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要修郑国渠,难道有钱就这么任性吗?

秦始皇即位后的某一年,秦王宫里来了一位“毛遂”。秦国自孝公起,推行一系列的人才优惠政策,大量吸引山东六国才俊投奔,秦宫的“招聘市场”门庭若市,诸如商鞅、李斯、范睢、张仪、公孙衍、尉缭子、吕不韦等,个个都是六国奉献的顶尖人才。

今天来的这一位,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郑国?没听说过啊,哪路神仙?

不过,商鞅等人来秦国之前,大多也是藉藉无名,人不可貌相,还得看他肚子里有没有货。这位叫郑国的家伙,一句话差点没把秦始皇震个跟头:我可以帮你修一条灌溉渠,让关中盐碱地变沃土,每年粮食亩产增加三四倍,多养活几十万人口。

秦国当时全国总人口不到600万,关中地区也就100万人,修一条渠就能多养活几十万,我大秦从此以后,“荒年”二字岂不是被永远封存?有这些粮食做保障,灭六国不跟玩一样?

农耕社会就这么简单,土地就是命,粮食就是天。足够的粮食就会保证人口的大量繁衍,谁有办法解决产量问题,谁就是王。上古神农氏就靠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华夏文明始祖之一。

秦始皇的兴奋劲刚起来,又被郑国一瓢冷水浇得拔凉:这条渠虽然泽被万世,可是修筑的代价太大,需倾国之力。

果然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秦始皇倒吸一口凉气。眼下秦国跟六国的战事不断,秦始皇恨不得一分钱摔八瓣花,再分出精力修渠,还要不要打仗?

经过大臣们的集体商议,形成决议:勒紧裤腰带也要修渠!可见,秦国不是有钱任性,而是更具战略眼光,从牙缝里抠钱修建郑国渠。

听到这个消息,郑国的脸上,狡黠的笑意一闪而过。原来修渠背后,居然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郑国表面上是一个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求职人员,其实他是韩国的间谍!

韩国与秦国接壤,是秦国出关中争天下的一道屏障。因为这个地理因素,韩国很倒霉,不断遭受秦国打击。虽然韩国窝囊到唯秦国马首是瞻,又当马仔,又割地,秦国还是不断蚕食韩国的领土。

韩桓王九年,秦国再度入侵,韩国被迫割让上党郡。由于上党郡太守冯亭自作主张,将上党郡赠送给赵国,引发秦赵长平之战,导致赵国四十万人被坑杀,韩桓王在一旁看得心惊肉跳。

反抗,打不过,听话,还是逃不掉挨打,如此下去,早晚灭国。韩桓王左思右想,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玩硬的不行,跟你玩阴的!

他召来名不见经传的河工郑国:你去秦国应聘,想办法动员秦国人修渠,工程给它搞大点,耗尽他们的财力,让他们再也没有实力冲我们呲牙,韩国的命,就交给你了!

应该说韩桓王的计划成功了,郑国渠从泾水出发,向东绵延300里,直到洛水,横亘在关中平原大地。整个工程动用10万人,耗时10年才修建成功。

做一个对比,秦始皇修建长城,动用100万人,耗时五年。有人测算过,秦长城耗资折合人民币约6000亿。以此大致类比,郑国渠至少耗资1000亿人民币。

请注意,修长城是在兼并六国之后,集全国之力,修郑国渠是秦国一国之力,差距很大。

不过,韩桓王的这个“疲秦”计划又是失败的,工程进行到一半,郑国间谍身份暴露了。因为这件事,还引发了著名的“逐客事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秦始皇一怒之下,就要杀了郑国。郑国不慌不忙,说了以下一段话:

“始,臣为间,然渠成,变秦之利也......(修渠)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建万世之功。”

可不嘛,虽然它带有“疲秦”意图,韩国只不过螳螂挡车,多苟延残喘几年而已,对秦国来说却是万世之功。

秦始皇一听有道理,况且渠已经修到一半,半途而废,前面的投入不就打了水漂了嘛。于是秦始皇赦免了郑国,令他继续修建。十年后,工程结束,效果如何呢?按史书记载: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4万顷,折合110万亩,亩产一钟,相当于100公斤,4万顷合计产粮11万吨。据史料记载,同期农业较发达的关东地区,亩产只有25公斤,是关中的四分之一。

