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取益州,庞统提出上中下三计,为何刘备要用中计呢?
益州是刘备人生的第二桶金,也是他获得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的最大资本。刘备从刘璋手中巧取豪夺益州,充分展现了一代枭雄的老谋深算,虽然《三国演义》尽力给他描红,但《三国志》却赤裸裸地揭露了刘备的虚伪。
庞统给刘备提出取益州三策,是刘备奉命驻防葭萌关期间。由于汉中的死敌张鲁有可能降曹,进而威胁益州,所以刘璋不顾众人反对,为了驱虎,迎来了刘备这只狼。
刘备打着“仁义”的旗号,对刘璋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亲率一万步卒,给刘璋站岗放哨,防御张鲁的入侵。
刘璋哪知道,他最信任的法正、张松,早已经向刘备纳了投名状。刘备踏上益州大地的时候就心怀叵测,悄悄按照诸葛亮“袭取荆益,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战略目标,有条不紊地在推进。
庞统取益州的三策是,上策,率一队精兵,昼夜兼行,打枪的不要,奇袭成都;中策,设计干掉白水关督军杨怀、高沛,然后大张旗鼓地进攻成都;下策,退军荆州,从白帝城出发,稳打稳扎,一口一口咬死刘璋。
刘备思虑再三,决定采用中策。
下策不足取,除非刘备对刘璋有压倒性的优势,同时不存在曹操和孙权的威胁,可以从容地跟刘璋慢慢斗。可为什么采用中策,而不是更简洁的上策呢?
一、刘备已经失去奇袭的条件
庞统之所以提出三策,是因为刘备再不动手,就没机会了!不久前,刘备突然接到成都传来的坏消息:张松被亲哥哥张肃告发,吃里扒外的行径被揭露,刘璋一怒之下杀了张松,并下令关闭所有关隘,阻止刘备进入成都的通道。
这个意外的消息打乱了刘备的部署,不得不提前行动,再晚一点,估计刘璋的反击就要开始了。
虽然此时“哥俩”还没完全撕破脸皮,但刘璋的防御行动已经展开,估计只要刘备有所行动,会立刻遭到阻击。奇袭人马不能多,打的是出其不意,这种情况下,刘璋可能给刘备留奇袭的机会吗?多傻的鸟啊!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葭萌关距离成都500多里,中间还要经过剑阁、梓潼关等险要,不被人发现难度很大。更危险的是,刘备身后仅110里的白水关,有两双眼睛盯着他!
二、白水关守兵是刘备的心头大患
名义上,白水关的杨怀、高沛要接受刘备的领导,但这二人是刘璋的心腹,当刘备不利于刘璋时,他们肯定会替刘璋排雷。
另外,刘备从荆州带过来的人马只有一万人,而且都是步兵,白水关则是刘璋的精骑。因此刘备必须先要解决掉杨怀、高沛,吞并他们的精兵。
从刘备兵临城下时,成都城内仅剩三万人马来看,刘璋对刘备太过信任了,应该把所有精锐都给了刘备。
于是刘备按庞统的计谋,告诉杨怀和高沛:荆州出事了,我要回去处理,你们来交接一下工作。
这二位傻帽一听说“瘟神”要主动搬家,高兴得把智商丢了,只带了少量轻骑就过来交接工作,结果被刘备轻松干掉。刘璋最精锐的部队,都落入刘备手中。
按《三国志》记载,杨怀和高沛已经得知张松被杀的事,而且奉刘璋的命令,对刘备隐瞒了这件事。按理来说,他们应该有高度警惕,实在搞不懂怎么会笨到这种程度,两人双双送到刀口上。
《三国演义》说,哥俩身怀利刃赴宴,准备乘机干掉刘备。这个解释与其说是帮杨怀高沛的无脑做解释,还不如说是帮刘备描红:你看看,都是刘璋不地道,把皇叔逼上梁山了。
解决了杨怀和高沛,刘备进退自如,至少立于不败之地了,远比搞奇袭成功的概率大得多。
三、大张旗鼓攻成都不会有太大难度
我们无比同情“忠厚清纯”的刘璋,但他确实不是个好的政治家。他还来不及出场,就被诸葛亮贴上“暗弱”的标签,就被张松、法正之流四处“插草标”。如果这种情况下,他的益州还能保得住的话,我都想穿越过去比划比划了。
果然,刘备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势如破竹,陈兵于涪城,离成都不到三百里。紧接着,让刘璋开眼的事情上演了,他的部下们纷纷举手投降,包括重量级的大人物李严。
其实这种状况,不出刘备所料。当初刘备入蜀,刘璋率众出城三百里迎接,庞统就给刘备提出一计:在宴席上劫持刘璋,直接夺了益州!
