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夺权之路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败的呢?

客观讲,董卓的形象有很大被妖化的成分(喜欢拿道德说事的人先别急着开喷),他的失败有个人的失误,但从根子上讲,他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因此,历史赋予董卓的使命是破坏,而不是重建。

通常认为,董卓亡于人心离散,理由无非以下几点:擅权专政,失去臣僚之心;残忍好杀,失去百姓之心;取代皇权,失去天下人心;自私好色,失去拥趸之心。

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曹操专权玩弄皇帝一点不逊色于董卓;底层百姓只在生存底线起作用,从来不是政治的主人;看看董卓死后,关西军阀祸乱天下,才知道董卓的领导力有多强。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别表面现象迷惑,更不能轻信史书脸谱化的记载方式,“刨根能力”是我们洞悉历史真相,实现“读史明智”的唯一途径。

从董卓失败的几个关键事件说起

1.废立皇帝

董卓挟持少帝刘辩进驻洛阳后,最骇人听闻的一件事,就是废掉少帝改立刘协,同时处死了何太后。

有人说董卓想立一个傀儡皇帝,便于擅权,同时以此树立个人权威。

这个说法漏洞很大,其一,董卓进京后,急需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支持,以他的兵威,树立权威顶多是锦上添花。事实上,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要远远大于权威的建立,董卓有那么蠢吗?

其二,董卓立汉献帝刘协,其中有一个理由是刘协更聪慧,比刘辩更具人君气度。问题来了,既然想立傀儡,刘辩不是更适合吗?为何要改立聪明的刘协?逻辑不通。

2.滥杀士大夫

其实董卓的初衷,是想拉拢士大夫阶级对他的支持,为此他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他第一时间解除党禁,大力提拔在党锢之祸中受到贬黜的士大夫。有些人不愿意配合,比如蔡邕,董卓不惜以恐吓的手段,强迫他为朝廷效力。

面对跟他翻脸的袁绍、袁术等人,董卓也拿出了极大的耐心,不光没有追责,还对外逃的他们授以官职,企图让他们回心转意。

即便如此,士大夫阶层对他的反对声依然强烈,有些人外逃,有些人勾结地方势力,企图以武装推翻董卓。董卓由此大开杀戒,准确说,不能指责他滥杀,比如袁隗被灭族,时间节点选择就很玩味。

其实历史上权臣遍地,他们为何不像董卓那么悲催呢?

3.屠戮京师

董卓最惨绝人寰的一件事,就是迁都长安前,对京师洛阳,及周边地区实行“三光政策”。大军离开洛阳后,曾经的花花世界洛阳变成了鬼城,从皇宫到民宅一片焦土,从官宦到百姓,人去屋空。

几年后,汉献帝还都,不得不挖野菜充饥,官员们大量饿死。这个细节也表明,洛阳被董卓搞成了货真价实的废墟。

纵兵劫掠不罕见,可是董卓为何要把洛阳变成鬼城?驱赶老百姓到关中,其实是一件很费力的事,他为何要这么做?劫掠财物肯定是解释不通的!

4.困守郿坞

坞堡是民间用于防守盗贼的防御性建筑,董卓修建了占地相当于今天四十亩地大的郿坞,这个举动实在太烧脑,他就是帝国第一人,皇宫几乎都是他家后院,哪个盗贼敢抢他?

更难以理解的是,董卓从洛阳杀到长安,一直屠刀不停,是什么导致他“精神失常”?

甚至董卓的死,也充满谜团,吕布真的会因为一个婢女跟董卓翻脸?王允的离间计真的那么管用?

以上事件,是董卓败亡的几个关键点,如果目光仅仅盯在肤浅的解释上,根本看不清历史真相。

关键事件的真相解析

我以个人的理解,对已上事件作如下解读:

1.废立皇帝,是董卓砍断皇权政治基础的一步妙棋

其实刘辩和刘协,从个人角度来说差异不大,所谓聪明愚笨都是借口。刘辩有一个刘协不具备的优势——何氏外戚势力。

董卓进京后,虽然何进、何苗都死了,别忘了何太后还在,围绕在何氏周边的士族集团势力还在。按照东汉的惯例,太后有临朝听政权,只要何太后在,何氏势力可以重建,这显然不符合董卓的利益诉求。

