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李鸿章为什么把21岁的女儿下嫁42岁的三婚男人?
古代男人娶个隔代的小娇妻,很司空见惯,可是当李鸿章把20岁的女儿李菊藕,嫁给40岁的三婚男张佩纶时,却引得舆论界一片哗然,各种批评和讽刺的文字花样百出。今天的人也不解:以李鸿章的权势,什么样的乘龙快婿找不到,为何如此作践女儿?
不管当时的人如何冷眼看待这段婚姻,但有一点很幸运,李菊藕与张佩纶的后代中,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女作家。
李鸿章43岁时,才生了李菊藕这个唯一的女儿,因此他拿“小棉袄”当宝贝,在手上捂了二十年都舍不得撒手。张佩纶不光年届四十,还连“克”两位夫人。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一年张佩纶只是一个白丁,既无显赫家世,也无个人荣耀。
按常理,李鸿章择婿,要么找一个有前途的年轻后生,要么找一个显贵家族的子弟,即使要求两个条件必须都满足,以李中堂的身份,门外也可以排长队。张佩纶居然同时满足两个“反条件”!
于是,天下舆论大哗,各色口吐莲花,骂人不带脏字的“妙语”,甚至胡编滥造的东西,都蜂拥而出:
“有爱女年近不惑,犹闺中待字,因使执贽焉......张乃剃须纳采,由西席为东床。”——老李家老姑娘年仅四十,嫁不出去,老张刮光胡子装小伙,摇身变李老头的东床快婿。
“养老女,嫁幼樵,李鸿章未分老幼;辞西席,就东床,张佩纶不是东西。”——幼樵即张佩纶,西席、西床,是指张佩纶弟子的身份。
“篑斋学书未学战,战败逍遥走洞房。”——暗指张佩纶在中法战争中吃了败仗。
原来张佩纶也不是个等闲人,人家进士出身,官至督察院左都御史,早年曾入李鸿章幕府。中法战争前夕,他主张对法国用兵,援救越南,并以三品卿衔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
可是朝中的反对派多方掣肘,导致海防不能按张佩纶的意图布置,结果福建海师全军覆没。张佩纶成了战争失败的背锅侠,他被罢职流放。
在他被流放的第二年,第二任妻子病故。遭遇人生重大打击的张佩纶,结束四年的流放生涯后,得到了恩师李鸿章的温暖,再次得入幕府。从那以后,张佩纶对李鸿章以师礼事之,情同父子。
李鸿章为何将女儿嫁给张佩纶呢?
首先是李鸿章对张佩纶的欣赏张佩纶虽然很落魄,可是李鸿章对他很欣赏。张佩纶此人一身刺,特别反感那些空谈的清流派,他十年间上疏127件,三分之一是弹劾奏章,多人倒在他的奏章下。因此张佩纶在朝中深受嫉恨,多次被罢职。
张佩纶每一次倒台,都是李鸿章伸出援助之手。其实在外交上,他们俩人的思想存在很大分歧,可他们的精神世界却高度一致。比如反感清流派,李鸿章就公开骂翁同龢之流,说他们空谈误国。
李鸿章也积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替张佩纶谋求复出的机会,将他招为女婿,很可能也是想借自己的影响力,为他铺路。
其次是李鸿章不想让女儿嫁入豪门政治生涯中轰轰烈烈的李鸿章,骨子里却非常希望回到普通人的安静生活。张佩纶在他的日记里,记载了李鸿章的一次“生日宴”。
李鸿章66岁生日那一天,到场给他祝寿的只有三个人:夫人赵氏,女儿李菊藕,女婿张佩纶。李鸿章称之为“躲生”,不给外人参与他生日庆贺的机会,躲在家里与最亲的人,一盏清茶话情长。
人们都以为,豪门之间的婚姻,逃不掉利益的交换。恐怕就是出于害怕婚姻被利益绑架,李鸿章不愿意自己的独生女,纠缠于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场,想让她活得更纯粹一点。
李鸿章39岁领养了侄子李经方,41岁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李经述。人到中年才尝到人伦之乐,常年浸淫在权力场的李鸿章,对亲情的理解,比一般人更深刻。
最后李菊藕对张佩纶的认可别人眼中最委屈的李菊藕,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婚姻呢?她非常满意!
