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士韩生为何看不起项羽,讥讽他是猴子?

韩生说“楚人沐猴而冠”,一杆子打倒一船人,太过分了,不过用在项羽身上也算贴切。戴了帽子的猴终究还是猴,得了天下的项羽依旧是凡夫俗子,不能成为真龙天子。韩生不光是瞧不起项羽,其实也暗含个人的愤懑:

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又怀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韩生曰:“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羽闻之。斩韩生。——《汉书》

这位韩生,在《史记》中并未留下名字,司马迁用了个“或”(有人)指代,班固不知道从哪儿得知此人姓韩。

项羽进入关中后,有位姓韩的儒生,劝项羽利用关中的优势,定都关中称霸。项羽拒绝了,他的理由是秦朝的宫殿都被烧毁了,重建工作量太大;更主要的是,一个人发迹了,如果不回到家乡显摆显摆,不等于穿着一身华贵的衣服,夜间行走嘛,谁能看见?

不知死活的臭嘴韩生说了一句掉脑袋的话:“人家都说楚国人是沐猴而冠,如今一看果然如此!”

如果韩生只说项羽沐猴而冠,说不定还能有人站出来帮他求情,结果这伙计一杆子撂倒一船人,引起众怒,被砍了头也不算太冤枉。

我们抛开口舌之争,客观地分析一下韩生的建议,就能清晰地知道双方的是是非非。

古代中国建都可选的地点无非如下几个:长安/咸阳、洛阳/开封、南京、北京。秦朝和西汉建都关中,东汉定都洛阳,隋唐在长安,宋在开封,元明清都在北京,只有南朝和明初定都南京。

都城的选址,有个明显的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变化的倾向。这是什么原因呢?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演化的结果!

也就是说,都城定在那里,并不是凭君主的个人喜好而定,是由历史的客观条件决定的。比如刘邦虽是楚人,但是他就没有学项羽,而是选择了长安为都城,理由就是韩生所言。

也就是说,韩生的建议是正确的,项羽拿出的两条理由,第一条言不由衷,第二条小人得志,滑稽得很,被骂作沐猴而冠一点不冤枉。

试想一下,假如项羽定都关中,刘邦这辈子能出得了汉中吗?被堵死在汉中的刘邦还能有机会跟项羽争天下吗?结果项羽穿了一身锦衣,回乡嘚瑟了一圈,被刘邦把庄园抄了!

为什么说项羽的第一条理由言不由衷呢?所谓宫殿被毁的说法,其实是项羽想说又不能说透,欲言又止的理由。其中究竟有什么隐情呢?其实项羽内心是这么说的:

“你说得轻巧,我敢留在关中吗?关中四十万冤魂的家属都在这里,他们不得撕碎我!”

巨鹿之战是项羽的封神之战,在军事上封神的同时,项羽又在政治上被打入地狱!原因就是他背弃了约定,坑杀了关中四十万将士。

陈胜吴广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起码的道理:底层老百姓虽然成不了大事,但是一旦他们发怒,摧枯拉朽的能力如惊涛骇浪!

所以,从项羽对降卒们落下屠刀的时候,就意味着他的政治生命终结了一半,远离关中恐怕是他唯一的选择。

韩生看到这一层了吗?

我觉得这位韩生也就是个夸夸其谈的儒生,不是说他说得没道理,能看出关中优势的人比比皆是,项羽虽然没有接纳,不代表他没看出这一点。那么指责韩生夸夸其谈,又是什么道理呢?

儒生在秦朝就是个不受待见的群体,秦朝秉承商鞅变法的成果,以法治国,最吃香的一个群体是精通法律的吏员,而不是儒生。所以,这位默默无闻的韩生,应该对秦朝不会有多大好感,项羽入关后,赶紧来示好,满以为出头之日到了。

韩生是本位主义,他光是看到了自己出头之日,却不能审视项羽内心的痛处,所以当项羽拿出遮遮掩掩的理由时,这家伙根本没听懂项羽的潜台词,反而心理失衡,口不择言地以沐猴而冠,将项羽连同楚人一起侮辱。

这岂不是找死么!

所以,项羽放弃关中虽有不得已之处,但是他的目光短浅,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本质,暴露无遗,被骂作沐猴而冠也不冤。骂人者韩生也不值得夸赞,本质上他也没有完全看清真相,满以为凭一句进言就能咸鱼翻身,受挫之后心理失衡至此,死得也不算冤!