还有一点很重要,郑国渠水位落差大,水中泥沙含量高(泾水一石,泥沙数斗)。大量的泥沙,随着郑国渠,覆盖在关中大片盐碱地上,让荒地变粮仓。

按照这个数字,郑国渠为秦国每年多带来10万吨粮食,足够额外养活20万人。由此,关中平原不再有饥荒灾年,民富国强,为秦国兼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秦始皇很大气,因为郑国的突出贡献,他将这条人类历史上,第一条贯穿泾水和洛水的人工河,命名为“郑国渠”。

郑国渠建成后,持续发挥功效100年。既郑国渠之后,汉朝又修建白公渠(由汉武帝时期太中大夫白公主持修建)。关中有一个民谣,形容郑国渠和白公渠的功绩:

“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后人在二渠基础上,又不断修建新的灌溉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如今依然发挥着灌溉功能的泾惠渠,就是在郑国渠的遗址上修建的。

正因为郑国渠的历史功勋,2016年,它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一条造福关中百姓两千多年的灌溉渠,竟然由一个恶毒的间谍计划引发。韩桓王饮鸩止渴的做法,成了千古笑谈。他为缺少河工专家的秦国,主动奉献了一位不世英才,也给中华文明,增添了一抹浓重的色彩。

秦始皇为什么要修郑国渠,难道有钱就这么任性吗?

首先说明一点,“郑国渠”不是秦始皇为郑国修得河渠,秦始皇钱再多也不会为“外国”修河渠。

实际是一个叫郑国的水利师,在秦国负责设计监修的河渠,遂取名为郑国渠。

(韩国水工——郑国)

郑国渠是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的,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大约修建了10年才完工。

顺带一提,这里的“韩国”可不是那个吃泡菜的国家,而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中的一个国家。

郑国渠是当时秦国的巨大工程之一,其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直接灌溉面积达四万顷,折合现在110万亩。

(郑国渠)

史书记载,自从郑国渠交付使用后【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自从修建好了河渠,关中沃野千里,粮食大丰收,没遇到过灾年,因此秦国越来越富裕,最后吞并了六国】

如此说来还是韩国水工郑国帮了秦国的大忙了?非也,当初郑国可不是想帮秦国,而是想害秦国,只不过后来巧成拙,最后让秦国富强起来把自己国家吞并了,郑国为什么这样做呢?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偷鸡不成蚀把米”,说的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

话说春秋末年诸侯并起,当时韩国最弱,秦国最强。

韩国为了防止秦国吞并自己,于是就想出了一个“疲秦”之计。

当时韩国兴修水利的人才很多,韩王就把著名的水工郑国,当成间谍派去游说秦国兴修水利。其目的不是为了想帮助秦国修水利,而是想耗尽秦国的财力,使秦国无力统一天下。

结果河渠修到一半的时候,郑国无意中露了马脚,秦始皇大怒要杀郑国。

(秦统一六国)

当时郑国临危不惧,面不改色地说“修河渠是利于秦国,到时候惠及关中,好处又没落到别国去,我何罪之有?”

秦始皇一想也是这么个理儿,于是就放过了郑国,让他继续修河渠。

郑国不是一个出色的间谍,却是一个出色的水利工程师。郑国渠修好后,关中一代得到了灌溉,成了富裕的粮仓,秦国越来越强盛,最后吞并了六国,这里面就包括韩国。

文/秉烛读春秋

秦始皇为什么要修郑国渠,难道有钱就这么任性吗?

首先,郑国渠并不是秦始皇要修的。

咱们先讲一下修郑国渠的背景。大秦帝国经过,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庄昭襄王……几代的努力已经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国家。韩国虽然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国土面积一直都是最小的,实力也是最弱的。韩国作为秦国的邻国,也经常受到蚕食。在地理位置上,秦国如若想东出统一天下,先灭掉韩国是他最优先的选择。

韩国国君听说秦国的国君喜欢搞基础建设,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派水利工程师郑国到秦国去劝说刚刚继位的秦始皇在关中平原修建一条水渠。从中山到瓠口开凿一条全长300多公里的水渠,引入洛水用来灌溉农田。这样浩大的工程肯定会耗费秦国大量财政收入,让秦国没有精力在东出讨伐为韩国。

于是郑国带着任务来到秦始皇面前,把开凿水渠的计划以及开凿水渠后将给秦国带来的经济效益做了详细的阐述。秦始皇不愧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有着极其长远的战略眼光,他认为郑国说的有道理,也就同意了郑国去修建这条长渠。

在水渠修建的过程中,郑国的身份暴露了,并发现了韩国的阴谋。秦始皇十分生气,决定处死郑国,并对除秦国以外的客卿发出了《逐客令》,而李斯最著名的《谏逐客令》也在此时应运而生的。

