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光为何要自刎?有什么样的目的?

春秋战国是一个讲求“义”的社会,到战国末年,“义”渐渐成了稀缺品,侠士是守卫“义”的最后一个群体。田光自刎,体现的就是“义”,为了他人利益甘愿牺牲自己。不过,侠士的“义”,通常又包含了太多的狭隘性,田光将他的“义”给了太子丹,就是一种狭隘。

按当时的标准,田光是一个行侠仗义的逸民,终生不为官,游走江湖,虽无所作为,但在当地有一定的名气。本来田光的一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印记,像他这样的侠士,那个年代不缺。

面对秦国的咄咄逼人,太子丹决定策划刺秦行动,他的老师鞠武举荐了垂暮之年的田光。显然田光已经无法亲自赴秦了,于是举荐了荆轲,荆轲也答应了田光所托。

故事到这儿,田光这个配角本该默默退场了,但是太子丹的一席话,改变了田光的人生轨迹。

太子丹的一句话,触碰了田光的底线

商议完刺秦计划,太子丹说了一句:“所言国之大事,愿先生勿泄也!”咱们谈的是国家大事,千万别泄露出去!

这一句话,触碰了田光心底最敏感的神经。田光说服荆轲后,叹了口气说:

“吾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愿足下急见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话音一落,田光立刻拔剑自刎!

在田光的心里,他认为既然能托大事,就应该是彼此信任的,现在太子丹居然对我有所怀疑。这种行径,对田光来说不啻于侮辱!

假如田光不知道太子丹的计划,可以名正言顺地拒绝合作,既然知道了,田光就没有退路,他就像一个受辱的烈女,在无法还击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自杀以自清。

“节侠”田光自杀背后的三个“大义”

这就是春秋战国侠士的遗风,为了他人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人之利,高于自己的生命!

在田光的眼里,他这么做成就了三个“大义”:

  • 一是为别人,不负所托

这个别人,既包括太子丹,还包括鞠武、荆轲。自己为太子丹效命,太子丹却给他吃了苍蝇,担心中坚守的“节”,让田光做不到把苍蝇反甩给太子丹,他只能硬着头皮,用生命炸裂的方式,完成太子丹的所托。

鞠武其实也是一个心存侠气的人,他虽一直反对太子丹的举动,但是还是硬着头皮帮他完成心愿。鞠武可以称得上田光的至交,没有人能理解,他为什么会举荐一名连走路都费劲的老人家。鞠武知道,人的价值存乎心。果然,田光没有让推荐他的鞠武失望。

田光的死,在某种程度上也助了荆轲一臂之力。保守秘密是其一,以生命垂范,也等于告知荆轲,你所担负的责任,要比个人性命重要!

  • 二是为国家,不惜生命

今天我们看待战国七雄,是站在大一统的角度,刺秦就显得很狭隘,但是对于燕国这个小团队来说,又不能否认其中的“国家大义”。

战国二百五十年,有多少人还记得“天下”,燕国贵族的利益也不能靠附秦得以保障。田光是燕国小团队中的一员,产生为国捐躯的“大义”,一点也不奇怪。

  • 三是为自己,不污清白

田光之死,其实也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名节。侠士一生最看重的不是生命,而是节操,生命可以抛弃,名节不受辱,田光的清高,超过任何一位封建时代的贞洁烈女。

“大义”不大,田光“大中有小”

冷静思考,田光的“大义”其实真的不算“大”。

春秋战国,“天下”的概念虽然日趋淡薄,但是有见识的士人,还是应该能看得清天下大势。比如商鞅、李斯、范睢、张仪、吕不韦,这些强秦的大佬,哪一个是秦国人?除了个人价值追求外,如果没有一个胸怀天的心,怎么能做出“助秦为虐”的举动?

相对于他们的大格局,田光见其“小”,守着没落的燕国,企图阻止天下一统的潮流。

受人之事忠人所托,这本没有问题,但是无视委托人的疑心病,反而用自己的生命,为别人买单,岂不是倒行逆施?

烈女受辱选择以死自清,那是因为那个年代,女人的地位低下,她们无能无力。作为一个大名鼎鼎的侠士,把自己降低为烈女,看着悲壮,其实无能,也是轻视了生命的伟大。

田光的格局实在不能算大。

时代的悲歌与义的呼唤

世上有一种悲情,叫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面对田光的“义”,我们实在不忍心指责他的“小”,因为那就是他个人心目中的“大”。

生活不能按“理”去活,精神也不能以“大小”区分,存在于个人心底的“义”,无论大小,其实都是组成时代精神的重要份子,燕赵多侠士,不正是田光这样的“小义”堆砌的吗?

随着秦国一统天下,曾经流行于华夏的侠义,逐渐成了稀缺品,一个重利轻义的时代到来了。人活得更加理性了,那个康概悲歌的年代,却永远封存了。

这时候,我们才发现“义”竟然是如此宝贵,田光的“小”,放在精神世界里,又是那么的“大”!

