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这祖孙三人,你最佩服谁?
秦始皇“奋六世余烈”,一统天下。在秦六世先祖中,秦孝公嬴渠梁、惠文王嬴驷和昭襄王嬴稷祖孙三人,毫无疑问是最关键的角色。
秦国自春秋秦穆公称霸后,二百五十多年里,逐步走向衰弱。到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在位时,秦国遭受魏国打击,被迫割河西战略要地以求和。
秦国兼并六国的大业,正是从这个低谷开始,他们六代七王,前赴后继,历时130年,最终由秦始皇替这场马拉松大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么长时间跨度,这么多代人,秦国为何没出现封建制度下,最常见的“昏君式衰退”和“制度性衰败”?我们先从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三人的历史贡献谈起。
- 秦孝公:秦国崛起的奠基人
秦孝公对秦国的崛起是奠基性的,他重用商鞅,找到秦国落后的病根,并开出了秦国崛起的良方。从那以后,全新的制度缔造了一个全新的秦帝国,一个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政治模式诞生了。
从此,秦国步入“法治”,摆脱了封建体制下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束缚。秦帝国的经济繁荣,手工业的发达,军队战斗力的强盛,和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都源自于商鞅变法的成果。
秦孝公还收复了河西之地,甚至把战火烧到了魏国首都安邑。不过,这些成果相对于他所建立的“秦法”,都不值一提了。
用一句话可以简单概括秦孝公的功绩:他是让秦国站起来的人。
- 惠文王:秦国强盛的开创者
惠文王即位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他把秦国的生产力优势,转化为军事力量,并打开国门,向四周扩张。几场关键性的战略大决战,奠定了秦国第一军事强国的地位,为兼并六国的军事部署奠定了基础。
惠文王东出函谷关,吞并了魏国河东之地,让韩国直接暴露在秦国的屠刀下,并利刃一般插入三晋腹地。秦国又兵出武关,斩断楚国与三晋直接的联络。又挥兵北上,降服了义渠,安定了后方。
惠文王最重要的军事行动是攻克汉中,进而拿下巴蜀之地。大粮仓巴蜀,为秦国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应,同时又从西边,对楚国形成夹击之势。
这几场关键性的战略举措,件件都堪称定鼎之战,从此,秦国在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已经不可动摇。
用一句话可以简单概括惠文王的功绩:他是让秦国强起来的人。
- 昭襄王:秦国称霸的先锋官
昭襄王在位55年,比父祖两代人在位的时间总和还要多一年。他在位期间,秦国逐步到达顶峰,它们名臣荟萃,武将璀璨。在复杂国际关系中,昭襄王打出各种漂亮的组合拳,基本打残了韩、魏、赵、楚,兼并六国仅一步之遥。
用一句话可以简单概括昭襄王的功绩:他是让秦国霸起来的人。
总之,祖孙三代人,在兼并六国的伟业中,都是关键性的人物。不过,相对而言,秦孝公的历史地位无疑是“明珠中的明珠”,虽然那时候的秦国,才迈出了走向强盛的第一步。
历史上不乏明君圣主,可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所创造的辉煌,只能影响一时,他们的离世,往往就是帝国衰败的开始。秦国则不一样,他们130年,六代七君,一直稳步向前。请不要以为这是赢氏家族基因的胜利,而是秦国制度的胜利,这一切都是秦孝公的功绩。
很多人一直不能深刻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其实商鞅变法准确地说,应该叫“商鞅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西周分封制结构,创立了全新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帝制历史的开启,劈开了山门。
回顾历史,中国最重大的历史变革就两次,一次是商鞅变法推翻封建制度,二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秦国的强盛,就是因为干掉了阻碍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取消了贵族阶级的特权,以秦法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社会机制,极大地释放了社会动能,有效地发挥了中央集权的组织效率。从此一个强大的国家意志得以彰显,一部精良的国家机器高效运转。
秦孝公作为商鞅背后的那个人,才是这场变革的源动力。他凭借敏锐的目光,洞悉了商鞅变法能带来的成就。他又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强力打压老秦贵族,做改革推进的扫雷器。
相对于辛亥革命,以武力从外部爆破不同,商鞅变法居然从内部破冰,同时又没有造成社会动乱,应该说这是秦孝公创造的一个奇迹。
所以,秦孝公不光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他还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这祖孙三人,你最佩服谁?
