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死前为什么不采取足够的措施保护戚夫人?
虽然戚夫人被吕雉搞成“人彘”真假难辨,但是她母子遭到残害应该是没有疑问的。由此,有人会问,刘邦咋那么怂,连爱子爱妾的命都保不了?留下一道遗诏就能解决问题嘛,为何他什么都不做?
其实这话真冤枉了刘邦,他临终前,至少替戚夫人母子建了三道防火墙,可惜都失效了。
刘邦为戚夫人构建的三道防火墙正房对“小三”的仇恨,自古至今都没变过。当戚夫人温柔地抚摸着刘邦日渐干枯的大手时,刘邦早就隐隐觉察到,他的身后必然是正房对阿三的报复。今天他对戚夫人有多宠爱,未来戚夫人就有多凄惨。
刘邦苦心造诣,为戚夫人母子构建了三道立体式防火墙。
1.请门神,让周昌做保护人
周昌这个人名气不算大,有个成语叫“期期艾艾”,形容一个人说话舌头老是打架,“期期”就是指周昌。周昌虽然口吃,但是说出来的内容却像一枚枚炸雷,满肚子火药,刚烈得吓人。
有一次周昌汇报工作,一推门看见刘邦工作时间不务正业,正和戚夫人搂在一起干私活,他扭头就走。刘邦很生气,追上去把周昌按倒在地,骑在他脖子上就开打,边打还边问:“你说老子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周昌一拧脖:“你就是夏桀、商纣那样的皇帝!”刘邦反而被周昌的憨直逗乐了,他哈哈大笑饶过了周朝,心中却对他暗生敬意。
后来,刘邦想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闹得最凶的时候,刘邦不顾众人反对,几乎下旨尘埃落定时,周昌蹦出来,面红脖子粗跟刘邦争辩。可是周昌口吃,表达不清,情急之下他磕磕巴巴地说:我期……期……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陛下你如果废掉太子,我期……期……坚决不能接受您的诏令!
因为这件事,吕雉感动得对周昌行跪谢大礼。
刘邦临终前,选择周昌给赵王刘如意当国相,无疑是个非常妙的一步棋。一来周昌性格刚烈,如果吕雉想谋害刘如意,想通过周昌这一关很难。二来周昌还是吕雉的恩人,吕雉又不能拿他开刀。三来周昌原任御史大夫,又是开国功臣,影响力大。
事实上,这个安排起了一定作用,吕雉几次征刘如意进京,都被周昌阻拦,把吕老太气得脸发紫。
后来吕老太耍了个阴谋,令周昌进京汇报工作,又趁周昌不在邯郸,下旨令刘如意进京。这个时间差,轻松将刘如意隔离在保护神的双臂之外。
2.树大旗,让戚鳃掌握军权
戚鳃身份存疑,有人说他是戚夫人的父亲,也有说是戚夫人的族人,但不管怎么说,他可以看作是戚夫人的背后势力。
戚夫人得宠时,刘邦提拔了一批戚氏子弟做近侍,又任命戚鳃为中尉,掌北军。中尉就是后来的执金吾,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公安部长。
戚家人都掌握了军权,为什么在吕雉残害戚夫人母子时,在一旁卖呆呢?
理由很简单,北军不是“戚家军”,戚鳃也不是军阀,军队的调动指挥,有严格的程序,没有皇命的情况下,除非戚鳃想发动叛乱,否则他根本没那个胆,也未必有那个能力调动得了军队。
3.砍大树,让吕雉瘸爪掉牙
刘邦临终前还下了一剂猛药,他令周勃陈平,携带密旨到前线,临阵斩杀樊哙!
樊哙不光是开国元勋,还是刘邦的连襟。就在刘邦病恹恹等待死神召唤的时候,有人密奏:吕雉联合樊哙,准备在您去世后,立刻杀害戚夫人和刘如意。
谁告的密?信息是否可靠?不得而知,我个人认为应该是陈平周勃捣鬼,目的就是为了借刘邦的手,削弱吕雉的势力。
果然刘邦大怒,对樊哙下达了必杀令!可惜周勃陈平都是老滑头,看到时日无多的刘邦,留了个心眼,没杀樊哙,而是将他解押回京,交给刘邦自己处理。只是走到半路,刘邦就驾崩了,樊哙被吕雉赦免。
所以,给吕雉“剪爪拔牙”计划落空了,他留下的圣旨如同马粪纸。请问假如刘邦留下保护戚夫人的圣旨,你会觉得管用吗?