刘协则不一样,他的母亲早被何太后杀害,他的舅族是平民,汉献帝登基后多方寻找,才找到自己的舅舅。所以,刘协就是政治孤儿,便于控制。

这才是董卓立刘协,并且杀掉何太后的原因。

以事后的眼光看,董卓这一步犯了个错,他没有认识到废立皇帝,会让他与士族集团矛盾走向不可调和。他也高估了武力对政治的影响力,满以为屠刀之下,所有人都会低头。

2.关东豪门士族集团,是董卓无法媾和的政治势力

有人可以低头,但是只有一类人不可能低头——关东豪门士族集团。

东汉跟任何一朝都不同,它是皇权与豪门士族共治天下的模式。这些豪门士族的待遇也不一样,洛阳周边的关东集团,才是帝国的政治核心,比如袁氏、杨氏、荀氏、陈氏等。

关东豪门集团是一个利益整体,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抱团与排外。董卓很不幸,他是西凉陇西士族集团一员,跟关东士族尿不到一个壶里。

董卓以武力挟持皇帝,不光创造了军阀势力干预政治的恶例,还强行夺取了原本属于关东集团分享皇权的政治待遇。所以,无论董卓做什么努力,关东豪门士族都不可能对董卓低头,无关品行。

董卓最后杀了袁隗,就是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干脆决裂!

3.洛阳变废墟,是董卓对关东豪门集团的釜底抽薪

把洛阳彻底摧毁,虽然很丧心病狂,但符合董卓的政治利益,他要彻底毁掉关东士族集团的政治大本营。

拉拢不行,董卓只有一个办法,迁都长安,把政治中心迁到离陇西(西凉)集团更近的关中。为了彻底除根,他决定让洛阳变废墟,把百姓全都强迁关中。这一招狠毒,相当于为了抓捕猎物,不惜放火烧山。

所以,我们不能把董卓的劫掠,仅仅看作是贪财,其目的远比谋财还要歹毒!

4.郿坞是董卓失去西凉集团支持后的最后疯狂

跑到长安的董卓,为何依旧疯狂呢?很简单,他发现“家乡人民”也不支持他。

再次重申,东汉的政权基础是豪门士族集团,董卓迁都长安,就是希望得到关中豪门士族集团的支持。那么,关中集团为何也对他紧闭大门呢?

因为董卓犯了一个忌讳,他依靠武装干预政治,破坏了豪门士族集团政治斗争的潜规则。豪门集团之间有冲突,也有合作,都是在规则可控范围内,基本的诉求是天下不能乱,天下乱就损害了豪门集团的集体利益。

董卓的行为,让他已经变质为军阀势力,军阀的介入,必然导致政治环境的破坏,动了豪门集团利益的根。

最典型的就是皇甫嵩,虽然表面臣服于董卓,其实心怀不甘。同样的还有盖勋、李肃等人。董卓曾经在宴席上,一次性处死数百名北地郡反叛者,又以反叛为罪名,大量诛杀关中旧贵族。可见董卓与西凉集团、关中集团已经彻底翻脸。

王允之所以被董卓选中出任司徒,就是因为他是河东人,不属于关东集团,从地缘上看,属于西凉集团。

愈演愈烈的反对声,令董卓也胆寒,修建郿坞,很显然是在做最坏的打算,所谓要东征,只是骗人的口号,亦或是给自己打气而已。

吕布是安定郡人,同属西凉集团。我们发现,董卓阵营的核心骨干,基本都是西凉寒族,甚至包括他自己,也算不上西凉豪族。

个人认为,王允、吕布、李肃等人之所以要刺杀董卓,就是见到董卓离豪门集团远走越远,成了没有根基的浮萍,失败在所难免。所谓桃色新闻,只是文学作品的点缀,怎么能左右得了政治走向呢?

董卓败亡的历史根源

到此,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总结董卓的失败:

董卓的身份,决定了他融入不了东汉政治生活的核心层,失去关东豪门士族集团支持的他,注定他只能做东汉秩序的破坏者,而不是建设者。

董卓以军阀介入政治的做法,让他站在了关中豪门士族集团的对立面,所以董卓虽然离开了洛阳虎穴,却又掉进了关中狼窝,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在失去政治基础的情况下,董卓错误地站在了帝国政治的制高点,又采取了种种激化矛盾的做法,等于给自己的脚下点了一把火,烧焦的是自己!

董卓夺权之路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败的呢?