刘备拒绝了,理由是咱做人不能这么没底线,咱是仁义之师嘛。其实刘备心里是这么说的:老庞你眼窝子太浅,夺益州不难,怎么治理才是难点,你没看到益州乱成啥样,叛徒一大堆,咱们搞不清这些人的成分,贸然接手益州,谁敢保证我不会被出卖?
所以,不能急,先得摸底,至少得搞清楚谁是可利用的,谁是顽敌嘛!这就是刘备的老谋深算之处,他早就料到刘璋守不住益州,要不然他不会来。可是他又着眼于未来,又以道义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说“那啥”做了,贞洁坊也立了!
刘备甚至还掐住了刘璋的人性弱点——过于仁慈。当刘备兵临城下时,有人给刘璋提出了一个歹毒的计谋:坚壁清野,饿死刘备!意思把成都周边老百姓的粮食抢光,房子烧光,给刘备留一片焦土。
这种情况下,刘备的后勤补给怎么办?不可能从荆州运输吧,没有补给就没法打持久战,拖就被拖死了。法正告诉刘备,这招可谓釜底抽薪,虽然很管用,但是刘璋不可能采用。因为刘璋这个人虽然没本事,但是对老百姓很仁慈。
果然,刘璋不光不接纳坚壁清野,还把提意见的人法办了:“父子在州二十余岁,无恩德以加百姓,而攻战三载,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
最后,他宁可开城投降,也绝不祸害百姓。就凭这一点,我们该为刘璋的人性之光点赞!
需要补充的是,给刘备提出三策的庞统,却在胜利在望的时候,说了句让刘备扫兴的话:“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当时刘备正为即将到来的胜利举杯欢庆,庞统却说,咱做的这事算不上仁义之兵,不值得庆贺!惹得刘备很生气,可庞统却始终不道歉。
怎么理解庞统的言行呢?我认为他一条条“不讲道义”的计谋是大格局,不会去考虑狭隘的“仁义”,而内心深处却又时时被“仁义”所羁绊,因而表现出前后矛盾。
所以,我认为庞统更率真,“小人”做了敢承认。刘备则有点“伪君子”,平时一脸仁义,关键时候“虚伪”就不小心露出来了!
刘备取益州,庞统提出上中下三计,为何刘备要用中计呢?
庞统号凤雏,孔明号卧龙,二人皆三国名士,智谋超群。
刘备志向远大,时逢汉末乱世,有称霸天下之雄心,刘备有福,先得卧龙,后得凤雏,两位当世奇才,皆为其所用。
有先来,有后到,孔明先事刘备,孔明一生谨慎,他的性格,深深的影响了刘备,刘备在筹划军事上,便不会轻易行冒险之举动。
庞统后事刘备,在刘备的心目中,孔明与庞统相较,前者多一些,受到信用,庞统恃才有傲气,誓要与孔明争高低,所以立功心切,计出偏向于军事冒险。
刘备取益州,庞统献计,上计有军事冒险倾向,含赌徒心理。中计可进可退,稳妥而风险小。下计不思进取,拖延时日失策。
刘备用庞统之中计,是谨慎的考虑,庞统献上计,是急功之表现。
刘备取川,孔明虽在荆州后方,仍然密切关注,前线的军事,孔明曾飞书劝诫,进兵,宜稳扎稳打,切忌冒险。
而庞统却认为,这是孔明嫉妒,怕自己立了大功,所以有此劝诫之话。
结果,庞统贪功急躁,带兵冒进,致有落凤坡之难。
刘备在战略上,胜于庞统,在战术上,输于庞统,刘备取益州用中计,而不用上计,乃为多受孔明,的思想熏陶所致呢!