可见刘邦为了戚夫人母子的安全,已经做了他所能做到一切,除非把她母子拴在自己的裤腰上带走,否则刘邦真的无能无力了。
三道防火墙为何还阻止不了吕雉1.吕雉对戚夫人的仇恨太深,无法消除
吕雉对戚夫人的仇恨太深,是悲剧的根子,刘邦和戚夫人要对这个局面承担主要责任。
首先戚夫人不甘心当阿三,偏要闹转正,妄图物质待遇和政治待遇都配齐,为此她多次跟刘邦哭闹,逼刘邦废嫡立庶。世上哪有那么便宜的事,你难道不知道,当你在刘邦怀里哼小曲时,人家吕雉在项羽大营面对刀锋,你没那么多付出,哪来的资格追求不相称的回报?
其次刘邦的冷酷,把吕雉锻造成“铁娘子”。刘邦一辈子以家当客栈,还时常给家里带来灾祸,放在现代女人头上,早就离婚一百八十次了。
古代女人的活动空间,基本上就是屋里的方寸之地,大门都很少迈出。吕雉的生活完全不像女人,她除了在项羽大营当过俘虏,还曾经受累于刘邦,被县里抓捕入狱一段时间。刘邦彭城兵败,在厮杀声和刀光剑影中,吕雉与一双年幼的儿女失散。
好容易回到丈夫身边,小三不光占位,还要把她搞成阿三,吕雉心肠不硬,她怎么能活下来?
2.外戚势力对比,戚氏与吕氏相差太远
刘邦企图嫡庶易位,为何失败了?很简单,吕氏外戚的势力,绝非戚氏能望其项背。功臣势力为何拼命反对刘邦废太子?不是戚氏欠他们二分钱,而是吕氏跟他们利益瓜葛更深。
吕雉的两位哥哥都是开国功臣,吕泽是刘邦兵败彭城后的救命稻草。萧何、曹参、夏侯婴、王陵等,早年就跟吕氏有很深的交往,甚至有过命的交情。樊哙更不用说,一家人。
按史料记载,除了这些大佬级别的功臣,吕家还跟如陈豨、靳歙、丁复、傅宽、蛊逢、郭亭、郭蒙、朱轸等功臣及名士关系密切。连置身事外的张良,都为吕雉出谋划策。
两个女人的战争,不是比谁的脸蛋漂亮,更不是比谁指甲长,而是要看背后的力量谁更牛叉。
3.嫡系的政治优势,庶系永远无法弥补
现代小三转正不难,古代却比登天还难,原因就是嫡庶差别是古代基本法固化的,嫡妻是主人,庶妻是财产,地位悬殊太大。
所以,古代士族阶级的婚姻有个畸形的现象,嫡妻一定要出于名门,双方有没有感情其次,招牌一定要鲜亮;庶妻要低贱,盘要鲜亮,为男主人提供娱乐功能就行。
这种固化的婚姻模式,其实就是对宗法制的适应性。嫡妻背后有强大的娘家势力,娘家和夫家首先是利益联盟,这是嫡妻的生存之道,即便她再人老珠黄,男主人轻易不敢废弃。庶妻则势力越弱越好,男主人省却女人争宠的烦恼,女主人省掉受威胁的烦恼,一拍即合。
所以,庶系想翻身,基本等同于造反,在古人的眼里很难被接受。这就是周昌这类耿直的人,为何反对废太子的原因。
4.刘邦的政治布局,注定戚夫人的悲剧
其实刘邦没能废嫡立庶,还有他决心未定的因素,也就是说,刘邦其实也在犹豫,戚夫人和吕雉,谁对帝国的未来更有利。
刘邦毕竟是皇帝,他思考问题不可能光从私人感情出发,帝国利益才是第一位。很显然,在刘邦怀抱里长出来的小嫩芽戚夫人,个人能力,远远不及风吹日晒,霜打雨催下挺立的吕雉。
假如初生的汉帝国不是危机重重,恐怕刘邦也用不着这么处心积虑,把考察的眼光,延伸到后宫女人身上。
什么危机?功臣势力对皇权的威胁呗!