董卓是东汉历史上的一大权臣,汉灵帝死后,他借洛阳内乱之机,控制朝廷,废立皇帝,大权独揽。但是他并未能像后来的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反倒众叛亲离,最后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那么,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废立皇帝,犯了人臣之大忌

董卓失败最大的原因,在于废立天子,犯了大忌,遂使地方诸侯联手以对付之。

汉灵帝死后,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矛盾激化,遂导致京师之变。外戚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未果,反而死于宦官之手,这件事导致京城大乱,袁绍挥师入皇宫,尽诛宦官。董卓趁此时机入洛,以种种手段掌握大权,然后他干了一件大事:废立皇帝。

董卓为什么要废立皇帝呢?

作为一名将领,董卓长期带兵在外作战,在朝廷根基不深,虽然以武力手段掌控朝廷,但朝中大臣未必服他。因此,董卓想通过废立皇帝,来树立自己不可动摇的权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董卓废掉皇帝刘辩,改立刘协,即汉献帝。不仅如此,董卓在废帝后,先后杀害了何太后与废帝刘辩,可谓胆大包天。

然而,董卓废立皇帝,实是犯下大忌。两汉四百年历史,废立皇帝只有一种前提,即皇帝实在太坏了。当时刘辩只是个小孩子,能坏到哪去呢?因此,董卓行废立之事,于法于理都是站不住脚的,故而引发地方诸侯齐攻之,实是必然。

第二,结党营私,排除异已

董卓控制朝廷后,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实是大失人心。

我们来看看董卓都做了什么。

董卓入洛后,京城可与之对抗的力量,还有丁原与袁绍。董卓先是收买吕布,刺死丁原,收编其部;而后又逼走袁绍、卢植等人,实现大权独揽。他又找了借口,迫使司空刘弘辞职,自己担任司空,蹿居“三公”之列,后来又升一级为相国。董卓为人残暴,有一回,一个侍御史见董卓时,忘了解下佩剑,董卓二话没说,操起一把大铁锤,把侍御史的脑袋给砸烂了。

关东兴义兵讨董后,董卓欲迁都长安。他以反对迁都以由,将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就地免职,城门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毖处死。因惮忌皇甫嵩,董卓将他从左将军贬为城门校尉。由于袁绍、袁术起兵反董,董卓遂将太傅袁隗、太仆袁基以及其他袁氏家族大大小小五十余口人,全都杀了。曾经是董卓上级的张温,被绑赴刑场,用乱棒活活打死。

在排斥异己的同时,董卓大力结党营私。弟弟董旻当上了左将军,侄儿董璜当上了中军校尉。至于其他董氏家族成员,充斥朝廷各个要职,数不胜数。连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都封爵,把金印当作玩具耍。这朝廷,真不是刘氏皇族的朝廷,而是董氏的朝廷了。

第三,倒行逆施,人神共愤

董卓控制朝廷,对国家人民无甚贡献,反而一味倒行逆施,令百姓不胜其苦。

自董卓的凉州兵入洛后,在首都几乎无恶不作,公开抢掠。不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贵族,进了门就抢,更别提一般人家了,抢了钱财抢女人。整个都城几乎成了地狱,人人自危。

特别在迁都过程中,董军更是犯下滔天罪行。首都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董卓不想在迁都后让这座繁华之城拱手让给关东豪杰,便下令摧毁之。董卓干的第一件事:把洛阳城内所有财物,全部劫掠一空。他把洛阳富豪们集中起来,随便扣个罪名,集体处死,把他们的所有家当全部没收。他手下这帮凉州兵,每天干的事,就是抄家、抢掠,把值钱的东西统统搬上车。抢完活人抢死人,洛阳周边,历代皇陵以及公卿墓穴,一一挖开,把墓穴中的珍宝也抢光了。

东西抢完了后,董卓又想,长安人口不多,索性把洛阳数百万人统统迁往长安。无论是官吏还是百姓,哪个情愿西行呢?可是面对凶神恶煞般的凉州兵团,能不走吗?只得抛弃田园庐舍,扶老携幼,仓惶上路了。这一路上前推后挤,踩踏事件时有发生,再加上颠沛流离、饥苦冻馁,死伤无数,饿殍载道、暴骨盈途了。

到了长安后,董卓出台了一个法令:“凡是官吏或百姓,若是有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者,一律处死,财产充公。”表面上看,似乎是要力挺忠孝之道,其实是为了捞财。什么叫“不孝”、“不忠”、“不清”、“不顺”,不好意思,没有法律解释。于是冤家对头轻而易举利用法律漏洞,诬告良民,随便找个事,一扣上罪名,那就得人头落地。一时间,诬告之风盛行,数千人头落地,大多数都是死得糊里糊涂。为了不让人抓住把柄,老百姓们闭口不说话了,路上遇到熟人,顶多用眼神打招呼,一句话也不肯吐露。

后来董卓被杀后,长安百姓欢喜得如同过节,可以对董卓是痛恨到何程度。失去民心的统治者,岂能坐得长久呢?

