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朝的建立,准确的术语应该叫“兼并”,而不是“统一”,因为在秦朝建立之前,天下本来就是统一于周朝之下的。所以,严格来说只能这么讲:秦朝为何能代替周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对“兼并”的理解,是回答题干的前提。
秦朝兼并六国,它不仅是地理上的统一,和政权上的合一,最核心的内容,在于它创建了全新的政权结构模式,和社会结构。正是这个变革所产生的能量,推动了秦国的发展强大,进而完成了兼并大业。
“兼并”和“统一”的差别秦,以公元前256年为分界点,在此之前叫秦国,在此之后叫秦朝,秦国只是周王朝之下的一个诸侯国,秦朝才是大一统的帝国。
秦王朝建立,之所以用“兼并”,是因为在秦和各诸侯国之上,有一个周王朝存在,当时的天下并非分裂状态。分裂状态下才可以用“统一”,因此秦朝建立,只能用“兼并”,不能用“统一”。
周王朝的灭亡是在公元前256年,即周赧王五十九年。那一年,秦国攻韩,周赧王联合六国攻秦,惹怒了秦昭襄王,于是昭襄王调动大军反攻周王室。
周赧王哪里是秦国的对手,周赧王吓得亲自跑到秦国,向秦昭襄王磕头认错,并向他奉上王室仅有的三十六邑、三万人口户籍。这个举动等于把天下给了秦国,承认周朝亡了。昭襄王很过分,仍然不甘心,竟然把周赧王绑到柱子上游街示众,最后将他贬为平民,释放回西周。
经过一番羞辱,周赧王不久病逝。他死后,周王室未再立天子,所谓的政权,分别由东西周公主持。秦昭襄王也不客气,直接把象征天下权力的九鼎搬到咸阳,以这个时间节点为标志,历时791年的周王朝宣告灭亡。
之所以解释“兼并”的含义,是因为秦朝的建立,本质上是秦朝代替了周朝,将周王朝的制度与秦作对比,是回答问题的关键所在。
秦朝创建了全新的政治结构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革命有三场:一场是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一场是孙中山革命,建立民国,还有一场就是秦朝兼并六国。
武王伐纣,改变了部落邦联制国家形态,构建了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基础的封建王朝。孙中山推翻帝制,彻底终结了“一家一国”的帝制结构,建立了民主社会。秦始皇建立秦朝,则终结了封建统治结构,构建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帝制政权结构。
这三场变革,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最重要转折点,是一次推翻重建的彻底革命,而不是换汤不换药的修补。那么,秦朝相对于周朝,都有哪些革命性创举呢?
1.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周朝的统治结构是“分封制”,即周天子将天下的土地,分成若干份,授权给宗室、勋臣、旧贵等,由他们代行天子之权,管理一方子民,叫“代天子牧民”。受封的的土地就叫诸侯国,诸侯国国君就叫“公室”(相对天子的王室)。
诸侯国国君依葫芦画瓢,也将自己的封国,划分给自己的宗室子弟,叫“采邑”。受封人叫“封君”,他们在诸侯国担任卿大夫之职,协助诸侯国国君治理本国。
据史料记载,武王伐纣之后,在中原大地,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名义上,诸侯国封地是授权制,产权在周天子,可以收回,可事实上只有封,从来没有收回过。
郡县制则完全不同,天下的土地以郡和县两级划分,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治理地方,地方官员不具备对土地的支配权,官员的任免也由中央政府决定。地方的财政收入,也由中央统一调配。
也就是说,秦朝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而不是周王朝的间接管理。管理模式从周朝的层阶式,变成了以中央为核心的环状结构。
2.从“等级制”到“编户齐民”
周王朝按照宗法制,将天下人分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几个等级。等级之间的界线非常森严,一个人的社会身份由此固定。