李菊藕面对外界“门当户对”的质疑,她第一个站出来,借批评北宋理学家胡瑗的“嫁娶说”,力挺张佩纶,她说:
“这不是圣贤之言,按他的说法,贵家女无人可嫁,寒士只能娶乞丐女了,哪有这么荒唐的事?嫁女必须嫁给比自己高的,娶妻当娶比自己低的,胡瑗表面上防止男人“骄而亡”,防止女人忘了“三从四德”,看着高深,其实鄙陋!”
李菊藕不愧为才女,她洋洋洒洒,引经据典,不囿于世俗,真是时代新女性。
婚后的李菊藕,与张佩纶谈史论今,赏鉴书画,品茗赏月,甚至相互给对方起昵称,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丝毫没有外人担心的“被老牛啃了”的感觉,更没有“白富美”掉进“穷屌丝”陷阱的哀怨。
李鸿章将张佩纶招为女婿,希望能给自己赏识的弟子以帮助,可事实上起了反作用。张佩纶曾跟好友说:“不婚犹可望合肥(李鸿章)援手,今在避亲之列,则合肥之路断矣。”
果然,李鸿章再举荐张佩纶,连对他信任有加的慈禧,都置之不理,甚至有朝臣弹劾李鸿章“容留罪臣”,张佩纶也因此终生未能复出。
李菊藕给张佩纶生了一子一女,男孩叫张志沂,女孩叫张茂渊。李菊藕对张志沂的教育极其严格,也用自己的诗书才华,熏陶出一个书香门第。
李菊藕去世后八年,一个女孩出生在张家,她就是张志沂的女儿,名叫张爱玲。
晚清名臣李鸿章为什么把21岁的女儿下嫁42岁的三婚男人?
说到这件事,必须提及一下知名度颇高的张爱玲,她的祖父叫张佩纶。李鸿章将小女儿李菊耦许配给张佩纶,李菊耦为张佩纶生下的儿子叫张廷重,张廷重就是张爱玲的父亲,所以李鸿章是张爱玲的外太祖父。虽然这个家族关系谱看似合理,但李鸿章嫁女儿时,张佩纶已四十岁,且是丧偶续房,当时李鸿章怎么说也被称作中堂,为何为愿意将千金作为张佩纶的填房呢?
(张爱玲)
张佩纶乃同治十年进士,当时的他只有23岁,也算是青年才俊,由于写的一手好文章,且是个典型的愤青,敢于直言弹劾,故而深受慈禧青睐,前期仕途较为顺利。他的人生转折是中法战争,当时慈禧、守旧派、洋务派几乎都是主和的,而张佩纶是清流派,他慷慨陈词主和的弊端,提出主战思想。所以在守旧派、洋务派的推动下,那些清流领袖被推上了中法战争的前线,其中就包括张佩纶。
(张佩纶)
张佩纶等于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坑,他被授予三品卿衔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说是会办,其实就是钦差大臣,福建巡抚张兆栋、福州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州将军穆图善、闽浙总督何璟等当地官员哪敢不唯命是从,所以这也是张佩纶的人生巅峰期。但慈禧再三交代“彼若不动,我亦不发,如有违抗,虽胜尤斩”,本来就是一介书生上前线,再不掌握主动权,哪能打的赢?