董卓夺权之路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败的呢?

董卓败于自大。

东汉自汉章帝后,便陷入混乱,皇帝、外戚轮流掌权,总体来说皇帝处于下风。汉桓帝、汉灵帝借宦官之手,算是扳回一局,但世家做大,局势糜烂,东汉王朝已经没救了。

灵帝末年,整个天下大致被三大势力控制:皇帝、地方豪强、世家。

灵帝已经开始着手重新建立军队,要不是刘辩、刘协年幼,未必没有反击之力。

地方豪强手中有人有粮,手中有私兵的都可归为豪强,董卓、马腾、许褚等都是。

世家指掌控政治力量的东汉官员,例如四世三公的袁氏、杨氏等。

皇帝有名,豪强有兵(无名),世家有政治号召力。灵帝在位的时候,三方勉强达到平衡,但灵帝时期发生一件大事——黄巾起义,一下子暴露太多问题。

关键的一个问题是中央军队实力不足,根本无力镇压黄巾军。不得已,灵帝下诏,允许地方自发募集军队。

早年的太守、州牧是不允许自发征兵的,这下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董卓就是借着黄巾之乱走上了人生巅峰。

用现在话说,董卓这人就是泥腿子出身,完全入不了洛阳那些大老爷的眼,奈何人家手里有兵啊。

董卓绝非莽夫,早在洛阳之乱前,他就驻扎在并州观望,就想着“趁火打劫”。进入洛阳后,先吞并何进、何苗(这都是灵帝打造的队伍)的兵马,又联合吕布拿下丁原,这才奠定董卓在洛阳的绝对统治。

世家老爷们其实不太在乎谁当权,也没有什么忠君报国的心思,否则东汉那么长的时间被外戚把持着,也没见世家的人跳出来。

世家只在乎自身利益。

董卓年纪大了,没了进取心,控制洛阳后开始“风花雪月”,没有拉拢好世家。拉拢不住世家,就没法控制洛阳周边,仅有个洛阳是不顶事的。

正统的大汉王朝都已经控制不住天下了,你董卓一个外来户能行?一些野心家也趁此机会纷纷“独立”,当然都打着诛除董卓的旗号。

董卓败亡的原因就是根基不稳,军事可以保障安全,但势力发展壮大还得需要政治力量,尤其是汉末魏晋,离开世家的支持,真成不了事。

董卓夺权之路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败的呢?

纵观东汉一朝的权臣,没有人比董卓更有机会夺权了的。可是董卓偏要把局面弄糟,把自己弄臭。罢黜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帝,逼杀无辜的何太后和少帝,惨杀俘虏,引起东汉全国上下的怨恨,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夺权成功呢。

董卓夺权的优势

公元189年,董卓接受何进的“邀请”,准备率军进京共图大业的时候,结果还没到洛阳就听到何进死了,连皇帝刘辩都被宦官张让一伙给挟持了。这就让董卓还没入京就收到一份大礼:在路上得知少帝在北芒,就前去救驾,一路保护少帝回宫。

之后,董卓收编了何进的部队,又收买吕布杀死丁原而掌握了他的部队,再加上董卓自己的5千亲信骑兵,当时在洛阳董卓的兵力是最强大的。在乱世谁掌握兵权,谁就能有话事权。

董卓的先天优势比袁绍,曹操等人更好。董卓进京是为诛阉党而来,且从董卓进京后的表现及何进部众纷纷投靠董卓即可以看出董卓对宦官的态度。

董卓以前一直都喜欢在胡人居住的地方转悠,更有一批胡人亲信,汉末也唯有董卓能让百官,群雄,百姓还有夷狄从骨子里畏惧臣服,董卓最有一统华夏的实力,气势和气派,当时唯董卓能让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敬而远之。

那么董卓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烂的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声望大减

董卓进京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何进和他弟何苗的手下都据为己有,然后又诱使吕布杀死自己的老大丁原并且归附于董卓。

