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骂冯道你认为谁对谁错?

冯道在历史上是个非常独特的人,当世的人把他捧上了天,谁坐上龙椅都要把冯道当拉出来装门面,所以他四朝为相。从北宋开始,冯道又被踩进地狱,所有的文人士大夫都骂他大节有亏,不知羞耻。

我们看《旧唐书》,基本对冯道持褒扬立场,而《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则充满了对冯道的鄙视和鞭挞。欧阳修评价冯道说:

“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

他直接骂冯道是“无廉耻”的人!这个评价对文人士大夫来説,恐怕没有比它更恶毒的了!那么,冯道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欧阳修对他的评价到底是否客观呢?

历经四朝十帝的冯道,有什么传奇经历?

《旧五代史·冯道传》开篇就介绍了冯道的出身及品性:

“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道少纯厚,好学善属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

冯道耕读出身,典型的寒门仕子,自幼除了读书和侍奉双亲外,对物质生活毫不在意,家里即便大雪封门,满地灰尘他也照样乐在其中。这说明,冯道是一个精神世界很强大的人。

冯道出仕很晚,第一次做官是被刘守光辟为掾属(行政助理人员),因为进谏得罪刘守光,被关进监狱,被人营救出狱后,他逃亡太原,投在还未称帝的李存勖帐下,为掌书记。四十一岁那年,他被后唐庄宗李存勖任命为中书省郎官、翰林学士。

三年后,服丧期满的冯道受李存勖征召前往洛阳,被兵变后登基的李存勖任命为兵部侍郎,第二年升任宰相:

明宗曰:“吾素知之,此真吾宰相也。”拜道端明殿学士,迁兵部侍郎。岁馀,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此后,冯道又历经后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四朝八帝,加上后唐庄宗和后唐明宗,共计十帝,除了唐庄宗期间外,其余他都是宰相身份。

冯道何以成为不倒翁?因为“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不光四朝皇帝对冯道礼敬有加,以国事相托,就连契丹也想得到冯道。后唐庄宗期间:“时契丹方盛,素闻道名,欲掠而取之,会边人有备,获免。”冯道在出使契丹期间,还被耶律德光扣留在辽国两年多。

周世宗柴荣继位后,发生高平之战,冯道因阻止柴荣亲征,被留在开封负责郭威的葬礼,葬礼还没完全结束,冯道就病逝了。

当世人为何把冯道捧上天?

冯道在当世为何受到追捧,主要是如下几点原因:

一、优良的品性

除了开篇交代,冯道安贫乐道外,低调是他一贯的作风,他一辈子身居高位,却从来没有优越感,受到别人压制讽刺,他也能坦然受之,胸怀宽广得可以开军舰:

“时久无正拜三公者,朝议疑其职事;卢文纪欲令掌祭祀扫除,道闻之曰:‘司空扫除,职也,吾何惮焉。’”“冯道出镇同州,饶时为副使,道以重臣,稀于接洽,饶忿之,每乘酒于牙门诟道,道必延入,待以酒肴,致敬而退。道谓左右曰:‘此人为不善,自当有报,吾何怒焉。’”

当扫除司空心理不失衡,即便对小人,也尽到该有的礼数。

“当晋与梁夹河而军,道居军中,为一茅庵,不设床席,卧一束刍而已。所得俸禄,与仆厮同器饮食,意恬如也。诸将有掠得人之美女者以遗道,道不能却,置之别室,访其主而还之。”

睡觉睡稻草,与仆役同锅吃饭,别人献来的美女妥善安置,并为她们寻找家人。等等,类似的事件很多,无不映衬了一位修养高深的道德君子形象,甚至是完美的形象。

二、敢言直谏

后世有人批评冯道尸位素餐,不给皇帝进善言,这话有失偏颇。史书至少记载了两次他犯颜直谏的事件:

一次是唐庄宗因为受到郭崇韬批评发怒,让冯道写诏书出发郭崇韬,冯道:

“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为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还有一次就是劝阻柴荣亲征:

“道乃切谏,以为不可。世宗曰:‘吾见唐太宗平定天下,敌无大小皆亲征。’道曰:‘陛下未可比唐太宗。’世宗曰:‘刘旻乌合之众,若遇我师,如山压卵。’道曰:‘陛下作得山定否?’世宗怒,起去。”

虽然结果证明,柴荣亲征是对的,但冯道敢“切谏”,敢用这样的语气对皇帝说话,哪儿有一丝媚态?

除此而外,冯道还有多次劝谏唐明宗谨慎治国、以德治国等。

三、守护百姓不受杀戮

辽国入侵后,中原百姓遭到了契丹人的屠戮,冯道竭尽所能地周旋于耶律德光,为百姓少受杀戮做出了大贡献:

契丹入汴,道自襄、邓召入,契丹主从容问曰:“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道曰:“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其后衣冠不至伤夷,皆道与赵延寿阴护之所至也。

赵延寿是汉奸人物,《旧唐书》这段记载很客观,站在公正的立场,将赵延寿与冯道拯救百姓的事迹记录下来。

可见,在当事人眼中,冯道无论是品行还是个人作为上,似乎都无可挑剔。

欧阳修为何痛骂冯道?

欧阳修、司马光等人为何要对冯道恶语相加呢?原因就是,冯道历经十帝,无论谁当皇帝,他都带头拥戴,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一点臣子该有的忠诚!

