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搞郡县制,为何秦始皇搞亡国了,刘邦搞却落地生根了?
秦朝灭亡不是郡县制的错,西汉落地生根,也不仅仅是郡县制的功劳。一个王朝能否生存,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农民最低的生活保障,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二是上层政治势力均衡,以保证皇权的集中。
以上两点,一个是王朝的统治基础,一个是政治基础,其中一个出现问题,就会爆发危机,两个都有问题,基本上就玩完了。郡县制是实现以上两个条件的工具,不是结果。
统治基础在秦汉两朝的作用力农民阶级做不了改朝换代的主导力量,这一点已经被公认,可是别忘了一个事实:每一个王朝的覆灭,都从农民起义开始!
原因就是中国是农业社会,土地和农民是统治阶级的命根子,他们创造了那个时代八成以上的社会财富。而这个阶层却又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对统治阶级的需求,停留在守住生理需求的最低限度。
当占有社会九成以上的农民,连生理需求都得不到保障时,猫就变成虎,他所爆发出来的摧毁性,足以排山倒海。这就是明智的统治者,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原因。
秦王朝的灭亡,恰恰就是因为超出国力承受水平,压榨农民的生理需求,来满足皇帝个人的好大喜功、穷奢极欲。
本来秦兼并六国后,天下处于满目疮痍的状况,即便是富庶的秦国本土,历经长期战争负担,也需要休养生息。可是秦始皇修长城、修陵园、筑驰道、直道、建皇宫、造别苑,又四处征伐开疆拓土。
他花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于农民,他动用的每一个兵员、役夫,也都是农民,双重挤压之下,农业生产的摧毁,和农民的破产就成为必然。
西汉成立之初,情况远比秦朝还要糟糕,连刘邦乘坐的马车,都找不出四匹一样颜色的马。汉帝国度过危机的办法很简单,以黄老治国,休养生息。不去搞形象工程,也不允许统治阶层奢华浪费,甚至对匈奴的欺负都忍气吞声,闷头发展经济,让老百姓活下去。
荒芜的地,谁开垦就是谁的,还有免税政策。流民就地安置,政府配给基本生活和生产资料。少征民役、兵役,保证足够的劳动力用于农业生产。降低赋税,助力农业生产的加速度。
从汉惠帝、吕后,到汉文帝、汉景帝,一直秉持这个基本国策,所以老百姓很快得以安定,社会动乱之源消失,还创造了中国帝制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政治基础在秦汉两朝的作用力农民起义是自下而上的动乱,皇权分裂则是自上而下的乱源,引发这个危机的,是上层政治势力与皇权之间的均衡性。
人们对政治权力的理解,往往有两个极端。一种认为,屁股坐在龙椅上就是一言九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不听话就杀谁。另一种观点认为,权臣握着兵符,随时可以把皇帝扔进垃圾堆。
其实你要是跟政治家谈权力,人家肯定一脸委屈:我哪有什么权力,拼着老命拉拢同盟,跟反对周旋而已,皇帝也一样。
权力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平衡,他们各自抱团,对付异己分子。假如皇帝能做到团灭大臣们的势力,他就是独裁者,如汉武帝。假如大臣们的政治势力,压过皇权,皇帝就是傀儡,如南北朝时期。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与王权制衡的势力是宗室,即所谓的老秦贵族。商鞅变法后,王权走向独裁。这种以秦法为运行规则的一元制政治结构,摆脱了政治上的复杂性,也带来一个更大的问题——结构性失衡。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取“吏治”模式治理天下。通俗讲,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不需要建构管理模式的“工程师”,只需要按章办事的“技术员”。所以,在秦朝只有一种人吃香——懂法律的吏员,其他研究经史子集的人都不需要,书,烧掉,人,坑掉。
于是权力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失去了制衡的皇权,失衡不可避免。其实秦末的义军力量并不强大,完全可以平息,是秦王朝上层的混乱,掐掉了自己的生路。
赵高乱政,在后来的历朝历代都是不可思议的,他本人没有政治基础,却凭借胡亥的信任,轻松窃取皇权。李斯等大臣,因为不能形成政治势力,单打独斗,根本不是假借皇权的赵高的对手。
所以,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秦王朝,被赵高凿沉!
