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被废黜帝位后,汉宣帝为什么要封他为“海昏侯”?

一个“昏”字,让人下意识地认为“海昏侯”就是个侮辱性的封号。古代列侯的封号有两种命名方式,一般情况下以封地命名,也有褒奖或批评式的命名方式,类似于谥号。

比如刘秀曾经封一个叫“子密”的奴才为“不义侯”,这家伙以奴婢之身杀了主人彭宠。彭宠背叛了刘秀,所以刘秀不能不赏赐子密,堂而皇之地册封刘秀又不甘心,因此就给了他一个充满侮辱意味的封号。

刘贺的封号,“海昏”是指刘贺的封地海昏县,在今天南昌市的城北地区。海昏县建立于西汉,南朝刘宋期间被并入建昌县,如果不是海昏侯大墓被发现,海昏县很少为人知。

不过由于海昏县的名称实在“不吉祥”,其名称由来,以及建立的时间无从考证,加之刘贺又是第一代海昏侯,让人难免会产生一个疑问:汉宣帝将刘贺封在海昏县,到底有没有故意羞辱的心思在里面?

刘贺是汉武帝的第五子昌邑王刘髆的儿子,汉昭帝的侄子。其祖母就是那位擅长歌舞,生前极受宠幸,临终前以被蒙头,不让汉武帝见到她憔悴面容的李夫人。

太子刘据死于巫蛊之祸后,刘髆本来有望成为下一任太子。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刘贺的帝王生涯,或许没那么曲折离奇。可惜刘髆的舅舅李广利,一番神操作导致家破人亡,导致刘髆彻底失去了竞争储位的可能性。

刘髆回到封地昌邑后,“抢”在老爹汉武帝前一年,就郁郁而终,5岁的刘贺嗣位为昌邑王。

元平元年,20岁的汉昭帝驾崩,无子绝嗣。霍光力主,将刘贺过继给汉昭帝为子,继承皇位。不过,刘贺仅仅在位27天,就被霍光废黜了。

被废黜后的刘贺,回到封地昌邑,只是身份尴尬了,原来的昌邑王爵位丢了!

原本以为捡了个西瓜,岂料西瓜没了,芝麻也没了。好在霍光没有对刘贺赶尽杀绝,给了他2000户汤沐邑,让他不至于跟丐帮为伍。

六年后霍光去世,汉宣帝当家做主了。汉宣帝是前太子刘据的孙子,按辈分是刘贺的侄子,虽然二者年龄只差一两岁。

汉宣帝对这位叔叔很不放心,毕竟他头上挂着“废帝”的身份,作为一个政治符号,“废帝”身上往往自带吸引力,咸鱼翻身的事并不罕见。

因此,汉宣帝对刘贺采取了长达五年的监控,时任山阳郡太守的张敞,就是汉宣帝的密探。

史书保存了多封张敞的密奏,将刘贺的一言一行都做了详细记载。最后张敞得出一个结论:“废帝”已经是废人了,不足为虑。张敞的理由有三点:

一,刘贺健康状况堪忧。张敞拜见刘贺时,发现他“疾痿,行步不便”,二十几岁的小伙子,竟然步履蹒跚,身形佝偻,一副行将就木的状态。

二,刘贺忙于享乐,雄心不再。张敞曾经到刘贺府上清查人口,刘贺误以为朝廷要对他清算。当清查到刘贺的女儿“持辔”时,刘贺下跪求情,说这个女儿是严延年的外孙女,希望格外开恩。

此时刘贺有妻妾16人,儿女22人。在妻妾们的怂恿下,刘贺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纵情欢愉上,孩子生了一堆,“清狂不惠”,一副颓废模样。

三,刘贺“喜乱亡,无仁义”,不足为虑。刘髆去世后,留下11名姬妾给他守陵园。刘贺对父亲的姬妾们态度很恶劣,他明示:这些人病了不要给她们看病,相互斗殴仇杀由她们去,总之让她们赶紧自生自灭,不允许释放。

张敞说,这种天性昏聩被乱,不仁不义的人,根本没有翻身的可能性。

五年的监视,让汉宣帝放心了。对一个没有威胁的人,皇帝自然愿意施以皇恩沐浴,元康三年,汉宣帝下诏,册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4000户。

就这样,刘贺被迁徙到豫章郡,从没有身份的平民,恢复为宗室子弟,并在那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四年时光。

不过,史书记载的一个细节却表明,即便在偏远的南方,汉宣帝依然没有完全“放任”刘贺。

豫章郡一个叫孙万世的卒史,有一天拜访了刘贺,搞了个“访谈节目”:俺好奇,当初你手上握着玉玺,为何不坚守皇宫,调兵杀了霍光,反而被夺了玉玺和兵符,弄得被废了呢?

刘贺挠挠头:是啊,当初脑短路,错失了机会!

孙万世安慰他他说:您应该很快就会被封豫章王,不会长时间只当个“海昏侯”的。刘贺笑笑:应该是这样吧,不过这话不能谈论。

刘贺还知道这样的话题是禁忌,心里可以想,嘴上绝对不能说,可他还是说出来了,收不回去了。不久他就遭到司法机关讯问,最后被汉宣帝下旨,夺封3000户。

出刘贺之口,入孙万世之耳的私密谈话,怎么就被官府知道了?很显然,这位孙万世就是第二个“张敞”,故意来撩拨刘贺,试探他的野心有没有再度发芽。

测试结果表明,刘贺对以前的事没有完全放下,虽然没有过激言行,可也犯了大忌。一句话说丢3000户封邑,代价实在有点大,不过知足吧,汉宣帝不是残忍的人,否则刘贺都没机会到祖国的南方生活。

不久,海昏侯刘贺病逝,终年约33岁。

那么,海昏县是因为刘贺才设立的?还是原本就有海昏县,刘贺被封到此地才有了海昏侯?汉宣帝又为何让刘贺,跟“海昏”这么个难听的名字连接在一起?

