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自私的奴性思维方式决定了古代历史上的私有家天下吗?
恰恰相反,是私有家天下导致了奴性思维方式!古代国家,是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政治架构,天下归根到底是一家之天下,所以亦称“家天下”。思维方式是后天学习得来的,不是天生所有。
严格来讲,“奴性思维方式”这个说法不恰当,它是帝制时代,君权神话的结果,要远远晚于“家天下”的社会结构。要弄清楚“奴性思维方式”,与“家天下”的因果关系,我们就要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谈起。
“家天下”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氏族社会到帝制文化社会,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原始氏族社会族群亲缘结构下的“族群”
原始氏族社会没有“国”的概念,更没有“天下”的概念,“家”的概念跟今天也不一样,应该叫族群。这是一个由亲缘结构形成的自然聚居群体,族群数量很多,族群内部人数很少,族群之间交往很少。这就是老子所说,“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与人之间只有亲缘关系,没有社会关系,每个人身上不具备社会属性,是一个原始的大公结构。
2.部落联盟社会结构下的“国家”
部落联盟的社会结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叫氏族联盟阶段,第二个叫士族邦联阶段。
①氏族联盟阶段
三皇五帝存在时期,就是中国的氏族联盟阶段。这个时期,各部落之间以联盟的方式,形成更大的社会结构,以适应族群增长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人类从这个阶段起,由母系社会跨入父系社会,家族的概念开始慢慢形成。
②氏族邦联阶段
夏朝和商朝,就是中国的氏族邦联制结构。这个期间,形成了“国”的概念,并诞生了以军权保障的政权结构,人类也从原始的“大公社会”,发展到私有制结构“国家”意识形态。
3.封建政治结构下的“家天下”
周朝是我国唯一的封建统治体系社会,形成了完整的“家国天下”三层治理结构。家,是指家族(不是今天概念上的家庭),国,是指诸侯国(不是今天概念上的国家),天下,是指整个周王朝(类似于今天概念上的国家)。
“家天下”就是“家国天下”的简称(因为帝制结构下,诸侯国基本消亡),在这个结构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就是家族,一个诸侯国就是一个大家族发展而来,由此天下可以看做是一个更大家族的结合体。
这是从下往上看,从上往下看,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法统,周天子将天下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血亲(儿子,兄弟),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国君又将土地赐给自己的血亲做采邑,同时任用他们做卿大夫,共同治理诸侯国。
周天子拥有天下,诸侯国君拥有国,卿大夫拥有家族,同根同源,三位一体,由此形成“家国天下”的结构。
4.帝制文化结构下的“家天下”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封建制度消亡,中国进入帝制社会,帝制社会与封建社会最大的区别在于,诸侯没了(至少政治地位没了),卿大夫也不再是依靠血缘继承政治遗产的特权阶级了。
所以,中国的百姓变成了“编户齐民”,即除了皇帝,延续了封建结构下“天下之主”地位,诸侯的“国”和卿大夫的“家”没了!
那么,帝制条件下的“家”是指什么呢?依然是“家族”,只是这个家族失去了特权,演变为在帝制文化下,企图靠族群力量,维系政治地位的最基层社会结构,它依然保留了最原始的血缘关系为纽带。
连“国”的概念都消亡了,“家”的概念为何这么强大,依然能从封建制到帝制变革中生存下来?儒家思想的推动力!儒家思想的基点就是“人伦之亲”,它成了“家”生命力的源泉!
以上四个阶段,就是人类社会从公有制,到“家天下”私有制演变的过程。但是,它的推动力来自于社会族群的自然发展。那么,所谓“奴性思维”又是怎么来的?
