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真的具备称帝的条件吗?

建安二年,袁术以“代汉者当涂高”谶言为借口,在寿春称帝,国号“仲氏”。建安四年,袁术在众叛亲离中,哀嚎死去,临死前连一杯蜂蜜水都喝不到,吐血数斗。

事实证明,袁术称帝就是跳梁之举,他不顾客观环境和自身的条件,狂妄自大,把自己架上了火堆。我们先从袁术自己的理由开始,探讨袁术称帝的条件,到底具不具备。

袁术代汉的第一个条件:汉室真的灭亡在即吗?

袁术之所以迫不及待地称帝,他自己的理由有两条:一是汉室没救了,二是自己就是那位代汉的“当涂高”。

  • 01.以谶言为依据,袁术自己娱乐自己

“术以袁姓出陈,陈,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见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仲氏。”

以谶言为革命依据,这套老把戏,盛行于西汉末年,留下了无数的笑谈。“代汉者当涂高”这个谶言,其实并非当时的流传说法,而是出自于汉武帝时期。也就是说,从流传到彼时,已经三百年过去了。即便准确,它也是指西汉的事,袁术东拉西扯的本领真是不一般。

与其说谶言推动袁术称帝,倒不如说袁术心虚,需要谶言替他打气,别人未必信,自己骗自己玩而已。

  • 02.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东汉,还是一面旗帜

一个王朝的灭亡,条件很复杂,绝不是单一因素,东汉政权二百年历史,它所形成政治环境绝不可能瞬间崩塌,即便满清灭亡,还几次沉渣泛起。一般情况下,王朝从衰败到灭亡,要经历相当长的死而不僵阶段。

东汉政权虽然只剩一口气,但是它依然是天下的一面旗帜,甚至在汉献帝东迁洛阳之前,全天下的目标只有一个:重振汉室!

也就是说,那时候绝大多数人认为,东汉帝国虽然遭受了董卓之乱,但是只要剿灭董卓,重振皇纲,帝国完全可以重回轨道。袁术迫不及待地给汉政权判处死刑,提前量打得太多,超前给自己的“仲氏”做“剖腹产”,弄死了自己!

  • 03.董卓尚且不敢造次,代汉的政治力量尚未成型

董卓控制朝政,军政一把抓的时候,他为何不敢称帝?很简单,地方势力与他为敌,中央势力表面臣服。再直白一点说,董卓的实力远远不足以改朝换代。

连董卓都不足以对抗僵死的东汉政权,袁术凭什么称帝呢?其实那时候,不光袁术,满天下都还没有一支可以代汉的政治势力!

曹操牛不?为何一直不称帝?忠于汉室之说,那是他自己给自己贴金,他根本没实力代汉,众多的豪门士族集团与曹操达成一致之前,依然站在傀儡皇帝汉献帝一边!

以上因素决定了,东汉政权不可能马上灭亡,谁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就是找死!

袁术代汉的第二个条件:谁是他的支持力量?

东汉自身短时间不能灭亡,袁术外部支持力量如何呢?

  • 01.军事上,军阀割据袁术既无优势也无支持

身处乱世,大伙儿最看重军事实力,认为军事实力够强就能搞定一切,那我们就先看看袁术的军事实力有多强。

当时天下最要的割据力量大致有如下几支:河北袁绍,关西董卓(李榷),关东曹操,山东刘备、吕布,南阳张绣,荆州刘表。袁术占据九江,与江东孙坚联盟。

从军事实力上看,袁术肯定比不上袁绍,跟李榷有得一拼,比曹操略强。也就是说,袁术的实力确实算得上顶级水平。不过这里有虚火,他与孙坚是联盟关系,不是臣属关系,俩人多有龃龉:

“或谓术曰:‘坚若得洛,不可复制,此为除狼而得虎也’,故术疑之。”

孙坚兢兢业业在前方卖命,袁术听信谗言,忌惮孙坚坐大不好管,在背后断他的粮草供应。如果孙坚不站在袁术一边,他的实力几乎腰斩!东边的吕布与袁术之间,今天和明天翻脸,靠不住的联盟。

至少说,袁术的军事实力毫无优势可言,又得不到其他军事实力的支持,他有立足之本,而无兼并之力!

  • 02.政治上,豪门士族集团不站在袁术一边

比军事实力更重要的其实是政治,否则的话董卓早就登基了。那么袁术在政治上能否压人一头呢?