一向爱惜人才的秦始皇,也给了郑和最后一次申辩的机会。在自己的生死关头郑国向秦始皇进言:“我承认开始的确是作为间谍来建议秦国修这条水渠的,您听我把话说完。其实修正这条水渠对秦国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如果把这条水渠修完,的确会耗费秦国很多的物力财力,这样做的确也会给韩国延长几年的寿命,却也将为秦国建立了万世功勋。”秦始皇在仔细思虑后,认为郑国说的很有道理。如果选择杀了郑国,只不过是杀了一个人而已;如果让他继续修渠,功成后关中平原将是沃野千里,造福子孙万代。

渠修成后,把泾河中的水引到渠中灌溉了四万余顷土地,而泾河水中的泥沙也改造了很多盐碱地,关中平原真正变成了肥沃之地,从此再也没有荒年,秦国也开始富强起来,为后来吞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纪念郑国对秦国的贡献也就把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

在郑国渠没有修建成功之前,秦国并不是很富庶,那时候天下的“膏腴之地”也就是最富庶的地方应该是在三晋,就是我们俗称的中原。秦始皇修建郑国渠真的不是因为任性,而是他有着长远的战略眼光。

秦始皇为什么要修郑国渠,难道有钱就这么任性吗?

郑国渠这一伟大工程,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两千年来一直与都江堰、灵渠齐名。

相对于其他水利工程,无非是出于军事巩固和农业发展,都有着利国利民的原因。反观郑国渠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就要从这个工程的发起人——“郑国”说起了。战国末期的郑国兼有间谍与水利工程师两种身份。

战国末期,在秦国强大的攻势下,东方诸国,其势危如垒卵,而韩国更是首当其冲。郑国受韩国派遣,以水工的身份来到秦国,承担修建引泾灌渠工程。派水工帮助秦国兴建水利,是韩国精心谋划的“疲秦之计”。自从秦兵攻战荥阳之后,韩国危在旦夕,无法与秦抗衡,于是就想用引诱秦国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办法,使其将人力财物都用于水利工程,劳民伤财,以至精疲力竭,最后自动放弃吞并六国的计划,这样韩国不动一兵一卒可退却秦国数十万大军。郑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受命来到秦国。

《史记》对这段历史有明确的记载与描述。《史记·河渠书》中记载:“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因此,为了保证灌溉用的水源,郑国采用了独特的“横绝”技术,不仅通过拦堵沿途的清峪河、浊峪河等河流,让河水流入郑国渠,也使得河流下游的大片良田得到灌溉改善。郑国渠巧妙地连通泾河、洛水,取之于水,用之于地,又归之于水,就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设计也可谓巧夺天工。

公元前236年,历经十年,郑国渠终于完工。虽然郑国在当时确实对秦国的军力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很快韩国便发现,这种计策实际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倒帮助了秦国的大忙。从此,秦国北方有了郑国渠,南面有了都江堰,大批良田得到了有效灌溉。据史学家估计,郑国渠灌溉的115万亩良田,足以供应秦国60万大军的军粮。也所以,郑国渠完工后仅6年,秦军进攻韩国。郑国渠建成15年之后,秦灭六国,实现了统一。

本是疲秦之计,但令韩国始料不及的是,支持秦国顺利统一六国的正是郑国渠的建成。关中地区粮食产量大增均源于郑国渠的出现,这使关中干旱的平原瞬时成为了沃野良田的天府之国,可谓是“疲秦之计造就万世之功”。

郑国渠与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对后世引泾灌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郑国渠地处黄土高原,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应当说,所处的自然条件相对都江堰困难许多,但它却是中国历史上汉、唐两个最强盛朝代的执政基础,是其都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的命脉,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十分显赫。唐代以后,都城东移、北上,关中地区仍是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郑国渠的建设仍在十分复杂的条件下传承,其衍生的文化仍是中华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在黄土高原独特的环境中,郑国渠运行了两干多年,克服了种种困难,为人类的生息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为后世留下了风采独特的水科学和水文化。郑国渠首开引泾灌溉的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具有深远的影响秦朝以后,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均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其水利设施。

因此,郑国渠遗址历来享有中国水利史“天然博物馆”的盛誉,也堪称蕴藏丰富的中国水利断代史博物馆。目前,郑国渠渠首遗址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名录。2016年11月8日,郑国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按照《史记》记载,郑国渠流经今天陕西省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闫良等县,绵延124公里,灌田115万亩。与都江堰等古代水利工程不同的是,郑国渠的修建,开始并不真正出自于农业灌溉需要,而是韩国害怕被强秦吞并的“疲秦之计”,只不过,此计偷鸡不成蚀把米,最终反倒成就了强秦统一中国的大业。

秦始皇为什么要修郑国渠,难道有钱就这么任性吗?

