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真的没能力,只是摘桃子?
世上哪有那么多桃子给你摘?就算有,恐怕大多数人不光摘不到桃子,还被扎得一手血。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就像一场接力赛,六世七君,少了哪一棒都不行,更何况最后冲刺的秦始皇?
从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到秦始皇,如果非要排出个大小王,个人认为,秦孝公最重要,惠文王与秦始皇难分上下,他们是秦帝国缔造,最重要的伟人。
表面上看,秦始皇占尽便宜,前六任君王已经替他把底子打好,六国基本被打得只剩一口气,他只需要捡桃子就行。甚至当了秦王后,前十年吃干饭,有人替他打点家业。统一过程中,祖上留下的文臣武将一大堆,他这个王位白痴都能坐。
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看问题不能看表面。
接管王权的惨烈斗争,彰显了秦始皇卓越的政治才华秦始皇12岁即位,20岁亲政,29岁发动统一战争,38岁完成统一大业并称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从这组数据,产生两个疑问:秦始皇为何直到20岁才亲政?又为何九年后才发动统一战争?
我们光看到秦国对外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威慑力,可是很少注意到秦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其实,秦国的强盛,首先来自于内部的变革。商鞅变法之后,掣肘王权的宗法势力被剪除,王权独裁和中央集权,使秦国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可是,新问题也随之而来。
什么问题呢?新兴政治势力对王权的分化。
王权不等于谁顶着王冠的那个人,而是要看他那把龙椅,是建在石基上,还是沙滩上,还是火山上。通俗来说,就是主流的政治势力,与王权之间的平衡关系。
从秦孝公干掉老秦宗法势力后,王权相对独立,但是从昭襄王时期开始,以芈八子、魏冉为首的“楚派”势力,逐步占据了政治核心地位。到庄襄王时期,为了打压“楚派”势力,嬴异人刻意培养了吕不韦这个毫无政治根基的商人。
秦始皇即位时,又形成了嫪毐和成蟜两派势力,他们与吕不韦势力、楚派势力和宗室势力之间,展开权力斗争。
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就是庄襄王在位时间太短,旧势力被打倒,新势力纷纷冒头,秦始皇年幼,无力整合各派政治势力。
从这个视角,我们能否看清秦始皇亲政前后的几个大事件呢:成蟜反叛事件、嫪毐作乱时间、赵太后幽居事件和吕不韦自杀事件。
一句话就可以说清:这是秦始皇利用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借助失势的宗室势力,铲除了掣肘王权的“四大天王”。从那时候起,秦始皇才真正掌握了权力,才建构起一套以他为中心的权力机构。
十几岁的小青年,扳倒了四派势力,成功摘掉傀儡帽子,这种政治才华,你敢说他是摘桃子的人?
统一六国的路途不平坦,军事、内政、外交缺一不可其实昭襄王时期就具备了灭六国的军事实力,可是直到庄襄王,为何连一国都灭不了?理由很简单,兼并之路并非单凭军事实力,而是军事、政治和外交,多方面的综合。
秦始皇亲政后,用了九年的时间做准备,首先他启用了两个人,军事上用尉缭子,政治上用李斯,制定了兼并战争的三大原则:延续远交近攻,先近后远,先弱后强;对敌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结合,收买投降派,剪除强硬派;灭国顺序先韩赵,再魏楚,次燕齐。
围绕这三大原则,秦始皇启用了一批新锐将领,又派出大量的说客和间谍,国内大量筹备军需和征兵。
秦国在战争中的动员工作,形成强有力的系统性制度保障,就始于秦始皇。这是一套缜密的工程,缺失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形成相互支撑。
我们可以看到,桓齮攻赵,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李信伐楚,二十万大军惨败,但是都丝毫没有影响战争进程。当年昭襄王时期,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兵围邯郸,都不能灭赵。可见秦始皇对灭六国战争的艰巨性,作了多么充分的准备。
与之前的战争相比,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不是局部的,而是立体化的,细致入微的。作为战争的总指挥,倘若秦始皇不具备运筹帷幄,决策千里的能力,怎么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从王到皇的一字之差,是两个历史阶段两种政体的分水岭秦始皇最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并不是因为他第一个穿龙袍,坐龙椅,称皇帝,而是他创建了帝制,并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
可能有人要问,帝制跟以前的“王制”有差别吗?不就是称呼不同嘛!
