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护为何连杀三帝?为何不自己当皇帝?

“皇帝杀手”宇文护,先后杀害了西魏末帝拓跋廓、北周闵帝宇文觉和北周明帝宇文毓,其中宇文觉和宇文毓还是他的堂弟。按正常逻辑,宇文护该摊开双手,“一脸委屈”地对大臣们说:都是你们逼我当皇帝,好吧,我只好代你们受罪了。

可真实的版本却是,宇文护不光没当上皇帝,还被自己扶立的第三个堂弟周武帝宇文邕,亲手杀害了。

宇文护为何不自立为帝?难道实力不够?还真不是,按宇文护当时的权势,他要想坐龙椅,还真没人能挡得住!那么,他为何那么客气呢?又是怎么被侄子“温柔一口”了呢?

其实我们只看到了宇文护连弑三君的恶相,没看清他“周公”的情怀!

宇文护出生于北魏门阀家族,其家族是鲜卑宇文部的首领,世居北魏六镇之一的武川镇,他的叔叔就是大名鼎鼎的宇文泰。

宇文泰在中国历史上有两大不可磨灭的印记,一是创立了以八柱国为首的府兵制,进而让西魏进入了门阀士族时代,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二是迎立北魏孝武帝,从此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他和权臣高欢,分控东西两个政权。

后来高欢的儿子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而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则取代西魏,建立了北周。推动北周建立的操盘手,就是宇文护。

宇文护其实只比叔叔宇文泰小六岁,其父宇文灏,当年在南河之战中,为了救父亲宇文耾不幸遇难。

让人意外的是,宇文护在史书上第一次亮相就充满溢美之辞,说他从小就品行端正,有大志向,有大气度,而且为人宽厚,属于那种不怒而威的天生领袖,跟屠夫的形象完全不沾边:

幼方正有志度,特为德皇帝所爱,异于诸兄......太祖诸子并幼,遂委护以家务,内外不严而肃。太祖尝叹曰:“此儿志度类我。”......护性甚宽和。

宇文泰的偏爱,让宇文护得到常年追随叔叔身边的机会。当然,宇文护的地位,也因宇文泰的刻意关照而突飞猛进。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逝,临终前他把军政大权交给了宇文护:

“吾形容若此,必是不济。诸子幼小,寇贼未宁。天下之事,属之于汝。宜勉力以成吾志。”

请注意,宇文泰的临终遗言很重要,他表达了两层意思:其一,我的儿子们太小了,没能力处理眼下的形势;其二,我把国家大权交给你了,希望你能完成我的心愿。

这里面绝没有后人理解的:“我儿子接班,你给我儿子保驾护航。”宇文泰的儿子们是什么状况呢?其庶长子宇文毓时年22岁,嫡子宇文觉时年14岁。其实按古人的惯例,无论宇文毓还是宇文觉,都不算年幼了,那么宇文泰为何要把大权交给侄子呢?

西魏八柱国虽然是宇文泰创建,不过这八大家族,以及背后的十二将军家族群,对政治的影响很复杂,宇文二代想延续宇文泰的地位,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假如宇文泰已经完成改朝换代,由儿子接班,侄子辅佐,是个不错的选择。问题是此时宇文家族还是臣,要想取代拓跋氏,宇文二代太弱的话,那是不可想象的事。对宇文泰来说,家族是根基,在儿子接班,与家族地位之间,他只能选择先保住家族地位。

当然,如果侄子能保自己的儿子更好,但是这也容易引起动荡。与其强逼宇文护这么做,莫不如由他自己选择,反正大权都在他手上,挡也挡不住。

所以,按照宇文泰的遗嘱,宇文护可以名正言顺地自己接班。但宇文护没这么做,他让宇文觉继任太师、大冢宰,自己以柱国身份辅政。

第二年,宇文护派人劝魏恭帝拓跋廓:自觉点禅位吧,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拓跋廓连抗议的话都不敢说,老老实实宣布禅位,西魏灭亡,宇文觉登基称帝,北周建立。宇文护被封晋国公、大司马,军政大权一把抓。

刚刚改朝换代,宇文泰担心的事发生了,赵贵、独孤信等门阀大族,不甘心当绿叶,他们联合乙弗凤、张光洛、贺拔提、元进等人,一起反对宇文护。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就想了一个阴招:怂恿闵帝宇文觉对宇文泰下手。

宇文觉是个嫩鸡仔,他根本看不懂门阀集团对皇权的危害,眼睛光是盯在了宇文护权力太大,他自己就是傀儡这个现实上,决定对堂兄下手。

宇文护耳目多,很快得知详情,他声泪俱下地对宇文觉说了一段话,表达了四层意思:一,人关系最亲密的就是血缘之亲,连兄弟之情都不信,你还能相信谁?二,我既然接受了太祖(宇文泰)的遗命,就是以辅佐你为己任;三,你如果除掉我让奸臣得逞,恐怕你的江山社稷不保;四,我位居宰辅,难道还有什么其它奢望?请您明察,不要受坏人挑拨。