应该可以排除第一种说法,假如特地为刘贺设“海昏县”,史书一定会顺便交代此事。因此我个人认为,在汉宣帝朝之前,就有海昏县的存在。学术界一直对“海昏”得名有争议,学术问题我们不作延伸探讨。

那么,天下那么大,汉宣帝偏偏把刘贺封在那里,是不是有故意羞辱的意思呢?

汉宣帝在册封刘贺为“海昏侯”时说:“曾闻舜弟象有罪,舜为帝后封他于有鼻之国。骨肉之亲明而不绝,现封故昌邑王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

舜帝当年把他犯了罪的弟弟“象”,册封在“有鼻”,以表示骨肉亲情不能绝,汉宣帝封刘贺,是仿效先贤。

有鼻国在哪里呢?对不起,年代久远无从考证!但是学术界一般认为,大致在湖南、江西交界,亦或是湖南和广西交界一带。不管是哪里,方位在东南方错不了,那里在舜帝时期属于未开化的野蛮地,在西汉属于欠发达的瘴气之地。

封在有鼻,显然兼具了“册封”和“惩罚”两种属性,既不失“脉脉温情”,又不失“政治打击”的双重功能,这才是刘贺被封到海昏县的主要原因。

至于海昏这个名字的含义,想来也是大臣们心照不宣的默契吧。

刘贺被废黜帝位后,汉宣帝为什么要封他为“海昏侯”?

刘贺登基称帝27天就被霍光以“行昏乱”为由,废黜他的帝位,并褫夺了他的昌邑王爵位。从此,尽管刘贺在物质条件上不愁吃穿,但是政治地位无异于一介平民。直到汉宣帝剪灭霍氏集团后,才重新考虑刘贺的安排问题。几经审慎的思量,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为什么汉宣帝会做出这个决定呢?细究起来,其中藏着深沉的政治考虑。

一是出于安抚刘贺和群臣的政治需要。身为皇帝的刘贺被臣子霍光废黜,在群臣中引起了很大的非议。只是碍于霍光的权势,群臣敢怒不敢言。在宣帝即位之初,有人斗胆进言,弹劾霍光废刘贺一事,说他是“擅废立,亡人臣礼,不道”。宣帝作为刘贺的继任者,如何处理好刘贺问题关系到他继位的合法性问题。因此汉宣帝通过对刘贺四年的监视,确定他难以对其帝位构成威胁后,决定妥当安置刘贺。

二是豫章郡地处东南一隅,远离帝都长安,可以最大化的消除刘贺的潜在影响。尽管清除霍氏集团的势力后,汉宣帝牢牢掌控了局势,但是刘贺的存在毕竟涉及到他帝位的合法性问题。因此,宣帝不得不安置好刘贺,但又不能完全放松对他的看管。将其安排在南荒的豫章郡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当时有臣子上奏说:“古者废放之人屏于远方,不及以政,请徙王贺汉中房陵县”。汉宣帝将刘贺放在豫章郡,既顺应了群臣的要求,又把刘贺放逐的更远,一举两得。

三是在封刘贺为侯的同时又限定刘贺不得参加刘家宗庙举行的祭祖等各项仪式,使得刘贺无法对宣帝的皇位形成丝毫的威胁。汉宣帝在封授刘贺侯位时,也附加了一个苛刻的条件,即刘贺作为“天之所弃”的废帝,不得“奉宗庙朝聘之礼”。这意味着剥夺了刘贺进京的权利,取消了他作为刘氏子孙的身份。在这样的情况下,刘贺只能在僻远的海昏县了此一生。

刘贺被废黜帝位后,汉宣帝为什么要封他为“海昏侯”?

刘贺被贬为海昏侯后,有人曾问他:“你被废之前,为什么不干掉大将军霍光,却听凭他夺去天子的玺印与绶带呢?”刘贺回答说:“是的,我真的是错过了这样的机会!”

由此可见,刘贺被废黜帝位后,连以前的昌邑王也做不成,却被封为“海昏侯”这么一个带有羞辱味儿的列侯,应该是咎由自取、活该带倒霉了。

也就是说,刘贺这个人至少是有野心的。要不然,汉宣帝上台后让他这个叔叔继续当闲散逍遥的“昌邑王”,应该没多大问题。

从史书上看,刘贺的表现确实不怎么样

汉昭帝刘弗陵死的时候,年仅21岁,连子嗣都没来得及留下。皇帝没有子嗣,那么按照礼法,皇位继承人只能从皇族其他支脉中找,这也就是说,同辈分的其他皇族男性子孙,这时都有机会成为皇帝,这就麻烦了。

于是,这一次非正常的皇位继承,在朝廷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们中引发了一番激烈的争论。由于各自的利益出发点不同,大家的意见很难达成一致,最后首席托孤重臣霍光拍了板:新皇帝就是昌邑王刘贺了!

刘贺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汉昭帝刘弗陵的侄子。汉武帝生了六个儿子,刘贺他爹刘髆排第五,封昌邑(山东巨野)王,在刘贺五岁时就挂了。

霍光拍板后,就以上官皇后的名义下了诏书,派人去迎接刘贺,请他到长安来即位。

让刘贺到长安去继承皇位的诏书,是在深夜到达的。没想到,刘贺深夜打开诏书后,当天中午就出发了,黄昏时到定陶,三个时辰狂奔135里,这么着急当皇帝,连马都累死了。

皇位面前,刘贺如此馋像,确实有些不妥!