任何一朝完成改朝换代后,必然逃不掉这个宿命。刘邦用余生,解决了异性诸侯王问题,却没时间解决功臣势力问题,只能留给继任君主。偏偏太子刘盈是软脚蟹,换刘如意呢?更扯淡,刘邦去世时,他应该也就十岁左右,拿什么跟功臣势力斗?
所以,太子背后的母亲,及外戚势力很重要。
在这个政治考量下,为了帝国的安全,吕雉刘盈母子的组合,显然要比戚夫人刘如意母子强很多,这恐怕也是刘邦放弃戚夫人的很重要原因吧。
从刘邦作出这个决定开始,就注定了要把戚夫人的命运,交代给了吕雉!
刘邦死前为什么不采取足够的措施保护戚夫人?
刘邦其实已经采取了足够多的措施保护戚夫人了,就差没把吕后给杀了。
汉高祖刘邦晚年宠爱戚夫人,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从娶吕后到现在,已经过了十几年,就算吕后当年再怎么貌美如花,现在也人老珠黄了。男人向来喜新厌旧,所以刘邦就更喜欢年轻貌美的戚夫人。
爱屋及乌,刘邦也很喜欢戚夫人给他生的儿子刘如意。刘邦觉得刘如意很像他年轻时候的样子,再加上戚夫人的蛊惑,颇有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的意思。
储君乃是国之根本,这事不仅大臣们不同意,刘盈的生母吕后更加不同意。于是,吕后让自己的哥哥吕泽找到了云游四海的张良,请他帮忙。
张良深深知道吕后是个厉害角色,这个忙不帮可就得罪吕后了,所以就给出了个主意,让刘盈去请商山四皓出山。
在一次酒宴上,刘邦见到不鸟自己的商山四皓都肯辅佐刘盈,知道太子的羽翼已成,不可能更换太子了,于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刘邦对戚夫人说道,“天鹅高飞,振翅千里。羽翼已成,翱翔四海。翱翔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短箭,何处施用!”戚夫人痛哭失声,刘邦无可奈何。
这个时候,刘邦已经明白,自己死后,戚夫人母子肯定会被吕后报复,所以也竭尽所能地设下了三重保护他们的措施,虽然事后看来,作用不大。
第一重保护:让刘如意就国。
刘如意刚出生不久就被封为了赵王,但是因为刘邦太喜欢这个儿子,所以一直没让他就国。
就国的意思就是离开长安,到自己的封国去。比如刘邦的长子刘肥,就住在自己的封国齐国,而不是住在长安。
刘如意本来一直住在长安的,刘邦担心自己死后刘如意被吕后报复,就下令让刘如意就国,离开长安,到赵国的邯郸去住。邯郸距离长安很远,吕后鞭长莫及。
第二重保护:任命耿直的周昌为赵相。
周昌是汉朝的御史大夫,为人耿直,只是有些口吃。但是此人虽然说话不利索,但非常正直,甚至连萧何、曹参等人对周昌都是非常敬畏的。
有一次周昌进宫奏事,刘邦正和戚夫人调情,周昌觉得不雅,回头便跑,刘邦连忙追上去,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道:“你看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挺直脖子,昂起头说:“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
刘邦要废太子改立刘如意的时候,周昌坚决反对,当廷和刘邦争辩,因为口吃,急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结结巴巴地说道,“陛下……虽然想……废掉太子,但是我……坚决不能接受您的……诏令。”吕后在后面听到周昌的话,事后曾当面跪谢周昌。
所以,当刘邦为刘如意的安危担心时,一个叫赵尧的人就给刘邦出了个主意,“您最好为赵王派去一个地位高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
这样的人选,满朝文武之中唯有周昌一人而已。于是,周昌就被任命为赵国的相国,主要任务其实就是保护刘如意不受吕后的迫害。
第三重保护:剪除吕后的势力。
刘邦的爱将樊哙,娶了吕后的妹妹为妻,也就成了吕后阵营的一大主力。
刘邦快死的时候,恰好燕王卢绾叛变,就派樊哙率军前去讨伐。樊哙走后不久,刘邦发觉自己病得越来越重,恐怕没多少日子了,担心樊哙勾结吕后谋反,就决定除掉樊哙。
于是,刘邦把陈平叫来商量此事,陈平的鬼主意最多,他向刘邦献上一计,由他前往樊哙军中传诏,让周勃暗中藏在车里,等到了军营里,才宣布立斩樊哙,由周勃夺印代替。
刘邦大喜,当即下令让陈平、周勃去办此事。可是,陈平毕竟是个小人,出了城门之后,他就对周勃说,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咱们如果杀了樊哙,将来吕后找咱们算账怎么办?
