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名臣公孙弘为何成为汉武帝一朝最成功的宰相?

汉武帝一朝,一共启用过十三位丞相,七位非正常死亡,剩下的要么碌碌无非,要么战战兢兢。只有公孙弘活得最精彩,不光有所建树,还在任上寿终正寝。所以题干说,公孙弘是汉武帝一朝最成功的丞相,一点没错。

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为何如此悲催呢?原因就是汉武帝行皇权独裁,与相权矛盾很深。这就导致丞相们要么结局悲惨(比如庄青翟、田蚡、公孙贺),要么屈从皇权,做个尸位素餐之人(比如石庆)。越到后期,丞相们的存在感越低,末年公孙贺因为被任命为丞相,竟被吓哭了!

那么公孙弘何德何能,凭什么活得那么精彩呢?

一、品行好:为人简朴,不作伪,不结党营私

《史记》对公孙弘的人品,采以鄙视的立场,其实不公平。公孙弘的为人,至少有三点值得赞赏。

生活简朴:公孙弘身为丞相,俸禄不菲,但是他“躬身菲薄,所得俸禄以奉待之”,“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馀。士亦以此贤之。”,把钱都花在了奉养贤士身上,自己穿布衣盖破棉被。因为过于简朴,还受到了政敌的诽谤,认为公孙弘是沽名钓誉。

不作伪:面对汲黯等人的指斥,公孙弘坦言承认自己就是沽名钓誉,并说,沽名钓誉总比不顾名誉,挥霍奢侈违反乱纪好吧?作为一名丞相,已经做到了位极人臣,如果还继续“沽名钓誉”,其实就已经不是沽名钓誉了,而是一个人的品行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层次。

不结党营私:汉武帝非常反感大臣们养门客,公孙弘却例外,他在府中开东门,专门用来接待门客学士,却从来没因此受到汉武帝批评和猜忌。原因就是公孙弘养客却不结党,更不营私。丞相之位,本就是利益矛盾的中心,很多人就是死于此,比如田蚡、窦婴。公孙弘能让自己置身于利益纷争之外,跟他独善其身的修为息息相关。

这是这些优良的品行,让公孙弘虽然时时刻刻处于流言蜚语之中,但是没有人能真正抓到他的短处。

二、情商高:善于化解矛盾,善于平息危机

历史上为何对公孙弘的人品持怀疑态度?这跟他略显圆滑的处事态度有关,缺少所谓的骨鲠之气,做人没有棱角,甚至被认为没有原则。其实这一点,何尝不是公孙弘情商高的表现。

比如前文所说,汲黯指责公孙弘作伪,公孙弘不辩解,辩解只会加深矛盾,还容易越描越黑,坦言承认,反而让对方的大炮,放了空响。

还有一次,公孙弘和汲黯面君,公孙弘察言观色,发现汉武帝并不赞同他与汲黯的提议,于是他临时改变策略,迎合汉武帝,弄得耿直的汲黯火冒三丈,当场指责公孙弘奸诈。面对汲黯的轰炸,连汉武帝也对公孙弘的为人起了疑心,你看公孙弘的解释多技巧:

“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了解我的人就会知道我的忠诚,像汲黯这种人,他是不了解我,那么就让他认为我不忠诚吧。这种回答方式,看起来文不对题,其实充满技巧。

首先回避了矛盾的尖锐对抗,如果直接回击,会越陷越深,最终顶多是两败俱伤;其次,这个说法容易把汉武帝拉回对往事的整体印象,而不是纠缠于眼前一件事;再者,这种说法有划界限之嫌,将汉武帝与自己划归为“知己”,反而让汉武帝对自己更信任。

所以,这句轻描淡写的话,效果极佳:“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让政敌的一发炮弹,变成了香甜的糖果,这种情商不是一般的高。

正是公孙弘的圆滑,让人产生他没有道德底线的错觉,虽然屡屡让自己躲过中伤,但是诟病却愈深。

三、能力强:儒法结合,有建树

公孙弘此人最神奇的一点是,他从四十一岁才开始读书,之前做过短暂的吏员,人生的大多数时光,他是养猪为生。他第一次被举荐出仕时已经六十岁,因为出使匈奴让汉武帝不满意,受到批评,回来后就辞职回家。