因为,像这样的事,汉帝国之前有过一例,汉文帝就是这样进长安的。不过,人家刘恒当时表现得很淡定,先派人到长安打探清楚消息,等消息确定了再从容出发。到了离长安城五十里地的时候,他又派人先进城探路。最终确认完全没有危险之后,刘恒才小心翼翼地上任登基。

相比之下,刘贺就显得毫无涵养了。

更奇葩的是,刘贺还派手下一路买那种叫声特别长的鸡,作为沿途娱乐之用;尤其过分的是,他还命仆人一路强抢民女,关在装衣服的车上。

郎中令龚遂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去质问刘贺:就要登基为帝了,怎么还见妞儿就抢呢?这种事刘贺自然死不认账,说完全是下人自作主张。于是龚遂顺势逼迫:既然不是你的意思,那就赶紧把那个正在败坏你名声的下人处置掉吧!刘贺无奈,把仆人痛打一顿,然后依法处置。

到了长安城东门外,龚遂又提醒说:我们这次不只是来登基,也是来奔丧的,这时候你得哭呀!但刘贺居然说:我不哭,我嗓子痛。

车驾赶到霸上后,当皇宫的礼官献上皇帝的限量版豪车时,刘贺顿时高兴得手舞足蹈,甚至得意忘形。

不过,为了能顺利登上皇位,后来刘贺还是少许收敛了一些,在车驾到达未央宫时,他终于哭了。

刘贺的即兴表演,让宫廷众人和霍光等重臣频频点头。随后霍光带他参见了上官皇后,由上官皇后下诏书立为太子。

一切都顺风顺水,刘贺以皇太子的身份接受了皇帝玺绶,即皇帝位;尊上官皇后为皇太后。

可是,这以后的刘贺完全出乎了大家的意料。史书记载,做了大汉皇帝的刘贺,根本上没有一点做皇帝的样子。他每天从早到晚,不仅不理朝政,还毫无节制地荒淫。

汉昭帝的灵柩还停放在前殿,刘贺便叫人取来乐器,把昌邑国的乐人引进宫来,击鼓奏乐,装扮戏子。

刘贺还把以前在昌邑的“哥们儿”全都召到长安,继续陪他胡混;把昌邑的旧官属统统调到长安,安排高官厚爵;让家人都穿上官服,任其横行霸道、胡作非为;强令远在新疆的高昌地区,为他宠幸的大臣们进献黄金和美女;派人将乐府的乐器和舞女调到宫中,供自己享乐;跑到后宫对以前伺候过昭帝的宫女们猥亵奸淫。

列祖列宗还没祭拜,刘贺就让人用三副太牢先祭祀了他爹昌邑哀王刘髆。

刘贺是嗣子皇帝,居然做出了这么多严重不合礼法的行为。一时间,整个皇宫被他搅得天昏地暗、乌烟瘴气。

根据史书记载,刘贺当皇帝27天内就干了1127件错事,平均一天40件。

皇帝的奇葩表现,引起了满朝文武的不安,尤其是辅政大臣霍光,他忧心忡忡地与群臣商量后,决定让刘贺下岗滚蛋。作为先帝的顾命大臣,霍光太有这个权力了。

霍光觉得,如果不及早处置,汉家天下将会断送在刘贺手里,所以决定另选贤能。他联合群臣,在得到皇太后的允许后,很快控制了刘贺的亲信。接着召开公审大会,列举了刘贺的种种劣迹,宣布将其废黜。

然后,除了龚遂等几个时常规劝刘贺的人保留了性命外,从昌邑带去的那200多个亲信,全被拉到大街上斩首示众。

事后,霍光亲自把刘贺送到昌邑老家,并对他说:“你自个儿找死,怨不得别人,我不能对不起国家,只能对不起你了。”

就这样,刘贺结束了为期27天的皇帝生涯,又回到了封地昌邑。之后,霍光另立刘询即皇帝位,是为汉宣帝。

按理说,刘贺重返封地,远离朝政,应该还能重任旧职,继续当他的昌邑王了。然而,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刘贺其实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哪能由得他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呢?

汉宣帝登基后,给山阳太守张敞一道特旨说:“严密监视我那个不成器的叔叔,特别注意一下他家往来的过客,千万不要泄露这条诏令!”

于是,经过严密的监控之后,张敞向汉宣帝禀奏了三次和刘贺接触的情形。

第一次,张敞去拜访刘贺,了解到刘贺宫中有奴婢183人,平时从来不开大门,只开小门。每天会有一个差役来领钱采购生活物资,每天早上送一趟食物进去,其他时间不准进入。

第二次,张敞见到刘贺时,发现他虽然身材高大,但已经患了风湿病,行走不便,仿佛痴呆一个。

还有一次,刘贺的老爹昌邑哀王有歌姬十一人,因为没有子女,又没有官名,在昌邑哀王死后应当放她们回家。而刘贺却说:“她们本来就该快点死,为什么要放了她们呢?”

汉宣帝看了奏章后,认为刘贺这老家伙真的是天生只顾自己享乐,而不顾他人生死,且已如废人一般,不值得忌惮。

但即便如此,汉宣帝还是下诏说:“听说舜的弟弟象有罪,舜为帝后却封他于有鼻国。骨肉之亲岂能断绝,就封故昌邑王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吧!”

听汉宣帝如此仁慈,有人赶紧拍马屁表示拥护道:“刘贺无能,陛下仁慈,又封他为列侯,应该知足了,日后就不要让他祭祀宗庙,进京行朝见天子之礼了。”

奏折得到汉宣帝的批准。于是刘贺被废为海昏侯,离开了原来的封地,移居豫章郡海昏县(今江西南昌),并被剥夺了朝见皇帝的权力。

几年之后,有人密奏说刘贺与一个叫孙万世的人来往密切,孙万世曾问他:“从前被废时,为什么不努力保住皇位、斩杀大将军,却听凭别人夺去天子玺印与绶带呢?”刘贺说:“是的,我错过了这个大好时机!”