宇文护伤心得哭了很长时间,只可惜他的眼泪没能改变宇文觉夺权的野心。不久,宇文觉策划了一场“鸿门宴”,准备干掉宇文护。当然,老谋深算的宇文护早就得到消息。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来!宇文护一怒之下,将参与者全部处死,并废掉了宇文觉,改立宇文毓为帝。一个多月后,宇文觉在幽禁地被弑杀。

宇文毓即位后,一改文弱形象,摆出一副大有为之君的模样,一心想推进改革。当然,这不可避免地与宇文护发生了冲突。在宇文毓即位两年后,宇文护出人意料地打了一份报告:请求归政于皇帝。

宇文毓也不客气,顺势接过朝政大权。当然,军事大权还在宇文护手上。

如果头脑稍微清醒一点,宇文毓就应该懂得一个道理:没有军权的皇帝,连跛脚鸭都不如,宇文护只要动动手指头,自己跟宇文觉一个下场。他更应该清楚,宇文护让出朝政大权的用意。

那么,宇文护的用意何在?一方面,宇文毓锋芒毕露,他不得不做出退让的姿态,让皇帝有一个充分发挥的空间,如果不行自己再后发制人;另一方面,宇文护也不想跟皇权对立,已经干掉两位皇帝了,舆论对他已经极为不利。

所以,宇文毓这个举动事实上把自己逼到了墙角,他要想坐稳龙椅,恐怕只有两条路:一是获得宇文护的真心支持;二是获得比宇文护更强大的势力支持。

事实上,宇文毓根本做不到,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他就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儒生,做做学问,玩玩风雅很在行,治国嘛,呵呵。

不过,宇文毓不同于宇文觉,像他这种儒生声望很高,不能硬搞。于是,宇文护只好请御厨李安帮忙,在宇文毓的御膳里加了点料,让他位列仙班。

宇文毓驾崩后,宇文护又拥立了宇文泰的第四子宇文邕,即周武帝。这位才17岁的宇文邕就很聪明,他登基后拿堂兄当爹敬畏,心甘情愿当傀儡。

事实证明,那些能当得了孙子的人,你千万要留意,他们要是反击,基本上不会给你留反应的机会,比如宇文邕。

宇文邕趴窝一趴就是十二年,以至于宇文护失去了基本的警觉性,连亲信被挖了墙角都不知道。

有一天,宇文邕对刚刚回朝的宇文护说:大哥啊,有件事得劳您大驾,太后年事已高,偏偏喜欢整天搂酒坛子,喝多了还耍酒疯,谁劝也不好使。

宇文护想也没想,家里的事嘛,责无旁贷,他立刻跟着宇文邕入宫。宇文邕又递给他一篇文章:大哥,这是《酒诰》,您就拿上面的金句读给她听就行。宇文护一想,很周全,自己学问不行,如此甚好。

见了太后,宇文护认认真真地读《酒诰》,估计眼花,注意力都放在字上了,完全没注意到宇文邕已经悄悄地绕到了他的身后。就在刹那间,宇文护脑后一阵风,他重重地摔倒在地,身后宇文邕手执笏板,一脸狰狞。

朦胧之中,宇文护看见太监何泉,在宇文邕的命令下,哆哆嗦嗦地举起刀,在他身上砍了几下,却始终砍不到要害。帷幕后面,他一直引为亲信的宇文直冲出来,夺过何泉的刀,深深扎进他的身体!

一代权臣宇文护,就这样画上了生命的句号,终年59岁。

从宇文护的一生来看,过去我们把他当作弑君谋位的奸臣,实在是没读懂宇文护。其实宇文护只有一个心思:不辜负叔叔的期望,为了宇文家族的利益,一心当周公!

杀宇文觉和宇文毓,宇文护都存在被逼无奈的成分。事实上,如果北周政权落在那二位手上,估计早就被门阀集团的圆桌会议“选”下台了。宇文护连弑三君也不自立,也表明他从来没有这个野心。

只是宇文护忘了两个基本道理,让他不光死得惨,还留下了臭名:

对皇权来说,他跟那些门阀集团一样,是皇权的对手,而且他是伤害皇权的“现实凶手”,所以,他必须被除掉。这就是无论是宇文觉,还是宇文毓、宇文邕都要跟他作对的原因。

另外,宇文护没机会像我们这样,可以通读中国历史,自古以来,凡是自诩为周公的权臣,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因为皇权最恨周公,其它的政治势力也不喜欢周公,连周公本人,都差点遭到周成王的清算!