光绪十年(1884),法军率先开炮,向马尾军港猛攻,随即重创马尾船厂,一战几乎将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好在陆军顽强抵抗,抵挡住了法军的登陆。当时的张佩纶再无纸上谈兵的那般豪迈,据《中法兵事本末》记载,炮声一响,张佩纶吓得连鞋子也顾不得穿,由亲兵拖着逃跑,一同逃跑的还有船政大臣何如璋,致使海陆两军都处于无人指挥的境地。所以此战过后福建当地就流传民谣“两何没奈何,两张没主张”,讽刺张佩纶以及张兆栋、何如璋、何璟的战争表现。
“马江战败,罪在微臣;船厂幸好,功在诸将”。——张佩纶奏
清政府对这四个人也分别做出了处罚,四人被交部严加议处,本来过多处罚张佩纶实在是打老佛爷的脸,所以起初只将张佩纶革去三品卿衔。但翰林院闽籍编修潘炳年,给事中万培因等二十八人联名上奏,认为办得太轻,说张佩纶与何如璋“翫寇弃师,偾军辱国,朋谋罔上,怯战潜逃”,张佩纶作为钦差大臣必须得有个合适的说法。张佩纶倒也敢作敢当,上奏折揽下所有责任,既然责任重大,那就不该轻罚,随即张佩纶失职一事交由左宗棠,杨昌浚等再次查办。最终这四个人的处理结果是,张佩纶与何如璋两人被革职并发往军台效力,何璟及张兆栋两人革职。
(清流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张佩纶、陈宝琛)
传言张佩纶的这个人生拐点的背后有一重大推手——他未来的老丈人李鸿章!前面说了,张佩纶在中法战争前是个风头人物,与张之洞,陈宝琛,吴大澄等时人目为清流,言论风采,倾动朝野,一纸纠弹,百僚震恐,可以说朝中老臣对张佩纶等又恨又嫉妒。中法战争前夕,因中越关系紧张,朝廷打算派左宗棠主持福建军务,漕督杨昌浚充帮办。但二人未到任时,又以吴大澄会办北洋,陈宝琛会办南洋,张佩纶会办福建海疆事宜,皆准专折奏事,也就是说这些“青年俊杰”的风头甚至压过左宗棠。
(李鸿章)
李鸿章乃洋务巨头,且在战前主和,怎么能放任这些小年轻冒头?所以形势所迫下,是李鸿章力荐朝廷,将这些年轻人送往一线。这里可能是李鸿章欣赏张佩纶的才华,也有可能是让他有去无回,或者背上战争不力的黑锅,毕竟李鸿章与洋人打交道数年,战争打得赢打不赢心里还是有数的。所以后来嫁女儿一事也有两种说法,一是李鸿章欣赏张佩纶,当年推荐前线未能建功立业,以嫁女作为补偿;二是张佩纶后来怀才不遇,主要是因为李鸿章的这次暗黑推荐,所以嫁女儿算是一种赎罪。
这两种说法都源于张佩纶的那次人生拐点,而李鸿章嫁女儿是在1888年,是张佩纶没落之后的事,所以李鸿章嫁女儿还有一个说法。
张佩纶的元配是大理寺卿朱学勤之女,朱女死后,张佩纶继娶了闽浙总督边宝泉之女,可见张佩纶的前两任妻子都出自名门。边宝泉的女儿是张佩纶配充谪戍第二年去世的,当初慈禧就不想严惩张佩纶,所以张佩纶被配充关外游荡了一圈后,很快就被准予纳赎。回京后的张佩纶一无老婆,二无官职,幸得李鸿章赏识而入幕。
“痛哭陈词动圣明,长儒长揖傲公卿;论才宰相笼中物,杀敌书生纸上兵。宣室不妨虚贾席,玉阶何事终请终缨;豹冠寂寞丹衢静,功罪千秋付史评。”——《咏马江战事》
就在给李鸿章做幕僚期间,有一天在与李鸿章谈话时,看见桌案上有一诗作,诗中充满了对张佩纶人生遭遇的同情。此诗乃是李鸿章幼女祖玄小姐所作,这个祖玄小姐为李鸿章继室赵夫人所生,年方二十,善于作诗,张佩纶既然看了此诗,李鸿章便顺口请张佩纶帮忙为女儿择婿。张佩纶见李家小姐如此学问,便问了句择婿的才学地位有没有要求,李鸿章则随口回了句“如你便可”。张佩纶顺势跪倒在地,向李鸿章求娶小姐,李鸿章毫无防备,只得当面许下这门婚事。
(赵夫人与李菊耦)
