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商,周灭商后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干嘛要分化权力?

分封制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分化权力,恰恰相反,它是为了维护周王室的权威,保护江山永远姓“姬”,而设计出来的独特政权结构。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就会发现实行分封制的几个优点:政权从公有到私有、王权从选举到世袭、治权从虚治到实治。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将分封制与西周之前的邦联制对比,而不是与后面的帝制集权政治比较。

政权从公有到私有,分封制是对邦联制结构的肢解

分封制与帝制相比,存在很多缺陷,但是中国的历史并非一开始就是分封制,它有一个漫长演变过程。从最早的部落,到部落联盟,再到部落邦联,再演化为分封制,夏朝和商朝就是邦联制结构政权。

  • 1.西周之前的邦联制政权结构模式

邦联制结构下,最小的社会组成单元依然是部落,若干个部落之间形成部落联盟,若干个部落联盟之间,再形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再形成邦联制结构的政权体系。人类历史,伏羲女娲所在时期,是原始部落期间,黄帝、尧、舜、禹期间是部落联盟时期,夏朝和商朝是邦联制结构时期。

邦联制结构的诞生,直接催生了国家概念的产生。从国家概念诞生,到实现权力独裁,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

  • 2.邦联制下的政权特性

①部落联盟轮流执政

联邦制条件下,执政部落联盟是通过联盟之间选举产生,而不是某一部落垄断。有学者研究,商朝的王,名字都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名,这不是人名,而是部落联盟的图腾标记。也就是说,商朝的执政部落,并非继承关系,而是轮流坐庄的选举结果。

西周最早也是这个结构,周武王伐纣,就是由于以姬姓部落,与其他部落之间构建的联盟,强大到足以挑战姒姓部落联盟。周联盟至少包含姬、姜、子、妫等部落,他们在分封制确立之前,就是轮流执政的状态,传说中的姜子牙,应该是姜部落的首领。

②政权逐步走向垄断

邦联制与部落联盟结构不同的地方在于,执政的部落联盟开始走向垄断。比如夏朝,一般认为从夏启开始,王权进入父子相传阶段。其实不是,而是执政权从各大部落联盟轮流坐庄,变为由姒姓部落联盟独占,绝不是夏启父子相传。

也就是说,邦联制政权已经从原始的“大公”,变成了某个部落联盟内部的“小公”,对别的部落联盟形成了政权垄断。

③部落联盟相对松散

邦联制结构下,部落联盟之间相对松散,国家政权的影响力相对较小。这种形态,既跟政权的不完善性有关,也跟自然条件的约束性有关。

④内部和外部冲突加剧

垄断性必然伴随强制性,强制性必然导致冲突加剧。邦联制结构首先带来执政联盟部落,与非执政部落联盟之间的冲突。这个很好理解,谁都不愿意失去执政的机会,周联盟对商的挑战就来自于此。

执政的部落联盟内部为何也会矛盾加剧呢?因为执政的部落联盟内部,也逐步走向小部落,即家族对政权的垄断。人类从和平走向小规模的部落冲突,再走向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战争,再步入大规模的邦联政权结构的大规模战争,就是因此而来。

  • 3.分封制与邦联制下的政权区别

分封制与邦联制有什么区别呢?它又有哪些优点呢?

①轮流执政体系瓦解

首先分封制导致原有的轮流执政体系完全瓦解,邦联制联盟结构也不复存在,变成了新的“家国天下”三层统治结构,其中,最高执政权以法统的形式,固化于某一个家族,不再是轮流坐庄。

②联盟成员关系固化

与邦联制结构下,部落联盟关系平等,通过选举产生领导权不同,分封制将各部落联盟变成了诸侯国,在保证诸侯国利益的前提下,也强化了姬姓家族唯一的执政位置,从而将变动的平等关系,固化为不平等的君臣关系。

③政治结构更加稳定

由此可见,分封制相对邦联制,彻底抛弃了“公权”,形成了姬姓家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这种垄断结构,相对于原始的轮流坐庄,显然更适应族群规模扩张的需求,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法统体系,让政权结构更趋于稳定,虽然它不公平。