公元前二百七十六年,秦王-赢政登上皇帝宝座,战国时代自此宣告终结。秦王上台后,为了开拓自己疆域,对周边国家进行了连纵制衡的军事战略,以期逐渐降伏这些敌国。除了秦国,各诸侯国日夜战战兢兢害怕秦国一时反攻,于是离秦国最近的韩国为了拖住秦国势力为自己争取反攻机会便想出了一招无间道——往秦国派遣间谍。

韩国国君意图让间谍过去说服秦始皇修建国渠来消耗人力财力分散其注意力,让他无暇攻克他国,因此韩国国君派遣了当时国内最著名的水利军师郑国前往秦国说服赢政。郑国确实未曾辱没使命,他凭借自身专业知识和洗脑能力,成功诱使赢政在洛水和泾水之间逐渐河渠。

明面上郑国是在推进秦国水利建设,暗地里实为拖住秦国势力,只不过间谍藏得再深也有暴露的影子,所以很快秦始皇就发现了郑国的私欲。气极的赢政正欲屠杀郑国,却因为郑国的一席话放过了他。郑国说河渠逐渐成功后之后对于后世都会有着千秋百代的深远影响,如今我尚且只为韩国争取了几年苟延残喘的机会,却为秦国创造了跨时代的功勋。赢政思及他是主持河渠开挖的主要的军师,一通深思熟虑之后倒也爽快的放了他。

郑国作为间谍被识破诡计后还能安然全身而退也不是并无道理,在十年后他果真为秦国修筑成了一条东起中山西到瓠口的水渠,秦始皇还十分大气的以郑国的名字为其命名——郑国渠。

历史证明郑国此前那番言词确实不错,他修建的郑国渠在之后对于秦朝的作用实在不容小瞧。它让舄卤之地的田亩自此有水灌溉逐渐变成粮田,解决了秦朝大后方粮食不足的问题,秦国也因此逐渐强劲起来,在之后的大一统里边迅速收复了其他诸侯国成为一代霸主。

如今这条河渠依旧存在,它流淌于现今的陕西省泾水县境内,全长达到了三百公里,因为引灌成功郑国渠于2016年正式申遗成功,这条几千年前被误打误撞修建的河渠现今已赫然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为了纪念郑国的伟大功绩,现在在咸阳市的泾水县还为其逐渐了一个郑国公园,以此来纪念这位先人为泾水一带作出的巨大贡献自己带来的连绵好处。

秦始皇为什么要修郑国渠,难道有钱就这么任性吗?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的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泾河北岸,长达300里。秦王嬴政在刚刚登基后不久,就采用了郑国的建议,并让他主持修建灌溉渠。那么嬴政为什么要修这个渠呢?是因为秦国有钱吗?当然不是,之所以要修这个渠,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农业发展

由于泾河流经关中平原,而该平原是西北高,东南低。郑国渠就利用了这一地形,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让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这样就把干渠分布在了灌溉区最高地带,这样不仅控制了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灌溉系统,还可以灌溉农田四万多顷。郑国渠的修建使得秦国的农业迅速发展,为秦始皇统一中原,打下了粮食基础,解决了秦军的后顾之忧。

2.军事需要

郑国渠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农业发展,也解决了秦国军事方面的需要。关中是秦国的基地,秦国为了加强秦国的经济,就需要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而战国七雄中,韩国力量最弱,当时的韩桓王为了抵挡秦国的进攻,就派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去秦国做间谍,游说嬴政在泾水和洛水之间修渠,来消耗秦国的实力。

嬴政当时也想发展水利,于是采纳了郑国的建议,但在修建的过程中,韩王的阴谋败露了,嬴政要杀郑国,郑国认为,他虽然是间谍,但是修渠有利于秦国,他来秦国只能拖延韩国存在的岁月,而对于秦国他建立了万世之功。

嬴政认为郑国说得有理,于是继续要郑国修渠,经过十多年的修建,才完工,后来人们都称这个渠为郑国渠。

郑国渠的修建不仅发展了秦国的农业,还间接地增强了秦国的军事,这也符合商鞅重农抑商,增强军事的思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