我告诉你,即便秦始皇依然沿用“王”的称号,他也是千古一帝。因为帝制跟以前的封建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政治制度。
中国的政治体制,从古至今,一共经历了部落邦联制、封建制、帝制和民主制四个阶段。西周以前叫邦联制(和部落联盟制),周朝是封建制,从秦朝到清朝都叫帝制,民国以后叫民主制。
这四个阶段的变化,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天翻地覆。封建制社会叫等级社会,每个人从一出生,就被划入终生不变的等级中,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前四个也叫贵族。
假如你命好,生在贵族之家,那跑你满肚子稻草,你也是高官厚禄。假如你是平民,一辈子不能从政,只能埋头出苦力,用血汗钱供养贵族。假如你很不幸身为奴隶,对不起,你祖祖辈辈都只能是奴隶,是贵族的私产,即便是满腹才华,明天就可能被当作祭祀品杀了。
帝制社会则不同,除了皇帝一个人有特权,剩下的都叫平民,或者叫“编户齐民”,每个人都有从政的机会,消除了身份固化。从那时候起,士族阶级开始走向历史舞台,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当然,帝制相对于封建制还有很多优点,不一而足。总之,我们要很清楚一点,秦始皇创造了历史,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他把商鞅变法的成果,以国家机器的形式,转化成新的政治体系。
你还认为,“帝”和“王”只是文字游戏吗?你还认为秦始皇是“摘桃子”的人吗?
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真的没能力,只是摘桃子?
秦始皇没能力?统一以后的各种中央集权措施不是秦始皇制定的?征南越,北抗匈奴不是秦始皇的战略吗?难道中国最伟大的人在词中特意提秦皇是随意一提吗?
个人感觉脑子是个好东西。就算是摘桃子也得踮起脚来吧。
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真的没能力,只是摘桃子?
《莲华经》说,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昙花一现的美丽来自无尽黑暗的承托。正如秦始皇短暂而辉煌一生是秦人祖先500年含辛茹苦,韬光养晦,忍辱负重的浓缩。桃子熟了,为什么不摘,等它烂吗?
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真的没能力,只是摘桃子?
正如明朝李贽在《藏书·世纪列传总目》中的评价“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在中国历史上的四百多位帝王之中,如果要评选出一位“千古一帝”的话,非秦始皇莫属。然而,却又有人认为,秦始皇统一天下不过是“奋六世之余烈”而已,自身能力其实并不突出,这显然是对秦始皇的历史贡献了解的太过片面,其被称为“千古一帝”、“祖龙”并非毫无道理。
在终结乱世统一天下方面,秦始皇的确吃到了祖先福利如果只讨论终结乱世、统一天下这个历史贡献的话,秦始皇的确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言,乃是“奋六世之余烈”,毕竟早在秦始皇继位之前,历经数代秦君的努力,秦国早已确立了对山东六国的绝对优势。
在刚刚进入战国时期之际,秦国还只是个西陲小国,相较于山东六国来说极为贫瘠和落后,更是遭受到强邻魏国的极大威胁。直到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之后,为改变秦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大胆任用商鞅推行变法,历时二十余年变法大成,为秦国之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制度优势。
秦孝公之后秦惠文王嬴驷继位,虽然其即位之初便处死了商鞅,但却将其变法后的制度沿袭了下来,并彻底清除了内部的反对势力,使得商鞅变法的成果得以在秦国开枝散叶。对外则通过合纵连横,东进攻魏、灭蜀败楚、伐取义渠等,消除周边威胁的同时,扩大秦国疆域,秦国自此开始真正走上崛起之路。
嬴驷之后秦武王嬴荡继位,其在位时间虽然不长,却也通过攻拔宜阳,为秦国东出打下了一个桥头堡。秦武王之后,秦昭襄王嬴稷继位,这位在位长达五十六年的秦王,先后战胜韩国、魏国、齐国、楚国,之后更是在长平之战中大败战国中后期山东六国唯一的强国赵国,更为重要的是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一举奠定秦国一统六国的基础。
秦昭襄王之后,秦孝文王赢柱继位仅三天便暴毙,其子秦庄襄王嬴子楚继位,其在位虽然仅有三年,却也攻灭东周(公国),迁东周公于阳人聚,彻底铲除了周王朝的最后残余势力,并继续蚕食三晋,夺取大片领土。
如上所述,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历经数代秦王的努力,山东六国早已被削弱的不成样子,即使合力也并非秦国对手,秦国统一天下可以说已经是大势所趋,只是时间问题。如果仅从统一天下的角度,秦始皇的确算是摘了历代秦王的桃子。
秦始皇的真正功绩在统一之后,影响力几乎贯穿后世两千年如果说秦始皇统一天下是终结了一个旧时代,那么他统一天下之后的所作所为,则无疑是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而其所指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对后世两千年的封建王朝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这些才是秦始皇的真正功绩。