刘备取益州,庞统提出上中下三计,为何刘备要用中计呢?
其实,并不是刘备要用庞统的中策,而是庞统故意要刘备选中策。三国时期的谋士都是心理学大师,善于捕捉他人的人性弱点。刘备取益州时,庞统没有直接给他献中策,而是献了上中下三条计策,这就是因为庞统估计刘备必然会选中策。而上、下策只是为了衬托中策,让刘备下定决心的陪衬而已。
先说庞统为刘备献了哪三策。
上策相对最冒险,下策最消极。都没有可操作性。建安十七年(公元 212年)十二月,刘备率三万荆州兵在刘璋地盘上屯驻了一年,一切粮草军需都要靠刘璋供应。庞统认为不能再犹豫不决了,否则荆州一旦有失,而刘璋又乘机卡断我们的退路,那么就危险了。于是庞统对刘备说,我现在有三策,主公你看着选择。
上策是挑选精兵星夜偷袭成都,乘刘璋还没有什么防备,我们一举夺取益州。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三国志·庞统传》下策是别冒险,直接回荆州,以后再找机会缓图益州。
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三国志·庞统传》庞统的上、下计,虽然他说一个叫上计,一个叫下计,但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只说了一句话,没有任何可操作性。
比如说上计,他说偷袭成都。可是他又说了两个前提:“璋既不武”和“素无预备”。这两个前提本身就非常的扯蛋。
后来刘备在实围攻成都时,发现刘璋并非不武之人,成都也并非素无预备。刘备和刘璋的战争打了一年多,刘璋在连吃败仗,兵源后勤消耗不少后,成都城中仍然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足以支以一年。因此也就可想而知,如果刘备当时选了不靠谱上策,必然是个大坑,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再比如说下计,庞统让刘备先回荆州,以后再缓图益州。可啥时候再来,庞统没说。这等于就是让刘备放弃夺益州,让刘备白白的浪费在益州的这一年的所有努力。
因此,这种所谓的上、下计,说了就跟没说一样,刘备必然不会选。
中策——有实际的操作建议,也最符合刘备当时的心里预期。相比于上、下两计,中策实际上是最有可操作性的计策。
庞统对刘备说,杨怀和高沛是蜀中名将,他们两人各仗强兵,据守关头,是我们夺取益州的绊脚石。如果我们要跟刘璋翻脸,必须要先除掉他们两个。首先主公你写一封信给刘璋,就说荆州有难,要回荆州。刘璋看了信后,必然会让沿途的官员送别我们。然后我们路过杨怀和高沛的辖区时,乘机将两人拿下,接着吞并他们的部队。到那时,我们再围攻成都,益州必然可得。
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三国志·庞统传》庞统的上、下两策都只是一句话,没有什么具体的操作意见。而中策最为详细,有具体的操作建议。
所以从这个中策可以看出,庞统本人其实也是最青睐于中策。并且他早就料定刘备也必然会选中策。
庞统为何不直接向刘备建议中策,而是先说三策,让刘备做选择呢?其实庞统的这个献计的技巧,就涉及到心理学的范畴了。我们仔细的想想,可以发现这个上中下三策,实际上就是一个从急到缓取益州的变化。
上策最着急——恨不得马上取益州。
下策最不急——几乎是不取益州了。
中策最合理——有具体的操作意见。
刘备在听了这三计后,也隐隐约约的察觉到庞统的真正意思:要么就取益州,要么就赶紧回去,磨磨蹭蹭的,必然会死在这里!赶紧拿主意吧。
