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要废太子却最终没废的原因是什么?
汉宣帝产生废太子刘奭的想法,源于刘奭过度崇儒,让历来主张“霸王杂用”的汉宣帝担心,刘奭未来会“乱我家”。汉宣帝曾经想以淮阳王刘钦代替刘奭,但是基于对太子生母许平君的怀念,最终不忍心下手。
不过,这种说法未免浅薄,以汉宣帝的英明,断然不会因感情因素,不顾国家利益,许平君的感情影响存在,绝不是主要因素,至少不是唯一因素。
汉宣帝之所以没有废掉刘奭,至少涉及个人、社会和政治三大条件的制约,在考量这些综合因素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刘奭还是最合适的接班人。
制约废立太子的三大个人因素1.汉宣帝与许平君的坎坷情路
汉宣帝刘询个人的成长经历很传奇,出生几个月就进监狱,长到四岁才出狱,进去的时候汉武帝为的皇曾孙,出来的时候成了无人接手的平民、孤儿。在意外坐上皇位之前,有一群人或明或暗地充当了汉宣帝的保护人,正是这群人的存在,构建了汉宣帝一生中丰盈的情感世界。
许平君给予他的爱情就是其一。当有人拒绝汉宣帝的婚姻时,许平君的父亲不顾反对,将十四岁的女儿,嫁给了十六岁的刘询。史书上虽然没有描绘,汉宣帝与许平君婚姻生活的幸福字眼,但是从汉宣帝不顾霍光的权势,执意立许平君为皇后,就已经清晰地反映了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之深。
抛开爱情的甜蜜,汉宣帝从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失去了家,十几年漂泊,对这样一位少年郎来说,对他最珍贵的是什么?爱!亲人的爱,家的爱!
所以,许平君给了刘询十几年来最缺失,最渴求的东西。然而不幸的是,他们的婚姻仅仅持续了三年,许平君就被霍显害死。汉宣帝虽然不缺女人,但是只有许平君给他爱,才是填补心灵空缺的灵丹妙药。因此,许平君之死,给汉宣帝留下终生遗憾。
作为许平君留下的唯一儿子刘奭,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许平君留给汉宣帝最纯真的爱的印记,唯一在逐渐缥缈的世界里,能抓得住的回忆。
所以,有许平君的因素在,汉宣帝想要废刘奭,这个决心确实比较难下。
2.对太子刘奭的为人汉宣帝也挑不出毛病
抛开汉宣帝对许平君的情感,但从刘奭的为人,汉宣帝也不忍心伤害这个儿子。
①刘奭不寻常的成长路
许平君死后,霍显母子又把魔掌瞄向了许平君唯一的儿子刘奭。霍光架空汉宣帝的现实,不光表现在政治上,也延伸到了后宫。霍显毒杀许平君,如愿以偿地让女儿坐上皇位,占着太子之位的刘奭,必然成为她的下一个目标。
霍显几次下手,都被心存防备的汉宣帝挡住了。作为一个父亲,对爱妻留下的幼子,心中的那份牵挂与内疚,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父亲,刘奭的成长经历,必然给他留下更多的怜悯与爱。
②刘奭的仁孝让汉宣帝欣慰
刘奭足足当了二十年太子,古代太子当久了,最大的问题就是与父亲之间的关系难处。仁柔的往往憋屈出病来,早早撒手人寰,野心大一点的,往往过早干预朝政,图谋不轨。因而,父子反目的事层出不穷。
但是刘奭当太子期间,以一颗淳朴的仁孝之心对待父亲,二十余年间,竟然没有跟父亲产生过一丝龃龉,这实在太难得,太罕见。
③刘奭的好学、勤奋与简朴,堪称道德典范
后世把汉元帝描绘得很不堪,其实汉元帝是个非常难得道德君子,他身上没有一丝“富二代”的痕迹。
刘奭的好学,让自己的儒学造诣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若不做皇帝,他成为一代大儒,乃至儒宗都有可能。此外,刘奭的勤奋与简朴,以及对天下苍生的爱心,在历代皇帝中,极少有超过他的。
总之,你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刘奭:从人品角度,他就是一个无可挑剔的道德模范!所以,汉宣帝想要废掉刘奭,很难下这个决心。