公孙弘的仕途,在他七十岁那一年,第二次被家乡举孝廉,入京为待诏开始。

公孙弘跟当时的儒生不大一样,他奉行的儒法杂用,以儒学为纲,以法家为用。这种儒法结合的方式,暗合了汉武帝的治国之道。

汉武帝虽然支持罢百家尊儒术,但是他个人骨子里行的是法家之术。汉宣帝就曾经直言不讳,说汉武帝是“王霸杂用”。明里一套暗里一套,不光不利于行政,更不利于思想统一,估计汉武帝自己也很矛盾:儒家听起来那么好,我怎么感觉法家更实用呢?

公孙弘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用儒家思想来解释法家思想,为汉武帝的法术,提供了儒家理论依据,也为冰冷的法家,戴上了一顶温情的帽子。

公孙弘最早得到汉武帝重视,就是一篇对策,在策书中,公孙弘提出了“和”的概念,将法家与儒家,以对立统一的思想,糅合在一起。比如,他讲儒家的礼仪,与法家的赏罚时,认为礼仪与赏罚既是对立的两种方式,也是统一的治理手段,“礼仪服之,赏罚顺之”,不矛盾,要结合使用,相得益彰。

这种观点等于为汉武帝推开了一扇窗,让他的法家手段,获得了理论支持,也为儒家治国的弊端,打了补丁。

四、技巧妙:善于处理君臣关系

公孙弘最成功的一点,在于他与汉武帝的相处之道。伴随在汉武帝这头猛虎之侧,本来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作为丞相,避免不了形成相权与皇权的矛盾,犹如虎口夺食。公孙弘怎么让汉武帝成功变成了可人的猫咪呢?

公孙弘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不强谏,意见提了,接不接受在你;二是适当妥协,换取成果最大化,而不是完胜。

古人讲求的尽忠,往往要求大臣们坚持原则,自己的意见如果皇帝不接受,要坚持不懈,不能妥协,甚至死谏,仿佛只有这样才是忠臣。公孙弘不是,他认为做臣子的只要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就算尽责了,至于接受不接受,那是皇帝的事,臣子不需要,也不应该强谏。

是公孙弘无原则,还是大臣们愚忠?其实都不是,帝制结构下,皇帝的个人作风,对朝政决策影响极大,大臣们该如何尽责,其实要视皇帝而定。汉武帝很独裁,不希望跟大臣们分享决策权,他把丞相定义为执行机构,顶多是决策参谋。在这种情况下,你跟他强谏,那就有强制分权的嫌疑,虽说骨鲠气十足,也是不明智的做法。

公孙弘是不是那就那么不负责任,把责任完全推给汉武帝呢?其实也不是,他还是会采取一些灵活措施,弥补妥协的后果。

比如,汉武帝在元朔年间,发动了三场大的工程——打通西南夷、兴建沧海郡、新建朔方郡。三大工程,一个在西南,一个在东北,一个在西北。其中打通西南夷的道路修建已经耗时六年,死伤无数士卒,沧海郡兴建两年,让燕赵疲惫。

虽然公孙弘表示过反对,汉武帝一直不采纳。现在又要修朔方郡,公孙弘再次上疏反对。

“天子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原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

汉武帝派朱买臣去责难公孙弘,公孙弘立刻先承认错误,我就一个见识鄙陋之人,认识不清修筑朔方郡有这么大的战略意义,同意皇帝的英明决定。不过,国家确实承受不起这么大的压力,请停了西南夷和沧海郡兴建,一心一意搞好朔方营建。汉武帝批准了!

这就是公孙弘的沟通技巧,虽不强谏,但是会用妥协的方式,达成目的,不追求完胜,而是力求成果最大化。假如公孙弘一味跟汉武帝顶牛,会那么痛快地答应罢西南夷和沧海吗?恐怕直接罢了公孙弘!

最成功的丞相,为何被后人看不起

公孙弘虽然事业成功,可是在历史上,对公孙弘的诋毁颇多,包括司马迁在内,史学界大多认为公孙弘是个两面三刀,明哲保身,擅长奉迎的无原则的小人,甚至是一个阴险歹毒的家伙。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述公孙弘时,说他是长着毒牙的蛇!

