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杀害文学家蔡邕是出于什么心理?

蔡邕遇害,是中国历史上的巨大损失!细数历史上的才子,后有苏轼,前有蔡邕。董卓被诛后,王允极度膨胀,以救世主自居,他期望通过塑造与董卓在政治上的势不两立形象,来获取天下门阀士族集团的认可,进而树立个人政治权威,而蔡邕恰恰给了王允强化形象的机会。

事实证明,王允的极端做法,不光没有起到团结豪门士族的作用,反而与他们愈走愈远。

蔡邕为何对董卓之死感到哀伤

蔡邕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藏书家和音律大师,大才女蔡文姬就是他的女儿。

生逢乱世,蔡邕对政治总的来说是躲避的态度。由于不谙政治,他在汉灵帝时期多次经历磨难。董卓掌权后,为了拉拢士族阶级,强征蔡邕入朝为官,由此给自己的悲剧埋下伏笔。

  • 1.蔡邕与董卓的交往

董卓的失败,根子上在于他与豪门士族集团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董卓不是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他掌控朝政后,第一件事就是拉拢士族集团。为此,董卓平凡了党锢之争中的冤案,起复了大量遭到迫害的士人。

可惜的是,董卓西凉军阀集团的身份,并不能得到以关东士族集团为首的门阀认可,所以,很多士人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蔡邕就是之一:

“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

蔡邕以生病为由,拒绝征召,董卓以灭族威胁,强迫蔡邕到京出仕。不过,蔡邕到任后,董卓对他真不错,创下了“三天遍历三台”的升迁速度:

“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

第二年,因为迁都有功,蔡邕被封高阳乡侯,董卓也经常就一些问题咨询蔡邕,对他礼敬有加,也给予了蔡邕足够的尊崇。

不过,在很多政治建策中,董卓其实很少接纳蔡邕的建议。为此蔡邕很不开心,曾经跟堂弟商量,出逃长安,他说:

“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

可惜一直未能如愿,就等来了王允诛董卓。

  • 2.蔡邕之死

董卓被诛后的消息传来,蔡邕“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他情不自禁地大发感慨,为董卓之死而叹息,说到情深之处,一脸动容。王允见状,勃然大怒:

“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

你蔡邕顾念私情,忘记了董卓是国之贼,反而为他伤痛,忘记了自己的大节,简直是同逆之犯。于是王允下令,将蔡邕送交廷尉治罪。

蔡邕醒悟过来,意识到自己说话的场合不妥,他给王允上书请罪,自愿断足赎罪,请求保留性命,以完成写作中的汉史。朝中士大夫们也都替蔡邕求情,认为杀蔡邕不祥。

王允铁了心,他说,当年汉武帝就是心慈手软,没有杀了司马迁,结果留下一部谤书《史记》,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所以,蔡邕必须死。

就这样,蔡邕死于狱中!蔡邕的死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巨大震动,很多士人闻之叹息,经学家郑玄的说法最具代表性:“汉世之事,谁与正之!”

  • 3.蔡邕对董卓的复杂感情

蔡邕为何要对千夫所指的董卓,报以伤痛呢?王允的这个指责其实并不全面,准确说,蔡邕对董卓的感情很复杂,既有伤痛,又有叹息,也有个人的感念。

①蔡邕对董卓的感念之情

董卓对蔡邕的赏识、尊敬与超常的擢拔,对一个文人士大夫来説,难免会产生“知己”的感觉。想想蔡邕一生仕途不得志,几次入狱,受尽欺凌,而董卓作为掌权人,以谦逊赏识的态度,给蔡邕在冰冷的世道里,带来丝丝暖意,这份感激难道不是油然而生?

②蔡邕对董卓的伤痛之念

中国自古就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豫让为了智伯的赏识,不惜自残回报,虽说这个“义”狭窄了一些,不也是最本能的发端么?

面对董卓的突然死亡,蔡邕发乎人性之源,对他的死表示伤痛哀叹,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了。只是蔡邕忘了,人,除了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董卓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自然属性必然被扭曲!

