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为何拒讲和?

一艘巨大的海轮航行在浩瀚的太平洋,历经风雨,它已经破旧不堪,偏偏又不小心撞上了冰山,被撞出了一个大窟窿。船长说:哪位兄弟去修复一下?三副说我去,船长很感动,好兄弟,加油。

三副正带着一帮小兄弟埋头苦干,背后突然挨了二副一棒子:船长,这家伙根本不懂修船,造他这么弄,非把船弄沉了不可,杀了他还是我来吧。船长愣了愣,好吧。二副带着一群小弟,进入底仓开会。突然间舱门被撞开,三副的跟班四副带着一帮人闯进来,一顿刀砍枪戳......

“报告船长,二副企图以修船为幌子,对你夺权,所以我宰了他!”船长不置可否,好吧,由你代替二副,你去修吧。新任二副还没笑出声,又蹦出来一个人说:老大,这家伙是二副的小舅子的表兄弟媳妇家的大侄子,想乘机搞沉船替二副报仇!船长吓了一身冷汗:把这家伙扔海里去!

紧接着,海轮又被撞出了几个窟窿,船身开始倾斜。船上的人分成了两大帮派,不管谁提出去修船,立刻就会被另一伙人干掉,个人私产被抢劫瓜分一空。于是他们都指责对方是破坏修船的罪魁祸首,说到感动之处眼泪鼻涕,大义凛然,边擦眼泪边瞄着下一个接近窟窿的人,悄悄摸着刀把,准备出手......

大明王朝就是这艘海轮,道貌岸然的水手们,就是大明的文官集团!

上天垂怜,给了大明多次机会,也给大明派去了多名擎天博玉柱,怎奈大明的政治环境已经朽透了,在背后捅别人刀的人尚可活,谁要是认为自己是救世主,非要出面挽救危局,谁就得死!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大军包围北京城,炮轰西直门、彰义门和平则门,一路上守将们或逃亡,或不战而降。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刚刚投降的太监杜勋为代表,入皇城跟崇祯帝谈判,提出三个条件:

  • 1.割西北一带给李自成称王;
  • 2.朝廷给李自成部犒赏百万;
  • 3.李自成可以不奉召觐见皇帝。

为了表达诚意,李自成还答应两个承诺:

  • 1.协议达成,李部立刻退军河南;
  • 2.李自成可以帮崇祯帝剿灭国内叛乱,和出兵对付关外清军。

眼看就要亡国了,李自成居然提出这么低的条件,还附带自我承诺,对崇祯皇帝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事。

可结果出人意料,崇祯帝居然严词拒绝了!李自成一张热脸贴上了冰凉的大屁股,他一声令下,第二天就攻入皇城,大明灭亡。

李自成与崇祯秘密谈判的事,记载于民间笔记,说实话难言可信。李自成占尽优势,凭什么给自己戴上一道箍?不过,这个记载并不妨碍我们对问题的探讨,假使谈判是真的,也注定不可能谈成功,因为大明这条船,已经容不下任何正义存在!

文官集团的反对势力太强大

崇祯帝一朝的文官集团,是历史上最无耻的一个群体!人人都以道德君子自居,人人都对别人暗下杀手,人人都是加害人,人人也都是受害人。

这是一个群魔狂舞的时代,他们站在各自的利益立场,不论是非,只要是利益冲突方的提案,一律反对,只要是利益冲突方的人,一律往死里打。

大明朝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席卷大半个中国,关外满清对峙山海关,面临一触即溃的危机。其实每个人心里明白,大明根本没有力量对付内忧外患了,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牺牲局部,保全大局。

  • 方案一:承认满清独立,换取关外一时安宁,集中兵力解决内忧;
  • 方案二:收买李自成,换取李自成为我所用,平息内忧,集中精力解决外患;
  • 方案三:迁都南京,让出半壁江山,从江南另图出路。

这三个方案,反复提起,多次秘密操作,可是每次结果都很惨烈,往往以动议人的脑袋为代价,画上句号。

比如袁崇焕,曾经与皇太极秘密通信,被钉上叛国罪凌迟处死。兵部尚书陈新甲,奉旨秘密谈判,刚开了个头就因信息泄露,被崇祯帝当替罪羊抛出去斩首示众。

又比如迁都,倡导者侯恂、周延儒、李明睿等人,要么被杀要么被贬。反对者凛然争议:天子守国门,君臣与江山同生死,怎么能做出如此祸国之举,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其实反对者才是满嘴喷粪!假如迁都,一大群北方士族集团怎么办,他们的家业都在此,房产地产商铺,大姨太小老婆林林总总数百口,损失得多大!所以,你这个皇帝得替我们当傻大个,前面顶着!