等董卓彻底把控住了京城后,直接罢黜少帝刘辩,扶持献帝刘协上位。不久之后,他又逼杀何太后,以相国之位独揽大权。

董卓虽然名义上是相国,但实际上权势远超皇帝,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自此董卓在朝廷中的权势已经如日中天。

可是董卓这动作却失去了洛阳城内士族的人心。

董卓在废帝之前曾经找过袁绍商量,可是袁绍是何进的人,支持的是刘辩,怎么可能同意呢,自然一口回绝说:“汉朝已君临天下四百余年,恩德布于四方,百姓还没有完全厌恶这个朝廷。何况,现在的皇帝正年轻,又没有什么明显的过失,明公想要废长立幼,废嫡立庶,恐怕天下人是不会心服的。”

董卓一听也恼了,大手一拍说道:我只是来通知你的,并不是找你商量。袁绍也不是好惹的,直接当晚就逃离出洛阳,之后,袁术,曹操也走了,失去这些人的支持,董卓的声望顿时减了不少。

倒行逆施和专横跋扈,引得朝野怨声四起,大失人心

董卓性格残忍,独掌大权之后更是变本加厉。随意出入后宫,肆意玩弄后宫之女子,滥用刑罚,嗜杀成性。

有一次,董卓在家中宴请朝中大臣,酒过三巡后,董卓突然说安排了一个精彩的节目给大臣们欣赏。只见董卓命人押送百名俘虏上来,先剪掉他们的舌头,如何斩断手脚,挖掉眼睛。在场的官员吓的吃的东西都吐出来。

他的凉州兵更是骄奢成性,抢劫财物,虏掠妇女,无恶不作。有一次,董卓派兵赴洛阳,路遇当地人正在乡社集会,结果将男子全部杀死,砍下其头颅挂在马前,并趁机抢走大批妇女和财物,声称“攻贼大胜”,凯旋而归。

公元190年,董卓不顾朝臣反对,强势胁迫献帝迁都到长安。为了防止官员和百姓在迁都的时候逃回洛阳,董卓将整个洛阳城及附近二百里内的所有建筑都放火烧毁。趁机搜刮财物,又指使吕布挖掘帝王、公卿大臣的陵墓获取珍宝。

再加上是强迫迁都,董卓只能动用兵队强行驱逐百姓,导致路途大量百姓丧命,百姓对董卓是痛恨欲绝。

当时,朝野上下到处流传着《千里草》的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意思是董卓权势暴盛,可是很快就会家破人亡的。

没有盟友,与天下人为敌

在野,董卓的倒行逆施,使得当时打出讨伐董卓的关东军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各地公推袁绍为盟主,联兵一处,发出檄文,讨伐国贼董卓。这些人物主要有袁术、曹操、孙坚、刘备等号称十八路大军。

在朝,董卓肆意杀害百官,公然在自己的封地建和长安城墙规模相当的万岁坞,并规定如何官员经过都必须下马对其行大礼,他经常自负地说:“如大事成功,我可以越雄据天下;如不成,守此万安坞也足可享受晚年了。”这是为董卓的野心做准备呢。

朝中大臣都想除掉董卓。先后有曹操,张温,伍孚谋划诛杀董卓,可惜都失败告终。

吕布反叛,董卓命丧长安

吕布作为三国第一武将,深的董卓宠信,董卓也知道很多人想杀他,所有出门都会带上吕布来保护他。

董卓脾气暴躁,难免吕布会挨打受训,吕布也是心高气傲的人,心里难免有气。有次,吕布又被挨骂了就找王允发牢骚,王允赶紧煽风点火,建议吕布将董卓杀了,为朝廷立功。

王允可是个人物,能把董卓都哄的团团转的,吕布哪里能玩的过他,没用多大功夫就答应下来。

公元192年四月,汉献帝大病初愈,百官进宫朝贺,董卓自然也带着吕布进宫,很快董卓就发现不对,赶紧喊吕布。这时,吕布手捧圣旨出现道:奉旨杀贼。直到此时,董卓才发现吕布背叛了自己,大骂吕布:“庸狗敢如是邪!”吕布则率众人上前将董卓当场斩杀。太师府主薄田景及仆人上前抱住董卓的尸体,吕布又将他们杀死,杀了这三人之后,在场其他的人都不敢动了。

总结

董卓是改变汉末格局的一个关键人物,在他进京把持朝政之前,东汉朝廷虽然已经腐败不堪,但总还能硬撑着不倒,而进过董卓之变后,国家终于分崩离析,成为群雄逐鹿的时代。

董卓被杀当天,满朝文武和所有士兵都高呼万岁,长安城老百姓更是高兴的在大街上载歌载舞,共同庆祝奸贼被诛。

董卓夺权之路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败的呢?