  • 4.分封不等于分地

请注意分封制结构,不等于将土地的所有权让渡,而是将管理权下放。在这个结构中,首先确认的是姬姓家族对天下土地的家族私有,通俗讲就是全天下只有一个产权人——姬姓。

诸侯,即原来部落联盟呢?他们是经姬姓家族授权,代表姬姓家族,并替姬姓家族管理某一块土地上的人民,即授权经营者。

以上四点说明,分封制瓦解了邦联制结构,是一次将政权私有化的进程。

王权从选举到世袭,分封制从法统上塑造了王权独裁

前面是从政权结构阐述,那么从王权角度来看,分封制是不是等于分权呢?同样需要跟邦联制结构下的王权比较。

  • 1.邦联制结构下的王权

①部落对外的垄断特性

跟政权结构相似,邦联制结构下王权,首先表现为对外的垄断特性。一般认为,夏启是这个结构的第一人,其实不是那样,从《史记》的记载看,三皇五帝之间都存在着血缘关系,他们所统领的部落,其实同根同脉。也就是说三皇五帝之间的禅让,其实是泛家族概念上的内部游戏。

夏启只是在部落联盟发展为邦联制结构下,将王权垄断于某个部落联盟,对本联盟以外,不再享有王权的染指可能性,即对外的垄断性。

②部落对内的民主特性

另一面,王权在部落联盟内部又具有民族特性。前面讲过,夏商两代,不能看作是王权父子相传的时代,而是同一个部落联盟(或部落)内部,更亲近的血缘关系之间的传承。对内部成员来说,具有一定的民主特性。

  • 2.分封制与邦联制下的王权差别

明显可见,分封制相对邦联制的王权,存在明显差别,分封制条件完全不存在民主。它不光派出了部落联盟,连近支血缘关系,都要分出嫡系和庶系,将权力以嫡系父子相传的形式,彻底变成私有财产。

周公知道,这种王权的私有化,必然造成对王权的觊觎甚至争端,所以他设计出了一整套的封建礼制,从而保障了封建体系的有效运行。

  • 3.分封不等于分权

跟政权结构一样,分封不等于分权,而是一种授权模式。只是在周公设计的的分封制里,虽然周天子有权力取消授权,可事实上一经授权再也没有收回过,造成了事实上的分权,这就是分封制败亡的根源之一。

我们不能因为周朝末年分封制的崩塌,认为就是分权的不当,其实相对于邦联制王权结构,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治权从虚治到实治,分封制适应了幅员辽阔的特性

分封制其实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散于各地的部落成员不断发展壮大,部落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越来越广泛,但是古代交通、通讯等条件的限制,远远适应不了人类活动的发展需求。

简单来说,从夏商道西周,政权所统治的区域迅速增长,但是实际治理水平受客观条件制约,无法达成效果。

  • 1.从夏商到西周的地域变化

夏朝由十二个主要部落联盟构成,疆域范围局限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地区,很狭窄的范围内。虽然史书上夏分九州的说法,那仅仅是当时的人对地域的一个了解,并不能形成统治权。

商朝的疆域延伸到了山东、江苏、安徽、河北、陕西等部分地区,疆域明显扩大,但对大多数地域不能形成有效统治管理。

西周则涵盖了整个黄河流域,并与长江流域形成广泛交流和统治,形成了中国地理结构的雏形。

可见,人类的生产活动能力,及族群的繁衍能力,远远大于政权的统治能力。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充,与客观条件的限制,必然促使治理结构的变化,以适应新的形势。

  • 2.夏商时期的虚治

早在黄帝时期,就有过黄帝与炎帝、蚩尤九黎部落之间的战争,理论上讲,那个时候,黄帝就已经形成了“统一”的版图雏形。可事实上,以当时的环境,原始的统治模式,无法对幅员广阔的中国(当然那时候还不叫中国)实际统治。

所以,夏商时期,对很多部落联盟的统治,顶多就是个武力炫耀。

  • 3.分封制的实治

西周的分封制则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左传》记载,西周建立之初,分封七十一个诸侯国,把实际统治的疆域,直接推进到淮河流域,乃至长江流域。

分封制不光通过诸侯国,对偏远地区实现实际治理,而且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表面上看,分封让王权失去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其实既增加了西周政权的控制范围,也增强了对地方控制的有效性。

综述

人们看到分封就想到分权,就自然而然地将它与帝制统治结构相比较,显然这是不正确的。分封制是邦联制结构的巨大进步,从此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政权统治模式,并形成了文化奠基。它表面上是“分权”,其实是对邦联制的“集权”,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武王伐商,周灭商后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干嘛要分化权力?