刘备不是冒进之人,所以他不会选上策。同时刘备也已经五十多岁了,没有时间再搞什么缓缓图之了,所以刘备也不会选下策。最终刘备选了中策,后来也成功的拿下了益州。
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三国志·庞统传》总结:刘备刚进入益州时,庞统就劝他尽快杀掉刘璋,夺取益州。但是刘备顾及名声一直不敢下手,最后拖了一年时间,早已经错过了谋取益州的最佳时间。这个时候庞统对他献计献策,其实就是催促刘备,不要磨磨蹭蹭了,赶紧拿主意。而上计和下计又都没有可行性,唯独中计有具体的建议。
庞统的这一献计献策,其实就是典型的心理学理论。他抓住了刘备想夺益州,但又怕别人骂他的心理弱点。所以给出三计,让刘备有一个心理接受过程。
这就好比咱们去街上买东西,一千块钱觉得太贵了,一百块钱又觉得太次了,五百块钱的不高不低,最符合心理预期。但是如果直接买五百块钱,又有点下不起手。只有通过和一千块钱和一百块钱的对比之后,才觉得五百块钱是最有性价比的。
同理,庞统提三个的三计,其实就是想让刘备接受中策。可直接提,刘备就会犹豫,有没有更好的?要不要考虑一下?庞统提了三个,刘备马上就觉得上策太急,下策又太缓了。中策太棒了!最终选中策,也就顺理成章了。
刘备取益州,庞统提出上中下三计,为何刘备要用中计呢?
刘备这个人在战略上的选择果断度,确实不如曹操,就拿取益州这事来说,刘备浪费了无数机会,却顶着一项仁义的虚名,丧失了取益州的先机。
兵法有云,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刘备在受到刘璋邀请进入益州时,与之后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没有什么不同,刘备进入益州本身就是打益州的主意,在那个年代,没有人是活雷锋,凭什么刘备愿意帮刘璋打张鲁?
不就是刘备内心打着益州的小算盘吗?这不论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点明了也好,还是刘备本身的意图,都是要取益州的。
既然要取益州,当庞统最早向刘备献计趁与刘璋在涪城会面时,拿下刘璋,然后再一举拿下益州,这是时间最短、损失最小、收益最大的方法,但是刘备却以刚到蜀汉未立威信为由拒绝了庞统的建议。
也有人说刘璋早有防备刘备,刘备没有机会拿下刘璋,刘璋如果真有防备刘备,还会让刘备进入益州,还给刘备拨钱、配人、发粮,让刘备驻扎在要塞?刘璋能傻到这种地步吗?显然不是。
刘璋能请刘备进入益州对付张鲁的根本原因是刘备有仁义之名,如果这个仁义的刘备一举发动兵变拿下刘璋,那益州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平定,之后刘备再整合益州内部,北上攻打张鲁,哪会有后来与曹操的汉中之战呢?
可是刘备拒绝了,之后,刘备受到刘璋接见,让刘备驻扎在白水关,让刘备去打张鲁,可是刘备就是不愿意出兵攻打张鲁,反而是白水关招揽人心,磨磨叽叽,之后又以支援孙权为名准备回荆州。
刘备这么干,傻子都能看出来刘备本意就不是打张鲁的,已经失了先机,这个时候,益州的张松却因为与刘备私通的消息暴露,被刘璋杀了,这一下子,刘备就与刘璋关系破裂了,于是庞统又给刘备出了上、中、下三个计策:
上策:挑选特种部队,日夜兼程偷袭成都。
中策:先计杀暇萌关守将杨怀、高沛,然后以暇萌关、白水关为根据地,起兵攻打成都。
下策:退回到与荆州交界的边境地区白帝城,以荆州为后方基地,稳定稳扎,一步一步攻打益州。
刘备为什么要用中策呢?