总之,大臣们每个人冠冕堂皇的言辞后面,基本都暗藏祸心!他们就像舞台中央的辩论赛选手,每个人都有两套台词,当正方时侃侃而谈,切换到反方同样义正辞严,一点不违和。

崇祯摇摆不定一再失机

崇祯帝作为帝国大老板,他为何不当机立断,做出“明智选择”?其实崇祯也难,他也是利益方,顾忌太多,加上能力不足,担当不够,导致一再错失良机。

1.崇祯帝缺少责任担当

以上三个方案,不是简单的国家前途的抉择,涉及诸方利益,想要达成一致是绝不可能的,对决策失败的可能性,需要崇祯皇帝个人的担当。

然而崇祯表现得相当猥琐,他不光没有担当,还四处推卸责任,陷入了文官集团布好的龙门阵。尤其是陈新甲之死,谈判的信息一外漏,崇祯帝立刻一问三不知,把责任全部推卸给陈新甲,导致陈新甲惨死。

陈新甲的死,让所有朝臣都看清楚了崇祯的嘴脸:这家伙不能替他办事,早晚会被他卖了!难怪崇祯到最后成了光杆司令,敲响钟鼓,竟无一人上朝,他要不是皇帝,早就被人踹了!

2.崇祯帝优柔寡断误事

崇祯帝对利益集团的斗争惨烈,显得束手无策。文官集团打成一锅粥,利益相互渗透,牵一发动全身,打哪个都手疼,所以,在痛苦的观望和悲号中,目睹巨轮沉没。

这就是崇祯帝的性格缺陷,信一个人不能坚信不疑,恨一个人又不能彻底剥离,导致利益斗争越来越复杂。

曹化淳曾经对崇祯说:假如魏忠贤还在,总不至于这样。

都说魏忠贤祸国殃民,客观讲,晚明的文人集团之所以肆虐,就是少了魏忠贤势力的掣肘。魏忠贤够狠毒,有他在,文官集团会发展到无法遏制的状态吗?

崇祯杀了魏忠贤,自己又不具备魏忠贤的杀伐手段,替文官集团打死了大老虎,自己却落得被狗咬!

3.面子害死人

崇祯特别忌惮把三个方案公开化,除了缺少责任担当外,他的面子问题也害死了他。与叛臣贼子谈判,不是等于自降身价吗?承认满清独立,承认李自成合法化,不等于丧权辱国吗?迁都不等于丢失祖宗江山社稷嘛!

都对,死社稷的义,值得夸奖,可是顶着屈辱,卧薪尝胆东山再起,更难能可贵,更是伟丈夫。一个连面子关口都突破不了的皇帝,活该亡国。

江湖传闻,杜勋和申芝秀代表李自成谈判时,转述了一些李自成的狠话,犯上的话,让崇祯的尊严受到折辱,面子大失之下,他恼羞成怒,愤然拒绝谈判。

倘若真是如此,那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和、战、降都是无解的难题

其实,即便崇祯同意和谈,恐怕结果也是狗咬猪尿泡。大明的问题,表面上是决策选择问题,本质却是政治腐败的问题。决策选择错失机会可能还会再有,事实上崇祯是多次错失机会。甚至选错了还可以修正,唯独政治生态朽了,即便选择对了,也改变不了结局!

我们可以演绎一下,假如崇祯同意李自成的条件,李自成撤兵。我相信李自成刚走,朝廷立刻就会有人站出来,清算赞同和谈的人,并且撕毁协议。

就算崇祯雄起一把,顶住压力,李自成拿着银饷替大明剿匪,接下来一定会有人跳出来,想方设法拌李自成的马腿,甚至崇祯也会被说服,跟李自成翻脸。

所以,大明从根子上烂了,指望局部施救,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战、和、降这些抉择,哪一个都是无解的结局。

大明拿不出解决方案,历史给出了方案——去死吧!

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为何拒讲和?