袁术从洛阳逃到南阳后,能迅速站稳脚跟,从未割据军阀,无外乎两点原因:一是董卓不想与袁氏豪门闹得太僵,为了拉拢他们,给了袁术一个豫州刺史的名头;二是他凭借袁氏家族的身份,获得了当地士族集团的支持。

那么能不能说,豪门士族集团是袁术的坚强后盾呢?不能,士族集团支持袁术,是因为他站在了董卓的对立面,而袁术登基称帝,又站在了豪门士族集团的对立面!

豪门士族集团为何不支持袁术?

首先豪门士族集团,以皇权为核心,形成稳定的利益结构连,假如袁术代汉,就意味着结构链的一次重建,请问袁术拿什么收买其它豪门家族?尤其山东集团,本来就与关东集团不和,他们断然不会支持袁术称帝。

其次,关东集团内部也不会支持袁术。袁氏家族虽然四世三公,有绝对的影响力,但是像袁氏家族那样的豪门,关东太多了,比如杨氏,也是四世三公,还有陈氏、荀氏、崔氏等等,绝不是袁氏一家说了算,况且袁氏远在淮南,豪门集团离开家族所在地,基本就丧失了大半条政治生命。

最后,连袁氏家族内部也不会支持袁术称帝。袁家最狗血的事,就是袁术袁绍的兄弟阋墙。袁绍是袁术的同父异母哥哥,不过袁术仗着嫡子身份,看不起袁绍这个庶子,张口闭口称袁绍是“奴婢生的”!

其实袁绍已经过继给伯父袁成,按宗法制,袁绍就是袁成的嫡子,袁术与他是堂兄弟关系,没有理由拿出身讽刺哥哥。哥俩从小不和,在政治问题上也从来达不成一致。袁绍想立刘虞为帝,袁术拒绝:

“绍议欲立刘虞为帝,术好放纵,惮立长君,托以公义不肯同,积此衅隙遂成。”

袁术想称帝,袁绍当然义正言辞地反对!

  • 03.新势力,庶族集团与袁术势不两立

除了豪门士族,新崛起另一大政治势力,更是与袁术势不两立——寒门庶族集团。

三国的历史,其实就是庶族地主集团,打败豪门士族集团的历史,三国归晋,其实就是门阀集团做政治收割机,把包革命成果的历史。庶族集团都有谁呢?为何与袁术为敌呢?

庶族集团那时正处于发展壮大期,包括曹操、刘备、孙权,还包括诸葛亮、鲁肃、庞统、徐庶等一大批士族阶层,都是庶族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庶族地主阶级与豪门士族集团之间,可谓势不两立,矛盾就在东汉的“察举制”,被豪门士族集团垄断,庶族集团出仕的路经被堵塞,只能依附于豪门集团,给他们做门客、谋士,靠豪门集团的势力,谋取一份起点很低的仕途之路。

这个人群在当时相当庞大,就连曹操都是这个人群中的一员。曹操虽然要比一般的庶族集团好很多,但是也遭到以袁氏兄弟为首的豪门集团歧视,背着个“宦官之后”的骂名生活!

所以,新崛起的庶族集团就是袁术的天敌,永远不可能支持他称帝!

袁术称帝的第三个条件:袁术自身条件够不够硬?

再看最后一个条件,打铁还得自身硬,袁术自身条件够不够强大呢?

  • 01.内部大分裂,袁术自不量力

前面讲过,袁术外部支持不够,其内部情况又是怎样呢?一样很糟糕!

首先是面和心不和的孙坚,立刻宣布脱离袁术,让他的军事实力损了一半!接着“亲家”吕布也背盟,转投曹操。紧接着广陵太守吴景和大将孙贲,也宣布脱离袁术。最后连心腹雷簿、陈兰也背叛了他。

总之,袁术称帝前,根本没有认真考量过,他的内部有多少真正的核心,称帝以后才发现,身边全是地雷!

  • 02.缺德寡谋,“冢中枯骨”岂能坐天下

孔融骂袁术是“冢中枯骨”,一点没错。这家伙德行亏缺,头脑笨得跟猪有得一拼,竟然做着皇帝的春秋大梦。

大概老天都动怒,在他称帝的当年,淮南爆发大饥荒。政治家应该立刻想到,饥荒就意味着大乱的危机,要马上想办法赈灾,保持社会安定,袁术怎么做的呢?