此话被汉宣帝获悉后,当即又诏令削去刘贺三千户食邑。

刘贺做了四年海昏侯,于前59年去世,背着荒淫废帝的恶名,葬进了事先准备好的陵寝。

而在刘贺死后,汉宣帝又趁机废除了海昏侯国。

在刘贺过山车一样的人生生涯中,有很多疑点,其中“霍光废帝”一事最让人疑惑。刘贺尽管不学无术、荒淫无能,但也绝不可能在27天内做出1127件坏事。

这看起来似乎更像是霍光对他的故意抹黑污蔑。通过操控废立,霍光达到了削减皇权,继而进一步专权的目的。何况史书上也说,刘贺被废后,霍光的权力日渐加重。

所以,刘贺被废黜并非因其荒淫无道,而是触怒了权臣霍光。

刘贺从封国带到京城的那200多个旧臣,在临刑前连连大叫“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也可以间接证明,刘贺登基后,面对霍光独揽朝政的局面,这些人已经谋划采取行动,想要清除霍光,只是刘贺没来得及实施罢了。

然而,刘贺的继任者汉宣帝最终做成了这件事,在霍光死后第二年,霍家就因谋反被族诛。汉宣帝由此巩固了皇权,成就了“昭宣中兴”。

事实上,当时的汉庭里,不管是谁为帝,只有彻底清除了霍氏的势力,皇帝才可以大刀阔斧地施政。

然而汉宣帝清除霍家的同时,也要打击刘贺,谨防他来与自己争皇位。所以,“海昏”这个封号,很可能是刘洵加给刘贺的侮辱性封号。

那么“海昏侯”到底是不是侮辱性封号呢?

我们知道,汉高祖刘邦曾给侄子封了一个“刮羹侯”,只因当初嫂子为了避免他频频蹭饭,而疯狂地刮锅底,以示我家没饭了,你这混蛋该滚哪儿滚哪去吧!还有,南北朝的南齐皇帝萧宝卷,他因为昏庸残暴被近臣所杀,被贬号为“东昏侯”。这两个都是带有羞辱性的封号。

不过,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海昏侯源于汉初的海昏县。“海”在当时可以表示“湖”,至于“昏”字,本义是黄昏,表示太阳下山的方向“西方”。因此,“海昏”的意思就是湖西,当时指的是鄱阳湖的西面。

但是,到底海昏县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史料却没有记载,而在刘贺被封为海昏侯之前,也没有“海昏”这个地名。

所以说,有可能是先有了海昏侯刘贺的海昏侯国,后来才有了海昏县。“海昏”压根儿就是汉宣帝对刘贺昏庸无道的辱封。

然而,刘贺在海昏侯国一直被汉宣帝监控,虽然贵为宗室王侯,却形同软禁。但尽管如此,刘贺的内心仍然向往着朝廷,希望有一天能够到长安拜见皇帝,祭祀祖宗。

地方志《豫章记》有记载,刘贺常乘船到修水与鄱阳湖交汇处,遥望北方,最后也只能无奈地“慨而还”,所以,后人便称此地为“慨口”。

海昏侯墓被发掘后,颠覆了我们对刘贺历史印象的认知

2011年,海昏侯墓被发掘,刘贺与史书上所载荒淫无道截然不同。

墓中出土了孔子屏风以和孔门弟子像,这还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还有数万枚简牍,其中大量是书籍,包括《论语》、《诗经》、《周易》及一些医书等。

一次出土上万枚竹简,在考古史上极为罕见。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经专家分析,这些书是有意埋进去的,并不是废简。这说明墓主刘贺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的知识分子。

正史中也有记载,刘贺在当昌邑王时,郎中令龚遂就曾经请求,在郎官中挑选一些精通儒术、品德高尚的人进王宫生活,当时刘贺也同意了这一建议。

墓里还出土了围棋盘、古琴瑟、编钟、墨臼,这些都是风雅之物。

如此种种,这些出土文物仿佛已经向人们说明,刘贺应该是一个受儒家思想教化、爱好音律、情趣高雅的“文艺青年”。

不过,考古学家们也发现,孔子屏风上的文字错误不少,已知的有五六处,特别是还搞错了孔子的年龄。如果刘贺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真是高度尊崇和非常熟悉,似乎不应该有如此低级的出错。

所以,有可能孔子屏风和那些儒家典籍,只是处于朝廷严密监控下的刘贺不得已,而选择的伪装道具吧。

因此,正史中刘贺荒淫无度、不守礼法的形象是权臣霍光抹黑污蔑的,这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因此完全否定刘贺“荒淫失道”的史料记载,将其视为一位饱受冤枉的儒者,则未免有些矫枉过正了。

窃以为:汉废帝刘贺即使再不靠谱,仍然是做过皇帝的人,对于新任汉宣帝来说,这就是潜在的皇位竞争者!以前是“昌邑王”,现在再降一级,去当“海昏侯”吧!而且故意给了这么一个耻辱的封号。

刘贺被废黜帝位后,汉宣帝为什么要封他为“海昏侯”?

刘贺被霍去病之弟霍光废为庶人的第二年,是汉宣帝刘病已慈悲为怀,册封刘贺为四千户的。那么汉中宗刘病已为什么还封他为海昏侯呢?