武王灭商后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呢?原因如下:

首先:

1:周原来也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国,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说的是文王任用贤才治理国家,国力日益强大。文王对外宣扬德教,时常热心帮助各诸侯国调停、解决争端,又因商纣王横征暴敛,所以商朝的许多诸侯国都喜欢向周文王靠拢,听他号令。

2:武王继位后,亲率诸侯联军于牧野大战商王大军。商军大败,纣王自焚而亡,商朝灭亡,周朝正式建立。

其次:

1:众多诸侯不仅周文王时就已经追随周国,武王灭商虽然周国是领导者,但也有赖于众诸侯一起出兵相助才得以成功,毕竟当时的商朝实力还是强于周国不少。

2:夏商时期的朝代,都是大的诸侯国、大的部落为王,其他小诸侯国、小部落接受封赏听从命令定期朝贡,共同组成一个朝代。

3:那时候还没有中央集权的思想和政治体制,而众诸侯跟随周国多年,忠心耿耿,灭商又有大功,所以也只能封赏了。况且商朝虽灭但其残存势力依然很大,对商人也要妥善的安置,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的贵族迁徙进而分封于不同的地方,便于管理和控制。

让有功诸侯和商人贵族各自立国,接受周王朝领导,定期朝贡,共同拱卫周王朝,这样的政治制度,在当时也是最先进,最为天下所接受,最行之有效的国家制度。

4:及时的封赏有利于安抚亡国的商人之心,有利于奖赏有功的众诸侯。从而也有利于周王朝快速的安定人心,稳定局面,也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5:分封边远诸侯,也有利于拓展周王朝的政治版图和政治势力,还可以巩固周王朝的边疆安全。

6:分封还可以提高周王朝的政治地位,曾加政治资本,提高周天子做为天下共主的政治威信。

7:分封还能打击和压制潜在的反对势力。

最后:

所以周朝初年的分封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性,基于从王朝的长久稳定、发展的角度考虑也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

武王伐商,周灭商后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干嘛要分化权力?

在当时对有功之臣搞分封制是唯一可行的办法,手下为上位杀人放火奋不顾身推翻商朝可以说是九死一伤,如不搞分封将士的心会平衡吗,难不成要逼着他们二次造反,只有将他们安顿好了,武王的位子也就稳住了

武王伐商,周灭商后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干嘛要分化权力?

武王在灭了商朝之后,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是如何建设这个国家,建设一个怎样的国家?这是每个王朝在初期都会面临的问题,究其根本就是这个国家的基调,也就是基本制度。

为此武王决定效仿前人,采取“国王大统诸侯分治制”,从此开启了周朝八百年的“分封制”。

什么是分封制

关于分封制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大致起源于夏、商时代,当时名义上国王统治着土地辽阔的国家,实际上国王直接统治的地区也不过方千里。当时大部分土地不是由同姓封国治理,就是臣服方国管治,它们向中央王朝的国王称臣并承担朝觐、纳贡等义务。

而周朝建立的初期,社会环境和生产力实际上同商朝没有本质上的变化,面对广袤的土地,武王并没有足够的人力、武力和财力去管理,但又不忍放弃这么一大块蛋糕,所以只能效仿实行“分封制”。

周朝分封制的基本原则是“本大而末小”。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云:“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周姓者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王室。

周朝的分封制包括传说时代及夏商帝王后裔和吕尚等周室功臣,后来又扩展到秦、楚、肃慎、戎狄等许多臣服于周天子的异姓异族部落。分封对象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中华民族赖以发祥的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这些被封的诸侯又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称为“采邑”。

周天子如何控制国家

周天子把底盘都分给了诸侯,诸侯自己掌握自己的土地、财政、兵权及人口,那么周天子是如何控制国家的呢?

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一下“周公制礼”,作为西周的统治者,从商王朝的灭亡中汲取了深刻的教训,认为仅仅“听天命”还是不够的,还应该“重人事”,因此在治国理论探索中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治国理念,突破了殷商在天人关系中人是消极无为的定位,在天人关系处理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强调人在天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在治国的方略上采用两手,一手是依然对神的敬仰,一手是依据历史和现实设计安排统治制度,即“周公制礼”。

“周公制礼”作为周朝的基本法,规定了各种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以礼作为社会制度的基本核心,所有的人和事都要遵循“礼”的制度,形成了严格的宗族制度、传承制度及等级制度等等,基本上涵盖了所有人和事,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礼制”下完成,“礼”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周朝政治和社会,在“礼”的影响下,周朝达到了“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目的。

