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临终前,为何把龙袍披在徐茂公身上?
题干有两个错误,其一,这件事不是李世民临终前,而是贞观十七年立太子前后;其二,披在徐茂公身上的不是龙袍,龙袍是朝服,而是李世民随身的便服。
“太宗又尝闲宴,顾勣曰:‘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旧唐书》
在一次闲暇的宴会中,李世民对李勣说:“我想给太子寻托孤大臣,思来想去,没有比你更适合的。过去你不忘故主李密的恩情,如今怎么会有负于我呢!”李勣感动得眼泪哗哗的,咬破手指起誓。不知不觉李勣喝得伶仃大醉,李世民解下身上的衣服,给李勣盖上。
看起来这不是一次随性的宴会,而是李世民刻意营造的气氛,目的就为一个:收心!
说起来,李世民对李勣的恩宠,不是这一次了。曾经有一次李勣病重,医生给李勣开具了一副药方,其中有一味药叫“须灰”,就是烧成灰的胡须。李世民二话不说,一剪刀剪下自己的胡须,把李勣感动得嚎啕大哭。李世民说:我这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社稷,你不用谢我。
如今胡须随便剪,古人坚信“发肤受之父母”,不能伤。当年曹操割发似乎是笑话,其实古人真的认为,伤了发须就是不孝,且伤自己的精血,等同于割肉。
李世民如此费尽心机,其实都是为了身后事。贞观十七年,培养了多年的太子李承乾被废,又经历李泰风波,李世民被搞得心力憔悴,他把最后的父爱,连同江山社稷,都寄托在了新太子李治身上。
不久,李世民下旨,授李勣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加位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任命有点小问题,李勣原来的职务是兵部尚书,如今虽然加位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地位上等同于宰相,可是实际职务却降为太子詹事兼左卫率。为此,李世民特地向李勣解释:
“我儿新登储贰,卿旧长史,今以宫事相委,故有此授。虽屈阶资,可勿怪也。”
为了太子,职务上委屈你了!其实李世民这话有点反说,不用他解释,李勣心里明白,皇帝这是给了他一个美好的未来,他感激还来不及呢,何况地位一下子到宰相级别。李世民故意用歉意的口吻说事,其实是变相讨好李勣。
爱子心切可以理解,李世民为何就那么看重李勣呢?又为什么费尽心机地“做作表演”,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呢?
李勣的“纯忠”,让李世民非常欣赏李勣原名徐世勣,字茂公,被高祖李渊赐姓李。跟《隋唐演义》里牛鼻子老道形象不同,历史上的李勣更偏重武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李勣,“忠义”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如果前面非要加个形容词,那就是“纯”字。
李唐功臣里有很多降将,李勣就是其中之一,他原先一直追随李密,从瓦岗寨到大唐一路走来。后来李密因为谋反罪被杀,旧部无人敢收尸,李勣毫不避讳,主动请求为李密料理后事。得到同意后,李勣召来李密旧部,为他披麻戴孝,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李勣还有一位好友叫单雄信,瓦岗寨解散后,单雄信投靠了王世充,与李唐走向对立面。单雄信被俘后,李勣以自己的官职相抵,请求饶过单雄信,不被李渊批准。
单雄信行刑前,李勣大哭,一刀割下自己的大腿肉,说:“生死永诀,此肉同归于土矣。”单雄信死后,李勣收养了他的儿子。
丝毫不避讳新主人的忌讳,始终对旧主、旧友保持浓浓的真情,倘非至纯至真的性情,是无论无何也做不出如此感天动地的义举。
李世民很清楚,只有李勣这种人,才可能做得到在“忠义”面前不带任何杂质。由这样的人辅佐少主,李世民才能放心。