3.淮阳王刘钦真的比刘奭强吗
史书说,汉宣帝意属淮阳王。不过翻遍史书,很难找到证据。刘钦此人偏重于法家,没什么突出的事迹。不过,从他当淮阳王期间的几件事,基本可以判断,刘钦此人智商不比刘奭高,品行肯定没法跟刘奭比。
所以,真的不知道班固凭什么说汉宣帝夸刘钦聪明能干。也许是爱屋及乌吧,刘钦的母亲是汉宣帝的宠妾张婕妤。不过,单凭这一点就断定汉宣帝意属刘钦,就未免草率了,反倒是汉宣帝的另一个儿子,楚王刘嚣要比刘钦强百倍。
社会客观环境也不容许更立太子再谈谈更立太子的社会影响因素。
1.儒家思想崛起不可阻挡,崇儒不是罪过
按史书说法,汉宣帝似乎不喜欢儒家思想,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汉宣帝驾崩前,留下遗诏,替刘奭确立了三个辅政大臣:史高、萧望之、周堪。其中萧望之和周堪都是儒生。由此可见,汉宣帝不反对儒学。
自汉武帝崇儒开始,儒生走向政治生态的主流,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这个大潮流无法改变。汉宣帝反对的不是儒学,否则他就不会让刘奭成为一个“儒虫”,他反对的仅仅是“俗儒”。“俗儒”不等于儒学,汉宣帝不可能把这两个概念混淆。
在全社会崇儒的大环境下,汉宣帝的思想基础也是崇儒的,不可能以此为借口,废掉太子。
2.治世与乱世的治国方略不同
不过,汉宣帝个人的治国手段,显示了太多的法家痕迹,但不代表汉宣帝的眼里只容得下法家思想。汉宣帝的思想是主张儒法并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侧重点不一样。
汉宣帝以萧望之和周堪为辅政大臣,清晰地表达了一个理念:经过几十年的“霸道”治乱,帝国接下来的政策要偏于仁柔的“王道”。这才是汉宣帝的完整表述!
因而,刘奭作为接班人,大体符合汉宣帝的指导思想。
3.嫡庶之争的教训
从以往的历史教训看,大治之后往往立刻陷入大乱,而不是延续政治的平稳过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立嗣不当,由嫡庶之争引发社会动荡。
从政治上讲,秦以后中国宗法社会已经消亡了,但是皇室继承的宗法系统依然存在,全社会对这套系统的认知已经根深蒂固。汉宣帝在位期间,曾经不顾反对,给他的曾祖父汉武帝上庙号。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这个举动,汉武帝明明是给他带来悲惨命运的那个人,为何要提高他的地位?
其实这是汉宣帝利用社会对宗法制的认知,强化个人皇位的合法性。他的前任皇帝汉昭帝是汉武帝的幼子,按宗法制汉昭帝是庶子,没有资格即位,而汉宣帝的祖父才是汉武帝的嫡长子,才是唯一合法的继承人。他追尊汉武帝,就是在强化自己嫡系的身份。
这个社会背景的影响力,汉宣帝深知并且玩得透熟,他不可能再在自己立嗣上犯错误。
从政治环境看更立太子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性我们再看看最重要的政治因素。
1.汉宣帝的个人立场与太子不存在本质冲突
有人说汉宣帝的政治立场是“反儒”的,这个说法错了,汉宣帝的思想,完整表述有两点:
①皇帝治国不能偏废,要儒法并用
②“俗儒”不代表儒家思想,不能用偏了
也就是说,汉宣帝反对“俗儒”而不是儒家思想,“俗儒”只是用人标准,是方法问题,不是思想问题,可以鉴别调整。
因而,汉宣帝与刘奭之间存在相通的地方,本质上不冲突,并非有人理解的水火不容。
2.太子背后的政治势力已形成,推倒重建风险太大
刘奭做太子二十年,汉宣帝为了稳固太子势力,为他培植了一大批政治势力。比如太傅萧望之,此外还有周堪、刘向、金赏等政治豪强家族,以及史氏、许氏等外戚势力。甚至连原本与刘奭八竿子打不着的邛成王氏,都被汉宣帝培养成了太子死党。
这些家族及其背后的政治势力太强大,汉宣帝如果想推倒重建,那就是一场政坛的大地震!