1、废除分封制,推行集权统治。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国朝堂曾经针对如何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展开过讨论,其中丞相王绾等人建议继续推行分封制,而廷尉李斯则建议全面推行秦国的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统治,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此后,秦国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八郡),郡下设县,其中各郡、各县官员由中央朝廷直接任免,如此一来便使得君主的权力直接深入到了秦国各地。秦始皇的这种集权统治模式,可以说让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并就此延续长达两千余年,一直持续到了清朝末期,而秦国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直到明清时期才真正被取代。
2、打破文化壁垒,统一思想文化。历经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和战争,东周名义上还是个统一的国家,但实际上早已是四分五裂,尤其是文化思想方面,不仅各国截然不同,且已经形成了极为深厚的文化壁垒。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通过法令的方式,开始全面推行律法、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各方面的统一。而为了打破各国间的文化壁垒、确保文化统一,秦始皇先是尝试接纳融合各国文化,失败之后则不惜采取“焚诗书”的方式,强行推行文化统一。虽然秦始皇推行的全面统一,尤其是文化方面的统一引起了社会极大的恐慌,却也成功打破了各国间的文化壁垒,为汉朝以后文化思想的统一打下了基础,而这则是形成统一民族观念和大一统思想的根本保障,也是我国得以源远流长的文化基础。
3、改革官僚制度,创立三公九卿制。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也能先后推行变法,对官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但这种改革却并不彻底,山东各国仍保留着一定分封制特色,氏族的特权仍然很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则建立了全新的三公九卿制度,虽然由于当时并未诞生全新的官僚选拔机制,导致这一制度存在着巨大的漏洞,但三公九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显然极大,无论是汉朝对该制度的继承,还是隋唐以后的三省六部制,其实都是以三公九卿制为蓝本发展和改革而来的,其背后均能找到三公九卿制的影子。
4、改革土地制度,推行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持续提高,曾经的井田制已经逐渐走向崩溃,但山东六国由于变法并不彻底,导致土地仍然普遍掌握在卿大夫手中。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秦始皇下令开始在秦国全面推行“黔首自实田”制度,全面废除井田制等各种土地制度,标志着土地私有化制度的全面确立,自耕农经济就此建立。该制度同样影响了秦朝以后的两千余年,历代王朝皆对该制度进行了继承。
5、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二十等爵位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便已经开始走向崩溃,但由于山东六国的变法和改革均不彻底,导致贵族的权益仍然得以一定程度的保留。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秦国才从法律层面真正废除了世卿世禄制,贵族权益被彻底废除,转而推行秦国的“二十等爵位制”。此后,汉朝对秦国的“二十等爵位制”予以了继承,并对后世的爵位制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6、扩大领土范围,南征百越北征匈奴。作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两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南征百越之战历时长达五年(前219年至前214年),在付出了多达三十多万军队的代价之后,将东瓯、闽越和岭南土地全部纳入治下,并设立闽中、南海、桂林、象郡等郡。而北征匈奴之战,则以蒙恬率军击退南下之匈奴,收复河南之地(河套地区),设立九原郡,并鼓励、迁徙民众移居边地。两战之后,使得中原王朝的统治区域真正走出了黄河、长江流域,岭南和河套地区自此之后开始成为中原王朝的固有领土。
以上种种,才是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真正贡献,而他所开创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无疑对后世王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事实上我国历史也正是以秦朝为分界线,从封土建邦的封建王朝开始真正走入帝国式的封建王朝。
正如前文所说,如果说秦始皇统一天下是终结了一个旧时代,那么他统一天下之后的所作所为,则无疑是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秦始皇统一天下虽然有历代秦王带来的优势,尚且无法完全体现出他的能力,那么开创一个新时代的种种,难道还不能说明这位伟大帝王的能力吗?
