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宋朝的折家军与种家军的战斗力?
民间百姓中,名气最大的是“杨家将”,其实是演义夸大的结果,当时真正算得上“家军”的,只有折(she)家军和种(chong)家军。这两只家军,是中原政权对抗北方少数民族的最伟大的家族,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历时二百年的中国第一家军折家军杨家将里有个大名鼎鼎的佘太君,与演义虚构的七郎八虎不同,佘太君确有其人,不过她不姓“佘”,而是姓“折”,折氏正是折家军第四代传人折德扆的女儿。
折家军早在唐末就以藩军身份,世居府谷,有姓名可考的折家军第一代折宗本,其实并非折家第一代。折家军自唐末至南宋初年消亡,历时两百多年。
折家军作为中原政权的守护神,他们常年与西夏、契丹交战。折家军驻守黄河西岸,成为横亘在西夏和契丹人南侵的拦路虎,战事频繁的时候,一年交战一百多场。
宋太宗至道元年,辽国联合西夏十六部入侵,折御卿抱病指挥,大破联军,辽军两万人全军覆没,而折御卿则病逝军中,年仅37岁。
折家最璀璨的双星当属折克行、折可适叔侄,折克行被西夏人畏称为“折家父”,被折老爹搞得七晕八素的西夏人,被迫单独建立了一支左厢兵,专门对付他。折可适更牛,曾经在绍圣三年的一次战斗中,差点活捉了西夏国母小梁太后。
西夏人百年间跨不过黄河,折家军居功至伟。比较可惜的是,北宋灭亡后,折家军最后一代折可求投降了金国,绍兴九年被金国人毒杀。他死后,西夏人袭取府州,卑鄙地将折氏祖坟尽毁,甚至开馆戮尸,以泄其恨。
五代忠良泣血沙场的种家军种家军的历史远没有折家军那么长,他们从成军到消亡,约一百二十年,历时五代人。
种家军的第一代传人叫种世衡,种世衡戍边期间,一边对羌人恩威并施,一边对西夏实施反间计,剪除了李元昊的心腹大将野利刚浪棱、野利遇乞兄弟。青涧城的修筑,是种世衡最具战略眼光的一件事,欧阳修曾经评价:
“自西事以来,擢用边将,能立功效者殊少。惟范仲淹筑大顺城,种世衡筑青涧城,刘沪筑水路城;沪尤为艰勤,功不在二人下。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与张亢、滕宗谅一例待之。”种世衡有八个儿子,都在军中效力,尤以种谔、种谊战绩最辉煌。元丰四年,“老经略相公”种谔,在米脂城大破西夏八万大军,缔造了震惊全国的米脂大捷。西夏入侵延州时,种谊奉命出征,部队还没到,西夏人就吓得不战而溃,喜得老百姓直夸:一个种谊抵过二十万精兵!
种家军第三代种师道、种师中、种师朴不让先祖,被世人誉为“小三种”。
种师道一改北宋被动防守的策略,主动进攻,绍圣五年,种师道突袭西夏境内,俘虏三千人,十万头牲畜。
让西夏人闻风丧胆的种家军,最终在靖康元年,随着北宋的灭亡,也走向了末路。面对金国人的铁蹄,宋钦宗左右摇摆,他不顾种师道的反对,昏招迭出,导致种师中殉国,又几次罢免种师道。
靖康元年十月,七十六岁的种师道在风寒与悲痛中染病去世,一个月后,北宋灭亡!
折家军与种家军的战力对比折家军与种家军,同为抵抗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武装力量,同样是累计数代人活跃在沙场,为国家领土完整血洒山河,要论他们的战斗力和战功,还真不大好武断下结论,只能说有差别。
折家军自唐末到北宋,效力的朝廷更多,五代时期,无论谁坐江山,折家军都是中原王朝的看门人。种家军成于北宋,也消亡于北宋。所以,要论功劳的持续性,当然折家军贡献更大。
折家军不光时间长,他们参加的战斗数量,也远远多余种家军。光折克行最繁忙的一年,就大小一百七十战!