很简单,因为中策风险最小,效果最好。
先看上策,挑选特种部队,日夜兼程偷袭成都,从暇萌关到成都有近600里路,刘备军在刘璋的地盘,如何神不知,鬼不觉的偷袭成都,而不被发现,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被发现,那这支特种部队的命运如何?很大机会就是全军覆没,所以上策根本不是上策,是冒险,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刘备又不傻,这一路走来,刘备知道取成都没这么容易,怎么会冒这个险呢?
再看下策,退回到与荆州交界的边境地区白帝城,以荆州为后方基地,稳定稳扎,一步一步攻打益州。这个下策太保守了,好不容易进入益州腹地,现在拱手退出,如果要再次进入可就难了,刘璋会在险要地带设置重兵防守,那样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下策,刘备更不会选。
最后看中策,先计杀暇萌关守将杨怀、高沛,然后以暇萌关、白水关为根据地,起兵攻打成都。这是刘备目前所遭遇境况的最好办法了,先杀了不愿意归降自已的杨怀、高沛,占据暇萌关和白水关,以此为后方基地,安排自已人把守,然后刘备亲自带领其他人马攻打成都。
中策不仅让刘备在刘璋的地盘中设置了一个根据地和后方基地,以保证刘备孤军的物资供应和后勤保证,同时刘备也可以有进退,实在不行了,退到北边张鲁那与张鲁联合,或者再从荆州发兵,打通荆州与暇萌关的联系,对刘备都有好处。
但是,不管刘备选了上策,中策,还是下策,刘备的取益州战略都是不完美的。一是浪费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机会,二是错失取益州的先机,刘备选择的中策,攻打益州就花了三年多时间,错失先机,结果让曹操先取了汉中。
刘备取益州,庞统提出上中下三计,为何刘备要用中计呢?
任何指挥官在倾听参谋的各种计谋中,会依势整理制定出上、中、下三策。
上策往往是功劳大,但风险也很大。下策却是风险小,但战果也是小。因此选择中策就是险中求稳、稳中求胜。
同理,刘备选定庞统的中计,也是稳中求胜,不求于一击中的,但求于稳步向前。
从谋略上,卧龙凤雏各有特点,诸葛亮一生唯谨慎,谋定后才能安居平五路,坐着缓缓的小车,指挥千军万马;庞统可是快刀斩乱麻,初生牛犊不怕虎。古人称卧着的龙和飞着的小凤。
在赤壁之战他就向曹操献了大绝计,让大船全部绑在一起,巨无霸所向无敌。可也隐藏了巨大隐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笑曹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让庞统大绝计大功告成。
刘备自然知道小凤厉害,但也不会去试大冒险的大绝计,万一不成,反伤自己的元气。
而庞统性格上雷厉风行,喜欢高歌猛进,向刘备要了"的卢"快马,一味冒进,才会在落凤坡"的卢"妨主,一头裁下来,被乱箭穿心。
庞统至死,打乱了刘备军事部署,从荆州急调诸葛亮入川。此起彼代,却带来了打下益州却丢了荆州的悲剧。让人扼腕长叹!
刘备取益州,庞统提出上中下三计,为何刘备要用中计呢?
刘备和诸葛亮在三顾茅庐的时候,就制订了《隆中对》。在这个战略计划中,跨有荆益是第一步。因此,在拥有荆州作为立足点后,刘备就把目光放在了益州。庞统这时已经加入了刘备集团,在他的极力主张下,刘备下定了夺取益州的决心。在张松、法正、孟达等人做内应的情况下,应刘璋之邀进入益州,开始了夺取益州的行动。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庞统曾经为刘备进献了上、中、下三计。但是刘备只采用了中计,这是为什么呢?