周勃是个老实人,听到陈平这么说也没了主意。陈平趁机劝说周勃改变计划。于是两人虽然拿下了樊哙,但却没有杀死他,而是装入囚车,由陈平押着回长安。
然而,陈品押着樊哙还没到长安,就得到了刘邦的死讯。心思活络的陈平立即孤身跑入宫中,跪倒在刘邦的灵前,放声大哭,边哭边说:“您让我就地斩决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在已经把樊哙押解回来了。”结果,当然是樊哙被释放,官复原职,而陈平也没受到任何责罚。
有了上述这三重保护措施,刘邦虽然仍觉得不保险,但是他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在他死后,戚夫人母子的命运如何,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果然,刘邦一死,刘盈继位,吕后做了皇太后,就立即对戚夫人下手了。吕后下令将戚夫人幽禁在永巷,剃去头发,颈束铁圈,穿上囚徒的红衣,让她舂米做苦役。戚夫人一边舂米一边唱着《舂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吕后听说后大怒,说:“你还想靠着你的儿子吗?那我就先杀了你儿子好了!”
于是,吕后派使者召刘如意进京,但使者到了赵国,赵相周昌说,“赵王有病,不能奉诏前往。”硬生生地把使者挡在了门外。吕后先后三次派使者去召刘如意进京,都被周昌阻挡住了。
而周昌在刘邦要废刘盈的时候,是阻拦过的,严格来说对吕后母子还有恩情在,所以吕后也不好直接就把周昌给杀了,表面看起来刘如意度过了难关。
但是,吕后那也不是普通人,很快她就有了办法。她先派人去召周昌入京,这下周昌没了办法,只好跟随使者前来。等周昌离开后,吕后第四次派使者去召刘如意,刘如意当时只有十岁,还没有与吕后抗争的勇气和胆魄,便乖乖地跟着使者来了长安。
本来吕后打算刘如意一到长安,就立刻下手除掉他的,但是汉惠帝刘盈却将刘如意保护了起来。刘盈虽然是吕后的亲生儿子,但却一点也不像吕后那么狠毒,相反他是一个非常仁厚的人,当他知道刘如意来长安的消息后,就知道是母亲要害这个弟弟,于是亲自出城迎接刘如意,并将其接入自己的府中,让吕后接触不到。
而为了防备吕后暗中下手,刘盈时时刻刻都将刘如意带在身边,出则同行,入则同眠,搞得吕后一时间也找不到机会下手。
但是,百密一疏,有一天刘盈早上外出打猎,因为太早,刘如意还在熟睡,刘盈不忍心叫醒他,便独自出门去了。
吕后得到这个消息后,马上派人去杀死了刘如意。有的说是用毒酒毒死的,有的说是勒死的,总之刘如意就这么死在了吕后的手中。等刘盈打猎回来的时候,已经晚了,刘如意的尸体都凉了。
刘如意死后,吕后恨意未消,她下令砍断了戚夫人的手脚,剜掉眼珠,熏聋耳朵,喝下哑药,把她扔在厕所里,称为“人彘”。
过了几天,吕后让刘盈来看“人彘”,结果刘盈被吓得生了病,没过几年就死了。
综上所述,刘邦在临死前的确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戚夫人母子,但面对阴险毒辣的吕后,还是显得不够用,最终虽然起到了一点效果,却没有改变最终的结果。
至于刘邦为什么不直接杀掉吕后,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展开说的话,没两三千字说不清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我以前写的一篇问答《历史上刘邦是不愿意动吕后还是没能力动吕后?》
刘邦死前为什么不采取足够的措施保护戚夫人?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大家如果对戚夫人的结局没有印象,不妨脑补一下武则天施加在王皇后身上的手段,该手段版权属于吕后,武则天只是抄袭。
作为开国皇帝,刘邦对戚夫人母子的命运是有预料的,自然也做了相应安排。我们不妨先从吕后和戚夫人之间的恩怨说起。
吕戚结怨(戚夫人 剧照)戚夫人是刘邦晚年的宠妃,出身名门,祖上原是周王室后裔。戚夫人能歌善舞,才艺双绝,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女围棋手,深得刘邦宠爱,并为刘邦生下一子,即赵王刘如意。
吕后自不必说,戚夫人的受宠,吕后自然恨得牙痒痒的。吕后由于年老色衰,常年留守关中,戚夫人却常跟随刘邦征战四方。应该说晚年的刘邦陶醉于戚夫人身上的青春气息,更加之戚夫人多才多艺,极大的填补了刘邦晚年疲倦的心灵。