要论战斗的规模和影响力来看,种家军无疑更闪耀。折家军的战斗,大多是中小规模,双方伤亡人数多则几千人。而种家军经历数次十万人以上规模的战斗,常常伤亡人数数万人。从这个角度来看,种家军当仁不让。
所以,总的来说,种家军和折家军的贡献率难分上下,如果单纯从战争质量来看,种家军明显更突出。
折家军的坚守与种家军的忠烈种家军和折家军的性质不一样,客观环境给两军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折家军是名副其实的“家军”,他们由藩镇力量转化,本质上是军阀势力。所以折家军有很强的独立性,朝廷对他们的管理很松散,通常授予空头衔,管理完全自主,默认折家父子相传。之所以这样,一是折家军的历史渊源,二是北宋成立之初国力孱弱,只能对边远的折家军沿用藩镇模式。
这种模式,让折家军得到了更大的自由发展,折家军之所以二百余年长盛不衰,跟这个模式有关。不过,也带来一个问题——朝廷对折家军的支持力度不够。
所以,折家军从军队数量和质量上,都没法跟种家军比,他们也没办法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因而,折家军能靠家族力量,坚守二百余年,真的相当不容易。
种家军严格意义上说不算家军,他们是朝廷正规军,种家几代人只是部队的临时指挥官,没有部曲性质,所谓“种家军”只是人们的尊称而已。
种家军的这个优势,决定了他们的战斗力绝不是折家军所能比。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种家军的弱点就是左右不了自己的行动,凡事只能唯命是从,政治因素往往限制了战斗力的发挥,种家人常常是背负政治压力打仗。
这个弱点,在种师道和种师中身上显现无遗,他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以一片赤诚心报效国家,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政客们,因而种家军的忠烈凸现!
如何评价宋朝的折家军与种家军的战斗力?
种家军的建立者种世衡。北宋初年,西北边疆频频受到西夏军队的掠抢,因此,西夏与北宋多次发生战争。百姓万分恐慌,居然想迁居秦岭以南去躲避。为抵御西夏,北宋王朝应种世衡要求在延州(今陕西延安)东北200里处建起一座新城,用来防御西夏军队。种世衡挑选了数千名精壮青年,训练他们骑马射箭的本领,久而久之,骑马射箭成为了这座新城的青少年日常娱乐不可缺少的项目,以至于,人人都会骑马射箭。西夏人闻风不敢进犯。在种世衡的率领下,在较短的时间内西北边疆建起了一座抗击西夏的新屏障。为了表彰种世衡的功绩,朝廷命名这座新城叫青涧城。
种世衡第五子种谔,就是《水浒》中提到的那个“老种经略相公”,北宋有名的“米脂大捷”,就是他的杰作。
公元1081年秋,宋王朝集中五路兵马进攻西夏。这时种谔为宋军大将。他率兵出绥州进攻驻扎米脂的西夏军,但初战不利,三日未下。西夏军又调动8万兵马前来驰援。面对,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种谔采取了佯攻米脂主打敌人疲惫而来援军的进攻策略。在米脂城外无定河边埋下伏兵。待敌人援军赶到,四下里伏兵齐出,把西夏军截为两段,使之首尾不能相顾。结果,8万西夏军大败,紧接着米脂城也被攻破,守将被宋军被俘虏。捷报传出,朝野震动,种谔之威名迅速传遍全国。
种师道就是《水浒传》中的小种经略相公。在种谔指挥的“米脂大捷”战斗中,他的儿子种师道也崭露头角,从一个地方官到统领大军的国之柱石,战功累累。公元1098年冬,种师道率部与西夏军激战,俘虏敌军3000人,牛、羊10万余,此次胜利,是宋军作战中少见的进攻性胜利,夺取了战略要冲,军事形势发生变化,宋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西夏则被迫求和。
一提到宋朝的军队,很多人都听过大名鼎鼎的杨家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西北的种家军。这是为何?因为我们比较喜欢看带有神话色彩的演绎小说《杨家将》,忽略了历史文籍中记载的种家军。因此,《杨家将》走上了戏台,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而种家军却沉入了历史文籍中被人们遗忘。
北宋统治的168年间,种家军英雄辈出:种世衡、种诂、种谔、种诊、种谊、种朴、种师道、种师中皆为将才。种家子弟五代从军,数十人战死沙场。
府麟二州在北宋初年都是西北地区的割据小政权。而麟州在实际情况下是依附于府州折家的。折家最后一任家主折御勋的父亲当年亲自只身前往汴梁朝见宋太祖时得到太祖亲口承诺,折家世世代代镇守府州,其实就是要让折家安心,不要给宋朝先南后北统一中国的大方向过程中添乱。后来南方平定,太祖斧影烛声的死掉以后,太宗皇帝就压迫府州节度使折御勋自动放弃自主权,全家迁入汴梁了。同时也带着杨家一起归顺。但是杨家家主的哥哥杨继业却一直在北汉政权中,改名刘继业,直到北汉灭亡才归顺北宋,改回杨姓。折杨两家一直是有姻亲关系的,折御勋的姐姐就嫁给了杨继业,就是后来杨家将里的佘太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