比如平民没资格做官,奴隶不算人,是主人的财产,身份是世代传袭的,不可变更。身份跟分封基本对应。
秦朝则完全不同,全天下的人只有三种:天子、平民和奴隶,自由民中,只有皇帝一人有特权,其他人都是平民,打破了等级界限。所以,秦朝的户口也叫编户齐民,所谓“齐”,体现的就是国民身份的平等性。
也就是说,国民也跟政权结构一样,打破了层阶式结构,实现了围绕皇权的“平等”。
3.从“世卿世禄制”到“军功爵制”
依照以上两点,周王朝的官员选拔,和相应的待遇,采取的是“世卿世禄制”。直白一点说就是,祖上当官,自己就当官,祖上拿什么待遇自己就拿什么待遇。假如自己不幸,生在平民之家怎么办?对不起,永远没资格出入朝堂,该种地种地,该经商经商。
秦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很不成熟,大体上以军功爵制为主,辅以推荐制度和客卿制度。但是跟周王朝的“世卿世禄制”差异非常明显,它消除了贵族阶级垄断官场的特权,选择面扩大到了平民。而且将“职”与“爵”分开,“爵”凭军功,“职”凭借才能。
4.从“礼制社会”到“吏治社会”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周王朝的“礼制”,这个“礼”绝非现代意义上的“礼仪”,而是“法礼”,是周朝的根本大法,类似于今天的宪法意义。
周朝的礼制包含三个部分: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它既包括意识形态范畴,也包括国家基本法,规定了政治结构关系、社会结构关系和伦理结构关系。
相对于周王朝周礼的“繁杂”,秦朝则很“明了”,全社会一切围绕“秦法”运转,所有的官员如同“看门狗”,只需要熟悉法律条款,按照法律条文办事即可。所以,在秦朝,“官”和“吏”的界限不清,“吏”甚至比“官”重要。
礼,强调的是自下而上的秩序,吏,强调的则是自上而下控制。很明显,秦朝的吏治结构,更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皇权独裁。
秦朝为何能建立大一统帝国分析了秦朝颠覆性的政治结构后,我们就可以有答案了:秦朝能兼并六国,代替周王朝建立大一统帝国,原因就是它符合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建立了一个有利于释放生产力的全新制度。
1.皇权独裁有利于政令的推行效率
有人一提到独裁二字就浑身不舒服,其实不能这么看,独裁有独裁的坏处,独裁也有独裁的好处。尤其是在利益集团复杂的情况下,没有相对的独裁性,政令几乎无法推行。
比如晚明,为什么崇祯皇帝那么兢兢业业,还是亡国了?朝臣们利益纷争太激烈,皇帝受到掣肘,再好的决议也无法执行。
秦朝兼并六国,后人总结原因时,有一条叫“奋六世余烈”,就是秦国自秦孝公到秦始皇,六任君主英明。可是君主英明只是“因”,要产生“果”,就必须保证君主的英明发挥出来。
周王室为何衰败?根子就在王权的不独立,它受制于分封制和宗法制,必须在下层结构,即诸侯国和卿大夫势力的支持下,才能发挥效用。周天子看着高高在上,竟然脱离不开下层的掣肘!
说到秦国的改革,就离不开商鞅,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就一个:建立皇权独裁体系!这就是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的原因。在秦孝公之前,秦献公也开始变法,但是始终受制于贵族势力的干扰,导致变法不能深入。
春秋战国时期,不光周天子,所有诸侯国,都面临着君权受制于贵族集团反制的问题。比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三桓作乱等等,最终导致晋、齐、鲁三国的沦落。
秦国则找到了强化军权的措施,这种自上而下,令行禁止的高效运转结构,是其它各国所不具备的基础条件。直到六国灭亡,他们无一例外地还陷于君权与卿室势力的争斗中。
2.废除特权阶级保证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我们从郡县制、编户齐民、军功爵制、吏治等几个方面,都很清晰地看到一个共同点:贵族特权阶级利益受损严重,甚至从此直接消亡了!
