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先后有好几家外戚掌权,为什么他们不学王莽代汉篡位?
外戚虽然凶猛,但是纵观历史,没有哪家外戚有能力实现改朝换代!王莽代汉有外戚身份的作用,但决定性的因素却是士族集团,而非外戚单方面作用。东汉外戚所处的环境,与西汉末年截然不同,士族集团与外戚不具备高度融合的条件。没有支持力量,外戚做不到代汉。
西汉末年政治势力凋零,外戚势力凸显秦朝是我国历史的一次重大转型,在此之前,宗室势力是王权的支撑体系,在此之后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皇权拱卫势力缺失的阶段。秦朝的灭亡,很多人认为就是因为宗室势力的凋零,这个说法虽有开历史倒车之嫌,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西汉的历史,其实就是一段皇权拱卫势力的培植历史,在此过程中,宗室势力、外戚势力、宦官势力和士族势力,先后粉墨登场。
刘邦建国后,采取分封与郡国并行的模式,其目的就是为了保存宗室势力。不过历史证明,宗室势力已经完全不适应历史的发展,七国之乱就是宗室势力灭亡的号角。
西汉宦官势力很薄弱,只是在个别阶段作用明显。
士族势力的诞生,起源于汉武帝的尊儒,直至汉元帝,儒家士族阶级才完全取代法家,成为帝国统治势力,并逐步走向豪门化。到新朝末年,豪门化的士族集团,终于变成了足以左右帝国政治走向的势力集团。
西汉最后一位皇帝汉平帝在位期间,宗室作为政治势力完全消亡,宦官势力没有形成,士族势力尚处于成长阶段,还没有完成豪门化进程。这个格局,为外戚势力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也就是说,西汉末年政治势力的缺位,让王氏外戚势力“被迫”走向了历史前台,这是王莽能够左右帝国命运的客观历史环境。
王莽代汉的根源,在于取得了士族阶级的支持即便如此,成长中的士族阶级,其实还是有能力阻止外戚势力代汉的,外戚势力的“非连续性”,决定了任何一氏外戚都不具备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那么,王氏家族何以持续掌控大汉半个世纪的皇权呢?王莽又是如何突破士族阶级的拦阻索的呢?
蹊跷就在于,王氏家族以王莽为代表,自觉走上了一条外戚集团士族化的道路,并促进士族阶级的分化,形成包括外戚在内的豪门士族集团,他们才是帝国命运的掌控者,也是外氏家族的同盟军。
王氏家族自职掌枢要之初,就非常注意与士族集团的良好合作关系,除了王凤当政初期,有过一段与士族集团的激励斗争,其它时期都表现出非常积极的,向士族集团主动靠拢的势态。
王政君的兄弟们都有豢养士族的习惯,围绕他们形成了牢固的政治集团。到王莽这一代,王室家族子弟无一不是儒家仕子,尤其是王莽,几乎成了儒家士族精英分子追捧的偶像级人物。
王莽是一个有政治理想和追求的儒生,他的这个标签其实已经盖过了外戚。王莽所描绘的乌托邦式理想社会,切中了西汉末年的时弊,因而他被士族集团、权贵阶层和社会底层人士,当做各自利益的代表人,是他们把王莽推向了帝位。
所以,本人一直不赞同王莽“篡位”的说法,其实他是被政治势力推上去的,而不是有意识的谋取。倘若不是士族集团的支持,外戚势力根本不具备改朝换代的条件。
东汉时期的政治格局,是稳定的三足鼎立状态东汉时期的政治格局,与西汉末年截然不同。整个东汉,豪门士族集团、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皇权代表人),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三足鼎立状态。
豪门士族集团是东汉立国之本,当初正是这个集团的支持,才让光武帝刘秀实现了改朝换代的理想。本质上,东汉的历史是皇权与豪门士族集团共治天下的模式。
豪门士族集团与皇权共治天下,不代表二者利益完全一致,他们之间既是利益共同体,同时又存在相互掣肘。为了对抗豪门士族集团,皇权不得已培养了自己的代理人——宦官势力。严格意义上讲,宦官谈不上势力,他们就是皇权的影子,是皇权利益的忠实拥护者。
东汉的外戚,从个体上讲,很多人的实力一点不亚于王莽,比如梁翼。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能仿效王莽,完成改朝换代呢?