“戊子十一月七日,合肥使幼女嫁张佩纶。张年四十,已三娶;幼女年二十,敏而能诗,合肥爱之。张入合肥署用二品顶带,合肥行数万金请于奕譞,谋以道员简放。”——《越缦堂日记》
赵夫人知道此事后力持反对,大骂李鸿章老糊涂,并言自己的女儿才貌双全,怎么可以嫁给一个四十多岁的“老囚徒”。当李鸿章与赵夫人争执不下时,祖玄小姐主动来劝母亲,表示择婿才学第一,官职次要,自己愿意嫁给张佩纶这样的才子。赵夫人眼看拗不过女儿,便也松口,二人成婚后,李鸿章为张佩纶捐了个三品道职。但李鸿章之子李经方,李经迈都看不上这个上门女婿,时常排挤张佩纶,而且还曾托人弹劾张佩纶“居北洋幕中,妄干公事”。所以张佩纶后来到了南京,由李小姐出资购下一处房产,夫妻二人在此久居。
这段婚姻在我们看来很是奇怪,李鸿章时称中堂大人,要说张佩纶有才,也不至于以女儿相托。后来李鸿章邀其东渡日本马关谈判、前往北京商讨庚子赔款,张佩纶也都不愿出仕。老李的这桩买卖好像是赔大发了,可李鸿章一辈子老谋深算,哪里做过赔本买卖呢?求婚传闻若为真事,那肯定也是老李特意安排的,他这么处心积虑不可能是为了做个赔本生意吧!
其实要从政局来看,张佩纶还真是个宝贝!慈禧太后的父亲名叫惠征,张佩纶的父亲名叫张印塘。张印塘与惠征是上下级关系,二人还是征剿太平天国的老战友,两人都是先后死在了安徽战场,这种出生入死的交情可不是朝廷政客拉帮结派能比的。在慈禧的眼中,张佩纶跟自己的亲弟弟没什么区别,所以张佩纶能够用十年时间跻身三品大员行列,所以他能先娶大理寺卿之女,再续闽浙总督之女。所以张佩纶的侄儿张人骏能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能与袁世凯成为亲家,他的侄孙张允言能够成为大清银行首任总办,试问这样的人脉老李陪个女儿还亏吗?
晚清名臣李鸿章为什么把21岁的女儿下嫁42岁的三婚男人?
晚清有清流、浊流之分,世人向来把李鸿章归入浊流。
在儿孙婚事上,李鸿章一般都在浊流中物色亲家,主要是淮军旧部和当朝大吏,例如四川总督刘秉璋、闽浙总督卞宝第、陕西巡抚张集馨等等。但在选择女婿时,李鸿章却偏向清流,心思十分耐人寻味。
李鸿章有两位千金小姐,大小姐李菊藕在21岁时嫁给了42岁的清流健将、三婚男人张佩纶(张爱玲祖父),这一桩豪门婚事在当年遭到了不小的非议与讥讽。
张佩纶字幼樵,1848年出生在河北丰润七家坨村,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其人极具文采,步入官场后素以直谏闻名,与宝廷、吴大澂、陈宝琛等人一同被称为晚清的“清流”健将,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
作为火力甚猛的谏臣,张佩纶一生不晓得向朝廷上了多少弹章,专对浊流下手,从光绪元年到光绪十年,他非常得势,一个弹章上去,被他盯上的封疆大吏没有不落马的。
要论张佩纶最风光的时候,还要说1882年。这一年,张佩纶的弹劾呈横扫之势,吏部尚书万青黎、户部尚书董恂、都御史童华等人,纷纷中弹,不是被开缺就是遭到申饬。打了这么一网大鱼之后,张佩纶越战越勇,随后他又抓住云南报销中的猫腻,连上三个弹章,最终竟将名重当时的内阁大臣王文韶拉下了马。
然而,张佩纶锋芒毕露,锐不可当的同时,却从来没有对争议甚大的李鸿章下过手。
有人说,这是因为张李两家有渊源,张佩纶的父亲与李鸿章是患难之交。
张佩纶的父亲张印塘是嘉庆年间的举人,曾在浙江当县官,后来调到安徽任宁池太广兵备道。太平军打到安徽时,张印塘正在任上,因率兵扼守战略要隘集贤关有功,官升一级,当上了安徽按察使。