李勣拒绝参加玄武门之变,让李世民心情复杂不过,正是因为李勣过“纯”,在他和李世民之间留下了一道小伤疤。
玄武门之变,无疑是李世民人生最重要关口,一次命运大赌博。为了这次赌博,李世民倾囊而出,调动了所有能调动的资源,房玄龄等就差被刀架在脖子上逼上梁山。事变现场,连长孙氏都亲临前线,可见李世民真是玩了命了。
可是,李勣却缺席了这场历史大转折事件。李勣为何不参加政变,自古以来争论纷纷。一种说法认为李勣当时在边境与突厥作战,人不在长安,但是已经表态支持李世民。另一种说法是,李世民向李勣挑明后,李勣明确拒绝。
唐人刘餗的史料笔记记载说:“太宗将诛萧墙之恶以主社稷,谋於卫公靖,靖辞;谋於英公徐绩,绩亦辞。帝由是珍此二人。”不光李勣,还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李靖,也拒绝参与政变。司马光认为刘餗的记载更可靠,《资治通鉴》就采纳此说。
按照这个记载,李世民虽然被拒绝,但是更加敬佩他们对皇帝的忠诚度。所以玄武门事变后,丝毫没有影响李世民对他们的信任。
不过这个说法未免夸大,出于政治需要,李世民连魏征、薛万彻等李建成死党都启用了,没理由揪住二李。所以,所谓的信任恐怕是有折扣的,心里伤痕恐怕多多少少还是存在的。
从李世民带有明显表演性质的拉拢就可以看出。比如所谓“无越卿者”就是夸大,仿佛李勣在李世民眼中的地位无人可代,事实上,在辅政大臣中,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顺位,远在李勣之上。包括屈尊太子府詹事的说法,完全不像毫无芥蒂的陈述方式。
这些细节表明,李世民非常希望抹平与李勣之间的那点裂痕,让他的“纯忠”施加到少主李治身上。所以,他的行为方式,处处留下不自然的印记,直到临终前,李世民再次以表演的方式,对李勣收心。
为收服李勣,李世民费尽心机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他把李勣贬出长安,出任叠州都督,并对李治面授机宜:
“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
自己贬黜李勣,再由李治施恩提拔李勣,让李勣凭空欠下李治一个大人情,从此必定死心塌地效忠于李治。
很明晰了,李世民虽然很欣赏李勣的“纯忠”,但是玄武门事变的疙瘩始终没有化解,总是怕李勣跟他一样心生芥蒂,总希望多做一点工作,彻底抹平伤痕。
所以,包括给李勣披“龙袍”、剪胡须、升官贬官等等一系列的“表演”动作,无非是为李治收获一尊纯而又纯的门神,这是由于玄武门之变留下的伤痕,多费点周折而已。
李世民临终前,为何把龙袍披在徐茂公身上?
中国历史上帝王和权臣之间的关系很矛盾,一方面帝王委以权臣重任,让他们更好的为自己效力,另一方面又担心无法掌控他们,于是就耍手段,就是人们理解的帝王术和“厚黑学”。
徐茂公是《隋唐英雄传》中的人物,他所对应的原型是唐初徐世勣,字懋公。他可不像书中所写的一样是一个类似诸葛亮的军师,他是和李靖起名的统帅,一生中立下战功无数。他18岁时初投瓦岗山,后失败归顺了李唐,从此就跟了李渊,而他又足智多谋勇猛善战,很快成了李渊的股肱之臣。他在征讨各地乱军中,紧跟二皇子李世民,与李世民结下深厚友谊,并跟随李世民政变,李世民称帝后也对他厚待有加。
而李世民把龙袍披在他身上,发生在李世民晚年。有一次李世民宴请群臣,酒过三巡后,李世民对徐茂公说:”朕想找一名托孤大臣,觉得只有你最合适。“徐茂公一听皇帝直接要任命托孤大臣,被吓得不轻,于是借着酒劲就直接吓晕了,而李世民就把自己的龙袍盖在了徐茂公身上。其实李世民就是想告诉其他人,徐茂公是我李世民的人,除了我之外,任何人不能动他,后来他唱白脸故意找借口把徐茂公贬出京城,让儿子李治唱红脸把徐茂公再召回来,这样徐茂公就会效忠李治了。
虽然李世民口头上说要把徐茂公当成托孤大臣,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长孙无忌,因为他之前把龙袍披在徐茂公身上,给他带来了很大麻烦。但不得不说李世民这一套帝王术玩得很溜,不愧千古一帝。
李世民临终前,为何把龙袍披在徐茂公身上?