后宫争宠已成事实,更要命的是吕后的儿子刘盈仁慈懦弱,刘邦很不喜欢,而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却深得刘邦宠爱,大家从「如意」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于是刘邦便产生了改立太子之意,这就彻底触碰了吕后最敏感的神经,太子之争使吕戚二人水火不容。
后宫之争和太子废立之事,让二人产生仇怨。刘邦在张良,叔孙通,周昌等人的劝说下,最终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想法。但他也深知吕后的秉性。为戚夫人母子的未来担忧,为此他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袭封赵王第一个措施便是将刘如意和戚夫人母子送出京城,毕竟一旦刘邦自己去世,这二位生活在吕后的眼皮子底下,难保有性命之忧。
于是将赵王刘如意送去他自己的封国赵国,即今天的河北一带,使其摆脱吕后的势力范围。而按照惯例,戚夫人也可以跟随自己的儿子离开宫廷,这是个不错的安排。
周昌为相刘邦晚年时,为戚夫人母子忧心忡忡。有位朝臣建议刘邦为刘如意配备一位国相来辅佐保护刘如意,而这个人选必然是皇子,大臣及吕后都非常尊敬且忌惮的人物。刘邦依然照做,这个人就是周昌。
周昌时任御史大夫,性格直爽,敢说敢做,十分受人尊敬。而且周昌早年便跟随刘邦四处征战,是汉初的开国功臣,这也让很多人对他敬畏三分。
周昌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对吕后有恩。刘邦数次想要改立太子,一次周昌觐见劝说刘邦放弃此事,正好被吕后听到。周昌出来后,吕后当面向其下跪致谢。
基于周昌的性格秉性及其与吕后的这层关系,刘邦让其作为刘如意的国相,这个人选是没有问题的。或者说,没有人比周昌更合适担任这个职位。
周昌跟随刘如意到赵国,确实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刘邦一死,吕后便火急火燎的召刘如意进京。周昌深知一旦入京凶多吉少,便数次拒绝奉召。
手足之情(吕后)大汉王朝有开国皇帝刘邦,,有汉文帝汉景帝,有汉武帝,而在这些星光熠熠的名字后面,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大汉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汉惠帝刘盈。
刘盈生性仁慈懦弱,完全不是吕后的做派,刘邦也很不待见他。但善良的刘盈对兄弟确实照顾有加,手足之情溢于言表,值得后人称道。
吕后召见刘如意进京,汉惠帝刘盈深知吕后的用意,便亲自出宫去霸上迎接刘如意。回宫与刘如意同吃同住,吕后居然一时找不到机会下手,这可把吕太后给急的。
公元前 194 年的一个冬天,汉惠帝早起狩猎,刘如意由于年纪小没有跟随汉惠帝前去。此消息被报告给吕后,吕后趁机派人将毒酒让刘如意喝下。可怜刘如意,最终还是难逃吕后的魔爪。
母子俱丧(刘邦)吕后在毒杀刘如意之后,戚人自然也没有被放过。可以说吕后对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怨恨不相上下,如今大权在握,自然要报仇雪恨,斩草除根。
刘邦死后,吕后将刘邦晚年所宠幸的妃嫔通通囚禁在永巷,不许出攻,戚夫人自然也没有机会出宫和自己的儿子团聚。作为吕后的头号敌人,戚夫人被剪去头发,颈束项圈,穿上红色的囚衣,从早到晚舂米做苦役。
后来吕后更是将戚夫人砍断手脚,刺瞎眼睛,熏聋耳朵,喂其哑药,放在厕所里,称为「人彘」。作为吕后的儿子,汉惠帝看到此景脱口而出,此非人所为也这!这不是人干的事情啊!于是大哭,后大病一场,从此不理朝政,几年后去世。
戚夫人歌戚夫人在舂米时,顺口涌出了那首与「大风歌」「垓下歌」同样的千古绝唱——「戚夫人歌」,也就是「舂歌」。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这是一个受命运支配,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在困境下发出的无声叹息和控诉,文字质朴,情感真切,让读者的同情爱怜之心油然而生。
如若刘邦闻听此歌,必然百感交集,他又将会为戚夫人母子做怎样的安排呢?