李存勖征召冯道,冯道到达后,皇帝变成了李嗣源,他立刻接受了李嗣源的宰相任命;唐闵帝逃往,他立刻出迎唐末帝。石敬瑭称帝建立后晋,冯道又毫不犹豫地成了石敬瑭的宰相;石敬瑭刚刚驾崩,他又矫诏抛弃石敬瑭幼子,迎立石重贵。

甚至,契丹灭后晋,冯道跪在耶律德光脚下,连眉头也不皱一下。反正,一姓之内,谁做皇帝他都拜,改朝换代他同样拜,完全不顾前朝和先君对他的恩情。《资治通鉴》还用了四个字记载了冯道的自我辩解:事当务实!翻译过来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完全是一个对皇帝没有忠诚度,甚至道德严重亏缺的人,所以司马光痛责冯道是“奸臣之尤”,欧阳修骂他是“无廉耻者”。

基本上,从北宋之后,冯道就被踩进了道德的地狱!

站在现代人立场,我们该如何看待冯道?

冯道怎么看待自己的行为呢?似乎这些行为,与他良好的品性完全不像一个人所为。冯道在迎奉唐末帝之前,有人指责他不该如此,冯道说了这么一句话:

“主上失守社稷,人臣惟君是奉。”

意思是,皇帝自己丢失了社稷,跟我们当臣子的无关,我们的责任就是谁当皇帝,我们就侍奉谁!明白冯道的精神核心了吧:皇帝有皇帝的责任,臣子有臣子的义务,谁当皇帝不是臣子的事,所以如果皇帝丢了皇位,那是他自己的事,活该,跟我们无关。臣子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到责任,侍奉好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

原来冯道不是道德亏缺,人家很有道德,不过跟北宋之后的文人价值观相左。真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一个有自己的理念的人做什么事都会振振有词,哪怕是万人唾骂的事。

那么欧阳修骂得对不对呢?我认为放在欧阳修的历史环境下,骂得对,放在今天就骂得不对。

欧阳修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强调臣子对君主绝对忠诚的时代,所谓忠臣不事二主,主人遇难,臣子就要陪葬,否则就是“贰臣”。

在那种价值观下,冯道有一万个理由,也改变不了他对君主的背叛事实。

可是,放在今天,古人的绝对忠君思想还值得赞扬吗?不是说今天“忠”没有任何价值了,而是绝对忠于君主本就是封建糟粕。

同时,我们又不能脱离冯道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五代十国大动荡时期,哪一位皇帝上台是合法的?都是靠野蛮的杀戮,强令所有人对他们低头而已!

既然如此,冯道凭什么要对他们绝对忠诚?如果你有能力保住皇位,臣子尽力帮你治国安邦,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如果你不是这块料,被更狠的角色赶下台,也不值得可惜!冯道这么想有错吗?

所以,冯道未必没有儒家的“忠”,只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过度的“忠”其实就是“愚”,对皇帝的“忠”,莫不如拿出几分来对待百姓。因而冯道的济危救困,赢得了普遍赞誉,也只有当世的人,最能理解冯道的思想和处境。

欧阳修骂冯道你认为谁对谁错?

我觉得冯道是得道高人,常伴猛虎而不伤,老子庄子也不过如此。反观欧阳修政治不行做官不行做人也不行!好在写的资治通鉴还行。

欧阳修骂冯道你认为谁对谁错?

冯道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官场不倒翁”,除了后梁之外的五代中,他曾经先后给十位皇帝效力,并且曾经向辽国称臣。

所以,欧阳修在修《新五代史》的时候引用了《左传》中的话,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彰,国乃灭亡。”很明显,在欧阳修眼中,冯道是“无耻”的,而司马光在修《资治通鉴》的时候也曾经把他贬得一无是处,称他为“奸臣之尤”,即天下第一奸臣。

但是呢,在冯道生活,或者说在冯道被诸多政权任用的时候,他却一直有着崇高的地位,甚至“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也就是说,冯道活着的时候,是所有人的榜样!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那就离不开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了——几十年中改朝换代太容易了,动乱是当时的常态。难道每一位皇帝被弑,每一个朝代被推翻,天下人都要跟着殉国吗?所以,冯道的作为是无可厚非的,他是在用自己的能力让百姓过得更好。但是后世偏偏要在一个人的能力之上加上“忠君爱国”以及“仁义道德”甚至“礼义廉耻”的帽子。

戴上这个帽子之后,除了个别的“圣人”之外,普通人就不是人了,即便是你曾经给这片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老百姓做过贡献。

欧阳修骂冯道你认为谁对谁错?

关公战秦琼,输赢分不清。

欧阳修骂冯道你认为谁对谁错?

谢邀回答:凡是在历史文化中有争议的人物,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评价。顾阳修骂冯道,从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来说,骂的也许是对的。但是,经过了历史漫长的岁月,当我们在回头、总结、正确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大背景。那么,我们又会肯定的说冯道是对的。对此,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也有过对冯道这个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

欧阳修骂冯道你认为谁对谁错?

无对无错。屁股决定脑袋,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欧阳修效忠大宋,所以他认为,忠贞是美德。但是冯道身处乱世,必须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才是生存之道。因此时移事易,无所谓对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