你好!这里是“阳明悟行学宫”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唐高宗李治欲废王皇后而改立武则天,召大臣朝仪,元老大臣李勣称疾不入,而褚遂良则以死相谏。过了几天,李勣单独入见,高宗说:褚遂良是顾命大臣,他极力反对,这事儿真的就算了?李勣答道:“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高宗随即下定了决心。
为什么李勣一句话“此乃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为什么可以改变高宗的态度,首先我们来看看李勣这句话真的有道理么?唐玄宗开元年间,武惠妃谮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结党营私,玄宗欲皆废之。宰相张九龄担心引发宫廷权力争斗,拒不奉诏。后张九龄被罢相,玄宗又提出废太子之事,李林甫说:“此陛下家事,非臣等宜预。”玄宗遂决意废立。 唐德宗欲废太子而立侄舒王,宰相李泌不同意。德宗说:“此朕家事,何预于卿而力争如此?”李泌答道:“天子以四海为家,今臣独任宰相之重,四海之内,一物失所,责归于臣,况坐视太子冤横而不言,臣罪大矣。”废太子一事才得以放下。 看来李勣真开了这个先河,而且这句话毫无道理。那李勣的一句话为什么可以让高宗下定决心?李勣,就是徐世勣,被演绎成隋唐演义的徐茂公----徐世勣,因为军功被赐姓为李,也叫李世勣,后改名李勣。这句话不重要,重要是李勣暗示他是支持高宗立武媚娘为皇后的。此时他是为左仆射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因尚书是此时虚职,李勣实统百官,加之其在军队影响力,所以才让高宗看到了希望,有这么大势力支持,所以下定决心。
那李勣为什么支持武则天呢?难道他看不出立后之事关系朝廷政治势力的起伏么,武则天这样庶族出身的人,一定会对皇族和士族造成影响的,连朝廷一般大臣都能看出来,更何况经过玄武门之变的三朝元老呢。就让我们在《旧唐书》寻找答案
勣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乃自翦须,为其和药。勣顿首见血,泣以恳谢,帝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为皇太子,转勣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加位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宗谓曰:“我兒新登储贰,卿旧长史,今以宫事相委,故有此授。虽屈阶资,可勿怪也。”太宗又尝闲宴,顾勣曰:“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为他翦须和药,又把太子托付给他,让他当托孤大臣,还把龙袍披在他身上,可见对其重任;李勣磕头磕出血,哭着感谢,后来又哭着推辞,把指头咬出血为誓,表忠心。一幅多么感人君贤臣忠的感人和谐画面呀。事实是这样么?
二十三年,太宗寝疾,谓高宗曰:“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乃出为叠州都督。高宗即位,其月,召拜洛州刺史,寻加开府仪同三司,令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是岁,册拜尚书左仆射。永徽元年,抗表求解仆射,仍令以开府仪同三司依旧知政事。四年,册拜司空。
唐太宗也够狠的,用毫无理由的降官职赶出京城作为考验,如果李勣稍微流露出不愿的情绪,恐怕就要掉脑袋了。李勣表现也很让唐太宗满意,结果连家也没有回,直接赴任。也许在路上,原以为可以做顾命大臣的他,却怎么也没想到这样的结果,真不知道如此忠心的他心中是何等悲凉。当然后世之人永远不知道李勣后来为什么支持武则天,反正最后结果就是旧臣士族尽灭于武则天之手。鸟啄皇孙,李唐宗室几乎被灭。唯独李勣而得善终。难道这中间真的没有当初唐太宗对他的猜忌的原因么?你当初如此对我,我便让你李家后代也不得好,如果李勣这样想的,细思极恐。既祸害了李家,又成全了自己的一生富贵。看看李勣死时候殊荣。
其年寝疾,诏以勣为司卫正卿,使得视疾。寻薨,年七十六。帝为之举哀,辍朝七日,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曰贞武,给东园秘器,陪葬昭陵。令司平太常伯杨昉摄同文正卿监护。及葬日,帝幸未央古城,登楼临送,望柳车恸哭,并为设祭。皇太子亦从驾临送,哀恸悲感左右。诏百官送至故城西北,所筑坟一准卫、霍故事,象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以旌破突厥、薛延陀之功。光宅元年,诏勣配享高宗庙庭。
看看李勣死后所得到的荣誉,恐怕在此之前绝无仅有,之后也只有郭子仪才能如此。李世民九泉之下得知武氏夺了天下,恐怕也后悔当初没有看清李勣,要么后悔当初的做法了,要么后悔没有杀掉李勣。那么唐太宗为什么要猜忌李勣?我们再来这段记载:
初平王世充,获其故人单雄信,依例处死,勣表称其武艺绝伦,若收之于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为国家尽命,请以官爵赎之。高祖不许,临将就戮,勣对之号恸,割股肉以啖之,曰:“生死永诀,此肉同归于土矣。”仍收养其子。