3.刘奭可以糅合儒法两派势力
刘奭的个性有一个缺点,也是有点——仁柔。说它缺点是因为由此而导致的优柔寡断,难以震慑群臣,说它优点是因为可以缓和矛盾,找到共存点。
我们发现,汉宣帝担心“俗儒”受重用,害了汉家天下,其实并未出现,汉元帝一朝,真正掌握实权的还是法家,以外戚史高和宦官石显为首的法家派,差点没把儒家派折磨死!
所以,有人说汉宣帝不幸言中,儒家搞垮了汉家,这个说法纯属扯淡,根本没看懂历史!
为何从头儒到脚的刘奭,竟然纵容法家?原因很复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性格使然,他不是那种非白即黑的激进派。汉宣帝没有废太子,跟着一点有很大关系,政治派系更需要妥协共存,而不是你死我活。
4.外戚因素不得不考虑
这个问题前面说了一点,拥护刘奭的外戚主要有四家:史氏,汉宣帝的奶奶家族;王氏,汉宣帝的母亲家族;许氏,许平君家族;王氏,刘奭养母王皇后家族。这些家族数量虽然多,但是有个特点,每一家的势力不强。
刘奭的外家许氏,许平君是独女,有个弟弟还是过继的,家族势力很弱,其他几个外戚根子都在汉宣帝那里,不会对皇权形成危害。我们再看看张婕妤家族,按史书记载,张婕妤至少有三个弟弟,都是狠角色,后来发生了多起围绕在他们家族身上的狗血事件。也就是说假如刘钦即位,未来张氏作为外戚,对汉帝国的危害性,汉宣帝不得不考虑。
综上所述,汉宣帝虽然对太子刘奭有抱怨,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误认为,汉宣帝与太子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更不能光看表面因素,认为感情因素制约了汉宣帝废太子。事实上,人们夸大了汉宣帝的不满,也没有看清汉宣帝废太子的不可行性。
汉宣帝要废太子却最终没废的原因是什么?
感谢邀请 汉宣帝要废太子却最终没废有四个原因,一是对皇后许氏的疼爱,爱屋及乌,不仍废掉刘奭太子位子,二是害怕废长立幼引发政局动荡,三是汉宣帝受外戚影响,四是汉元帝刘奭本人并无过错。因而最后也没废掉太子,不过汉宣帝得此种做法,为西汉王朝灭亡埋下了隐患。
下面依次对上述进行分析1.对皇后许氏的疼爱 皇后许氏是刘询的嫡妻,汉宣帝因巫蛊之祸流落民间,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义无反顾的嫁给汉宣帝,鼓励他积极努力,后来许皇后被霍光妻子毒死,出于对爱妻许平君的感激和愧疚,所以汉宣帝无论如何也舍不得废掉许皇后儿子的太子之位
2.废长立幼引发朝局动荡 历朝历代废长立幼都是王朝动荡的根源,如秦始皇废太子扶苏,立幼子胡亥,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周幽王废太子姬宜臼,导致西周被灭,汉宣帝刘询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也希望西汉政权平稳过度
3.受外戚影响 汉宣帝为制衡霍氏集团,即位之初,便重用外戚许氏,史氏,王氏,使得这三股势力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牢牢掌控西汉军政大权
4.汉元帝本人并无过错 汉元帝是典型的中庸之才,为人柔仁好儒。当太子期间也没有过失之处
总结正所谓知子莫若父,汉宣帝对太子所言“乱我家者,太子也”,汉元帝之位之后,便重用儒臣萧望之,后期又重用宦官石显等人,导致外戚,儒臣以及宦官争权夺利,致使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
汉宣帝要废太子却最终没废的原因是什么?
“汉室盛衰,当以宣、元为界。”从汉元帝开始。西汉王朝开始走上衰败之路。刘奭是汉宣帝的嫡子,是被毒死的许皇后所生的。他出生的时候,汉宣帝还是一个平民百姓。因此刘奭生于民间,汉宣帝登上帝位后,刘奭就被封为太子。
不过刘奭成为皇帝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是什么原因呢?