田光为何要自刎?有什么样的目的?

一本《东周列国志》读后的最大感触是东周多义士。从专诸刺王僚到荆轲刺秦王,四百年的历史中,为报主恩而舍命的事儿,层出不穷。

《东周列国志》相对于《三国演义》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因为许多事件是从经传上而来,所以冯梦龙称之为"羽翼信史而不为"。因而,我们看那段历史中的人物所为,在当时来说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其中春秋时期晋国的豫让为给被赵无恤杀死的智伯报仇,曾二次刹杀赵无恤,在被抓住时,无恤问他,你以前给范氏做事,范氏死在了智伯手里,你背叛了主人,去给智伯卖命,这是为什么?豫让从容答道:"范氏只把我当路人,我只能以路人报之,而我自从走进智伯府里,蒙其解衣推食,以国士相待,我自当以国士报答他……"赵无恤听完豫让所讲,深受感动,决定放了他;然而,豫让却在因为为智伯报不了仇的情况下,自刎为主殉道。

豫让的话说得很实在,这个理儿古今通用,当下人们常掛在嘴边的话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其实本质完全是相同的。

"士为知己死",就是当时士人的道德标准。王丶士丶民是支撑中国先秦时期金字塔型的文明骨架。士的所为追求的是一种理想,而这种理想是建立在他所服务的王或贵族的认可并给予礼遇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当需要用生命来捍卫这个理想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

其实《东周列国志》中战国时期燕国的田光就是这样的人。

燕国太子丹从秦国逃归。知道秦国在灭掉赵国之后,下一个目标的就是燕国。举目华夏再也不能成合从之势,对抗强秦。此时,在太傅鞠武引荐下,丹结识了名叫田光的江湖隐士。鞠说,臣所识田光者,智深而勇沉,且多奇计,太子必欲图秦,非田光不可!由于形式紧迫,丹己经没有时间组织人马和强秦真刀真枪地干,况且还不一定能打赢,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走捷径。当时田光约有50岁,太子丹对他礼节周至,长跪不起,把刺杀秦王的想法告诉了田光。田光说,办法是办法,不能有半点差池,只能成功。丹就把夏扶、宋意、秦舞阳三个老铁叫到田光面前,田光相过,待他们走后,和丹说,这三个人都不能担此大任。夏扶血勇之人,怒则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恕则面青,秦舞阳骨勇之人,恕则面白。恕形于面,这不等于让人起疑吗?田光把致友荆轲介绍给丹,说荆乃天下神勇之人,定不负太子,完成此任。太子丹别提有多兴奋了,赶紧令人备下一桌丰盛的菜肴,哥俩推杯换盏边喝边聊,此时,太子丹完全换了一个人似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不是太子呢?太子丹喝高了,但没醉,他告诉田光,此乃军国大计(刺杀秦王),勿泄他人。

第二天,田光来到荆馆见荆轲,说,太子礼贤下士折节重客,这样的人太难遇,你的抱负到了可以一用的时候了。嗨!我老了,不中用了,不能报答太子,希望你能够不负刹杀秦王的重托。太子让我保密。密己泄,望先生速速归报太子,说罢拔剑自刎而死。

死因:其一是刺激荆轲完成任务。其二自己能为太子做的事都己做完。第三以死明节且报答知遇之恩。

那个时代的人还就那样,脑袋似乎一根筋,不象现在好多人那样思想复杂。纵观先秦时期,自从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大旗后,真没有汉奸见于史书,说明那个时代的士人视名节比生命更可贵,正是这种思想的影响,由白狄人(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山国,尽管国运持继百年,由于为华夏人所不齿,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也就简略地一带而过。

田光为何要自刎?有什么样的目的?

田光是谁?方圆论坛告诉你!

在古代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豪爽好交游、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轻生重义、勇于救人急难。这样的人在古代被称为游侠。《韩非子·五蠹》记载“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这就表明游侠是不被法律所允许,并且游离于法律之外的。这些人通常是法律为无物,他们任意行事,只做他们认为对的事情,具体是不是违背律法就忽视他们所考虑的事情了。而田光就是游侠之中的佼佼者。

田光,战国时期燕国人,他虽然是游侠之一,但又和传统的游侠略有不同。传统游侠除了好勇斗狠之外并无其他的才能。但田光不仅武艺高强,他的学识还非常的渊博,再加上田光急公好义,所以田光在燕国非常的有名。原本以田光的名声和地位,哪怕是出仕为官都不是什么难事。但田光厌恶官场的勾心斗角,也对于乱世纷纷扰扰十分的排斥,所以田光依旧活跃在民间,和各行各业的人交朋友,逍遥痛快。暮年时期就留在燕国国都居住。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田光结识了燕国大臣鞠武,后来又通过鞠武认识了燕太子丹。