刘邦死前为什么不采取足够的措施保护戚夫人?
汉高祖刘邦在临终前,是采取过措施保护戚夫人母子的。
早在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十岁的时候,刘邦就开始担心自己死后,吕后不会放过这对母子。于是,刘邦陆续采取过三个措施去保护戚夫人母子。
首先,听从赵尧的建议,任命周昌为赵王刘如意的相国。周昌为人忠直,在刘邦想要废掉太子的时候曾据理力争,保住了太子,因此,对吕后和太子都算有恩。刘邦是想借他的面子保全戚夫人母子。
其次,刘邦曾在《手敕太子文》中嘱托太子刘盈:“我重病缠身,使我担心牵挂的是如意母子,其他的儿子都可以自立了,怜悯这个孩子太小了。”刘邦虽然觉得刘盈不像自己,但他知道刘盈为人心善,希望他能够成为阻挡吕后行凶的第二道屏障。
最后,刘邦病得厉害的时候,心里依然牵挂着戚夫人母子的安危,听到有人说樊哙受吕后指使,会在自己死后,带兵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如意。他很生气,马上命令让陈平和周勃去杀掉樊哙。
由此可见,汉高祖刘邦曾不知采取过一个措施保护戚夫人母子,但可惜,在他死后,吕后迅速掌握了国家的权利,而且,没卖给任何人面子,包括惠帝刘盈。而刘邦生前的这些措施都没有奏效!
其实作为帝王,最难处理的就是家事。在刘邦发达之前,吕后真称得上贤妻良母;而戚夫人在得宠的时候,确实也多次哭哭啼啼逼刘邦废太子立如意。而后面的结局是因为太子未被废掉,假如太子刘盈被废。那吕后不见得就比戚夫人下场好。
刘邦死前为什么不采取足够的措施保护戚夫人?
刘邦临死前用了四个措施力保戚夫人不死。但刘邦没料到吕后手腕这么狠辣无情,戚夫人那么任性无脑。
刘邦想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替代吕后生的儿子刘盈,遭到群臣反对。
刘邦深知吕后的秉性,不会放过戚夫人母子。为了保护戚夫人母子,刘邦采用了四道保护措施。
一是将戚夫人所生之子刘如意,由代王改封为赵王。虽然刘如意年纪尚幼,但刘邦在世时,就已安排刘如意到赵国封地就职,远离京城,以避免吕后的迫害。
汉初时的赵地与战国时期的赵国在疆域上大体相当。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势力最为强横,秦国和六国的战争,主要是秦赵之战。
也就是说赵地在汉初时在所有封国中,无论军事和经济是最为强大的。
刘邦把戚夫人的儿子封为赵王,吕后想动赵王,考虑到赵国的强横,心中必有所忌惮。
只要赵王如意不死,戚夫人自然无恙。
二是刘邦让周昌到赵国当国相,辅佐赵王如意。
周昌为人耿直,在朝中声望高。而刘邦在朝中讨论要改立太子时,周昌第一个跳出来激烈反对。吕后知道后,对周昌“泣而拜之”。周昌对吕后有大恩,即使周昌以后所为有背于吕后,吕后也不会为难他。
三是交代儿子刘盈当了皇帝后,一定要善待赵王如意,好好保护他。
四是刘邦在临死前命陈平和周勃杀了吕后的妹夫樊哙,让周勃接替樊哙的兵权,以消弱吕后的势力,让吕后不敢为所欲为,间接起到保护戚夫人的作用。
第四条保护措施由于陈平没有严格执行而被消解了。当时,虽然解除了樊哙的兵权,但没有杀死樊哙,刘邦死后,樊哙又重掌兵权。
在这四条措施的严密保护下,刘邦死后,吕后还是有所忌惮的,不敢过份为难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只是将戚夫人关在永巷舂米,也没有杀赵王如意。
坏就坏在戚夫人不肯低头。自己最大的靠山刘邦不在了,西汉已是吕后的天下。此刻戚夫人但凡有点脑子就应接受吕后的惩罚,忍下一口气,以保全自己和儿子不受伤害。
戚夫人不但不忍受,心中还愤愤不平,公然在永巷唱起怨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意思是,我儿子是赵王,而当母亲却成为阶下囚。每天从早到晚幸苦春米,死亡随时会来临。我与儿子相隔三千多里,找谁去告知我儿,让我儿来救我出苦海。
在吕后看来,你戚夫人这不是明明要唆使自己的儿子起兵造反么?