笔者个人认为,公孙弘被妖化了。

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态度,就存在太多贬抑,对公孙弘这种缺少骨鲠之气的人,也是很不欣赏,乃至于鄙视。正统的儒生们,更不接受公孙弘看似软弱,对皇帝一味奉承的做派。再加上公孙弘的思想,是儒法兼用,为儒生们所不喜。

其实客观分析,公孙弘虽然圆滑,但作为丞相,首要责任就是协调百官与皇帝的关系,维护朝政稳定,偏激的作风,显然更不适合。

洁身自好,不结党营私,一心扑在朝政上,这样的人不应该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

西汉名臣公孙弘为何成为汉武帝一朝最成功的宰相?

汉武帝时期前后共有13为丞相,分别是: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犛、田千秋。这13人之中,执政时间最长的是葛绎侯公孙贺,然而受世人推崇、做的最成功的无疑是平津侯公孙弘。

公孙弘之所以能够成为汉武帝一朝最成功的丞相,小生这里归结三点原因。

一、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儒家经典

公孙弘年轻时期就吃过没有学识的亏,在担任薛县的狱吏时,因无学识,经常闹出错误,为此丢掉工作。从此,公孙弘痛定思痛,刻苦读书,一直读到40岁,才有所成。之后继续跟着胡母子钻研儒家经典《春秋三传》之一的《公羊传》。

汉武帝即位后,便开始招贤求才。年已60岁的公羊弘便以贤良之名前去应召,被任命为博士。后来公羊弘被派去出使匈奴,回来之后,找汉武帝汇报工作。事实上,公孙弘这次汇报,汉武帝很不满意,于是第二次丢掉工作,赋闲在家。

这一赋闲,就赋闲了十年,汉武帝再次征求文学儒士,葘川国便推举公孙弘应诏。这次年已70岁的公孙弘一开始还是拒绝的,但毕竟是齐地的儒学泰斗,禁不住地方的一再催促,只好再次进京面试。果然不出意外,再次成为博士。

公孙弘之所以能够得到重用,就是在于其渊博的儒学知识。在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时代,成为儒家泰斗的公孙弘无疑就是一面旗帜,受到世人的推崇。更重要的是,公孙弘不是拘泥于儒学一隅,恢奇多闻,善于辩论,通晓文书法律,能够将当时法律以儒家的学说进行解释阐述,这无疑就更加符合外儒内法的汉武帝需求。

二、为人圆滑,善于迎合领导心声

公孙弘还是有明显的缺点的,比如第一次征召为博士后,在出使匈奴回来,向汉武帝汇报工作,就不符合皇帝的心意,结果丢了工作;第二次征召为博士后,被派往巴蜀地区视察工作,回来再次向汉武帝汇报工作,又不合皇帝之意,差点把这老家伙吓死了,幸运的是这次汉武帝并没有深究此事。

公孙弘的能力就是其圆滑,干事从来不事先表态,然后根据皇帝需要在进行抉择。比如在朝廷议事时,他经常会提出ABC多种方案,然后让领导自己决定,也从不坚持己见。这无疑就是一名优秀办公室文秘具备的优秀素质,所以很快提拔为左内史、御使大夫(副丞相)、丞相。

公孙弘在当丞相的时候,每次上朝奏对,都会揣摩皇帝心意,因此提出的事情都非常符合汉武帝心声。甚至每次上朝之前与大臣们商议好的事情,一上朝,根据汉武帝的心意,说变就变,从不坚持。后来,以正直闻名的汲黯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当面指责公孙弘,“人说你们齐人都是鬼,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是对皇帝的不忠”。汉武帝就让公孙弘解释,公孙弘一句“你懂的”,让汉武帝很满意。

事实上,正值壮年的汉武帝,需要这样事事顺着自己心意,跟着自己站队的丞相公孙弘,公孙弘也就是吃透了这一点,才能得到汉武帝的信任。

三、年事已高,身体力行主张节俭

公孙弘第二次出仕已经70岁的高龄。这种高龄的老人,已经失去了进取心,相比满朝人才济济的汉武帝时期,文有主父偃、董仲舒,武有卫青、霍去病。公孙弘主张节俭,身体力行,“为布被”,“食一肉脱粟之饭”,以至“家无所余”,这安于现状的形态,不仅被士人所称道,更加能够让汉武帝放心使用。更何况,汉朝主张以孝治天下,以公孙弘的高龄,汉武帝也没有必要对其过于苛责。事实上,公孙弘在丞相位置也仅仅待了三年,就病逝在任上了。

西汉名臣公孙弘为何成为汉武帝一朝最成功的宰相?

