕大哭,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原因。

英雄相惜的情结

在我们伟大的祖国,从古到今以来形成了一种优秀的文化,那就是英雄相惜。在近现代的历史上,依然有这样的佳话,比如毛主席和蒋介石。有人评价道:毛主席才是真正的政治家,而蒋介石最多只是一个阴谋家。这样的评价笔者并不赞同。蒋介石的一生,为近代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也做出了他自己的贡献,比如他的“庐山讲话”、他让中国位列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地位等等。同时,蒋介石的一生又是和毛主席斗智斗勇的一生,当然他没有主席的那种战略眼光。但是我们也不能采取“一棒子打死”的评判态度,这样是不好的。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湾去世,听到这个消息的毛主席顿时浑身无力了,他坐在旁边的板凳儿陷入了深思,他在用这样的方式哀悼自己的友人兼敌人———蒋介石。刘邦的嚎啕大哭和毛主席的深思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我们国家具有英雄相惜的优秀传统。

看重友情的项羽

历史上,当人们提到鸿门宴的时候,总是感觉阴谋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在我看来,这一种常规的看法限制了我们对此问题的深入探讨。那就是我们忽略了项羽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情有义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在鸿门宴举办前夕,项羽可是有四十万军队驻扎在新丰鸿门的呀,当时的刘邦呢?刘邦只有十万的军队驻扎在霸上,双方力量的悬殊是非常之大的,如果项羽当时狠一点儿,救完赵国后直接攻打刘邦,至于谁胜利谁败还不一定呢。

另外,在鸿门宴举行的时候,项羽有多次机会可以手仞刘邦,但是项羽想起他和刘邦一起奋斗的日子,还是心软了。项羽是一个对友情多么真诚的人啊!

刘邦愧疚的心理

我们知道,在刘邦刚刚创业的时候(秦二世二年),那会儿的刘邦只有几千人,骑兵也只有几百人,打哪儿都吃力。这是项羽的叔父项梁在薛县,于是刘邦就投奔了项梁,并且得到了重视,后来刘邦和项羽一起并肩作战,项羽时常照顾刘邦。另外,一代传奇将才项羽死的很惨。公元前202年,楚汉矛盾日益升温,刘邦打算与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举行一次大会战,由于汉军的精心准备,形成了四面楚歌的局面,项羽的楚军彻底溃败。最后,灌婴在东城杀了项羽,并且将其头颅砍了下来,拿到鲁人面前威赫其投降,可怜啊!刘邦想起项羽曾经帮助他的画面,肯定会为之动容。

结语

我们的思维定性于“成王败寇“价值判断当中,这样的判断标准有一定的合理性,即对胜利者给予应有的称赞。但是,又有着其天然的缺陷,就是把失败者“一棒子打死了”。这样,在人物评价的过程中就会流于空洞,不能对一个人达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所以也不利于我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正确认识。在看待一个成功者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他力量的重要性,正如拿破仑登上阿尔比斯山的时候说的那样:我胜利的背后有着千千万万的士兵。这样的态度才是合理的。同时,在面对失败者的时候也应该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即看到他身上的发光点,比如项羽对朋友的仗义和尊重。

面对项羽被肢解的尸体,刘邦号啕大哭是真的吗?为什么?

我们都知道项羽和刘邦都是推翻秦朝的主要人物,两人之前是结拜的兄弟,同时借助起义军最终推翻了秦朝,这就是秦末“群雄逐鹿”的一幕。

问题是哥俩都想得到这头“肥鹿”,有道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鹿死归谁”问题上二人产生了内讧,这就是秦朝灭亡以后的“楚汉相争”。

(楚汉相争)

之所以称为楚汉之争,是因为项羽号称楚霸王,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

灭秦时,刘邦只是项羽方面军的一个指挥官,后被项羽封为汉王。

刘邦出身低微,他不过是沛县的一个亭长,平时沾染了混混的习俗气,这种人本来很难成气候,更何况和他交手的是人人钦佩的楚霸王项羽。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出现了,本来凭各方面的条件,人们看好项羽稳坐天下。

出人意料的是,最后坐稳了天下竟然是刘邦。

原来刘邦比项羽善于用人,比如像韩信,萧何,张良这些牛人都为他“服务”。

项羽最后时刻就是被兵圣,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逼得乌江自刎。

当时项羽被韩信所率领的汉兵团团围住,也这就是历史上的“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的故事。

项羽手下的士兵都是楚人,听到家乡的歌曲一个个伤心欲绝,军心崩溃,士兵四散而逃。

项羽孤家寡人,无力回天自刎而死。

此时坐镇军中的刘邦先是闻之一喜,这种表情只在电光火闪瞬间,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

继而刘邦以沉痛的心情发令,不许毁坏项羽的尸首,当项羽的尸体运到军中时,刘邦伏在项羽身上嚎啕大哭。

问题出现了,项羽死应该说去掉了竞争对手,刘邦应该高兴,为什么反而嚎啕大哭呢?

民间有句话叫做猫哭耗子假慈悲,刘邦的嚎啕大哭就属于这一类。

刘邦嚎啕大哭是做给手下人看的,意思是表明自己重情重义,是一个有感情的人。他的哭是无言表达和谴责项羽不义气和自己抢江山。

刘邦的哭能博得手下人的尊重,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值得信任和托付的主人。刘邦哭是表明:“虽然项羽对我不够意思,但我依然难过,我依然要礼葬项羽。”

刘邦的哭是收买人心的表演。

反过来,刘邦要是笑的话,人们就会同情项羽,因为项羽确实是一个比刘邦优秀的人,这种人失败天理难容。

刘邦哭有顺应天意的意思,意思是说老天让你灭亡,我有什么办法呢?我也难过!

总得来说,此时刘邦哭比笑好,刘邦的哭其实就是笑,这就好比是“出嫁的女儿哭是笑”一样的道理。

刘邦嚎啕大哭完后,当着所有的手下重葬了项羽,进一步把戏表演圆满。

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刘邦曾经下令,在最后时刻凡是斩首项羽的人都会封侯。

据说项羽的脑袋、四肢和躯干分别被5个人斩首,这5个人(王翳、杨武、吕胜、吕马童、杨喜)最后都被封了侯。

由此可见,刘邦是多么恨项羽啊!由此看来,刘邦哭项羽纯属做秀。

文/秉烛读春秋

面对项羽被肢解的尸体,刘邦号啕大哭是真的吗?为什么?

一哭物伤其类。如果乌江边站着的是他刘邦,下场也不过如此。二哭最初那点兄弟情义,毕竟当初自己从芒砀山那个深山老林出来,没有依附项羽麾下伺机壮大,也没有后来的刘邦。三哭独孤求败,最强的对手居然自刎,是不是看不起他姓刘的。

其实他当时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他和项羽从依附到割裂到逐鹿天下,你死我活没完没了,突然一下子对手竟然自杀,心中只怕是什么感情都有。

项羽自杀后西楚之地尽数归降,唯独鲁地坚决抵抗,因项羽最初被楚怀王封为鲁公,鲁人拒不降,直到见到项羽的残体。

刘邦也因鲁人为其主项羽死节而大受感动,放弃屠城想法赦免了鲁人,将项羽埋葬于鲁国穀城,并亲自主持了葬礼还放声痛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