西汉则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是由皇权与多股政治势力,相互支撑的体系。建国后,刘邦消灭了异姓诸侯王,留下了功臣势力、外戚势力和宗室势力三股力量,形成与皇权之间的平衡作用。
有人认为,吕雉大肆提拔吕氏是一种狭隘,其实这是刘邦生前的刻意安排。我们发现,正是吕氏势力,才遏制了功臣势力一家独大对皇权的威胁,又因为功臣势力和宗室势力的存在,阻止了外戚势力取代皇权的可能。
这种政治结构虽然很复杂,对皇权有制约作用,同时也保证皇权不被某一股势力架空,反而形成了皇权的重心地位。
后来的诛灭吕氏、七国之乱等重大事件中,皇权始终能处于中心,游刃有余于各派势力,难道不是结构性优势所致?
郡县制在秦汉两朝的作用力由此可见,秦朝的灭亡,无论在统治基础还是政治基础上,都失去了基本的稳定态,而西汉则双丰收,两道防洪堤筑得很牢固。
那么,郡县制对二者的政权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选择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是分封制结构破产后,帝制社会必然的选择。分封制带来的是宗室势力与皇权共享天下,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这是周王朝衰败的根源。郡县制则摆脱了宗室势力蚕食皇权的痼疾,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可问题是,选择郡县制,不等于皇权独裁一个选项,它只是实现皇权相对独立性的工具,而不该成为独裁统治的帮凶。
秦朝的郡县制,让农民摆脱了封建领主的盘剥,可是却又让他们陷入皇权更残酷的“刮地皮”。封建领主虽然把农民当家畜,但是至少保证了他们的生存底线,毕竟奴隶的死亡就等于奴隶主的财产损失。
秦朝郡县制下的农民,表面上获得了人身自由,甚至有了自己的土地,有了政治权力,可事实上,他们要尽的义务,却远超他们的承受能力。
秦朝郡县制干掉了宗室势力,可一元制政治,又让皇权走向为所欲为的危险境地。顺,则贪欲难抑,逆,则孤家寡人,所以它的灭亡是加速度的。
西汉从建立之初,就对秦朝的灭亡原因高度重视。天下统一之处,陆贾以“马上能治天下吗”敲醒刘邦,从那时候起,儒生势力就开逐步进入国家治理的中心。
刘邦的自觉转型,才有了以“智库”代替“秦法”的局面,也才有了在郡县制结构上的分封制补充模式,从而诞生了多派政治势力共生的稳定政治环境。
所以,秦王朝的二世而亡,错不在郡县制,西汉的生根,也不全是仰仗郡县制。郡县制只是政治结构重塑的工具,两个基础才是政权生存的基本要素。
同样是搞郡县制,为何秦始皇搞亡国了,刘邦搞却落地生根了?