商鞅变法后为何死的那么惨?他做的就是挖贵族阶级祖坟的事,所以必然遭到残酷的报复。老秦贵族本不需要努力,天生就可以接班父祖,并传之后辈,世世代代躺着享受权和利。这种结构无疑对国家利益损害严重,国家的经济收入大量消耗于这些寄生虫,国君的权力受制于寄生虫。
历史上称分封制结构下的贵族为奴隶主,那时候的经济模式也叫奴隶主庄园经济。而由军功爵受封的人群,不是世袭的贵族,他们被称为新兴士族地主阶级,他们的经济收入需要交纳税收,不像奴隶主庄园独立王国。
因而,贵族特权阶级的消灭,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对国家的强大,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公平机制激发了社会创造力
秦朝相对于周朝的封建制,最大的好处就是平民获得了政治权力,减轻贵族阶级的经济盘剥;同时有效调动了士族阶层的积极性。
①百姓的经济负担减轻
周朝的世卿世禄制,从事农业生产的老百姓,需要养活一大群特权阶级。随着年代的久远,这个阶层的数量越来越庞大,百姓的负担也越来越重。而贵族阶层的庄园经济,霸占着最好的土地,还不用纳税。随着贵族的土地兼并加剧,这个经济结构也必然走向崩溃。
据史料表明,战国末年,很多诸侯国农民的税负比例高达50%以上,甚至80%。最离谱的是,曾经出现农民把所有的产出上交,都交不齐税负。
秦国的崛起,首先体现在经济基础的繁荣上,经济繁荣的基础就是农民负担的减轻,所迸发的创造力。
②平民获得政治机会
老秦贵族在商鞅变法后,逐渐淡出政治舞台的核心,平民阶层开始登堂入室。秦法规定,只要满足三个条件,就可以被举荐入官:一是满足一定家庭资产要求;二是会书写、懂法律;三是大于十七岁。
虽然有资产要求,但是并没有阶级特性的身份要求,且资产要求并不高。比如刘邦、萧何等人,都不算富户,小地主家庭,皆可入仕。
③激活了士族阶级的积极性
秦法还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夹心饼”阶层,士族阶级的积极性。士族阶层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从身份上是贵族后裔,但是在周朝却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而这个阶层却是当时社会的精英。比如李斯、商鞅、范睢、张仪等,为秦兼并六国做出丰功伟绩的巨人,都是士族阶层。
为何这些六国能人,都弃母国而效力于秦?缘由就是秦国创造了公平的条件,让贵族阶级腾出了掌握国家命运的卿相之位。
很难想象,没有商鞅等人,秦国还能兼并六国吗?
4.军功爵制提高军队战斗力
六国称秦军为“虎狼之师”,并非秦人生而好杀,而是秦法调动了秦人的血性。春秋时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上战场,所以那时候的战争,有点像武士决斗。战国时期的战争,以灭国为目标,变得异常惨烈,士兵由平民充当。
人的本性都是贪生怕死的,没有动力,何来勇猛?秦师之勇就来自于秦法所给予的巨大动力。这就是军功爵制,它规定,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只要战场上有斩首,你就可以立功授爵。
对平民来说,哪有比这个更具诱惑力的?秦国的百姓疯狂到什么程度,老百姓只要家里有男丁,妻子赶着丈夫,父亲赶着儿子上战场,而且有指标,完成任务回家光祖耀祖,完不成任务,没脸回家。
在秦国士兵的眼中,长在六国士兵脖子上的那东西不是头颅,而是金灿灿的元宝!