③蔡邕对董卓的惋惜之意

除了感念和伤痛之外,蔡邕对董卓还带有几分惋惜之意。客观来说,董卓也是有政治理念的,并不像历史描述的那样不堪,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个事实,蔡邕最清楚。

当初,蔡邕也向董卓提出了不少建议,只是董卓没有采纳。由此蔡邕为自己的理想不得舒展而生怨,一度想逃离董卓。因而,蔡邕才会叹息:假如董公当初采纳我的建议......。

以上才是蔡邕对董卓感情的完整表达,而不是王允认为的只有伤痛。

王允杀害蔡邕的政治图谋

王允难道不知道蔡邕与董卓的交往?难道他完全不能理解蔡邕的心理?其实也不是,王允本身就是个大学问家,也是大政治家,朝中的各色关系,逃不过他的眼睛。也就是说,“蔡邕顾念私情忘却大义”,只不过是他杀蔡邕的借口。

对政治家王允来说,诛杀董卓之后,首先要做的是,将自己与董卓置于两个对立的阶级立场,宣扬诛杀董卓的正义,以此树立个人权威,并吸引门阀集团重建新的政治结构。

  • 1.蔡邕受宠董卓的经历成为王允的靶子

看清了王允的政治目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蔡邕没有对董卓的伤痛之意,也很难逃脱被清洗的下场!除非他能主动站出来,以实际行动表达与董卓势不两立的态度。

王允会做得这么决绝吗?一定会的,政治清洗历来就是代价最低的重塑形象之手段,这也是民众情绪被调动的最简便方法。

蔡邕显然不谙此道,主动往枪口上撞!

  • 2.诛杀蔡邕也是王允树立个人威信的手段

王允与蔡邕的仕途其实有共性:都受到董卓赏识和提拔。在汉灵帝时期,王允也同样遭受磨难,几次入狱,差点丢了性命,他的仕途快车道,也是董卓铺就的。

所以,也可以说王允指责蔡邕,有点五十步笑百步。不过王允组织策划了诛杀董卓,所以他被当做了忍辱负重的形象代表。这个视野,我们是从历史的角度观察的,但是在当时,恐怕王允还需要自证,以洗白自己。

杀蔡邕就是最好的证明手段!同时朝中还有一批文人士大夫,蔡邕的血也是统一他们思想的最好手段,更是树立王允个人权威的利器。

  • 3.杀蔡邕是王允取悦门阀士族集团的信号

蔡邕本人其实也是门阀士族的一员,不过他比较另类,包括他的叔叔蔡质,他们是典型的书生气浓郁的文人,离政治家太遥远。最典型的特质就是,他们光看到事,看不清人,脑子里永远一根筋,处处得罪人,把自己搞成人人喊打的老鼠!

蔡邕干过两件很无脑的事,第一件事在五原郡,太守王甫为他设宴送行,他竟然高傲地在宴席上让王甫下不来台!你既然看不起人家,为何参加宴请,既然参加了又让人家丢面子,这不分明给自己树敌么?还有一次在汉灵帝咨询时,蔡邕一次性弹劾了十来位大臣,导致他成了“公敌”。

这就是蔡邕颠沛流离的根子,除了少数文学之士,他不容于门阀集团!王允诛杀蔡邕,我觉得存在取悦门阀士族集团的意图。

蔡邕之死,人文与政治的冲突

我们以今人的视野,剖析蔡邕的悲剧,很容易看出这是一场人文与政治的冲突,蔡邕踏进了一个本不属于他的世界。

蔡邕看待董卓之死,完全是发乎人性最底层的本能,迸发出爱恨交加的情感,完全看不到政治才是董卓的第一标签。

客观讲,董卓对蔡邕的尊敬与擢拔,其实目的不纯,蔡邕只是他的政治工具,用来替自己粉饰太平,吸引天下士族阶层的招牌,而不是国器。但是蔡邕错误地以人文的眼光,看待政治事件,以为董卓是自己的政治生命恩人,所以产生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感。

而王允恰恰相反,在他的眼里只有政治,没有人文。董卓对王允的欣赏与依赖,绝不是当做门头上的店招,而是付以国政。王允走上东汉历史舞台中央,就源于此。

好玩的是,董卓敷衍蔡邕,蔡邕用情过度,王允又敷衍董卓,董卓痴情地在王允身上浪费感情!政治家与政治家的撕咬,就像武士之间的决斗,公平。人文与政治的碰撞,怎么看都像是男人与女人的扭打。

现代人总会忍不住要问:蔡邕为何不躲着政治,安心地做学问呢?

