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大多数文学成就很高的诗人在仕途上都不得志?
诗人本不该出现在仕途,他们的特性与仕途的要求相去太远。可是古代环境下的价值观,又让诗人时刻不忘身份价值的追逐,同时社会的价值认同,又驱使他们进入崎岖的仕途。用今天的话说,他们就是一群入错行的人。
不过,我们也没必要为此惋惜,不得志正是诗人创作的原点,离开了这个原点,诗人的生命也就终结了。
古代诗人成为政治家的几大障碍诗人,包括其它类型的文学家,他们身上有着与众不同的塑性,越是伟大的诗人,其特质越强烈。而这些独特的地方,往往与仕途的基本要求,形成强烈冲突。
1.特质:感性与理性的冲突
诗人是感性动物,他们能读得懂秋风的悲,河流的暖,山川的博,绿色的情;他们的笔可以搅动人的心扉,可以撩拨人的欲望,可以刺破人的梦魇;哪怕一粒尘埃、一丝清香、一个浅笑,在他们的世界里,都是万千气象。
所以,他们是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悲情主义的化身。
政治家的特质跟诗人完全相反,两个字足以概括——现实!他们是现实主义,思维模式必须是理性的。
鲁迅先生曾经撰文回忆,他在日本仙台大学学医的经历,说他有一次画人体血管时,觉得血管的位置不美,将它挪了一点位置,显得更美观。这就是典型的感性对理性的“戕害”,果然后来鲁迅先生弃医学文了。
感性就像生活的调味剂,理性才是主食,诗人恰恰生活在胡椒、味精、辣子、陈醋的混杂世界,这种特质是天赋,给了他们在艺术领域的入门证,又把他们阻挡在仕途之外。
2.能力:才华的几个误解
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情愫就是“怀才不遇”,如韩愈的“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曹植的“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苏轼的“新恩犹可觊,旧学终能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似乎诗人是古代最倒霉的一个群体,明明装的一肚子学问,却被人当作啤酒肚。可是当我们把这些怨气冲天的诗人们,拉出来晒晒,就会发现,其中大多数只能说是有“才”,却无“能”。
我们常说“才能”,其实“才”和“能”不是一回事。才,是知识储备量,有才的人储备量大,知识广博,往往表现为敏锐的洞察力,可以称之为“有见识的人”。能,则是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它跟知识储备关系不大,往往取决于人的社会阅历、性格、胸怀等方面。
举个简单例子,张良陈平就属于“才人”,刘邦就是“能人”。郦食其当初应聘时就对刘邦说:你的见识和品行都不如我!刘邦一点不生气,这是实情,郦食其说的是“才”,刘邦确实自认才华不够。
大诗人王维,进士出身,才华横溢,中进士当年就被任命为太乐丞,居然在一次典仪中,安排伶人舞黄狮子。按唐律规定,黄狮子只有皇帝才能使用,这个大乌龙导致他开局不顺,被贬地方。安史之乱时又被迫出任伪职,差点因此被砍头。
诗人们认识不到才与能的区别,把“能”视作低级吏员该做的事,不屑于参与,自恃才华空悲切。
3.性格:念着中庸走极端
诗人的性格缺陷几乎是通病,他们孤傲、清高、脾气古怪、行为乖张,不合群,情商低,缺乏自我管理,放纵不羁,一边念着中庸之道,一边走着极端的路。
比如李白,辛辛苦苦十几年,挖门盗洞四处拜山头干谒,写了很多拍马溜须的诗歌,终于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可是不到一年时间,老毛病又翻了,沉迷于酒色山水,唐玄宗经常找不到他人,交代的工作也不能胜任。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李白又恃宠而骄,瞅谁都是一肚子泔水的蠢货,与唐玄宗身边的人矛盾不断。高力士着靴这个故事虽然是编的,但李白当时的心态确实就是如此。
极端化是文学表现形式的惯用手法,诗歌极度夸张,极端情绪的表达,才能形成强烈的感染力,才能与读者形成共鸣。政务则不行,那是个很“低级趣味”的活,诗人的性格不适合。
4.权谋:烧伤的是自己
古代诗人是孔孟教育最成功的典范,他们清澈如水,执拗又单纯。这个人群与权谋二字很难沾边,可是仕途离不开权谋,越往上层越如此。
诗人们固执地以为,儒家就是最大的道,也是官场之道,结果灼伤了自己。
苏东坡大概是中国最伟大文学家,他的诗词高度旷古烁今。但是苏东坡的仕途一生坎坷,刚一出道就被誉为未来的宰执,可结果一辈子在京城没呆几年,反倒是风沙吃了,荒山爬了,海腥闻了,离宰相的位置越来越远。
苏东坡一生有个“可爱”的毛病——不识人,看着谁是好人,结果一次又一次受伤害,很容易被人忽悠瘸了。
跟诗人谈权谋,就像跟井底的娃谈天一样!