最重要原因是刘奭的性格非常柔弱,在汉宣帝看来,刘奭简直就是一个书呆子。不过也不能完全怪刘奭,因为汉宣帝给他找的几位老师都是当时的大儒,他的表现和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熏陶有很大关系。
有两件事一度让汉宣帝想废掉刘奭的太子之位:
- 一是刘奭认为汉宣帝治国偏重法家,批评自己的父皇“持刑太深”,建议要重用儒生。汉宣帝则认为自己深知百姓疾苦,必须要用严厉手段政治吏治,打击贪腐和豪强。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重用做实事的官吏,而不是空谈理论的儒生。父子俩的争论也表现出两人对治国理念的重大分歧,汉宣帝觉得太子不知世情,对他的批评感到不满,觉得刘奭没有帝王应有的魄力。
- 二是刘奭的痴情,刘奭后宫不少佳丽,可是 他却钟情于一个叫司马良娣的女子。司马良娣身体病弱,无法生育。不过刘奭对她十分宠爱,将封为太子妃。由于司马良娣多病年轻就去世了。刘奭为此悲痛万分,竟然大病一场。汉宣帝对刘奭的表现感到非常失望,认为作为未来的帝王,为个女人痛不欲生,不可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汉宣帝有个儿子叫刘钦,当时被封为淮阳王,汉宣帝认为他比刘奭更胜一筹,一度有改立太子的想法。
不过,汉宣帝始终无法割舍对许皇后的追思,无法忘怀当年那段艰苦岁月,正是刘奭的出生,给自己带来难得的慰藉,也许正是这种情绪的作用。
汉宣帝最终没有下定决心废掉刘奭,一面感叹“乱我家者必太子也”。一面把帝位传给刘奭。为了让刘奭能接好班,汉宣帝给刘奭找来了三位辅政大臣。分别是史高、萧望之、周堪。不过,汉元帝比自己的父亲差太多,作为一个帝王,政治上缺乏基本的决断力。他口口声声推行仁政,却放纵宦官逼死自己的老师,使得推行仁政的力量荡然无存。汉元帝的昏聩,使得石显等人胆子越来越大,也开启了宦官专权的恶政,西汉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衰败之路。
汉宣帝要废太子却最终没废的原因是什么?
汉宣帝——武昭宣盛世的集大成者,汉元帝——西汉衰落的直接推动者,原本汉宣帝对于这位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有废黜的想法,可惜碍于多种因素,最终让汉宣帝下不了决心,那么这些因素都有哪些呢?
其一发妻之情不能忘,汉元帝刘奭是汉宣帝发妻许平君所生,而许平君又是汉宣帝贫苦之时选择不离不弃的女人,对于这份情汉宣帝铭记在心,这点可以从关于汉宣帝的两个成语中得知,一个是故剑情深,一个是南园遗爱。如此真心对待汉宣帝之人本应在汉宣帝登基后享受至尊宠爱,可惜却被人暗害至死,这让汉宣帝很是遗憾,后悔,怀着这份愧疚之情汉宣帝在明知刘奭不堪大用的情况下还是依旧选择了刘奭。
其二受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刘奭作为嫡长子,在没有犯错误的情况下贸然被废,容易引起时局动荡,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汉宣帝不能为了一个莫须有的想法就把刘奭废掉。
其三在西汉有一个明显的治国策略,外戚与大臣是维持帝国前进的两架马车,汉宣帝想要废黜嫡长子,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意见,这点从汉宣帝临终前为刘奭选择的辅政大臣中可见一斑,汉宣帝选择的三位辅政大臣中一位是外戚,两位是大臣。
综合以上缘由再加上若真的废黜,又没有出色儿子可以顶上的话,汉宣帝只能选择继续让刘奭继承江山。
汉宣帝要废太子却最终没废的原因是什么?
汉宣帝说这个话的时候是这样的,当时他立的太子刘奭,看到汉宣帝重用法家人物,用严厉的刑罚处置大臣。当时有两个大臣杨恽、盖宽饶对汉宣帝有“刺讥辞语”,因此汉宣帝就把他们杀害。刘奭很担心,就劝他爹说:“陛下你的刑罚用得太重了,应该多重用儒生,实施仁政。”汉宣帝听了大怒:“你懂什么?咱们汉家的制度就是霸道与王道一起用,才能安天下。如果只实行周朝那样的所谓‘德政’,怎么行?(意思是周朝因此搞得四分五裂)。咱们也不能单纯用儒生。那些儒生只晓得厚古薄今,连‘名实’都搞不清楚,如何能够治理天下?”