为了一个朋友单雄信,李勣算是一个大丈夫,为他求情。居然把自己肉割下来给单雄信吃,并且抚养他的儿子,真是有情有义。但是对于帝王来说,这样的表现倒有觉得点不太舒服了,不能坚持政治上的绝对态度,谁都不会放心。
每行军用师,颇任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与人图计,识其臧否,闻其片善,扼腕而从。事捷之日,多推功于下,以是人皆为用,所向多克捷。
再加上李勣为了大唐江山,居功至尾,又会打仗用兵善于谋略,而且为人礼让谦虚,很得军心。难免帝王的不会生疑,也难怪李世民就把仅仅只把李勣一个赶出京城,加以考验。
虽然李世民对他说:“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看起来很赞同他对瓦岗山旧主故人的情谊,说的也在理。但是心理到底是怎么想的,谁又知道?最后看看李勣临死之前的表现:
自遇疾,高宗及皇太子送药,即取服之;家中召医巫,皆不许入门。子弟固以药进,勣谓曰:“我山东一田夫耳,攀附明主,滥居富贵,位极三台,年将八十,岂非命乎?修短必是有期,宁容浪就医人求活!”竟拒而不进。忽谓弼曰:“我似得小差,可置酒以申宴乐。”于是堂上奏女妓,檐下列子孙。宴罢,谓弼曰:“我自量必死,欲与汝一别耳。恐汝悲哭,诳言似差,可未须啼泣,听我约束。我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辛苦作得门户,亦望垂裕后昆,并遭痴兒破家荡尽。我有如许豚犬,将以付汝,汝可防察,有操行不伦、交游非类,急即打杀,然后奏知。又见人多埋金玉,亦不须尔。惟以布装露车,载我棺柩,棺中敛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见先帝。明器惟作马五六匹,下帐用幔布为顶,白纱为裙,其中著十个木人,示依古礼刍灵之义,此外一物不用。姬媪已下,有兒女而愿住自养者,听之;余并放出。事毕,汝即移入我堂,抚恤小弱。违我言者,同于戮尸。”此后略不复语,弼等遵行遗言。
李勣对于生命的态度,对于死后子孙的告诫安排,对于自己死后简单陪葬,及其对下人的妥善安排,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律、智慧而不贪图生死富贵之人。对单雄信和李密又是如此念旧情,但是就这样的一个人,居然也能李氏王朝差点断掉。
想想以前的帝王与臣子之间的所谓良好的关系,细思极恐,真是人心叵测。就拿李世民与魏征这对天下共赞的君臣关系来说,一个是杀兄逼父登上王位,一个是三易其主,以前都有污点,怎么洗白,所以,以后一个勤政爱民虚化若谷,一个是刚正不阿谏言犯上,说是表演有点过,但是其实双方心里也明白,也就是局,彼此配合,目的很清楚,改变自己的历史形象问题。但是,不能否认的,这种真的与国于民大为有利,开创了一个贞观之治。不过两人关系,就正如唐太宗说的一句话:定要杀掉这个庄稼汉! 未必不是自己的心里的话,魏征死后,唐太宗不是也把魏征的墓碑也砸了么。所谓唐太宗与魏征典范君臣之间的一段历史佳话,也都不敢细思的。
李世民临终前,为何把龙袍披在徐茂公身上?
没有这事[打脸]
李世民临终前,为何把龙袍披在徐茂公身上?
历史上真实的徐茂公,并不像小说中的那样能掐会算,其实他跟李靖齐名,是统兵大将,一生立下无数战功,甚至到了李治时期,他还曾攻打高句丽,不过因为小说的影响,大家对李积的名声,还是知道徐茂公的比较多。
李世民晚年时期,跟徐茂公发生过一件事,显得非常有意思,有一次李世民宴请群臣,徐茂公也被邀在列,酒过三巡之后,李世民望着众位大臣,最终目光停留在徐茂身上,他对徐茂公说:“朕想找一位托孤大臣,觉得只有你最合适了。”
徐茂公一听皇帝这样说,立刻打了个寒战,连酒也醒了三分,李世民接着说:“你以前对李密很忠心,所以你也会对朕忠心。”原来徐茂公一开始在瓦岗寨,李密来到瓦岗寨后,就取代了翟让的地位,从此徐茂公忠心辅佐李密,瓦岗寨一时势力雄厚,可后来李密败给李渊,整个瓦岗寨都投降了。徐茂公见李密投降了,便对李渊表示,瓦岗寨还有很大一片土地,之前都是自己提李密管理的,如今一起献给大唐吧,李渊听了很高兴,直接给徐茂公赐姓李了,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多年,李世民突然又旧事重提,以此来表明徐茂公是适合托孤之人,到底怎么回事呢?
当时李世民年事已高,恐怕没多少年可以活,所以听说皇帝任命直接为托孤大臣,徐茂公自然吓得不轻,加上酒力发挥作用,徐茂公直接吓晕了,这时李世民给徐茂公来了个“黄袍加身”,他见徐茂公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所以把自己的龙袍脱下来,给徐茂公盖上,周围大臣们看得目瞪口呆。为什么李世民要把龙袍披在徐茂公身上呢?其实他这是向他人宣布,徐茂公是我李世民的人呢,除了我之外,任何人不得动他,后来李世民故意找借口把徐茂公贬出京师,他告诉李治登基后,再把徐茂公召回来,这样李治就对徐茂公有恩,徐茂公必会誓死效忠大唐了。
虽然李世民口头上说要把徐茂公当成托孤大臣,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长孙无忌,因为他之前把龙袍披在徐茂公身上,已经给他带来了麻烦,贬他出京师,再让儿子把他召回来,这一套帝王术玩得很溜,千古一帝不愧是千古一帝
李世民临终前,为何把龙袍披在徐茂公身上?
不放心,试探而已!若疑心陡增,必起杀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