宇文护为何连杀三帝?为何不自己当皇帝?

感谢邀请。

宇文护,是历史上最残暴的权臣之一,他连杀了三个皇帝,其中两个是自己的堂弟,因此成为了世上口碑最差的大臣之一。

自古以来,弑君这种事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极少有人敢做。有能力弑君的人,都是权势熏天的人,想当皇帝自然轻而易举。事实上,很多历史人物,如杨坚等,都杀过前任皇帝,最后也自己上了位。

然而宇文泰是个特例,他杀了三个皇帝,都没有篡位,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他杀的三个皇帝中有一个比较特别,那就是西魏末代皇帝拓跋廓。同时,他也确实窜了西魏的江山,建立了北周。然而,他却不是为了自己上位,而是把堂弟宇文觉扶上了皇帝位。

为什么呢?

因为宇文护的地位是宇文觉的父亲宇文泰给的,宇文泰是西魏的权臣,死的时候,亲儿子都还很年幼,只好托孤给侄子宇文护。然而,自古以来有给幼年皇帝辅弼的,哪有给幼年大臣辅弼的?为了名正言顺,宇文护不得不灭了西魏,然后才可以辅佐宇文觉。

然而宇文觉对于宇文护把持朝政非常不满,所以想要亲政。亲政这件事,自古以来都是难上加难,因为大臣不想给。随着二人矛盾越来越尖锐,也越来越水火不容,宇文护先下手为强,杀掉了宇文觉,并立宇文泰第二个儿子宇文毓为帝。

宇文毓和宇文觉一样,对宇文泰不满,最终也同样被杀,三弟宇文邕继位,是为北周武帝。

那么, 连续杀了三个皇帝的宇文护为什么不自己称帝呢?

我认为,宇文护的欲望只有一个,就是权力欲,而不是那个龙椅。只要能够把持朝政,谁做皇帝无所谓。

他对自己非常自信,认为自己在朝中一手遮天,没什么好怕的。

然而事实证明,他在对待宇文邕时实在太过天真为了,斩草除根在这种情况下是多么必要的。

宇文邕韬光养晦,熬了十年,终于一鼓作气,杀掉了宇文护。

历史证明,处在宇文护的地位上,只有两条路,要么狠心到底,直接篡位,要么自己等死。所谓骑虎难下,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已经骑上了虎背,却不杀掉老虎,想找机会下来,最终只会被老虎咬死。

本人阅读大量史书以及经济学,心理学书籍,对历史有独特见解,欢迎大家关注,与我一起讨论。

宇文护为何连杀三帝?为何不自己当皇帝?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权臣是谁?

鳌拜?不是!鳌拜最后被皇帝抓住了!严嵩?也不是,他充其量就是皇帝的提线木偶!曹操?也不是!他没有废过皇帝!

答案是宇文护!《独孤皇后》正在热播,也让人们目光再次聚焦在这位最牛权臣身上。

他不仅废过皇帝,还连续废了三个皇帝!

但是,最奇葩的还不是这个,而是,它废了一个皇帝,又立一个皇帝,废了一个皇帝。又立个皇帝!就是自己不称帝!

那么,他敢于废皇帝,为什么自己不称帝?

图1 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獭(一作黑泰)

一、少年英雄

宇文护的少年时代,是可圈可点!

宇文护是北周太祖宇文泰之侄,宇文泰的大哥邵惠公宇文颢的第三子。字萨保,北朝佛教盛行,不难推测是希望菩萨保佑的意思!

史书记载,少年时代的宇文护端庄正直,颇有志向气度。早年出仕西魏,跟随叔叔宇文泰与东魏多次交战,屡建战功。

也正一位如此,得到了叔叔的青睐!

公元556年,宇文泰走完了人生的旅途。回望自己的几个儿子,继承爵位的嫡长子宇文觉还年幼,随意就把大权委托给了侄子!

由此,宇文护走向前台,开启了传奇的一生!

图2 西魏(535年―556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

二、废魏帝,开创北周

西魏的皇帝魏恭帝拓跋廓(原名元廓)本来就是宇文泰立的傀儡,这时候,大权独揽的宇文护觉得这个傀儡也太碍事,于是决定将其废掉,开创属于宇文家族的王朝,于是便派人劝说傀儡皇帝,让其将皇位禅让给宇文觉。

公元556年,禅位大典举行,西魏灭亡,宇文家族的北周正式建立!