崇祯末年,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关外后金清兵步步紧逼,自松山溃败后,辽东尽失明军只能退防山海关。而关内以李自成和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也来势汹汹,志在灭明。

潼关之战,明朝最后的支柱——孙传庭部全军覆没,李自成军入主陕西,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改元大顺,调兵东渡入晋,欲对北京形成包夹之势。此刻明朝危在旦夕,人心惶惶,此时败局已定,回天乏力,明朝的有识之士认为“南迁”还能尚存一线生机,在这个生死存亡的情形,“南迁”再度提上议程。

其实“南迁”之议并不是到了1644年局势无法逆转之际才提出来的。早在明朝忙于两线作战,首尾应接不暇之时。据《明史》记载,崇祯的正宫周皇后就率先提出这个议案“后性严慎,曾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周皇后南迁的意图很明确,可当时李自成并未兵临城下,崇祯也就不以为然。

随着李自成称帝,局势越发不可收拾,崇祯渐渐紧张了起来。在《明季北略》就曾这样写道:“正月壬辰(初三),帝召中允李明睿陛见”。李明睿就是“南迁派”主要代表人物,在这次会面中,他更是提到:“惟有南迁,可缓目前之急。”当时崇祯对于他的这个建议也表示十分赞同:‘朕有此志久矣’,“南迁”这个想法存在崇祯心中很久,还私下召见了很多大臣,即将要南迁布置谋备,更是密旨命令天津巡抚冯元飏在沽口准备三百条漕舟以待命,即河槽解冻后便可启程南下。

虽然崇祯南迁的意图也很明确,准备也相当充分,可是实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当李自成的主力军抵达山西,此时的朝堂已经人心惶惶,十分恐慌。左都御史李邦华就提出“请帝固守,而太子监国南京”的建议,可是这个建议很快就引来以光时亨为首等多数大臣的极力反对,“太子往南,诸臣意欲如何?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众臣听后皆沉默不语,这乃是崇祯的心病,他的内心实在不愿唐玄宗、唐肃宗的历史再度重演,由此崇祯不得不发自内心感叹道:‘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也’。

之后李邦华等人再三请愿南迁,可是崇祯的态度却有了很大的转变,怒言道:“国君死社稷,古今之正,朕志已决,无复多言。”自此“南迁”问题就此被搁置。随着驸马巩永固提出:“圣驾南行,征兵亲讨”被否决之后,崇祯南迁的的机会也烟消云散了。

到了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自知救兵无缘的崇祯,南迁的念头再次涌上心头,崇祯换上了宦官的衣服混入人群中,准备离开京城,可是城内已经乱作一团,大街小巷皆是起义军,无奈之下只好回到内苑,最后走投无路的崇祯在万岁山自缢身亡。

相信很多人会疑问,南迁是当时唯一可行的策略,为什么到最后都不能付诸以行呢?其实自李自成称帝后,江南反叛军布防空虚,崇祯完全可以趁此机会南下。由于当时朝廷大臣都认为不该南迁,崇祯又反复不定,不敢力排众议,下定决心南迁,所以也失去了南迁的最好机会。

其实崇祯虚荣心极强,很大程度上无法接受抛弃数百年宗庙家业,委曲求全。另外,久居深宫的他无法审时度势,过分高估京城守军的能力,这一切皆因京师数次被围,最后皆化险为夷。所以在起义军攻破章义门后,还幻想着李国帧率兵救驾。但是他不是知道的是,现在京城守军已经是畏贼如虎,毫无抵抗的欲望,最后他也就盼不来李国帧,等不及吴三桂,就落得亡国的下场。

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为何拒讲和?

1644年春,李自成兵临京师城下,向崇祯提出三个退兵条件:割地西北,封西北王;索要百万军费犒赏义军;不觐见皇帝。

崇祯气歪了鼻子:自明建,朱元璋就定下“四不”祖训,后代君主绝不称臣、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明朝皇帝都颇有骨气,战败亦不降不逃。1449年,明英宗于土木堡被瓦剌俘获,在当人质一年间,始终未低头违反“四不”祖训。正因无油水可榨,他才被瓦剌送回。

李自成大兵压境前,崇祯大可率众文武南下避敌。南方国土辽阔,南京尚有一套完整行政机构,足以仿效南宋,与北方划江而治,甚至还有北伐中原的翻盘机会。但是,崇祯拒不南下。

崇祯坚拒李自成的三个条件,首先因割地赔款严重违反“四不”祖训和国家利益,其次不愿放下尊严与乱臣贼子和谈,最后是已下定战败自缢保名节决心。

故,明朝是真正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为何拒讲和?