周天子所“封建”的“国”,并不是现代意义的国家概念,而是如同“王畿”、“采邑”等名称一样的地区称谓。在这种制度之下,诸侯作为受封者,自然要遵循“君上臣下”的等级制度,接受封地的同时还要履行必要的义务。例如:要定期纳贡、交税,同时一旦周天子需要他们的时候,要承担出兵的义务等等。

因此,在“礼”的制度下,保证了周天子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地位,同时“分而治之”的治国方针,也让周朝的疆域面积不断扩大,在分封制条件下,周天子与各地诸侯的君臣关系和天下共主的权威一直到春秋初都是实际存在的,周夷王烹齐哀公而立其弟静为齐国君、周宣王两次伐鲁而废嫡立庶和废长立幼等事件足以表明周天子在分封诸侯中的绝对权威。当然,诸侯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减弱,随着周礼的崩塌,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那就是后话了。

分封制给周朝带来了什么

分封制给西周带来了几百年的兴盛,它给西周带来了稳定的政治体系和社会体系。

疆域方面。西周的疆域范围在诸侯的不断发展中获得了空前的扩大,对各个区域的控制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西周的疆域达到了“东起今山东沿海地区,西至陕西西部,南到江苏、安徽二省北部,北抵河北及山西北部”,国土面积大致是商朝的两倍。

经济方面。古代的农业是衡量一个王朝兴盛与否的重要指标,西周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在分封制的作用下,各诸侯国争相开展“农业军备大赛”,不断发展自身经济水平,大量青铜器农用器具的使用,使得西周时期的农业技术不断提升。农业设施和水利设施的修建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便利,为西周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作用。

文化方面。从文化上看,礼制不仅成为周朝时期的基本制度,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内核,历朝历代的人们都崇尚“礼”,形成中华文化的主流意识。同时,分封制的作用下诸侯为了提高自身的统治力和国家实力,催生的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也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的分封制为什么行不通

汉高祖刘邦在建国初期也面临着周武王同样的问题,在接收了秦朝的底盘的同时,但他并没有实行秦朝的制度,他准备效仿周武王,也实行“分封制”。

汉初分封了七个异姓的王,大大小小的列侯一百多个,而后又分封了九个同姓的王,在此之后,新皇上位都会分封同姓王。这些受封者拥兵自重,各持一方,他们既有兵权,又有财权,各自形成割据一方的势力。

景帝时发生的“七国之乱”造成了汉统一政权的分裂,为汉朝敲响了警钟,所以汉朝初期一直在致力于削弱和去除藩王的势力。

同样是分封制,为什么在汉朝就行不通呢?其实这也与社会制度有关。

与西周不同的是,汉朝之前的秦朝并不是实行分封制,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发觉分封制虽有益处,但无法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因此采用的是郡县制的治国策略,在这种制度下,汉初的分封异姓王并没有像西周一样,有着对天子“君上臣下”的概念,而分封的同姓王只是为了牵制异姓王的势力,因此处于矛盾的状态。同时,王国拥有高度的自治权力,财政、军事都掌握在藩王自己手里,加上土地私有制的的快速发展,汉王朝无法从王国手中取得应有的利益,导致王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汉天子的地位一天比一天低。

因此,王国成为了汉朝初期最大的问题。

结语

制度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土壤息息相关,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适用的制度也是不同的。分封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发挥了它的作用,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历史环境逐渐地不适应这种制度,西周和汉朝的分封制实践,也为后世的历朝历代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武王伐商,周灭商后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干嘛要分化权力?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我们要明确一点,周初的分封不仅仅限于同姓周王室贵族,还有异姓功臣和先代之后。

下面我从分封异姓诸侯和同姓诸侯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分别做一阐释:

一、分封异姓诸侯

《书序》说:“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史记·周本纪》也说:“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邦诸侯"即是“封诸侯”。古“邦”、“封”一字。武王所封诸侯有两种,一种是先代和功臣之后,另一种是亲属。

1.分封先代之后

武王所分封的先代之后有所谓的“三恪”。恪是“敬”的意思,三恪无非表示对先代君王的尊敬。“三恪”之一,是虞舜的后代,古书上有明确记载。武王时,虞的阏父担任周的陶正(掌制作陶器的官)。武王嘉奖他制作器物对人有利,并且是“神明”(指虞舜)的后代,把元女(长女)大姬配给他的儿子满,称为胡公,封于陈,“以备三恪”(《左传·襄公三十五年》记子产语)。陈在今河南淮阳。《史记·陈杞世家》也说陈的始祖胡公满,是虞舜之后,为武王克殷后所封。

