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不喜欢孟子,还把他移出孔庙?

大约洪武二十七年左右的某天,明太祖朱元璋处理完奏章,习惯性地拿过一本书研读起来。朱元璋赤贫出身,没上过一天学,如今当了皇帝,身边全是一帮满腹经纶的家伙,肚子里不装点真家伙,岂不被这帮自以为是的家伙耻笑?

这一天老朱读的是《孟子》,跟大儒们比,他虽然近似于半文盲,但也知道孟子地位的重要,不背诵几句格言,在朝堂上拽一拽,那帮人不服啊。

老朱读着读着,脸色有点难看:“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仇)。”这是什么话呢?大臣居然把君王当做“寇雠”,这不是犯上作乱吗?

继续往下看,老朱越看越生气,越看越恼火。“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如此类的“反动言论”比比皆是。

按老孟的思想,老百姓称君主为“一夫”(独夫民贼),大臣称皇帝为“寇雠”(强盗仇敌),那还了得?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自己别说坐不坐得稳皇位了,会不会被他们撕碎都有疑问!老孟还公然喊出,老百姓最尊贵,君王最轻贱,这岂不是尊卑颠倒嘛。这种思想流传开来,朱家江山岂不会被老孟“说垮了”!

老朱越想越害怕,原来这帮口口声声忠君的家伙,都暗藏祸心啊,表面上磕头喊“万岁”,其实内心喊“一夫”,张口称“圣主”,心里念叨的却是“寇雠”!更可恶的是,欺负俺老朱读书少,还拿《孟子》作为科考标准,弄一堆党徒对付我!

老朱拍案而起,挥毫成旨:“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有谏者以大不敬论。”从今往后,剥夺老孟配飨孔庙的资格,饿死他!大臣有谁敢对这件事进谏的,一律以大不敬之罪论处。还有史料说,老朱下令,对进谏者一律射杀!

话音刚落,就有不怕死的来了。一位叫钱唐的刑部尚书,抬着棺材“尸谏”来了。我们光知道海瑞抬棺进谏,其实跟钱唐学的。钱唐站在殿下,大秀健美的肌肉,他一把扒光上衣,拍拍胸膛说:“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往这儿射,别偏了!

面对不怕死的钱唐,估计锦衣卫也哆嗦,箭放了,没射死,反把把老朱气个半死。君臣之间杠上了,又有一个叫游义生的御史,伙同十几位谏官,集体抗议老朱这个“一夫”。老朱一怒之下,将他们全部下狱治罪。

结果游义生和这群谏官,宁可在狱中自杀,也绝不认错。

老朱一下子蔫了,再这么搞下去,自己真的成了独夫民贼了,他叹了口气:一群憨货!罢了罢了,当一回虚心纳谏的“圣君”吧,恢复老孟的饭票吧,给钱唐好好疗伤。

不过,老朱也不甘心完败,他叫来翰林学士刘三吾:饭票虽然还给老孟了,但不能让他吃得那么香,你替我重新修订《孟子》,把那些大逆不道的话全部删除。

刘三吾奉旨,删除了《孟子》中,关于民贵君轻的思想言论八十五处,形成了《孟子节本》。老朱下令:“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

直到永乐九年,一位叫孙芝的县令,上疏朱棣,请复《孟子》原本,获得批准,从此《孟子节本》不再通行。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子罢配飨,和《孟子节文》事件。朱元璋之所以搞出这么一出闹剧,无非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 一、以偏概全,不能完全领会孟子思想

孟子虽然主张“民本”,但这绝不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否则他就不叫儒家亚圣,而叫“孟中山”。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德治,仁爱,建立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孟子在这一点上,对孔子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孟子对孔子的“仁”和“义”,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主张统治者要对人民“施仁政”,赞同对暴君的“革命”。

由此可见,孟子思想的本质,绝不是推翻君主专制,而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的长期利益。比如孟子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就是很典型的阶级分层理论,把普通民众视作当然的受压迫群体。

孟子所谓的“民本”是什么呢,他说过这么一句话:“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孟子的民本,就是保障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让他们不起造反作乱之心。

所以,孟子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维护者,而不是“民权代表”。朱元璋显然学问不深,以偏概全,光看到孟子思想里对统治者的约束,没看清其本质。

  • 二、皇权独裁思想,与民本思想的冲突

开国皇帝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独裁者,朱元璋也是如此。而且中国的历史,皇权是越来越独裁,到了明清,逐步走向不受节制的绝对独裁。

前面我们讲过,孟子的“民本”其实是假民本,即便如此,他的主张还是突破了大独裁者的思维边界。

朱元璋和儒家学者不同,他自幼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这个人群,是思想被禁锢最深的一个群体,对皇权充满天生的敬畏。所以,朱元璋当了皇帝,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就是“至尊宝”。