三月诏曰:‘盖闻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亲粲而不殊。其封故昌邑王贺为海昏侯。’”——《汉书.卷八宣帝纪》

窃以为,简而言之,汉宣帝如此操作,看似皇恩浩荡,实则恩威并重,明恕暗压。详而论之,其因有四。

一曰、 贺鉴不远。

二十七日天子刘贺,在继位第十天的时候,霍光、张安世等就忍无可忍,着手要废掉他了。废黜刘贺,并不像历史记载的,刘贺荒唐胡闹——27天干了1127件违法乱纪甚至是伤天害理的事儿;而是年近弱冠的刘贺不甘心做弱冠之年就驾崩的汉昭帝第二,实则刘贺要亲政!为此,刘贺带着大量亲随智囊,浩浩荡荡,大肆张扬,即位做皇上。他的这帮亲随是要对霍光权臣及其他忠臣取而代之。一朝天子一朝臣,但刘贺太着急,处理的简单粗暴,引起霍光等人的担忧和敌视。

不只是大臣担心富贵不保,就是宗室诸王、诸侯也对刘贺深恶痛绝。本来广陵王、燕王等妒忌大于羡慕,非常仇视他,刘贺却火上浇油了一把。

取诸侯王、列侯、二千石绶及墨绶、黄绶以并佩昌邑郎官者免奴。—— 班固《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

汉废帝刘贺拿出诸王、诸侯、相当于省级的绶带,以及三公绿绶,还有县令的墨绶给原昌邑国的郎官,凡事大胆佩戴者,一律免除“家臣”身份。这是何等的胡闹。刘贺很快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刘贺不甘心做汉昭帝,刘病已更不甘心做刘贺第二,他只能做汉昭帝第二,甚至比刘弗陵还谦卑。刘病已即位后,以刘贺为教训,对重臣霍光、对宗室都是很敬重。因为他位高但不权重,而他的诸王、霍光他们位卑权重。

刘贺被废11年后,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汉宣帝是向世人证明,自己连“罪孽深重”的废帝都能以德待之,更何况是别人呢!这是向诸王和重臣表示自己的恩德。

二曰、调 贺 离 昌。

公元前74年8月14日,十八九岁的刘贺,被十五岁(史上最年轻)的皇太后上官氏给废了。上官氏只是豆蔻年华的小女生,起决定因素的是她的外祖父霍光。

想当初,霍光拥立刘贺,可霍光留了一手,在刘贺还没拜谒高祖庙(汉太祖庙)就把他废了。汉朝刘邦之后的皇帝即位后,都要祭拜刘邦的宗庙。小姐姐认为,我们可以理解为新皇的宣誓就职。没有宣誓就职,那只能算“实习”,最多是“见习”。

没过皇帝“见习期”的刘贺被废,诠释了什么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上官小皇太后和众臣驾临未央宫承明殿,将刘贺的“嫡系团队”——旧昌邑群臣拦刀门外。刘贺被群起而攻之,无奈宣布退位。随后,霍光以群臣教导无方,辅佐无功为由,把这二百多人的“昌邑集团”全部诛杀。这帮大臣死前大呼: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光悉诛杀二百余人。——班固《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

对光杆司令刘贺的处置,大臣(其实是霍光)的意思把刘贺流放到房陵(今天神农架北部的房县),让他自生自灭。

房陵是古代流放皇帝、国王、外戚等贵族的瘴痍之地。这个提议被上官小皇太后否定了,皇太后让他重回故里,还赏赐了两千户汤沐邑。尽管刘贺智囊团团灭,但后来的汉宣帝认为小太皇太后上官氏这是放虎归山。他不停地监视他,一度让汉宣帝放心,但汉宣帝还是要调虎离山,毕竟昌邑曾经是刘贺的地盘。

三曰、暗地羞辱。

公元前63年,春暖花开的三月,即位11年的汉宣帝下诏,表明自己像虞舜对恶弟象一样宽宏大量,既往不咎,并册封曾经昌邑王刘贺为海昏侯,封邑四千户。海昏侯国,位于扬州刺史部所监察的豫章郡海昏县(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境内。“海昏”两字给人感觉就是非常昏庸的感觉,就感觉“海量”一样。当然,对于海昏,专家们还有“海”通“晦”,西汉把大湖认为成“海”的说法,不是元朝才把湖泊当成海吗?不过是专家还是草根基本都认为“海昏”两字不是什么好词,是对刘贺的羞辱、警告,警示他能耗子尾汁(好自为之)。

小姐姐讲史认同这种说法,但是这并不是汉宣帝特地为羞辱刘贺而将其他县名改为海昏县。据《汉书.地理志》载,豫章郡和海昏县是汉太祖六年所设置的,豫章郡辖县十八:

南昌、庐陵、彭泽、番阳、历陵、余汗、柴桑、艾、赣、新淦、南城、建成、宜春、▲海昏▲、雩都、鄡阳、南壄、安平。

先有海昏县再有海昏侯国,可见汉宣帝是无意(guyi)羞辱他的。看似因为海昏县而设立海昏侯国,实际则是借用海昏县感观很糟的词,来达到对刘贺的警示和羞辱,从而使其踏实本分。

四曰、故纵欲擒。

刘贺从只有两千户汤沐邑的没有名分的诸侯,一跃成为四千户的海昏侯,其心境是复杂的。尴尬的地名,尴尬的身份,让他五味翻沉,哭笑不得,但毕竟跻身于一方侯爷。转眼几年过去了,也就不安分了。汉宣帝看他表现不错,其实让他更不安分,还放出了让他重新做王(豫章王)的消息。

刘贺和豫章郡的朋友,太守卒史(大概相当于处长)孙万世谈自己的历史和未来。孙万世问及当时被霍光废黜时,为什么不反击、不放弃,以天子身份冲出宫,杀霍光呢?刘贺表示,错过了机会。大概他还很后悔没听他的嫡系智囊团劝告,当初没有更低调一点,更狠一点儿,更当机立断一点儿。孙万世又说他,要到豫章郡就国——升为豫章王。刘贺立即称,是这样的,但不能说。

两人谈话,很快被扬州刺史柯这个人上报汉宣帝了。刘贺的豫章王的爵位黄了,自己还被削掉三千户,成为名副其实的千户侯。因此,小姐姐讲史总觉得孙万世就是钓鱼的。

窃以为,基于以上四个原因,汉宣帝才封刘贺为海昏侯的。对于刘贺被封为海昏侯一事,您又有什么高见呢?欢迎评论区中指教。

刘贺被废黜帝位后,汉宣帝为什么要封他为“海昏侯”?