三国末期之时,因为灵帝的死从而触发了各种矛盾,何进的傻脑子再加上朝中世家的推波助澜,直接爆发了宦官斩杀何进一事,从而也让世家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了整个朝廷,可惜这些世家还没有开心两天就被直接冲到皇宫的董卓给弄晕了。

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来形容董卓不为过,只是短短数日未见,平日里并不出名的董卓居然直接掌控了整个汉朝的权势。

当时的董卓手中可以说人才济济,文臣方面有着李儒与李素等人,虽说贾诩为人并不厚道,但是他的聪明才智是没有错的,而且当时的董卓权势又是最高,文臣方面几乎不用担心,而武将方面更是强的没话说,吕布被当时公认为天下无双,而徐荣在统兵方面几乎无人相比,尤其是当时大家的水平都不怎么样的情况下。

别看李儒并不是很出名,但是其内心相当的冷静,很多事情几乎是用非理智来处理的,当时的朝中很多大臣都不服董卓,这几乎不是什么秘密了,本来汉朝就是以世家为主,尤其是袁家更是四世三公,要说他们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几乎是不可能的。

毕竟何进大将军的死实在让人说不清楚,并且在何进被杀之后,袁家里带头的人就是袁术还有袁绍,直接把整个皇宫后院全清除了干干净净,所以最后何进是因为什么原因被骗到了宫中就更没有人知道了。

本来这一切都是袁家的谋划,而且也很成功,就在大家准备开庆功宴的时候,董卓出现了,以着几千兵马的数量直接一路扮猪吃老虎,从而收服了所有的何进所留下来的兵马,其实这些人还是有一些聪明人,也正是这些聪明人知道了一部分真相,所以才会对袁家这样的世家充满了恶意,于是在董卓的收拢之下,很快就让董卓给整合了。

瞬间整个朝廷中最有权势之人就成了董卓,这让袁家的族长袁遗脑子差点气出了脑梗,所以在明里暗里整个朝廷充满了各种的阴谋算计,不论是王允所开的家宴,还是袁家私底下各种招兵买马都是为了先打倒董卓再说。

虽然这些朝中的世家也是不一条心,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董卓直接来摘了桃子,如果这些世家还想着得到最大的好处,首先要做得就是先把董卓给放倒了,之后大家才有可能平分或者是独吞这些胜利果实。

而董卓与自己的手下们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开始四处拉拢人才,比如一心想成就功名利禄的吕布等人,在短时间内几乎把整个朝廷全部给控制得安安稳稳。

虽说朝中好像平稳了,但是全国各地也开始了各种的混乱,其实还是这些世家的在暗中捣得鬼,当时的李儒与董卓商量如何把这些势力一次性全部铲平,毕竟董卓这个人还是喜欢行军打仗,这些阴谋诡计不是很适合他。

所以李儒直接做了一件让人很吃惊的事,当然也直接引起了天下的诸侯大怒,从而十八路讨董大军也来到了虎牢关,其实李儒就是当时的皇帝给毒杀了,本来刘辩因为年纪大一些,很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有自己想法的皇帝几乎是没有好下场的。

并且刘辩多次在朝堂上表示自己相当的不喜欢董卓,而李儒为了帮董卓下定决心,直接就将其毒杀,同时也引爆了各地的诸侯们那颗骚动的心,所以就出现了十八路诸侯讨董。

说实话以当时的条件,徐荣直接坐镇虎牢关,这十八路诸侯看起来很强大,但是只是一盘散沙,只要多拖一些时日,光是粮草的问题就足以把这十八路大军给拖垮,本来一切计划都是这样来进行的。

但是李儒有点太看得起董卓了,本来董卓也只是一个人才,可是自己以前只是从一个偏远地区来到中原的乡巴佬而已,几乎没有见实过洛阳的花花世界,所以当朝中没有什么人反对自己的时候,董卓的心态有点堕落了,也就是开始贪图享受,尤其是王允这样朝中大臣直接送了一个美女给他,瞬间让董卓感觉自己就是人中龙凤,打天下这种事不是自己干的,自己现在唯一可以做的得事就是在宫中好好的享受一下荣华富贵。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李儒还有徐荣这样的人还是可以守得住当时的局势的,但是也不知道董卓的脑子是不是从来没有想过把持整个汉朝的朝政大权,居然在自己后方出现问题的,果断把徐荣调了回去守自己的老家。

当时的董卓几乎没有想过十八路诸侯如何处理,只想着带着洛阳的这些金银钱财回到自己的老家去好好的享一下清福,难道你以为自己失败了之后,天下的英雄们会放过你吗?