综述上述分析可知,秦兼并六国创建第一个帝制统一国家,不同于后期的改朝换代,它得益于商鞅变法,给秦国创建了一个全新的政治结构。这个新的体制,要远比落后的封建制度更具优越性,更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更能体现社会的进步意义。
所以,任何单纯讨论军事成败、外交得失、个人贡献等等,都是细枝末节,秦国的帝制文化,才是秦国必然站在历史前沿的源动力。
秦朝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当初爱理不理,现在让你高攀不起。秦始皇睥睨天下时候一定会这么想。不光这么想,他也会想到自己祖先500年的艰辛历程。他还有可能留下两滴泪,一边抹眼泪一边和自己媳妇吹牛,在龙椅旁说那过去的事情。
秦人祖先秦非子不像弼马温孙悟空厌恶自己的职业,他任劳任怨把周王室的战马养的一个比一个肥。于是天子高兴封地与秦,秦地是偏远西陲与戎狄接壤。荒无人烟,人迹罕至。但无论怎样,秦人终于有个家。
于是传奇就此开始。
当齐楚大国在中原大地陌上花开缓缓归的时候,秦人正在和西戎相爱相杀。犹如千百次摔惨的雏鹰,舔完伤口后慢慢长大,直到让西戎俯首。但无论如何,中原大国依然不待见秦国。直到烽火戏诸侯出现,直到秦襄公出现。秦襄公积极主动与中原大国晋文侯等国军共同抵御犬戎,保护周室。随后周平王迁都洛阳,在其他国君相继离去的傲慢眼神中,秦襄公不离不弃一路护送平王东迁,遂被分封为诸侯。于是传奇历程从此加速。
秦穆公励精图治,称霸西戎。随后秦孝公即位,商鞅开始变法,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横空出世,这是对其他国家的升维打击。之后秦惠文王在张仪翘舌迂回的帮助下,辗转腾挪与各大诸侯之间,连横合纵,远交近攻,逐渐问鼎中原。
最后赢政即位,公元前230年灭韩,229年灭赵,225年灭魏,225年灭楚,222年灭燕灭齐。至此六国灭,四海生平。
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秦人500年的修行只为始皇十几年的转瞬。所以不是秦朝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而是秦朝开创的帝国叫做大一统王朝。秦朝时大一统王朝标准的制定者,好比苹果定义了智能手机。特斯拉定义了电动汽车。
秦朝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品茗君认为秦朝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既有其历史的必然,也有其现实的因素。所谓历史的必然,即人心思定;而现实的因素则是政治制度、地理因素等一系列现实条件。为了让各位读者更直观的理解,品茗君将从下面四点为大家细细阐述,深度剖析。
一、人心思定
战乱频繁
众所周知,周朝建立后,实行的是井田制的土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的特点是周天子占有所有的土地,然后将土地一层层分封,通过土地的所有权来控制全国。这种制度在生产力低下的周期早期,确实十分的管用。但是到了春秋晚期、战国初期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于铁器和牛耕在农业上的使用,使得生产了大大的提高,这就让百姓有余力去开垦新田,而开垦的新田与周天子是毫无关系的,只向各封建诸侯交税,这就让这些诸侯的力量膨胀起来,但与之相对的,这部分的红利却丝毫没有均沾到百姓身上。诸侯力量膨胀了,野心自然也就大了,不断地发起争夺土地,人口的战争,征粮征税征兵,严重阻碍农业生产。这时普通百姓就会赫然发现,虽然田种的更多了,打理的力气花费的更大了,但生活水平却更差了。这样的反差自然会让百姓思考这背后的原因,而他们最先想到的一定就是战争。所以,对于生活在底层的、经历了数百年战争之苦的百姓来说,他们是渴望和平和安定的,并且不关心这种和平和安定是以何种方式带来的,而这就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制度优越
商鞅变法
秦国自孝公继位之后,实行一系列的变法图强的革新、变法,给秦国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其中有以下四条比较重要的内容:
1、废除井田制
秦孝公时期开始实行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极大的刺激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的同时,又打击了强烈依靠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发展的分封贵族。