那是一个时代的特性,就像现代人需要通过赚钱体现个人价值一样,那时候读书人的最高价值体现,就是“治国平天下”,读书人都逃不掉这个藩篱。就算想逃,也逃不掉,比如蔡邕,原本也不想出仕,被董卓近乎绑架拖进了漩涡,这就是蔡邕之死的历史宿命。

王允杀害文学家蔡邕是出于什么心理?

王允乃东汉未年的王公大臣,士族大家,名门旺族。位列三公,权高位重。然何进庸才,为剪除十常侍势力,何进密谋董卓勤王进京,多位重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仍无动于衷。终发生了何进在宫门中被惨杀的恶剧,董卓也顺理成章的进京摄政,开启了暴劣暗无天日的统治,对皇帝独形废立,屠杀朝中文武大臣,废了何太后,淫秽后宫佳丽,真是无法无天。然董卓也深知人心向背,娱论攻势,为收买人心,提拨了久居人下的文海大儒蔡邕,对蔡邕而言真是救命神仙,怀才有遇。麻雀飞上了梧桐树,其连升三级,成为名澡一时的异类纣徒。然玉司徒乃一名文人雅士,老谋深算,文韬武略,利用女儿诱董卓入局,有假意许吕布于终身。终离间了董卓和吕布关系。终于心高气傲,杰傲不逊的吕布和王允达成共识,在董卓回京时一戟之击刺死了万恶暴劣的董太师。但王允无谋,吕布寡义,随杀了匪首董卓,但其势力依旧宠大。将董卓尸首暴尸街头,被奋怒的百姓砸的尸成泥染,被饿狗野猫分食。这个蔡邕不分清红澡白,仁义道德王化,仅出于报恩心态,在街市董卓暴尸处,烧香送钱了以哀悼。被怒不可遏的羽林侍卫军寻见,惹下了杀身之祸,凭心而议,董卓十恶不赦,必有此报。身为朝中大臣,蔡邕不分忠奸白读了圣贤书,仅然给万劫不复的董卓感恩待德,是昏了头,岂可活也,与封建礼法不容。因此王司徒站在正义的尖顶上,对这种不伦不类,价值观缺失的逆徒绝杀,亦无大错。最终王允被张济,李氾,郭肆,屠杀与皇宫中。宁可无这种狗杂种写史,也许以正视听以正国法。

王允杀害文学家蔡邕是出于什么心理?

王允,东汉末年董卓乱国时期的司徒,与太尉、司空一同被称为三公,可见地位不低。位居高位,却能在董卓掌权之际稳居司徒之位,可见王允不简单。就是这个王允,在人生末年,干了两件惊天动地的是,一件是除掉权臣董卓,另一件是诛杀文人蔡邕。

若说杀董卓,可谓大快人心,毕竟董卓为人凶狠残暴,除掉他,也是为民除害;可是蔡邕是个几乎不怎么问政的文人,众人仰慕的知识分子,王允在除掉董卓之后却将之逮捕入狱,缢死其中,令人惋惜,更让人费解。

王允为什么要杀蔡邕,一个直接原因是蔡邕自己

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对着错误的人,作出错误的举动(当然,这个错误是针对当时的大多数人而言)。董卓被诛,举国欢庆,汉室终于恢复正常了,大家也不用生活在董卓的阴影之下了。然而,蔡邕此时却抱着董卓的尸首大哭。虽说董卓对蔡邕礼遇有加,蔡邕也能借用董卓对自己的礼遇为天下人谋福祉。蔡邕此举可以说是感恩之心,也可以说是感叹自己失去了为天下谋福祉的机会,还可以说是担忧天下的未来走向…除掉一个董卓,还会有第二个。然而,蔡邕此举不能说情商低,能得到董卓礼遇,肯定也不是泛泛之辈,但此举有自我中心之嫌,毕竟蔡邕有才,偶尔会恃才傲物,也可能是一时过于悲痛,不能自己。从蔡邕的角度看,他当时所作出的举动有很多种可能的动机。