引言:

西汉武帝时期,今天,汉武帝的早朝正常进行,最近天下太平,按理说没啥事。可一上朝皇帝的“思想品德老师”汲黯率先开炮:“陛下,臣听说齐地的人都非常的狡猾,他们总先等我们提出意见,自己却背信弃义,这种人是对陛下您的不忠诚啊!”汲黯虽然没有指名道姓,可这话一说,汉武帝和朝廷的大臣们齐刷刷的看向台下站着的一个老人。只见那老人神情自若,不卑不亢的回答道:“了解我的人都说我是忠臣,不了解我的人都说我是奸臣,臣没有其他好说的了!”汉武帝一听,反而认为汲黯的抨击有些吹毛求疵,对老人好生安抚了一番,宣布退朝……

这个老人,就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名臣——公孙弘,同时,也是汉武帝一朝最为成功的丞相。您可不要以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个好官,武帝时期这个位置可是个高危职业,名将公孙贺被汉武帝提拔为丞相时,死活不肯接受丞相大印。

公孙弘剧照

而汉武帝一朝,一共使用了十三位丞相,三位被杀,三位自尽,可以说,丞相在汉武帝时就是鬼门关的别称。可公孙弘却成为一个另类,他不仅以70岁的高龄被拜为丞相,而且做的顺风顺水,最后80岁逝世于丞相的位子上,被称为武帝一朝最成功的丞相,是什么原因让公孙弘成为汉武帝时期最成功的丞相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大器晚成人老到

今天,人们一提起大器晚成的代表总爱说苏老泉,于成龙等人,实际上西汉的公孙弘也不逞多让。公孙弘原本是齐地的一个獄吏,后来因为犯了错被撤职,跑到海边做了个猪倌,一直到四十岁才开始正儿八经的学习看书,攻读《公羊春秋》,等到他真正映入汉武帝眼帘时,已经是60岁的高龄了!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馀,乃学春秋杂说。养後母孝谨。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汉代儒学经典——《公羊春秋》

人们说一个人成功总说他年少得志,而公孙弘60岁才正式步入西汉政坛。但正是因为他大器晚成,才让公孙弘少了几分年轻人的傲气与轻率,多了许多老人的成熟与稳重,此时的公孙弘历经了人世间的各种磨炼,做过底层公务员,干过养猪专业户,还犯过罪,已然是洗尽铅华,脱胎换骨,成为武帝时期少有的老成持重的典范!

二.实力不够,运气来凑

公孙弘能够步入政坛源自汉武帝即位时的一场海选,在这场海选中,汉武帝淘到两个宝贝,一个是为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另外一个是“另类怪才”东方朔。但实际上,汉武帝还淘到了一个宝贝,那就是公孙弘!但公孙弘一上来就犯了个大错,出使匈奴没有按规定完成任务,汉武帝非常生气,罢了他的官。

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对策,百馀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汉武帝刘彻剧照

等到汉武帝第二次要求海选时,公孙弘又去参加,这一次,老天给公孙弘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主考官把他的卷子放在了最后一名!按理说,公孙弘应该没啥机会了,不过汉武帝这次却意外的发现了公孙弘这个人才,把他的卷子从倒数第一名变成正数第一名。运气爆棚的公孙弘就这样阴差阳错的进了中央政府,正式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三.人生在世,全靠演技

公孙弘是幸运的,因为汉武帝,他最后一名的卷子变成了第一名,同时,汉武帝又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求贤若渴;但是,汉武帝内心深处还是个暴君,喜怒无常。在这样的老板手底下做事如履薄冰一般,不知道哪天就大祸临头了。

所以,武帝一朝的大臣们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实力派和演技派。所谓实力派,就是你心里怎么想你就怎么做,不要有什么小心眼,皇帝用起来也放心,这种大臣以汲黯,主父偃等人为代表;另一种演技派,你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是两码事,但是你又不能让皇帝看出来你心里怎么想的,这种大臣就以东方朔,公孙弘为代表。公孙弘为官十余年,靠的就是他那出众的演技!