谋士韩生为何看不起项羽,讥讽他是猴子?

项羽杀掉秦王子婴,火烧秦宫室后,装载珍宝妇女,准备东撤,这时,谋士韩生向项羽建议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看看秦宫室都已经烧为废墟,又心中怀念故乡,就想东归,于是反驳韩生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生气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韩生为什么讽刺项羽是猴子带了顶帽子呢?有以下几点:

一、看不起项羽的没有政治眼光。

在关中建都,就如秦国一样称霸诸侯,已经被很多有识之士所认识,唯独项羽看不清楚局势;即使看清了形势,也因宫室残破一时的居住条件,而宁肯放弃称霸天下的政治前途。这是鼠目寸光啊。所以韩生见识浅陋的如同猴子一样。

二、恨铁不成钢

抛下身家性命辅佐项羽打天下,用尽臣子之道,向项羽建议建都关中,这是为百年大计作考虑的,不想这么好的根本性的建议,项羽只用一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就给否决了。这显示项羽多么的愚蠢无知。按事后刘邦的做法,灭楚后,已经定都洛阳,但齐人刘敬劝说刘邦都关中,征求张良的意见,张良也劝定都关中,刘邦当天就迁都关中,雷厉风行。两相比较,足见项羽之才浅。韩生也感到项羽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三、看不起项羽的刚愎自用,不听人言。

项羽的自以为是,不听劝谏,自行其是,就连范增都被他气走,韩生人微言轻,更是无可奈何,只能背后说说气话。

四、对项羽失去耐心和信心。

韩生用沐猴而冠来讽刺项羽也是对项羽失去了信心。面对如此刚愎自用之人,时间长了时都会失去耐心,见到他在大是大非面前冥顽不化,也会失去信心。

谋士韩生为何看不起项羽,讥讽他是猴子?

韩生,顾名思义,就是韩国的读书人。这个家伙给项羽出了主意,让项羽定都咸阳,但是项羽已经把咸阳一把火烧了,于是说,穿了新衣服就得在大白天显摆,不能半夜里行走。韩生说,都说楚人是猴子戴帽子装人,没想到名不虚传。项羽一听,就把这家伙给煮了。

其实这个韩生在谁手里都是死路一条,一句话,嘴贱作死。

第一,韩生应该在项羽没烧咸阳的时候给项羽提意见,而不是项羽烧了之后才说。早你干嘛去了,现在放马后炮。

第二,既然项羽不采纳你的意见,你就闭嘴不要抱怨了,看人家不听你,竟然在背后说人家坏话。

其实定都咸阳这事,项羽根本决定不了,因为他的兄弟们都想还乡。而且项羽坑杀秦军二十万说已经失去了秦人的民心,没有在咸阳定都的可能了。

刘邦打败项羽,开始也想定都洛阳,没有考虑长安,但是刘敬跟刘邦提了建议,刘邦听了。刘邦之所以听了,是因为他有秦人的基础,也是因为占据了咸阳才跟项羽拉锯,最终打下江山,一句话,尝到过甜头。

谋士韩生为何看不起项羽,讥讽他是猴子?

谢邀,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最痛恨的人是叔父项梁

西汉元年的咸阳,阿房宫是火光冲天,咸阳城是断壁残垣。此时声威盖天下的项羽,大有改朝换代的实力。这时一个韩姓儒生建议:“关中是千里沃土,而咸阳更是八百年秦国的都城,实为帝都的不二选择。”听完此言的项羽是浮想翩翩,一座咸阳城是满载情绪,既有他痛恨的人,也有他钦佩的人。故而他火冒三丈将韩姓儒生,扔进了沸腾的铁锅惨死!

分析项羽的一生可用孤独二字形容,跟他义结金兰的刘邦,派兵驻守函谷关是貌合神离;是他得力助手的英布,最后在楚汉相争中偷袭粮道。只有他的叔父项梁,是最了解他的人。那一年项羽的父母没入黄土,很不幸他成了名孤儿。迫于生计他背井离乡,投奔在会稽的叔父项梁。把时间倒流数十年,项梁的父亲项燕正领着十万楚军,和王翦杀得是昏天暗地。最后不幸马革裹尸,楚国也灭亡。恢复楚国的荣光,整日萦绕在项梁的梦中。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

眼前身材魁梧的项羽,让项梁有种如释重负的畅快。陆游曾写:“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还得不留余力方可有效果。于是项梁先是让项羽读书识字,仅仅三日后书房变得一片狼藉。和蔼可亲的项梁又让他练习剑术,这次持续长了点有半个月,可最后操场上的兵器是横七竖八。气得项梁是老泪纵横:“读书、习武你都不愿意,你还记得我项家是如何落败的吗?我已是年过半百,复兴的希望全指望你了!”其话音刚落项羽嚷道:“读书记姓名而已,习武一人敌而已。我不学则罢,要学就得学万人敌。”弄清其中的缘由之后,项梁会心一笑教项羽兵法!