“舒仲应为术沛相,术以米十万斛与为军粮,仲应悉散以给饥民。术闻怒,陈兵将斩之......术虽矜名尚奇,而天性骄肆,尊己陵物。及窃伪号,淫侈滋甚,媵御数百,无不兼罗纨,厌梁肉,自下饥困,莫之简恤。于是资实空尽,不能自立。”

老百姓被逼得“人相食”,他舍不得赈灾,还穷凶极欲地满足个人享受,哪里把自己当作天下的主人了?分明是与天下为敌的贼寇嘛!

总之,袁术的个人素质,低劣得让人发指,他坐在袁氏家族的高起点上,盲目自大,胡作非为,陈寿对他的评价非常到位:

“袁术无毫芒之功,纤介之善,而猖狂于时,妄自尊立,固义夫之所扼腕,人鬼之所同疾。虽复恭俭节用,而犹必覆亡不暇。袁术奢淫放肆,荣不终己,自取之也。”结论:

无论从天下大势,还是从袁术的自身条件,以及外部的支持力量来看,他都不具备登基称帝的条件。袁术称帝就是一出闹剧、丑剧,既把自己推上绝路,也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他活该被后人讥笑、指斥!

袁术真的具备称帝的条件吗?

袁术可谓是狂妄自大,自不量力的井底之蛙。仅凭手下哪几个文臣武将也敢称帝?这也难怪他手下无人,因一贯的嫉贤妒能,妄自尊大,有本事的贤才谁去辅佐他呀?他所依仗的仅是祖上的荣耀,什么"四世三公,门多故吏"。好象手里有了传国玉玺就可天命所归,命里注定的真命天子。此见识之低下,目光之短浅实在是可怜之至。孙坚初得玉玺萌生异志,结果招来杀身之禍。可见私心偏重对一方诸侯来说是一大忌。袁术不但心胸狭隘,不识大体,不顾大局,也是个最看不得别人发达的人。从关羽斩华雄,孙坚初胜汜水关便可印证。这伙看似一路诸侯,号称兵精粮足,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纸老虎,经不起一战便土崩瓦解了,也许他作福作威太甚,最后落得个被饿死的反贼下场。

袁术真的具备称帝的条件吗?

习惯了以成王败寇思想论英雄,所以很多人认为东汉末年第一个敢公开称帝的袁术就是一个笑话,连枪打出头鸟的道理都不懂,事实上,袁术是一个被绝对低估的人,他的势力也是一股被低估的势力。

袁术是袁家的嫡长,其身份比袁绍还要根正苗红,当袁绍在朝廷中任职中军校尉时,袁术已经是虎贲中郎将了,袁术的官职比袁绍高;当袁绍成为司隶校尉时,袁术已经是后将军了,袁术的官职还是比袁绍高,袁术官职比袁绍高只能说明两个问题:

袁绍与袁术

一是袁术的能力比袁绍强,二是袁术的背景比袁绍强。

小编更倾向于两者兼而有之,也就是说袁术的能力和背景其实是强于袁绍的,虽然不太多。另外再从兄弟两人选择的发展战略来看,袁术更是不输于袁绍。

袁绍曾经问曹操:天下大乱,你准备到哪里发展呢?曹操故意不答,反问袁绍,袁绍说:我准备到河北发展,那里人口众多,经济雄厚,是个可以发展的好地方,于是袁绍就去了河北,以上帝视角来看,袁绍到河北发展真的是运气好。

袁绍

而袁术自讨伐董卓之后,就直接来到南阳,南阳是当时东汉第一大郡,人口超过百万,这里不仅经济实力雄厚,士族众多,而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四通八达,向南可直通荆州,向北到达旧都洛阳,向东可至江淮,向西可攻关中,最重要的是这里还是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的家乡,这里是一块起兵的风水宝地,当年刘秀就是从这里起兵,最终统一天下的,袁术之所以选择南阳,就已经有了这个打算,希望在南阳起兵,像当年的汉光武帝刘秀一样,统一天下。

在东汉末年董卓乱政之后,发展最快的两个势力就是袁绍与袁术,他俩借助祖上的名声,不断地拉拢周边势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袁绍拉拢了刘表和曹操,袁术联合了公孙瓒、陶谦,再加上手下的孙坚等,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了两大松散的军事联盟,争霸地区霸权。

袁术

在这场地区霸权争夺战中,袁术、公孙瓒、陶谦这一方的势力落败,同时再加上袁术手下最能打的孙坚意外战死于荆州,让袁术的势力大为受损,尽管如此,袁术的势力在公元197年及之前仍然是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势力之一。