这三个人都很厉害,但是,最厉害的恐怕是秦孝公吧。
秦孝公这个国君虽然治国的才能不怎么样,但是,他能用人,会识别人才,让专门的人才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他的肚量也很大,能够把自己权力让出去,让别人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正如秦孝公时期用的商鞅,秦国在秦孝公启用商鞅之前,是个被中原六国看不起的弱小蛮夷之国。
那时候六国开个会,汇个盟什么的,连招呼都不会给秦国打一声的。
这做的就很过分了,这说明六国是无视秦国的存在的。
秦孝公当然不满足于秦国被人歧视的局面了,所以,他想要把秦国给变强大起来。
变法就需要人才,正如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他们曾经就造就了秦国的一段繁华历史。
基于这种情况,秦孝公开始发布求贤令了,只要是有才能的,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都可以来秦国当官。
此刻,在魏国不怎么被重用的商鞅,就开始来到了秦国。
可是商鞅来到秦国之后,他才发现想要见到秦国国君,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因为没有人为他引荐。
这时候商鞅就找了一个能见到秦孝公的宦官,让宦官告知秦孝公,就这商鞅才有机会和秦孝公面谈的。
因为通过宦官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在当时看来是令贵族,士大夫不齿的一件事情,所以,以至于后来人民谈到商鞅的时候,对他通过宦官来见秦孝公的作为,都是嗤之以鼻的。
商鞅来到秦孝公身边,和秦孝公谈了两次,这两次秦孝公差点都是睡着,因为商鞅给秦孝公谈的都是帝王之道,秦孝公根本不感兴趣,这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没有什么新颖的东西。
到了第三次再谈判,商鞅就使出了真本事,秦孝公听的入迷了,觉得商鞅是个难得的人才,是能带领秦国走向强大的人才。
于是,秦孝公就给了商鞅提拔了一个高官,让他试图变法。
商鞅开始从农业、商业、官僚体制,士兵杀伐等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效果很好,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商鞅就把弱小的秦国,变为当时七国中最强大的一个,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的。
商鞅时期,秦国士兵打起仗来,那是不要命的,因为商鞅规定,只要秦国的士兵,能在战场上杀敌一人,带回人头来的,不仅赏钱还赐官爵。
这就给了很多贫苦人上升的阶梯,让他们有了富贵的机会。
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国军队如此强悍的原因。
秦惠文王也是一个英主,他是秦孝公的儿子,他一上台就把商鞅给五马分尸了。
这件事做的有点卸磨杀驴的意思。
但是,秦惠文王也是很厉害的一个君主,他在位期间,因为秦国的强大,六国开始结盟来对抗秦国了。
秦惠文王,利用了张仪,粉碎了六国对秦国的封锁。让秦国再一次强大了起来。
秦昭襄王也不简单,他在位的时候,是秦国历史上截至目前最为强大的时期,秦国和赵国打的长平之战,就是发生在秦昭襄王时期。
秦昭襄王是秦惠文王的儿子,但是无论是秦惠文王,还是秦昭襄王,他们取得的成就,都是在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强大起来的。
所以说,还是秦孝公比较比较厉害,比较受人敬仰。
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这祖孙三人,你最佩服谁?
我最佩服秦孝公嬴渠梁,因为创业艰难,守成更加艰难,守成之君要中兴则难于上青天。嬴渠梁就是守成且中兴之君,没有他,秦国就被魏国吞并了,何来大秦统一华夏!
秦国是东周的开国诸侯,在秦穆公嬴任好时代称霸西戎,威震诸夏,是一个老牌强国!秦穆公之后,四代乱政,秦国国势颓废,新兴的魏国不断蚕食秦国领土,最终在吴起的带领下,魏国以五万武卒击溃秦国五十万疲兵,全面占领了秦国河西之地。
嬴渠梁的父亲秦献公勇武好战,与魏国打了二十三年,把秦国都打得处在崩溃的边缘,但是还没有能够收复河西之地,反倒让魏国有了灭秦之意!六国会盟灭秦,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嬴渠梁继位后,善于隐忍示弱,主动与世仇魏国谈和,然后努力发展秦国国力,君子报仇,二十年不晚!嬴渠梁真心求贤,颁布了《大秦求贤令》,广邀天下士子入秦效力!而法家士子卫鞅闻得秦之求贤令,亦入秦谋国!
嬴渠梁知人善用,舍得放权,舍得给高官厚禄,又善于权谋斗争,给卫鞅变法保驾护航!卫鞅变法强秦之功,有六成是嬴渠梁的,但嬴渠梁不争功,秦国变法命名为商鞅变法而不是孝公变法!
嬴渠梁用一生保护了变法权臣卫鞅,用一生实现了变法强秦之志,可谓明君典范!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中写到“秦孝公据肴函之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志”!可见西汉文人骚客对秦孝公是认同的!
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这祖孙三人,你最佩服谁?