2、实行二十等军功爵
二十等军功爵制度的实行,可以说是彻底打破了周朝建国以来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并将军队的主力从贵族转为普通农民,使国家牢牢把持住了军队,同时也给了农民一个上升的阶梯,这极大的提高了农民参与战争的积极性,很多史书记载当时秦国的农民是闻战则喜,争抢着去砍人头。
3、实行郡县制
秦朝郡县
周朝建立以后,分封制在当时确实有很大的好处,它极大的开发了边疆地区,开拓周朝的疆域。但是数百年后,这种制度已然不适用了。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春秋战国之交,由于牛耕和铁器的使用,人口的不断增长,各诸侯国积极开垦荒地,摆脱了对周天子公田的依赖,力量也不断壮大。同理,各诸侯国分封的卿大夫也一样,因此继续实行分封制度的话,不仅会使宗主的力量越来越弱,甚至还会造成反噬,“三家分赵”就是一个血的教训。因此,秦国开始实行郡县制,就是要剔除分封制中的顽疾,加强中央集权,剔除国内的隐忧,而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能聚集到的力量是难以想象的(参照这次疫情)。
4、引进人才制度
引进人才也是秦国做的十分正确的一件事,秦孝公即位后便发布求贤令,从里面的内容来看绝对是求贤若渴,诚意满满。里面的一句“答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在商鞅吃了第一口螃蟹之后,不断的有六国贤者入秦,范雎,张仪,吕不韦,魏冉等等,使得秦国的力量不断壮大。
三、地理条件优越
秦国地理
秦国的位置在其他六国的西边,与山东六国的唯一通道就是崤关和函谷关,这样的地理优势使得秦国成为正真意义上的“金城千里”。山东六国与秦国的战争,几乎不可能在关内开展,这就难以给秦国造成实质性的大伤害。其次,秦国背靠义渠,这在初期确实是一个麻烦,但是当宣太后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后,义渠就成为了秦国郡县,秦国没有了后顾之忧,还增加了开垦、放牧的土地,力量不断增强。
四、国君贤明
秦孝公
秦国自秦孝公即位到秦始皇,每一代国君几乎都不昏庸,《过秦论》中对此就有比较详尽的描述:“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可见,秦国是通过一代代国君不断的积累,最终到秦始皇才“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六国,使得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的。
秦朝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国崛起绝非偶然,首先,我们看一下他们老嬴家的族谱:伯益→大廉→怀文→晔→上启→赞皇 →中衍.孟戏→→戎胥轩→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秦非子,秦非子投武王御马,被封为附庸,后秦襄公勤平王有功,进位诸侯,再次进入权力的核心。
伯益乃五帝之一颛顼后裔,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得赐嬴姓。大禹得为共主之后,伯益为执政,一直到夏启六年才病逝,其地位可想而知。到了商代,中衍孟戏兄弟二人成为商王专职司机兼驸马,又是如日中天。
由此可见,嬴氏一族绝非等闲之辈,而是一直处于权利的核心,是一个有着非常厚重传承的世族。
可是到了周朝,嬴氏一族却并不受人待见,中间的原因可能跟商周之间的渊源有关:怀疑当年周人先祖古公亶父投奔商汤之后曾受到得势的中衍一族欺负。
直到东周平王急于寻求支持,饥不择食地选择了嬴族,他们才又东山再起。
春秋诸侯争霸,可以说羡煞秦人,秦穆公做梦都想成为方伯。百家争鸣的盛况更是让处于边陲盼望人才的秦人鞭长莫及。但强晋的阻隔使得他们与此盛况无缘。然而正因如此,在战国互伐的乱战中,他们才得以保留了实力。
三家分晋给秦国看到了挺进中原的希望,终于在公元前230年,最弱的韩国别灭,三晋即可土崩瓦解,秦人三十几世六百余年的沉淀,就好像三峡大坝的蓄水,一发而不可收拾,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就解决了中原这一盘残局,成为最后的赢家。
综上所述,因为是世家,所以有人和之便;因处关中,又有了地利之实;战国相杀,更得了天赐良机。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想不成功都难!