秦朝灭亡,是因为搞了郡县制吗?恐怕不尽然吧!还有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不是纯粹的郡县制,大同小异。
况且,郡县制由来已久,并不是秦朝的发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把兼并来的土地,就划分了若干的郡县,以便于区分原来的国土。另外,也是为了加强行政管理,使之尽快变成自己的土地。须知,在哪个时代,土地和人口是社会最重要的财富。同时,更是最根本的生产资料,关乎着一个国家的立足与发展。由此可知,郡县制是诸侯兼并发展的结果,其目的还是为了土地和人口,以及相对应的霸权与地位。
到了秦统一天下的时候,为了统治的需要,郡县制大行其道。一是,把灭亡诸侯国的土地一律划分为郡县,实行朝廷统一管理的模式,形成中央与地方两个层级,地方服从于中央,且受中央节制;二是,北却匈奴七百里,南征百越,新设立了一些郡县,隶属于中央管制。自此,秦朝地方管理制度建立,天下也进入了大一统时代。时至秦被灭后,汉承秦制,沿袭了这一制度,并渐渐通行于历朝历代,奉为圭臬。
当然,秦朝的灭亡,除了它的残暴不仁之外,也有郡县制的后遗症。具体来说,秦朝郡县制实行的太彻底,导致地方实力虚弱,不足以应对随时发生的动乱。譬如,秦末起义云集响应,地方竟然不能及时、有效制止,导致起义宛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一发不可收拾。待朝廷军队来镇压时,起义军早已发展壮大,且避其锋芒了。因此,大大加快了秦朝灭亡的步伐,更方便了天下野心家的操弄,可谓有利有害了。
反观,汉朝就做的比前朝好了不止一点。首先,奉行“休养生息”政策,努力恢复社会生产。其次,践行“轻徭薄役”,减轻了“严刑峻法”,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最后,吸取前朝的经验与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以巩固汉朝统治,维护刘氏天下。更重要的是,相继铲除了异姓王,并订立了“非刘氏不可封王”的盟约,否则天下共逐之。如此,天下大定,刘氏有了四百年江山。
总之,汉朝设立郡县制,可以看做是过渡性的做法,与秦朝有所不同。待时机一到,立马“推恩令”分化之,可谓玩的一手好权术。同样是搞郡县制,为何秦始皇搞亡国了,刘邦搞却落地生根了?
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必然结果,是取代分封制最有效的国家及社会管理方法。
首先,秦不是因为郡县制而亡国。秦始皇一统天下,却强征暴敛,搞了几个国家级特大工程(比如:长城)利后人却不利国人,因而失去了民心的支持。导致天下纷纷反叛,秦国的江山就此断送。
秦朝的郡县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预演、试运行,还没有磨合好就被灭亡。
大汉初立,高祖刘邦搞得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双轨制。它给汉朝埋下了一个隐患。其中七国之乱差点颠覆了汉朝。
大汉帝国在国家及社会的管理实践中,切实看到了分封制对中央集权制的威胁,强力推行和实施郡县制,经过磨合以及强权暴力镇压,为郡县制夯实了牢固的基础。
首先,高祖以异姓不封王消灭了所有异姓诸侯王。又以刘姓宗室诸侯做藩卫保持中央王朝统治。文、景两帝紧跟步伐,进一步削弱诸侯王下,诸侯王实力再次大减。武帝雄略,颁布推恩令和收诸侯兵权,直接彻底地消灭了诸侯强大的根基,让分封制名存实亡。
同样是搞郡县制,为何秦始皇搞亡国了,刘邦搞却落地生根了?
秦亡于郡县制。
秦始皇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成法”可循,没有经验可遵,难度可想而知。以秦之强,一统天下用了十年,这就是第一的难处。
历史发展有快有慢,但不可超越。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是伟大创举,前无古人。这个伟大创举需要时间、需要历史反复证明,也就是说需要分封制与郡县制,复辟与反复辟的反复较量,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秦进行了第一次伟大实践,秦虽亡,而秦制传承2000多年,可以说,秦虽死犹生!
历史发展正是这样。秦亡,項羽因分封而亡。汉初吸取秦朝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一国两制),先是异姓封国被灭,再后来七国之乱,同姓封国被灭。直到汉武帝最终以“推恩令”终结了分封制。从秦始皇到汉武帝100多年间,郡县制与分封制,复辟与反复辟,可谓刀光剑影,你死我活。这就是历史,新生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
秦为郡县制付出的惨痛教训,汉承秦制,先郡国,后郡县,逐步剪除分封制。最终郡县制行2000多年,这就是历史。
同样是搞郡县制,为何秦始皇搞亡国了,刘邦搞却落地生根了?
一个新的事物要时间才能让人接受,要时间才能固化,时机不对、统冶者耐性不够.仅靠始皇的强威.自然“威”若不在,天下必乱.天下都没了,何谈制度.反观汉朝,用了几十年时间削藩 ,根除。时间太重要
同样是搞郡县制,为何秦始皇搞亡国了,刘邦搞却落地生根了?
不是秦始皇没能力,是他命太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