1.公孙弘长得帅

公孙弘的老板汉武帝是一个颜值控,除了喜欢美女以外,汉武帝内心还有那么点龙阳之好,所以,汉武帝一生身边总有些男宠,从韩嫣到李延年,再到后来的江充,他们扮演的都是这样一个角色。

恰好,公孙弘也是一个颜值在线的帅哥,而且他和汉武帝见面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属于“老腊肉”级别的帅哥,武帝平时见得都是“小鲜肉”,公孙弘这样类型的帅哥还是第一回见,所以武帝一见公孙弘,第一印象对他都特别好。

公孙弘剧照

2.公孙弘擅于包装

汉武帝一上台就对王朝进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改革,实际上汉武帝是搞了一套“外儒内法”的把戏。武帝时期的大臣都是聪明人,比如张汤就看出来汉武帝的这套作秀,所以这个大法官在判案时一定要引经据典,所以深得武帝信任。

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馀,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公孙弘也看出武帝的想法了,所以公孙弘在处理问题时,虽然核心是法家思想,但外面一定要包装上儒家经典。公孙弘的这套做法非常对汉武帝胃口,里子面子都给了汉武帝,因此公孙弘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3.公孙弘了解“观众”

既然作为“演员”,那么他演的戏一定要符合“观众”的口味,而公孙弘的“观众”就一位——汉武帝。怎么调理好汉武帝的口味成为公孙弘做演员的必修课。

公孙弘的炮灰——汲黯

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後,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怎么了解汉武帝呢?公孙弘想到了一个人——汲黯!这是个直肠子,直到汉武帝都怕他,而且他没啥心眼,比较好对付。因此公孙弘经常和汲黯一起商量事情,达成统一之后找汉武帝报告,公孙弘每回都让汲黯先说,自己在一旁观察汉武帝的言行举止。一旦汉武帝对这个报告有不同看法,等到公孙弘报告的时候,他就跟着汉武帝意思来,把汲黯无情的抛弃了,因此公孙弘的意见汉武帝一般都比较采纳,时间一长,汉武帝这个“观众”也成为公孙弘的“铁杆粉丝”!

四.沽名钓誉收人缘

由于公孙弘在入仕前经历了太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因此公孙弘特别看重人们对他的看法。

武帝时期很多名臣在一朝崛起之后就开始飘飘然,如主父偃发达之后疯狂敛财,贬低亲戚朋友;田蚡发达之后贪财好色,逼死灌夫窦婴。而公孙弘发达之后却没有和他的前辈们一样,反而反其道而行之。早在山东做獄吏,当猪倌时公孙弘就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大孝子,汉代以孝治天下,正是由于公孙弘大孝子的头衔才让他得以步入仕途,所以公孙弘很早就感受到社会舆论的巨大作用。

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馀。士亦以此贤之。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公孙弘画像

因此,在他发达了之后,作为丞相的公孙弘每月拿着高薪却依然生活简朴,把所有的余钱都用来周济亲戚和老朋友,还有就是奉养家里的宾客。吃人家最短,拿人家手短,这帮人拿了公孙弘的好处,自然向着公孙弘说话,社会舆论一边倒的夸赞公孙弘,称他知恩图报,是不可多得的大才!

结语:

公元前121年,“演员”公孙弘以八十岁的高龄逝世在丞相的位子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个两千多年前的“老戏骨”用他精湛的演技骗过了所有人,甚至骗过了汉武帝。正因为他的演技精湛,使他成为汉武帝时期最成功的丞相!

西汉名臣公孙弘为何成为汉武帝一朝最成功的宰相?