原因就是,士族集团和宦官集团的强大,让外戚集团与他们之间形成了并行存在的平衡势力,彼此之间相互利用、相互争斗,谁也不能取代谁,同时谁也离不开谁。
以东汉末年何氏家族与宦官势力的关系为例,何氏家族能登上权力顶峰,宦官功不可没,所以在诛杀十常侍的问题上,何氏家族内部就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导致局势失控。
豪门士族集团与外戚势力之间,也是合作与对抗的并行。豪门士族集团基础强大,但是政治顶端却被外戚把控。外戚虽然能把控枢要,但是却没有强大的社会基础,随着皇帝的更换,他们必然又被新的外戚取代。
所以,外戚势力想要维护自身的长期利益,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自觉向士族集团靠拢,夯实家族的基础;二是与士族集团保持距离,以防枢要地位丧失。
但无论哪一条路,都不能取得士族集团对他们的无条件支持,士族集团与外戚的合作,其本质是企图让外戚势力变身自己的利益代言人,而不是帮助外戚集团利益最大化。
东汉外戚政治,落花流水春去也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王莽代汉的最大历史机缘,就是因为其它政治势力的缺失,以及外戚与成长中的士族集团的融合过程中,组成了利益共同体。
这个特殊的环境,是不可复制的历史发展阶段!
东汉时期,已经形成了三方政治势力都走向成熟阶段,形成了稳定的平衡关系,不存在融合的可能。即便出现以合作为主旋律的阶段,也存在局部的利益分歧。
当利益集团之间,不能形成高度统一的利益诉求时,外戚怎么可能实现改朝换代?王莽代汉,永远是外戚无法复制的神话,不是王氏集团有多牛,也不是王莽有多神,历史发展的规律决定了一切!
东汉先后有好几家外戚掌权,为什么他们不学王莽代汉篡位?
因为东汉做了一些改革
一,夺权,光武帝刘秀鉴于王莽篡汉的历史教训,在制度上做了改革,西汉外戚专权主要是通过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控制军权,领尚书事控制尚书台管政治,实现对军政大权的控制。刘秀统一全国后,改革制度,控制军权,降低大司马、大将军的地位,使其位列三公之下。最大的改革是规定了不以官职为奖励功臣的砝码,东汉初年的外戚以功臣居多,让功臣在爵位的序列里升降,只保持你的待遇。而让知识分子在政府官职的序列里量才而用,两个集团是平行的道路。
二,制衡,为了限制外戚控制尚书台,刘秀废除了外戚统领政治中枢尚书台,剥夺了他们统领尚书台的权力,而尚书台通过宦官与皇帝沟通,这样,就培养起来宦官势力制衡外戚,避免一家独大。所以,即便能力不输王莽的窦宪,也被汉和帝在宦官郑众的协助下夺回大权,逼的窦宪自杀。还有那位跋扈将军梁冀。也被汉桓帝在宦官单超,徐磺,具缓等的帮助下灭门的。
三,个人能力。王莽的个人能力是非常强的,其伪装本领是第一流的,在平时就笼络士大夫阶层,获得很高的威望,得到了士大夫的支持。东汉里能力稍强点的窦宪领兵打仗还行,却没这方面的能力,其他的外戚邓鸷,梁冀能力更次,更不用说屠户出生的何进了。
四,东汉这样干的后果是造成了宦官势力的膨大,以致最后出现十常侍乱政,直接造成东汉政治的日益腐败,并且东汉王朝一直在宦官和外戚的斗争中国力大损,没有充分利用起士大夫的势力,致使士大夫不得不借助军阀董卓的势力产出宦官,最终找来亡国之祸。
东汉先后有好几家外戚掌权,为什么他们不学王莽代汉篡位?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当一个人已经大权在握,可以醉卧美人膝,醒掌杀人权时,他何必冒着灭族的巨大风险去往前再走一步呢?从统计数据上讲,篡权也是小概率事件。
举个例子,前两年是全民创业浪潮,特别是互联网行业,当时只要是BAT的高管,都会有人拿着大把的钞票诱惑你去创业。但实际上,你看真正冒险放弃稳定高薪,而去创业的还是凤毛麟角。这种风险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承担,更别说是涉及生死问题了。
所以,与其要问为何东汉那些掌权的外戚,为什么不学习王莽好榜样,不如去问为什么王莽敢豁出去篡汉且最终成功了呢。这其中的政治与社会背景恐怕更值得探讨。
东汉先后有好几家外戚掌权,为什么他们不学王莽代汉篡位?
