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韩世忠为什么能够取得黄天荡战役的胜利?
黄天荡之战是先胜后败,过程不错,结局不好。这场战役历时两个月,对参战双方的人数和结果,宋金双方的史料记载不同。《宋史》记载,金军人数十万人,韩世忠八千人;《金史》记载,金军四千人。《宋史》只以“世忠败绩”四个字为结尾,具体伤亡多少没记载;《金史》则说:“世忠不能军,追北七十里,舟军歼焉,世忠仅能自免。”
不过,从过程描述来看,两本史书记录差异不算太大,金山一战,规模相对较大,金军被打败,死了二百人。除此而外,基本上是金兀术拼命突围,韩世忠沿江堵截,没有大的战斗。
即便如此,在宋金前期的交战史上,黄天荡一战的过程,还是值得称道的,它改变了南宋军队见到金军望风而逃的历史,是一次主动的阻击战,打出了军人的气势。
那么,黄天荡之战前期为何能取得胜利呢?原因主要以下几点:
一、金军过于骄纵,对宋军的主动出击估计不足金军的这一次入侵,从前一年的十月开始,一路上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就直接逼近南宋都城临安。这其中就包括攻破建康时,镇守在建康附近的韩世忠部众,一路逃亡江阴。
金军到达临安后,又一路向南追捕逃亡中的赵构,最后赵构在惊险中成功逃到海上漂流,才躲过了金兀术的追捕。这段历史,就是让宋人耻辱的“搜山检海捉赵构”。
赵构虽然逃了,但南宋朝廷的不抵抗,让老百姓吃尽了苦头,金国人一路劫略,满载而归。
说是打仗,金国人一路恐怕除了拿老百姓撒气,几乎没碰到宋军的一丝抵抗。进来都没遇到抵抗,回家更不会有人抵抗了,这就是金军的逻辑。所以,当韩世忠给他们在江口布下陷阱时,完全出乎金兀术的意料。
二、金人不熟悉地形,行军比较被动南方多港汊水道,跟北方完全不一样,金国人人地生疏,不熟悉地形,吃了大亏。出不了江口,金兀术当然需要找个高地观察地形,结果差点进入韩世忠的伏击。
金山一战失利后,金兀术心怀恐惧,想跟韩世忠谈判,被拒绝后,心慌意乱的他们,被追击之下,误入死胡同,跑进了死水汊黄天荡。如果不是汉奸出卖信息,或许黄天荡就是金国人的葬身之地!
三、军人不习惯于水战,以短搏长金军之所以在金山之战,以及黄天荡追击战中连连失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金国人不善水战。
金军没有水军,乘坐的都是轻便的小船。小船不稳,韩世忠为他们量身定制了战术:用铁索铁钩钩住对方的小船,使劲一拽,船就翻了。就这么简单的战术,让金国人吃尽了苦头。
本来坐到摇摇晃晃的船上就发晕,再受到翻船的威胁,金军狼狈不堪。金兀术再次向韩世忠求和,再次被拒绝。江北的接应金军又被韩世忠打退,眼看金国人走投无路,又是汉奸帮了金国人的忙。
汉奸给金兀术献了五条计策,要了宋军的命:
1.在船底装上泥沙,船的重心下沉,变稳了,重量也加大了,韩世忠再也拽不翻金军的船;
2.船上铺木板,人行其上,如履平地,克服了金国人的恐惧心理;
3.船两侧加两派桨辑,不但船速加快,展开来也有利于船的稳定性;
4.专挑风平浪静的时候出击,有风就缩在港汊里,金国人船小,无风更稳,韩世忠船大,无风难以行走;
5.第五条最要命,汉奸让金国人多置火箭,专往韩世忠船上的篷帆射。
这几条要领被金国人掌握后,韩世忠的优势荡然无存,甚至由主动变为被动。最后一战的失利,就是败在了金国人的火攻上。
四、韩世忠全军,被激发出来的战斗意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韩世忠,少年时期人称“泼皮韩五”,他为人勇猛彪悍。韩世忠的军队,在南宋被称为“家军”,与“岳家军”齐名。
就是这样一支军队,当金国人南下之时,锋芒之盛,让他们竟然不敢做一丝抵抗,就匆匆忙忙逃往江阴。我估计,等他们冷静下来,看到家乡父老遭受金国人掳掠时,羞愧让他们的血管涨满了雪耻的愿望。
虽然,没有人要求他们挺身而出,但这时候他们既然能站出来,就一定是猛虎!这才是黄天荡之战初期的胜利之源!
黄天荡之战的结局虽然不好,但是它总算让金国人看到宋人的抵抗决心,心有余悸的金国人,从此很少轻易过江作战。这一战,也拉开了全国人民抗金的序幕,不久以韩世忠、岳飞、吴玠等为首的将军们,在与金寇的战争中,将宋人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南宋时期,韩世忠为什么能够取得黄天荡战役的胜利?