宇文护有拥立之功,被拜大司马,封晋国公。

只不过,刚上位的孝闵帝宇文觉也是个傀儡,而且生命也进入倒计时(一年)。

图3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

三、杀元廓,废杀宇文觉

作为废帝的元廓自然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退位后没过多久就被杀了。

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将宇文觉与宇文护的矛盾推了出来!与宇文泰同辈的大将军赵贵、独孤信等人不服宇文护专政,策划袭杀宇文护,被宇文护知晓,宇文护将二人杀死!这件事引发了很多朝臣的不满,大家一起来劝孝闵帝,孝闵帝也对宇文护产生了猜忌与防御!

当然,这一切都逃脱不了宇文护的眼睛!他先是假意向皇帝表忠心,一边哭一边声称自己无异心,另一方面布局决定废掉孝闵帝。

公元557年,掌握禁军的宇文护派贺兰祥逼迫孝闵帝退位,把孝闵帝幽禁在他从前的府邸里。之后上殿向所有大臣公布!噤若寒蝉的群臣都说:“这是您的家事,听从您的安排。”

之后,宇文护改立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为帝,并毒杀了废帝宇文觉。

图4 北周武士俑

四、再次废杀皇帝——宇文毓

宇文毓登基之后,是为周明帝。明帝性格聪慧,有识见胆量,他与弟弟一样忌惮宇文护,伺机铲除宇文护,又被知晓,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宇文护找到一个叫李安的人,这个人因厨艺得宠于宇文护,宇文护悄悄命令李安,乘明帝进食之机在食物中下毒,于是明帝卧病而死。宇文护奉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

图5 北周壁画

五、为什么自己不称帝?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你宇文护连续废立皇帝,既有如此的大权,为什么自己不称帝呢?

有人认为,宇文护是一个忠臣,但因为位高权重,所以遭到排挤,不得已出于自保才连续废杀皇帝,其实自己并没有想当皇帝。

这是不对的!史书记载,宇文护不仅上朝的时候公然和皇帝并排坐在龙椅上,而且出入排场与皇帝无异,既然都享受了皇帝的待遇,又怎么说不想当皇帝?

那么,问题来了,他自己为什么不做皇帝?

  • 笔者认为,这里边有两个原因。

第一,名分不正。众所周知,孔子曾经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北周的皇位世系是宇文泰的子孙,你不是宇文泰的儿子,是侄子,所以你怎么能当皇帝?你又不是农民起义军领袖,推翻一个王朝再建立一个!你要簒了位,那么还要不要北周这个体系?你又是宇文家族的,必须要北周这个体系。你只要还要北周这个体系,你就不能篡位!

第二,大门阀反对!上文提到过的,像赵贵和独孤信就坚决反对宇文护,这些不仅是北周的大权臣,更是门阀勋贵!你宇文护只不过独裁一点儿,人家就反对,那你要是篡位了呢?人家更会揭竿而起!要知道,南北朝是门阀的时代,门阀家族是不能得罪的!

所以,宇文护再牛,也只能废立皇帝,自己不敢当皇帝!

图6 北周五铢

六、最后的终结

最后来谈谈他的终结!这个牛了一辈子的人,死法也却极为奇葩!

上文说了,废了周明帝,宇文护又不敢当皇帝,只能在立一个宇文泰的儿子——好在宇文泰的儿子很多,他又立宇文泰的四子宇文邕为帝,就是周武帝!

这位皇帝内心深知宇文护的危险——一不留神自己也就步了两位哥哥的后尘。于是决定韬光养晦以自保。

这位皇帝不仅把所有大事委托给宇文护,不敢流露出一点儿不敬,最主要的,装出一副求田问舍庸人一个的姿态(怕自己又步了大哥因精明强干而被宇文护杀死的后尘)。但是,背地里一直在想如何除掉宇文护。

公元572年4月12日,宇文护突然接到一份很奇怪的圣旨,皇帝宇文邕请宇文护到宫中劝说嗜酒的太后。早就认定宇文邕平庸无能的宇文护不疑有他,只身前往。到了宫中,拿着周公旦写的禁酒令《酒诰》开始朗读,却不留神皇帝宇文邕绕道他身后,抄起一把玉如意,冲他后脑勺就是一棒子!

一代权臣,就此一命呜呼!

被灭族!

这应了一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文:牛奕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宇文护为何连杀三帝?为何不自己当皇帝?

他是北周有名的权臣---宇文护(513年-572年4月12日), 字萨保,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北周文帝宇文泰之侄,邵惠公宇文颢第三子。据记载:公元557年-560年,3年之间,他接连杀了3个皇帝,西魏恭帝元廓、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北周明帝宇文毓。为何他连杀三帝,被段子手号称“史上第一屠龙手”呢?