“三恪”中的另外二恪,说法不一。《左传》杜注:“周得天下,封夏、殷二王后,又封舜后,谓之恪。并二王后为三国。其礼转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这是主张以虞、夏、殷三代之后为“三恪”。而《古春秋左氏说》(《礼记郊特牲》正义引)又说:“周封黄帝、尧、舜之后为三恪。“这一说法是依据《礼记乐记》的。

《乐记》说:“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吕氏春秋慎大览》有类似的叙述,只是把黄帝和帝尧的封邑对调,作“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蓟”和“黎”声相近,“铸”和“祝”是一声之转。《乐记》郑注:“祝或为铸。当以《吕氏春秋》之说为是。杞的始祖为东楼公,是夏禹之后,确也是武王克殷后所封,见《史记·陈杞世家》。建都于雍丘,《汉书•地理志》:陈留郡雍丘,“故杞国也,周武王封禹后东楼公”。在今河南杞县(春秋前东迁)《周本纪》有和《乐记》相同的记载。

武王这样分封先代之后为诸侯,称为“三恪”,用来表示对先代君王的尊敬,用来团结有势力的异姓贵族,从而巩固周朝的统治基础。其政治目的,就是《论语;尧曰》所说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2.分封有功之臣

同时武王还分封了一批有功的异姓贵族使他们能够进一步为巩固周朝的统治而出力。《左传•成公十一年)记载刘康公、单襄公说:“昔周克商,使诸候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与檀伯达封于河”。苏,已姓,金文作“妃”。苏忿生在武王时担任司寇,到成王时继续任此职掌管刑狱大权。《尚书,立政》的结尾,记载周公说:

太史、同寇苏公,式敬尔由狱,以长我王国。兹式有滇慎,以列用中罚。

这是周公要担任太史、司寇的苏公,郑重使用刑狱,使得王朝的统治能够延长;要谨慎使用,要用中平的刑罚。苏忿生掌握着刑罚大权,对周朝的统治关系重大。因此他得到封国,正当黄河中游的北岸,有所谓“苏忿生之田”十三个邑(《左传•隐公十年》),在今河南济源、孟县、温县、沁阳、武陟、修武、获嘉一带,正当原商代王畿的西南部分,是从盟津通往原商都的必经之地,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檀伯的封邑也该在这个地区,靠近黄河。

3.敌对殷商贵族分封

对待敌对的殷贵族,虽然也有给封地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当时原商朝王畿以内,殷贵族的势力还很强大,特别是殷贵族的基层“士”一级的人数众多,很难统治。武王对此采用了面加以安抚笼络,一面加强监督控制的方法。加强监督控制的方法,就是设置“三监”。

安抚笼络的方法,也有多种。首先把原来商代王畿分割成几个部分,西南部分(即黄河北岸太行山东南的“河内”地区)作为司寇苏忿生的封国;中部和东南部分作为“三监”的封国;只留下北部继续作为殷王纣之子武庚(即禄父)的封国,“俾守商祀”,用作安抚笼络股贵族的手段。

同时对殷的高级贵族中比较有诚意投降的人,就采取宽容优待的措施,使保持原有的封邑,武王对待微子启就是采用这一措施。当时微子启“面缚衔壁(杜注:“缚手于后,唯见其面,以璧为贽,手缚故衔之”),大夫衰(穿丧服),士舆榇(抬棺材),向武王投降,“武王亲释其缚,受其壁而被之(除凶之礼),焚其榇,礼而命之,使复其所”(《左传·僖公六年》)。“使复其所”,就是使回归原来的封邑微。

《乐记》说武王在分封黄帝、尧、舜、夏后氏之后的同时,“投殷之后于宋”。郑注:“投,举徙之辞也。时武王封纣子武庚于殷墟。所徙者微子也,后周公更封而大之”《吕氏春秋·慎大览》和《乐记》相同,也说:武王“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吕氏春秋·诚廉》又说:武王“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即微子启)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按桑林在宋都商丘附近。宋有桑林之门,见《左传·昭公二十年》。

可知微子启在投降周以后,武王先命他复位,再徙封到宋国。武王这样把投降的重要的殷贵族微子徙封到宋,使帮助统治商在黄河以南的旧都周围地区,这也是安抚笼络股贵族的重要措施。《书序》说:“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命微子启代殷后,作《微子之命》。”这是说成王平定武庚之乱后,为了安抚殷商贵族,改命微子启为殷之后,奉其先祀。