汉宣帝说到激愤处,甚至叹息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宣帝并没有说错。后来刘奭(汉元帝)上台后,柔仁好儒,结果造成大臣们坐大,形成外戚、儒臣、宦官三股势力相互争斗厮杀,汉元帝却控制不了局势,汉朝因此从汉元帝开始走向衰败,而外戚、儒臣、宦官的这种争斗,一直延续到整个西汉灭国。
既然汉宣帝已经很瞧不上他的太子了,为什么不废了他另立一个人,还要继续把皇位传给他呢?
其实,汉宣帝当时并不是没有合适的人选。第一个皇后许平君被毒死,第二个皇后霍成君自杀以后,汉宣帝特别宠幸一个张婕妤。这个张婕妤生了个儿子叫刘钦。刘钦在性格上非常像汉宣帝,史书记载:“宪王(刘钦)壮大,好经书、法律,聪达有材,帝甚爱之。”汉宣帝甚至直截了当地称赞他道:“真我子也!”
既然如此,汉宣帝为什么不改立刘钦为继承人呢?
其实,汉宣帝并不是没有想过,他多次动了要改立刘钦为太子的念头。最后没有立,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太子起于微细,上少依倚许氏,及即位而许后以杀死,太子蚤失母,故弗忍也。”
这段话说的是,汉宣帝不忍。
刘奭是汉宣帝的长子,是汉宣帝和许皇后生的。汉宣帝和许皇后(许平君)结婚的时候,汉宣帝还在监狱里,两人可以说是患难夫妻。当汉宣帝当了皇帝以后,霍光和他的老婆霍显想立自己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但是汉宣帝不愿意丢了患难夫妻,下诏说要寻找自己落难时期的那口旧宝剑。大臣们心领神会才推荐许平君为皇后。但是后来,当许皇后再度怀孕的时候,霍显派医生下毒把她毒死了,霍成君如愿以偿当了皇后。
正因为如此,汉宣帝才不忍心废黜刘奭的太子之位。不废黜刘奭,也就是对他患难夫妻许平君最大的纪念和安慰。
汉宣帝要废太子却最终没废的原因是什么?
汉宣帝是西汉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对内,选贤任能,知人善任;对外打击匈奴,巩固国防。开创了昭宣中兴。
刘奭是宣帝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刘奭八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刘奭喜欢儒学,曾经对宣帝说大汉刑法太重,应该多用儒生。宣帝大怒,认为祸乱大汉天下的人将会是太子。于是有了废太子的心思。
首先立太子的事,并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的,这得看皇帝的实力。比如刘邦本想废刘盈立刘如意,众大臣都极立反对,于是刘邦做罢;女皇武则天则不同,想立谁想废谁完全是自己说了算。宣帝执政期间,朝中重臣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拨,但宣帝的处事风格,不是独断专行。
身世可怜刘奭是宣帝在民间的时侯和许平君生的,是长子。宣帝继位后,许平君被立为皇后,但不久被霍光的老婆害死。刘奭幼年丧母,宣帝对他非常怜爱。刘奭八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
嫡长子继承虽说有很多皇帝不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但嫡长子继承的观念是主流。刘奭八岁被立为太子,有朝中重臣的拥护。废长立幼的危害在古代是很容易引起祸患的。这一点宣帝是很清楚的。
外戚的强大其实外戚对于皇帝是很重要的。汉高祖刘邦起兵时,樊哙就跟随刘邦一起起兵,并且屡建功勋。光武帝刘秀也是因为得到豪强郭圣通家族的支持,才能占据河北,争雄天下。汉宣帝是平民皇帝,朝中没有可依靠的势力。铲除霍氏家族后,迅速组建自己的人才队伍,提拔萧望之、丙吉、魏相等,其中萧望之还是刘奭的老师,可见宣帝用心良苦。另一方面不断加封外戚。封昌成君许广汉为平恩侯。四年后,又加封许广漠的两个弟弟,许舜为博望侯,许延寿为乐成侯。并且汉宣帝多次寻找自己外袓母,给予赏赐并且封舅舅王无故为平吕侯,王武为乐昌侯。即使汉宣帝想废太子也必须考虑这些人的感受。
并无大错刘奭虽然治国理念和汉宣帝不一样,但身为太子储君,也是勤奋好学,谦恭节俭。如果无原无故废除太子,一定会引起朝中大臣反对。若是因为太子说了句用儒生治国而废除太子,也太莫须有了。昏君也许凭自己好恶行事,但汉宣帝是一代明君,施政肯定是以大局为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