这一时期,李鸿章正奉旨回乡办团练,两人共同战斗了大约有一年左右的时间,1854年张印塘死于任所,当时只有7岁的张佩纶只好跟随母亲辗转江浙。
多年后,当李鸿章率领淮军打下苏州时,张佩纶一家正定居在苏州城。对于老弟兄的儿子,李鸿章念旧情,很照顾,张佩纶第二个老婆边翠玉去世时,李鸿章还特意送了一千两银子的“白包”。
也有人说,张李两家的渊源只是锦上添花,张佩纶这个清流与李鸿章这个浊流,实为难得的一对知己,张佩纶由衷地敬佩李鸿章的担当精神以及主张变法、大力推进洋务的眼界格局,而李鸿章也由衷地赞赏张佩纶的非凡才华。
1883年爆发的中法之战是张佩纶人生命运的转折点。战端开启后,张佩纶热血沸腾,连上十多份奏折,全力主战,强调如今形势绝不能存苟安之心,“深筹熟计,终非出于一战。”
作为嘴上战略家,张佩纶还为朝廷拿出了一套战略部署:叫左宗棠部开到边境“镇三边”;调水师前去加强海防;资助刘永福黑旗军,令其作为官军的羽翼;联络德国作为外交上的牵制等等。
慈禧见张佩纶在朝堂上叫嚣太甚,直接来了一手——不要光说不练!你张佩纶不是主战嘛,那好,你就去会办福建海疆事务吧,打胜了,是朝廷的英明;打败了,就是清流误国。
真刀真枪的实战,清流张佩纶真的不行。
张佩纶刚到位十天,法国军舰已经出现在闽江口。开战那天,张佩纶还未动手,福建水师仅有的几条军舰已经遭到猛烈攻击,短短两个小时,水师全军覆没,马尾船厂也遭到轰炸,左宗棠为之奋斗多年的福建“新政”就此毁于一旦。
未战惨败,加之先前树敌太多,墙倒众人推,1885年1月,张佩纶遭到从重发落,前往军台效力赎罪,遣戍察哈尔,当了整整三年的罪臣。
这期间,张佩纶境况悲惨,生活全靠老友接济,两个没娘的儿子来戍所投奔,他穷的请不起老师,只能自己课子。
可就在世人尽是落井下石时,李鸿章却对张佩纶伸出了非同寻常的援手,他不顾夫人赵氏的强烈反对,执意要长女李菊藕嫁给张佩纶。
要心爱长女去给一个遭万人唾弃的败将当第三任填房,而且还要担负引火烧身的危险,时人对李鸿章此举没有理解,只有嘲讽。
对于张佩纶,时人更是嘲讽他将自己的名声、傲骨卖给了实惠。
“养老女,嫁幼樵,李鸿章未分老幼;辞西席,就东席,张佩纶不是东西。”
然而,张爱玲的祖母李菊藕却不是一般的豪门千金,她没有像自己的母亲那样抗拒这门婚事,而是相信父亲的眼光,最后欣然嫁给了大自己二十来岁的张佩纶。
张佩纶做了李鸿章的女婿,相当于入了李鸿章幕府,因而他很快离开苦寒之地,来到了天津。
但因为甲午战争,李鸿章一败涂地,张佩纶又身背罪臣枷锁,他的实际境况并没有好到哪里去,很快他又背上了“干预公事”的罪名,被朝廷逐出了天津。
连遭羞辱与打击,张佩纶南下定居之后,对官场心灰意冷。但李鸿章依旧没有忘记他,庚子之变,李鸿章奉命北上议和,期间他做了一件事,为张佩纶大作翻案文章,并要求朝廷重新启用他始终看好的老女婿。
遗憾的是,朝廷电令张佩纶赴京襄办和谈时,张佩纶恰好生病在家,等他第二年四月中旬赶到京城时,和谈的大纲早已签字画押,如此一来,李鸿章拉老女婿复出的最后一次努力就这样彻底落空了。
其实,李鸿章对张佩纶始终看好、不弃,除了欣赏他的才华,还有隐秘的原因。陈寅恪先生在《寒柳堂记梦》中分析说:“是丰润无负于合肥,而合肥有负于丰润。”
中法之战时,张佩纶虽叫嚣的凶,但到了福建之后他却没有坚持己见,而是忠诚执行了李鸿章不开战、不抵抗的主张,最终导致马江惨败,本人遭到革职流放。
李鸿章雪中嫁女,始终不弃,说到底是因为在内心深处,他觉得愧对这样一位难得的挚交知己。
当然,李鸿章也相信张佩纶的人品没问题,老张家不缺钱,让爱女过一份有情有义的生活,也是佳选。
晚清名臣李鸿章为什么把21岁的女儿下嫁42岁的三婚男人?