王允的性格使得他眼里容不得沙子

王允和蔡邕,两个人性格截然不同。王允虽然性格刚直,嫉恶如仇,但也气量狭小,思想偏执。蔡邕则思路开阔,豁达开朗,傲气疏狂。两个人的性格形成巨大的反差。虽说性格有时可以起到互补作用,但倘若互补不成,迎接而来的便是往往是你死我活,王允和蔡邕大概就属于这种类型。

王允是文人也是政客,玩弄权术堪比郭泰和许劭,能在董卓乱国之间稳居高位,并且疑心重的董卓还时常去串门,甚至想都不想便带走貂蝉,要么是董卓少根筋,要么是王允装得厉害,把董卓给忽悠了。可见,王允不但能避其锋芒,伺机而动,还获得了董卓一定程度上的信任,甚至于后来王允利用貂蝉在董卓与吕布之间挑拨离间,两人也没有觉察,足见王允城府之深。

然而,往往城府越深、还喜欢玩弄权术的人,往往眼里越容不得沙子,越受不了别人作出在他看来忤逆的举动,这触及了他的控制欲。当蔡邕“伏其尸而泣”,注定会触犯王允的逆鳞,他容不得这样的举动。如果不杀,他觉得起不到震慑董卓余党的作用。所谓政治大抵是残忍的,必要的时候总有人要当炮灰。

两人均在董卓手下做事,王允为何抓住蔡邕这一举动不放,一定要赶尽杀绝,为什么不是别人?

王允的嫉妒

蔡邕是当朝太傅马日磾口中的旷世奇才,更是东汉末年一位能够驾权经史、天文、数学、绘画、书法、音乐等门类的文化全才。在文坛上,蔡邕拥有如此优势,足以俯视当时大部分的大师级人物,可谓居高临下。

而王允却不是,论文学,他还差点火候,论经史子集、琴棋书画,他与蔡邕比,更是相形见绌,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如此巨大差距,加上王允的气量不足,其失落感和自卑感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长期在董卓的阴影下讨生活,王允自己也渐渐变得多疑,或者说他本就有点多疑。王允本身做事有点一意孤行,眼看蔡邕如此有才,又如此德高望重,他不得不担心起自己来,因为自己除掉董卓的手段也并不光彩。因此,在王允看来,蔡邕必须死。

最终,王允不听劝告,马日磾曾说,“王公其无后乎”,但王允此时已经被权力和嫉妒冲昏了头脑,杀了蔡邕,他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董卓余部哗变,反攻长安,让好不容易恢复安定的东汉王室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就此陷入更大的兵变,从此渐渐拉开三足鼎立的局面。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我的回答对您和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谢谢!

王允杀害文学家蔡邕是出于什么心理?

王允杀蔡邕,在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里的确算不上什么著名事件,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国的文学史、书法史上还是颇具影响力的。至于王允为何要坚持杀掉蔡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大局。

王允杀蔡邕,发生在董卓刚刚被诛杀之时。董卓之乱,是东汉王朝自从建立以来面临的第二大威胁,第一是黄巾起义。但是从对统治集团的威胁来说,董卓则远胜过了黄巾。

这是因为,黄巾虽然在地方上造成了混乱,但毕竟不能威胁到皇室,而且相对容易就被讨平了。可是董卓就不一样了,他所做的是“劫持汉帝,残暴生灵”。董卓趁着十常侍之乱直接入主了东汉政局的核心地带,把洛阳的皇室成员一网打尽,真可谓起到了“打蛇打七寸”的效果。皇帝说废就废,皇太后说杀就杀。上上下下都是他说了算。

原本董卓也未必不能做成曹操这样的一番事业,他个人也未必不想,可是他的军阀习气不改,身边又没有多少真正的聪明人,因此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只是在贪图一时的享乐。所以董卓的统治没能支撑多久,也就忽喇喇似大厦倾了。

从大局上来讲,董卓所作所为,给东汉皇室乃至整个东汉帝国都带来了灾难。而且,他开启了东汉诸侯带兵入京把持朝政的恶行之端。故而,董卓的罪行必须被彻底清算,否则何以杀鸡儆猴呢?黄巾之乱以后,逐渐看出东汉朝廷外强中干的那些个州牧、刺史们原本就各怀异心,要是再生出个董卓怎么办?