从昌邑王到汉帝,刘贺仅仅当了27天的皇帝就被权臣霍光废黜,这中间充满了阴谋、算计、斗争等等,是西汉中期的一出精彩的政治大戏。但是刘贺这位废帝,即便被废闲居十年之后仍然让宣帝挂念不已,甚至赐爵“海昏侯”,这是真情还是假意,这是不是又是一个政治阴谋呢?

刘贺如何可以继承大统?

说起来刘贺也是有个好出身的,其祖母李夫人是武帝时期著名的艺术家,不仅貌美出众,更是能歌善舞,其兄李延年创作了《北方有佳人》一歌为武帝献上,李夫人因此入宫得宠,并诞下一子,就是后来的昌邑王刘髆。但是红颜薄命,李夫人竟早早离世,武帝悲痛之下以皇后礼安葬了她,尔后为了能时时想起李夫人之美貌,特意让人将她生前的样貌画了下来,挂在甘泉宫内以作怀念。

李夫人之死让汉武帝倍感神伤,这他在《秋风辞》中有着充分的表现:“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此后又分别作了《落叶哀蝉曲》和《李夫人赋》来寄托自己的哀思。他把对李夫人的这种爱更是爱屋及乌传到了李夫人的亲人们身上,如“贰师将军”李广利是继卫青之后又一位统领全国兵马的大将军;再如曾受宫刑的李延年也被破格提拔为“协律都尉”,受尽荣宠;李夫人的儿子更是被分封到了富裕之地昌邑,即便汉武帝驾崩时都没有忘记李夫人,特地命霍光配享宗庙,追尊号为“孝武皇后”。

所以从武帝对李夫人怜爱之深、情谊之重来看,昌邑王刘髆本来在“巫蛊之祸”后也是有机会成为太子的。当时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兵五原讨伐匈奴前已经与丞相刘屈氂已经达成协议,密谋为昌邑王刘髆谋取太子之位。

但是就在这关键时刻,内者令郭穰向武帝告发李广利与刘屈氂“使巫祠社,祝诅主上,有恶言”,汉武帝最忌讳的“巫蛊”再次出现,顿时大怒,刘屈氂被用“厨车”拉着游街示众之后腰斩于长安城东市,并“夷三族”。李广利得知消息后一心想着立功赎罪,以数万汉家好男儿做赌注贸然进军,结果大败后投降了匈奴,一年后被单于所杀,其家人亦被族灭。

太子刘据死后,太子之位空缺,三子燕王刘旦蹭得最欢,结果差点被削爵;齐怀王刘闳已死于封地;四子刘胥“不尊法度”为武帝不喜;五子刘髆也已病故;唯有钩弋夫人所生幼子刘弗陵怀胎十四个月,被武帝认为是一种非凡的吉兆,早在太始三年“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在一定程度上,早已有了立刘弗陵为太子的意图。

后元二年二月初七,意识到身将不起的汉武帝终于正式宣告“立皇子刘弗陵为太子”,令霍光、车千秋、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并受遗诏,辅导少主”,两天后汉武帝驾崩,刘弗陵登基,是为汉昭帝。

刘弗陵意外得到皇位,但却失去了所有的自由,吃喝玩乐…甚至宫闱之事也被权臣霍光所掌控,就连皇后都是霍光的外孙女。霍光出于私心想让自己外孙女怀上龙种,甚至让内侍禁止了昭帝与其他嫔妃的云雨之欢,这在《汉书》中有详细记载。

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后宫莫有进者。

汉昭帝连男女之事都被霍光“一言而决之”,更不用说其他政事要务,所以很快在郁郁之下便驾崩。因为一直是上官皇后侍寝,被立皇后之时才八岁,一直到汉昭帝驾崩也不过才十五岁而已,显然这个所谓皇后是不具备生育能力的,以至于“昭帝崩遂绝继嗣。

汉昭帝之死给汉武帝的其他子孙上台提供了机会,其中就有二代昌邑王刘贺,但是新帝呼声最高的却是广陵王刘胥。在“立君立长”和“立君立贤”的问题上,霍光与朝臣们产生了分歧。霍光的目的很明确:他需要一个容易掌控的皇子皇孙来当皇帝,而刘胥体格壮硕,“空手能搏熊彘猛兽”,自己是无法掌控此人的,所以提出“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的典故以证“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

而在这微妙时刻,霍光的外孙女出面了,她随口提了一句:“何不迎昌邑王入宫?众人一听觉得有道理,毕竟汉武帝当初曾有过立刘髆为太子的想法,如今汉昭帝绝嗣,再立昌邑王,也是顺应了武帝遗愿,而汉昭帝驾崩,必须快速定下新君来长安主持昭帝丧礼,尽管知道这也是霍光的意思,所以很快就达成了妥协。

那么霍光为何要选择昌邑王刘贺为新君呢,其实这也是经过长久考量作出的决定。首先,刘贺是武帝孙子,辈分又比刘胥低,更有利于用外孙女皇太后之名弹压他。其次,刘贺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年岁尚小,极易控制。最后,刘贺的智商恐怕有些问题,时人张敞称其“轻狂不惠”,也就是“白痴”的意思。这样一个人是再合适不过的傀儡,所以这也是刘贺能成为新君的主要原因。

二十七天的皇帝,刘贺身上发生了什么?

但是让霍光死活没有想到的是,“白痴”有的时候比正常人更具有不可控性。

当昌邑王刘贺一行人快到长安城时,龚遂劝道:“依照礼制,奔丧望见国都哭。”刘贺却不耐烦扭过头去说道:“我嗌痛,不能哭。”等车驾到了城门,龚遂再次劝道:“可凭轼而哭。”刘贺却再次怼了回去:“城门与郭门等耳!