可以这样说,在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手下担任丞相的职位,并不是那么容易。其中许多人的结局都是自杀或被杀,而公孙弘竟然能安然无事,可以称得上成功。此外,再联系公孙弘的机遇以及为官经历等因素,公孙弘确实是汉武帝一朝最成功的丞相。

布衣丞相

在汉代早期,做官的权力一度掌握在勋亲手中。就连汉高祖刘邦都留下了“非功不侯,非侯不相”的命令。而公孙弘是汉朝首位以布衣而升任丞相,是制度上的一大突破,对后世亦形成了深远影响。

(公孙弘)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天子(汉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公孙弘出身寒门,四十多才开始学习《春秋》。等到汉武帝即位,公孙弘被推荐,但才能受到汉武帝质疑,被送回家中。如果换做一般人,这辈子基本就完了,但架不住公孙弘运气好。等到建元五年,公孙弘又被推举,这次策奏第一,被汉武帝拜为博士。后来更是拜为平津侯,拜丞相。

如果换做以前的皇帝,出身寒门的公孙弘根本没有机会做丞相。而想要摆脱勋亲集团掣肘,从而做出一番大事业的汉武帝,却选中公孙弘担任丞相。无论是从出身还是机遇上来说,公孙弘都可以称得上成功了。何况还是第一次征召不合汉武帝心意,第二次仍能得到重用。

公孙弘表演十分成功

公孙弘虽然六十岁以后才出来做官,但深谙做官之道,在汉武帝面前伪装得十分成功。

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公卿约,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由此可见,公孙弘做官是小心翼翼的。汉武帝不认可的事,公孙弘不会和汉武帝争论。公孙弘和其他大臣商量好某件事后,到了汉武帝面前却又变卦,以顺从汉武帝的意思。这固然和公孙弘的出身有关,但也说明公孙弘善于迎合汉武帝的心思,善于表演。对此,有大臣向汉武帝举报他,说他不忠。

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之。

汉武帝需要丞相尸位素餐,不对自己掣肘,而公孙弘无疑做到了。因此每当其他宠臣说公孙弘的坏话,汉武帝不仅不听,还更加宠信公孙弘。此外,公孙弘虽然位列三公,可还盖着布被,“食不重肉”,借此邀取好名声,然而汉武帝对他却是“愈益厚之”。公孙弘的表演,成功地骗过了汉武帝。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通佯,假装的意思)与善,阴报其仇。

公孙弘外表很宽弘,但其实很小气。曾经和他有嫌隙的人,公孙弘假装很和善地对待他们,但暗地里会报复。不过他的俸禄都分给宾客,家无余财,当时的人也认为他贤能。对于这些,汉武帝都假装不知道,一直让他为相六年。

公孙弘得以善终

淮南王、衡山王谋反的时候,公孙弘正在生病。他认为自己没有尽到丞相的责任,也害怕自己突然死掉,到时无法推脱责任。因此他向汉武帝上表请辞,为更贤能的人让路。但汉武帝对他殷殷挽留,等他病好了仍旧担任丞相。

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活到80岁的公孙弘,最终以丞相的身份得以善终,不可谓不成功。相比于丞相窦婴被杀,田蚡发疯而死,李蔡、庄青翟两人自杀而死,公孙弘可谓成功人士中的成功人士。

综上所述,从机遇上、做官的经历上以及最终的结局上,公孙弘都可以称得上汉武帝一朝最成功的丞相。其中,尤以公孙弘以布衣任丞相,影响最为深远。生前得汉武帝信任,死后得清史留芳名,也不得不让人赞叹了。

西汉名臣公孙弘为何成为汉武帝一朝最成功的宰相?

汉武帝能够成为世人皆知的一代雄主,与他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分不开。武有骑奴出身的卫青,私生子霍去病。文有献出奇策解决藩国不断坐大的主父偃,还有以株连千家祸及万人的酷吏宁城,也有忠心为国秉持公心的良士汲黯,更有外貌雄伟,年入古稀之年仍活跃在朝堂之上,左右朝局的公孙弘。

公孙弘的成功,基本上可以认为他扬天子之恶,从中获取自身的荣华。更多的是应了那句老话,鬼老灵,人老精,外加自身多年学识积累才得以得志。

公孙弘,菑川薛人(山东寿光)。四十岁之前,公孙弘比未起兵造反之前的汉高祖刘邦强不了多少。这并不是说公孙弘如同刘邦一样混迹于江湖,不事生产。而是公孙弘也是在底层苦苦挣扎,丝毫没有任何过人之处显现出来。唯一让当地官员入眼的是,公孙弘识文断字,被聘用为当地的小吏。但不久犯下过错,被罢免。之后大多数的时间,依靠为人养猪维持生计,直到四十岁才拿起书本,苦读起来。