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有这样两句话:“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和“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可见,地处荒凉的秦国在整个崛起、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三位秦王——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那么这祖孙三人,你最佩服谁呢?
笔者最佩服的是秦惠文王。诚然他不像秦孝公那样有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力排众议,不惜冒犯贵族的利益去支持商鞅改革变法,从此秦国上下旧貌换新颜,焕然一新;他不像儿子秦昭襄王那样远交近攻,全方位削弱了整个东方六国的实力,从此秦国与整个东方六国的差距越拉越大。但是他处在这两位之间承上启下,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顶着巨大的压力继续铺开对变法的实施,同时除去商鞅。这件事得亏秦惠文王完成了,否则秦国也像战国时期其他变法过的国家一样,屈于旧贵族的压力将变法不了了之了。鲁迅先生曾说:“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纵观整个战国时期的改革史,往往都是支持改革的诸侯薨逝后,下一任继承人没有底气将改革进行下去。而只有秦惠文王知道其中利害,虽然处死了商鞅,但是商君之法仍在秦国内盛行。
其实商鞅在当时之所以被除去不仅是因为当年他的法令伤害了太子太傅,更重要的是当时商鞅功劳太大,不除去会威胁整个秦国的长治久安。当时秦国整个法制建设已基本成功,商鞅所说的霸术在当时推行秦令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之后,商鞅和秦惠文王都是法令的最强拥护者,也是最大的危害者,因为两人都具有修改法令的权力。但是,君主专制下,一山不容二虎,秦孝公当年没能在弥留之际除去商鞅,这件事就留给了秦惠文王去办。
秦惠文王时期,广招人才,笼络人心,为秦国打造了一个礼贤下士的好人设。秦惠文王慧眼识珠、任贤用能、甄拔人才、重用人才。这一点是嬴驷取得重大政绩的关键之一。他不仅重用嬴华、异母弟公子疾等嬴氏宗亲贵族,也重用了大量来自其他国家的外籍能臣。此时的秦国文有张仪舌战群儒,积极外交,离间齐楚,贿赂楚臣,实施连横之策;武有公孙衍、魏章、司马错等魏人为其所用。如果秦惠文王不能识人善任,不能不拘一格地重用名臣良将,秦国是不可能网罗到后世如此多的人才的。其子秦昭襄王在这一点上做得都没有其父惠文王好。
在秦惠文王期间,秦国政绩显赫,闷声发大财——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秦惠文王明白,要向让秦国真正的具有东进实力,须得先平定好秦国内部纠葛,把秦国四周边境稳固夯实。是以,义渠、巴蜀、商於等地都在秦惠文王时期稳定,这为其子昭襄王削弱六国国力奠定了基础。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秦惠文王位处青黄不接的时期,没有秦孝公和昭襄王的名气大,但是他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为秦国的崛起复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这祖孙三人,你最佩服谁?
最近《大秦赋》在热播,这也是《大秦帝国》的收官之作。从《大秦帝国·裂变》开始就非常喜欢这个系列,又先后看了《纵横》和《崛起》。《大秦帝国》系列以影视剧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秦国历代君王“创业”过程。从秦献公一直讲到了秦始皇,每一部都有一个主要君主。通过影视剧,不少人也“认识”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这三位君主为秦朝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三人的才能自然毋庸置疑,少了任何一个,秦国统一的时间可能会推迟,甚至可能无法完成统一。三位君主的功绩也非常突出,都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打下了秦国富强的基础。秦惠文王完成从“公”到“王”的突破,打残了楚国,为秦国东出创造了条件。秦昭襄王打残了齐国、赵国,基本上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三位君主中,我最欣赏的君主是秦孝公。秦孝公也是我比较欣赏的历史人物之一。
秦孝公的处境更加艰难乘风破浪非常容易,但是逆境崛起却非常困难。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都是搭着商鞅变法的顺风车,只需要沿着秦孝公的各项政策继续走下去就可以了。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已经基本上确定了强国地位。
秦孝公时期则完全不一样。秦孝公登基之时,当时的秦国一穷二白,而且面临着强国环伺的危险境地。当时的霸主魏国虎视眈眈地盯着秦国,如果秦国稍有不慎,有可能成为第一个灭亡的强国。
秦孝公不仅需要解决秦国的生存问题,还要解决秦国的强大问题。秦孝公面临的局面比此后历任秦王都要更加困难。秦孝公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不仅使得秦国成功地渡过了难关,而且在二十年内让秦国强大起来,并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孝公更加知人善用秦孝公登基之后,立即颁布“求贤令”。古代君王为了颁布吸纳人才,都会以各种方式求贤。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也非常知人善用,但是很少有君主像秦孝公那边真诚布公。古代发布“求贤令”的君主,不止秦孝公一人,但是像他那般真诚的君主则非常少。秦孝公的“求贤令”可谓是将自己放到了最卑微的位置,而且给予贤才的优待也非常高。