袁术鼎盛时期控制了荆州的南阳郡、整个豫州、及扬州的北部,合计差不多十个郡的地盘,不敢说袁术的势力是天下最强,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因为当时天下最强大的两大势力都是他们袁家的,一是河北的袁绍,二是南阳及江淮的袁术,如果袁绍与袁术兄弟俩联手的话,那天下真没有曹操什么事了。

袁绍与袁术势力范围

袁术的势力在公元197年达到了顶峰,同时也在这一年选择了称帝,关于袁术称帝的条件,从上帝视角来看,确实是不合适的,但袁术也有自己的理由,而且这些理由也有一定的道理。

理由1、袁术想效仿当年的汉光武帝刘秀称帝。

当年刘秀称帝时,天下可不止一个皇帝,前有更始帝刘玄和新始祖王莽,后有建世政权皇帝刘盆子,都是先称帝后打天下,这是东汉初年的传统与当时环境所决定的,袁术认为现在东汉末年的政治环境与初年的一样,可以借鉴,所以提出了称帝的想法,当时汉献帝被曹操控制在许昌,天下绝大多数人也认为汉室不可复兴。

既然刘秀当年能称帝,为何我袁术不能称帝呢?既然汉室不可复兴,为何我袁术不能称帝呢?

理由2:代汉者,当涂高也。

这是整个汉朝一个非常有名的谶(chèn)语,谶语是一种融合迷信、占卜、预言、经学于一体的预测式语言,主要对当时时局的一种预测,这在整个两汉是非常流行的,尤其是自从刘秀建立东汉后,官方更是喜欢研究谶语,当时不像今天,没有这么发达的科技,东汉时期对于谶语那是深信不疑的,就相当于今天的科学了。

袁术

“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代替汉朝的,是一个在路中高大的人

袁术字公路,也就是袁公路,公路可以解释为公共的大路,袁术认为自己符合这个谶语,同时还朝廷了占卜行为,也都认为称帝的时机到了,不要用今天的眼光看当时的迷信行为,古代就信这个,这可是称帝的理由。

理由3:传国玉玺

根据记载,孙坚攻打董卓时,攻入了旧都洛阳城,并在城中一口水井中发现了传国玉玺,袁术知道后,把这个玉玺夺了过来,这个玉玺可是秦始皇时期制作的,用来在诏书上盖章,代表着真命天子,是皇帝的身份证,这个事件又进一步拉动了袁术称帝的野心,都有皇帝身份证在手,为什么不称帝呢?

理由4:袁术势力还是很强的

袁术称帝

袁术在公元197年时势力在整个天下是数一数二的,完全具备争霸天下的资格,而且袁术还联合了匈奴、黑山军、白波贼、黄巾余党,让他们去攻打袁绍和曹操,只可惜被打败了,再加上孙坚意外战死在荆州,要知道孙坚可是袁术手下头号猛将,两次击败吕布,一次打败董卓,还斩了华雄,是唯一一个打败董卓的人,看看曹操被徐荣打得落花流水,连命都差一点没了,就知道孙坚有多厉害了。

只能说袁术运气不太好,孙坚战死,黑山军于毒、白绕、眭固及匈奴於扶罗相继被曹操击败,袁术还因此放弃南阳进入江淮发展。

所以要说袁术的称帝条件,还是非常充足的,只不过袁术的能力有所欠缺,至于称帝之后的惨败,那又是一回事了。

袁术真的具备称帝的条件吗?

说实话,袁术称帝的时候,已经不再是巅峰时期,不过其实力之强,仍然是天下第一第二的诸侯。

在孙坚与刘表交战之际,袁术坐拥荆州南阳、豫州、扬州西北之地(虽然扬州不是直辖),为当时除董卓之外实力最强大的诸侯。

奈何孙坚战死,袁术同时与袁绍联军和刘表交恶,腹背受敌,在进攻曹操失败后,只得放弃南阳和大半豫州,退居淮南。

不过虽遭失败,袁术的实力却仍然强大。时中原战乱已久,淮南之地土地肥沃,沃野良田,再加上大量的迁徙人口,为袁术提供了庞大后备基础。

随后,袁术又联合吕布为强援,孙坚之子孙策虽然想脱离袁术去自主创业,但是忌惮袁术的实力,虽然打下江东,却也是作为袁术的附庸存在。

从地图上看,袁术等于直接和间接控制了今天的苏南、河南南部、安徽大部、浙江、江西北部,在当时仍然有数一数二的地盘而资本。

不过实力虽强,却不代表天下无敌,袁术就是过于相信自己的实力,反而自大到迷失了自我。

简单来说,袁术一称帝,接着吕布就和袁术断了联盟,孙策也及时独立和袁术撇清关系,这就导致袁术实力大损,这使得在最后和曹操大战时,先前的绝对优势已无。然后面对曹操这么个天下雄主,失败了到也正常。

所以说,袁术尚不具备称帝资本,却是利欲熏心,在权欲中丧失了理智。

袁术真的具备称帝的条件吗?