李鸿章是晚清三杰之一,清末最知名的朝中重臣,对于他的一生,史学界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晚清政府中的地位着实是举足轻重,是光绪帝当之无愧的首辅重臣。
可就是这么一位位高权重的晚清首辅大臣,为什么会将自己唯一的且年仅21岁的爱女下嫁给一个42岁的三婚男人呢?
李鸿章一生共育有四子,分别是长子(养子)李经方、次子李经述、三子李经迈和四子李经溥,但女儿却只有一个,就是小女儿李经璹。
李鸿章四十多岁时才有了这个唯一的女儿,对这个小棉袄也是疼爱得不得了,以至于21岁时才舍得将其许配出去,要知道,当时那个年代,21岁才出阁的女孩已经是绝对的晚婚了。
在女儿订婚之前,朝中大臣们也在猜测,首辅李大人会给自己这个21岁还舍不得许配出去的女儿究竟要找个什么样的乘龙快婿,可让人们没想到的是,李鸿章为自己这个最疼爱的女儿千挑万选的“乘龙快婿”却是个42岁的三婚男人张佩纶。
此事一经传出,不禁让所有认识李鸿章的人均是大跌眼镜。原因很简单,以李鸿章的权势地位,外加他女儿的才貌和年纪,即便许配给哪个王公大臣家的嫡子为妻也是很平常的事,甚至只要李鸿章愿意,他的女儿即便送进宫里做皇上的嫔妃都算不得高攀,可为什么李鸿章会心甘情愿地将他年纪轻轻的爱女许配给这样一个结过三次婚的老男人呢?
不光外界那些看热闹的吃瓜群众想不明白,就连李家的很多亲朋好友也是摸不着头脑,难道这个张佩纶有什么独到之处?又或者他有着什么样的显赫背景?
其实都不是,张佩纶的家世虽然也是非同寻常,但与李鸿章相比还真是算不上显赫,但李鸿章能千挑万选的最后看中他,将其纳为东床快婿,也是有着自己的原因的。
- 首先,张佩纶虽然比李经璹年长了足足21岁,仿佛她父亲一般,但二人却是实打实的同辈世交,原因是张佩纶的父亲张印塘与李鸿章是多年好友,在咸丰时期曾担任安徽按察使,与当时回乡兴办团练的李鸿章在剿匪战斗中有着患难之交,而论年纪来讲,李鸿章本人也比张佩纶大了25岁,本身就是世交叔侄,所以张佩纶与李经璹虽然年龄差距较大,但并无辈分上的不符。
- 再说李张联姻的另一大原因,那就是政治上的联盟和相互帮扶。在当时,李鸿藻是晚清政府中清流派的领袖,清流派就是以一群御史言官所组成的派别,是洋务外交的主要批评者,他们与李鸿章所领导的洋务派本来水火不容,相互间经常发生摩擦。但就是因为李鸿章与张佩纶的特殊关系,外加后来又将其招做自己的女婿,在张佩纶的左右调节下,洋务派与清流派才关系有所缓解,只是保持着形式上的对立关系。
甚至,身为清流派重要谋士的张佩纶本人也是私下学习、了解洋务事业,积极推动近代海军的建设,并保护李鸿章免受另一大政敌——保守派的政治攻击,在李鸿章回乡丁忧时期,为他“夺情”复出出了很多的力。
- 最后,除了两家世交和政治关系外,张佩纶本人的才学和品行也是很受李鸿章器重的,在步入政坛后,得到了李鸿章不少帮助和栽培。后世史学家通过历史资料研究发现,二人早在同治十三年就开始了书信往来,在二人的书信中,几乎涵盖了对朝廷政务、国家前途、人事任用等多个领域的深入探讨。可以说,李鸿章不但是张佩纶的岳父,同时也算是他的半个老师,二人是在亦师亦友多年以后,张佩纶才迎娶的李鸿章女儿李经璹,所以说,李鸿章对这个女婿是绝对知根知底的,也深知自己女儿嫁到张家肯定不会受委屈。
而他二人的这种紧密的书信往来也一直持续到了1901年李鸿章去世。从他们二人的书信中的言语就不难发现,李鸿章在这整整二十八年间,一直是将张佩纶作为自己的得意弟子和接班人来培养的,而张佩纶的学识、才华和半生作为也着实没让李鸿章失望,对李鸿章必生推行的洋务运动和军队建设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除了事业上对李鸿章报之以李,缓和了两大派别的关系,为洋务运动做出推动作用外,生活中的张佩纶也以其才华和学识与李经璹相处得非常融洽,夫妻二人琴瑟和鸣,相伴读书、学习,还一起创作了一本食谱和一部武侠小说,李鸿章还亲自为他们的书斋题名为“兰骈馆”,以示对这对自己女婿的认可。