公孙弘断断续续学习二十年,即公孙弘六十岁时,汉武帝刘彻即位。按照惯例,全国都要推选本地的“贤良方正”入京,为帝国提供人才。

公孙弘的当选既是因为之前为小吏时累积的人脉,也是其专心苦读的结果。整个人经过知识和阅历的洗礼之后的迸发出光芒。

而公孙弘也有显而易见的缺点,年龄过大,精力略显不足,出身低微,非富家子,所谓的人脉较为低端,没有强行留用的基础和必要。菑川王便几次三番举荐公孙弘,可是公孙弘似乎并不适应当京官的生活,两次都被黜退回乡,以致于第三次菑川王举荐公孙弘时,他自己都不愿再次经历黜退的尴尬遂开口拒绝。理由是,“前已尝西(曾西进长安),用不能罢,愿更选。”可是,这次不同以往,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

公孙弘最后一次被举荐,仕途却极为顺畅。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的呢?

面对汉武帝

汉朝每年全国各地举荐的人才,在汉武帝下诏强令各地举荐人才之时,收入长安任职的每年则更多。公孙弘第三次被推举的时间在元光五年(公元前129年),此次人数比较少只有百余人,可是质量极高。之后不久,主父偃、徐乐等人也相继汇集长安。一时间,汉武帝手中吸纳了大量人才。

经过例行的策问之后,公孙弘位列第一,成为博士,待诏金马门。

司马迁虽然不齿公孙弘,但是在《平津侯主父列传》之中,依然将公孙弘和董仲舒放在一起共称“儒雅”。可见,公孙弘也是真材实料的“贤良”的儒生。

归根结底,公孙弘遇到了一个极好的环境。

在公孙弘入朝为官时,可以制约汉武帝的皇太后王娡病逝。以往罢黜百家,独尊黄老的局面,变成了独尊儒术的环境。

一大批的儒生接连不断的入朝为官,政治风向为之一变,俨然有初俱治世的模样。与之相应的是,一代雄主汉武帝对外军事政策也悄然发生变化。

汉武帝相继出兵平定南部越族的叛乱,之后放弃和亲匈奴的偏安政策,组织大军积极主动出击,击垮匈奴,安定北部边境。并在南部叛乱和匈奴肆虐的重点地区,花费大气力建造城郭,进一步提高对当地的统治力和防御力,也为减少往来调运粮草的花费和消耗。

这一政策,在实施之初,受到了公孙弘的劝阻,他认为西南北部都是蛮荒之地,完全没有管理的必要,消耗国力。

汉武帝对于公孙弘的这一建议,相当重视也相当愤怒,遂让朱买臣等人怀揣建造城郭的益处,面责公孙弘。

公孙弘对此十分谦卑,主动上疏,大方承认自己的短视,公孙弘的这套做法,非但没有让汉武帝轻视,反而获得了汉武帝的好感,认为公孙弘是个知错必改,忧国忧民的忠臣良士。

然而,事情并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公孙弘之所以敢于将这个想法公然表达出来,是因汉武帝已经和时任太尉的田蚡讨论过此事,田蚡秉持的想法就是放弃西南边地。

不仅仅如此,主父偃徐乐等人对出兵匈奴,也是极力反对,认为这不是为国开疆扩土,平定边患,只是亡秦的根由,大汉帝国之所以有近百年的安稳,是贯彻和延续汉高祖刘邦的和亲安抚的策略。这对醉心武力的汉武帝来说,作用在他身上的压力不是不小。

而公孙弘自被责问之后,凡是与军事沾边的事情,公孙弘不再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进而演化成了,一个问题,公孙弘从不同角度陈列出了多个解决的办法,让汉武帝自己进行抉择。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最终汉武帝选的那个方法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或者麻烦,公孙弘应承担的责任就有汉武帝和他一起分担,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汉武帝在心理上也就更亲近公孙弘。