宇文护从十九岁开始就跟着叔叔宇文泰,开始是帮着他管理家务,后来跟随他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在宇文泰的帮助下,一路升官高就。之后宇文泰病重,且其众子还年幼就把遗志托付给了宇文护。他也没有让叔叔宇文泰失望,在太平元年(556)逼迫西魏皇帝(拓跋廓)退位,让宇文泰三子宇文觉登基,建立北周,史称孝闵帝。而宇文护也因此被封为大司马和晋国公。

孝闵帝宇文觉对宇文护心有忌惮,怕宇文护也会杀了自己,于是他就培养了一群武士,想着有朝一日能杀了宇文护,宇文护知道后设下阴谋逼迫宇文觉退位,将他贬为略阳公并幽禁,没多久将其杀害。

第三位皇帝是北周明帝宇文毓,宇文毓是宇文觉的兄弟,虽然他个性软弱无比,但是他继位后逐渐显示出他异于常人的政治才能,治理国家很有一套,威望也越来越高,宇文护很惧怕他大权在握来对付自己。于是就叫一个李安的厨子乘明帝进食之机在食物中下毒,导致明帝卧病而死。

宇文护身为臣子,却敢一而再再而三的逼退位、杀皇帝,他如此权势滔天为什么不自己做皇帝呢?

笔者认为,这里面许是有两个原因:

登基后的宇文邕一直在韬光养晦,任由宇文护专权,麻痹宇文护的心智。终于在建德元年(572),宇文邕决心铲除宇文护。宇文护从同州返回长安,宇文邕便与他一同来见太后,宇文邕一边走,一边对宇文护说:“太后年事已高,但是颇好饮酒。虽然我们屡次劝谏,但太后都未曾采纳。如今兄长入朝,请前去劝谏太后。”

说着,又从怀中掏出一篇《酒诰》交给宇文护,宇文邕从登基为帝后一直对宇文护言听计从,此次让他劝酒,宇文护不疑有他。就进到太后居处,对太后读起了《酒诰》。他正读着,宇文邕举起玉珽在他脑袋上猛地一击。宇文护跌倒在地,宇文邕忙令宦官何泉用刀砍杀宇文护,何泉心慌手颤,连砍几刀都没有击中要害。这时,躲在一旁的宇文邕同母弟卫公宇文直接过来要了宇文护的命。

第二个原因:名不正言不顺。孔子说过:“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宇文泰共有十三个儿子,宇文护怎么能越过叔叔的儿子称帝呢?而且魏国传承了一两百年,死而不僵,很多权臣家族都是得益者,人言可畏。

他既然能连杀三个皇帝已经说明他权势熏天,所以他即使不做皇帝,手中的权力也相当于皇帝了。与其做个乱臣贼子让天下人诟病,不如做个权臣,多获取些利益。

自古手握重权的臣子都会被皇帝所忌惮,而权力也真的是能催人心智的东西,让人的所作所为都不关乎本心。以上两点是笔者认为的观点,你们觉得宇文护为什么不自己做皇帝呢?欢迎留下宝贵的意见。

宇文护为何连杀三帝?为何不自己当皇帝?

宇文护以顾命大臣自居,专权跋扈,四年之内连杀三帝,可谓是空前绝后的暴行。大权在握的宇文护为何宁愿“三废三立”,也不篡位称孤呢?

托孤之重

(西魏权臣,北周奠基人,北周文帝宇文泰)

宇文护,邵惠公宇文颢第三子,周文帝宇文泰之侄。宇文护年幼时端庄正直,气度不凡而颇有远大志向,因此深得伯父宇文泰喜爱。

宇文护从小便跟随宇文泰从征四方,西魏长期与东魏东西对峙,战争不断,年轻的宇文护屡建战功,一路不断升迁,一直官至骠骑大将军,爵中山公,成为宇文家族年轻一代的中流砥柱。

由于宇文泰的儿子都还年幼,作为兄弟中大哥级别的宇文护被宇文泰委以管理家务之任。宇文护将内外治理得井然有序,因此深得宇文泰的夸奖和欣赏,同时在与宇文泰儿子的接触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自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以来,大丞相宇文泰总揽西魏军政大权。以宇文泰为首的关陇军事集团在这一时期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宇文泰首创府兵制,设立“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宇文泰居柱国之首,总揽大权,位极人臣。元氏虽有皇帝之名,却空有尊崇地位而威权尽丧。在这种情况下,西魏皇帝自然就沦为傀儡,宇文泰虽无篡国行为,但早已经牢牢掌控了这个国家。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西行巡视途中患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的他派人急召宇文护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北)托付后事。命在旦夕的宇文泰拉着宇文护的手嘱托到:“我已病体沉重,恐不久于人世,只是我那几个儿子尚年幼,国家正处艰难之际,外敌内忧还未平定,我去后,国家政事悉付于你,希望你能勉励从事,完成我的志愿”。宇文护跪拜于地,涕泪接受了宇文泰临终托孤。

