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贵族张良如何以一部兵书,灭一个王朝,造一个盛世?

张良博浪沙刺秦失败后,逃往下邳,在这里他遇上人生贵人黄石公,黄石公交给他一本奇书——《太公兵法》。张良如获至宝,潜心研读此书,从此变身一个胸怀韬略的智慧者。就是凭《太公兵法》的帮助,张良出山辅佐刘邦,成就了推翻暴秦,建立大汉帝国的伟业。

张良从刺秦的“愣头青”,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千古奇才,《太公兵法》无疑是改变他人生的关键性人物。

不过,据北宋张商英考证,历史并没有《太公兵法》这本书,黄石公“圯上授书”,给张良的是《素书》。因为这本书暗藏天机,为了让它造福人类,《素书》传授有三大原则:

“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

黄石公得到张良,于是传给了张良,张良没有找到合适的传人,只好将《素书》带进了棺材。西晋时期,有盗墓贼盗掘了张良的墓,从他的石枕中,发现了这本书,于是重新流传开来。

《素书》的语言相当精炼,被后世称作“可为帝王者师”,要想读懂它确实不易。即便张良,张商英认为,他也仅仅懂了皮毛,还达不到悟透精髓的程度。

其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素书》只是古代人智慧的一个杰出代表,像《素书》这样的千古奇书,至少还有:《鬼谷子》、《易经》、《长短经》、《智囊》等等。

下面这套书,是由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民族精髓中华奇书十册”,包含了《素书》、《鬼谷子》、《易经》、《长短经》、《智囊》、《山海经》、《商君书》、《大学•中庸》、《资治通鉴》、《孝经》,包括了原文,译文和释评三部分,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着重于引文注解和相关典籍的互解,对读者把握经典的要义帮助极大。

十册原价298元,促销价79元,合每本不到8元,一次性带回家,武装您的思想,丰盈您的智慧,下一个张良或许就是你。

末代贵族张良如何以一部兵书,灭一个王朝,造一个盛世?

一部兵书灭不了一个王朝,也创造不了盛世。皇甫军校的学生都学过孙子兵法,怎么着?就能百战百胜吗?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熟读兵书的人不一定就会打仗,军事教官也不一定就是军事家,也不一定就会打仗。打仗是一门艺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建立了汉朝。靠的不是张良的一本破书,后来汉朝的盛世也和张良的一本兵书一点关系没有。

末代贵族张良如何以一部兵书,灭一个王朝,造一个盛世?

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特殊的政治制度,得以形成了一种较为特殊的阶层,即贵族阶层。但是,在秦灭六国之后,六国中的王子王孙等贵族子弟都被辇来秦国。

就如《阿房宫赋》中所说的那样,“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所以说,秦灭六国之后,六国经过了几代人的积累都被秦国给剽掠了。而这样做法所造成的后果,就是贵族的没落。到了秦统一六国的时候,仅剩的且最有名的贵族,无外乎是韩国的张良,以及楚国的项羽。

但可惜的是,张良是谋士,而谋士就决定了张良是一个隐藏于幕后的智脑;而项羽则是武将,是统帅,其所要做的就是统帅三军,征战沙场,且常有冲锋陷阵之时。到了最后,项羽与其说败给了韩信,倒不如说是间接败给了张良。

因为,正是张良的一步步智谋,使得刘邦这个“流氓头子”一步步地壮大。换句话来说,张良是刘邦的智脑,而刘邦则是张良最能驱动的臂膀。

但是,若说张良仅靠一本书,灭了一个王朝,创造了一个盛世,则是有点太过了。毕竟,这是把张良的个人能力扩大化,夸张化,过于拔高,这是不可取的。

王安石曾言: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每从容。人言高祖用张良,非也,张良用高祖耳。秦灭韩,张良为韩报仇,故送高祖入关;既灭秦矣,故辞去。

张良助刘邦灭秦的很大原因,最主要的是张良想要借助刘邦之手来推翻秦朝。因为这是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之后所得出重要结论。张良之前找了一个善使120斤铁锥的大力士,于博浪沙刺杀秦始皇。但可惜的是,这次刺杀于失败而告终。

之后,张良得黄石公送的《太公兵法》。据说此书是姜太公所著,书内含有万千道理,兵法、政见等无不在其中。自张良研习之后,竟成了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绝顶谋士。

真德秀曾言,“子房为汉谋臣,虽未尝一日居辅相之位,而其功实为三杰之冠,故高帝首称之。”

但是,在秦朝被推翻,而且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之后,张良便激流勇退了。而且,当时的西汉才建立不久,国家正在休养生息,张良自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最后便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去了。

所以说,大汉盛世的来临,或许离不开张良和萧何等一帮开国功臣的努力,但之后,也是需要几代人的积累,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等。而这些,又怎么可能单靠张良一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