奴性思维的演变:从情感认同到神权崇拜为何说“奴性思维”的表述不太恰当呢?因为真正的奴性思维,严格来说在中国仅限于清王朝,它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时间。我们对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一一分析。
1.原始氏族社会的族群领导者——最德高望重的亲人
在原始氏族社会,不存在私有制,族群成员之间靠亲缘关系生存。因而,那个时期没有等级观念,更不可能产生“奴性思想”。但是没有等级,不代表没有分工。
人类生存的环境,要求一定的技能和经验,当然还得有协作、关爱等人性基础。于是,出于亲情的自然生发,以及个人条件的差异,族群会选择他们中间,最德高望重,也最能给族群带来帮助的亲人为部落首领。
请注意,这里的氏族领导者,不带有任何“私”的概念,是源自于信赖和天然的情感因素。
2.部落联盟社会的部落领导者——最具权威的强权代表
到了部落联盟和部落邦联结构,领导人的诞生,不可能在以自然认同的方式产生,必然会产生选举制度。由此,实力最强大的部落首领走向前台,他们有两个特征:既是被族群最推崇的优秀代表,也是强权诞生的基础。
在一个部落联盟内部,领导者是他们共同推举的最优秀代表,在不同部落联盟之间,他们相互征伐兼并,形成强权政治。
这个阶段,出现了“私”的概念,并且运行于部落联盟之间。但是,部落联盟领导者依然是公权的代表人,社会结构虽然开始具备了分化的条件,总体上还处于“公”的环境条件下,没有奴性的生发基础。
3.封建架构下的领导者——最野蛮的法统继承人
随着周王朝“家国天下”政治结构的诞生,中国被进入野蛮的私有制结构,人们按照血统关系,被强行分成高低贵贱,形成森严的等级社会,领导人也进入私有垄断阶段,并以血统关系继承。
之所以用“野蛮”这个词,是因为那时候对领导人私有传承,还没形成思想认同体系,而是靠法律强行规定。换句话说,人们接受“家天下”不是精神认同,而是法律强制。
所以,那个阶段也不是“奴性思想”阶段。
4.帝制结构下的领导者——最愚民的精神鸦片
从帝制结构代替封建结构,尤其是新儒学“君权神授”的思想意识形态,成为主流文化之后,既强化了“家天下”的政治结构,又逐步催生了皇权神化的类宗教思想。从此,人们的思想向奴性化方向一路奔走。
这其中,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隋唐的科举制,宋朝的程朱理学和清朝的文字狱,是推动奴性思想的四大推手。
伴随社会结构成长起来的“奴性思维方式”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所谓“奴性思维”产生其实很晚,也不是社会发展自然之物,而是受政治结构影响,被人为制造的产物。
1.汉武帝独尊儒术
首先这个“儒术”是指董仲舒加工过的“新儒学”,并非孔子原汁原味的儒学。孔子所强调的尊君是对等的,即君主受到尊崇的条件是他要对人民有爱,这里面没有一丝“奴性”的影子。
董仲舒的“新儒学”,第一次将君权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且以天命加以神化。皇帝从人到神的变化,事实上将皇帝塑造成了人民的精神信仰,从而为奴化思想奠定了基础。
周朝创造的“家天下”,让天下成为皇权的私有财产,“新儒学”的神化,又让皇权以宗教的形式神化,二者合力,促使奴化思想开始发芽。
2.隋唐的科举制
从民主的角度,科举制彻底摧毁了特权阶级的生存土壤,使得寒门仕子也有机会参与政治,这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科举制的诞生,却又进一步推动了皇权独裁。
千万别以为,科举制是为了底层平民,它诞生之初的动力,来自于皇权与门阀集团的政治斗争,是皇权彻底斩断门阀士族集团生存的根,而精心设计的选拔制度。所以,科举制的进步,其实源于皇权独裁的需求。
科举制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掣肘皇权的唯一政治势力没了,从此,皇权越来越独裁。独裁的结果,必然导致人民的思想奴性化。
3.宋朝的程朱理学
独尊儒术和科举制是皇权主动的行为,程朱理学则是平民“自觉的矮化过程”,对奴性思想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程朱理学重拾儒家尊卑思想,将它应用于社会身份的尊卑塑造,强调男人对女人的至高无上,父亲对儿子的至高无上,皇帝对臣子的至高无上,即所谓的“三纲五常”。
程朱理学的恶果,就是让民众失去了自由思考的空间,自觉地给自己套上了精神枷锁,奴性思想呼之欲出。
4.清朝的文字狱
满清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最独裁的一个王朝,他们大量吸取汉文化中,对满清统治有益的部分,继续推进皇权独裁,对民众实施奴性思想教育,其中尤以文字狱最为典型。
清朝的文字狱是一次反人类行径,也是对法律系统的公然践踏,是皇权遏制民众思想的武器,一度发展到极其荒唐的地步。
从此,大清天下,除了皇帝,所有臣民以自称“奴”为荣,把皇帝视为神灵,视为精神信仰。其毒害之深,满清灭亡后,大量百姓拒绝剪辫子,为满清哀悼痛哭,甚至闹出张勋复辟一类的丑剧。
综述通过以上系统分析可见,人类结构最初的状态是“公有”,不具备奴性思想的条件。“家天下”自周朝就已经完全确立,所谓“奴性思想”产生则是宋以后的事,并不是“奴性思想”催生“家天下”,而是“家天下”的政治结构,在皇权独裁化进程中,催生了“奴性思想”。