一、庞统献计。庞统作为刘备进取益州的主要谋划者,自然也成为了主要参与者。在刘备率军进军益州的时候,庞统也随同刘备一起进入益州。当时刘备是打着支援刘璋,讨伐张鲁的旗号进入益州的,得到了刘璋的欢迎和资助。在涪城双方进行了联欢,将士们互相交往,欢宴百余日之久。
在此期间,庞统就向刘备献计,趁此机会拿下刘璋。他认为如果采取这样的行动,就可以将益州不战收入囊中。但是刘备认为,自己刚刚来到益州,还没有树立威信。如果采取这样的行动,是不可以的。于是,在联欢后,刘璋增加刘备的兵卒,厚加资给,让他进击张鲁。
但是,刘备来到葭萌关后,在这里整整滞留了一年,也没有对汉中发动进攻。相反,刘备整日里忙着笼络益州的人心,树立自己的恩德。在刘备感到夺取益州的时机已经成熟后,便决定发起夺取益州的战争。对如何夺取益州,庞统向刘备进了上中下三计,供刘备进行选择。
庞统的上计是暗中选取精兵,昼夜兼程,径直袭击成都。刘璋这个人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又没有准备。如果刘备的大军到达,益州唾手可得。
庞统的中计是假借荆州有急,需要赶快回荆州救援。益州白水军主将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他们不愿意刘备驻扎在益州。听闻刘备回荆州,必定会轻骑前来送行。刘备可以趁他们来送行的机会,拘捕他们,夺取他们的军队,再向成都进军。
庞统的下计是刘备率军返回白帝城,和荆州取得联络,然后再徐缓的图谋进取益州。刘备在经过考虑后,决定采取庞统的中计。他声言要回荆州救援,趁杨怀、高沛前来送行擒杀了他们。在兼并了他们的军队后,发起了夺取益州的战争。在经过长达一年的战争后,刘备攻下成都,夺取了益州。
二、庞统的上计与下计的缺陷。刘备不采纳庞统的上计和下计,是因为这两条计策本身,有着不可克服的缺陷。刘备在评价这两条计策的时候,说上计太急,下计太缓,因此否决了它们。
我们看庞统的上计,刘备之所以认为它太急,是因为这条计策太过于冒险。要实行这条计策,就要求刘备放弃已有的根据地,孤注一掷的强袭成都。如果能够顺利夺取成都,逼迫刘璋投降,这条计策便取得了成功。但是,如果刘备不能一举夺取成都,他屯兵于坚城之下,又没有后方的支持,就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尤其是益州民众对刘备的支持度,在当时还是一个谜。刘备在葭萌关驻扎了一年,广树恩德,收揽人心。可是益州终究是刘璋的根据地,他们父子在益州已经统治了二十余年。刘备在短短一年里的努力,只能初步扩大自己的影响,为他将来夺取益州打下基础。可这种影响是不能与刘璋相提并论。
如果刘备发动对益州的战争,他是否能够得到益州民众的支持,这是一个未知数。虽然张松、法正和孟达等人甘愿做刘备的内应,但是他们不能代表大多数益州的民众。事实上,连张松的哥哥都不支持张松,出卖了他。因此,轻兵远袭、不要后方,又难以得到民众的支持,刘备采取袭击成都的举动,就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冒险。
庞统之所以把这条计策确定为上计,与他骨子里的冒险性格有关。在庞统的计策中,有很多这种冒险的成分。比如说刘备刚一入川,他就劝刘备擒拿刘璋,想要不劳而夺取益州。如果这个行动成功的话,也不一定能够夺取益州,更何况不一定能够成功。正是这种冒险的性格,才使得他成为三国时期少有的战死前线的重要谋士。
至于说庞统的下计,确确实实是一条下计。庞统让刘备退出益州,回到荆州与益州的交界处白帝城。在这里取得与荆州的联系,然后一步步向益州推进。这和后来夷陵之战后,东吴进攻益州的情形是一样的。在那个时候,东吴挟夷陵大捷之威,尚不能突破蜀军阻拦,进入益州腹地。在这个时候,刘备就能够突破阻拦了吗?