秦朝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国历代的国君都野心勃勃,有宏图大略,有强国梦,更有强国行动,因此当不得志的商秧来到秦国,其改革的设想与孝公不谋而合,得到了重用。在商秧的辅佐下,秦国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正如贾谊所说:“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之后在后面几代国君的努力下,到了秦始皇时,国力强大,尽管那六个国家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它们在秦国的各种形式的攻击下仍然灭亡了。
所以,秦统一天下,我认为是必然的,虽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秦国的战略是最重要的。
秦朝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公元前255年至公元前222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末期。当时存在着许多独立的小国,它们之间互相兼并,到后来只剩下比较大的七个国家。即秦、齐、楚、魏、燕、韩、赵。七国之中地处西北的秦国因为较早实行军事及农业改革,国力迅速增强。公元前247年,年仅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他22岁亲政之后,就开始实施吞并六国 ,统一天下的雄伟战略。他广泛搜罗人才,只要有能力的人都能得到任用。比如 他曾经重用韩国间谍郑国兴修“郑国渠”,使秦国4万多顷的盐碱地变成旱涝保收的肥沃良田,为秦统一中国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不到10年的时间内,嬴政相继消灭了韩 、赵、魏、燕、楚、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中国历史结束了割据局面,出现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秦嬴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故称“始皇帝”。
天下统一其实还是有一定标准可言的。
天下共主
秦朝之后的王朝社会,对天下只有一个“主”,也就是皇帝。除了皇帝,不再有人拥有皇帝那样的权力和地位。
秦朝之后的不同朝代,也出现过藩国。比如西汉初年的藩国,西晋初年的藩国,明朝初年的藩国等等。但是这些藩国,一方面是后来的皇帝不断打击的对象,也就是说,后来的皇帝不断在削藩,想要把这些藩国消灭。另一方面,这些藩国也绝对不敢成为独立王国,藩国的官员基本上都是朝廷派去的,这些官员,既是为了帮助治理藩国,同时也是起监督的作用。藩国的国王连一句重话都不敢说,要是说了重话,立刻就有人报告给皇帝,成为皇帝削藩的理由。所以,藩国国王的权力是很小的。
还有,如果老藩王去世,新的藩王该怎么确立,都不是自己能做主的,都是由皇帝来任命的。皇帝说撤销不封了,还也就只能乖乖地听话。
但是商周时期的诸侯国完全是两回事。首先,商王、周王不会对诸侯国进行削藩。不但不会进行削藩,反而还会不断地分封,把属于自己的土地分封出去。其次,诸侯国的诸侯只需要按照礼仪,该朝见商王、周王的时候朝见他们,该向商王、周王上贡的时候上贡,该派出军队跟随商王、周王作战的时候派出军队就可以了。其余时间,诸侯王在自己诸侯国中都是绝对的王,想干什么干什么,老的诸侯王去世,新的诸侯王继位,基本上都由自己说了算,只需要到商王、周王那里去备个案就可以了。
税役统筹。
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经济其实比较简单,无非就是收税和劳役两件事。中央在经济上控制地方,也就是在这两件事上做文章。秦朝之后,地方行政机构都主要是中央派出的官员,他们要做的经济工作,也就是配合中央,把收税和劳役这两件事做好就是了。收税的标准、劳役的摊派,都是中央规定的。
但商周时期的诸侯国,无论收税还是劳役,以及国内的其它经济政策,都是自行制定的。收起来的税,也都不需要上缴给商王、周王,只需要按时上贡就可以了。到了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则已经连上贡都不向周天子提供了。
制度一统。
秦朝之后的王朝社会,全国各地,除了一些特殊的少数民族地区外,各项制度都是统一的,包括法律、教育各方面。但是我们看到,商周时期的诸侯国,不同的国家都在进行着各自的改革,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根本不会在乎商王、周王会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这也就造成了各自制度的不统一。
文化归一。
秦朝开始,就实现了文化各方面的统一,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到了汉朝的时候,更是用儒家思想来统摄各方。
但是商周时期,各地在文字使用上都各是各的标准。思想上,更加不一样。因而也让周朝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商周时期,这么多内容都不统一的时候,商周的统一,其实只能算得上是形式上的统一,国家只能算得上是一种联邦形式,与中国古代王朝社会要求大一统,显然是不一样的。
所以秦朝才是我国第一个可以称得上的大一统国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