平心而论,宇文泰托孤于亲侄宇文护并没错,毕竟作为宇文家族中最优秀的晚辈,宇文护能担此重任。但是,被宇文泰寄予厚望的宇文护,在此后的所作所为显然违背了宇文泰的意愿,短短的四年时间,连杀三帝,“三废三立”,其暴行堪称是空前绝后。

连杀三帝

毒杀西魏恭帝

(西魏恭帝元廓)

宇文泰死后,其嫡长子宇文觉主持军国大事,被西魏恭帝元廓封为太师、大冢宰,袭封安定郡公,不久又进封为周国公,但大小事皆决于宇文护。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十二月,宇文护感觉篡魏时机已到,命人威逼恭帝禅位给周国公宇文觉。自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已来,东魏受权臣高欢控制,高欢死后,其次子高洋废掉东魏孝静帝建立北齐。在高氏篡魏建立北齐六年后,西魏亦在权臣宇文护的操作,废掉元帝元廓建立了北周。

曾经统一北方的北魏政权至此宣告彻底灭亡,而北齐、北周对待魏国皇帝的方式竟然是出奇的一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被废后受封中山王,但很快便被齐高帝高洋派人毒杀,年仅二十八岁。而西魏恭帝元廓,禅位后不久也被宇文护派人用毒酒毒死(一说被暗杀)。

魏晋南北朝,自南朝刘宋武帝刘裕首开杀害前朝皇帝之恶例以来,这种杀君风气便没停过,因此,西魏恭帝这一亡国之君被杀害,实在是意料之中。

毒杀孝闵帝

(北周开国皇帝,孝闵帝宇文觉)

公元557年,年仅十六岁的宇文泰长子宇文觉,在其堂兄宇文护的扶持下,正式即位称天王,国号大周。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开国之君,宇文觉自称帝起,便有了亲秉国政,施展帝王抱负的想法。

然而,堂兄宇文护权势熏天,专横跋扈,成了宇文觉亲政的最大障碍。亲政不成,宇文觉对堂兄宇文护动起了杀机,想在宇文觉入朝时杀掉他。但很可惜,计划泄露,反被宇文护先下手为强,他火速派兵入宫,将所有参与预谋者抓住,撤换了所有宫廷护卫,宇文觉一下子就成了孤家寡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步灵。

宇文护派贺兰祥逼宇文觉退位,在位还不到一年的北周开国之君宇文觉就此被废。不久,宇文护派人给宇文觉强行灌上毒酒,年仅十六岁的宇文觉被弑杀。

毒杀明帝

(影视剧照:北周明帝宇文毓)

杀害孝闵帝后,宇文护另立周文帝宇文泰庶长子宇文毓为北周天王。武成元年(559年)八月十四日,宇文毓以称天王不足以威天下,故改称皇帝,追尊父亲宇文泰为周文帝,至此,北周实现从天王到皇帝的过渡。

但是宇文毓看起来外表文弱,实则心里极是明敏有主见。兄长宇文觉废位被害后,宇文毓对宇文护这位堂兄便心怀不满。宇文护大权在握,权倾朝野,但早有亲政之意的宇文毓并不想处处听命于宇文护。

见宇文毓亲政心切,宇文护便假意归政以麻痹他,不过兵权仍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上。对待这位堂哥,年轻气盛的宇文毓也是毫不示弱,经常在朝堂之上言词激烈,让宇文护难堪。这位年轻的皇帝浑身充满斗志,却也令宇文护深感难以控制驾驭。

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宇文护指使御厨李安在宇文毓的食物中下毒。十九日,宇文毓病危,临终前传位于四弟鲁国公宇文邕,次日在延寿宫驾崩,年仅二十七岁。

杀三帝而不自立,实出无奈

宇文护受托孤之重,辅佐幼主,逼迫西魏恭帝禅位,一手主导了北周建立,大权在握,权倾朝野,将孝闵皇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架空成近乎傀儡。很明显,形势是有利于宇文护的,身为宇文氏家族掌握实权的第一人,宇文护要想废帝自立并非难事,可他却为何最终选择连杀三帝而不自立呢?