秦孝公的“求贤令”也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也确实吸纳了一些人才。不少贤才成为秦国的栋梁基础。秦孝公对待人才的态度,比起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更加真诚,也更加谦虚。
举国托于商鞅实行变法战国初期,各个先后进行变法。除了秦国之外,其余各国的变法都不是特别彻底。其余各国的变法之所以不彻底,很大程度因为变法大臣掣手掣脚,不能彻底放开手脚。商鞅变法本来就非常深刻,所面对的阻力也更加巨大。商鞅变法让秦国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哪怕是个人生活习俗方面。商鞅变法触及的利益集团也更多,反对势力也更加强大。
如果秦孝公不坚定地站在商鞅身后,商鞅不可能顺利推行变法。商鞅变法实际上是秦孝公和商鞅共同努力的结果。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期间最为深刻的变法,涉及到了秦国的方方面面。比如,废黜世卿世禄、颁布法律、重农抑商、奖励耕战、什伍连坐法、推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等。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逐渐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状态,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最终秦国一步步成为战国第一强国。商鞅变法若无秦孝公做后盾,万不可能取得成功。若无秦孝公的支持,商鞅也不可能放开手脚推行变法。战国时期变法大臣被杀,变法人亡政息的例子并不少。秦孝公在世之时,商鞅一直非常安全。
秦孝公的品格值得欣赏虽然史书中没有正面描述秦孝公的品格,但是根据史书记载,我们可以推测他的品格应该值得我们欣赏。秦孝公举国托于商鞅实行变法,可见秦孝公是一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人。战国君主很少有人能像秦孝公那样,如此信任大臣。秦孝公为了保证变法顺利推行,不惜对公子虔、公孙贾用刑,推动变法顺利推行。
从秦孝公的“求贤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坦诚布公之人,而且是一个一心为国之人。秦孝公并没有掩饰前代秦君的不足之处,而是直接指出秦国的不足之处。秦孝公在“求贤令”中说:“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从后来秦孝公与商鞅的关系来看,他做到了这一点。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时期,多有人指责秦国不讲信义,在一定程度上与君主有一定关系。秦孝公时候,则没有多少人讲其不讲信义。
秦惠文王、秦昭襄王虽然也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也非常有才华。但是,我觉得他们与秦孝公相比,还是欠了一点火候。如果让我给历代秦君排序的话,秦始皇毫无疑问地排在第一位,秦孝公则毫无疑问地排在第二位。秦孝公不仅是一代明君,更是一代贤君。
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这祖孙三人,你最佩服谁?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这祖孙三人都有雄才大略:秦孝公依靠商鞅变法,奠定秦国发展、一统天下的基础;秦惠文王重用张仪,将伐兵与伐交统一起来,为秦国东出、一统天下找到了正确道路;秦照襄王重用范睢,对内巩固王权、对外将几个大国相继“弱”了一遍,为秦始皇最终一统天下做好了直接准备。在这三个人身上,也都有一种很特别的优秀品性:
一是秦孝公的厚重令人佩服。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在秦孝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商鞅推行当时最深彻的变法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持。商鞅变法在当时来看是具有革命性的,虽然受到社会底层广泛拥护,但在贵族阶层所遇到的阻力更大,弄不好都会危及秦孝公的国君之位,但秦孝公没有退缩,始终一往无前地支持商鞅变法,终于引领国家走上了富国强军的崛起之路。
二是秦惠文王的权谋令人佩服。张仪作为一介辩士,之所以能得到秦惠文王倚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惠文王本身就善于权谋,二人思想上能够同频共震。实际上,在秦惠文王继位后,秦国也只是开始强大,并没有对魏、楚、齐等大国形成力量优势,是以徐州相王受辱。在力量对比不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将伐兵与伐交结合起来,在六国之间纵横捭阖,营造于已有利的战略态势,是最为睿智的决择。再如,秦惠文王即位之初,利用老士族对商鞅变法之恨,既诛杀了权臣,又剪除了老士族,稳定了王权。还有在他执政期间,不失时机地拿下巴蜀、义渠等国,争取了战略主动。
三是秦昭襄王的果决令人佩服。诱骗、扣留自己的岳父楚怀王,杀赵国降卒几十万,合纵伐齐几乎灭国,灭周等等,敢想敢干,该下手时毫不含糊。在秦昭襄王执政期间,魏、赵、韩、齐、楚都被他轮番打击,国力一蹶不振,天下归秦的局面已经十分明朗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