这还得了!本来吕后是想放戚夫人母子一条生路的,听到了戚夫人的《舂歌》后,杀心顿起。
因为刘邦的防护措施,吕后不敢公然派人去赵国刺杀赵王,只得下召要赵王如意回京,找机会除去赵王。
这时刘邦的防护措施起作用了。周昌拒不执行,而且公然对吕后的使者讲,吕后与戚夫人有怨仇,召赵王回京的目的就是要迫害赵王。
吕后派了三次使者去催赵王进京,都被周昌拒绝了。
吕后只得召周昌入朝,你周昌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赵国国相,总得回朝述职吧。这个理由周昌无法拒绝。
而周昌离开赵国后,吕后的使者又来到赵国宣赵王入京。没有了周昌在身边,赵王如意架不住了,只得入京。
汉惠帝刘盈知道赵王如意要进京后大惊失色。想起父亲的嘱咐,赶忙派人在赵王来京的路上将赵王接入皇宫。并且让赵王如意和自己同吃同住,寸步不离。
只要赵王安全,吕后也敢过份难为戚夫人。
百密一疏。一天,汉惠帝起早外出打猎,赵王如意毕竟还是个小孩,贪睡,没有跟着汉惠帝出去。
吕后安排的人趁这个机会将赵王如意毒杀了。
赵王如意一死,戚夫人的灾难来了。
吕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丢在侧所里,像猪一样拱动。
刘邦对戚夫人层层保护措施,被吕后一一破解了。戚夫人生不如死,以凄惨下场,而吕后背上了天下第一毒妇的恶名。
南朝王子刘子鸾因被父亲宠爱,太子刘子业心生不满,将其杀害。刘子鸾被兄长杀害时年仅九岁,死前留下凄凉的一句话:
愿身不复生帝王家。
唐朝诗人白居易巜后宫词》有云:
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
在封建体制权力这个魔障中,刘邦想保护自己的爱姬和儿子不死,即使费尽心机采取了多种措施也是无济于事的。
封建专制不除,皇权角逐不息,王室骨肉相残的惨剧就会轮番上演。
刘邦死前为什么不采取足够的措施保护戚夫人?
实际上,在刘邦决定放弃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时,他就已经料到戚夫人必死无疑!
要保护戚夫人只有两种方法,或让刘如意即位,或杀了吕后。但是为了保住汉朝江山,这两种方法都不行,牺牲戚夫人,是刘邦做出的最无奈妥协。要说吕后和戚夫人的矛盾真的是由来已久。
我们现在无法考证戚夫人到刘邦身边的具体时间,史书上只记载是刘邦为汉王时,得到了定陶女子戚夫人。
定陶在山东,刘邦的封国汉国是在褒中(今四川一带),当时关山险阻,栈道都被刘邦烧毁了,所以他必然不是屈居褒中之时得到的戚夫人,而是在重新出兵与项羽争夺天下之后才将美人收入帐中。
这个时间点就很有意思了。
因为在楚汉战争中,吕后可是吃了大苦头的。刘邦乘着项羽平定齐地叛乱之时夺取了他的大本营彭城,结果项羽杀回来,刘邦的父母和吕后都被项羽所擒。
刘邦本人带着他跟吕后的一双儿女刘盈、鲁元公主仓皇出逃,途中刘邦嫌马车速度慢,为了活命几次把儿女推下车,多亏驾车的夏侯婴救回。此后,项羽以刘邦父母和吕后的性命威胁刘邦,他也不为所动。
这些冰冷的事情,对吕后的打击恐怕相当大。我在项羽军中做人质,我的儿女被你当累赘一样扔掉,你倒好,转身就收了个戚夫人,重回温柔乡中,你把我当成什么了?