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真的没能力,只是摘桃子?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秦统一六国,是秦历代君主努力的结果,只要有一个懈怠,秦都不可能统一天下,秦始皇赢政也是其中更努力,更奋发的一个,秦统一六国秦始皇功不可没,彪炳千古。
将星云集、民风彪悍、英勇善战的赵国,强大富庶的齐国,地大物博的楚国,称霸一百余年的魏国,他们为什么不能统一中国,不能出一位摘桃子的君主?就是他们出了不肖子孙,断送祖宗创下的基业。
秦国自从襄公立国以来,一直算不上强大富庶的诸侯国,直至秦穆公时成为“春秋五霸”,但那时秦国的霸主确切地说也只是西戎霸主,因为当时强大的晋国是他无法东进的巨大障碍,当时的秦国靠的还是与晋联姻,所以才有“秦晋之好”这一典故。
战国初年,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就是魏国,战国也就两百多年,魏国做霸主就做了一百多年,可是强不过三代,到魏惠王时,他志大才疏,刚愎自用,失去良将吴起,启用庞涓,经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终结了霸主地位。
赵武灵王时,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使赵国迅速崛起强大,是当时唯一能与秦抗衡的诸侯国。可是他晚年却要传位赵惠文王,自号“主父”,沙丘宫变,他活活饿死宫中。到他的孙子悼襄王赵偃,宠幸倡后,废长立幼,立倡后所生公子迁,赵迁行为不正,听信谗言,重用郭开,诛杀良将李牧,司马尚,自毁长城,赵亡国。
齐国是周朝最早分封的诸侯国,在长达八百年的周朝,齐国一直实力不容小觑,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齐国都是佼佼者。富庶强大的齐国军队虽不是最勇敢善战,但齐国的军事家最多,善于作战布置。当时把魏国从霸主位子推下去的就是齐国。齐威王齐宣王时,齐国非常强大建位稷下学宫,召集天下精英,在这里成立最早的社会科学研究院。但正因为齐国的富有,才导致贪图享乐的多,至齐闵王时,他好大喜功,张狂又没本事,后来战败逃亡后被杀。齐闵王就与魏惠王一样,大好的基业就是断送在他们这些无能之辈手中。
楚国,自春秋以来,楚国疆域辽阔,地大物博,华夏大地,楚国就占七雄一半。但战国以来,楚国没有一次真正的改革,只有吴起入楚后在楚悼王的支持下有一次改革,楚悼王一死,吴起就被楚国贵族乱箭射死。楚怀王时爱国诗人屈原也想改革,受到靳尚、郑袖诬陷,再加上张仪的鼓捣,屈原被流放,楚怀王也被骗入武关,客死秦国,楚国的国君是一代不如一代。
韩、燕弱小,根本没有一统天下的可能,燕国八百年间唯一的的一次亮点就是燕昭王筑黄金台,重用乐毅,联合诸侯进攻齐国,打下齐国七十座城池,燕昭王一死,这些立刻成了泡沫。
所以秦国能统一中国,是秦历代君主就像上足了劲的发条,一直向前冲没有懈怠,从秦献公以来,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昭襄王,基本上把诸侯打的没有还手余地。建功立业是高祖曾祖的事,那么打扫战场,收拾残局就是赢政的事。但如果赢政不是励精图治的君主,会不会重蹈魏惠王、齐闵王之类的覆辙?或者会延迟统一六国的步伐?