加上朱元璋对儒家学术专研不透,根本不能领会儒家思想维护社会秩序的体系,单单看到表面化的“民本”,与其根深蒂固的独裁,形成了强烈冲突。

  • 三、对文官集团阴暗的猜忌心理

朱元璋的出身,决定了他与文官集团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隔阂。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明君圣主,猜忌心理都比较强,与文官集团的矛盾都比较深。

朱元璋表现得尤甚。

首先他不是士族阶级,这就导致他对士族阶级的二重心理:敬重与猜忌。敬重感体现在国家治理离不开士族集团,他们是那个社会的“智库”,也是皇权统治天下的唯一桥梁。猜忌体现在身份不对等的惶恐,自己从社会最底层跃居皇位,总担心士族阶级不服气,心怀二意。

其次,皇权与士族集团的权力分配问题,也是躲不掉的障碍。没有权力的皇帝就是傀儡,傀儡必然导致政权消亡。对文官集团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抛弃权力就是抛弃利益,也不符合“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个简单的逻辑,是横亘在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无解的大问题。

最后,朱元璋的安全感恐怕也是所有开国皇帝中最差的。一般的开国皇帝,都有一个自己的政治势力班底可以依靠。朱元璋从最底层发家,他所依靠的淮西集团,是随着朱明王朝的建立,才发展起来的一个政治帮派,根基不强,且热衷于内斗,对皇权的忠诚度远不如一般的皇权拥护势力。

朱元璋多次大兴冤案,就跟他的安全感缺失,有密切关系。所以,朱元璋很敏感,当他读到《孟子》悖逆的言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被文官集团愚弄了。

好在朱元璋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懂得审时度势,身边也不缺乏能帮他全面理解孟子思想的人。所以,他很快做出了妥协,同意恢复孟子配飨孔庙,以《孟子节本》与文官集团达成和解。

朱元璋为什么不喜欢孟子,还把他移出孔庙?

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朱元璋不喜欢。朱元璋是穷苦人出身,贫穷时生命、生活都没有保障,他从来没有“民为贵”、“君为轻”的感受。

朱元璋为什么不喜欢孟子,还把他移出孔庙?

朱元璋不是不喜欢孟子,而是当时的政治斗争需要暂时将孟子贬低。

孟子的思想有很多不符合当时的斗争需要,比如孟子在《孟子•离娄下》中阐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样的思想和言论是不符合当时的斗争需要的。

朱元璋是一个英明的皇帝,当时明朝虽然已经建立,但其实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中原地区被蒙古人掠夺了90多年,又经历了元末战争百姓生活很困难,可元朝实力尚存,蒙古势力依然很强大,国家也依然需要维持强大的军备,这就需要钱,朝廷的财源来源于征税,可税是不能再加征的,再加税百姓就得死!不能加税那就只能用非常手段,对富人进行抄家灭族,通过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钱粮以合法的途径转移到朝廷手中,从而保证国家的安全,换取百姓的生命。这就需要屠戮朝臣,尤其是屠戮元朝降臣,因为那些元朝降臣都不干净,他们一方面盘剥过百姓,另一方面也非常富有,可孟子的言论显然就不符合这样的斗争需要,所以需要暂时贬低孟子。

事实上当中原地区恢复了一些元气,斗争需要不再迫切以后朱元璋再次将孟子请入了孔庙。

朱元璋为什么不喜欢孟子,还把他移出孔庙?

朱重八出身微贱,穷得出家为僧。多年打拼后,竟从叫花子华丽变身为皇帝而成为朱元璋。把蒙古族赶回大漠,需要的是军事实力而非孔孟之道,故朱元璋称帝前,可完全双手打大元,不读圣贤书。

称帝后,他终于像刘邦一样,明白了在马上子得天下、但不能在马上治天下的基本道理,开始让侍读给他读书讲史以为殷鉴。对《论语》,因孔子极力提倡忠孝,对维护封建统治极为有利,故朱元璋无话可说。

而善养其浩然之气的孟子,在继承儒家学说同时,又创造性发挥出民本思想。所以,朱重八听侍读念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段话,深感皇权受到最大限度蔑视,暴跳如雷。得知此言出自孟子之口后,他阴森森骂:“这个死老头,真是反动透顶!他要活到今儿个,老子非把他煮了!”

恼怒之余,他诏告天下:孟子很多言论“非臣子所宜言”,令将孟子塑像逐出孔庙,不得配享孔子像,大臣“有谏者以不敬论,且命金吾射之!”

次日,观天象官员奏报文星黯淡,朱元璋恐惧上天示警,遂将孟子像迁回。为泄愤,他率臣子“删孟”,将孟子名言悉数删除,砍85条,编成仅170多条的《孟子节文》,沦为后世笑话。

可见,强权永远无法战胜真理!

朱元璋为什么不喜欢孟子,还把他移出孔庙?