更何况刘备率领军队进入益州,在葭萌关驻扎一年,他为了收揽人心花费了无数心思。如果回师荆州,他的这一切努力都将付之东流。与其这样,刘备还不如当初就率领军队,直接攻打益州快捷。虽然这个下计能够百分之百地保证刘备和他部下的安全,但是会延长夺取益州的进程。所以刘备才认为庞统的下计太缓,没有加以采纳。
三、中策的正确性。既然庞统的上计和下计都没有被刘备采纳,那么他的中计又有什么合理性,值得刘备采纳呢?刘备在采纳庞统的中计时说,庞统的中计不急不缓,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庞统的上计和下计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放弃刘备在葭萌关驻扎一年的成果,放弃刘备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临时根据地。不管是刘备采取上计,轻兵远袭成都,还是撤退到白帝城,卷土重来。葭萌关的临时根据地是非放弃不可的。
我们知道,刘备驻扎在葭萌关,招揽人心,广树恩德,但是这种影响力是有局限性的。刘备这样做,就是想要让自己在袭取成都的时候,有后方依托,而这个后方被刘备放在了葭萌关。在刘备与荆州的联系没有打通之前,葭萌关的根据地对于刘备更加重要。可以说,如果轻易放弃葭萌关的根据地,对刘备是十分不利的。从这一方面来说,刘备不由自主地就倾向于庞统的中计。
而刘备采取庞统中计的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个计策既综合了庞统上下计中的优点,又避免了那两个计策的短处。在当时,高沛、杨怀两名刘璋的名将据守关头,实际上对刘备是一种监视的态势。如果刘备对成都有所动作,他们就会出兵威胁刘备的后方。无论刘备是否能够拿下成都,他的葭萌关临时后方是肯定要被高沛、杨怀消灭的。
因此,刘备要夺取益州,就必须先消灭高沛、杨怀这两个直接威胁自己后方的敌人。在消灭他们之后,再以葭萌关为后方,向成都稳步推进,这就避免了从白帝城方向推进的迟缓弊端。即便是战争的时间长一些,可也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并且能够直接威胁成都。
事实证明,刘备采取庞统的中计是明智的。刘备在擒杀了高沛、杨怀后,留下霍峻防守葭萌关。在刘备向成都推进的时候,霍峻遭到了刘璋部下的围攻。正是霍峻在葭萌关的奋战,使得刘备安置在葭萌关的部下家属安然无恙,保证了刘备的军心不被动摇。我们可想而知,假如刘备按照上计行事,他没有安全的后方,如果不能一举夺取成都,可能会带来多么不利的影响。
而一举袭取成都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的。刘备在稳定后方后,向成都发起进攻。可是出乎刘备意料的是,他遭到了刘璋的顽强抵抗。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在荆州诸葛亮、张飞、赵云率领的援军帮助下,付出了庞统战死的代价,才占领成都,夺取了益州。
即便是刘璋对胜利失去信心,要投降刘备的时候,成都还有精兵三万,谷帛足支一年,吏民都愿意死战。我们可以想见,如果刘备对成都的袭击没能成功,他将难以短时间攻下成都。那样一来,没有后方依托的刘备,再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又没有民众的支持,他和他的部下将陷入灭顶之灾。
因此,刘备采取庞统的中计,首先稳妥地解决了葭萌关临时根据地的安全,保证自己有稳固的后方为依托。然后对成都稳步推进,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个计策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获得了成功。
结语:在刘备发动对成都的进攻,夺取益州的战役时,庞统为他谋划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认为上计太急,下计太缓,只有中计不急不缓。因此刘备采取了中计,取得了益州之战的胜利。这是因为中计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综合了上下两计的优点,避免了它们的缺点,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成功。
实际上,庞统的中计才是真正的上计。他的上计采取轻兵远袭成都的行动,是一种极端冒险的计划。这种冒险是很难成功的,如果失败将让刘备陷入灭顶之灾。只有采取中计,采取稳固后方,稳步推进的办法才是上策。只是因为庞统的冒险性格,才将袭取成都的计策定为了上计。当然作为老练的将帅,刘备自然是不会采纳庞统的上下两计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