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为何拒绝讲和

一、站在崇祯皇帝角度考虑

1、李自成是农民起义。是乱臣贼子夺他的天下,和乱臣贼子讲和,作为一个高傲的皇帝他办不到。

2、崇祯皇帝,是一个自认为有能力的人。他说过“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据史书记载,崇祯皇帝非常勤政。起得很早,睡得很晚。他从他老爹手里,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他老爹据说有二十年未真正的上过朝,重用宦官。他整天做木工,不理朝政。崇祯皇帝接手时,明朝内忧外患。

3、无钱赔偿。崇祯皇帝时,内忧外患。内有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张献忠和李自成的起义,只是最大的两支起义,其它还有很多。外有大清虎视眈眈,随时入关。为镇压各地农民起义,为了阻止大清入关。耗尽了大明王朝的财力物力人力。国库早就无钱。

4、存在侥幸心理。崇祯认为京城墙高城厚,李自成断时间无法攻破。各地勤王之师赶来,就会打败李自成,赶走李自成。

5、张献忠投降明军后又多次反叛。李自成讲和,疑心病很重的崇祯根本不相信。

二、站在李自成的角度考虑

1、自己就是一农民。能够当一个西北王足够了!有地盘,有朝廷赔偿的钱。能过逍遥自在的日子何乐而不为。

2、讲和条件里有一条,李自成不用朝见皇帝。如果达到讲和条件,自己就是没有称号一个土皇帝。

3、攻打京城,墙高城厚。能够兵不血刃,达到自己的目的,少死人,何乐不为。

4、起义军内部争斗。刘宗敏等即将领,手握重兵,居功自傲。攻进北京后,从刘宗敏强占吴三桂的妾,可知李自成基本上约束不了他。

以上这些,大致就是崇祯皇帝,不和李自成讲和的原因。

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为何拒讲和?

照理说,京城形如累卵,这是大明的最后机会。可崇祯拒和谈,亲率六师死拼到底!是错失良机, 还是气数已尽。

如果我没记错,崇祯说的是他再考虑下吧。

其实简单说就是没想好。这个和谈来的太突然,各种令人咋舌的条件,他需要消化,需要和大臣们讨论权衡利弊,毕竟事关重大。当然大臣们一如既往的沉默,把皮球踢给他。

崇祯这边的筹码,京城前几次清军入关没破,还有些军队,等吴三桂的精锐来勤王。但他忽略了一点,他的部下们早都对他忍无可忍,已是众叛亲离的前夜了。

他犹豫的是,李自成这个人言而无信,自己三百万根本凑不上,如果靠着对人民敲骨吸髓来凑上赔款。哪天李自成再来就比现在还绝望,他很看重的名声也会如桀纣差不多。其实他本人是很怕死的。

李自成这边,我猜是对攻下北京信心不那么大,担心有很大伤亡,加上自身核心部队就几万,带了这么多降军,心里也是慌得一笔。吴三桂部队来了,万一久攻不下,降将复叛,那不死也得脱成皮。所以先敲诈一笔,确定合法地位,回去巩固一下根据地再来。

崇祯虽然昏庸,但是很多选择也不是看起来这么简单。比如南迁、和谈之类,当然他优柔寡断、患得患失让他错过了很多机会。

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为何拒讲和?

崇祯拒绝讲和基本原因有两点:

  • 可以说崇祯是历史上最悲催的皇帝之一,他勤勉上进有振兴帝国之志,怎奈大明王朝腐朽太久,千疮百孔已病入膏肓,没落的王朝在内忧外患中,终于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城那一刻轰然倒下,对于一个心气儿很高的崇祯皇帝,面对这几百年的江山基业就这样结束在自己手里,可想而知他的心情有多糟糕:茫然?愤怒?不服?悔恨?愧疚?秋风落叶下他的心情我们不得而知,对于自缢在万岁山上我们只能理解为他真的是生不如死,或是给国家与子民一个交代亦或留给自己些许的尊严!
  • 相比较外患的满清铁蹄,崇祯皇帝更恨内忧的李自成,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他的组织成员多为草莽、流民、甚至是地痞流氓,这样一群所谓的“部队“根本没有规矩和诚信而言,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们打仗多为自己,所到之处乌烟瘴气民不聊生,他们没有政治纲领更没有文化素养,对于这样一群乌合之众崇祯皇帝骨子里是讨厌他们瞧不起他们的,所以说崇祯皇帝根本不可能跟他们和谈,跟他们谈判除了感受他们的嚣张和受辱之外不会有什么?个人认为崇祯皇帝有尊严的自尽是最好的解脱,至少对大明江山的列祖列宗是一个交代,亦或许能得到史官笔下的一点怜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