是自私的奴性思维方式决定了古代历史上的私有家天下吗?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家天下的形成:大禹治水大禹是黄帝的玄孙,也就是黄帝的孙子的孙子。他的父亲鲧是尧帝的大臣。尧帝在位时,中原地区发了大水,洪水滔天,无边无际,大家都为此而忧愁。尧帝于是到处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大臣们向尧推荐了大禹的父亲鲧,尧说:“鲧这个人啊,经常违背命令,败坏同族的民众,我们不能用他呀!”大臣们都坚持说:“尊敬的王啊,相比较而言,众大臣没有谁比他更强了,希望您让他试试吧。”尧于是听从了众大臣的建议,任用鲧去治理洪水。鲧采用了围堵的办法,想把洪水截住,但是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泛滥不息。鲧失败了。于是,尧帝的继承人舜帝就将他流放到了羽山。后来,舜又任命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让他来承担他父亲未完成的事业。禹为人聪敏机智,仁爱可亲,说话诚实,能够遵守道德礼仪,吃苦耐劳。他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去治理洪水。禹吸取了父亲以前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让洪水流入大海。因为父亲鲧治水无功,禹心里一直怀着愧疚之情,于是他就不辞劳苦,尽心尽力地去治理洪水。在治水的十三年中,他有好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有进去看一眼。这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禹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用在了治理河川上。他开发了九州的土地,疏导了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大湖,测量了九座大山。他还让益给民众分发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的稻种,让后稷赈济缺乏粮食的民众。禹治水时,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山川地形及物产情况,并弄清了诸侯朝贡时的交通路线。同时,他还规定了各地应该向天子缴纳贡赋的数量。经过如此艰苦的努力,大禹终于取得了治水的胜利。天下为家大禹因为治水做出了巨大贡献,舜帝年老时便将禹定为帝位的继承人。舜帝死后,禹又想把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而自己则悄悄地躲避到了阳城。可是,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来朝拜禹。禹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继承了天子之位,建立了国家,将国号定为夏。大禹一共在位十年。他在一次去东方视察的途中不幸病逝,随后便被埋葬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的会稽山。大禹临终前将天下传给了益。服丧三年完毕后,益又把帝位让给了禹的儿子启,而自己到箕山的南面去隐居。他本来想仿效大禹,等诸侯前来朝拜。但是这次诸侯却并没有去朝见益,而是鉴于启的贤德之名,纷纷归心于他。启也就因此继承了天子之位。到这时,中国古代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
当然不会是由奴隶性质决定的。家天下指的是由某一个家族统治一个国家.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经济性质决定了其社会统治结构不可能像原始社会那样的平等,在生产力的发展的带动下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奴隶主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出现有利于维护这种经济状态。是历史的进步,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决定的。
是自私的奴性思维方式决定了古代历史上的私有家天下吗?
要理清楚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读:
第一个角度:什么是奴性思维?
浅层次的理解是缺乏斗争精神,一味顺从就是奴性思维。
其实还有一种奴性思维,大家往往没有意识到。
就是看待事物总是以善良邪恶为衡量标准,而不以好坏对错为衡量标准,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奴性思维。
最根本奴性思维就是基于生存欲望,根据个人认知力在现实中的有限理性选择,完全服从。它是暴力恐吓、利益诱惑和思想禁锢的产物。
第二个角度:理解禅让制与世袭制的区别
禅让制就是当权者离职后由他本人把职位传给他认为最有能力的人担当,禅让制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在历史上有记载有尧、舜、禹。
世袭制就是当权者离职后职位自动由自己的儿子或有血缘关系的人担当,从此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家天下从禹的儿子启开始。标志着从父系氏族时代,开始进入奴隶社会以及以后的封建社会。
第三个角度: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古代小集体的最初产生于山顶到平原大河,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相对封闭的生存空间。
生存的必要:从集体生活自然的过度到奴隶社会。从尧的小集体,过度到舜和禹的大集体,从中自然而然的产生出想要公有的变成私有的,也就衍生出最初的朝代“夏”。
从以上三个角度来看,各位看官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了吧。
另外,请大家关注一下,我的文章“守脑如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