只能说董卓根本就没有这么想过,所以本来是一手好牌,却让心态跟不上脚步的董卓直接弄得满盘皆输,说实话吕布这样的猛人跟着你是因为什么,还不是因为跟着你可以升官发财,可现在董卓居然想着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好好的享受生活,这些跟随你一起发展的手下们怎么办。

于是吕布在王允的劝说下直接就投奔了王允,而李儒等人也因为心灰意冷,从而不去管这些破事,所以就造成了吕布直接刺杀董卓成功,这让已经独揽大权的董卓直接就因为吕布这样的一件小事让自己的大好局面全部给毁掉了,只能说眼光很重要,败就败在了董卓的眼光太差上面,

董卓夺权之路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败的呢?

  • 董卓夺到权本来就是意外之喜。但过程如此顺利,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于是乎,董相国渐渐露出了他那西凉人嗜杀成性,残暴凶残的本性,搞得洛阳城人心惶惶而不可终日。东汉满朝文武大臣战战兢兢,如临深渊,敢怒不敢言。这就更加助长了董卓的骄横跋扈的嚣张气焰,再加上无人能敌的奉先儿左右护驾,董卓完全可以逼迫献帝退位,自己大权独揽,临朝听政。那为什么董相国不久却迅速失败了呢?下面小编就这个问题给大家分析一下原因。
  • 原因之一,根基不稳。公元189年,东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掌权,控制了朝廷上下。但何进昏悖无能,竟私招董卓领兵进京,合力诛杀宦官。这何进也是没有谁了,十足的蠢货。董卓当时亲帅五千西凉兵,驻守河东,被左将军皇甫嵩压的死死的,几乎要全部交出兵权。后来死皮赖脸抓住这五千西凉兵,一直盘踞在洛阳城外夕阳亭,也是惶惶不可终日,不知路在何方。谁曾想大将军何进一书密电,令他如获珍宝,马上马不停蹄杀向洛阳城。结果还没到洛阳,何进就被“十常侍”杀死,而袁绍,袁术曹操众人领兵借此又入宫杀宦官,这下洛阳城全乱了套,中常侍段珪等乘机劫持少帝逃走至北芒山。董卓这机会岂能错过,马上赶过去迎接皇帝,顺利的挟持少帝刘辩入城。随后便废少帝,立刘协即位,是为汉献帝。从此,董卓以相国掌权,大肆屠杀异己,霸占后宫,鱼肉百姓,控制了洛阳城。满朝文武皆敢怒不敢言,王允董承等重臣更是无时不刻的都在想杀死寻找机会董卓。可以说,董卓犯了众怒,众矢之的。一旦出了变故,董卓毫无同盟,基础匮乏,又天性凉薄,喜怒无常,人人讨厌,那最终是必死无疑的。
  • 原因之二。骄奢淫逸,终究死于色诱之祸。董卓霸占朝政,所仰仗的就神勇无敌的奉先儿。于是司徒王允就设下一套连环计。以貂蝉之美色先后许配给董卓和吕布,然后再挑拨离间两人关系,让这爷俩互相猜疑,互相怨恨,从而发展到最后刀兵相见,水火不容。以董卓的凉薄之心,高高在上的跋扈之态,断然不会容许儿子跟自己抢女人。那他万万没想到,吕布是何许人也?三姓家奴啊!武功虽然第一,头脑确是最没有忠孝节义,毫无底线的一个小人。他自认为当世第一英雄,自然要配第一美人啦!故看见义父大人强行霸占心爱的美人,那能受得了吗?所以,一不做二不休,瞅准了机会,一举就杀死了董卓。董卓至死都不敢相信,吕布会杀他。这就是董卓至死的最主要的原因。
  • 董卓夺权之路,本是顺风顺水,犹如手到擒来之容易。但犯了以上两个错误,终究昙花一现,死于非命,并留下了千古的骂名,可悲可叹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