笔者以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以宇文泰为首的西魏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对相国宇文泰非常忠心。宇文泰创立了府兵制,在此基础上设立八大柱国和十二大将军分掌西魏兵权。这些人几乎都出自关陇贵族集团,都沾亲带故。像八柱国之一的卫国公独孤信,其三个女儿分别嫁给北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之父李炳,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岳父。关陇贵族强强结合,抱成一团,对老大宇文泰有着很高的忠诚度。

宇文护作为晚辈,不能不对这些功勋元老有所忌惮和防备,他在前期迟迟不敢自专,正是考虑到这些元老大臣反对他。孝闵帝宇文觉即位次年(557年),楚国公赵贵与卫国公独孤信策划杀死专权的晋公宇文护,结果事机不密遭人告发,赵贵被处死,独孤信被逼自尽。

赵贵、独孤信被诛杀,反而令宇文护权力更加集中,不仅晋位大冢宰,还总领左右十二军,至此权倾朝野,成为北周实际主宰者。

但是,赵贵、独孤信虽被诛杀,可关陇贵族集团根深叶茂,非宇文护一人之力所能解决,弄不好,这些掌握地方兵权又效忠于宇文泰的开国功臣群起而攻之,宇文护恐将陷入万劫不复。

其次,托孤压力,未敢篡位。宇文护不是一般的权臣,如果不是周文帝宇文泰临终前付之以托孤之重,宇文护估计也不会这么轻易总揽北周大权。尽管权势来的太容易,但是宇文护仍然心怀担忧,纵有篡位之心,也不敢轻举妄动。

除了那些手握地方兵权的关陇贵族,宇文泰临终前托孤于他恐怕才是他不敢篡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历史上的托孤重臣,敢于篡位者寥寥无几。西汉的霍光、东汉的窦宪、曹操,虽手握军国大权,却从未敢僭越谋篡,篡位可是要留下千古骂名的。昔年王莽篡汉,天下共怒,已至新朝一世而亡,前车之鉴,宇文护岂能不知?

(宇文护影视剧照)

最后,宇文护嗜权也是他没有选择篡位称孤的一大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很明显的,宇文护的权力来自于周文帝宇文泰,托孤之重,宇文护涕泪受命,言之凿凿,绝不可轻覆。如果没有宇文泰的临终托孤,年纪轻轻的宇文护何德何能能凌驾于赵贵、独孤信、杨忠之上,成为大冢宰,晋公,位极人臣,权势熏天?

宇文护太过年轻却不能服众,其根基有限,但是却极度嗜权。可以说宇文护还没有一意孤行到篡位称孤,但他绝对权力有着无限欲望。

杀赵贵,迫使独孤信自尽,连杀三帝,都无不说明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为自己立威。这期间有一件事令人感到很奇怪,明帝宇文毓临终前,口授遗诏传位于四弟鲁国公宇文邕。总揽军国大事的宇文护本可以假传圣旨另立他人,却最终遵命立宇文邕为帝,由此看出,宇文护在大事面前极为冷静,不敢僭越做出非分之举。这也间接说明他并非有篡位之意,但其嗜权之欲,可谓达到了极致。

权臣末路

(影视剧照:北周最英明神武的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泰托孤于侄儿宇文护,因此宇文护在宇文泰死后长期执掌西魏、北周大权,对于宇文家族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北周政权的稳定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毕竟在宇文泰死后,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府兵制和迅速壮大的关陇贵族集团,对于北周这个新兴国家,始终是潜在的隐患,若不是宇文护凭借自身威望诛杀赵贵、独孤信,恐怕年轻的北周天王宇文觉很难驾驭这些重权在握的开国老臣。

然而,宇文护专权却不自重,终究给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杀害孝闵帝和明帝后,宇文护本该谨小慎微,因此为从孝闵帝和明帝奋起反抗宇文护专权可以看出,宇文泰的儿子绝非泛泛之辈。只是可惜对权力过于着迷的宇文护没能从中领悟出利害,始终表现出其一贯狂暴傲慢的性格,这显然对于年轻而又有所作为的宇文邕是一种挑衅。

天和七年(572年)三月十八日,北周武帝宇文邕乘宇文护入宫拜见皇太后之机,密派人埋伏于含仁殿,待宇文护入宫不备杀之,并诛杀其诸子和亲信。至此,权倾朝野,四年之内连杀三帝的一代权臣宇文护殒命。

对于宇文护这个人,《周书》评价还是很中肯的:“护寡于学术,昵近群小,威福在己,征伐自出。有人臣无君之心,为人主不堪之事。忠孝大节也,违之而不疑;废弑至逆也,行之而无悔。终于身首横分,妻孥为戮,不亦宜乎。” 但凡权臣专权跋扈,下场都好不到哪里去。更何况宇文护缺点太明显,连杀三帝,嗜权如命,亲小人而远贤者,君臣不分,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宇文护为何连杀三帝?为何不自己当皇帝?