而蔡邕在这个时候哀叹董卓,其实就是“不识时务”,抓不住主要矛盾。

第二,蔡邕的矛盾性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顾景星写过一篇《蔡邕论》,我们未必完全赞同他的意见,但有些观点未必没有道理,摘抄如下:

邕有何功?遂封侯食五百户、禄五十万?夫无故之利,圣人恶之。邕初议卓不可受尚父之称,而自出显位,何也?

邕,卓之囮也,邕未始乐为是也,而厚禄高位,将以风天下为邕之类者,而邕甘心受之,谓非邕罪不可。

这里有一个生僻字,囮,读为鹅,意思是什么?人们抓鸟的时候,会找一些训练好的鸟作为诱饵,这就是囮。

在顾景星看来,蔡邕其实被董卓当成了囮。

董卓对蔡邕是真好,史书记载: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

短时间内,蔡邕被不断升迁,董卓简直不知道该让他做什么官好了。当然,董卓这么做,有很大成分是出于收买天下士人的因素,而且蔡邕也是被他逼迫才出来做官的。

既然如此,蔡邕自己就该拎得清,知道以自己的功劳,原本不会如此,所以在关键问题上,理应不犯糊涂才对。

可是蔡邕很矛盾,他是一代大儒,写字好,又懂音乐。可惜在董卓进洛阳之前,蔡邕的仕途并不顺利,跟很多人搞不好关系,所以被排挤。反而是董卓这个窃国大盗给了他足够的尊敬和礼遇,那么隐隐约约地,董卓成了他的“知音”。

汉人重义,矛盾的蔡邕仍然选择了以对知音的态度来对待董卓,只可惜,董卓哪里真的是他的知音呢?

第三,王允过于刚强

有些人认为,王允杀蔡邕是出于嫉妒。答主以为这是把王允看低了。

王允出自望族,自己能力也不差,曾被名士郭泰誉为“一日千里”、“王佐之才”。也就是说,王允犯不上去嫉妒蔡邕。

王允曾经参加镇压黄巾,也曾与宦官作斗争,这两项都给他增加了政治资本。董卓进京之后,王允被封为三公之一的司徒,这已经是莫大的尊荣。可是王允没有因此而甘心卖命,他一面对董卓虚与委蛇,一面也没有忘记自己是汉臣,史书记载,在这个困难时期,王允“扶持王室于危乱之中,臣主内外,莫不倚恃焉。

两相对比,不得不说,同样是在董卓统治期间做官,王允的表现优于蔡邕远矣。

杀董卓是一件危险的事,在王允之前,其他人也干过,结果都没成功还搭上一家人的性命。王允敢于做且做成了,这本身就需要大智大勇。

作为诛杀董卓的“总规划师”,王允自然功不可没。他本来就是一个很刚强的人,严于律己,严于待人。如今元恶已除,但是他并不觉得可以有任何的同情。对于董卓的旧部如此,对于有着远近声誉的蔡邕,更是如此。

所以,王允是一定会杀蔡邕的。

王允杀害文学家蔡邕是出于什么心理?

王允杀害蔡邕主要原因是出于嫉妒,记得《阅微草堂笔记》里面有个故事,说狐仙最怕什么?答案居然是狐?为什么?因为同类才可怕,王允蔡邕本属于同一类人,但是真实的王允却是一个气量狭小之人,且王允和蔡邕恩怨由来已久,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被《三国演义》美化的王允