所以,诗人本质上是不适合混仕途的,他们的特性决定了与仕途的不匹配,从事仕途对诗人来说,不光是赶鸭子上架,更是对个人才华的压抑和浪费。
古代诗人为何热衷于仕途按我们今天的理解,既然诗人不适合当官,干脆当个文学家就算了,何必往仕途挤?如果你这么对诗人说,他会瞪大眼睛冲你吼:“人怎么能这么堕落?”
我们今天的人都读书,古代读书人太少,这群人被称为士族阶级。士族阶级是一群思想被固化的人,孔子为他们设定了人生的最高目标——当官。
从帝制时代开始,人分士农工商,在世人眼里,士族高人一等。士族唯一的追求就是当官,这是个人身份和价值的唯一表现。孔子的学生樊迟,向他请教种地,孔子骂他是“小人”,意思是读书人怎么能做种田这样的下贱活?太没志气了嘛!
所以,儒家为自己设定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四步走进阶模式,谁要是脱离这个模式,就不算士族阶级,就是自我毁灭,就是自甘堕落。
我们今天不在乎做什么,而在乎能不能做到极致,把它当作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古代不是,古代把身份当作价值标准,所以必须做官,必须维护“士”的身份。
纵观几千年历史,有几个读书人能摆脱这个束缚的?寥寥无几。
古人狭窄的就业选择面除了社会阶层,这个价值观的固化影响,客观上,古人所能从事的职业选择太过狭窄,这个环境不是靠个人能力可以突破的。
假如李白等人活到今天,他恐怕能乐得飘起来:背个酒壶,带上手机,就可以浪迹天涯了。走到哪儿先把自己喝个半醉,即兴写吟唱几首,发到网上。醉卧山林溪边,一觉醒来,哇!空间爆了,全国的媒体都在转载他的新作,合约、打赏雪片般向他飞来。高兴之余,他可以玩个直播,互动一下,几小时之后,原本空寂的山野,挤满粉丝......
当什么官呐,我李太白就是真神仙!
是不是为古代诗人们惋惜,太生不逢时了。生不逢时吗?未必吧,估计李白生在今天,只有两个结果,一是继续愤懑不得志,从诗歌的幻想中寻找快乐;二是短暂的快乐之后,再也不会写诗,李白彻底变白!
诗人离不开大起大落的心境煎熬,伟大的诗篇都是在这种炼狱中诞生,诗人也离不开悲欢离合感性世界的强刺激,否则他们的“诗界”就要枯萎。
所以,伟大诗人是天赐,不得志是老天撒向他们的营养!
为什么古代大多数文学成就很高的诗人在仕途上都不得志?
诗人与仕途,本就是一对矛盾的对立面,古今皆如此。
诗人孤傲不训,知无不言,口无遮拦,理想主义贯穿全身,渗透着灵魂。
仕途循规蹈矩,谨小慎微,言不由衷,如履薄冰,现实主义是整个天空。
如果说诗人是车,仕途是路,就不难想象这个车是不是不是很合路的辄?是不是这个车在仕途的路上很难顺畅,这个必然性,就决定了诗人在仕途上得志,纯属偶然性。
所以说,文学成就再高的人,都很难在仕途上得志。换句话说在仕途上得志的诗人,也很难流传千古。
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为什么古代大多数文学成就很高的诗人在仕途上都不得志?
成就高的诗人大都不得志,说起来各有各的原因,也不能一概而论,这里就挑几个非常有名的看一下原因。
1)李白
说起不得志的诗人,诗仙李白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了。李白的诗歌成就无疑是最高的了。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
“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身在异国他乡的我们黯然伤神。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让壮志凌云的年轻人身无分文也能昂首挺胸。所以非常有鼓励性!
李白的文采是连宰相贺知章都认可的,称李白是“天上的谪仙人”。意思就是仙人犯了错误,被贬到人间。可见才华之高。
但李白却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究其原因是因为李白的父亲是从碎叶,偷偷的回到四川。而唐代科考要求考生开出三代的证明。李白的祖上在碎叶,据说是隋朝末年避乱去的。死在那里了!所以李白的家谱是开不出证明了。
而和李白同一年出生的00后王维则顺利的通过科举考试,成了状元。很容易的踏上仕途。
但李白有身的才华,想报效祖国。没奈何就走上了干谒之路。就是求人推荐。马周就是靠常和推荐才称为名臣。
李白找了韩朝宗和贺知章等很多人,最后在天宝元年终于被唐玄宗李隆基招进宫中,成为翰林。
但此时的李隆基已经认为天下无事国泰民安了。因此一心扑在音乐和艺术上。所以与李白报效祖国的志向不符。因此很快李白就辞官不做了。
后来安史之乱,永王李璘成为一路平叛大军。有大志的李白就到李璘的帐下效力。没想到李璘突然造反。李白也受牵连。所以政治抱负破灭!