只可惜,在甲午战争后,由于与李鸿章长子李经方的政治分歧,张佩纶遭到后者强烈弹劾、打压,最后被朝廷罢免,驱逐回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于南京郁郁而终,享年56岁。而此时,他的妻子李经璹才年仅35岁,年纪轻轻便守了寡。
好在,李经璹为张佩纶生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都十分孝顺,儿子张志沂便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父亲。
晚清名臣李鸿章为什么把21岁的女儿下嫁42岁的三婚男人?
晚清掌故《异辞录》曾记载了这样一段顺口溜“养老女,嫁幼樵,李鸿章未分老幼,辞西席,就东床,张佩纶不是东西”,幼樵是张佩纶的字,这前一句是骂李鸿章,说他养了个老女人,嫁给了连克两妻的张佩纶,两人年龄还差那么多,第二句自然是骂张佩纶的,他以前是“尊王攘夷”的清流代表,做了李鸿章女婿后,甘心为洋务派出力,不是个东西。
图为李鸿章小女儿李菊藕,张佩纶第三任妻子。奇了怪,光绪14年,也就是1888年,因马尾港海战,福建水师覆灭被流放的张佩纶终于获得自由,时年42岁,他幼年丧父,中年丧妻,且连克两妻,一个有案底的苦命人,忽然就成了津门快婿,当朝最红的中堂大人李鸿章,这中堂大人脑子应该没坏吧,他宝贝姑娘可才21岁,两人差着20岁呐,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一个中年丧偶大叔,可就是这样,李鸿章越看越顺眼,说“老年得此,深惬素怀”。
图为张佩纶。张佩纶可不是突兀分子,他和李鸿章可是有着特殊感情的两家,张佩纶描述两家关系时写道“昔我先君,孤军转战,始识公于庐肥,患难定交”,张佩纶的父亲张印塘,当年有名的清官,在任安徽按察使时,带兵与太平军作战,和年轻的李鸿章有过命的交情,后来在安徽病逝,两人有生死之交,后来张佩纶母亲去世,丧葬费是李鸿章出的,《李鸿章全集》收录有张佩纶给李鸿章写的最早一封信,是同治十三年写的,那时候张佩纶刚从庶吉士升为编修,官场稍有进步就赶忙给李鸿章写信,可见两家走得相当近。
图为李菊耦与母亲赵小莲。此后张佩纶与李鸿章信件往来频繁,相扶之事除了官场之事,还包括生活、感情等,张佩纶流放回归在李鸿章家里作客时,忽然看到了小女儿鞠耦写的诗作,大为赞赏,孤身一人的张佩纶很是心动。其实作为李鸿章来讲,女儿鞠耦21岁了,早已过了待嫁之年,那时候完全可以称为剩女、老女人了,既想挑好的,又不能让对方吃亏,苦恼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张佩纶有了心思就问,将来怎么为鞠耦选夫婿,李鸿章可能随口来了一句,像你这样的就照了,激动之下的张佩纶顿时就跪下了求婚。
图为唐山丰润的张佩纶墓。个人觉得,对于到了李鸿章这个位置的人,嫁女儿别说因为什么爱情,21岁还没嫁出去,准是没选到合适的,在他看来,张佩纶出身正,清官之后,有才学,23岁中进士,有见识和品性,他第一个岳父是朱学勤,当年辅佐恭亲王诛杀肃顺的“四章京”之一,第二个岳父是闽浙总督连宝泉,没点魅力,可能攀上官宦的高枝,更有胆略,清流代表的领头羊,换个角度,张佩纶没有家庭背景,也不是淮军系的,没任何根基,可以培养,死过老婆,娶个年纪大点的,不算吃亏,对其非常了解,与他家关系深厚,有过命交情,所以,嫁女给张佩纶,亦后继有人之意。