然而这段唯一的快乐时光,眨眼间的功夫就烟消云散!秦二世二年的临淄,齐王田儋死于章邯之手。田假趁机自立为齐王,田儋之弟田荣逃到东阿,项梁知晓情况后派兵,在东阿救了田荣一命。紧接着田荣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新齐王,落败的原齐王田假躲藏在楚国,原齐相田角藏身于赵国。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时的六国地盘皆光复,而那咸阳城的秦国还在。为此项梁向各诸侯发出了召集令,按理说田荣出于报恩的目的,应该是头一个带兵支援,始料不及的是他写了封恳请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刘邦

由于项梁拒绝了杀掉田假、田角二人,一气之下的田荣按兵不动。俗语云:“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智慧超群的项梁印证了这句话。虽然没有田荣的加持,还是取得了下城阳、破濮阳、斩李由的赫赫战功。危机往往就出现在,距离成功最近的时刻。骄兵日盛的项梁,最后被章邯偷袭身死!因为项梁的突然离世,项羽并没有做好统帅千军万马的准备。同床异梦的宋以就是鲜明的例子,故而在国仇家恨轮番刺激下,项羽烹煮了韩姓的儒生,把老巢搬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

最钦佩的人是秦臣章邯

凡是英雄均有种情怀,那就是惺惺相惜。西汉元年的七月,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以长沙国为辖区,国都定在郴州。然而自从鸿门宴之后,项羽和范增时刻防范着刘邦。采取了两条策略:一是强行把刘邦封为汉王,辖区为巴蜀及汉中,定都在南郑;二是把三秦之地分割成三块,章邯把守着咸阳以西的区域受封为雍王,司马欣早先是栎阳的狱吏,后因帮助过项梁被封为塞王,管理的区域是咸阳以东的地盘,至于最后一位名叫董翳是翟王,食邑在上郡这块地。

——章邯「?——公元前205」

即使安插了三颗钉子,用于扼守刘邦东出的关口,可悲最后还是让刘邦钻了空子。西汉元年的八月,韩信选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成功麻痹了警惕的章邯。在陈仓这个地方,韩信击败了他。紧随其后在好畴再败,最终忠心耿耿的章邯,于废丘坚持了一年弹尽粮绝后自杀。而反观董翳、司马欣二人同为项羽所立,却是墙头草两边倒投靠了刘邦。

综上所述,项羽弃咸阳为都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对叔父死于秦朝的憎恨,也有刘邦割袍断袖于咸阳的不屑,更有章邯心口如一的钦佩,最后贵族气质浓厚的项羽定都彭城!

——END——

谋士韩生为何看不起项羽,讥讽他是猴子?

前言:项羽,西楚霸王。在秦末群雄逐鹿之时崭露头角,在叔父项梁公的筹谋下,杀掉会稽郡的郡守殷通,在谋士范增的建议下,找到楚怀王的后人继续尊其为楚怀王,有了号召的标杆人物,项羽开始了反秦复楚的大业。

他们的目标就是秦都咸阳,为此楚怀王立下谁先入关中者为王的决定,在一番你追我赶之后,最先到达咸阳的却是从沛县出来的刘邦等人,对此项羽要凭借人数上的优势问责于刘邦,而刘邦则是低姿态欢迎项羽进入咸阳城,项羽呢,则纵容部下一番烧杀抢掠,志得意满之后打算东归了,这时项羽身边有人笑他是穿戴衣帽的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讥讽之言?