我认为是具备称帝的条件的。不过袁术自己无能,称帝之后被曹操打败,成王败寇,以至于被后世嘲笑。

首先,看看袁术的势力。袁术占据富庶的南阳、汝南和江淮一带,地盘虽然不大,但人口众多,钱粮充足,当时能和袁术叫板的人只有袁绍。

其次,袁术得到了传国玉玺。现在看来,传国玉玺不过是一块石头,只是具有象征性的意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壮大自身的实力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但是,传国玉玺是自出世以来就被奉为国之重器,得之则受命于天,失之则气数已尽。(曹操虽然能够得到汉献帝,但就算他势力很大,没有传国玉玺他也不敢称帝,因为没有传国玉玺就像个白板皇帝,有名无实)

对普通老百姓来讲传国玉玺可能就是一块石头,但是对汉末各路军阀、知识分子而言,传国玉玺的意义与作用可是非比寻常。

最后,汉献帝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但是真要深究,汉献帝的皇位也不是那么合法。汉末合法的皇帝是汉少帝,但是董卓入京,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强行废除少帝立献帝为帝,百官畏惧董卓所以不敢发声。而董卓死后,各路军阀之所以还承认献帝的合法性是因为汉献帝是个傀儡,有这样的皇帝,各路军阀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发展壮大自己。

也就是说,汉献帝的位置本来就不是合法得来,各路军阀只是心照不宣,不点破罢了。

袁术虽然具备称帝的条件,也称帝了,但是太点背,孙坚自立,吕布反叛,曹操死拼,自演了一出笑话罢了。

袁术真的具备称帝的条件吗?

问答一

袁术出身高贵,他的父辈以上有四代人担任“三公”职务,其家族号称“四世三公”。袁术又是嫡出,他在家中的地位和待遇非常高,因此更加自命不凡。

董卓进京后,就提出要废立皇帝,立了刘协为帝;而袁绍则想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袁术不赞成。

袁绍虽然是庶出,但他年长,在政界的威望比袁术高,人缘自然也好得多,这让袁术恨得咬牙切齿,非要和袁绍争个胜败高低,甚至说袁绍不是袁家的人。

袁术手中有一块传国玉玺,是他从孙坚夫人那里强行夺过来的。有了这个宝贝,袁术就做起了皇帝梦。

他认为,大汉王朝气数已尽,行将就木,必将由他人取而代之。谁最有资格呢?当然是他老袁家。因为他们家是“四世三公”,而他袁术是嫡出,地位尊崇,又持有传国玉玺,因此就召开会议,把自己想当皇帝的梦想公之于众。他的部下有的极力反对,有的就委婉一点地劝他“当不当得上皇帝,与是不是高干子弟没关系,如果众望所归,天下拥戴,便是一介匹夫,也可成就王道霸业。”可惜这些忠言逆耳,袁术全都当成了耳边风。

在一片反对声中,袁术称帝了。

曾与他关系最好的孙策,在得知后从江东来信表示反对,并与之绝交。袁术四处碰壁,又去找吕布,结果吕布把使节抓了起来,袁术勃然大怒,派兵去打吕布,又被吕布打得落花流水。

曹操以反对国家分裂的缘由,来征伐他,袁术听到后吓得掉头就跑。这时候的袁术已经是众叛亲离,四面楚歌。他的军粮也被“丞相”舒仲应全部分给了灾民。他苦撑了两年,最终发现这个皇帝再也做不下去,便决定把那传国玉玺让给袁绍。可是曹操早已派刘备在下邳拦截他,单等他来送死。袁术没有办法,只好又掉头回淮南。逃到江亭时,终于一病不起,吐血而死。

袁术只当了三年半的皇帝,而且还是假的,没人承认。从起兵到称帝,在他的治理下,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他自己每天山珍海味,手下的士兵却一个个冻死饿死。

这样的袁术,又怎么具备称帝的条件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