恐怕就是在这番经历后,吕后真的心灰意冷了。她把原本的贤良淑德抛诸脑后,取而代之的,是要尽一切力量保住自己及儿子刘盈的利益。
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戚夫人生下了一个儿子刘如意。
刘邦之前只有两个儿子,长子刘肥是刘邦在老家时和曹寡妇私通所生,不招待见,问题不大,次子就是吕后的儿子刘盈。现在刘如意降生,他母亲又是刘邦的新宠戚夫人,对刘盈的地位势必构成极大的威胁。
戚夫人不是个省油的灯,虽然当时刘盈已经正位东宫,但她仗着刘邦的宠幸,多次撺掇刘邦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刘邦本就不喜欢刘盈,觉得他生性懦弱,不像自己,加上吕后年老色衰,心中的天平自然向刘如意倾斜。虽然周昌、叔孙通等大臣都极力劝谏,刘邦还是时刻想着扶刘如意上位。
感到危机的吕后无奈求助于张良,张良给她建议,请来刘邦一直想请却请不到的前朝隐士商山四皓出山。刘邦看到此四人都支持刘盈,从此放弃了改立刘如意的念头。
其实,刘邦心里清楚,“商山四皓”站队刘盈,证明的不是刘盈的能力有多强,而是他所代表的政治势力已经成为主流。
当那四个苍髯皓首的老者站在刘盈身后时,刘邦看到了“人心”。这是隐士的人心,是百姓的人心,更是朝中势力的人心。之前周昌、叔孙通、张良等人的劝谏历历在目,现在吕后又施展了自己的高超手段。这让刘邦彻底明白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动不得!
既然刘盈必须是太子,是将来的皇帝,那吕后就必然会成为皇太后。后宫再没有戚夫人的一席之地。还能想办法保住戚夫人吗?
答案是否定的,刘邦对于戚夫人只能放弃。
开头说过,吕后和戚夫人早就势成水火。吕后的心狠手辣又是出名的。除了改立刘如意为太子之外,刘邦唯一能保住戚夫人的方法就是杀掉吕后。
可是他做不到!不是因为什么夫妻情深,而是因为杀了吕后,就没人能保护刘盈,也就无法保证自己建立的汉朝江山永固。
有一点非常明确,刘邦是根本不信任大臣们的。他和吕后联手除掉了以韩信、彭越为代表的异姓诸侯王。
而到了晚年,刘邦对大多数的朝臣都持有怀疑态度。这才有了白马之盟,刘邦与群臣盟誓,非刘氏称王、非有功封侯者,天下共诛之。这就是要群臣互相监督,再加上“举头三尺有神明”,让他们产生心中的畏惧,不敢造次。这其实就是极端不信任大臣们。
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刘邦更是疑神疑鬼,连当年鸿门宴上拼命救自己的樊哙都怀疑,当听到谣言说樊哙造反,二话不说就派陈平去杀他。这种情况下,他又怎么可能指望大臣们去捍卫汉朝江山呢?
大臣们不可信,儿子又懦弱,最后能依靠谁?只有刘盈的亲生母亲吕后啊!
所以,即使刘邦早就不爱这个糟糠之妻,还是不得不做出妥协,将最高权力赋予吕后,只有母亲才会全心全意对儿子,只有吕后掌权,才能保住刘盈的皇位、汉朝的江山。
而一旦吕后彻底掌权,刘邦就算做再多的事情去保护戚夫人,还能起什么作用呢?
留下遗诏,吕后可以不遵守。派人保护,又有谁敢反抗吕后的权威?最重要的是,戚夫人是后宫女子,而吕后是后宫之主,任何外臣都没办法插手后宫的事情,你又能找谁去保护戚夫人呢?
刘邦唯一能做的,就是派遣正直的大臣周昌到赵国,在赵王刘如意身边相国,充当贴身的“保镖”。
可即使如此,最后刘如意还是被吕后设计入朝中毒死了。更何况身处后宫的戚夫人,直接处在吕后眼皮子底下,真的无人能够保护她了。
刘邦在放弃改立刘如意为太子之时,与戚夫人相拥而泣。戚夫人起舞,刘邦作歌,宛若生离死别。那一刻,刘邦已经知道,戚夫人总有一天会被吕后害死了。
果不其然,刘邦一死,戚夫人就被囚禁永巷,最终被砍掉手脚、挖掉双眼、熏聋双耳、灌入哑药,成为“人彘”,在厕所中悲哀惨死,也是可悲、可叹。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