在即将承继大统的关键时刻,凡是个正常人都会稍加克制,表现个样子给朝臣们看,以留下个好形象。但刘贺却如此不着调,再加上他路上那些诡异的行为举止,已经充分证明他的神志的确有些问题。

随着刘贺越来越接近未央宫,车马的速度也越来越慢,他看到宏伟壮观的宫殿,成群结队宛若仙女般的宫女们,他想到自己即将成为这个地方的主人,忘乎所以之下居然在马车上跳了起来大喊大叫。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东阙门,龚遂拦住他的马车道:“吊丧帐在驰道之北,马行不过数步,大王当立即下车,向着宫阙西南匍匐于地,放声痛哭,尽情哀伤。

这是龚遂第三次劝刘贺表哀,他这才同意,假迷三道哭了一气,甚至没跟迎面而来的大将军霍光和丞相杨敞打招呼,便掉转头上车回到了城中的昌邑王府。

元平元年六月一日,刘贺在昭帝灵柩前接皇帝玺,袭尊号,尊上官氏为皇太后。接过代表国家权力的皇帝玺印后,他竟然很不尊重地随手放入锦带中,让一干大臣差点惊掉下巴,而后才开始主持昭帝的丧礼。

皇帝丧礼有着严格规定,刘贺不仅要主持六天的丧礼,而是应守丧尽哀,素食寡欲。但是第一天晚上,刘贺就将丧礼抛之脑后,嫌素食无味,私下派人去城中采购了肉食;在夜里,更是与带来的二百多位昌邑臣仆们嬉戏无度,其乐鼓之声竟传至宫外去,这些举动让朝臣们气愤不已。要知道汉朝“以孝治天下”,如此不守丧礼就是大不孝的表现,霍光看在眼中也是恨在心里。

在昭帝出殡后,刘贺以为便是万事大吉,他不仅在未央宫前殿与臣下大吃大喝,还让伶人入内鼓吹弹唱,更过分的是昭帝入祖祠的祭礼还未举行,他却启用玺书派使者回昌邑国,以皇帝“三太牢祠”的规制祭奠生父刘髆,这既违背了“三年不祭”生父之义,又违背了“为昭帝之后者为子”之义,玩弄礼仪规制,行为失当,引起朝臣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对。

而后更是不加收敛,昭帝丧期未过,刘贺便每天与近臣饮酒作乐,观虎豹相斗,时不常的招来皮轩车,举着九旒旗,驰驱于皇城内。昌邑国随他来的臣仆,几乎人人升官,有些更被刘贺直接安置在重要的军政部门。

按道理说,霍光明知刘贺“清狂”,不免做些常人难以理解之事,但为何刘贺仅仅当了二十七天的皇帝,他便以“行昏乱,危社稷”的罪状,让上官太后出面将其强行废除?如果刘贺所作所为真的已经危害社稷,朝廷上下尽人皆知才对,而霍光宣布将其废黜之时,却是“群臣皆惊愕失色”的表现?为何如此?其间必有隐情。

的确没错,刘贺不仅做了些不敬礼法的事情,他还亲自“诏命王相安乐迁长乐卫尉”,调整了太后长乐宫的戍卫,这是控制上官太后生命安危的最重要职位,刘贺想干吗?

没错,刘贺就是想着发动政变,不过估计是他手下那帮有野心的谄媚之臣所操作,目的就是清除霍光党羽。然而,刘贺这种政治斗争中的小蚂蚁哪能比得上霍光精明,在刘贺刚有动作之时,霍光便直接发动了政变,将其废黜了皇帝之位,并搜索刘贺从昌邑带来的二百多名臣子,以“亡辅导之谊,陷于王恶”的名义尽数斩杀,而这些人临刑前大声呼号:“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也足可证明这些人有图谋夺权的企图。

所以说,霍光废刘贺,并不是因为刘贺的所作所为有多么天怒人怨,而是要将隐患灭于萌芽之中,后人对此作出了精准的概括。

观其临死之言,则昌邑群臣,亦谋为变,光微觉之,不独以其行淫乱而忧懑改图。

这场政变相当成功也相当顺利,霍光在行政程序上做得非常缜密,不仅符合大汉朝的法律,更是挖出了刘贺“未见命高庙”的明显政治瑕疵否定了他作为皇帝的合法性,因为“告庙”是每任皇帝必须履行的一道程序,这也正是后来史书中刘贺不被单独列帝的重要原因。

刘贺被废后,情急之下居然说出一句“听说天子有诤臣七人,虽然无道,不应失国”的话来,这是《孝经》中孔子的一句话,刘贺此时说出恰如其分,但霍光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一句“汝何为天子”便打发了他。

刘贺被废之后,霍光让其归昌邑,赐给他两千户食邑,以前昌邑王的家财也尽数归他。然而对他最为严厉的措施是:撤销昌邑国,改为山阳郡,由郡太守管理此地。言下之意就是刘贺被废黜帝位,就连爵位也被削,成为一个只有食邑而无爵位无权力的普通人。

汉宣帝赐刘贺爵“海昏侯”,其意何在?