明代洪武五年,朱元璋开始读《孟子》,读着读着,不由得勃然大怒,甚至把书都给摔了,因为在朱元璋看来,《孟子》一书中有不少“反动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翻译过来就是:天下间的百姓才是最尊贵的,国家社稷仅次之,国君最不重要。

国君对待大臣如同手足,大臣也就对国君尊崇有加;国君对待大臣如同犬马一般,大臣必然也会视国君如无物;若国君不拿大臣当人看,那么大臣也将视国君如仇人。

也就是说,国君并不重要,大臣对待国君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国君的表现。

朱元璋看到这里,不禁咬牙切齿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这老头子要是能活到今天,朕非杀了他不可。

自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就此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间虽有波折,但其正统地位始终没有被其他学说所取代。

但朱元璋不喜欢孟子是显而易见的,还试图将孟子移出孔庙。

原因有如下几点:

明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目的就在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显然,他的所作所为与《孟子》一书不符。

朱元璋认为,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神圣不可侵犯,天下间的所有事,君主一个人说了算;而孟子则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君王不能一个人说了算;

孟子所倡导的“仁政”与明初政治环境相悖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仁”的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他要求君主实施“仁政”,爱护子民;若不实施“仁政”,君主必然成为孤家寡人,乃天下公害;

但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代时,早已没有了孟子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君主权力无限膨胀,至于施不实施“仁政”,全在于君主一念之间;君主做得好不好,没有人可以指责,也不允许有人指责。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朱元璋的理念大相径庭

孟子认为,老百姓才是一国之根本,君主简直就是来为老百姓服务的,国家当然也是属于老百姓的,君主不过是代管而已。因此,君王是不能作威作福的,更不能将天下据为己有。

朱元璋性格极端且强势,封建时代发展到明代那会,他理所当然认为国家就是他朱家的,臣民都得臣服于他。因此,在朱元璋看来,孟子的言论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总之,历史发展到了明代,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孟子的有关言论完全没有了立足之地,脱离了时代。而朱元璋作为一代雄主,完全不认可孟子的学说。若不是孔孟之道已深入人心,不可动摇,以朱元璋的个性,就不仅仅是删改《孟子》、移出孔庙那么简单了。

朱元璋为什么不喜欢孟子,还把他移出孔庙?

朱元璋在起兵之处,一直就是打着“孔孟之道”的旗帜行事的,可是后来,在他登基之后,就把孟子搬出了孔庙,只留孔子一人。

朱元璋的态度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应该还是因为他在打仗的时候,没什么时间系统化地去学习孔孟道理,只是单纯地知道尊崇孔孟就能在争取汉人的心,到了建国之后,朱元璋自然需要好好了解何为孔孟,看看里面有什么治国之道和误国渣滓,很不幸的,孟子的理论就是朱元璋所认为的“误国渣滓”。这一点和刘邦差不多,当年刘邦起兵后,在儒生的指导下,也是比较亲近孔孟的,可你要让他说出个所以然来,刘邦其实也不懂,直到汉朝建立,叔孙通以周礼制度天下礼乐之后,刘邦才恍然大悟:“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在孟子的学说里,“民贵君轻”是其核心,而朱元璋作为一个底层打拼上来的帝王,最怕的就是有人效仿他的做法,再来一次改朝换代

在朱元璋读到了《孟子.尽心章句下》的“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一句后,大发雷霆,下令从即日起将孟子移出孔庙,诏令一下举国皆惊,大臣们纷纷上表请求皇帝不能违背天理,不能把万世师表之一的孟子全面否定,为此该发生死谏之事,几个性格比较刚的大臣直接在朝堂上被朱元璋射成了筛子。

可即使这样,大臣们的上表依旧络绎不绝,看来就连死亡也是无法阻止这班孔孟弟子的了,到最后朱元璋也不得不屈服了下来,下令取消诏令,孟子仍旧配享孔庙,不过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绝对不能留下来的,于是朱元璋下令删减《孟子》,将不利于帝国统治的条文删掉了八十多条,只留下一百条,另外编了一本叫《孟子节文》的书。朱元璋之所以如此讨厌《孟子》,无非就是因为里面所渲染的“重民”思想,和朱元璋一直在宣扬的“天命论”相互排斥。朱元璋虽然恨极了元朝的统治,可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自然也需要维护好自己好不容易夺来的江山,所以和历代开国皇帝一样,朱元璋编了一套“天命论”思想,承认元朝为华夏正统,顺便阐述一下,自己是继承元朝制度,也就是所谓的“天命所归”的大道理。

孟子的思想,若被好事者拿来做文章的话,无疑就是秦末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翻版,这样一来,对朱氏江山的稳定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朱元璋才会冒着得罪天下读书人的情况,冒着颠覆千年孔孟思想文化的危险,执意要把孟子移除孔庙,把他从读书人心中全部抹清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