在秦国发动统一战争时期,太子丹趁机从秦国逃回燕国,结束了当作质子的生活。回到燕国后,太子丹一直想方设法的想要终结秦国的扩张野心。他和自己的师傅鞠武商量许久也没有拿出什么具体行之有效的办法。最终鞠武想到了刺杀,所以不要他把田光介绍给了太子丹。太子丹也听说过田光的“光辉事迹”,所以太子丹十分高兴的和田光见了面。太子丹见到田光之后,和田光探讨了秦国的暴行,以及刺杀秦王的可行性。田光肯定了太子丹的行刺计划,但他对太子丹说“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及其衰老,驽马先之。"今鞠太傅但知臣盛壮之时,不知臣已衰老矣。”他拒绝了太子丹的邀请。但是给他推荐了当时游历到燕国的荆轲。并表示愿意帮助游说荆轲。太子丹只能作罢,他希望田光可以游说荆轲。但为了保密,太子丹对田光说“所言国之大事,愿先生勿泄也!”

之后田光见到了荆轲,并且对荆轲说了自己举荐他帮助太子丹做事。在荆轲答应后,田光对荆轲说“吾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愿足下急见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毅然拔剑自刎。可见田光的自杀就是对太子丹表明自己会以死明誓,确保刺杀机密不泄漏。而且田光也深知,自从他知道了太子丹的刺杀计划,并且拒绝接受任务后。他就已经离死不远了。太子丹是绝对不允许刺杀计划泄漏的。而田光没有接受任务,那就代表田光有可能会泄密。即使田光不自杀,那么太子丹也很有可能会为了保密而除掉田光。田光正是因为深知自己必死无疑。所以才选择了自杀,起码这样走的体面一些。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田光为何要自刎?有什么样的目的?

原因很简单,田光把荆轲推荐给太子丹,去完成刺杀秦王的任务,无论事情成功与否,荆轲都难免一死,田光作为荆轲为数不多的朋友,心里有所亏欠,他用自杀来全朋友之义。(愿意和荆轲同生共死)。

第二个原因是田光对太子丹这种人应该是非常了解的,如果荆轲不愿意或者临时变卦,太子丹一定不会放过田光,所以田光用一死来断掉荆轲变卦的可能性(你看看我作为朋友对你这么够意思,你老兄千万不能对不起我这个朋友的举荐啊)。

第三个原因田光早晚必死,无论刺秦成功还是失败,燕国一定会遭到秦国的报复,那时候燕国一定会把田光交出来平息秦国的怒火,到时候可就不是一刀的问题了,可能倍受折磨之后五马分尸也说不定。田光很清楚自己的处境,自裁比作替罪羊好得多了。最起码少受很多痛苦。

第四个有点黑暗,田光希望燕国陪葬。他向太子丹推荐荆轲全了他对国家的忠,自杀全了对荆轲的义,而自己和朋友被太子丹逼着送死,他希望秦国帮他们报仇。秦王不管死不死一定会找燕国要个说法,以燕王喜的性格秦国太子丹一定会被当成主谋交出去,秦国也不可能留下太子丹的小命,这样他和荆轲的仇就算报了。

所以说田光一死不但忠义两全,而且还能帮自己和荆轲报仇,算是比较完美的设计

田光为何要自刎?有什么样的目的?

大家好,我是调侃历史,历史问题我来答。

荆轲刺秦的主导者

提到田光,很多人都不熟悉,但如果你想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那么田光是一个必须知道的人物,因为正是他一手策划了荆轲刺秦。

《读田光传》唐·李远

秦灭燕丹怨正深,古来豪客尽沾襟。

荆卿不了真闲事,辜负田光一片心。

自秦国于公元前228年灭赵后,燕太子丹十分惊恐,便邀请田光谋划刺亲王一事,田光向太子丹举荐了荆轲。

以死相逼

荆轲是卫国人,卫国又听命于秦国,所以在国家观念上荆轲对秦王没有什么仇恨。

在太子丹与田光商讨完之后,对田光说:所言国之大事,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深知太子丹担心自己泄漏,已经不信任自己,甚至有可能为了计划的严密而杀害自己。再加上荆轲本身对秦没有仇恨,只用好友名义邀请荆轲去刺杀秦王很难给荆轲动力,于是田光当着荆轲的面拔剑自刎并对荆轲说太子已经不信任自己,让荆轲赶紧去找太子。

于是在好友的死和太子丹的糖衣炮弹下,荆轲踏上了刺秦之路。

田光为何要自刎?有什么样的目的?

荆轲刺秦王背后的谋划者是谁?是名士田光,此人一直行侠仗义,广交朋友,而与荆轲交往最为投机,给太子丹谋定了刺杀秦王的计划后,他不惜用一死,来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谋划刺杀嬴政的田光为何自刎?其实不单是因为太子丹怀疑,更为逼荆轲上路,太子丹的不信任只是田光对荆轲说的一个借口而已,用自己的死,逼迫着荆轲去刺秦王才是田光的真实打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