如果说,唐朝毁于藩镇割据,那么汉朝就毁在外戚宦官干政了。西汉王朝,从刘邦的老婆吕后开始,再到窦太后、王太后两位“太后”都一一继承了吕后的政治野心。东汉王朝,因为幼帝即位,太后们也不得不登上历史舞台……
两汉四百年,不仅女人们不再只窝在后宫,连宦官们也都纷纷摩拳擦掌想在史书上留下一笔浓墨重彩。
西汉王太后掌握朝政大权时,他的侄子王莽最不得了。从宰相到以辅佐之名专权的假皇帝,再到篡位成功成为真皇帝,改国号新。
东汉时期,有了前车之鉴,皇帝们应该非常防备外戚的势力。奈何东汉皇帝们个个命短,有的皇帝连子嗣都还没有就一命呜呼。皇帝死后继位新皇都非常年幼,年轻的太后们也不甘在后宫无所事事,毕竟汉朝后宫的女人们都有干政的传统。小皇帝们就算想挣扎也力不从心。
太后们联合外戚把持着朝野,无帝王之名行帝王之事。那么为什么东汉时期的外戚执掌大权却不敢像王莽一样谋朝篡位呢?
一:首先外戚之所以能掌控大权,一定是倚仗太后的提携,只要太后扶持,他们在朝中势力就非常稳固,想要篡位皇帝先得篡位太后,自家人打自家人没必要。
二:太后虽然专权,但名义上是打着辅佐幼帝的名号,对于天下也有个名正言顺的交代。古人其实非常怕背负骂名,所以太后们虽然喜欢玩弄权术,但还不想逾越这最后一步。毕竟始终还是个男权社会,比起武则天,她们还差了点勇气。
三:虽然王莽也是外戚篡位,但他本人是非常足智多谋的,前期在朝野和百姓中都埋下了好名声,获得了大部分人的支持。可以说他一步一步走下来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并不是所有外戚都有王莽的才干,也并不是所有外戚都能有他当时的机遇。抛开天时地利人和,谁又敢轻易篡位呢?总而言之,东汉外戚不篡位不是不想,只是没有王莽的才干、机遇和更大的野心。
东汉先后有好几家外戚掌权,为什么他们不学王莽代汉篡位?
他们更现实了,不要虚名,只是务实
东汉先后有好几家外戚掌权,为什么他们不学王莽代汉篡位?
外戚专权往往是外戚权力过于澎涨的产物。东汉也曾出现过很多外戚专权的事,但他们大都受制于宦官的权威而未能一家独大。况且国运尚且强盛。外戚一时难一入寇成功。他们用手中的权力只限于掠民聚财,就象汉桓帝时的外戚梁冀,凭借一个妹妹是汉顺帝的皇后,一个是汉桓帝的皇后而做大将军一样。凭借手中的权力侵占了东都洛阳方圆近千亩的土地作为林苑,养各种猎物供其玩猎取乐。外戚的强盛往往使至高无上的皇上沦为孤家寡人,在无外援的情况下,只有发展培植宦官势力为已所用。最终牵制甚至消灭外戚达到靖清国难的目的。梁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孑,他的凶残掠夺和骄横的欺官害民终于引起了汉桓帝的不满。暗中培养了单超,具瑗,唐衡,左倌,徐璜五人的宦官势力,一举歼灭了梁氏一族。
东汉的外戚不能一家独大,所以不能象王葬那样篡位成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