二、分封同姓诸侯

武王分封同姓亲属,主要是为了对新占有的原来殷商的王畿以及方国加强统治,控制战略要地,防止殷贵族的叛乱和四周夷戎的侵扰。

武王首先分封给重要封国的,就是同母所生的几个弟弟。据《史记•管蔡世家》,武王有同母兄弟十人,除了长兄伯邑考早死以外,其余八人都是武王之弟,行辈次序是: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其中只有康叔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其余六人都有封国。

大体说来,武王分封的同姓亲属,身居朝廷要职的,封邑都在王畿以内,而且都在周的祖先早就开发的地区。《史记·周本纪》说:“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周公的封邑周城,和太王建都的周邑有别。《左传·隐公六年》杜注:“周采地,扶风雍县东北有周城。可知周公封邑在令岐山北,在太王建都周邑之西。

召公的封邑就在周公封邑的西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杜注:“召,采邑,扶风雍县东南”可知召公封邑在今岐山西南。毕公即毕公高,也是周文王之子,是后来魏国的远祖,在朝廷担任要职(康王时任作册),所以封邑也在畿内。当时有两个地名毕,一在丰邑西三十里,在今西安西南,为文王、武王的葬地。一在今咸阳东北,即毕公封邑,见《元和郡县志》。

还有荣伯,文王时已在朝廷任职,《国语·晋语四》谈到文王之臣,以“周、邵、毕、荣”并称,成王时仍担任要职。《书序》说“成王既伐东夷,肃慎来贺,王俾荣伯作《贿肃慎之命》。”《史记周本纪》同。集解引马融说:“荣伯,周同姓,畿内诸侯为卿大夫也。”他的受封也该在武王时。

另有文王之子毛叔郑,也该受封于此时。武王克殷后,在殷都举行社祭,毛叔郑曾和卫叔封、召公奭、师尚父一起参与(《逸周书·克殷解》)。宋代刘敞得毛伯敦盖于扶风。清代道光末年毛公鼎出土于岐山。毛公封邑在岐山、扶风之间。

武王的几个弟弟都分封在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武王分封三叔,《史记·管蔡世家》所说在武王克殷之后、设置三监,管叔封于管,“管”一作“关”,《墨子·耕柱》和《墨子·公孟》都称管叔为关叔。管在今河南郑州,商代早期就在这里建有大城。这是商在大河以南的重镇,“关”可能因此得名。蔡叔所封的蔡,原来应该在祭,祭”“蔡”古音同通用。祭在今河南荥阳西北,正在管的西北,在敖山以南,靠近大河,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后来周公之子就封在这里。

如果武王不在此建立前进的桥头堡,孟津(在管、祭之西)就不可能成为大会诸侯的地方。武王把管叔、蔡叔分封于管蔡,是很重要的一个战略步骤。在今河南汝州西南,可能霍叔封于此地,后来蔡叔后裔封于蔡,在今河南上蔡西;霍叔后裔封于霍,在今山西霍县西南;当是周公平定三监叛乱之后,徙往较远之地所致。武王弟曹叔振铎所封的曹,在今山东定陶。《汉书·地理志》“故曹国,周武王弟叔振铎所封”。地在济水之南,是个很重要的交通要地。成叔武所封的成,在今山东菏泽东北。《元和郡县志》谓濮州雷泽县本汉成阳县古郕伯国,即在曹国东北。这里也是东方重要的战略要地。据说商汤灭夏的决战,就是在这里进行的。

武王伐商,周灭商后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干嘛要分化权力?

因为武王在织网。

周天子位于网的中心,将权力辐射出去。诸侯是大网中的一个个节点,而周天子同诸侯间的联系便是分封制(宗法制)。

他为何这么做?因为时代的限制。我只举例其中一个——交通。

想来大家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其中有一件事便是修驰道。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方便大军行进。

军队才是保障一个政权稳定的根本原因。

但军队不可能遍布全国吧,人口凑不齐不说,也养不起。于是秦始皇便修驰道,当某地作乱的时候,大军可以快速抵达,平息叛乱。

周武王也想这么干,但现实不允许啊。拿怎么办?用秦始皇办不到的办法——天下布武——将所有地盘布满军队。

当时的诸侯,其实便是一个个军事殖民势力,每一个诸侯便是一支军队。

这些军队完全归诸侯所有,周天子只负责收税(上贡)。

看似松散的分封制,帮助弱小的周朝挺过早期的艰难时期,这是跨时代的举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