王允这个人在《三国演义》里面属于完全的正派人物,巧使连环计,离间计,美人计,借吕布之手,杀死了祸国殃民的董卓,被看做了忧国忧民,足智多谋的正人君子。

而蔡邕呢?《三国演义》里面说蔡邕知道董卓死了,“伏其尸而大哭”。王允知道了后,就派人把蔡邕抓了起来,最后问罪处死。

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蔡邕知道董卓死了,情不自禁叹息了一生(殊不意言之而叹),这一声叹息也让王允知道了,王允表现出一派维护正统的立场,那意思就是你是汉臣,应该和大家同仇敌忾,怎么能如此失节,今天杀个董卓你就叹息,你肯定和董卓是一伙的,抓起来治罪问斩。

不管那种理由,王允都以一个高大上的正面形象掌握了“品德不端”的蔡邕的罪行,并借机问罪。

二、那个不为人知真实的蔡邕

蔡邕是东汉末年的大学问家,女儿蔡文姬也是一代才女,蔡邕这样的人哪怕不精通政治,还不至于一点政治觉悟都没有,所以董卓死了之后,蔡邕无论哪种记载都不会表现出和董卓是一伙的状态的。

真实的蔡邕和王允其实有点相似,都是忧国忧民的,都在为江山社稷汉室天下尽力,不同的是当他和王允一起在董卓手底下做事的时候,王允看来自己就是卧薪尝胆,等待机会惩恶除奸,而蔡邕就是没有节操,董卓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其实蔡邕虽然董卓交代做什么都是积极配合,但是离开董卓之后,蔡邕就曾感叹,董卓这个人性情残暴,终究死于非命,我想要回到兖州去,可是路途太远,真不知道怎么办呀。

可见蔡邕早就想离开这个是非之人,另谋出路,与虎谋皮的事情蔡邕这样的聪明人不会不明白什么结果。

三、王允蔡邕由来已久的恩怨

王允和蔡邕很早之前一起在胡广府里共事,王允呢是胡广的首席幕僚,但蔡邕是胡广的得意门生,二人可以说是知根知底,但就是关系一般,不怎么来往,王允好动,蔡邕好静,王允路见不平一声吼,蔡邕则是唯唯诺诺明哲保身,这个时候王允就很看不惯蔡邕了。

诛杀董卓这件事上王允虽然没有《三国演义》里面描述的那么精彩,但是确实有着不小的功劳,而随着由此带来的权利,王允这个知识分子就有点膨胀了,趁着这个机会对蔡邕就有点公报私仇了,借故就把蔡邕杀了。

有的史书上曾说王允杀了蔡邕立刻就后悔了,这基本不可能,蔡邕被关进大牢的时候马上就给王允认错悔过,还说自己愿意做司马迁那样的人,留着他一条命他去写史立传吧。

因为这件事还专门有人找王允来为蔡邕求情,王允知道了不但不同意,连司马迁一块骂了,认为汉武帝就该把司马迁杀了,让他们这些人写史,在那胡说八道。

其实在我看来,王允是怕真让蔡邕就写史了,自己在董卓当权时候的事情,肯定也暴露了,自己依附董卓的时候不可能没有做过阿谀奉承的事情,这点蔡邕肯定心知肚明。

总结:作为士族中人,这个文人一旦狠起来,比武将还可怕,王允和蔡邕虽然都是有名的知识分子,但是因为性格不合,蔡邕的名气又绝对远远大过王允,王允圈子冷清,活的比较累,蔡邕交友广泛,活的轻松,放现在来说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不一样,妒由心生,王允终于抓住机会,假公济私,对蔡邕除之而后快,只可惜了一代文学大家最终惨死狱中。

王允杀害文学家蔡邕是出于什么心理?

我们现在对董卓有个刻板印象,就是董卓这个人就是个坏人,从一开始就坏,一直到死,都是坏人。

其实这个印象是后来形成的印象,也就是历史记录留给大家的印象。就董卓本人来说,至少是在刚入洛阳的时候,并不算特别坏,也还是有人支持的。

如果他从一开始就坏,一直都名声很差,何进怎么会招他入京,来帮他铲除十常侍呢?