晚清名臣李鸿章为什么把21岁的女儿下嫁42岁的三婚男人?
李鸿章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他极力挽救在当时已经奄奄一息的清政府,制定了很多有前瞻性的政策和改革措施,并且为之尽心尽力,使得已经步入末途的清政府有了一个短暂的回春,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觉得他代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是一个卖国贼,还有人觉得晚清要不是他的拯救,会更快的灭亡。
李鸿章一共有五个孩子,其中只有李菊藕一个女儿,因此,她深受李鸿章的疼爱,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能诗能文,才华出众,而且有着先进的西方思想,被李鸿章培养成一个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成年后,李鸿章将她嫁给了著名才子张佩伦为妻。
张佩伦是同治十年的进士,进入翰林院,他早年在京城与李鸿藻、潘祖荫、陈宝琛、宝廷等人同为晚清“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为人清正,一向被人敬佩,之后又担任言官,以弹劾大臣而闻名。
张佩伦虽然很有才华,却生在了一个错误的年代,当时的清朝已经是风雨飘摇,其实,张佩伦和李鸿章的很多观点都相左,甚至经常公开反对李鸿章,然而当时的统治者慈禧却清楚,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地位稳固,就必须让这些大臣相互制衡。
后来,中法战役爆发,这个只会读书的文人张佩伦受命率领福建水师抵抗法军的侵略,由于法军偷袭福建马尾港,清军不敌,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张佩伦因只会不力而获罪,被褫夺官职,流放边陲,四年后的1888年刑满,张佩伦才回到京城,此时发现他的妻子已经离世了。
虽然李鸿章和张佩伦两人的观点不一致,但李鸿章却很欣赏张佩伦的为人,就将他召入到自己的门下,主管文书,一年后,在李鸿章家中举办的寿宴上结识了李菊藕,双方对彼此都有好感。
实际上,张佩伦之前已经娶过三次妻子,他本人也已经40多岁了,而李菊藕年方才21岁,但年龄不是问题,李鸿章和李菊藕看中的是张佩伦的才华,而张佩伦看中的是李菊藕的貌美,各有所需,再加上有李鸿章的支持,他们两个走到一起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虽然夫妻二人年龄相差较大,但二人感情非常融洽,经常在一起弹琴品茗,当张佩伦官场失意时,李菊藕都能婉转的劝诫,缓解张佩伦的心理压力,他们两人生下了一儿一女。
1901年,李鸿章去世,过了两年,张佩伦也去世了,亲人的接连去世,并没有摧垮李菊藕,她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抚育儿女的身上。
她的儿子张志沂可能大家都不熟悉,他自幼苦读,后流学英国,回国之后娶妻生女,这个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张爱玲,民国时期的才女。
李菊藕也于1912年去世,时年46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