在废黜刘贺帝位后,霍光仍然需要扶持一个刘姓皇子皇孙做皇帝,光禄大夫邴吉建议“近亲唯有卫太子孙号皇曾孙在民间,咸称述焉”,霍光也同意,于是选定了皇曾孙刘病已为帝,这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汉宣帝自幼饱经磨难,与昭帝和废帝刘贺不同,他“自在民间闻知霍氏尊盛日久”,所以早有思想准备,知道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只是耐心等待时机,其他一切交给天意。

等熬到地节二年三月,霍光病重去世,宣帝为之痛哭流涕,与上官太后一同前去治丧,追谥为宣成侯,以帝王级别将霍光埋葬于茂陵。他同时又对霍光家人大加封封赏,尤其封了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为“以车骑都尉领尚书事”,顶替了原来霍光的职位。

这一切不过是迷惑霍家人而已。

亲政之后的宣帝慢慢地露出了獠牙。他先是小心谨慎地提拔自己的外戚担任要职;紧接着立下了太子;频繁以外敌之由调动霍家子弟,逐渐架空他们的兵权;以高官之位换来了未央宫和长乐宫的都尉之职,解除了皇宫内的威胁。

霍家恐慌之余决定反击,结果谋事不密,于地节四年七月败露,霍禹被腰斩,霍山、霍云等自杀身亡,八月,皇后霍成君被废,此事牵连长安城中有数千户人家被灭族。至此,霍光留下的隐患已经被宣帝拔除一空,宣帝的帝位已经坚如磐石。

地节三年,在霍光死后的第一时间,在宣帝的心中想到的不是拔除霍家残余势力,而是作了一项重要任命,将原豫州刺史派往山阳郡当了太守,这是为何?再联想之前被废的刘贺,就知分晓了。

这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的刘贺,虽然没有东山再起的企图,尤其遇到奸诈的霍光和精明的宣帝,他更没有什么机会,在被废的十多年里一直在山阳郡守的严密监管之下,其住所外常年有大量的兵丁士卒在巡逻,名义虽为“查往来者,以备盗贼”,但实际上却是“令其宫中清净,不得妄有异人也!”刘贺这位没有任何爵位身份的废帝也是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元康三年三月,汉宣帝突然下诏,封刘贺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食邑四千户。

为什么会突然分封一个废帝?宣帝有着怎样的心思?

  • 首先,汉宣帝尊礼。汉朝“以孝治天下”,刘贺虽然作为废帝,但毕竟是汉宣帝的长辈,他认为“骨肉至亲虽分离,但毕竟同出一根”,所以理应赐给刘贺有与之相对的爵位,以避免他顶着“废帝”这个不尴不尬状态继续下去,同时坐吃山空,到时候落魄的话自己这个皇帝也受诟病。
  • 其次,对宣帝已无威胁。张敞报告了刘贺的状况后,他足以确认刘贺的确是个白痴一样的人物,“由此知贺不足忌”,所以将他放置于江南卑湿之地,交通不便,势单力薄,必然更不会对宣帝形成威胁,所以才会分封到海昏国。
  • 最后,这是宣帝对“霍光乱政”时期的一个了结。随着宣帝对朝政掌控的稳固,已经不必对刘贺有什么顾忌,将其封为海昏侯,从而改变其变相囚禁的状态,恢复到正常生活之中,一来是向臣民强调自己拨乱反正后自己君临天下的全新气象,更是借此收买人心、扩大和稳固自己的统治基础,也为皇族中人吃了一个定心丸。

当然,刘贺受封海昏侯,虽然不见得“海昏”二字是贬低的意思,但剥夺了“奉宗庙朝聘之礼”,就是说不得参加任何皇族的祭祀活动,变相否定了他有着皇族的合法性,当然这意味着不用承担给宗庙的大量费用,这也是海昏侯墓中有大量黄金的主要原因。

结语

刘贺之登基称帝,立也霍光,废也霍光,这并不取决于刘贺有多优秀,或者多昏乱,政治斗争就是如此,败了的总是如丧家之犬。不过在“人治”的时代,一个贤良的君主绝对是国家人民的福祉,他可以推动国家民族向前发展,推动经济文化繁荣昌盛,汉宣帝就是这样一个英明的君主,所以他才会给刘贺这样一个“废帝”加封爵位,尽管有着种种私心作祟,但不能不说这仍然是一个仁义的举动。

参考资料:《海昏侯刘贺》、《汉书》、《发现海昏侯》等

刘贺被废黜帝位后,汉宣帝为什么要封他为“海昏侯”?

海昏侯的来历从字面的理解上应该是出自于豫章的海昏县,汉代列侯的册封,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地名,比如说长平侯、武安侯等等,但是这也并不代表有特殊的案例,比如说刘邦年轻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哥哥嫂子不给自己留饭,所以后来封自己的侄子为羹頡侯,这其中就包含了很浓重的讽刺意味。另外处于贬低的还有东汉时期的不义侯,这也都是皇帝对于某种行为感到不满而采取的做法。

但是海昏侯又是一个特例,因为海昏县是实实在在的地名,并不是汉宣帝特地取的。在《汉书》中曾记载,刘邦时期设置了豫章郡,管辖了十八个县,其中就包括了海昏。可见在册封刘贺为海昏侯之前,是有海昏这个地方的。但是这也不能说明汉宣帝没有私心,这背后还是有着很深刻的讽刺含义。

刘贺原本是昌邑王,是汉武帝儿子刘髆的封地,所以刘贺属于世袭王位。而昌邑的意思是说东方日出的地方,所以昌邑也在山东最为接近东边的地方。那么海昏呢?从字面的理解上也能看出是和昌邑相对的,昏就是日落的时候,这是不是一种暗示呢?

说实话汉宣帝对刘贺是非常不放心的,一来是因为刘贺不管是宗法继承上,还是在之前的遭遇上,都会比汉宣帝更加有利。何况刘贺还是汉宣帝的叔叔,更是汉宣帝之前的皇帝,废黜他的还是权臣霍光,所以为了稳定自己的皇位,汉宣帝只能够保证宗室的利益,因此才会选择封侯给刘贺。

但是相对的则是汉宣帝对刘贺的打压,不但是不允许刘贺参与祖宗祭祀,更是不允许刘贺来朝,这无异于是变相公布了刘贺不属于刘家子孙。其次在刘贺封为海昏侯时期,汉宣帝还一直对他有所监视,一举一动都被掌握在手里。所以看似是对刘贺的一种补偿,但不过是汉宣帝巩固自己权力的手段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