一场战役的胜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顾那一段历史,看看历史上的黄天荡战役是怎么回事。
金朝方面有一人,名叫金兀术,此人是个不择不扣的主战派,下定决心要彻底消灭宋朝,抓住逃跑的宋朝皇族赵构。而这个赵构又是个妥协派,一听金兵南下那时撒腿就跑,最后这个赵构想出了一个奇招,竟然把朝廷搬到了海上,这一下在大海就是漂泊四个月之久。
黄天荡战役之天时
孤军冒进的金兀术一心想抓住赵构,但赵构棋高一招跑到了海上,这一下金兀术的想法落了空,加上战线拉长,南方天气又不利于骑兵作战,外加南宋军民的英勇抵抗,金兀术决定撤兵北上。
黄天荡战役之地利
黄天荡,位于长江下游一段,是一条不折不扣的死水港,只有进去的路,没有出去的路。
远道而来的金军,根本不熟悉黄天荡的地形,一头扎进了黄天荡后,韩世忠便命船队封锁荡内唯一入江水道,金军10万大军被韩世忠的8000人扎了口袋,韩世忠以8千兵力在黄天荡阻击48日,连金兀术的女婿龙虎大王也被韩世忠一枪扎死。
黄天荡战役之人和
金军以骑兵见长,陆地上可以驰骋疆场,但水上作战,便是金军的软肋了,水上的金军乘坐的是轻便的小船,在江面上根本不稳,韩世忠为他们量身定制了战术:用铁索铁钩钩住对方的小船,使劲一拽,船就翻了,这一招数可没少让金军吃苦头。
除了战术得当外,韩世忠的军队面对家乡父老遭受金国人掳掠时,那也是包含满腔复仇的心愿,自然士气高涨,在黄天荡一战中挺身而出,痛杀金兵,取得黄天荡之战初期的胜利。
黄天荡战役结局:由于汉奸的献计献策,金兀术因势用兵,适时改造舟楫,利用火攻,终于突围北撤,可恨可叹。
南宋时期,韩世忠为什么能够取得黄天荡战役的胜利?
一般人都认为黄天荡之战虽败犹荣,主要是因《宋史》所记载的8千人困10万人达48天,甚至有人称之为“黄天荡大捷”。又有曰因此战金军从此不敢轻易渡江,南宋半壁江山暂时得以保全。
南宋时期,韩世忠为什么能够取得黄天荡战役的胜利?
黄天荡之役是先胜后败,韩世忠是把宗弼一度打得很惨,但宗弼利用韩世忠部的懈怠,火攻反杀,最后脱险。南宋也从来不把这个算打胜仗,中兴十三战功是“明州城下、和尚原、杀金平、大仪镇、顺昌、皂角林、胥浦桥、唐岛、采石、蔡州、茨湖、确山、海州为十三处战功”,韩世忠最著名的胜仗其实是大仪镇之战
南宋时期,韩世忠为什么能够取得黄天荡战役的胜利?
首先,纠正一下,提问者的一个错误:黄天荡之战,又称镇江之战,实际上宋军并没有胜利。
此战的重大意义在于,堵住了金军撤退路线48之久,极大的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但是在战术层面,并没有实现完全堵截金军的战术目标,也没有大量的杀伤金军,并且最终让金军全身而退,所以,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第二,黄天荡之战的时机1、公元1129年,金军南下,攻破健康、临安等重镇,宋高宗仓皇出逃海上才躲过金军,没有再次被俘。
2、金军大肆劫掠之后,准备北还,途中路过“黄天荡”。
3、韩世忠提前在此地设伏,阻住金军北归路线48天之久,但终因众寡悬殊:8000对100000,始终无法吃掉金军,后因有当地汉奸出卖,使得金军得以全军而退。
第三、黄天荡之战成与败的原因1、天时(宋军)金军一路势如破竹,打的顺风顺水,所以,在得胜返回时,疏于防备,被韩世忠突袭,打了个措手不及。如果韩世忠从一开始就是与金军正面硬钢的话,很有可能就会被吃掉。
2、地利(宋军)①由于金军是远道而来,对黄天荡地形不足够熟悉,所以,被远少于己方军队数量的敌军堵住48天,却束手无策。
②由于金军多为骑兵,不习水战,所以,韩世忠在黄天荡,以水战为主堵住金军,使金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黄天荡古战场
3、人和(金军)由于金军得到当地汉奸的帮助,先是挖通古河道,后又用王姓汉奸建议,以土浆灌满船舱,撞开了韩世忠用于堵江的船只,从而得以全身而退。
综上所述,黄天荡之战,确实是给鼓舞南宋军民抗金的一针强心剂,也是中华抗击外来侵略的一篇可歌可泣的篇章,但是,肯定算不上是胜利。
南宋时期,韩世忠为什么能够取得黄天荡战役的胜利?
1.金兵人少,千里迢迢跑到南宋,人生地不熟。
2.金兵不习水站,在船上发挥不了优势。
3.韩世忠本就是勇将,生擒方腊,堪比武松,久在南方,善于利用船只优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