秦能统一天下- 崇文尚武,志存高远。
- 法律严明,没有昏君。无能之人被淘汰,有的君主即便在位时间短,建功少,但也努力在向统一中国的道路上迈进,奋斗。
- 广用客卿,唯才是举。
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真的没能力,只是摘桃子?
题主说的“那么多人”,应该就是一些捧着键盘指点江山的键盘侠。跟秦始皇比起来,他们实在是不值一提。
秦始皇投胎投的好,龙种。但是,他跟其他生在富贵窝里面的皇子不同,他从小就生活在危机四伏的敌国(赵国)。他的父亲秦异人本来也是被送到赵国当人质的。也是因为两国交恶,秦异人在赵国过得很潦倒。两国一打仗,秦异人就有被杀的风险。
卫国商人吕不韦看上了秦异人,向他押宝,送了很多财宝外加一个姬妾(赵姬)给他。这个姬妾就是秦始皇的母亲。后来,秦国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王要杀秦异人。秦异人在吕不韦帮助下逃到秦军驻地,这才回到秦国。
注意,秦异人自己一个人跑路的,秦始皇和他母亲还留在赵国。两国如此交恶,秦始皇自然没有啥好待遇。而且,秦始皇的母亲生活也很浪荡,很让秦始皇伤自尊。《寻秦记》中,对少年秦始皇的境遇描述的并不夸张。那时候的秦始皇真的就如“丧家之犬”一样,能活着就不错了。
试问,键盘侠小时候有几人遭受过这种苦难?谁经受过这么大的压力?
秦始皇懂得忍耐,也很聪明。13岁的时候,转机来了,他当了秦王。
但是,朝中各方势力都不是简单:丞相吕不韦把持朝政;母亲赵姬又扶持出嫪毐一支势力;还有祖母为首的楚国势力。他一个13岁的孩子真不好对付。键盘侠在这个年龄,还为考试不及格上愁。
秦始皇选择隐忍:你们大人随便玩,我等!就是他母亲给他生了两个弟弟,他也不动手。一直等到他21岁举行冠礼,先杀嫪毐和两个私生子,再放逐吕不韦。然后,笼络秦国老贵族,重用尉缭、李斯等新人,组建自己的班底。
试问,键盘侠们有这个政治头脑吗?21岁时,你手下管理者多少员工?
秦始皇推行的统一战略,也是充满智慧。秦始皇当政时,秦国经过五六代人的努力,确实已经成了最强霸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秦国拥有“无脑平推六国”的实力。毕竟,大家都是冷兵器,并没有武器代差。六国群殴秦国的话,秦国也打不赢。
总之,打仗,还是要动脑子的。什么时候打,先打谁?怎么安抚住其他邻国,让他们别出手?这都是要动脑子的。
在“远交近攻”和“先弱后强”的原则下,秦始皇还考虑到了楚国对秦国的影响。秦国和楚国多有联姻,著名的宣太后芈月就是楚国人。出任秦相的昌平君熊启(秦始皇的表叔),也是楚国势力。秦始皇把楚国放在最后,制造秦国只想统一北方的假象,迷惑楚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开创帝制,加强中央集权,整顿经济和文化,也都是前无古人的壮举。就魄力来说,秦始皇也当得起千古一帝称号。
总之,秦始皇虽然是“奋六世之余烈”。但是,并不意味着秦始皇就是“摘桃子”的。他的能力,绝对超出常人。
(文|勇战王聊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