韩生的建议对项羽而言是否可行?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

这是韩生给予项羽的建言,意思是关中之地为兵家重地,有山有河作为屏障,关键是富饶,在秦都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为都城,项羽可以放眼争霸天下!这样的豪气之言,项羽有想过吗?显然他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他没有采纳其建议呢?三点原因存在:一是,秦都城已经被烧毁,在进入咸阳城之后,项羽没有善待咸阳城的百姓,而是恶行累累,可以说不得民心;

二是,想东归的可不止他一个,这很好理解,人家跟你项羽打拼天下,不说共享富贵,在攻城之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手下的将士也沾点油水,现在油水都有了,作为江东子弟兵回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三是,心态。项羽是什么心态?关中已经被占领,现在是满目疮痍,而那些一起出来的将士都想回家,目的是显示跟着项羽一起打天下的成就感,一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便是很好的例证。

韩生羞辱之言的原因及后果?韩生曰:“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在韩生提出的建议未被采纳之后,说出了羞辱项羽的言论,意思是原来都说楚国人像是穿戴整齐的猴子,今日一见果然如此!这样的言语似乎没有多么狠毒,说楚国人像猴子而已,其实这是表面的意思,深层次的意思是虚有其表,他的近义词有道貌岸然。韩生发出这样的言论,是因为项羽没有采纳他定都关中的建议。

项羽是什么人?只有他说别人,欺负别人的份,还有人在他背后指指点点的话,那这种人显然是嫌自己活得够久,于是等待韩生的结局就显而易见了,被项羽烹杀(《汉书》中说是被烹了,而《史记》中则说是被斩杀),真的是因为项羽无容人之量?看看韩生提及的是谁?楚人!这就属于一棒子打死一群人,项羽是楚人,跟他一起的哪些人又是什么人?都是楚人!这就不单纯说项羽一人,而是带有地区及国籍的羞辱之言,即使项羽不杀,他的那些手下会放过他韩生?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了结掉这位“事后诸葛亮”,既能起到惩戒沽名钓誉之徒,又能加强楚人的凝聚力,除掉韩生利大于弊。

结语:对于韩生而言,自己是在尽一个谋士的本份,但是在项羽看来,他的这种言论不咸不淡,除了在吐槽自己不仁之外,更是在污蔑整个楚国人,这样的人断然不会让他继续存在自己的阵营之中。

相关史料:

《史记·项羽本纪》

《汉书·陈胜项籍传》

谋士韩生为何看不起项羽,讥讽他是猴子?

韩生因为项羽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想着眼前的小利,在乎无用的虚荣,而看不起项羽。

〈项羽〉

韩生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韩生”可能都不是一个名字,只是一个“姓韩的小生、先生”罢了,韩生究竟是谁不重要,只要知道他是项羽身边的一个谋士就可以了。

项羽灭秦了!下一步是何?

项羽在巨鹿城破釜沉舟打败章邯后,一路高歌,打入关中咸阳城,成为天下的真正主宰者,这时候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项羽灭秦之后要做什么呢?都城要选在那里呢?

这时候项羽身边的谋士韩生劝谏道:

“关中这块土地阻山河四塞,土地肥沃,可以作为都城称霸天下”。

“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汉书·项籍传》

韩生的献计可看出两点信息:

  1. 定都关中,也就是秦国首都咸阳城,这里地形易守难攻,是战略重地,且又土地肥沃。
  2. 下一步计划是称霸天下,做一个秦始皇那样的帝王。

韩生给出的计谋,也可以说是战略,是定都关中咸阳,然后称霸天下。

〈咸阳城遗址〉

我们再来看一下项羽是如何说的,项羽道:

“得到了富贵而不回到故乡,就像是穿好看的衣服而在夜里行走,别人谁也看不见”

言外之意就是项羽认为如今自己富贵了,就要回到故乡,显摆一下,我项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了。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汉书·项籍传》

项羽定都老家彭城,自称为西楚霸王,彭城是一个易攻难守之地,且霸王也只是比诸侯王厉害那么一点点,而不是帝王。

这完全违背了韩生的想法,项羽的行为在韩生眼中就是此人没有想法,没有大志。

于是韩生感慨了一句:

人们都说楚人是戴帽子的猴子,果然如此啊!

〈卡通:戴帽子的猴子〉

言外之意就是说楚人、说项羽只是虚有其表,而胸无大志。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汉书·项籍传》

项羽听后自然很生气,立即叫人给他烹了。

时刻录品历史

韩生给项羽提出远大的志向、正确的战略,项羽不听取,韩生不是想办法如何去说服项羽,反而去抱怨,惹怒项羽,遭遇祸患,这是韩生的不足。

项羽没有远大的志向,面对他人的劝谏又听不进去,反而因他人强谏而恼怒,残忍杀害劝谏之人,这是项羽的不足。

最后的结果是韩生惨死,项羽失败,悲剧发生。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