后来证明董卓坏的一个理由就是,进了洛阳之后,废了少帝辩,改立献帝协,然后又逼死了何皇后,也就是何进的妹妹。

但这其实忽略了一点,就是在灵帝晚年的太子之争中,董太后支持献帝协,也有不少世家支持献帝协,而何皇后和何进因为出身低微,所以不少人是反对立少帝辩的。

灵帝死后,何皇后和何进强立少帝辩,不少世家也是不满意的,只是没有发作。所以何皇后也逼迫了董太后,不断的打压她。

董卓进京的时候,何进已经死了,董卓废少帝立献帝,也不是当时所有世家和大臣都反对,也还是有些人是支持的。而且,董卓一度是以董太后同族自居的。

王允和蔡邕其实就是在一开始支持董卓废立皇帝的这种人,而丁原等忠于何进和少帝一系的人,要么死了,要么出逃了,王允和蔡邕就继续留着。

蔡邕的经历中,现在说得比较多的就是他在董卓时期的表现,但却经常胡适他在黄巾之乱之前的表现。总体来说,他在之前因为和司徒刘郃不和,受到了中常侍的打击。

王允也是同样的情况。王允在黄巾之乱中表现非常突出,受命出任豫州刺史,以荀彧的叔叔荀爽、孔融等人为从事,在讨伐黄巾军的过程中立功受奖。

但因为王允在征讨黄巾的过程中,缴获了中常侍张让和黄巾军的往来书信,上奏皇帝,灵帝只是批评教育了张让一番,就拉倒了,并没有处罚他。之后,张让就找机会报复王允,王允也因此下狱。

也就是说,王允和蔡邕一样,都是在灵帝时间收到了不公平对待的人,而他们又都有比较好的声望,所以在董卓入京之后,就把他们都起复了,而且加以重用。

在献帝继位后,王允也升了官,从河南尹升任太仆。按照东汉的制度,太仆一般就是副宰相了,地位相当高。在董卓挟持献帝迁都长安之后,因为杨彪不听话,罢免了杨彪,王允就升任司徒了。

王允和蔡邕不同的地方在于,王允虽然遭受了打击,但还是在当官,而且参与了何进密谋诛杀十常侍的活动,在董卓到洛阳之前,他就已经是河南尹了。献帝继位,他只是升官,和董卓之间不算有太密切的私人关系。

蔡邕就不同了。在桓帝时期,蔡邕就受到打击,被罪下狱,之后又流徙朔方。桓帝死后灵帝继位,蔡邕才在灵帝登基大赦的时候被赦免无罪,之后他就浪迹江湖去了,曾经远到吴会,一度依附泰山羊氏十二年。

也就是说,在董卓入京的时候,蔡邕已经被罢免十多年了,也就是苟且偷生罢了,早已不复当初。董卓入京后,特地以司空征辟的名义将他召还洛阳,不断升官,而且还特别信任,甚至算得上言听计从。

打个比方说,蔡邕和董卓的关系有些类似荀彧和曹操,没有曹操就没有荀彧,而王允和董卓的关系就不同了,王允最多算是降汉不降曹的关羽和曹操的关系,你给我升官,我给朝廷干活,但我不是你的私人谋士、幕客。

东汉的举主和被举者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甚至举主死了,被举的人还要服丧。比如孙策杀了许贡,许贡的门客明知道刺杀孙策很危险,但还是去刺杀孙策了。

这也是董卓死后蔡邕一定要当街临吊的意思,因为他本身就是天下名士,他和董卓的关系又人所共知,这时候如果他转而唾弃董卓,对他来说,就是不仁不义了。

王允和蔡邕其实是不反对董卓废立皇帝的,甚至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支持的,因为他们这种世家不一定能看得上何进兄妹这种屠户家庭出身的人。王允开始反对董卓,也是在迁都长安之后,董卓的篡逆之心越来越明显之后,他才开始密谋反对董卓。

但即便董卓篡迹已明,蔡邕也还是没有任何反对董卓的行动。这一点也很像荀彧和曹操的关系,他会私下劝谏董卓,但不会公开反对,因为他本身就是依附于董卓的。

王允杀蔡邕,其实也是把他当成董卓余党来处理的。因为当时董卓留在长安的亲信多数都已经倒戈了,其他人都在外面领兵,王允能杀的其实也没多少。在这个意义上,王允杀蔡邕,多少有些震慑董卓余党的意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