翻看二十四史,权臣弑杀帝王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以作案次数及频率来论,南北朝最为疯狂的权臣非北周的宇文护莫属,此君曾创下4年内连杀3位皇帝的“骄人”记录。那么,宇文护因何屡屡下此毒手?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宇文护是西魏权相、北周奠基人宇文泰的侄儿,因自幼端庄正直、气度不凡,由是得到叔父的器重。在宇文泰创建西魏政权及之后对东魏、南梁的战事中,宇文护大都参与其中,并因功官至大将军,封中山公。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在篡位前夕病逝,临终前考虑到诸子皆幼、内忧外患方殷的现实,便将后事托付给侄儿,宇文护含泪应允。

宇文泰死后,年仅15岁的嫡长子宇文觉出任安定公、太师、大冢宰,不久又被进封为周公。宇文护为了完成叔父未竟的事业,在宇文泰死后才两个多月,便急吼吼地迫使西魏恭帝拓跋廓“禅位”给宇文觉,建国号为周,时在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正月。西魏恭帝退位后,被降封为宋国公,名义上享受外国君主的待遇,但实际上却形同囚徒。

宇文觉(孝闵帝)登基后,宇文护因有定策拥立之功,被进拜为大司马,封晋国公,凡军国大事一以委之。宇文护成为北周实际上的“当家人”后,为防止前朝皇族、遗臣作乱,便在建国后不久,暗中派人将西魏恭帝毒杀,由此解决一大隐患。拓跋廓在位2年时间,遇害时年仅21岁。

宇文护执政后独断专行,凡与其不合者必极力进行迫害,由此激起勋臣贵戚们的不满。大冢宰赵贵自恃资历比宇文护老,加之不满于他的专断,便与太保独孤信(隋文帝的岳父,唐高祖的外公)密谋,准备发动兵变诛杀他,但被后者婉拒。不久,赵贵的计划被人揭发,盛怒之中的宇文护将赵贵处死,并逼迫独孤信自尽。

赵贵、独孤信皆是位极人臣的高官,而且都位列“八柱国”之中,如今仅仅因为不满宇文护专权便被处死,消息传出后,朝廷内外全都为之震动,连幼主宇文觉也是惊愕、恐惧不已。孝闵帝担心自己会成为堂兄下一个铲除的目标,便在近臣李植、孙恒、乙弗凤等人的劝说下,开始密谋诛杀宇文护。

然而孝闵帝的计划尚未实施便遭泄露,宇文护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便将堂弟废黜并幽杀,时在同年(557年)九月(“护又遣大司马贺兰祥逼帝逊位。遂幽于旧邸,月余日,以弑崩。时年十六。”见《周书·卷三》)。孝闵帝前后在位仅有9个月,被遇害时年仅16岁,他不仅是史上最年轻的开国皇帝,而且还是史上任期最短、享年最短的开国皇帝。

宇文护废杀孝闵帝后,将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扶上皇位,是为北周明帝。宇文毓在位期间,宇文护以定策拥戴之功,被进拜为太师,权势和威望比之前更盛,而他的6个儿子中,有5个都因为老爹的关系获封公爵(世子宇文训除外)。此时,趋炎附势之徒竞相投效在宇文护的门下,以至于满朝文武、各地州郡牧守,莫不是他的党羽。

明帝手中虽然没有半点实权,但他并不甘心做傀儡皇帝,只要有机会便展现出强烈的亲政欲望,希望宇文护能早些交权。宇文护见宇文毓明敏有主见,并且不甘心受他挟持,心中甚是忧虑,在思索良久后,最终决定将他暗杀。

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宇文护授意亲信、膳部下大夫李安在膳食中投毒(“护乃密令安因进食于帝,加以毒药。”见《周书·卷四》),将明帝毒死。明帝在位4年时间,遇难时年仅27岁。就这样,在4年时间里,宇文护接连弑杀西魏恭帝、北周孝闵帝、明帝3位皇帝,堪称南北朝最疯狂的权臣。

明帝驾崩之前,口授遗诏传位于四弟宇文邕,是为北周武帝。鉴于孝闵帝、明帝的前车之鉴,武帝即位之初采取守势,尽量在宇文护面前装出一副软弱不堪的模样,由此成功地躲过毒害。然而武帝虽然貌似软弱可欺,但在暗地里却一直在进行着培植亲信的工作,并耐心地等待诛杀堂兄的良机。这个日子,他苦熬了整整12年时间。

建德元年(572年),利用宇文护进宫拜见太后的机会,武帝与胞弟宇文直(卫公)合力将其杀死,随即又尽杀宇文护的儿子、兄弟及亲信,一举肃清他的势力。就这样,4年连杀3帝的权臣宇文护,在专断国政15年后,最终落得被灭门的下场,实属咎由自取。

史料来源:《周书》、《北史》、《资治通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