2)杜甫
李白是没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但杜甫是官宦世家,他爷爷是杜审言。但可惜的是杜甫赶在了盛唐的末尾。李林甫成了宰相。
杜甫非常有才华,给唐玄宗上了《三大赋》,打动了李隆基。但在杜甫参加考试那一次是零录取率。也就是说没有录取一个,堂堂的大唐科举考试!
对此李林甫给唐玄宗的解释是,人才都录取完了,世间再无遗才。剩下的都是笨蛋。问题是李隆基还竟然相信了。这也是奇葩。
所以就出现了怪事,两个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不管有没有资格考的,都没有被国家选才。这还是号称封疆王朝最好的时候——盛唐!所以很说明一点问题!
安史之乱后,杜甫投靠了唐肃宗,政治上很正确。因此被封了个小官左拾遗。这本是一个言官,所以杜甫还是老老实实的提意见。没有多久,就因提意见太多被贬。所以政治生涯也到了头。
杜甫的官没有当好的原因是,用力过猛,太尽职尽责了。从杜甫的诗风就可以看出,他是个君子,并且有伟大志向的君子。但可惜的是,大唐已经没落了,再也没有李世民这样的雄主。所以不得志时必然的!
综上所述:李白和杜甫还是生在盛唐,这对文人来说是最好的时代。但两个人还是一样的不得志。就是两个人都有自己理想,想建功立业。但社会已经不需要像他们这样的高才,需要的是可以卑躬屈膝的普通人才。而两个人才华太高,不愿意做那样的事。
抱着同样心态的还有晋代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最后同样致力于诗歌文学创作。还有宋代的的苏轼,同样为了自己的人格独立,始终坚持自己的情操。这些人不愿意向现实低头,都是理想主义者!
为什么古代大多数文学成就很高的诗人在仕途上都不得志?
文学成就和其他能力没有多少关系,多少文人徒有虚名罢了,并其他真才实学。
为什么古代大多数文学成就很高的诗人在仕途上都不得志?
这些有成就之人的共性决定他们的命运。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孔子儒学思想的影响自从孔子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理论传播开始,各时代的文人都遵从老先生的遗训,投入到学而报国的大潮中。孔子不止学术卓越,他的政治思想也是很深厚的。周游列国宣讲毕生思想,他的“积极入世”的做法正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并奠定了儒家文学人生的道路,对历代诗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文人的共性的影响文人的共性就是“书生意气、性情用事”。李白、杜甫、苏轼等文坛大家都具备这个显著的特点,可说是个性十足。李白的特点是豪放洒脱的气度,傲气独立的人格,加上自由奔放的浪漫。杜甫的特点是循规蹈矩、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而苏轼的特点则是豁达开朗、直率真诚。他们的心思都非常细腻,属于多愁善感之人。但不管是生逢乱世或是盛世,忠君报国一直都是他们的心中所想,但又不屑于争名夺利,曲意逢迎,罕有建树,有的甚至早年夭折,不由得令人扼腕叹息。
三、缺乏官场上的“转圜”中国一直是个人情社会,关系网极其复杂。官场的沉浮不是一般人能把握的。这些诗人仅仅是具备文人之身,却都不是文士之才。进入官场时抱着建立功勋,报效国家,指点江山的梦想。一旦遇到挫折、受到排挤时,就激动不已,从而产生消极思想,正直率真的天性就暴露出来。清高者见不惯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挥袖而去,愤然离开。殊不知,政治本就如此,你不为“五斗米折腰”,就要被扫地出局。真正的官场政治家们都是胸怀天下,在权衡利弊得失的情况下,曲线救国、隐忍,从而达到人生理想。如魏征、狄仁杰等文人墨客虽不及诗人们文学出色,但也都在各自的朝代自如驾驭。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无不表达了历代诗人对自身遭遇的不满,也表现出了不在朝中仍关怀的爱国情怀。这些堪称泰山北斗的伟大诗人,在那个诗文取仕的年代何以难有作为,甚至贫困潦倒,不可谓不是命运的安排。但未清醒的认识自己,不能融入早已现实存在的官场旋涡,导致曲高和寡,却是有些不明智了。
为什么古代大多数文学成就很高的诗人在仕途上都不得志?
愤怒出诗人。诗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丰富了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诗言志,是发自内心的呐喊,是情感的发泄,也是对自由的一种呼唤,对不公平社会制度的抨击。诗人大多怀才不遇,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空有满腔热血,满腹经伦,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寄情于山水,游离于市井、街巷、酒肄,感受到了民间疾苦,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对社会有了全面认识,于是借酒消愁,忧国忧民,于是才有了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和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震烁古今的名言佳句。在动乱、颠沛流放、迁徒中生活,成为了浮萍,任由波涛冲击,显得无助、无奈,借诗词寄托自己的期待,希望命运的改变,也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于是,才留下了不朽名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