对阵同僚

公孙弘主修《春秋》,又涉猎百家之术,入朝为官后跟随在大儒辕固左右,司马迁将其定性为儒者。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这说明在当时成为一位经世闻名的大儒,不仅涉猎的范围和内容极多,而且需要长时间的累积。然而,即便如此,还是不能算得上融会贯通,仅是略有小成。

公孙弘成为博士时已经六十,苦读二十年,入世六十年,经过两次入京为官的挫折后,公孙弘可以说是学以致用。此时汉朝也正是处于黄老学说杂以百家辅佐天子无为无不为治理天下的“旧法”,与儒学受到偏爱,逆流而上的新旧交替的阶段。

朝中三公为丞相田蚡,御史大夫为张欧,太尉一职被取缔,后由大司马替换。按照职务的先后,御史大夫隶属于丞相。而太尉一职,多专注于军事,很少涉及文事。丞相田蚡爱好儒术,这击中汉武帝的喜好。田蚡接掌丞相时,韩安国献五百金与田蚡,接任御史大夫。

期间,公孙弘先是侍奉大儒辕固。辕固秉承的思想又与其他儒生的思想并不相同,时常遭到其他儒生攻击。对此,辕固的态度在与公孙弘交谈时流露出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公孙弘对辕固正身以正人的态度并不认同,他自有行事的准则,就是与辕固的劝解恰好相反。

上察其(公孙弘)行慎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上说之,一岁中至左内史。

公孙弘的这种行事态度,结合他上文提到的面对汉武帝时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得他在仕途上一路高歌猛进。

汲黯,为人刚正不阿,行事多发自本心,偏好黄老,曾任东海太守,仅一年东海大治,迁任主爵都尉。此时,公孙弘不过担任博士而已。

汲黯成为主爵都尉,掌管列侯,分管右扶风。公孙弘几乎与汲黯同时升任,是为左内史,主管京师三辅之一的左冯翊,与汉景帝时期就任职太子洗马的汲黯并驾齐驱。不仅如此,主父偃、董仲舒、张汤、严助等人相继被重用,更有韩安国和薛泽等人也受到青睐。

汲黯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加上本身性格的原因对待汉武帝和丞相田蚡时,更多的是直言不讳怒怼。

“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柰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於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柰辱朝廷何!”“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当公孙弘继张欧之后接任御史大夫时,时任丞相的薛泽碌碌无为,充位而已。汲黯更是原地踏步,公孙弘汲黯两人的矛盾由于彼此理念和心境的变化而加剧,由刚开始的口舌之争,进而成为政见相争,最终公孙弘上奏汉武帝,请求迁汲黯为右内史,主管长安。当时的长安诸侯皇室云集,公孙弘此举完全是将汲黯置于水深火热其中,既让汲黯忙于协调各诸侯与朝廷之间的关系无暇过问它事,又利用汲黯刚正的性格让其处于冲突的中心。数年后,汲黯被免官,不久虽被起用为淮阳太守,七年后死在任上。

如同公孙弘一样,身为儒生,景帝时不得重用,而又在汉武帝眼中是个宝,对公孙弘的御史大夫之位又有威胁的,如董仲舒、主父偃,严助等人,相继以才能,个人私怨以及政治抱负(多次上疏汉武帝)的借口,在汉武帝忙于对战匈奴无心细究文官事务的空隙下,将董仲舒主父偃严助等人相继遣出,为藩国的丞相或南方边地。

期间,公孙弘积极响应汉武帝求才的号召,恳请汉武帝允许博士收取弟子从而招揽扩充人才储备,得到了汉武帝的肯定,使得儒家儒术大行其道。

之后,公孙弘升为丞相,出身武将世家的李广之弟李蔡为御史大夫,骑奴出身为人低调的卫青是为大将军,主管军事,朝中可以说是无人能制衡公孙弘。

三年后即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公孙弘死在丞相位上,时年八十。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公孙弘。

公孙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於胶西,皆弘之力也。

而他之所以能够屡屡得手,无非就是利用汉武帝的称雄天下的心思,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子,排除异己,获得权力。他之所以能够在这其中获得汉武帝的信任,只是不断的融合别人的观点以及严于律己。如,允许博士招收子弟,其实司马相如早在蜀地时已经开展,那时公孙弘不过是一介博士而已。又比如,公孙弘为了博得廉洁的声名,对此评说为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